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灌排渠道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 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 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 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 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 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 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 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 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 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 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 基 本 资 料
第一节 通 则
第2.1.1条 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 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
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 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 测 量 资 料 第2.2.1条 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 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带状图宽度, 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 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横断面的间距:地形复杂的地区为25~100米;地形平坦为100~500米。地形变化处应 加测横断面。
第2.2.2条 灌区天然河流、沟道、湖泊、洼淀、沼泽等地带的平面和纵横断面测量资 料,视工作需要,可参照上述条款选择适宜的比例尺。
第三节 水文气象资料
第2.3.1条 应搜集与灌排渠系设计有关的降水(包括暴雨)、蒸发、湿度、气温、风 力、风向、日照、霜期、冰冻期以及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
第2.3.2条 应搜集水源河流和灌区内天然河流(沟道)以及承泄区的有关水文、泥 沙、水质等资料。
水源和灌区内河流(沟道)的水文资料系列应尽量相一致。
第2.3.3条 灌排渠系设计所需要的主要水文气象资料系列,一般应不少于15年。
第四节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第2.4.1条 灌排渠系中的干、支渠线可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要求进行
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对特殊地质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
第2.4.2条 灌区水文地质应查明:地下水类型、埋深、含水层厚度特征、地下水动 态、流向、补给与排泄条件、水质、综合补给量和可开采量,并绘制水文地质图,比例尺一
般采用1/50000~1/100000。对沼泽化、盐碱化地区还应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论证,对不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适 当从简。
第五节 土壤资料
第2.5.1条 对灌区作物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应进行调查和试验,其成果内容包括:
一、土壤物理资料:如土壤类型分布、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容重、比重、孔隙率等。
二、土壤化学资料:如pH值、全盐量、盐分组成及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等。
三、土壤水分特性资料:如饱和含水量、渗透系数。渗吸速度、给水度、田间持水量、 调萎系数、毛管水上升高度等。
第2.5.2条 灌区土壤资料应附的填图包括:土壤分布图、土壤盐碱化程度图、土壤改 良区划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100000,典型地区用1/5000~1/10000。
第六节 现有水利设施与自然灾害资料
第2.6.1条 应对灌区已成的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及当地地表、地下水资源利 用等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
第2.6.2条 应查明灌区历年发生的旱、涝、盐、渍等自然灾害的范围、面积、成因以 及损失等。
第七节 社会经济和科学试验资料
第2.7.1条 应按灌区行政区划调查人口、土地面积(山、川、丘陵、原地)、耕地面 积(水田、水地、旱地)以及机械化发展水平等资料。 应对灌区内的水田、水地、旱地的作物组成、耕作制度、单产、总产、农业总产值、投 资、成本和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等分项作出调查统计。
第2.7.2条 应搜集灌区或临近灌区灌溉排水有关科学试验资料。如作物需水量、灌水 技术、作物耐渍深度、作物耐淹能力、耐盐能力,以及除涝防渍、盐碱化的防治、渠道防渗
和防治的冻胀措施等。
第2.7.3条 应搜集建筑材料的来源、储量、单价、运距及运输方式等资料,为工程概 (预)算提供依据。
第2.7.4条 应搜集林业、牧业、渔业、工业、交通、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和 规划资料,并征求这些部门对灌排渠系设计的要求。
第三章 灌 区 规 划
第一节 灌区规划的任务、原则及内容
第3.1.1条 初步设计阶段灌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基础上,进一 步论证灌区建设的可行性;确定设计水平年和灌排设计标准;选定灌区建设最优方案;制 定灌区总体布置。
第3.1.2条 灌区规划应贯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因地制 宜,保证实效等原则。
第3.1.3条 灌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论证灌区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条 件,核定灌区范围和灌排面积,选定设计水平年,灌排设计标准、灌排方式,研究灌区建设
方案;提出灌区水利土壤改良分区及其综合治理意见;进行水文水利计算;布置灌排渠系
及
其建筑物;制定田间工程典型规划;制定综合利用规划;拟定渠系工程实施程序和灌排管理
方案;分析工程效益与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节 灌区总体布置
第3.2.1条 灌区总体布置是在对其旱、涝、渍、盐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 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道路、林带、村庄、电力线路、通讯线路等
所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第3.2.2条 灌区应设置排水系统,做到有灌有排,灌排并重,满足除涝要求,有效地 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过湿与沼泽化或盐碱化。
水稻地区应研究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
第3.2.3条 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灌区,应根据水文、气象、土壤、水文地质及作物 种植等条件,划分不同类型区,分区进行布置和设计。
第3.2.4条 抽水灌区应主要根据经济合理及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分区。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可结合台地、原地、丘陵地、局部高地、沟壑等地貌特征,进行分 区。
第3.2.5条 抽水灌区的经济扬程应根据抽水灌溉的成本和增产效益的综合分析成果, 合理确定。
第3.2.6条 抽水灌区的分级应根据灌区地形特点,渠道合理的控制面积和间距、工程 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合理的原则,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综合分析,择优采用。
第3.2.7条 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及要求,分别采取地表水、地 下水结合,大、中、小并重,蓄、引、提结合,渠、井、沟、塘、库联用,丘陵地区长藤结
瓜以及其他合理的形式。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回归水),提高水的利用系数。 第3.2.8条 灌区排水方式,应根据涝、渍、盐碱化的成因,结合灌区地形、土壤、水 文地质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经分析论证后,因地制宜地确定。
对于以降水、灌溉渗水为主而形成需要排水的地区,一般应采用水平排水的方式排水。 对于地下深层承压水补给潜水的地区,应考虑采用竖井抽水结合明沟输水的方式排水。 对于外来地表水及地下水为主或由于地形地势的特殊条件而形成需要排水的土地,可分 别采用地面排洪沟、地下截水沟或骨干排水沟的方式排水。
当地下潜水量丰富,水质又宜于灌溉的地区,可结合井灌井排,“以灌代排”的方式排 水。
对于排水地区内的局部低洼土地,排水确有困难时,可采取修筑沟洫台(条)田的方式 治理。
第3.2.9条 排水系统的布局,可根据地形、水系、承泄区条件以及现有工程情况,因 地制宜地采取排、截、滞、抽等方式。
第3.2.10条 对于滨湖、圩垸等低洼灌区,应在联圩并垸、整治河道、巩固防洪堤闸、 能蓄保泄的前提下,设置完善的灌排渠系及必要的截渗工程,以做到内外分开、高低分开、
灌排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和地下水位。
第3.2.11条 对于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设置必要的挡潮、防洪 海塘、堤、闸及截渗工程,做到拒咸蓄淡,蓄泄兼筹,适时灌排。
第3.2.12条 低洼灌区排涝、必须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一般应使涝区具有一定的蓄
涝容积,以削减排涝峰量。
蓄涝水面率可根据涝区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在南方圩垸水网地区,一般应不小 于5%。在盐碱化和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采用蓄涝措施应进行分析论证。 可用作蓄涝的有湖泊、洼淀、河道、排水沟、坑塘等。 第3.2.13条 设计蓄涝水位,一般应低于排水地面0.2~0.3米;起蓄水位,在非盐碱 化地区,一般可低于地面1~2米。起蓄水位以下的水深,可根据其利用要求具体确定。 抽排蓄涝地区,可不受此限制。
第3.2.14条 在水资源欠缺地区设计灌排渠系时,应从水源、水质以及工程技术经济 等方面,研究论证利用排水干沟、支沟的水,进行灌溉的可行性。
第3.2.15条 利用排水沟中的水进行灌溉的方式,应进行专项设计。必须防止田间灌 排渠沟合一,串灌串排等不良现象。
第3.2.16条 排水承泄区应与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的布置相协调,并能承泄排水沟泄 入的全部来水。
可用作承泄区的有海洋、江河、湖泊、溪涧、洼淀以及地下深厚透水层、岩溶区等。 选用地下承泄区应具备必要的水文地质勘探成果资料经过技术经济性论证,审慎确定。 第3.2.17条 承泄区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一、在设计条件下,保证排水沟良好的出流条件,不因排水造成不利的率壅水、浸没或 淤积。
二、稳定的河槽和安全的堤防。
承泄区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裁弯、疏浚、扩宽、清滩、建 闸等加以治理。
第3.2.18条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应满足排水系统出口设计水位的要求,以便自流畅排。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当排水出口顶托不大时,可考虑采用:排水出口修建闸、涵,进行 抢排;排水出口段修筑回水堤,允许适当壅高;调整排水沟道比降;下移排水出口等措施, 争取自排。当承泄区水位变幅较大(如潮汐影响),还可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形式。 当承泄区水位长期较高,无法自流排水时,则应考虑抽排。
第3.2.19条 灌区道路分为公路、简易公路、田间生产道路及灌排管理道路等。 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公路应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确定;简易公路一般可参照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四级公路技术指标取定;田间生产道路,应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照
顾远景发展拟定;灌排管理道路,可按管理要求制定。
第3.2.20条 灌区道路网的规划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保证交通顺畅,便利农业生产,适应施工与工程管理。
二、要与灌排渠、沟相结合。
三、要与田间工程规划相一致。
四、路线短,占地少,工程量省。
第3.2.21条 要因地制宜的在渠、沟、路旁种植树木,绿化环境。避免在渠、沟内坡 植树。
渠、沟通过风沙地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防风、防沙、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可按有关部门的规划布设,并应尽量与 渠、沟、路旁的植树相结合。
第3.2.22条 在灌区总体布置时,可根据技术经济条件。考虑干、支渠、沟的综合利 用,郊城乡供水、航运、水能、养殖等。
第3.2.23条 在灌区总体布置时,应考虑管理机构和必要的试验、观测站及通讯线路等
的设置。
第3.2.24条 田间灌排渠系的规格以及路、林、塘、井等的结合方式,应根据灌区内 的不同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提出典型布置。 第3.2.25条 在灌区总体布置时,为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 必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论证,并提出对不利影响的改善措施。
第三节 灌区工程经济效果评价
第3.3.1条 灌区工程经济效果评价的任务是:阐明设计灌区工程的经济效果及其在国 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论证和核定灌区工程方案经济技术合理性。
所有灌区工程的设计,都必须进行经济效果评价。
第3.3.2条 灌区工程的经济分析,必须遵循《水利经济计算规程》,按其原则、内 容、要求、方法等进行。
第3.3.3条 灌区工程,除灌溉排水渠系工程外,还包括蓄(引)水枢纽、排水承泄区 及渠系建筑物等项工程。因此,工程投资、工程费用、工程效益及技术经济指标等,均应按
灌区工程进行分析计算。
第四章 灌溉设计标准
第一节 灌溉设计标准
第4.1.1条 灌溉设计标准是反映设计灌区的设计效益达到某一水平的一个重要技术指 标,一般以灌溉设计保证率表示。
第4.1.2条 灌溉设计保证率系指设计灌溉用水量的保证程度,用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 获得满足的年数占计算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即:
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 灌溉设计保证率 =──────────────────×100% 计算总年数 第4.1.3条 灌溉设计标准的确定,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作物组成、气象水文、水量 调节程度、经济效益及国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要求等因素综合研究选定。
采用灌溉设计保证率作为灌溉设计标准的地区,一般可参照表4.1.3选用。
表4.1.3
┌──────────┬──────┬────────┐
│ 地 区 │ 作物种类 │灌溉设计保证率%│
├──────────┼──────┼────────┤
│ 缺水地区 │以旱作物为主│ 50~75 │
│ │以水稻为主 │ 70~80 │ ├──────────┼──────┼────────┤ │ 丰水地区 │以旱作物为主│ 70~80 │ │ │以水稻为主 │ 75~95 │
└──────────┴──────┴────────┘
第4.1.4条 为进一步反映灌溉保证程度,可用灌溉用水保证程度作为灌溉设计标准的 辅助指标。
灌溉用水保证程度,是用多年平均灌溉供水量占多年平均设计灌溉用水量的百分率表 示,即:
多年平均灌溉供水量
灌溉用水保证程度=────────────×100%
多年平均设计灌溉用水量
第4.1.5条 灌溉设计保证率的计算应采用时历年法。时历年系列一般不应少于15年。
第二节 灌溉制度 第4.2.1条 灌溉制度是灌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和渠系设 计的基本依据。 第4.2.2条 灌溉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灌溉定额(播前和生育期亩净灌水量总和)、 灌水定额(亩次净灌水量)、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
第4.2.3条 灌溉制度应根据灌区自然条件、作物组成和轮作制度,考虑农业技术措施 及灌水方法的改进,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地的先进灌溉经验,结合灌溉试验资料制定。也可
依据当地试验资料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设计。
在盐碱化和滨海地区应考虑洗盐用水。如有条件时,还应考虑引洪放淤改良盐碱地的具 体灌溉措施。
第4.2.4条 灌区作物组成、计划产量及轮作制度,可参照农业规划及水利区划要求, 由设计部门和农业部门研究制定。
第4.2.5条 灌区内如气象、水文、土壤、水文地质、作物种植等方面差异较大时,应 分区制定灌溉制度。
第4.2.6条 灌溉制度应采用时历年法,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及历年降雨过程,逐年分析 拟定。
在水源充足地区,可根据作物生育期降雨频率,选用典型年进行设计。
第4.2.7条 作物需水量是设计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当地或自然条件类似地区 的试验成果确定,或选用公式估算。
第4.2.8条 旱作物灌溉定额包括播前灌溉和生育期灌溉两部分。 播前灌溉一般只进行一次,可按下式计算: H──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深度(米); γ──土层内的平均土壤容重( );
β──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以占干土重百分数计);
β0──播前田间土壤含水量(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
生育期灌溉定额按下式计算:
式中 E──作物田间需水量( );
P′0──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 );
W0──播前H深度土层中的原始储水量( );
W──作物生育末期H深度土层中的储水量( );
Wk──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的补给量( )。
在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地区、设计灌溉定额时应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
第4.2.9条 设计旱作物灌水定额时应根据灌区作物生育特点,选择先进的灌水方法、 灌水技术,保证各生育期水量平衡。据现有的沟、畦灌水经验。播前灌水定额一般为 50~70 ,生育期的灌水定额一般为40~60 。
第4.2.10条 盐碱地的灌溉,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
第4.2.11条 水稻灌溉制度与稻田所要求的水层深度有关。稻田水层变化可用下列水 量平衡方程计算:
式中 ──灌水时段末田间水层深度(毫米);
──灌水时段始田间水层深度(毫米);
P──灌水时段内降雨量(毫米);
M──灌水定额(毫米);
E──时段内作物需水量(毫米);
C──时段内稻田排水量(毫米); ──时段内稻田渗漏量(毫米),该值与稻田位置、 土壤、翻犁深度、地下水位高低、出流条件、泡田方法等有关。稻田渗漏一 般只计算田面渗漏,计算公式:
=kt
