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创意景区垃圾箱
创意景区|垃圾桶,景区的另一道风景线
创意景区|垃圾箱与景区的约会
垃圾箱,顾名思义就是装放垃圾的地方。垃圾箱不仅可以“藏污纳垢”,而且更是文化的一种折射。垃圾箱的设计,首先要方便实用,其次要能做到与景观相融合,与环境相协调,让游客无意识中体会到景区的特色。小小的垃圾箱,也是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乐山大佛景区
乐山大佛的垃圾箱由古装打扮的石像背着,颇为有趣。景区里面到处都体现了佛的存在,连路边的垃圾箱也是谦卑的小和尚模样。据说释迦牟尼对犯错的小和尚的惩罚措施,就是罚他们捡垃圾,生动形象。
敦煌景区
敦煌景区的垃圾箱,参考了汉代房屋的外形,古朴的石材,与沙漠环境相协调。
叶子垃圾桶
纽约BryantPark出现了像叶子包裹的垃圾桶,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类别。又根据其不同功能设计了不同形状的桶口,减少垃圾分类错误。
时尚可爱的PACMAN
来自外太空的垃圾桶PACMAN,是由葡萄牙设计公司所设计。蓝色、黄色、黑色和绿色的球状垃圾桶立在不锈钢架上,球体容量大,不过PACMAN胃口好归好,却还是挺挑嘴的,把手上头的标签,就清楚写着每个PACMAN最爱的垃圾食物是什么,有别于一般路边垃圾桶造型的PACMAN,真的让资源回收变得可爱多了。
City Context
这个叫做 City Context即城市文脉,结合了对绿色能源的利用和废物利用两者的利处,将垃圾桶与太阳能路灯一体化设计,不仅方便节能,还对城市整体风貌做了一个很大的改进。白天路灯吸收太阳能,灯柱的各种颜色和明显图标能够轻易的分辨垃圾桶的分类,使用磁卡来打开垃圾收集器,垃圾的盗窃、意外翻倒、卫生问题都能一气呵成的解决。
座椅和垃圾桶的“亲子装”
路桩和垃圾桶的结合
变形金刚垃圾桶
系列产品
仿生的垃圾桶,左边的垃圾桶像张开嘴的鲨鱼,右边的是树枝的形象。
充满童趣的垃圾桶
范文二:各类服务半径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1、幼托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300m ;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m ;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2、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m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m[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1986]。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 800-1000m ;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 400-500m ;
居住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 150-200m 。
居住商业中心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商业中心步行半径不大于 500 m;
小区、商业点半径不大于 300 m。
中小型超市:
按照 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 1处,在大型综合超市的服务半径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设置。 (商业网点 规划)
农贸市场(农贸超市)
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 1000米,服务人口 1-2万人设一处,占地面积按 480平方米 /千人(服务人口) 的标准配置。 (商业网点规划)
居住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一般服务半径不超过 500m.
