范文一:高考语文必备知识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
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细节描写?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范文二:高考语文必备知识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
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
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不指物 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侧重于人的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只能指人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不指不添加符号
连篇累牍:文词冗长,叙述篇幅得多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常被误用为文章写不好 琴瑟之好:比喻夫妻感情好
碧海蓝天:形容女子对爱情忠贞
七月流火:天气渐渐转凉
万人空巷:形容街道上人多热闹 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对待
手鼠两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常误用为言行不一致
一概而论:处理事物不具体分析而笼统看
铁板一块:比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被分开
总角之交:指童年时就结交的朋友
忘年之交:指年龄差距很大的朋友
白头如新:指朋友相知不深
披肝沥胆:比喻朋友之间来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
一言九鼎:形容说话有分量,不表守信用,不能用于自己
师心自用:只凭主观,自以为是
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年轻人缺乏朝气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不用于经营不善
结草衔环:喻报大恩惠
噬脐莫及:后悔莫及
城下之盟:被迫签订的条约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强调变换之快
秋风过耳:像秋风吹过耳边,与己无关形容漠不关心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垂涎三尺: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含有贬义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不甚了了:指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陈陈相因:比于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
曾几何时:没过去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蹉跎岁月:只虚度光阴,常误用为岁月艰难
这些是高考比学词语较容易错的!!!!
范文三:高考知识必备大全语文
高考知识必备大全语文
一、常用术语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
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范文四: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6">(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9">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
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
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4.文言虚词题 中含义的方法: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⑵结构意识: ⑶句位意识: (4)呼应意识: (5)语气意识: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②词义扩大。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
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6.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B>表态度、方式,C.表工具,D.表处所E.表趋向,。F.表频率,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3)“被”((4)意念被动(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2)省略宾语(3)省略介词”。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五)定语后置:
(1)者(3)??之??者:“(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 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②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③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④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⑤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第二板块:语言知识与运用(27分)
⑥ 高分口诀:审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审题文回应暗含要求
⑦ 1、字音字形辨析题:(注意:语音不考虑声调,错别字今年不单独命题。) ⑧ 字音题:【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2)广东人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塞擦音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后响复韵母的“ie”与“uè”难度很大,必须矫正。(3)善用排除法。
⑨ 【答题知识】①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如:屣xi、狰zhen;记住形声字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如:谄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②注意区别形近字,如:“刺”与“剌”、“陡”与“徙”、“赢”与“羸”。③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多义的读音是考查的重点。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译语素时读ka,卡车、卡宾枪,取和“不畅通”有关义项时,读qia,关卡、发卡、卡壳。④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哈”,书面语中读ha,在方言或口语中读ha或ha;“露”,书面语中读lu,口语中常读lou。⑤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如:街谈巷xian议、巷han道。
⑩ 字形题【答题技巧】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1)从形旁入手。如“弩”和“驽”,“肓”与“盲”。(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
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一).把握词义
? (1)从词义的轻重不同的角度辨析。比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 (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的角度辨析。如“局面”和“场面 (3)从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角度辨析。如“保护”与“庇护
? (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不同的角度辨析。(5)从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辨析。 (二).辨析用法
? (1)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流”和“交换”,前者多与表示比较“虚”的一些事物的名词搭配,如交流体会,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等,后者则往往与表示“实”的一些事物的名词搭配,如交换场地,交换物品等。
? (2)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诞辰”和“诞生”、“创见”和“创建”、“品位”和“品味”三组同义词,前者为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后者为动词,主要做谓语。 (三)体悟语境
? 词语的运用与语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词语有其基本意义,但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又往往有语境义,即产生的特写意义和临时意义。 3.成语辨析题
? 【答题经验】(1)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 【答题知识】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重
点:(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范文五:高考必备语文知识点
易混点知识清单
易混修辞手法比较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
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
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
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
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标点符号考试易错点“十”说
一、问号误用
1.非疑问句用问号。句子虽含有疑问词或正反问、选择问结构,但已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所以其后不能用问号。