式中: k为稻田日平均渗漏强度(毫米/日);t为稻田淹水时间(日)。
田面水层深度,应按不同生育阶段分别规定允许上限和下限。为充分利用降雨量,节约 灌溉水量,当降雨量大时,田面水层深度可以比上限值略有增加。
稻田灌水定额,为适宜水层深度的上下限之差。
第4.2.12条 水稻灌溉用水量包括秧田、泡田及本田期三个阶段用水之总和。
一、秧田期用水量:育秧应根据灌区条件采用先进方法。秧田一般占水稻大田面积的 1/7~1/15。秧田期用水量应根据当地实践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也可用下式估算: 式中 ──秧田期用水量( );
──秧田期日耗水强度( );
──秧令期(日);
──秧田期有效降雨量( )。
当秧田为了防寒抗冻等,有额外用水时,上式还应计入该项用水量。
二、泡田期用水量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泡田用水量( );
──使一定土层达到饱和时所需水量( );
H──饱和土层深度(米); γ──饱和土层的土壤容重( ); ──分别为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泡田前土壤含水量,均 以干土重百分数计;
K──土壤渗漏强度(米/日);
──泡田历时(日);
α──建立插秧时田面水层深度h(米)所需水量,即
α=667h( );
──泡田期水面蒸发量( );
──泡田期降雨量( )。
泡田期蒸发量可利用水面蒸发观测资料。
三、本田期用水量
水稻生育期对田面水层深度有不同要求,应根据水层变换特点,分阶段计算灌水次数与 灌水定额。生育期内各阶段水量消耗包括:腾发量(e),渗漏水量(Kt),换水或晒田排 除水量( ),以及田面水层变换所增减的水量(±△W,增为正,减为负)。
阶段有效降雨量P't。阶段水量平衡方程如下:
式中 Mt──阶段灌溉定额( )
P't──阶段有效降雨量( )。
t时段内灌水次数(nt)与田面水层的变化幅度有关,
分别为灌水前后田面水层深度,h2-h1为每次灌水
定额。此值应换算为 。
稻田各阶段灌水定额按水量平衡原理求得。
第4.2.13条 作物每次允许灌水延续时间,应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根据各地经验,灌区不同作物允许灌水延续时间可参考以下数值。
水稻:泡田灌水7~15昼夜;生育期灌水3~5昼夜。 冬小麦:播前灌水10~20昼夜;拔节前后灌水10~15昼夜。 棉花:播前灌水10~25昼夜;花铃期、吐絮期灌水8~15昼夜。 玉米:播前灌水10~20昼夜;拔节期灌水10~15昼夜;
抽穗期灌水8~12昼夜。
第4.2.14条 灌水率可用4.2.13式计算:
αM
q=───── (4.2.13)
8.64T
式中 q──灌水率( /秒/万亩);
M──灌水定额( );
α──作物种植比例(%);
T──灌水延续时间(日)。
第4.2.15条 根据计算的各种作物的灌水率,应绘制灌水率图,并加以修正,使修正 后的灌水率比较均匀,最小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灌水率的40%。设计灌水率一般应采用修正
灌水率图的最大值。
第五章 排水设计标准和排水模数
第一节 排水设计标准
第5.1.1条 排水设计标准是指对一定重现期的暴雨或一定量的灌溉渗水、渠道退水, 在一定的时间内排除涝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到一定的适宜深度,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排水设计标准分为排涝标准,排渍标准以及改良和预防盐碱化的排水标准等。 排水设计标准还应包括承泄区水位的标准。
第5.1.2条 排水设计标准中的暴雨重现期,应根据经济效益分析确定,一般采用五至 十年。
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条件较差的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或 采取分期提高的办法。
第5.1.3条 排涝标准的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可根据排水地区具体条件决定。 对于旱田作物一般采用1~3日暴雨在1~3日排完。
对于水稻一般采用1~3日暴雨在3~5日内排至耐淹水深。
对于具有蓄涝容积的排水系统,则应考虑采用较长历时的暴雨,有的还须采用具有一定 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
第5.1.4条 排渍标准:在降雨成渍的地区,一般采用三日暴雨5~7日将地下水位排至 耐渍以至排渍设计深度;在灌水成渍的旱作地区,一般采用灌水后一日内将齐地面的地下水
位降低0.2米。
第5.1.5条 旱田作物的耐渍深度的最小值(幼苗期)一般可取0.5米。
排渍设计深度为作物生长旺盛阶段适宜的地下水埋深。旱田作物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 为1.0~1.5米;水稻田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为0.4~0.6米。
第5.1.6条 改良和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标准,除执行5.1.2、5.1.3、5.1.4条有关规定 外,还必须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第5.1.7条 适宜于机械耕作的可通性的排渍设计深度,可根据各地机耕具体要求确定,
一般采用0.7米左右。
第5.1.8条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标准,可根据各地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一般采用与排水区设计暴雨同频率的洪水位,或用排水历时内的多 年平均高水位值,也可采用实际年洪水位。 第二节 排水模数
第5.2.1条 排水模数系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地表(涝)或地下(渍)排水径流量。 设计排水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取定。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设计 要求用公式计算。
第5.2.2条 设计地面排涝模数应根据排涝地区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大面积的排涝模数,一般根据各地的经验公式计算。
小面积的排涝模数,一般可采用附录五所列公式计算。
第5.2.3条 设计地下排渍模数可根据地下水补给类型的动态,具体分析确定。排渍 模数计算一般可采用附录五所列公式。
第5.2.4条 盐碱化地区的冲洗排水模数,可根据冲洗要求,具体分析计算确定。
第5.2.5条 地下水位达到设计控制深度要求后的地下日常排水模数,应根据实际测验 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资料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0.002~0.007 。
范围内选定。
第六章 灌排渠系布置
第一节 灌排渠系的组成、分级、名称及任务
第6.1.1条 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泄(退)水渠道组成。排水沟系由各级排水沟、 截水沟和承泄区组成。
第6.1.2条 灌溉渠道一般包括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渠道。排水沟包括干、支、斗、 农四级固定沟道。农渠、农沟以下按需要设毛渠、毛沟等临时灌溉渠及排水沟。 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可设总干、分干、分支、分斗等渠、沟,其设计原则和要求与同级 渠、沟相同。
灌区面积较小时,可酌情减少渠道或沟道级数。
第6.1.3条 灌溉干渠从水源引水,主要起输水作用,并配水给支渠。
支渠从干渠引水,配水给斗渠。
斗渠从支渠引水,配水给农渠。
农渠配水给临时毛渠。
为了便于管理应尽量不越级配水。
第6.1.4条 排水系统自田间排水网起,逐级汇流,直至承泄区。
第6.1.5条 田间工程系指斗渠、沟以下的渠、沟及其建筑物,包括平整土地、园、林、 路等工程。
第6.1.6条 灌溉与排水系统应互相配合,在一般情况下,要求灌溉与排水分开自成系统。
灌溉排水系统的一般形式如图6.1.6所示。
第二节 灌排渠系布置的基本原则
第6.2.1条 灌溉渠系应在灌区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排水系统的规划合理 布置。
第6.2.2条 灌溉渠系主要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布置,并尽量照顾行政区划。必要时 应考虑综合利用。
第6.2.3条 灌溉渠系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全及时供水,便于管理运用。
二、在水土资源允许条件下,灌溉面积大,占地少。
三、渠系及其建筑物的工程费用和管理费用合理。 四、渠系水利用系数高。 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 六、便于农业耕作。
七、有利于道路网、林带、居发点、城乡用水、环境保护等建设。
图6.1.6 灌排系统布置示意图
第6.2.4条 灌溉干、支渠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干、支渠的布置应通过方案比较确定。
二、干、支渠应布置在较高地带,一般多沿等高线布置或沿分水岭布置。大型渠道最好 不直接通过库塘。
三、干渠输水段主要考虑行水安全要求,一般布置成挖方,并应尽量避免深挖、高填、 地质条件差、隐患和穿越村庄。
四、支渠以方便配水为主,一般可布置成半挖半填,以节省土方。
五、平原地区支渠长度最好不超过15公里。支渠间距根据斗渠的长度确定,一侧控制时
为3~5公里,两侧控制时可增大一倍。
六、土质干、支渠弯道半径应大于水面宽的5倍,当土渠弯道半径必须小于水面宽度的 5倍时,应考虑防护措施,石渠或衬砌渠道的弯道半径应大于其水面宽度的2.5倍。 第6.2.5条 排水沟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全及时排水、工程费用最省,便于管理。
二、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行政区划及承泄区的选定相 协调。 三、各级排水沟都要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贯彻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 排出以及自排为主、抽排为辅的原则。
四、为适应灌、排、滞、蓄的有机结合,和照顾城镇等排水需要,在沿江、河、湖、海 平原地区及地下水面接近地面的低平地区,田间排水系统必须和灌溉系统分开,河网、圩烷
地区应按具体情况布置。
五、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河床稳定的地方,干沟布置应尽量利用天然河、 沟,并根据需要进行裁弯取直,扩宽挖深或加固堤防。
六、支沟与干沟及干沟与承泄区的衔接处一般以锐角(35°~60°)联接,湖泊、海湾 等承泄区不受此限制。
七、在有外水侵入处,应布置截水沟将灌区外部地面水及地下水引入排水沟或直接排至 承泄区。
八、水早间作地区,在水、旱田之间应布置截渗排水沟。
九、排水干、支沟的弯道半径同灌溉渠道。
第三节 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
第6.3.1条 斗渠以下各级灌溉渠道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便于配水和灌溉,提高灌溉效率。
二、适应农业生产和耕作的要求。
三、平整土地、修建渠道和建筑物的工程量最少。
第6.3.2条 斗渠以下各级渠道根据不同地形和控制的灌溉面积可有三种布置:
一、斗、农、毛、顺、腰五级渠道。
二、斗、农、毛、腰四级渠道。
三、斗、农、毛三级渠道。
第6.3.3条 平原地区斗渠的控制面积一般为3000~5000亩,长度3~5公里,斗渠的 间距以便于灌溉管理并考虑机耕的要求确定,一般为600~1200米。两侧控制时,间距可适
当增太。
丘陵地区斗渠的控制面积、长度和间距应根据具体地形确定。
第6.3.4条 斗渠布置应根据支渠的布置情况而异,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平原地区斗渠宜垂直于支渠,斗渠以下各级渠道应布置成互相垂直的渠道。
二、丘陵地区地面天然坡度在1/10~1/200之间,当支(干)渠与等高线平行,且坡
面较长时,斗渠可垂直等高线布置,每条毛渠负担一级梯田,或在斗渠上直接开设临时的渠
道──顺渠。
当支(干)渠一侧或两侧为窄长的斜坡时,斗渠可以平行于支渠布置。
三、原、坡结合地区斗渠一般垂直等高线布置。
第6.3.5条 斗渠布置应考虑人、畜用水。必要时可布置专门的供水渠道与蓄水池相通。 第6.3.6条 农渠一般垂直斗渠布置,平原地区农渠的长度通常为500~1000米,间距 为200~400米,灌溉面积为200~700亩,丘陵地区可以适当减小。在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
的地区,农渠间距应按农沟间距确定。
第6.3.7条 农渠以下的临时渠道的布置取决于下列条件:
一、作物配置和播种方向。 二、灌水方法与沟畦规格。 三、上级渠道的布置形式。 四、地形和地面坡降。
五、土地利用边界。
六、土地平整工作量。
第6.3.8条 灌水沟、畦的长度与土地平整后地面纵坡、流量、土壤渗透性、持水率、 上下游受水均匀度、灌水定额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专门试验或自然条件相似的灌区经验确
定。无试验或实践资料时,在地面坡度为1/400~1/1000时,沟、畦长度一般采用30~50
米。畦宽应为播种机宽度的整倍数,一般可采用2~4米。
第6.3.9条 为了便于耕作,灌排农渠、沟和毛渠、沟应尽量布置成直线,或折角不小 于120°的折线,同级渠道间应尽量平行布置。
第6.3.10条 在灌区应选择几个典型地段作出平整土地规划及沟、畦和格田的典型布 置,并以此估算灌区土地平整的工作量。
第6.3.11条 丘陵地区渠系布置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便于灌区内塘堰的引蓄,又要便 于农田排、灌。
南方丘陵地区的田间渠系,可按地形分为冲垄田、塝田、岗田三种情况进行布置。
一、冲垄田是位于丘岗之间的低槽田。以排为主,排灌结合。较小的冲垄田,采取冲上 灌,冲下排;较大的冲垄田,灌溉渠道可布置在冲垄两侧,来水面积较大的一侧布置排水
沟,另一侧布置灌排结合的渠道。
二、塝田是低槽两侧山坡上的田。以灌为主,灌排结合。斗渠沿等高线布置,农毛渠 垂直等高线布置,渠尾排入塘内或泄入排水沟。渠线一般顺着穿塝田的人行路边布置为宜。
三、岗田是丘岗顶上的田。以灌为主,引蓄结合。渠道应顺分水岭布置,田间渠道可 因地制宜地布置。
第6.3.12条 在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了节省占地,节约水量、便于耕作,提高灌 溉效益,使农作物获得更高的产量,田间灌溉渠道可用地下管道或地面移动式管取代。 第6.3.13条 在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地区,应以排为主布置田间灌溉渠系。排水农沟, 以下必要时可以加设排水毛沟或排水暗管。
第6.3.14条 田间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应遵照以下基本原则:
一、斗沟以下的沟道最好布置成相互垂直;斗、农沟的布置要与灌溉系统、道路网、林 带相结合,尽量使沟道顺直。
二、当末级固定灌溉渠道是单向分水时,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邻排列;当末级灌溉渠 道呈双向分水或地形中间低洼时,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间排列。在地形条件许可时,应尽
可能地采用两面控制的相间排列形式。
三、沟(管)道要相互平行沟(管)道间距可根据排水要求,结合沟(管)的深度, 合理确定。
四、为了节省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埋设暗管。
五、末级沟(管)应与地形等高线和地下水等高线平行或成锐角。
第6.3.15条 排水农沟的间距,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在缺乏资料时,可参照临近灌区
的资料或选用附录七的公式计算确定。 第四节 泄(退)水渠道的布置 第6.4.1条 泄(退)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主要作用 是排沙、调节流量、退泄灌溉余水,和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行水。
第6.4.2条 干、支、斗渠的末端应考虑退水设施。
第6.4.3条 在干渠渠首段需要调节流量和排沙的适当地点、主要建筑物及重要渠段的 上游,应设置泄水渠。
第五节 渠系防沙及防洪
第6.5.1条 干、支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洪水灾害情况及 政治、经济影响,结合防洪的具体条件。参考下表选定。
渠道设计流量( /秒)洪水重现期(年)
10~50 10~20
50~100 20~50
>100 50~100
第6.5.2条 灌溉渠道跨越天然河、沟时均应设置立体交叉排洪建筑物,保证设计洪水 顺畅通过。一般排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采用第6.5.1条下限值。
第6.5.3条 傍山渠道应设排洪天然沟,将坡面洪水就近引入天然河、沟。小面积的洪 水,在保证渠道安全的条件下、可退入灌溉渠道。
第6.5.4条 灌区以外的地面水,可从灌区边界布置的排洪沟或截水沟排走。
第6.5.5条 对多泥沙河流引水的渠道,应根据地形条件,采用防沙措施,并进行专项 设计。
第七章 渠、沟流量计算
第一节 渠、沟流量和利用系数
第7.1.1条 设计灌溉渠道时应确定下列三种流量: (一)设计流量。 (二)加大流量。 (三)最小设计流量。
设计排水沟道时应确定下列三种流量:
(一)排涝设计流量。
(二)排渍设计流量。
(三)日常流量。
第7.1.2条 干、支渠道须按三种流量进行设计,斗渠以下只按设计流量进行设计。 第7.1.3条 灌溉渠道流量分为田间净流量、净流量和毛流量(即设计流量)。 田间净流量( ):系指从干、支、斗、农渠送到田
间的净流量。
净流量( ):渠道送到其下级渠道的流量的总和。
毛流量( :包括渠道输水损失在内的流量,亦即下级渠道由
上级渠道引入的流量。
第7.1.4 条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用以下四种系数来表示:
一、渠道水利用系数( ),为灌溉渠道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即:
二、渠系水利用系数( ),为灌溉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它
的数值等于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即:
三、田间水利用系数( ),为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末量和末级固定
渠道(农渠)放出的净水量的比值。即: 式中 ──农渠的灌溉面积(亩); ──灌水定额( ); ──农渠放出的净水量( )。
四、灌溉水利用系数( ),为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
水量的比值。即:
式中 A──全灌区的灌溉面积(亩);
──渠首引入的水量( )。
第二节 灌溉田间净流量
第7.2.1条 灌溉渠道在正常情况下,干、支渠一般应按续灌设计。但当支渠渠床土质 渗透系数大,须要减少渗漏损失;渠道比降小,须集中较大流量以防止渠道淤积;或划分为
灌溉面积较小的数条分支渠时,才允许按轮灌设计。
第7.2.2条 斗、农渠一般应按轮灌设计,各轮灌组的面积应尽可能的相等,相差最好 不超过10%。并与作物组成相协调。
按续灌配水时,渠道的田间净流量可按下述公式确定:
式中 ──设计灌水率( /秒/万亩);
A──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万亩)。
按轮灌进行配水时:
式中 N──轮灌组数。当轮灌织数面积大致相等时,
上级渠道控制面积
N=────────────
本轮灌组灌溉面积
如轮灌组灌溉面积相差过多,则N值应具体分析确定。
当支渠续灌,斗、农渠同时轮灌,同时工作的斗渠有n条,每条斗渠里同时工作的农渠 有k条。可自下而上分配田间净流量。 支渠的设计田间净流量 α──各种作物种值面积占灌区面积的百分数;
m1、m2、m3──第1、2、3…作物在该时段内灌水定额( );
T──灌水时间。
由支渠分配给每条农渠的田间净流量
式中 ──农渠的田间净流量( /秒);
──支渠的田间净流量( /秒);
在划分轮灌组时,对于个别控制面积过大的渠道,允许跨组灌水;对于控制面积较小的 渠道,允许采用组内轮灌。
如果各条斗渠或农渠控制面积大小不一,则应按面积比例进行逐级分配,首先算出分给 各条斗渠的田间净流量,再计算各农渠应得的田间净流量。
第三节 渠道的输水损失
第7.3.1条 渠道的输水损失与渠道流量、过水断面、地下水埋深及渠道所经过地带的 土质等有关。
干、支渠的输水损失,应根据实测或邻近相似地区的实测资料进行估算。
第7.3.2条 干、支、斗渠输水损失可用考斯加可夫公式估算:
式中 σ──每公里渠道输水损失(以占渠道净流量的百分数计);
A、m──A为系数,m为指数。可根据相似地区实测值选用。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表
7.3.2选用。
表7.3.2 A及m值
┌─────────┬───┬────┬───┐
│ 土 质 │透水性│ A │ m │
├─────────┼───┼────┼───┤
│重粘土及粘土 │ 弱 │ 0.70 │ 0.30 │
│重壤土 │中下 │ 1.30 │ 0.35 │
│中壤土 │ 中 │ 1.90 │ 0.40 │
│轻壤土 │中上 │ 2.65 │ 0.45 │
│重砂壤土及轻砂壤士│ 强 │ 3.40 │ 0.50 │
└─────────┴───┴────┴───┘
第7.3.3条 有防渗措施的渠道渗漏损失计算规定如下:
最好根据当地试验资料计算确定。如无实测资料,渠道的渗漏量可采取式(7.3.3)进 行估算:
表 7.3.3 α′值