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般 3-5万人设一处,社医院的居住区不再设独立门诊
社区卫生服务站 ,
原则上按服务人口 0.5— 1万人
按服务半径不超过 1000m 设置 1处。 (日照总体规划)
公园、绿地
保证居民出行 1000m 半径内有一处综合性公园,在 300m -500m 半径内有一处小游园。 (日照总体 规划)
城市低压 (变 ) 配变站的服务半径:
1、供电半径一般不超过 400m[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1993]。
2、 市区供电半径一般为 250m , 繁华地区为 150m 。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DL-T599-1996]
3、变电室负荷半径不应大于 250m ,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4、 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 5~10km ; 110kV/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 15~30km ; 220kV/110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 50~100km 。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999]
燃气调压站的服务半径:
1、中低调压站负荷服务半径 500m 。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2、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5km ;调压站的供气半径以 0.5km 为宜,供气区域狭长, 可考虑适当加大供气半径。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999]
垃圾转运站和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
1、垃圾转运站的服务面积是 0.7~1.0km2,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应大于 70m 。 [居住区规划设计 规范 2002]
2、人力收集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0.5km ,机动车收集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2.0km ;垃圾运输距离超过 20km 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1991]
3、小型转运站每 0.7~1km2设置一座,大、中型转运站每 10~15km2设置一座。 [城市环境卫生 设施设置标准 1989] 小型的服务半径 500m 。
城市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
1、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 300~500m ,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 300m ,一 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 750~1000m 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 100~150m ,新建居民区为 300~500m 。 [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 1987]
2、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为 300~500m 。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 800m 。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1989] 3、每 1000~1500户设一处 ; 宜设于人流集中处。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机动车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
1、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50m 。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2、 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 200m ; 一般地区不应大于 300m ;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 50~100m ,并不得大于 200m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995]
城市加油站的服务半径:
1、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 0.9~1.2km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995]
城市消防站的服务面积:
1、普通消防站一般不应大于 7km2;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仍以接到出动指令后 5min 内消防队可 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其辖区面积不应大于 15km2。特勤消防站兼有辖区消防任务 的,其辖区面积同普通消防站。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 2006] 半径是 1.4~1.8km。 城市热源的供热服务半径:
1、输送蒸气的距离为一般为 0.5~1.5km,不超过 3.5~4.0km;送热水的距离为 4~5km,特殊情况可到 10~12km。热电厂的输送距离一般为 3~4km 。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999]
邮政服务网点的服务半径: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2.5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0.5km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2.0~2.5万人 /km2,服务 半径为 0.51~0.6km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1.5~2.0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0.61~0.7km ;城市人口 密度大于 1.0~1.5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0.71~0.8km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0.5~1.0万人 /km2,服 务半径为 0.8~1.0km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0.1~0.5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1.01~2.0km ;城市人口 密度大于 0.05~
0.1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2.01~3.0km ;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999
]
范文三: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指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地区还应适当减少。
住宅间距: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
住宅的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形式 。
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
结构施工简单
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
呆板
改进: a、山墙错落
b、单元错开梯搂
c 、成组改革影响
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式院落周边布置形式
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
②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
③节约用地,提高密度
缺:①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
②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
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
混合式布置: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半开敞式院落。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的条件下,成组成团自由灵活地开置。 哲学思想:规律中有变化,在变化中(灵活)有规律。
千人指标:以千人居民为计算单位,千人指标是根据建筑物不同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社区:概念最早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共有与互助的关系(地区)。现在认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组及服务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具
有地域界线,以居住为中心的生活、经济、公共活动的环境整体。
区内通道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红线≮20M(车行道≮9M)
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第二级:小区路 路面宽5-8M
建筑控制线:采暖区≮14M 非采暖区≮10M
用以解决区居住区内部联系
第三级: 组团路 路面宽3-5M
建筑控制线:采暖区≮10M 非采暖区≮8M
第四级:宅间小路 路面宽≮2.5M
人车分离系统:人车分流是在道路上将人流与车流完全分隔开,互不干扰地各行其道。包括人行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以及步行街、步行区等措施。人车分流将行人和机动车完全分离开,互不干扰,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首先在纽约郊区的累德朋(Radbrun)居住区中实施。
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
1、公共绿地: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 (G1)
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 、林荫道 组群(团)小块绿地
2、公建和公用设施去用绿地(G2)
学校、幼托、医院、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物业管理中心??