例如:怎样进行国学研究?怎样振兴国学?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为此,《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编发了“重振国学”的一组争论文章(两个“?”应改为“,”)
2.间接转述用问号。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是讲述者的间接转述,不是当事人的直接发问,所以其后不能用问号。
例如: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是转述,两个“?”应改为“。”) 3.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连续问要句句用问号,但选择问句各句表达的是一个语意连贯的意思,所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各项间用逗号。
例如: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前两个“?”均要改成“,”)
二、标点滥用 1.冒号滥用。
有两个表现:①用冒号,破坏了语意表述的连贯性,②一个句子中连用两个冒号。
例如:关于《汉文学史纲要》,他曾说过:“文学史编制太草率”诸如此类的话——事实证明,他的批评很有道理。(属第①种,“:”去掉) 2.引号滥用。
引号用法主要有: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②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③指明着重论述的对象。
例如: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出现在天宇。(句中“海尔——波普”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用法,所以引号应去掉) 3.括号滥用。
判断括号是否滥用,要看括号内文字能否注释前文。
例如:出版社在2008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括号里的文字不能注解“详细地址”,属滥用,删去。) 4.顿号滥用。
集合名词、概数间不能用顿号。
例如: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母非常担忧。(“二、三十米”,是概数,顿号去掉。) 5.逗号滥用。
滥用逗号会导致语意不连贯而出现歧义。 例如:由于旧城改造,市政府决定依照法律规定对城南区的部分土地实行征用,并给予补偿。(“并”前用逗号,导致语意不连贯而出现歧义,删去逗号,意思可明确为:“依照法律规定”同时限制“征用”和“补偿”。) 6.句号滥用。
主要指句内括号末句、作定语的非独立引用末句和省略号后面不能用句号。
例如: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引号内的句号多余,删去。)
三、标点漏用
例如:学校领导决定文科各系,中文系、哲学系、经济系、历史系、外文系,要加强语文训练,提高写作水平。(句中“中文系??外文系”应是对“文科各系”的内容的补充说明,所以应用括号括起来,并紧贴其后。属漏用。)
四、功用混淆
1.顿号和逗号功用混淆。多个并列词语、短语作谓语或补语,之间用逗号,否则用顿号。
例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间的 逗号改成顿号。)
2.逗号和冒号的功用混淆。
例如:你们看,他着装潇洒,神态从容;情绪饱满,动作有力;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是对前三句话的总括,应将其前面的“,”改为“:”)
3.书名号和引号功用混淆。
如:有个同学说,他的老师教给他们,以后再遇到《责任》之类的作文题,按照“谈谈孔繁森,批判王宝森,想到钱学森,联系我自己”的程式来写,保准不会跑题。(主题、考试、活动名称,只可用引号。将“《》”改为“”)
五、层次含混
例如: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点号作用之一是表明层次,避免语意含混。句中第四、六个“、”应改为“,”)
六、位置不当
1.引号与句末点号错位。
①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
②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
如:“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本句属于②情况,应将“。”放在后“”外)
2.句内注释与被注离位。只注释句中某部分词语的叫句内括号,注释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句内注释须紧贴被注释的词语,句外注释须放在句子之后。
例如: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异常情况下,风又是致病的一种因素。(括号内容应紧贴“六气”)
七、范围不清
1.书名号使用范围不清。
例如: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比例。(书名号是用来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影视歌曲名等的符号,诸如产品、奖品、单位、活动、课程、竞赛、展览会、讨论会、交流会等名称均不能使用书名号。句中“《》”应改为“”) 2.加引范围不清。
例如:**对灾民说:“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有道是‘团结就是力量嘛。’”(句中“有道是”的内容不含“嘛”,弄清了这个范围,“嘛”应置于单引号外。
八、使用重复
1.具有相同功能的标点并用。
例如: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句中破折号和括号作用相同,均表解释说明,应删去其中一个。)
2.标点与功能相同的的文字并用,诸如“冒号”与“是”,“破折号”与“即”、“就是”,“省略号”与“等等”。
例如:事实也是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省略号和“等”作用相同,应删去一个。但若省略部分做定语,则必须删去省略号。)
九、“说”后标点不明
“某某说”引领直接引语时,①放在引用话前,后用冒号;②放在引用话之间,后用逗号;③放在引用话后,用句号。
例如:“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改为“,”)
十、倒装成分间错用句末点号
疑问、感叹倒装句虽有成分倒置,但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全句就只能有一个句式句末点号,所以倒装成分间用逗号。
例如:她笑笑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的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第一个“!”改为“,”)
重点难点
一、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3.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5.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6.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8.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9.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10.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11.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12.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13.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4.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5.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16.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17.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8.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20.我国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21.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22.我国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23.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二、文学史上合称
1.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2.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春
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3.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4.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5.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6.《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7.“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8.建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9.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0.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1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高岑——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 13.李杜——唐代诗人李白,杜甫。 14.小李杜——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
15.元白——元稹,白居易。其中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秦中吟》,《新乐府》。 16.刘白——刘禹锡,白居易。
17.韩柳——中唐的韩愈,柳宗元,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18.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19.苏辛——宋代诗人苏轼及南宋词人辛弃疾,他们都属于豪放派。 20.三苏——苏汛,苏辙,苏轼。