┌───────────────┬───────────┐ │ 防渗措施 │ α′ │ ├───────────────┼───────────┤ │渠槽翻松夯实(厚度大于0.5米)│ 0.30~0.20 │ │渠槽原土夯实(影响深度0.4米 │ 0.70~0.50 │
│灰土夯实 │ 0.15~0.10 │
│混凝土护面 │ 0.15~0.05 │
│粘土护面 │ 0.40~0.20 │
│浆砌石护面 │ 0.20~0.10 │
│沥青材料护面 │ 0.10~0.05 │
│塑料薄膜 │ 0.10~0.05 │
└───────────────┴───────────┘ Sf=α'·S (7.3.3) 式中 Sf──防渗后的每公里渠道的渗漏量; S──无防渗措施的每公里渠道渗漏量;
α′──减少系数,可按表7.3.3选用。
第四节 渠、沟流量的推算
第7.4.1条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应从末级固定渠道自下而上逐级逐段计入输水 损失,直至渠首。
第7.4.2条 渠首设计流量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设计灌水率( /秒/万亩);
A──渠系灌溉面积(万亩)。
第7.4.3条 支渠设计流量可采用有代表性的斗渠渠系水利用系数
( )推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L1──支渠由引水口至第一斗口的长度(公里);
L2──第一斗口至最末一个斗口的长度(公里);
a──长度折算系数0.60~0.85,视支渠灌溉区形状而定。当面积上下均匀分布时, a=0.80;重心在上游时,a=0.60;重心在下游时,a=0.85;
──有代表性的斗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第7.4.4条 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根据灌区大小、水源情况、渠系布置以及渠道长度、土 质、防渗措施和管理水平等因素选定。 自流灌区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应不低于表7.4.4值 。 表7.4.4 系值
┌────────┬──────┬──────┬────┐
│灌溉面积(万亩)│ 10~30 │ 30~100 │大于100 │
├────────┼──────┼──────┼────┤
│渠系水利用系数 │ 0.65 │ 0.60 │ 0.55 │
└────────┴──────┴──────┴────┘
抽水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高于自流灌区。
第7.4.5条 渠道最小设计流量可根据最小灌水率值按
(7.4.2)式计算。
第7.4.6条 渠道的加大流量,对续灌渠道按设计流量
加大,其加大百分数如表7.4.6。
表7.4.6 渠道流量的加大百分数
┌────────┬───┬─────┬────┬─────┬────┐
│设计流量 │ 30 │
│(立方米/秒) │ │ │ │ │ │ ├────────┼───┼─────┼────┼─────┼────┤
│加大百分数(%) │30~35│ 25~30 │ 25~30 │ 15~20 │ 10~15 │
└────────┴───┴─────┴────┴─────┴────┘
轮灌渠道不考虑加大流量。
抽水渠道按备用机组考虑。
第7.4.7条 干、支渠道设计流量的尾数应按照下列数值进位。
Q>50 时,尾数进位为1.0 ; Q=10~50 ,尾数进位为0.5 ; Q=2~10 ,尾数进位为0.1 ; Q
Q
第7.4.8条 排水沟道的流量应根据其排水任务具体确定。
对于单一排涝的沟道,只按排涝设计流量设计。
对于单一排渍的沟道,可按排渍设计流量设计,用日常流量校核。
对于既排涝又排渍的沟道,可根据排水具体条件采用排渍设计流量设计,用排涝设计流 量和日常流量校核(旱作地区)或排涝设计流量与排渍设计流量之和设计,以日常流量进行
校核(水田区)。
对盐碱化地区,有冲洗要求时,还应采用冲洗排水流量进行校核。
第7.4.9条 排洪沟道只以排洪设计流量设计,不进行校核。
第7.4.10条 各级排水沟道流量的推算,应根据排水区域面积的大小及产、汇流条件具 体确定。
对于产汇流历时大于排水设计历时的沟道,可按其控制面积乘以相应的排水模数求得。 对于产汇流历时大于排水设计历时的大型排水区的干、支沟道,则应按其汇流条件推算 相应流量。
第7.4.11条 泄(退)水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根据其设置位置及目的分别确定。
一、设置于灌溉渠首段的泄水、排沙渠道,其设计流量可根据其上段泄水或排沙需要而 定,可以大于其下游渠道的设计流量。 二、设置于分水枢纽上游的泄水渠道,其设计流量可按下游最大一条分水渠道的设计流 量确定,或按上游渠道设计流量之半确定;特殊情况下,也可按上游全部设计流量确定。
三、保护渠道重要建筑物或重要渠段的泄水渠,可按其设计流量确定。
四、设置于渠道中途用以调节渠道流量的泄水渠道(或建筑物),可按渠道设计流量的 25%~100%确定。
五、渠道末端退水渠的设计流量,可按该渠道需要退泄的流量确定。但最小不得小于渠 道末端设计流量的一半。
范文二:渠道防渗设计规范
篇一: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题 名】: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副 题 名】: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科技教育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标 准 号】:SL 18-91
【代替标准】: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1年12月1日
【标准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批准文号】:水农水[1991]14号
【批准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发布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91的通知
水农水[1991]14号
1
为统一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标准,满足渠道防渗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需要,由部 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科技教育司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共同委托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湖南省水利水电厅主编的《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经部审定,现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其名称与编号为:《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91。自1991年12月1日起施行。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请随时函告主编单位和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并由该
1991年 9月 26日
文】:
本规范用词说明
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作如下规定,以便执行时区别对待: 司负责解释。该《规范》由水利电力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 【全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2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或“不可”。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为统一渠道防渗工程的技术标准,提高设计、施工、测验和管理水平,提 高水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农田灌溉、发电引水、供水和排污等渠道防渗工程。第1.0.3条 本规范包括土料、水泥土、砌石、膜料、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六种材料 渠道防渗工程的设计、施工、测验和管理等有关技术规定,各种材料的技术要求详见附录一。 其中灰土、三合土、四合土、水泥土宜用于温和地区的渠道防渗工程。
第1.0.4条 渠道防渗工程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并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一、渠道防渗工程设计,应掌握渠道的基本情况、收集有关文件资料,通过技术经济论 证,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经久耐用、运用安全、管理方便。
二、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建设管理程序,宜与渠道其他工程项目
同时设计和施工。
三、渠道防渗工程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满足防渗设计要求。
四、渠道防渗工程应加强管理,保证设计使用年限,提高效益。
3
第1.0.5条 渠道防渗工程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农田水利、发电引水、供水和排
污等渠道工程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第二章 基 本 规 定 第一节 设 计 第2.1.1条 渠道防渗工程的规划设计,应满足灌区总体布置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地形、 土壤、气温、地下水位等自然条件;渠道的大小、耐久性、防渗性等工程要求;水资源供需、 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运用的情况;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是 否需要防渗,以及防渗工程的规模与范围。各种防渗材料可参照附录二选用。
第2.1.2条 确定渠道防渗工程方案时,可参照附录二要求的防渗效果标准,并以此评 价施工质量。
第2.1.3条 防渗渠道的地基应稳定。新建渠道选线时,应尽量避开冻胀性、湿陷性、 膨胀性地基,以及有可溶盐类、裂隙、溶洞、滑坡体和地下水位高的不良地段。
第2.1.4条 防渗渠道断面形式有矩形、梯形(包括弧形底梯形、弧形坡脚梯形)、U 形和复合形;无压暗渠可选用城门洞形、箱形、正反拱形和圆形。详见附录三。
第2.1.5条 防渗渠道的断面尺寸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梯形、矩形断面渠道宜选择实 用经济断面。地下水位较高或有防冻要求时,可采用宽浅式断面。一般混凝土等刚性材料防 渗渠道的宽深比为l,2;素土夯实防渗渠道和素土保护
4
层膜料防渗渠道的宽深比为l,4。U 形、弧形底梯形和暗渠的断面尺寸,可按附录三计算选定。
第2.1.6条 防渗材料的配合比应经过试验确定。素土试验可按《土工试验规程》
SD128,84进行;灰土及水泥土试验可按水泥土材料试验方法进行;砂砾、石料、砂浆、混 凝土、三合土可按《水工混凝土试验现程》SD105,82进行;沥青砂浆、沥青玛帝)脂、沥青
混凝土可按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方法和沥青材料及沥青乳液试验方法进行。 第2.1.7条 梯形和复合形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宜按下列要求计算或选定: 一、堤高超过3m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填方渠道;堤岸为高边坡的深挖方渠道;和大型的素土、粘砂混合土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应通过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确定。定,或按表2.1.7,2选用。 三、水泥土、砌石、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刚性材料防渗渠道,以及用这些材料作保护层的膜料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可按表2.1.7-1选用。 表2.1.7-1 刚性材料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二、大、中型渠道土保护层膜料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宜按附录五通过分析计算确
????????????????????????????????????
??????? ? ? ? 渠道设计水深(m) ? ? ?
5
????????????????????????????????????? ?防渗?渠基?,1 ? l,2? 2,3 ?,3 ? ?材料?土质
????????????????????????????????????? ?类别?类别?挖方? 填 方 ?挖方? 填 方 ?挖方? 填
方 ?挖方? 填 方 ? ? ?
????????????????????????????????????? ? ? ?内坡?内坡?外坡?内坡?内坡?外坡?内坡?内
坡?外坡?内坡?内坡?外坡?
??????????????????????????????????????????? ?混凝?稍胶? ? ? ? ? ? ? ? ? ? ? ? ? ?土、?结的?0.75? , ? , ?l.00? , ?
, ?1.25? , ? , ?1.50? , ? , ? ?砌石?卵石?
? ? ? ? ? ? ? ? ? ? ? ? ?水泥
????????????????????????????????????????
?土、?夹砂的? ? ? ? ? ? ? ? ? ? ? ? ? ?灰土?卵石?1.00? , ? , ?l.25? , ? , ?1.50? , ? , ?1.75? , ? , ? ?、三?或砂土? ? ? ? ? ? ? ? ? ? ? ? ? ?合土
????????????????????????????????????????
?、四?粘土、? ? ? ? ? ? ? ? ? ? ?
6
? ??合土?重壤? ? ? ? ? ? ? ? ? ? ? ? ??,以?土中
?1.00?1.OO?1.O0?1.00?1.00?1.00?1.25?1.25?1.00?1.50
?1.50?1.25??及以?壤土? ? ? ? ? ? ? ? ? ? ? ? ? ?上述
???????????????????????????????????????? ?材料?轻壤
?1.00?1.00?1.00?1.00?1.00?1.00?1.25?1.25?1.25?l.50?1.
50?1.50? ?作为?土 ? ? ? ? ? ? ? ? ? ? ? ? ? ?保护
???????????????????????????????????????? ?层的?砂壤? ? ? ? ? ? ? ? ? ? ? ? ? ?膜料?土
?1.25?1.25?1.25?1.25?1.50?1.50?1.50?1.50?1.50?1.75?1
.75?1.50? ?防渗? ? ? ? ? ? ? ? ? ? ?
? ? ?
??????????????????????????????????????????? 表2.1.7-2 土保护层膜料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
系数
?????????
?????????????????????
? 保护层土质 ? 渠道设计流量(/s) ?
7
? 类 别 ???????????????????????
?? ,2 ? 2,5 ? 5,20 ? ,20 ?
??????????????????????????????
? 粘土、重壤 ?? ?? ?
? 土、中壤土 ? 1.50 ?1.50,1.75?1.75,2.00 ? 2.25 ?
??????????????????????????????? 轻 壤 土 ? 1.50 ?1.75,2.00? 2.00,2.25 ? 2.50
???????????????????????????????? 砂 壤 土 ? 1.75 ?2.00,2.25? 2.25,2.50 ? 2.75 ? 第2.1.8条 防渗渠道的糙率,可按表2.1.8选用;砂砾石保护层膜料防渗渠道的糙率,可按式(2.1.8)计算确定。 表2.1.8 不同材料防渗渠道的糙率
?????????????????????????????????
??????????????????????????????
?防渗材料类别 ? 防渗渠道表面特征? 糙 率 (n) ?
?????????????????????????????????
? ? 平整顺直,养护良好 ?0.0225 ?
? 素土、粘砂混?????????????????????????
?合土 ? 平整顺直,养护一般 ?0.0250 ?
? ?????????????????????????
? ? 平整顺直,养护较差 ?0.0275 ?
8
?????????????????????????????????
? 灰土、三合 ? 平整,表面光滑? 0.0150,0.0170 ?
?土、四合土 ?????????????????????????
? ? 平整,表面较粗糙 ? 0.0180,0.0200 ?
?????????????????????????????????
? ? 抹光的水泥砂浆面 ? 0.0120,0.0130 ?
? ?????????????????????????
? ? 金属模板浇筑, 平整顺直, ? 0.0120,0.0140 ?
? ?表面光滑??
? 混凝土 ?????????????????????????
? ? ? ? ? 刨光木模板浇筑,表面一般 ? 0.0150
? ????????????????????????? ? 表面粗糙,缝口不齐 ? 0.0170 ? ?????????????????????????
? ? 修整及养护较差? 0.0180 ?
?????????????????????????????????
? ? 平整,表面光滑? 0.0140,0.0160 ?
? 水泥土?????????????????????????
? ? 平整,表面粗糙? 0.0160,0.0180 ?
?????????????????????????????????
? ? 浆砌料石、石板? 0.0150,0.0230 ?
? ?????????????????????????
9
? ? 浆砌块石? 0.0200,0.0250 ?
? ?????????????????????????
? ? 干砌块石? 0.0250,0.0330 ?
? ?????????????????????????
?砌石? 浆砌卵石? 0.0230,0.0275 ?
? ?????????????????????????
? ? 干砌卵石,砌工良好 ? 0.0250,0.0325 ?
? ?????????????????????????
? ? 干砌卵石,砌工一般 ? 0.0275,0.0375 ?? ?????????????????????????? ? 干砌卵石,砌工粗糙 ? 0.0325,0.0425 ???????????????????????????????????
? ? ? ????????????????????????? ? 预制渠槽? 0.0120,0.0160 ? ?????????????????????????混凝土 ? 平整的喷浆面 ? 0.0150,0.0160 ? ? ? 预制板砌筑 ? 0.0160,0.0180 ?
? ?????????????????????????
? ? 不平整的喷浆面? 0.0170,0.0180 ?
? ?????????????????????????
? ? 波状断面的喷浆面 ? 0.0180,0.0250 ?
?????????????????????????????????
10
? ? 机械现场浇筑,表面光滑 ? 0.0120,0.0140 ?
? ?????????????????????????
? 沥青混凝土 ? 机械现场浇筑,表面粗糙 ? 0.0150,0.0170 ?
? ?????????????????????????
? ? 预制板砌筑 ? 0.0160,0.0180 ?
?????????????????????????????????
(2.1.8)
式中: n——砂砾石保护层的糙率;
——砂砾石重50%通过时的筛孔直径,mm。
第2.1.9条 除埋铺式膜料防渗渠道可不设防渗层超高外,其它材料的防渗层超高和渠 堤超高应符合《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的规定。
表2.1.10 防渗渠道的允许不冲流速
??????????????????????????????防渗渠道类别? 防渗材料名称及施工情况 ? 允许不冲流速 ???? (m,s)??????????????????????????????
?? 轻壤土 ? 0.60,0.80 ?
?? 中壤土 ? 0.65,0.85 ?
? 土料 ? 重壤土 ? 0.70,1.00 ?
?? 粘土、粘砂混合土? 0.75,0.95 ?
11
?? 灰土、三合土、四合土 ? ,1.00?
?????????????????????????????
?? 砂壤土、轻壤土 ? ,0.45?
?? 中壤土 ? ,0.60?
?土保护层膜料? 重壤土 ? ,0.65?
?? 粘土? ,0.70?
?? 砂砾料 ? ,0.90?
?????????????????????????????
? 水泥土 ? 现场浇筑施工 ? ,2.50 ?
?? 预制铺砌施工 ? ,2.00 ?
?????????????????????????????
? 沥青混凝土 ? 现场浇筑施工 ? ,3.00 ?
?? 预制铺砌施工 ? ,2.00 ???????????????????????????????? 浆砌料石 ? 4.00,6.00 ??? 浆砌块石 ? 3.00,5.00 ??? 干砌卵石挂淤 ? 2.50,4.00 ??? 浆砌石板 ? ,2.50 ??????????????????????????????? 混凝土 ? 现场浇筑施工? 3.00,5.00 ? ? 砌石 ? 浆砌卵石 ? 3.00,5.00 ?
?? 预制铺砌施工?,2.50 ?
?????????????????????????????