3、宅旁和庭院绿地(G3)
4、广道绿地 (G4)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绿地的基本要求
1、根据功能组织与规划结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并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绿地系统相协调。
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
3、对建筑中原有的绿地,河湖水面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
4、美化居住环境,净化自然生态
5、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力求投资少,收益大,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管理。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映封建文化,并建立自己的文化 “以人为中心”强调:整齐、统一、条理、理性。而不像哥特风格参差不齐,富于自发性和高低对比。
范文四:服务半径
为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建筑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 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 。
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各类建筑服务半径
小区内商店 300米
托儿所 300米
小学 500
中学 1000
停车场
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须设置在车站、码头、机场、大型旅馆、商店、体育场、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院、旅游场所、商业街等公共建筑附近。其服务半径为100~300m。 城市公共设施集中地段,公用汽车库库址距主要服务对象不宜超过500m。
详规原理——四、 居住区的组织思想、规划结构等
第四章 居住区的组织思想、规划结构、类型、规模及规划形式
组织思想、规划结构、规划形式是一组概念相近的名词。是与居住区规划相关的内容。 组织思想--可以理解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即居住区的理论和方法。
规划结构--主要是指规划用地的结构,也就是在一定的组织思想指导下的用地与用地之间的关系。
规划形式--即规划结构的表现形式。包括组织思想上的和空间形态的表现形式。 组织思想、规划结构、规划形式都是说明要从“整体”上把握城市规划,把握居住区的规划。没有整体的规划是不成为规划的,没有整体的规划不可能指导城市建设,一定意义上说,规划就是站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城市的规划结构是一样的概念:城市的规划结构应该包含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要素,反映各系统的构成在构成配置与形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的基本关系(包括基本规律与要求),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现。(参考书P30)
整体的观念反映在很多方面。工程、艺术等。
同样,结构的概念也是非常的重要,结构合理就意味着整体的合理科学性。而规划结构的不合理,将是规划布局上的至命缺陷,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居住区组织思想的演变
(一)古代城市中的组织思想
1.居住用地的组织,随城市出现形成,我国周代有“里”,古希腊与罗马时代有“坊”就是例证。
2.至封建社会,规模一般要比奴隶社会大,如:秦汉时称“闾里”。据考证其规模约为17公顷。
3.三国时曹魏邺城,居住单位称“里”,约30公顷。唐长安城,人口100万,用地80平方公里,其居住基本单位-街坊,大的有80公顷,小的约28公顷,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有坊墙、坊门,每晚实现宵禁,坊门关闭,禁止出入。
4.北宋仁宗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原来的坊里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取得,宋汴梁城就是典型的代表。
5.明清北京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然城市在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大的变化。
6.欧洲封建时代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在罗马营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道路分隔的小街坊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
(二)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组织思想
1.二十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如:
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着原来那些沿街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使居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2.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在美国,不久在欧洲提出“邻里单位”的思想。(Neighborhood 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此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邻里单位”的思想是由美国人佩里(Clarence Arthur Perry)在1923年提出,引起热烈的争论。
他相信,在一个布置得当的小区里,公共生活会活跃起来,居民们在利用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时经常接触,就会产生邻里的联系;
他设想,每一个小区起码要设有小学校,商店,和公共休息场所。在较富裕的人居住的地区,要设教堂,可供多种目的使用的观众厅、俱乐部、图书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在一万人居住的小区里,他甚至建议要有图书馆、中小型剧场。
他认为,小区应该拥有大量服务设施,以此来促进成人们自愿的联合,建立私人之间的联系。
邻里单位的示意图:
佩里并绘有邻里单位的示意图。(见课本P131)示意图说明了他的基本原则:邻里单位中央,有一个公共中心,它的影响半径约为1/4英里;邻里单位四周的干道交叉口附近,布置商业、服务设施;箭头所示为高级中心的位置;往左是公共中心、往下为事务中心;街道的宽度应符合街道的性质和满足方便到达公共中心和商店必需的要求。
"邻里单位”的理论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2)首先考虑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道路,“邻里单位”内要设小学,并以此来控制及计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
(3)考虑“邻里单位”内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
(4)使“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由“邻里单位”内部穿越;
(5)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地考虑朝向和间距。
3.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居住小区”理论。
总的来说,“居住小区”和“邻里单位”的理论比较相近,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在规模和实践方面。
"居住小区”的理论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居住小区”是居住区构成的“细胞”;
(2)“居住小区”是由城市干道或城市干道与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部的道路与外部的道路有明显的不同和分工。 (3)“居住小区”内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并设置一整套为居民
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得到解决。
(4)“居住小区”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而是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5)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地考虑朝向和间距。