21.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2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朴之。 2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4.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6.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27.寒潮苏流——韩愈与苏轼。 28.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9.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老残游记》 (刘鹗)、《孽海花》(曾朴)
31.中国古典十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
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
32.中国古典十大喜剧——《救风尘》《西厢记》《看钱奴》《中山狼》《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闺记》
《绿牡丹》《玉簪记》《风筝误》
33.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著作
断句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一、断句的基本原则
1.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2.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3.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4.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9.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二、断句的技巧
准确断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文言文语感。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古人却能够几无障碍地阅读书籍。这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一)句末语气词
管敏义先生在《句读考》中指出:“由于古书不施句读,所以运用大量虚词来帮助断句;反之,由于大量虚词的运用,又为古书不加句读提供了条件。”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标点符号”的观点。这些论述提示我们,文言断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虚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8个:
(1)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2)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3)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4)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5)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6)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7)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8)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9)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10)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1)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12)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3)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14)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二)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1)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3)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4)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5)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6)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7)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三)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1)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2)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3)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四)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2)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五)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每个人的文言功底和阅读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四、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语80例
1.亲戚
今义:常指外亲,即跟自己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古义:内亲外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
今义:爱人(女方)。 古义:妻和子女。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3.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4.非常
今义:很、大。 古义:意外事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5.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1、缘故,2、表原因的虚词,3、用来,靠它来。
1.余叩所以。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7.无论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更不必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如有汉,无论魏晋。 8.稍稍
今义:稍微。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9.更衣
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10.无日
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 古义:不久。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殷勤
今义:热情、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12.卿卿
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 古义:1、织布机声,2、叹息声。
(《赤壁之战》) 《鸿门宴》) (《狱中杂记》) ) (《师说》)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口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1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2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行》) 13.豪杰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1、有声望、有地位的人,2、英雄人物。
1.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2.山东豪杰遂并起…… (《过秦论》) 14.往往
今义:常常。 古义:处处。
旦日卒中往往语…… (《陈涉世家》) 15.何苦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鱼肉
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7.卑鄙
今义:品质恶劣。
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辞。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白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8.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古义:不超过。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19.其实
今义:实际上。
古义:1、它的果实,2、那实际情况,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0.春秋
今义:1、春季、秋季 2、时代名称。 古义:1、年龄 2、一年 3、书名。
1.天子春秋鼎盛。 2.蟪蛄不知春秋。 3.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21.左右
今义:1、大致范围,2、控制。 古义:侍卫人员。
王顾左右而言他。 22.结束
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 古义:整装。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23.大风
今义:大的风。 古义:麻风病。
可以已大风。 24.一切
(《愚公移山》) (《鸿门宴》) (《出师表》) (《赤壁之战》) (《晏子使楚》) (《李固与黄琼书》)(《治安策》) (《孟子》) (《冯婉贞》) (《捕蛇者说》)
(《庄子·遭遥游》)(《孟子·滕文公》)
今义:所有的。
古义:一律、一概、任何。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梦溪笔谈》) 25.宣言
今义:指政府的公告。 古义:公开扬言。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6.烈士
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27.牺牲