注 表中土料防渗及土保护层膜料防渗的允许不冲流速为
12
水力半径R=1m时的情况。当R?1m时,表中的数值应乘以。砂砾石、卵石、疏松的砂壤土和粘土a=1/3,1/4;中等密实的砂壤土、壤土和粘土a=1/4,1/5。
第2.1.10条 防渗渠道的允许不冲流速,可按表2.1.10选用。
第2.1.11条 防渗渠道的不淤流速可根据经验公式计算。黄土地区渠道的不淤流速可按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附录十一挟沙能力的公式计算选用。
第2.1.12条 刚性材料渠道防渗层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2.1.12选用; 伸缩缝形式参见图2.1.12。伸缩缝宜用粘结力强、变形性能大、耐老化的材料,如焦油塑料 胶泥填筑,或缝下部填焦油塑料胶泥,上部用沥青砂浆或水泥砂浆填筑;有特殊要求的伸缩 缝,宜采用塑料止水带等材料处理。其中三合土、四合土和水泥土伸缩缝填料的技术要求可 适当降低。刚性材料渠道防渗层伸缩缝填料的配合比见附录六。
篇二:渠道防渗
1、渠道防渗工程施工
(1)土方开挖及清淤施工
A、施工组织
土方开挖配备2台1m挖掘机。
土方开挖配臵2名技术人员及数十名民工。
13
B、土方开挖开挖施工程序及施工方法
基础土方开挖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开挖?人工清理基础。
施工准备:
土方开挖施工开始前,先进行场地平整及道路布臵,定好弃土场,修好至弃土场的道路,并修好能用于回填的土料备料场。
测量放样:
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按设计图测放出开挖控制边线,并做出标志明显,不易移动的标记,并做好记录。
分层开挖:
渠道土方开挖采用分段分期开挖。渠底土方开挖主要以机械开挖为主,渠两侧斜坡面用人工修整,再用机械将土集中,堆放在渠道两侧并平整。机械开挖接近设计高程时,预留5cm保护层采取人工开挖,禁止机械开挖保护层,避免基面被扰动。能用于回填的土料运至备料场,不能用于回填的土方直接弃在渠道旁边渠顶平台上。
基础清理:
基础清理用人工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清理、削平基面。 土方开挖雨季施工措施:
土方开挖前在坡顶边开挖排水沟,雨季全面检查原有排水系统,进行疏通或加固,必要时要增加排水措施,保证水3
14
流畅通;
开挖基础(槽)或管沟时,四周垒土埂,防止雨水流入,并要特别注意边坡或增设支撑,并加强对边坡和支撑的检查;
必要时放缓边坡或增设支撑,并加强对边坡和支撑的检查;
(2)旧砌石、旧砼及砼预制块折除施工
由于渠道内原有的旧砌石、旧砼及砼预制块较薄,主要以机械拆除为主,人工用钢钎铁锤凿撬的方式为辅。先用机械撬挖,少量部分再用人工撬挖。弃碴用勾机直接弃在渠顶平台上堆放。
(3)M7.5浆砌石施工
浆砌石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所示:
浆砌石施工工艺流程图
浆砌石施工方法:
砌筑石料将表面污物泥土清理冲洗干净,石料大中小结合。石料的抗压强度达到400kg/m以上,厚度不小于15cm。
砌筑砂浆用砂浆搅拌机进行拌和,并严格按试验配比进行搅拌,使之达到设计强度。在施工中经常检查砂浆强度、和易性、分层度、稠度等指标。
砌筑前,先对基础进行清理,按设计断面尺寸修整经测量测定符合设计要求,并经基础验收后再进行砌筑。
15
采用座浆法进行砌筑,砌体与基础先铺一层同标号的砂浆,推平后再砌石,砌石时逐块放浆,逐块砌筑,石料摆放前将突出角去掉,并将平整面向外,石与石之间留有一定的2
空隙(2,3cm),用水泥砂浆灌满,石块错开安放,放好砂浆砌完石后,进行竖缝灌浆,并用插刀捣实,使砂浆密实,并包好缝,砌石要做到“平、稳、密、错”四落实。砌筑过程中经常放样拉线控制砌筑斜表面的平整度。
砌体砌完后及时养护。
浆砌石雨季施工措施:
浆砌石施工遇雨天时,停止砌筑施工,并用防雨布盖好刚施工的部位,来不及用完的砂浆同样用防雨布盖好,雨后及时砌筑,对时间间隔太长的砂浆将其按废处理,砌筑工作面按规范处理后再进行施工。
对于较低部位的浆砌石,做好工作面的排水准备工作,挖好排水沟,准备好抽水工具,雨后及时排除积水。
浆砌石冬季施工措施: 当气温低于5?时,停止砌筑,对刚砌好的砌体采取覆盖保温的措施保护好。冬期施工中,每日砌筑后应在砌体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并延长养护时间。
(4)土方回填施工
粘土回填前,对基础进行清理工作,把基础表面层的淤泥、腐植土、泥炭等不合格土及草皮、树根、建筑垃圾等杂物全
16
部清除干净。
基础清理按下表进行检控:
基础清理质量控制表
基面清理经“三检”合格后再向监理工程师申报联检进行施工质量认证,最后铺筑土料进行回填。
土料运到现场后,采用进占法卸料,用进行摊平并平整,每层土厚控制在20cm以内。
土料夯实:
土料摊铺平整后,立即进行夯实。本标段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
本标段土方回填分段填筑,填筑打夯时,按顺序进行,以免漏夯,靠近建筑物边角处加强夯实。
层面结合处施工特别注意,每一次铺筑夯实到设计压实度后,用十字进行表面刨毛,再进行上一层的填土施工。
在施工时,土料的摊铺与碾压工序连续进行,如须短时间停工,在表面采用喷雾洒水湿润,保证含水量在控制范围内。
铺筑土料时,边坡处铺料大出设计边线30,50cm,并与坡内一起碾压,填筑到一定高度后,进行下部的边坡修坡施工,修坡时用人工修整规格。修坡的土方用于上一部位的土方填筑。
在接合的坡面上,配合填筑的上升速度,开挖坡面预留的保护层,将表面松土铲除至已压实合格的土层为止。坡面经
17
刨毛处理,并使含水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然后才能继续铺填新土进行压实。
每层压实后,及时进行土工试验,本工程采用环刀法和核子密实仪进行试验,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密实度、含水量等技术指标的测定,压实度严格执行设计标准,其它各技术指标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并及时报请监理工程师认证,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上一层填筑施工。检测的数字做好记录,单元工程质量及时评定。
填土施工严禁在雨天进行,如在施工中突降大雨,即刻停止施工,平时施工时特别注意土料场和填土工作面设臵排水、引水措施,防止边坡被冲刷及工作面的积水,雨后及时
做好工作面的排水及土料的翻晒,下次施工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表面处理,经验收合格后再继续进行填筑、施工。
土方填筑雨季施工措施:
土方填筑时,当降雨量达10mm时停止施工。做好工作的保护,雨时雨后均不得在场面践踏,并禁止车辆通行。
取土运土,铺填压实等各道工序连续进行。雨前快速压实工作面表层松土使工作面较平整并做成一定坡度利于排水。
雨期施工工作面不宜过大,逐段逐片分期进行。
做好土料料场排水工作,不宜在取土坑中留存松土,雨前对施工场地原有排水系统进行疏竣加固,保证排水畅通。
雨后接着填筑粘土时,挖除表层松散的含水量大的土层,
18
填筑面先晾晒,压实后再继续施工。
(5)渠道防渗砼施工
在施工安排上先浇筑边坡砼,然后浇筑底板砼,边坡砼面不用立模。
a、模板安装
渠道防渗砼模板用钢模,主要是分缝模板,在安装模板前,根据设计图纸定出防渗中心线和防渗边缘线,然后按分缝线进行装模,分缝模板顶面与防渗设计高一致。如果因基层局部低洼而造成模板下出现空隙,在空隙处模板两边填入同标号的砂浆等材料。
模板两侧用钢钎打入基层以下以固定位臵,接头处拼装牢固紧密。安装完毕后,再检查一次模板相接处的高差和模板内侧是否有错位和不平整等情况,高度差大于3mm或有错位和不平整的模板拆去重新安装。确认安装合格的模板其内侧表面刷涂隔离剂,以利于拆模。两侧模板安装就位后,进
篇三:渠道防渗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3.水池防渗施工
1、地基处理
(1)渠道防渗工程施工前,应对渠道进行施工放样,具体的放样尺寸应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放样出渠道底脚线和渠口线共四条线,然后进行开挖。
(2)土方的开挖应提前进行,使得地基的土的水分在自
19
然风干下尽量降低以增强土基的强度,减轻冬季冻胀的破坏。
(3)在防渗砼工程铺筑之前必须先清理基底,确保渠基平整、干净、密实。
(4)对因雨水冲刷塌陷或开挖超深的断面,应清理基层后用土回填夯实或采用与现浇同标号的混凝土填充。
2、模板工程
(1)模板的安装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测量放样,并按具体情况多设控制点,以利于检查校核。模板要求拼装严密准确,不漏浆,表面平整,不产生过大变形。
(2)现浇砼模板应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
其中:沿渠道纵向的答应偏差值为?10mm,沿宽度方向的答应偏差值为?30mm。厚度方向的偏差为?3mm,伸缩缝偏差为?2mm,模板局部平整度偏差?2mm。
二、混凝土材料
1、水的质量要求
砼用水必须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本工程拌制和养护混凝土要求使用饮用水或符合规范要求的河水,不得使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沼泽水。
2、水泥的质量控制及存放要求
(1)按照规范要求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po型水泥)。
(2)水泥的品种、产地、标号、批次必须和试验抽样一
20
致。
(3)施工现场按照标明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
(4)、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不得使用。
(5)、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
3、骨料的质量控制
(1)、粗骨料质量要求:
a、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2/3、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的混凝土结构,应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本次工程粗骨料建议使用1-3碎石即D10、D30两级配碎石或2-4碎石即D20、D40两级配碎石。亦可按实验室要求选配。
b、现场碎石标准必须和实验室送样标准一致。
c、粗骨料表面应洁净,并符合规范要求。明显有裹粉、裹泥或被污染的不得使用。
d、粗骨料必须坚固、耐久,明显含有针状、片状、粉尘的不得使用。
(2)、细骨料质量要求:
a、细骨料应应按规范要求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
21
本次工程要求使用中、粗沙。禁止使用细纱、粉沙。
b、现场细骨料配置必须和实验室送样一致。
c、禁止使用明显含有泥质、腐殖质的细骨料。
三、混凝土配合比
(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实验,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
(2)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将停止混凝土项目施工。
(3)施工现场必须对砼配比公示,并配备专门的配料员和规范的计量工具。
四、混凝土的拌和和运输
1、混凝土的拌和
(1)现场砼配合比单一经确定不得擅自更改,已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配料大中型渠道施工中均以重量计,但在小型渠道建设中,可将砂、石料用量折算成体积配料,但不能超过其误差。
(3)混凝土的拌和物的坍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按要求配备现场检验设施并严格检验,每台班坍落度检查不少于3次。
22
(3)混凝土的拌和物应按照试验规范要求留置试块,不得弄虚作假。
2、混凝土的运输
(1)混凝土的运输必须做到随拌、随运、随用的要求。
(2)运输设备严密、平滑、不漏浆,每次卸料时,应将所在混凝土卸净并随时清洗车厢。
(3)在运输过程中要求做到不初凝,不分离,不漏浆,无严重泌水,无过大的温度变化,能保证混凝土入仓的温度要求
(4)从装料到入仓卸料整个过程控制在30,60分钟之内,因故停歇超过运输时间,混凝土已初凝或失去塑性时,因按废料处理。
(5)运输过程中严禁在途中和卸料时加水。如在运输土中发生较轻的混凝土分离现象,到浇筑地点再拌和一次,必须在容许的时间内做到拌和均匀方可使用。
(6)混凝土夏季作业时,为防止混凝土水纷蒸发过快,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回升造成混凝土的温度裂缝。要求混凝土运输工具配备、设置遮盖措施。
五、混凝土的浇筑
1、浇筑前的预备作业
防渗混凝土浇筑前作业包括:基础面的处理、施工缝处理、模板安设,同时必须经监理人员验仓合格,并取得准浇许可
23
证方能进仓作业。
24
范文三:灌溉渠道设计规范
UDC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
灌 区 规 划 导 则
Guidelines for Irrigation Areas Programming
(征求意见稿)
××××—××—×× 发布 ××××—××—×× 实施
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联合发布
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UDC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
水 利 灌 区 规 划 规 范
Specifications for irrigation areas
Programming of water resources
(征求意见稿)
××××—××—×× 发布 ××××—××—×× 实施
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联合发布
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 利 灌 区 规 划 规 范
GB ××××—××
条 文 说 明
1 总 则
1.0.1 为加强灌区规划工作,提高灌区规划水平,促进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与持
续利用,特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大型灌区规划和已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
1.0.3 灌区规划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方针,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在实现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确定灌区建设最佳方案.
1.0.4 编制灌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与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 调.
2 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水分生产率为目 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4 注重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
5 灌区的管理体制与水价的形成机制应有利于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6 重视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灌区管理现代化水平.
1.0.5 灌区规划应在分析现状水平年的基础上,分别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 以近期为重点,近,远期相结合.
1.0.6 灌区规划应根据灌区实际,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制
定科学合理的灌区灌溉与排水标准.
1.0.7 灌区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基本资料
2.0.1 灌区规划应认真调查搜集灌区内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土壤,资源,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2.0.2 灌区规划调查搜集的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灌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自然概况等资料;
2 降水,蒸发,气温,气压,风力,风向,日照,霜期,冰冻期,冻土深度等
气象,水文特征值资料,河沟,水库,承泄区的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等实测资 料;
3 灌区地形图;
4 区域地质图及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水文地质图等;
5 土壤类型,质地,分布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特性等土壤普查资料, 盐碱地改良试验资料等;
6 灌区内城乡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的现状及运用情况;
7 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规律及发展趋势, 水土保持及环境现状等;
8 灌区土地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水库,塘坝蓄水利用, 河(湖)水利用,地下水与泉水利用,灌溉回归水利用,城市生活与工业污废水利 用,现状各业供用水量,用水效率及存在的问题,规划供用水情况等;
9 灌区历年发生的洪,涝,旱,盐,碱,渍,风灾害情况,受灾范围,成灾面
积,受灾原因,减产情况,经济损失,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 10 天然建筑材料的调查等;
11 灌区内的行政区划,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土地面积,耕地面积, 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农业单产,总产,林牧渔业生产,工农业发展布局,交通运
输,能源电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
12 已建灌区还应对灌区的位置,范围,现有工程设施现状,工程布局,特殊 渠段和主要建筑物局部地形图,河道及灌排沟渠条带地形图与纵横断面图,主要建
筑物及骨干灌排河道地质图与剖面图,地质报告或文字说明,灌区运行管理,灌溉 方法,灌溉制度,灌溉试验,节水灌溉情况,农业增产效益,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 配套的经验,管理体制,水费制度改革等资料进行搜集.
2.0.3 灌区规划尚应注意搜集本流域,本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农
业区划,流域规划,水利规划,国土整治规划,水资源评价成果及开发利用规划, 农牧渔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搜集以往规划成果与实施情况,有关部门的规划发
展资料,科研成果和试验资料等.
2.0.4 对搜集的基本资料应进行分类整理,并需经合理性验证,资料的完整性与精
度应满足灌区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
3 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3.1.1 灌区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与水质并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3.1.2 灌区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参照《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的规定,对灌 区内水资源数量(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和 水资源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水资源综合评价基础上,结合灌 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措施建议.
3.1.3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已有资料为主,可辅 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
3.1.4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应按灌区规划要求,参照SL/T238的有关规定
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灌区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
2 灌区现状供用水调查统计分析及现状供用水效率评价.
3 灌区现状供需水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3.1.5 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应着重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合理性分析与评 价.
3.2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3.2.1 灌区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应在调查区内土地总面积,各类生产用地, 建设用地和非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基础上,分析各类用地的比例及农村人均居住占地
面积等指标.
3.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应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力.
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
4.1 灌溉分区
4.1.1 大型灌区,特大型灌区地形,地貌,土壤,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差异较大, 应进行灌溉分区.
4.1.2 灌溉分区应与灌区农业区划相结合,以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灌溉管理为原则, 并兼顾行政区划和现有工程体系,按照灌区内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象,水资 源状况,水利工程现状,农业种植结构等资料进行.
4.2 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4.2.1 灌区规划应在调查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灌区所在省(自治
区,直辖市),市(地区,自治州),县(市,自治县,旗,区)社会与国民经济发 展规划及远景发展目标,对灌区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进行预测.
4.2.2 预测的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还应与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经审定的规划相
协调.
4.3 灌溉制度分析
4.3.1 灌区规划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灌区内水文气
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GB50288的规定选定.
4.3.2 作物灌溉制度的设计应按GB50288的规定执行.进行灌溉制度分析时,应合
理确定灌区代表作物及种植比例,作物需水量,灌区有效降水量,土壤计划湿润层 深度,土壤田间持水率上限和下限,地下水补给量等参数,
4.3.3 作物灌溉制度应按灌溉分区分别进行设计.
4.4 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4.4.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根据灌区内地形,地貌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土地的适用性等,在满足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环境用地,保证区域粮 食安全,灌区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灌区内农业,林业,牧场,水塘,
交通,居民用地,工矿用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提出不同水平年各类用地面 积,比例,确定各类用地位置,合理确定灌区用地和灌区发展范围,拟定灌区范围 整体开发分期实施规划.必要时,应提出两种以上的土地利用方案,比较其投入, 产出及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效益,择优选用.
4.4.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基本农田
保护条例》,结合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国土整治规划进行.
4.4.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在保证基本农田和环境用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林
业,牧业用地,渔业和其它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和工矿企业用地.
4.4.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对原有的不合理用地进行调整.
4.5 灌区需水量分析
4.5.1 灌区需水量应按不同水平年分区,分部门进行调查和预测.
4.5.2 灌区需水量包括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两部分.
经济社会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用水.农业用水可按农田灌溉 及林牧渔业等需水量进行预测,对有冲沙和洗盐要求的灌区,还应包括冲沙,洗盐 用水量;工业用水可按电力和一般工业需水量预测;城乡生活用水可按城镇居民生
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项用水分别预测.以上各项需水量均为 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需水量.
生态环境需水量可按维护,改善灌区生态与环境基本功能所需要的合理需水量 分析预测.
4.5.3 灌区规划应根据上述各项需水量,确定灌区各水平年需水过程线.
4.6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
4.6.1 灌区可供水量应在灌区水资源总量,最大可利用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
现有工程和各规划水平年拟建的供水工程情况进行分析,计算不同水平年,不同保
证率情况下的工程可供水量.
4.6.2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计算时,还应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水质和重复利
用影响,提出各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可供水量过程.
4.6.3 对于上级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已经规定了灌溉水源引水限额的,应严格按
照限额作为可引水量.
4.6.4 对有航运,发电,输沙要求的河道,在进行可供水量分析时,应考虑航运, 发电和冲沙用水对可供水量的影响.
4.7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7.1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根据各分区供,需水量预测结果,按不同水平 年,不同保证率分区进行平衡分析.
4.7.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按照节水,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在水资 源紧缺地区应遵循"以供定需定平衡"的原则.
4.8 灌区规模论证
4.8.1 灌区规模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现状和各水平年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结果
定;对已建灌区应复核现有灌区规模,研究续建配套与灌区扩建的潜力.
4.8.2 对水资源紧缺或生态脆弱地区的新建灌区,应在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的基
础上,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种植结构合理,有利于灌区均衡协调发展的原则, 适当调整农林种植结构,"以水定地",核定灌区规模.
4.8.3 对水资源不足,局部地区不能保证灌溉的已建灌区,宜根据渠系及建筑物的
现状配套,实际灌溉,经济发展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情况,局部地区可按非充分灌 溉调整灌溉制度.
4.9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规划
4.9.1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符合流域或区域水利综合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坚持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地制宜,蓄,引,提相结合.
4.9.2 灌区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应遵循优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统筹农业,工业, 生态环境以及航运等用水需要,促进各业协调发展,综合效益最大的原则.
4.9.3 对地表水,地下水两种水源联合运用的灌区,还应遵循优先利用地表水,合 理开发地下水的原则.
4.9.4 对外流域或区外调水的灌区,还应遵循当地水资源优先,节水优先,治污优 先的原则.
4.9.5 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规划应根据灌区水源及各用水户的具体情况,确定水资
源配置和调度措施,拟定水资源调配方案.
4.9.6 对多水源灌区的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规划,应按照上下游,不同水源统一水价
的原则,采取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与其它措施相结合拟定调配方案.
5 总体规划
5.0.1 灌区总体规划应遵循旱,涝,洪,碱,渍,盐,沙综合治理,山,水,田, 林,路,村统一规划,水土资源合理,高效,持续利用,经济,资源,环境持续协 调发展的原则.
5.0.2 灌区总体规划应对灌区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物工程, 承泄区,道路,林带,村镇,输电线路,通讯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绘 制灌区总体布置图.
5.0.3 灌区总体规划应按照GB50288 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 (SL252),首先逐项确定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工程,防洪工程和建筑物工程的等级 及防洪标准.