4.为了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和更齐全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有人提出将小区的规模扩大--建立“扩大小区”。即城市干道用地内(一般为100-150公顷)不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公交车站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这样,城市干道的交叉口之间的距离加大,车速提高。
这一理论的实践不简单的模式,往往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这一理论说明城市干道是需要分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是需要分等级配置的。
5.随着对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用地功能的简单分区的批评,和城市用地的有机理论的提出,城市用地功能不应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专家提出新的居住区组织思想--“居住综合区”。
"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和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实际上,居住综合区的思想说明了城市用地的功能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是有机的,而不是简单的。居住综合区使居民生活和工作更加方便,节约了上下班的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不同建筑功能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的空间组合更加丰富多样。
二.影响居住区组织思想的主要因素
能否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的结构。规划结构有规律性和可转换性,其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其中前两者更为重要。
换言之:考虑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虑。尤其需要从用地规模与配置和设施分级与布局两个方面考虑。
以下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区(居住区)规划结构确定的主要方面。
(一)城市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特别是交通干道的划分往往是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主要因素。
现代交通不仅对道路要求明确分工,而且干道间的间距也要求越来越大,从400米-500米一直增加到1000米-1600米。
(二)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规模(即经营管理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即居民使用公共建筑的步行距离)是影响居民生活是否方便、安全和公共建筑配置是否经济合理的主要因素。
公共建筑的合理规模与服务半径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对使用者而言,服务半径越小越方便越好;而公共建筑受商品经济规律制约,须有相当的规模,也即必须服务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有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居民户外活动规律,即使用公共建筑和设施的频繁程度(分为每日使用、经常使用和偶尔使用)而建立的分级的公共建筑系统成为组织居住区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同的设施必与其相关的位置和服务范围存在内在的联系。
(三)随着高层住宅的出现,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由于用地的紧凑,而影响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如居住综合体的产生。所谓居住综合体,就是指居住建筑与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就是一例。
(四)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对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也有要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必然要与社会的行政管理组织相联系,当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管理形式。 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上与居住区的组织形式相一致。如:
居住区相当于一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
居住小区相当于一个或几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个居民委员会约800-1000户)。 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与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还有利于居住区的经常性的维护和管理。
(五)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受地形的影响和限制。在地形起伏的条件下,居住区用地一般较难紧凑布置。
(六)不同的城市规模对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大、中城市因人口和用地规模较大而采用多级的组织形式;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往往就是一个居住区的规模,直接由几个居住小区组成。
例:上海(特大城市)的居住组织形式:
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分区(相当于行政分区)--居住区(相当于街道办事处)--居住小区--住宅组群(相当于居民委员会)。
三.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和规划形式
(一)类型
1.按建设条件分:
(1)(按时间上分)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
(2)(按空间上分)山地居住区;平原居住区。
2.按所处位置不同分:
(1)城市型居住区;
(2)独立工矿企业型居住区。
3.不同类型的居住区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对旧居住区的改造不同于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的现状条件一般更加复杂,需要在充分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山地居住区的住宅建筑一般较平原居住区更有特色,高低起伏更大,朝向多样丰富,但道路规划较为复杂;城市型居住区的公建配套设施一般可以和城市规模相协调;而独立工矿企业型的居住区一般与城市关系较远,公建配套设施需要更大更齐全,甚至要兼顾周边农村居民的需要。
(二)规模
1.确定居住区规模的两个指标:
人口指标和用地指标。
一般以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用地规模也是重要的指标。两个指标共同作为确定规模的要素。
2.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
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与影响居住区组织方式的因素较为相同。
首先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也就是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为700米-1000米(课本上为600-1000米),因而城市干道所包围的用地往往成为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干道间的用地规模一般为50-100公顷(课本上为36-100公顷);
其次为居住区配置的商业、文化、体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从项目经营、管理、服务半径等因素分析,配置成套的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规模,一般为5-6万人为宜;
分析:居住区人口在3.5万人以上时,居住区级公建基本形成,但项目不全,4.5万人以上时,项目可齐全,但部分项目要和并,6万人左右时,可以各行各业合理经营,形成完整的商业服务中心。
所谓服务半径:一般是指居住区或小区内的居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直线距离。在居住