今义:为正义而死。 古义:作祭礼的牲畜。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8.交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
古义:1、勾结,2、互相通连。
1.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29.扶老
今义:扶着老人。 古义: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 30.秋天
今义:秋季。
古义:秋季的天空。
秋天漠漠向昏黑。
31.可恨
今义:令人憎恨。 古义:痛惜。
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32.留意
今义:当心、注意。 古义:考虑。
先生可留意矣。 33.举手
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古义:1、动手,2、告别时的动作。
1.先生举手出狼。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34.老子
今义:1、父亲 2、自我的粗俗称谓。 古义:老人。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 35.鞠躬
今义:行礼。
古义:1、弯着身子,2、恭敬地、谨慎地。
1.我鞠躬不敢息。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刿论战》) (《论贵粟疏》) (《孔雀东南飞》) (《归去来今辞》) 《马钧传》) (《中山狼传》) (《中山狼传》) (《孔雀东南飞》) (《中山狼传》)(《中山狼传》) (《后出师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6.怠慢
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 古义:松懈、轻忽。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劝学》) 37.口舌
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 古义:□和舌,指说话。
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后序》) 38.丈人
今义:岳父。
古义:1、老人,2、长辈。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 2.乞丈人一言而生。 (《中山狼传》) 39.风流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古义:1、杰出、英俊;2、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3、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咏怀古迹》) 40.操持
今义:料理、筹划。 古义:拿着。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苏武传》)
41.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 古义:扩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42.学者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43.地方
今义:1、泛指空间的一部分,2、民间,3、地区。
古义:1、当地的事,2、土地方圆,3、大地的形状是方的。
1.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 (《方腊起义》)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项羽本纪》) 3.天圆地方。 (《淮南子·天文训》) 44.山东
今义:山东省。
古义:1、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2、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 2.晋兵先下山东。 (《史记·晋世家》) 45.不避
今义:不躲开。
古义:不亚于、不次于。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
46.县官
今义:知县、县令。 古义:朝廷。
今募天下人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论贵粟疏》) 47.致意
今义:表示问候。 古义:抒发心情。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列传》) 48.反复
今义:重复。
古义:1、扭转形势,2、书信往返。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列传》)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 49.从容
今义:不慌忙。
古义:1,言语、举动适度得体;2,举动。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 2.从容中道。 (《中庸》) 50.慷慨
今义:大方。
古义: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后序》)
51.无赖
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义:1、胡作非为,2、活泼好玩。
1.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bīn)州,纵士卒无赖。 (《段太尉逸事状》)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春居》) 52.故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53.南面
今义:南边。
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读孟尝君传》) 54.老大
今义:长兄,长子,船老大。 古义:年龄大。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55.可怜
今义:值得怜悯。
古义:1、可爱,2、值得同情。
1.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56.小子
今义:1、北方人称男孩,2、对青年人的鄙称。 古义:小孩子(有贬义)。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孔雀东南飞》) 57.逢迎
今义:奉承、拍马。 古义:迎接。
新妇识马声,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 58.斗争
今义:泛指对抗性行为。 古义:吵闹、打架。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羌村三首》)
59.同志
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 (《甘薯疏序》) 60.于是
今义:承接连词。 古义:在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61.中心
今义:1、文章的主旨,2、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3、事物的重心。 古义:心里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62.中间
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3.束手
今义:没办法。 古义:投降。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64.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人看。
璧有瑕,请指示王。 65.行为
今义:举动。
古义:行,品行;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66.从而
今义:连词。
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67.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8.初一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刚开始。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69.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祖辈和父辈。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70.会计
今义:管理财务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71.不必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叶公好龙》) (《口技》) (《赤壁之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人墓碑记》) (《师说》) (《六国论》) (《赤壁之战》)(《六国论》)(《陈涉世家》)
古义:不一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72.作文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古义:写文章。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73.以往
今义:从前。
古义:从这里开始,向那里??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74.感激
今义:深深的感谢。
古义:感,感动;激,奋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75.因而
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 古义: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76.具体
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77.智力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78.前进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古义:前,走上前去;进,进献。
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79.或者
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 古义:有的人,有些人。
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80.即使
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 古义:即,就;使,让,叫。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出师表》) (《雁荡山》) (《六国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封建论》) (《西门豹治邺》) (《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