5.0.4 灌区总体规划应根据灌区的水资源条件,工程状况,农业种植结构和经济发
展水平等,确定灌区的灌溉模式.当灌区规模较大时,宜分区确定.
6 工程规划
6.1 水源工程
6.1.1 灌区规划应首先根据拟建灌区的水资源状况,水源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 对灌区的水源工程进行规划.
6.1.2 当河道径流过程与灌溉用水过程不一致或流量小,水位低或流量,水位不稳
定,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且有建库条件时,山丘区宜修建水库,平原地区可考 虑建设拦河坝(闸);当河道径流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水位要求时,宜采用无 坝引水方式引水灌溉;当河道径流或湖泊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要求,但水位不
能满足自流引水灌溉的要求,且不适于建库时,宜考虑采用泵站提水方式.
6.1.3 当采用泉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根据6.1.2条的有关规定选择合适的水源工
程.
6.1.4 灌区供水水库工程规划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设计保证率,水资
源条件,灌溉用水量及水库其它供水目标用水量等,初步确定工程规模.
6.1.5 当河道比降较大或虽然河道比降较为平缓,但汇水面积较大,水源充足,且 沿河不具有大库建设条件时,宜选择梯级开发,串联建库方式.
6.1.6 当山地丘陵区土地比较分散,灌区沿河方向呈长条形分布,选择单一的灌溉
系统存在困难或不经济时,或者灌区内有多项蓄水工程,且沿一定高程分布的灌区,
宜选择"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
6.1.7 灌区规划时,应根据灌区灌溉面积的分布,河(湖)枯水期水位,河道流量, 河(湖)岸边地形,地质,河槽形状,水源含沙量,支流汇流位置等,对引水口的
位置,渠首工程的形式进行规划.在多泥沙河道取水时,还应考虑拦沙,排沙设施.
6.1.8 渠首工程有综合运用要求时,渠首工程位置与形式的选择和工程布置,除应
符合本规范及GB50288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规定.
6.1.9 采用泵站提水方式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动力,灌区控制点与水源 水位的高程差,次灌水过程用水量等条件,对泵站的位置,扬程,装机等进行规划.
6.1.10 选择泵站位置时,应考虑防洪,防冲,防淤和防污的要求;对从多泥沙河 道取水的泵站,应对防沙,沉沙,排沙等措施进行规划;对高扬程灌溉工程,宜提 出多级提水泵站规划方案.
6.1.11 排水泵站应根据控制区的地形,地质,排水区面积,排水流量等,对泵站 位置和建站方式进行规划,对具备部分自排条件的,宜考虑与排水闸合建方式.对 适于灌排结合建站的灌区,宜采用结合建站方式.
6.1.12 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或采用井渠结合的灌区,应根据灌区的水文地
条件,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等进行机井规划.
6.1.13 机井规划应根据有关资料确定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和井距,机井数量等有关
参数.
6.2 泥沙处理工程
6.2.1 灌溉水源中泥沙含量较大,超过了渠道的输水挟沙能力或对水泵磨损较大 时,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可设置沉沙池.
6.2.2 沉沙池的位置应根据灌区的地形,地质,土壤条件,泥沙清除方式和引水含 沙量等,考虑灌区不同行政区域的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6.2.3 沉沙工程应根据灌区的具体情况和输,用水要求,合理确定沉沙方式及沉沙
池型式.
6.2.4 泥沙处理规划应进行泥沙淤积预测,并进行沉沙区使用年限分析.
6.2.5 泥沙处理规划应研究适合灌区实际的泥沙开发利用技术,提出池区还耕及开
发扶持,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6.3 灌区内调蓄工程
6.3.1 灌溉水源的时空分布与灌区用水过程存在矛盾时,应进行调蓄工程规划,以
充分利用水资源.
6.3.2 调蓄工程规划应根据灌区内地形,地质,引用水工程条件初选调蓄工程位置,
并依据灌区(或分区)水资源平衡结果,初步确定工程规模,在方案比较的基础上 初步选定调蓄工程类型.
6.4 灌溉渠系工程
6.4.1 灌溉渠系工程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自流灌溉面积最大;
2 灌排结合,有灌有排;
3 节约土地,利于耕作;
4 利于配水,方便灌溉;
5 方便管理与水费征收;
6 工程量与投资最小;
7 工程安全运行;
8 对于已建灌区,应坚持维持现状与调整改造相结合.
6.4.2 渠系布置,输水方式和灌溉方式应根据灌区的地形,水源,水文气象等条件 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经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5 排水沟系工程
6.5.1 灌区排水沟系的规划应结合流域防洪除涝和土壤改良规划及灌溉渠系的布
置,统筹规划,对应布置.
6.5.2 排水沟系规划应根据排水区的土质,地下水位,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控制要
和土地的耕作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合理确定排水方式.
6.5.3 排水工程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各级排水沟应布置在其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能满足汛期排水和控制地下水 位的要求.
2 排水工程应尽可能利用天然河道,并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 路网,林带和行政区划等相协调.
3 排水工程的布置应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提排为辅,分 片分级排放,当地洪涝水与外来客水分开排放.
4 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稳定的地方.
5 下级沟道的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使之不发生壅水.
6.5.4 排水系统的布置除应符合以上要求外,还应按照GB50288有关排水系统的规
定执行.
6.6 防洪工程
6.6.1 灌区规划应根据对灌区洪水发生概率及特性的分析,对灌区蓄水枢纽,引提
水枢纽及建筑物,灌排渠沟及其建筑物等进行必要的防洪规划.
6.6.2 进行灌区防洪工程规划时,应根据建筑物及渠沟的级别按GB50288的规定, 首先确定防洪标准.
6.6.3 傍山渠道或易受洪水威胁的丘陵,坡地渠道,应根据洪水流量的大小,修建 必要的排洪沟或撇洪沟.
6.6.4 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的防洪工程,应考虑必要的防腐蚀措施.
6.7 灌排建筑物
6.7.1 灌区灌排建筑物位置应根据灌区地形图,总体布置图和渠(沟)系纵横断面 图等,按照建筑物的类型特点,结合工程规模,作用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 确定.
6.7.2 灌区灌排建筑物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经济适用性;
2 安全性;
3 节约用水;
4 方便管理和维护;
5 有利于灌区持续发展和灌溉效益发挥;
6 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6.7.3 灌区规划应初步确定主要建筑物(包括水源枢纽,干支渠系建筑物,排水河 (沟)建筑物)的规模及基本型式. 6.7.4 当灌区分期实施或近期有扩建的可能或有其它输水任务时,应按灌区的最终
规模或最大设计流量,最高设计水位确定建筑物有关指标.
6.7.5 已建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规划应调查统计灌区建筑物的老化,损坏和使用情
况,提出重建,改建,维修加固和扩建规划;对增加的建筑物,应进行必要性与可 行性论证,并初步确定拟建工程的位置和主要指标;对已经废弃不用或阻碍灌溉效
益发挥的建筑物,应提出拆除规划.
6.7.6 灌区规划应对量水设施提出规划.
6.7.7 量水设施应设置在灌溉渠道 的引水,分水,泄水,退水处及排水沟出口处, 并宜与灌排建筑物结合布置.在没有水工建筑物或现有水工建筑物不能用于量水时,
应采用特设量水设备量水.
6.8 田间工程
6.8.1 灌区进行田间工程规划应根据不同分区的地形,土壤,地下水埋深及水资源
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农作物种植结构等,确定不同的灌溉模式,分别进行典型区 规划,提出土地平整技术要求,对田间渠(管)系,排水沟(管),配水建筑物,田 间道路及林带进行布置,对灌排沟渠(管)进行纵横断面设计(或管径计算),确定 灌水沟畦与格田的技术要素,计算工程量.
6.8.2 典型区的选择应能代表所在分区的绝大部分农田状况,具有代表性,每一典
型区应具有独立的配水系统,典型区面积不宜小于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的 3%,特大型
灌区可控制在1~3%.
6.8.3 田间工程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田间工程的布置应有利于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培育土壤肥力,促进农业节约 用水.
2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根据田间地形条件,合理布置田间灌(排)渠(沟) 系.
3 灌排系统完善,建筑物配套齐全.
6.8.4 经济条件较好的灌区,应优先考虑田间渠道防渗处理或利用管道输水灌溉, 也可根据水源情况采用明,暗渠(管)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采用喷微灌方式.
6.8.5 灌水沟畦及格田,田间渠系和田间道路,林带的布置应按照GB50288的规定
执行.
6.9 节水工程
6.9.1 灌区规划时,应根据灌区水资源状况,水源条件,气象,地形,土壤,作物 和经济条件等,因地制宜地进行节水工程规划.
6.9.2 进行灌区节水规划时,应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
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
6.9.3 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选择,应遵循经济,高效,适用,易于推广,适度超前 的原则,并充分考虑灌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
6.9.4 对土壤渗漏量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不符合GB50288规范规定,以及水资源紧
缺或地下水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用水要求的地区,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渠道,应
进行渠道防渗衬砌规划或管道输水规划.
6.9.5 衬砌渠道应进行断面形式,断面尺寸和结构的经济技术比较和优化,衬砌段
和土渠段应进行衔接处理.
6.9.6 水资源紧缺地区或其它具有发展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条件的地区,应因地制宜
地选用喷灌,微灌(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涌泉灌等).
6.9.7 对宜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灌区,灌区工程规划应根据灌区作物组成, 选择适宜作物,区分不同灌水技术分别进行典型区设计.
6.9.8 灌区节水工程规划除应符合以上要求外,尚应符合 GB50288,《渠道防渗工 程技术规范》SL18,《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和《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的
规定.
7 灌区水土保持规划
7.0.1 灌区水土保持规划应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分析灌区水土流失现状,预测灌区
开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 理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7.0.2 灌区水土保持规划,可参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 的要求,适当简化进行编制.
8 环境影响初步评价
8.0.1 灌区环境影响初步评价应认真调查环境现状,分析主要问题,根据有关法规,
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初拟不同水平年维护和改善灌区生态与环境的目标和要求. 8.0.2 灌区规划环境影响初步评价,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SDJ302)和《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作适当简化进行编制. 8.0.3 灌区规划环境影响初步评价应预测和评价灌区开发对当地社会环境,自然环
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初步提出防治和减免
的对策和措施.
8.0.4 当灌溉用水含沙量大或灌区土壤含盐量高,盐碱地面积较大时,应进行水沙
平衡,水碱平衡和水盐平衡分析.
8.0.5 当灌区规模较大,灌溉用水的含沙量,含盐量及区域土壤质地差别较大时, 应分区进行平衡分析.
9 灌区运营管理
9.1 管理机构
9.1.1 灌区规划应依据灌区规模,灌区分布和自动化程度等,按照有关规定和精简
高效的原则,初拟管理机构设置方案,人员编制和管理设施规模等.
9.1.2 初步拟定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9.2 工程管理
9.2.1 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初拟灌区工程的管理运营原则及管理办法, 初步确定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9.2.2 初拟灌区通讯方案,通讯调度设施管理办法和要求.
9.3 水资源管理
9.3.1 初步拟定灌区水资源调配原则,调配方案和水资源管理办法.
9.3.2 初步拟定灌区计量用水规划和测水量水设施布置方案.
9.3.3 初拟水环境监测和水源保护方案.
9.3.4 初步提出地下水控制原则和排水方案.
9.4 信息管理
9.4.1 初步拟定灌区信息管理原则.
9.4.2 初拟灌区用水信息监测与处理决策系统规划,提出信息监测内容,站点布置,
技术要求,输出结果等.
9.4.3 初拟灌溉试验站建设规划.
9.5 经营管理
9.5.1 初拟灌区经营原则,发展方向和目标.
9.5.2 初拟水价核定原则和水费的计收方式,使用办法.
9.5.3 初拟灌区财务管理原则和办法.
10 投资估算
10.0.1 灌区规划应按编制年的政策及价格水平,分别编制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的
投资估算.
10.0.2 投资估算的项目划分可参照《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中的项 目划分,并根据灌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0.0.3 估算定额宜根据灌区建设的投资来源确定,灌区骨干工程宜按部颁定额执
行,田间工程按地方定额编制或采用扩大指标进行编制.
10.0.4 水库移民征地补偿,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工程投资应按有关行业的规范,
规定执行.
10.0.5 灌区规划应提出灌区工程的静态总投资.
11 分期实施意见与一期工程资金筹措建议
11.0.1 对工程投资额较大或规模较大的灌区,宜分期安排实施.
11.0.2 分期开发建设时,应综合比较灌区内各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农业生产和水 利工程现状,经济发展情况等,根据"先急后缓,先上游后下游,骨干与田间并行, 灌排结合,近远期统筹考虑"的原则,合理选择一期项目.
11.0.3 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渠系及建筑物工程与测水量水工程应同步实施,同 步生效.
11.0.4 灌区规划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的有关规定,灌区规模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初步提出一期工程的资金筹措建议.
12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与财务分析
12.1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
12.1.1 灌区规划应参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的有关规定,并适当
简化进行初步经济评价.
12.1.2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应在估算灌区工程投资费用,年运行费用和效益的基础
上,提出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成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价国民经济合理性. 12.1.3 灌区规划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社会折现率宜采用10%,不可行时,也可 采用7%计算.
12.1.4 国民经济评价中各项费用与效益宜采用影子价格,采用影子价格有困难时,
也可直接采用现行市场价格表示.费用与效益的计算应遵循口径一致的原则. 12.1.5 对兼有综合利用功能的灌溉工程,应进行合理的费用分摊.
12.1.6 已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宜按改扩建项目评价要求进行,分析增
量费用和增量效益.按全部费用与全部效益计算时,应合理评估已建工程的固定资
产余值.
12.2 财务分析
12.2.1 灌区规划应分析项目所发生的年总成本费用及年运行费用,测算单方水供
水成本及水价.
12.2.2 估算灌区管理单位水费收入及其它财务收入,对灌区财务自我维持能力进
行评价,提出维持灌区正常运行需采取的经济优惠措施及有关政策.
12.2.3 灌区规划应在测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分析灌区群众的水价承受能力,水 价超过群众的承受能力时,应提出降低供水水价,减轻群众负担的措施,并提出合 理的水费计征方式.
12.2.4 利用外资的灌区工程经济评价应遵循有关规范规定,进行经济合理性和财
务可行性的分析评价.
12.3 综合评价
12.3.1 灌区规划除应进行经济评价外,还应对灌区开发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改善水土资源状况以及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进行
综合评价.
12.3.2 综合评价应综述灌区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国民
经济评价结果,提出灌区工程项目的综合评价结论.
序号项 目 名 称单位数 量备 注
1灌区社会,经济情况
建设地点
建设性质
土地面积km2
耕地面积千hm2
总人口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水文气象资料
2.1多年平均降雨量mm
2.2蒸发量mm
2.3水资源总量亿m3
2.3.1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亿m3
2.3.2过境地表水资源量亿m3
2.3.3入境水资源量亿m3
2.3.4地下水资源量亿m3
2工程规模与效益
2.1设计灌溉面积千hm2
2.2设计灌溉保证率:水田%
旱作%
2.3综合灌溉定额:水田m3/亩
旱作m3/亩
其它m3/亩
2.4渠首设计流量m3/s
2.5年用水总量万m3
2.6灌溉水利用系数
2.7渠系水利用系数
2.8田间水利用系数
2.9渠道衬砌率%
2.10水分生产效率 kg/m3
2.11成本水价元/m3
3主要工程内容
3.1骨干渠道
3.1.1总干渠:条数条
总长度/衬砌长度km
附录A 综合特性表
序号项 目 名 称单位数 量备 注
3.1.2干渠:条数条
总长度/衬砌长度km
3.1.3分干渠:条数条
总长度/衬砌长度km
3.1.4支渠:条数条
总长度/衬砌长度km
3.2排水沟道
支沟以上排水沟道条数条
支沟以上排水沟长度km
3.3主要建筑物
3.3.1骨干渠(沟)系水闸
引水闸座
分水闸座
节制闸座
退水闸座
3.3.2桥梁座
其中:公路桥座
生产桥座
3.3.3其它建筑物
倒虹吸座
渡槽座
涵洞座
沉沙池个
陡坡处
跌水处
4主要工程量
土方开挖万m3
土方填筑万m3
砼及钢筋砼m3
浆砌石m3
干砌石m3
钢筋t
水泥t
木材m3
5投资估算
附录A 综合特性表
序号项 目 名 称单位数 量备 注
5.1静态总投资万元
5.2工程部分静态总投资万元
骨干工程投资万元
田间工程投资万元
5.3工程部分分项投资万元
建筑工程万元
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
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
临时工程万元
独立费用万元
基本预备费万元
5.4移民,环境与水保工程投资
移民工程投资
环境保护工程投资
水土保持工程投资
基本预备费
附录A 综合特性表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1.为便于执行本规范,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严格,非这样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 做的,采用"可".
2.在规范条文中引用本规范中的其它条文时,采用"按本规范×.×.×的规定". 在本规范中指定应按其它相关标准,规范执行时,采用"应符合……的规定" 或"应按……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灌 区 规 划 导 则
GB ××××—××
条 文 说 明
目 录
1 总则33·······
2 基本资料34
3 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36
3.1 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6
3.2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7
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38
4.1 灌溉分区38
4.2 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38
4.3 灌溉制度分析39
4.4 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41
4.5 灌区需水量分析42
4.6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43
4.7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4
4.8 灌区规模论证45
4.9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规划46
5 总体规划47
6 工程规划48
6.1 水源工程48
6.2 泥沙处理工程50
6.3 灌区内调蓄工程51
6.4 灌溉渠系工程52
6.5 排水沟系工程54
6.6 防洪工程54
6.7 灌排建筑物55 6.8 田间工程56
6.9 节水工程56
7 灌区水土保持规划58
8 环境影响初步评价59
9 灌区运营管理60
9.1 管理机构60
9.2 工程管理60
9.3 水资源管理61
9.4 信息管理62
9.5 经营管理63
10 投资估算64
11 分期实施意见与一期工程资金筹措建议65
12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与财务分析66
12.1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66
12.3 综合评价66
1 总 则
1.0.1 本导则是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管理局水总局科[2001]1号《关于下达2001 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的要求编
写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灌区规划工作的需要,指导灌区的规划工作,进一步明确灌 区规划编制需遵循的技术要求.