区道路系统完善的情况下,直线距离与实际的步行距离相差不大,因此人们一般也理解为最大的步行距离,居住区最大的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米,步行时间约10-15分钟为宜。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居民的行政管理体制,居住区的规模与居民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组织居民的生活。目前,一个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为5-6万人,相当于一个居住区的规模。(课本上为,街道办管辖人口以5万为宜,少则3万人左右。)
此外,还有自然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居住区的规模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分析,居住区的合理规模一般是人口5-6万人,用地约50-100公顷。*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合理规模并不是一个完全确定的数,城市规划的数量概念并不是象数学那样精确,需要弹性。(课本上的居住区合理规模是3-5万人,用地为50-100公顷左右。下图为规范)
(三)规划形式
即指居住区的规划形式,也就是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则是指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1).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2).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3).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4).根据我国调查,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7000-15000人,用地规模为17-35公顷。一般而言,小区的人口规模以10000人为宜,用地为10公顷。 2.以居住组团(或称居住生活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1)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也可以理解为扩大小区的形式;
(2)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也有资料为3000-5000人)
(3)居住组团一般设居委会办公室、卫生室、青少年校外活动室、老年退休工人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烟杂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绿地等,这些项目基本为本居委会居民服务,其它一些基层公建根据不同的特点按服务半径在居住区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3.以居住组团(或称居住生活单元)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1)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小区再由2-3个居住组团组成。
(2)居住小区即为如上1所述的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亦为如上2所述的居住组团。 (3)该规划形式为三级布置形式,明显不同于上述两种二级布置的形式。
实际规划方案会将以上规划结构形式组合或灵活运用。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诸多社会经济因素的改变,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也会相应地变化。
(四)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实例分析与问题探讨
1.规划方案中的规划结构实例
2.居住区规划结构问题探讨
(1)在居住区用地范围确定的前提下,居住区内部的规划结构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内部的道路系统,它直接划分和联系了内部的用地关系;二是公建设施的配置,公建的规模、齐全程度和分级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空间层次和景观等也有重要影响,我们放在其他章节讨论。
(2)居住规模与公建设施配套问题:不同的居住规模配置不同的公建,是规划的一个原则。但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该原则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500户左右(约2000人)规模,可设置居委会、存自行车、卫生站等,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模;
1000-1500户(约3500-5500人)规模,可增设副食(菜)店、粮店、饮食店、托儿所、等,这一级的设施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生活设施;
2000-4000户(约0.7-1.4万人)规模,又可增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少年之家、小百货、理发店、储蓄所、回收站、房管所等,这一级最主要的项目是小学; 6000-7000户(约2-2.5万人)规模,可增设服装加工、一般修理、洗染、等也能设门诊部,该级设施已大于“小区”,但又小于“居住区”; .9000-15000户(约3-5万人)规模,还可增设书店、日杂店、中西药店、精密物品修理店、浴室、照相馆、菜市场、百货商店等,还设电影院、文化馆、街道医院等,这一规模设施较齐全,符合街道办规模,因此,还需设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市政管理等管理机构。 以上为调查资料(摘自《居住区规划》)
(3)公共建筑和设施的“替代”问题:所谓“替代”是指同一类公建设施中,低一级的设施被高一级的取代,本地的设施被别处的取代。
一般“替代”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服务半径的不合理,服务质量的不满意,道路走向和设施位置不合理等。发生“替代”作用的公共建筑设施一般是商业服务设施,而有一些设施较难或不会发生“替代”作用,如:中、小学和行政机关等。
规划布置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计划经济”的思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施,公建设施会随着市场经济而调节,以达到平衡的状态。但这并不是说不要计划经济了,不要规划布置了。
有一个概念可以讨论: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市场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是否是一个相对的定值,会不会无限扩大?如果商业服务设施超过了人们的需求(市场的需要),必然会有(供大于求)商场的倒闭。市场会有竞争,这是好事,但应避免恶性竞争。规划正是调控市场失效的重要手段。这一问题有待经济学家们的研究。
(4)步行距离与公共交通的居住区规划问题
.一般调查得知:居民去公交车站的距离认为,300米内(一般步行4分钟),方便;500米左右(一般步行6-7分钟),还可以;超过800米(一般步行10分钟以上),不方便。
.公共交通与居住区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公交车进入居住区,居住区以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或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的规划结构布置,居民乘车相对方便,但不利于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道路交叉口近而且多。其二,公交车不进入居住区,有利城市交通,但需要组织好公交站点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关系,以方便居民生活。_
范文五:各种服务半径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1、 幼托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 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986]。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800-1000m;
2、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400-500m;
3、 居住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150-200m。
居住商业中心的服务半径:
1、 居住区商业中心步行半径不大于500 m;小区、商业点半径不大于300 m。
2、 中小型超市:按照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1处,在大型综合超市的服务半径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设置。(商业网点规划)
农贸市场(农贸超市)
1、 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服务人口1-2万人设一处,占地面积按480平方米/千人(服务人口)的标准配置。(商业网点规划)