1.0.2 由于目前我国各部门对灌区的分等指标不尽相同,因此本导则规定,大型灌
区是指设计灌溉面积20000hm2以上的灌区,中型灌区是指设计灌溉面积667hm2~
20000hm2的灌区,小型灌区是指设计灌溉面积在667hm2以下的灌区. 1.0.6 灌区灌溉与排水规划标准,可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第3.1条,3.2条确定. 1.0.7 本规范引用或与本规范直接相关的规范主要包括: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 程设计规范》,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GB50201《防洪》,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SL/T1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23《渠系工程
抗冻胀设计规范》,SL/T15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井灌区部分),SL15
《农田排水技术规程》(南方农田暗管排水部分),GBJ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207《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DJ30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
响评价规范》,SL7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等.
2 基本资料
2.0.1 基本资料的搜集是编制灌区规划的基础工作,本条规定了规划阶段应掌握的
基本资料范围,内容和要求.
2.0.2 本条详细规定了灌区规划应搜集的资料.
1 因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都已积累了30a以上的气象,水文资料,计算系列的 延长有利于规划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水文,气象资料的系列长度一般不 宜少于30a.
2 地形图应尽量采用国家已测绘出版的成果,必要时,可根据要求专门测绘. 地形图比例尺一般应控制在1/50000~1/100000内.
对已建灌区还应搜集灌区的渠系布置图,特殊渠段和枢纽及主要建筑物局部地 形图,河道及灌排沟渠条带地形图与纵横断面图等,比例尺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
1)渠系布置图:1/10000~1/50000;
2)枢纽及主要建筑物局部地形图:1/2000~1/5000;
3)典型地块地形图:1/1000~1/5000;
4)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1/1000~1/2000;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1/200;横 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对灌区内天然河流,湖泊,洼淀等地带的地形进行专门测量时,可根据需要选 择适当的比例尺.
3 地质资料主要是指搜集灌区内已有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探,分析成果, 对已建灌区还包括主要建筑物,骨干灌排河道地质图,剖面图,地质报告或文字说 明,地下水类型,埋深,含水层厚度,地下水资源量与可利用量,补给与排泄条件 等.本阶段一般不考虑开展新的地质勘探工作.
4 土壤资料包括文字与附图两部分,附图包括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盐渍化分 布图,土壤区划改良图等.
5 水利工程主要指水源工程(水库,塘坝,拦河闸,机井等),渠首工程(涵,
闸等枢纽工程,泵站工程等),输配水渠系及建筑物工程,沟,河及建筑物等排水工 程,堤防及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等,规划应搜集以上工程及设施的工程布局,现状, 主要技术参数,历年运用情况,工程管理,工程效益及存在的问题等资料.
6 灌区社会经济资料应采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作为资料来源, 不足部分应进行补充搜集或调查统计,并经合理化验证.
2.0.3 灌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灌区水土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进行科学分配,
合理确定灌区规模和灌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灌区规划必须了解灌区所在流域
和
地区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状况,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资料,按照 流域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紧密结合地区各专业规划和用水现状,
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才能制定出符合灌区实际,科学合理,先进可行的规划, 促进灌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4 因搜集的资料来自多部门,多方面,口径不一,系列不同,因此,要求对搜 集资料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失实存疑的资料应进行复 核,对欠缺的资料应加以补充和完善.搜集的资料应分类整编,便于应用.
3 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3.1.2 水资源数量评价主要包括对灌区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 源量,总水资源量等的分析与评价,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还应对灌区地下微咸水进 行评价.
在水资源评价时,应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的部分,对受人类活动影响 较为显著的地表径流或地下水资源,需对天然水资源量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 水资源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对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等内容的 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所需的资料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蒸发,河流泥沙,水质等.
3.1.4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是反映灌区在现有工程设施和供用水规模条件下
水资源满足灌区工农业和其它部门需水程度的分析评价.
灌区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是正确评价灌区现状供水能力,分析灌区水资源开 发利用潜力,科学合理确定灌区发展规模的基础工作.调查应在对灌区供水现状初
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分类分析其现状运行情况,主要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灌区供用水调查现状水平年应与灌区规划现状水平年相一致,资料应满足分析 要求,并统计分析灌区近十年来的供用水资料.供水应分区按当地地表水,过境水, 地下水,外流域调水,非常规水(包括处理和未处理的污废水,海,咸水等)等多 种水源,以及按蓄,引,提,机电井等四类工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各类供水所占 比例,并分析年供水总量和组成的变化趋势;灌区用水应分区按农业,生活,工业 三大类用水户分别统计分析,农业用水可分为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用水等,工业 用水可分为一般工业,电力工业,乡镇工业用水等,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居民 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并统计分析年用水总量增减变化及 其用水结构调整状况,分析工业万元产值用水定额,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农田灌溉 定额等,并应调查统计灌区内环境和生态用水.
灌区现状供需水平衡分析以现状水平年的社会经济指标和工程条件为依据,并 对不合理的用水量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主要包括水体污染,河道退化,断流,
湖泊,水库萎缩,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 入侵,咸水入侵,沙漠化等方面的问题.
3.1.5 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主要
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程度,供需状况,工程供水的可靠性,地下水的合 理开采等方面的分析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合理性分析包括水资源利用现状中有无浪费现象,提高水 的利用率和工程供水的可靠性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合理性分析等.
3.2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3.2.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和土地资源平衡的基础,灌区土
地包括各类生产性用地,建设用地和非生产性用地,具体来说,主要指耕地,园地, 牧场,林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企业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占地(包括河流,坑 塘,湖泊等),水利工程占地(包括骨干渠道,水库等),未利用土地(包括干枯的 土沟或石沟床,荒地,沼泽,沙漠,石山等)等.
3.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主要利用有关统计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国土规划
资料和灌区地形图,结合现场查勘和调查,计算灌区各类占地面积,分析各类占地 面积的变化趋势和适宜种植的作物,提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土地资
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
4.1 灌溉分区
4.1.1~4.1.2 对于大型或特大型灌区,由于灌区范围大,灌区内地形地貌,土壤 地质,水文气象等都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作物种植结构和群众对各种节水技 术的运用程度也不相同;某些小型灌区,规模虽小,但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差别 却很大,从而对作物的灌溉用水产生较大影响.为增强规划的指导性,使灌溉制度 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提高灌区水资源调度的科学性和节水措施的针对性,使灌区
发展能够兼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资金配套能力,应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进行灌溉分区,分区应依据灌区内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农业区划资料,地形地貌, 土壤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等,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与农业区划相结合,适当照顾行政区划;
2.适当考虑现有水利工程现状,尽量保持现有水利工程的完整与功用;
3.考虑地下水埋深,水质,地形及土壤的相似性;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耕作习惯,水源条件及现状灌溉模式的相似性.
4.2 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4.2.1 灌区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抵御旱涝碱渍灾害的能力,
确保地区粮食供给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合理
利
用.因此,在编制灌区规划时,需在调查了解灌区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灌区 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需水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灌区所在省,
市,县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预测规划,对灌区不同水平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标进行
预测.
预测的灌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及发展目标,了解 灌区的优势产业及在国家和地区经济中的地位,结合灌区自然条件,水资源情况, 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论证,使预测成果应与国家和地区近期建设计划与
远期规划相一致,与国家政策相适应,并符合灌区的实际情况.
4.3 灌溉制度分析
4.3.1 灌溉保证率的确定按国标GB50288-99中表3.1.2执行,对水资源紧缺地区 可取下限,对高效经济作物可取较大值,经济价值较低者可取较小值.由于随着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社会用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供需水形势和水资源状况与干
旱或湿润地区的关联性已经降低,因此对于生活,环境,工业需水量较大地区,可 在保证农业生产基本的水分需求和确保地区粮食供给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灌溉
用水保证率.
4.3.2~4.3.3 在水源丰沛地区,可以实现作物最高产量为目标,推广进行充分供 水条件下的灌溉制度设计;在水资源不稳定或相对较为紧缺地区,可以通过降低土
壤控制水分下限进行节水型灌溉制度设计;对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缺地区,应采用
非充分灌溉模式,进行非充分灌溉下的灌溉制度设计,并积极推广适合地区条件的
节水灌溉技术.
1 灌溉制度设计时,应考虑地下水的补给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与土质,作 物潜在腾发量,地下水埋深以及不同根区土壤的平均含水量等有关.水利部农田灌
溉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在"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
的研究"中,利用G-W关系对北方地区地下水补给强度进行了计算,参见表4.3.1. 另外,还可参考《水工设计手册(8)灌区建筑物》(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 2 有效降水量与降水特性,土壤特性,作物腾发速率和灌溉管理等因素有关, 国内外学者对有效降水量的计算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估算方法.
1) 国内学者提出了降雨入渗系数法,其计算公式为:
表4.3.1
20%25%30%35%20%25%30%35%
13.183.183.181.733.83.83.82.07
1.53.183.182.620.413.533.532.910.45
23.183.181.752.932.931.61
2.52.532.530.932.532.530.93
32.251.920.522.251.290.52
3.52.031.740.32.031.740.3
41.861.571.861.570.1
4.51.721.431.721.43
51.611.31.611.3
13.183.183.183.83.83.8
1.53.182.840.033.83.390.04
21.850.881.850.88
2.51.180.471.180.47
30.810.260.810.26
3.50.590.140.590.14
40.450.070.450.07
4.50.360.020.360.02
50.290.29
12.462.462.231.192.462.462.231.19
1.51.021.020.670.081.021.020.670.08
20.550.550.210.550.550.21
2.50.340.340.020.340.340.02
30.230.230.230.23
3.50.160.160.160.16
40.120.120.120.12
4.5
5
根区(0~1m)土壤平均含水量根区(0~1m)土壤平均含水量
粘壤土
不同土质区地下水毛管上升补给强度
单位:mm/d
中壤土
砂壤土
土壤
地下水
埋 深
(m)
作物潜在腾发量Etc100mm),当P<>
山西省采用的公式为:PPeβ=(P000569.01339.1 =β).
河北省采用的公式为:LRPPe =
式中:R——径流量,mm;
——渗漏量,mm. L
陕西省采用的公式为:PPe =δ,其中δ依据降水量的不同,各地有不同的值. 河南省采用的公式为:PPe75.0=.
4.4 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4.4.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合理确定灌区规模,进行灌区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
依据,是调整不合理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的基础工 作.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首先根据土地面积,地形地貌特征,坡度,土壤侵蚀 程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确定土地的合理用途.
灌区的农业,林业和牧场用地包括农,林,草种植净面积和田间渠系及其建筑 物,田间排水沟,生产路等占地,不包括骨干渠系,河沟及骨干道路.
设计灌溉面积是指按设计灌溉保证率能够实施灌溉的面积,包括净灌溉面积与 灌溉范围内的灌排渠系,建筑物,田间道路等的占地面积之和.
灌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情况,用灌区面积利用系数和灌溉面积利用系数表示: 灌区面积
净灌溉面积
数灌区面积=利用系
面积灌
净灌溉面积
利用系数灌溉
溉
面积=
4.4.3 农业用地的数量应按灌区现状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需粮,饲料用粮, 粮食单产,蔬菜等经济作物需要量及单产等进行计算,经济林及果园面积按人均 0.07hm2计算,牧场用地按每一个单位羊0.07hm2人工草地计算.
城乡建设和工矿企业用地应按照控制规模,存量盘活,内部挖潜的原则确定其 占地数量.
4.5 灌区需水量分析
4.5.1 需水量预测是进行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必须在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预测,各业用水定额预测完成的前提下进行.需水量应按不同水平年分别预测.
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资源,从世界经济发展 的历史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发展 速度快,用水量大,用水增长率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的增长率逐渐降 低,且应低于经济增长率,而且研究还发现,工业用水的增长曲线在达到一定的水 平后,应呈现比较平缓甚至略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预测需水定额时,应充分考虑 未来各种节水技术的推广,节水设备的应用和灌区群众节水意识的增强以及产业结
构的调整,对需水定额下降的影响.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还应考虑限制高耗水产业 的发展,在水资源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时,应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控制地区国民 经济的发展规模和人口的增长,以控制社会总需水量.
农业灌溉需水量应在灌溉制度设计,土地利用结构设计,作物种植结构设计的 基础上预测;工业和生活需水量的预测方法有定额法,趋势法,弹性系数法,灰色 理论预测法以及用水节水增长率法,修正充分利用率提高法等.条件许可时,应选 择2~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并比较预测结果,选择比较符合灌区实际的预测需
水量.
4.5.2 生态环境需水分为河道内用水与河道外用水两类,河道内用水可结合当地
水资源状况及工程情况分析确定,北方地区可按维持河道内最小的生态基流分析估
算,河道外用水包括灌区生态环境林木用水,城市河湖补水,湿地用水,回补超采 的地下水及水土保持,防治土壤沙化,盐碱地改良等方面的需水量.
4.5.3 灌区年需水过程线是灌区年需水量在年内各时间段上的分配.当依靠天然来
水供水时,供水过程与需水过程发生矛盾时,应考虑修建调蓄工程以修正供水过程,
或修正需水过程.
4.6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
4.6.1 灌区可供水量是指可为灌区提供水源的各项水利工程设施供水能力的总和.
可供水量一般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考虑不同灌区的水资源和用水等实际情况, 当灌区常规水资源不足或来,用水过程不一致时,可供水量中还应计入污水处理回
用,微咸水代用,雨洪水利用,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的供水量.
对井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应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分析结果,按照采补平衡, 以不破坏和改善当地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原则,研究地表水和当地地下水的供水比
例,分析确定可供水量,控制地下水位的高度,保持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对地下水 已经超采地区或漏斗区,地下水开采量不应超过其补给量.对缺乏规划资料的新建
中小型灌区,也可通过现状水资源利用系数分析,调查,拟定不同水平年水资源开 发利用系数,确定可利用量.
对水库及引河灌区,应按照上下游兼顾,统一调度,合理分配的原则,进行可 引,供水量及过程分配,成果并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4.6.2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进行可供水量分析时,需充 分考虑各行业的供水水质标准.为增加可供水量,本条还提出了要重视水资源的重
复利用.另外不重视水质对可供水量的影响,将导致对可供水量和水资源供需平衡
的错误分析评价.
为了便于分析灌区水资源在不同区域,年内不同时间段的余缺状况,可供水量 应按不同分区分别进行分析,并根据用水过程,按候,周,旬,月等分析灌区全年 可供水量过程.
4.6.3 为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保护和 改善河道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各级政府与水 行政主管部门对黄河等大型河流的可供水量进行了分配.在灌区规划时,当灌区供
水从这些河道引水时,应以分配水量为依据分析计算可供水量.
当灌区与引水河道或水库不在一个流域时,常常会出现灌区设计保证率与河道 或水库的径流频率不一致的情况,灌区规划时,应通过长系列分析,分析灌区设计 保证率与水库或河道各种来水频率的相关情况,校核灌区设计保证率是否科学合
4.7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7.1 分区平衡是为了了解灌区内水资源的供,需水量在各分区间的分配情况和余
缺程度,避免出现灌区水资源整体平衡,局部不足或有些地区余水,有些地区不足 的情况出现,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调配水资源,确保重点地区,重点 产业的用水需求.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可参照《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中 水资源综合评价的有关规定编制.
进行不同水平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灌区水资源的现状供需形势和未来的供 需变化趋势,以便合理确定不同水平年灌区的发展规模,有针对性地安排灌区的蓄,
供水工程.
4.7.2 本条是对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原则的规定.农业是社会和国民经济各业中的
用水大户,节水是灌区开发与发展的永恒主题,灌区规划应按照先进可行的原则, 结合灌区用水实际,确定规划年合适的用水定额,得到较为客观的水资源平衡结论,
正确评价灌区水资源状况,并根据平衡结论,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措施节水,优化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为灌区的持续发展服务.
4.8 规模论证
4.8.1 灌溉渠系设计,灌溉模式选择,灌溉水利用系数,水土资源平衡,灌区规模 论证等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几个方面,需要几个过程的反复,才能最终确定灌 区规模.
对新建灌区,要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地的原则,依据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
条件,合理确定灌区范围和规模.对已建灌区,要在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水 土资源平衡结论,复核灌区范围与规模.
4.8.2 降雨稀少的干旱地区或生态脆弱地区,应优先考虑生态用水.在确定灌区规
模时,应以灌区整体受益,综合效益最大,经济产量最高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为 原则.
4.8.3 有些灌区,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得灌区规模先天性过大,超过 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些灌区,由于水资源供需形势的变化,原有的供水工程供 水对象转向了工业或生活,使农业用水紧张,灌区发展受到了限制.这两种类型灌 区,灌溉渠系已基本能够控制全灌区,丰水时边远地区也能得到灌溉,但保证程度 不高,同时边远地区一般也是水资源比较紧缺地区,因此在灌区续建,改建规划时, 要压缩灌区规模,阻力一般比较大,而且不利于整个灌区经济,社会的协调与稳定 发展.对此类灌区,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部分地区考虑非充分灌溉,维持原 有灌区规模.
4.9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规划
4.9.2~4.9.4 灌区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是指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当地水和客水,
淡水与微咸水,污水利用,再生水回用,海水淡化利用等在内的各种水源在灌区内 各区域,各部门间的分配与安排.
4.9.5 灌区水资源量及自然分布,各用水户生产经营现状和经济效益,用水现状及
发展趋势,灌区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规划是进行灌区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规划的基础
资料,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调配原则,才能制定出 科学的水资源调配方案.
4.9.6 对多种水源或水资源比较紧缺的灌区,要通过研究各种水资源的质,量以及
在灌区内的分布和需求状况,按照用水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灌区水资源进行
再分配,确定水资源的使用权,再由市场根据灌区内各分区的水资源和用水状况, 进行自主调节.灌区内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水资源分布和用水量不平衡,不一 致的灌区,也可采用类似的措施.