2、 居住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一般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 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般3-5万人设一处,社医院的居住区不再设独立门诊。
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按服务人口0.5—1万人按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m设置1处。(日照总体规划)
公园、绿地
保证居民出行1000m半径内有一处综合性公园,在300m-500m半径内有一处小游园。(日照总体规划)
城市低压(变)配变站的服务半径:
1、 供电半径一般不超过400m[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1993]。
2、 市区供电半径一般为250m,繁华地区为150m。[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
3、 变电室负荷半径不应大于250m,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4、 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5~10km;110kV/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15~30km;220kV/110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50~100km。[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燃气调压站的服务半径:
1、 中低调压站负荷服务半径50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km;调压站的供气半径以0.5km为宜,供气区域狭长,可考虑适当加大供气半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垃圾转运站和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
1、 垃圾转运站的服务面积是0.7~1.0km2,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应大于70m。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 人力收集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机劢车收集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
设置大、中型转运站。[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1991]
3、 小型转运站每0.7~1km2设置一座,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km2设置一座。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1989] 小型的服务半径500m。 城市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
1、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劢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1987]
2、 流劢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为300~500m。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m。[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1989]
3、 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机劢车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
1、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 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
城市加油站的服务半径:
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km。[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
城市消防站的服务面积:
1、 普通消防站一般不应大于7km2;
2、 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仍以接到出劢指令后5min内消防队可以
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其辖区面积不应大于15km2。
3、 特勤消防站兼有辖区消防任务的,其辖区面积同普通消防站。半径是1.4~1.8km。[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06]
城市热源的供热服务半径:
1、 输送蒸气的距离为一般为0.5~1.5km,不超过3.5~4.0km;送热水的距离为4~5km,特殊情况可到10~12km。热电厂的输送距离一般为3~4km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邮政服务网点的服务半径:
1、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2.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5km;
2、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2.0~2.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51~0.6km;
3、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1.5~2.0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61~0.7km;
4、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1.0~1.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71~0.8km;
5、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5~1.0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8~1.0km;
6、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1~0.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1.01~2.0km;
7、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05~0.1万人/km2,服务半径为2.01~3.0km;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中小学建设规模和用地指标参考标准
1、 幼儿园千人指标35 人/千人,小学70 人/千人,初中40 人/千人,高中30人/千 人测算学生规模。班级数按幼儿园按40人/班,小学45人/班,初中50 人/班,高中50人/班。
2、 普通高中: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小于18个班,最大不宜超过60 个班,班额50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小于30平方米。示范性高中 学校
和寄宿制学校可根据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
3、 初级中学: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小于12个班,最大不宜超过36 个班,班额50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小于24平方米。寄宿制学校 可根据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
4、 小学: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小于6个班,最大不宜超过36个班, 班额45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小于22平方米。寄宿制学校可根据 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学校要有与规模相适应的体育运劢场地。
5、 高级中学一般应有 400米标准环形跑道; 初中一般应有300米以上环形跑道; 小学应有200 米以上环形跑道。条件不具备的现有初级中学最低应有不少于6道的 100米直跑道;小学应有不少于6道的60米直跑道。有条件的学校可根 据需要,增加建设体育馆或风雨操场、游泳池等其他体育设施。
6、校园环境要有一定比例的绿地。人均绿地面积应在1平方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