5 总体规划
5.0.1~5.0.2 灌区的开发建设涉及到社会不同方面,专业门类较多,影响范围广, 规划应在认真搜集了解灌区社会经济,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水土资源,工农业生 产现状及规划,水利工程现状等的基础上,分析灌区水,旱,盐,沙灾害的成因及 危害,初步确定灌区开发工程布局.
5.0.3 灌区规模及灌排沟渠和相关建筑物等级的划分应根据灌区的设计灌溉面积,
蓄水工程的蓄水容积,引(排)水流量,过水流量,装机功率,保护对象等,按照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准》
(SL252-2000)的规定执行.
5.0.4 灌溉模式包括灌排沟渠的布置,灌溉水源的选择,多种水源的调度运用方式,
灌水技术等.确定灌溉模式时,应考虑灌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对 灌水技术的接受程度.当灌区规模较大时,应根据各分区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不 同的灌溉模式.
6 工程规划
6.1 水源工程
6.1.1 灌区灌溉水源一般包括河川,湖泊径流,水库蓄水,泉群涌水,地下水等, 灌溉回归水和污水回用是水源的重复利用,微咸水只能与淡水结合适量用于灌溉, 海水淡化成本高,一般不用于农田灌溉.灌区的开发与建设,在规划阶段对水源的 选择和取水方式的确定非常重要.
随着水源类型,水位,水量的不同,灌溉取水方式可分为无坝引水,有坝引水,
提水取水和水库取水等几种,相应的水源工程总体可分为拦河坝(闸),水库,引水 闸,泵站,虹吸等.
6.1.2 无坝引水枢纽主要由进水闸组成,有坝引水主要由拦河坝(闸),进水闸组 成,视河道径流含沙量的大小,引水流量和水位,防洪要求等,还可设置冲沙闸, 导流堤,防洪堤等.
采用无坝引水方案从含沙量较大的河流中取水,且对引水含沙量有要求时,可 采用闸前拦沙方案,在引水闸前设置拦沙潜堰(坎)或橡胶坝,拦截推移质和近底 的悬移质泥沙;采用泵站,虹吸或泵船引水时,应将取水口布置在表层,取含沙量 小的表层水.在河流弯道取水时,应将取水口设置在弯道凹岸顶点或靠近顶点的下
游,尽量减少泥沙的引入.
6.1.4 选择水库位置时,应考虑水库库容,正常蓄水位和库区的地形,地质条件, 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比较后选择确定.
灌区规划还应根据水库的供水目标,供水保证率,发展规划,水资源条件和灌 区用水量等确定水库的有关设计参数,包括库区面积,库容,正常蓄水位,死水位 等.
6.1.5~6.1.6 "梯级开发,串联建库"和"长藤结瓜"是针对沿河不具有建大库 的条件,耕地比较分散,不宜于整体开发或为了调配区域间水资源的配置,而采取 的灌溉水源开发方式."长藤结瓜"灌溉系统一般有多项蓄水工程(库,塘,堰), 并由其中骨干水库利用非灌溉期和丰水年的来水量充蓄灌区内的库,塘,堰,作为 灌溉期与骨干水库同时向灌区供水的水源.
6.1.7 采用无坝引水时,引水口的位置应能保证河(湖)枯水期水位能够满足引水 流量,水位的要求,并尽量远离支流的入汇口,且尽量选择河岸较坚实,河槽较稳 定,断面较匀称的顺直河段.
采用有坝引水时,如果渠首位于河道狭窄,河岸较陡的山区河流,可采取隧洞
引水方式;从多泥沙河道引水,且引水流量较大时,可利用河势和有利地形采取人 工弯道引水方式,
渠首工程的布置形式有岸边式和引渠式两种,当河(湖)岸地形较陡,岸坡稳 定时,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缓或岸坡不稳定时,可采 用引渠式布置.
6.1.9 根据河道水位及其变幅,水泵吸程,引水流量,扬程等,选择泵站的具体类 型,并初步确定泵站的级数.泵站的类型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移动式又包括泵 船和泵车.
6.1.13 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可按公式(1)计算确定:
m
QtT
A
)1(12
ηη
= (6-1)
式中 ——单井控制灌溉面积(hm0A2);
Q——单井出水量(m3/h);
t——灌溉期机井每天开机时间(h/d);
2T——每次轮灌期天数(d);
η——灌溉水利用系数;
1η——干扰抽水的水量消减系数,经抽水试验确定,要求不大于0.2;
m——综合平均灌水定额(m3/hm2).
井距可按公式(2)计算确定:
0AkL= (6-2)
式中 ——井距(m); L
——系数,按方格形布井时,k=25.8;按梅花形布井时,k=27.8. k
井数可按公式(3)或(4)计算确定:
需水量小于或等于允许开采量时,
0AAn= (6-3)
需水量大于允许开采量时,
1
210
QtT
MA
n= (6-4) 式中 n——井数;
——机井灌区面积(hmA2);
M——灌区地下水可开采模数(m3/km2·a);
——年灌溉天数(d/a). 1T 6.2 泥沙处理工程
6.2.1 渠道的挟沙能力与渠道比降,泥沙粒径有关,引水含沙量超过渠道的挟沙能
力,容易淤积渠道,降低输水能力.一般认为,泥沙粒径大于0.05mm,特别是大于 0.15mm时,容易在渠道中淤积,因此《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
黄河下游自流引水允许含沙量宜小于50kg/m3,沉沙池出口允许含沙量不宜大于 10kg/m3,允许泥沙粒径不宜大于0.05mm.
对于提水灌区来说,当引水泥沙含量较大时不仅会淤积渠道,而且会淤积泵站
前池,淤塞水泵机组,使水泵磨损,通常过泵水流挟沙量最好控制在5~7%,尽量 不要超过10%.从改良灌区土壤的角度考虑,宜使较细而肥的细颗粒泥沙,随水流 输送到田间.
6.2.2 在满足灌区泥沙处理和沉沙池建设的基本条件下,一般宜将沉沙池设置在引
水枢纽范围以内,可直接设置在引水闸后,也可设置在引水闸后一定距离的区域, 由输沙渠输水进入沉沙池处理.
6.2.3 沉沙工程的布置形式有集中沉沙,分散沉沙和多级沉沙等,集中沉沙又可分
为集中沉沙,集中处理,集中沉沙,分散处理和全灌区集中,按渠系集中等几种方 式.集中沉沙适用于宜建池区域面积大,沙容量能够满足灌区发展要求的灌区.对 宜建池区域面积小,沙容量有限,但宜建池位置多的灌区可采取分散沉沙的方式. 对受地形,引水含沙量大等因素影响或对供水含沙量有较高要求,且在输水渠沿线
有可沉沙条件时,可采取分级沉沙方式.
6.2.4 泥沙淤积预测主要是根据流量,含沙量,泥沙粒径级配,池厢或渠道长度, 水深,流速等,预测泥沙在输沙渠,沉沙池,输水渠系,田间及排水河沟的淤积分 布比例.根据预测的泥沙分布比例和沉沙区的泥沙容量,分析沉沙区的使用年限.
6.2.5 对于引水含沙量高的灌区,泥沙是影响灌区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 素,对灌区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规划要结合灌区实际,研究泥沙利用技术, 目前运用较为普遍,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是用来生产建筑材料.
沉沙池建成运用后,池区耕地可能会减少,风沙天气增多,环境变差,群众的
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灌区规划要根据灌区实际,提出适当措施,减轻对池区群众 的影响,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泥沙堆积达到设计高程后,应整平压实,采取覆盖原土或引水盖淤等措施,并 进行田间配套,及时还耕或发展果林等.
6.3 灌区内调蓄工程
6.3.1 调蓄工程可分为拦河坝(闸),坑塘,水库等几类,水库根据所处的地形条 件又可分为山丘区水库和平原区水库.在进行灌区规划时,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质 条件,河道水位,流量,区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调蓄类型. 对不宜于在河道上建设闸,坝等拦河建筑物工程的地区,可考虑在河道外适宜 位置建设水库,采用适当方式将河道水引入水库调蓄,解决灌区用水水源.
6.3.2 调蓄工程规划时,应研究调蓄工程建成后对周围地区的各种影响,以及河道
淤积和下游河床的演变,在保证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地形,地质,河流特性 以及当地材料,力求减少淹没损失和工程投资.
6.4 灌溉渠系工程
6.4.1 灌溉渠系一般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固定渠道,农渠以下设毛渠, 灌水沟等临时性灌水渠道.大型或特大型灌区,必要时可按总干渠,干渠,分干渠, 支渠,分支渠,斗渠,分斗渠等设置.当灌区地形特殊或在大型灌区的某些位置, 可越级设置渠道. 为了便于分清渠道的级别,对于有越级设置渠道的灌区,在命名下级渠道时, 有的地方往往将上,下级渠道的名称同时表示出来,如干斗,支斗等.
灌溉渠系工程布置应满足工程占地少,费用省,使用方便,节约用水的要求.
1 根据灌区内地形和地质条件,干渠应尽量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能够 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其它各级渠道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在其控制范围内的
较高地带或与等高线交叉布置.灌区内局部高地,面积很小时,宜采取提水灌溉方 式.
2 渠系工程布置应与排水沟系统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做到灌排结合,布置合
理.规划应尽量利用,维持原有的排水体系,对局部排水不畅或影响输水灌溉的河 段,可进行疏挖,取直等改造.
3 渠系布置应紧密结合灌区地形,科学合理布置各级渠道和配水口门,以方便 用水管理和征收水费为原则.
4 根据灌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和输水规模,多方案比较,尽可能保持渠线的短, 直,多采用半挖半填渠道,减少拆迁,减少工程量,压缩工程投资.
5 渠线布置应尽可能避开滑坡体,膨润土及风化岩层,节理发育破碎带等地质 不良地段;主要建筑物及重要渠段应设置泄水渠,闸,渠末设退水设施;对傍山(坡, 岗)渠道,应采取防洪,截流措施.
6 对于已建灌区,应根据本次规划论证的灌区规模,在尽量维持渠系布置现状 的基础上,根据灌区实际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渠系和部分渠段进行调整, 对渠道断面进行复核调整,对渠道损坏,塌方段进行修复或加固.
6.4.2 干,支渠的布置形式主要有三种:
1 山区,丘陵灌区,干渠一般沿灌区上部边缘布置,大体与等高线平行,支渠 沿两溪间的分水岭布置;丘陵地区若有主要岗岭横贯中部,则干渠可布置在岗脊上,
大体与等高线垂直,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出,控制岗岭两侧的坡地;
2 平原灌区,干渠宜沿等高线布置,支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3 圩垸灌区,一般分布在沿江,滨湖地势低洼地区,一般采用机电排灌方式, 干渠宜沿圩堤布置.
各级渠道的布置在遵循第6.4.1条规定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山丘地区的干渠多为环山渠道,穿越沟,谷可采用绕行与直穿两种方式;渠道 过岗(岭,丘)可采用绕山与穿山两种方案进行比较,穿山有明渠,暗渠和隧洞三 种方式,一般情况下,挖深在6m以上的岗,丘,当地质条件较好时,宜选择隧洞型 式比较经济.
渠系布置应尽量避免与河,沟,路,岗,洼交叉,以减少交叉建筑物数量和过 大的挖填方.
对于必须截断的排水系统应作适当处理(改道或作交叉工程),以保证渠道安全 和避免因渠道阻水而加重涝灾.对于新设置的排水沟,应布置在低洼地带,并与灌 溉系统统筹考虑.
渠道的级数应根据地形特点,自然沟道分布的密度以及分割范围的大小,因地 制宜地选用,不宜强求一定的级数.山丘地区支,斗渠的划分一般以自然河,沟为 边界,以减少交叉建筑物的数量.
6.5 排水沟系工程
6.5.1 流域防洪除涝规划确定了流域内骨干防洪除涝工程布局和规模,是流域内区
域防洪除涝规划和灌区排水规划的必要依据.
根据灌溉渠系的布置,排水沟系一般可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沟道,农
沟以下可设置毛沟,墒沟等临时性沟道,并与农沟组成田间集水沟网.排水工程的 规划一般主要是进行排水方式的选择,干,支,斗沟(管)和农沟(管)以及排水 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的布置.
6.5.2 排水方式分为自流排水和提水排水,水平排水与垂直排水,地面截流与地下
截流三种,在规划时,应根据上级沟道或承泄区的水位,涝(渍)灾害的成因,选 择适宜的排水方式.
对于由于地下深层承压水补给潜水导致的渍涝,应考虑采用竖井排水;对旱涝 碱兼治地区,当地下水质和含水层出水条件均较好时,宜采用水平排水与垂直排水
相结合的排水方案.
明沟排水存在着开挖工程量大,易坍塌,易淤积,易生杂草,占地多,不利于
机械化耕作,维护管理工作量大等缺点,但工程造价低,投资省,因此在我国农田, 尤其是北方田间排水工程中较多应用.暗管排水虽然造价较高,一次性投资大,但 其节地省工,利于耕作,易管理,对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农业集约化经 营和机械化耕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经济发达地区采用暗管排水方式,其 它地区在条件许可时,亦应考虑采用暗管排水方式.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涝(渍,碱)现状及成因,排
水工程现状等各不相同,在排水工程规划时,应通过调查,搜集分析资料,制定规 划原则,拟定不同的排水系统布置方案,经技术经济论证后,选择适宜的排水方案.
6.6 防洪工程
6.6.1~6.6.2 进行灌区规划时,对灌区洪水发生的概率与特性进行科学分析,合 理选定防洪标准,是选择防洪工程措施,控制工程投资,确保灌区渠沟及建筑物工 程安全与正常运行,充分发挥灌溉效益的重要措施.
6.6.3 排洪沟(撇洪沟)是灌区渠道防洪安全的工程措施.根据国内一些灌区排洪 沟(撇洪沟)工程实践,其防洪标准一般按重现期5~10a确定.
6.7 灌排建筑物
6.7.1 灌区建筑物是为灌区引水,输水,调配水源,方便管理和运用,有利于节约 用水和效益发挥,确保工程安全服务的建筑物工程,包括引水建筑物(如引水闸, 拦河坝,冲沙闸,泵站,水库等),配水建筑物(如分水闸,节制闸等),交叉建筑 物(如隧洞,涵洞,倒虹吸,渡槽,桥梁等),衔接建筑物(如跌水,陡坡等),泄 水建筑物(如泄水闸,退水闸,溢流堰等)和量水建筑物(如量水堰,量水槽等) 六种类型.
6.7.2 本条是对灌区建筑物布置原则的规定.
1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多样,资源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在灌区
建筑物布置,选型和确定设计参数时,应实事求是,依据灌区需要和地区经济状况, 投资能力等科学布置,以满足需要为原则,合理确定规模,控制投资.
2 灌区建筑物的布置与选型,应确保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渠系及灌区用水的安 全.
3 我国的农田灌溉虽然发展较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灌水技术落后,灌
水方式和灌溉管理粗放,农业灌溉浪费水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灌区规划时,应 加强对水资源的再认识,科学认真分析区域水资源状况,重视灌区节水工作,使灌 区渠系及建筑物的布置,选型和设计围绕着安全,节水,满足灌区需要这个中心. 4 完善的工程配套和良好的工程管理,是保证灌区正常运行和充分发挥灌溉效
益的基础,灌区工程的布置和选型要有利于管理和维护.
5 灌区开发的目的是为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服务,闸,桥梁等各类工程设施的 数量,位置应根据灌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确定.
6.7.3 渠首工程如采用水库(枢纽)调节时,要提出库区面积,调节库容,正常蓄 水位,死水位,引水口高程等;采用有坝或无坝引水枢纽时,应提出引水水位,引 水流量,引水口尺寸等;采用泵站提水时,应提出设计扬程,设计流量及装机容量 等参数.
渠系建筑物根据渠道水位推算成果和渠道纵横断面要素,提出建筑物的设计流 量,上下游水位,闸宽,桥宽和桥长,渡槽和倒虹吸长度,跌水或陡坡落差等,初 步确定建筑物级别.
排水建筑物根据其排水流量,水深,水位等初步确定建筑物级别及有关参数.
6.8 田间工程
6.8.4 畦灌常用于小麦,谷子等密播窄行作物,沟灌则适合于棉花,玉米等宽行作 物.灌水沟畦国内推广小畦灌溉,长畦分段灌,间歇灌,水平畦灌等模式,在灌区 规划中要因地制宜,择优选用.
灌水畦的尺寸受地面坡度,土壤透水性,土地平整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 土壤透水性强,地面坡度小,土地平整较差时,入畦流量要大,畦要短;反之入畦 流量较小,畦可长.
畦宽应视播种行距而定,一般可采用 2~4m;灌水畦纵坡由地面坡度控制,一 般为1/150~1/500,最大不宜超过1/50,以免流速过大,造成土壤冲刷;畦埂的横 断面尺寸,一般埂高0.15~0.25m,底宽0.2~0.3m.
灌水沟的尺寸受地面坡度及土壤透水性等条件的控制.沟长可采用 30~80m, 纵坡在1/50~1/500之间.沟上口宽0.3~0.4m,深0.1~0.2m,底宽0.2~0.3m.
6.9 节水工程
6.9.1 农田灌溉节水工程是指在水源工程与输水配水系统全面配套的基础上进行
骨干渠系的防渗处理,兴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以及田间工程的畦田改造,水 田格田化,喷灌,微灌,膜上灌,膜下灌,小管出流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 等项工程的总称.
6.9.4 农业用水输配水过程中损失的水量约占灌区损失水量的80%以上,因此提高
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输水过程损失是灌区节水工程的主要内容.灌区支渠
及其以上渠道输水流量大,输水时间长,渗漏损失所占比重大,因此对灌区支渠及 其以上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重点.
提水灌区一般地势较高,当地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对提水灌区和小流量渠道 发展渠道衬砌和管道输配水技术,是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用水效益,减少能源消耗 的有效措施.
6.9.5 输水渠道横断面的形式,尺寸,结构和衔接段的处理,影响着水的流态和输 配水效率,对工程的运用维护,工程造价与寿命也有影响,因此对4级及其以上渠 道采用坡脚或底面为弧形的非标准断面,对5级渠道采用U型断面是较为经济,合
理的.在衬砌材料上,因地制宜地选择当地材料,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是提高衬 砌率,降低工程造价的经济有效措施.
6.9.6 喷,微灌工程是现阶段较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但由于一次投入大,技术 含量相对较高及节水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原因,阻碍了其推广运用.在经济作物种
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区和其它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喷灌技术,
在果树种植,设施农业,创汇农业中推广微灌技术,在山丘区或其它有自压条件的 地区发展自压喷灌,微灌技术.
7 灌区水土保持工程
7.0.1 科学合理配置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形成一个相辅 相成,相互促进的水土保持体系,是防治灌区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的主要内容.水土保持措施的选择与配置,既要实现预防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基 本功能和水保效益,又要尽可能追求其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要把水土保持
体系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灌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以促进灌区社会,经 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7.0.2 灌区规划水土保持方案要设专门章节,可参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规范》(SL204)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要求编写,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简化.
8 环境影响初步评价
8.0.1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维护和改善灌区环境状况,促进灌区良性
循环与发展,是灌区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灌区规划时,应分析和识别灌区 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并结合技术,经济和其 他实际条件,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拟定不同水平年维护和改善灌区环 境状况的目标和要求,作为灌区规划目标的重要组成,以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 8.0.2 灌区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SDJ302)和《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编制,并可根据灌区规模 大小,当地环境状况的复杂程度等,作适当增减.
8.0.3 灌区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灌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灌区环境现状
调查评价及对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识别的基础上,预测和评价灌区开发可能对
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主要有利和不利影响,并对可能产生的不利
影响,提出初步的防治和减免措施.
9 灌区运营管理
9.1 管理机构
9.1.1 大中型灌区是我国粮,棉,油重要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要保 障.为了充分发挥灌区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灌 区的高效,经济运行,在灌区规划阶段,就要认真研究灌区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岗 位设置和人员编制.
灌区管理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应参照《灌区,泵站岗位设置及定员标准(试 行)》编制.
对已建灌区,灌区规划应研究灌区管理改革方案,并按照精简高效,减少管理 费开支的原则,尽量减少机构层次和科室数量,并为灌区管理现代化留有余地.
9.1.2 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提高灌区的工作效率,提高工程效益与用水效
率,促进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证灌区工程的良性运行
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灌区规划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应规范的
规定,结合灌区实际,提出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方案.
灌区管理可吸收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工作,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作为灌区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9.2 工程管理
9.2.1 科学合理确定灌区的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是搞好灌区管理,保证灌区
高效经济和安全运行的前提,也是灌区建设和管理运用的依据.
工程管理范围是指灌区全部工程和设施的建筑场地和管理用地.工程保护范围 是指为保护灌区工程和设施的安全,禁止或限制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渠系及建筑
物和其它设施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从事打井,勘探,爆破,矿藏开采或构筑其它 地下工程等有危害工程和设施安全的活动.
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一般包括灌区的蓄水工程,干,支渠系,引水,输水, 挡水,配水,泄水建筑物,提水设施,水电站,排灌站,穿渠建筑物以及观测,通 讯,交通,测量,试验等设施和管理,生活区.
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应根据渠系及建筑物的流量,工程级别和管理工作的需 要,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土地开发利用状况等进行确定.
9.2.2 通讯调度设施是灌区与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灌区内部进行日常联络,
资源管理与调度,事故报警和处理等的基础设施,是灌区安全,经济,科学运行的 重要保障.灌区规划应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按照反应快速,运行可靠,安全便捷的 原则,提出灌区通讯方案的初步意见,并初步拟定通讯调度设施管理办法和管理运
行要求.
9.3 水资源管理
9.3.1 灌区水资源包括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入境水,过境水,跨流域调水,利用 海水淡化替代淡水,微咸水利用,污水处理回用等.
根据灌区内各区域不同水资源的储量,水质,回补情况以及灌区内现状及规划 用水情况,自然及水环境情况等,在对灌区各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现状进行调
查与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各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开采顺序,水量调配方案, 并提出初步的规划意见.
9.3.2 用水,计量供水是加强灌区水资源管理,实现灌区水量的科学合理调度,促 进节约用水,按方足额征收水费,分析各级渠道的输水能力和输水损失的重要措施.
灌区规划应对灌区实行计划用水提出规划性意见,对灌区测水量水站网的布置,设
施的选择等提出初步方案.
9.3.3 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地表水的化学,毒理学,细菌学等水质指标,地下水的 水位,含盐量变化等指标以及水温,水生生物项目.
灌溉水源保护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的内容,灌溉用水必然影响江,河, 湖,库及地下水的流量,水量,水位和水质等,进而影响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因此本条规定灌区规划应根据灌区用水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水
源保护与补救措施.
9.3.4 适宜的地下水埋深和土壤水分是维持根系土壤良好的透气性,保证土壤充分
的热量,养分,水分供应的基础,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增产具有重要影响.不同 土壤性质,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对地下水位的要求不同,其 耐渍深度和耐渍时间均有差异,因此在进行灌区规划时,应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农
作物种植结构,搜集当地或邻近地区的种植经验或试验资料,初步确定地下水位的
控制原则和排水方案.缺乏试验资料的地区,可参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第 3.2.5~3.2.9条和《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范》 (SL/T246-1999)附录C所列数据选用.
9.4 信息管理
9.4.1~9.4.2 灌区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频次高的特点, 其存储,处理工作量大,灌区信息具体包括人事财务,图书资料,技术信息,运行 资料,资源情况,经营状况,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情况等.
灌区信息现代化建设包括信息的监测采集系统,信息的管理与存储系统,信息 的处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的传输与通讯网络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信息系
统建设规划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 统筹考虑,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2 先进实用,高效可靠.
3 以需求为导向,以近期为重点,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
4 以灌区内现有INTERNET和INTRANET为基础,建立独立的灌区局域网,实现 灌区资源共享.
9.4.3 灌溉试验站是灌区实现科学灌溉,节约用水,加强水量调配,提高农作物产 量,增加农民收入服务的基础性设施,大中型灌区在区域经济发展,稳定粮油市场, 促进区域社会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大中型灌区应建立相对独立的灌溉试验站,
并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情况,选择试验站,场,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 和技术人员,确定观测试验项目,以作为指导灌区灌溉和灌区发展的依据.
9.5 经营管理
9.5.2 灌区经营管理包括灌区经营机制建设,水价核定办法,水费的征收与使用, 灌区财务措施,综合经营服务等.
农田灌溉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农业生产属于基础产业, 整体盈利水平较差,水价的高低在农业生产中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因素,因此农业生
产用水水价应按补偿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和税金.对多水源 和多目标灌区,应区分水资源类别和供水对象,分类计价,分级核算.在水资源紧 缺地区应按照价值规律调控水价.
水费收入是保证灌区工程持续运行和充分发挥灌区工程效益的基础,水费的足 额征收是使用的前提,因此灌区规划应研究提出水费的征收方式和使用办法.
10 投资估算
10.0.1 投资估算应按编制年的价格水平进行编制,其编制方法及设计深度应满足
《灌区规划导则》的要求.
10.0.2~10.0.5 投资估算的项目划分,费用构成,费率标准可按水利部水总
[2002]116号文发布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规定执行,项目划分
可根据灌区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定额应采用编制年有效的部颁或地方颁布
的水利工程估算定额,没有估算定额时,可采用概算定额并按规定调整后执行.
11 分期实施意见与一期工程资金筹措建议
11.0.1~11.0.2 灌区建设涉及面广,工程项目多,资金投入高,建设周期长,灌 区开发建设时,应根据地区经济实力,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分期实施,分期受 益,逐步达到设计灌溉规模.
灌区分期应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近期安排实施的工程,应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并能与远期项目有机结合,近期工程完成后,可以独立发挥效益.
11.0.3 测水量水建筑物工程是为灌区用水,管水,强化水量调度,促进节约用水 服务的,灌区建设时,应将渠系及建筑物工程与测水量水工程同时安排实施,保证 能够同时投入使用.
11.0.4 发展农田灌溉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保证,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环 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有较强的公益性,但在灌区经营和管理方面又具有一定的
市场经济的属性,因此在灌区工程建设资金筹措上,应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有机
结合起来,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实行"谁投资,谁使用,谁维护"的办法,实 行股份开发,分级负担工程建设投资,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多层次, 多形式投入格局,建立新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12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与财务分析
12.1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
12.1.2 工程投资费用是在工程估算的基础上用影子价格调整工程估算中的各项费
用,并剔除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部分后的费用.
灌区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根据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及经济效益费用比等 指标及评价准则进行.
在进行效益的分析计算时,除应分析多年平均效益外,还应估算设计年,特大 干旱年的风险效益,供决策参考.
12.3 综合评价
12.3.1~12.3.2 综合评价主要是对灌区工程经济上的合理性,可行性作出明确的
结论,对灌区财务上的自立能力和水价的承受能力作出定性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
参考.
本导则用词用语说明
1.为便于执行本导则,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严格,非这样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 做的,采用"可".
2.在导则条文中引用本导则中的其它条文时,采用"按本导则×.×.×的规定". 在本导则中指定应按其它相关标准,规范执行时,采用"应符合……的规定" 或"应按……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灌 区 规 划 导 则
GB ××××—××
条 文 说 明
前 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管理局水总局科[2001]1号文"关于下达2001年度水利 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和水利部水利水电
规划设计总院与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书》(2001年),我院
组织编写了《灌区规划导则》.2004年建设部建标[2004]67号文将《灌区规划导则》
更名为《水利灌区规划规范》.
按《技术服务合同书》要求,本规范编写格式和规则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 定》(SL1-2002)执行.
《水利灌区规划规范》分总则,基本资料,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水土资 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总体规划,工程规划,灌区水土保持规划,环境影 响初步评价,灌区运营管理,投资估算,分期实施意见与一期工程资金筹措建议,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与财务分析,共十二章.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与山 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负责.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 编 单 位: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参 编 单 位: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 要 起 草 人:
目 录
1 总则30 2 基本资料31
3 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33
3.1 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3
3.2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4
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35
4.1 灌溉分区35
4.2 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35
4.3 灌溉制度分析36
4.4 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38
4.5 灌区需水量分析39
4.6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40
4.7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1
4.8 灌区规模论证42
4.9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规划43
5 总体规划44
6 工程规划45
6.1 水源工程45
6.2 泥沙处理工程47
6.3 灌区内调蓄工程48
6.4 灌溉渠系工程49
6.5 排水沟系工程51
6.6 防洪工程51
6.7 灌排建筑物52 6.8 田间工程53
6.9 节水工程53
7 灌区水土保持规划55
8 环境影响初步评价56
9 灌区运营管理57
9.1 管理机构57
9.2 工程管理57
9.3 水资源管理58
9.4 信息管理59
9.5 经营管理60
10 投资估算61
11 分期实施意见与一期工程资金筹措建议62 12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与财务分析63
12.1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63
12.3 综合评价63
范文四:【word】 灌排结合渠道设计
灌排结合渠道设计
建筑科技与经济?61?
灌排结合渠道设计
张宏张丽荣
(1.黑龙江北斗国土测绘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2.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为减少工程占地,尽量考虑利用原有工程或互相结合,如灌
溉渠道与排水沟道相结合;设计时需将
灌排结合渠道设计流量,水位和为满足灌排水位要求而采取的措施
综合考虑确定断面设计尽寸.
【关键词】灌溉渠道与排水沟道结合;渠道设计流量选择;渠道水位
确定;工程措施选择,闸前雍水水面线推
算;临界坡度计算;水面曲线计算
Designofir~gafionanddrainagechannelswith
ZhangHongZhangLirong
【Abstract]Tominimizearea,trytoconsiderusingthecombinationoftheorigin
alprojectoranother,suchasirri—
gationchannelsanddrainagechannelcombining;designedtobecombinedwi
ththedrainagechanneldesignflow,water
levelandirrigationwatertomeettherequirementsofcomprehensivemeasure
stakendeterminethebest--inchsectionde.-
signconsiderations.
【Keywords】
Combinationofirrigationchannelsanddrainagechannel;channeldesigndisch
argeselection;channel
levelidentification;engineeringmeasuresselection;Yongwaterbeforethew
atergatelineprojection;thecriticalgradi—
entcalculation,calculationofwatersurfacecurve
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
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条件开垦的荒地,基本上
都垦为耕地,未利用地越来越少,为此,在土地整理工程
布局上尽量少占耕地或可垦荒地,尽量考虑利用原有工
程或互相结合,例如道路与灌溉渠堤结合;排水沟与路
边沟结合;灌溉渠道与排水沟道相结合等.
1.灌,排结合渠道设计流量选择
1)根据当地地形,气象条件,确定排水标准及排水
模数.
2)分析灌溉制度,选定灌溉模数.
3)灌,排模数相比较,选择大者作为渠道设计流
量.(校核排水高一等级,灌溉采用加大流量)
4)根据黑龙江省多年情况分析,(见表1,表2)
表1中,小型灌区灌溉毛定额和正常毛灌水率
毛灌溉定额(in’/亩)毛灌水率(m/s/万亩)分区
渗漏大渗漏中渗漏小渗漏大渗漏中渗漏小
干控9207856501.4J41.341.13
松嫩西部支控8o66885691.271.181.00
斗控7l76115061.141.O60.89
干控7856505151.341.131.O3
松嫩中,东部支控6885694501.101.OO0.91
斗控6l15064001.060.890.81
干控8556505151.341.131.03
三江平原支控7506255131.181.oo0.91
斗控6675564561.100.97O.89
表2水田排水模数
目不同频率3日雨量(mm)不同频率设计流量(m/s/万亩)
\\3日雨量mm)CvCs
分区\率33%20%10%33%20%10%
三江东部700.51.757792.4116.20.821.o61.42
三江中部700.551.9376.393.8120.40.8l,LO81.49
三江西部750.572.oo81.8101.3130.5O.891.191.64
松嫩东部800.62.1O87.2108.3141.60.981.31.82
松嫩中部75O.582.O381101.3l31.3O.881.191.66
松嫩西部700.551.9376.993.8120.4O.8ll_O81.49
?
62?TheScientificTechnologyofArchitectureandEconomy
2.渠道水位确定
渠道水位确定除按公式分别计算排水和灌溉水位,
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否则,应采取工程措施.
1)满足自流排水,十年排水不可溢流.
2)保证灌溉水位.
3.工程措施选择
1)在灌溉水源充足时,加大流量抬高水位,使其达
到灌溉水位要求.
2)灌溉水量有限时,抬高水位可设节制闸.
3)如果按灌溉流量,水位要求设计渠道,排水不能
自排时,有条件可强拍,否则下沿排水沟道出水口位置.
4.闸前雍水水面线推算
4.1临界坡度ik计算
梯形断面渠道已知流量Q,底宽b,边坡系数m,糙
率系数n,底坡i.要求计算临界坡度i,从而判别渠道
底坡属于陡坡还是缓坡.
i=—{一由临界坡度公式可见,其中水流要
素与Il缶界水深有关,因此,必须首先计算临界水深.
由得数查”梯形,矩形,圆形断面渠道临界水深
求解图”得等数值,计算出h.
Xk=b+(2(1+m)xO.5)Xhk
Ak=(b+mhk)hk
Bk=b+2mhk
R=
Ak
Ck=}
.
gA
Ik—
aC~R—kBk
根据临界坡度大于或小于渠道坡度决定渠道属于
缓坡或陡坡.
4.2水面曲线计算
1)把明渠划分若干计算流段,对于每一个计算流
段,在已知流段长?s及某一断面水深,求解另一断面水
深,往往需要经过几次反复试算,直到方程两边相等为
止.即公式:
?EE—Es
0-j-j
-
E及E分别表示流段上游断面及下游断面的
比能.
T一一一一
CR
K=ACRX0.5
2)在已知一断面水深的情况下,假定另一断面水
深,代入方程
?::
垦争中计算相应的流段长?.,这样一,一,…
逐段计算下去,便得到水面曲线.
3)计算实例
已知明渠底宽b=10m,边坡m=1.5,n=0.022,i
=
0.0009,当通过流量Q=45m/s时,渠道末端水深h
=3.4m.求:设计渠道中的水面线.
解:由于已知i_0.0009>0,必须分析缓坡或陡坡.
水面曲线属于哪一种类型.
前面计算h=1.2m
再计算均匀流水深h.
/2.67
1O67
因0_022尘14-11
0.0009
查梯形及矩形渠道均匀流水深求解图,得=
0.196,
.
‘
.h0=O.196×10=1.96m,h0>hk,
故渠道属于缓坡,又因h>h.>hi水面线属于雍水
曲线.
4.3计算回水曲线
公式堑粤:
‘一—_
CR
式中?Es=h+筹=+zg(詈1IzgIA
A=(b+mh)h
x=b+241+m
R:尘
CR/2=—1/6R/2
表3明渠均匀流水力要素表
10196450415002245451.1.1.1.1.
ix0.5lR(m)lIA(m2)lx(m)lv(m/s)
0.03ool1.486lI.302I25.362l17.067l1.776
(下转第68页)
?
68?TheScientificTechnologyofArchitectureandEconomy
和工程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对监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要扩大,占领电建市场的高地,就必须不断的改进我
们的工作方法,锐意进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
优我特.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满足业主需要,
树立自己的战略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
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向在建的其他项目学习,通过
和兄弟单位交流监理,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改进监理工作的思路和管理理念.
,
针对工程验收,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规定了严格
的验收程序,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明确的考核标准,加
强了施工单位三级质量验收的责任心,做到了令行禁
止,进一步理顺了管理关系,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
总结各在建项目建设经验,在本工程推行《清水混
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监理部对清水混凝土工程的实
施进行了详细策划,从原材料的要求及配合比设计,施
工工序及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清水
混凝土的质量标准,主要验收指标及表面观感质量标
准.并要求各参建单位结合创优规划和创优实施细则,
认真贯彻执行.
对清水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推行过程,也是监理
工作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也是借鉴,学习,为我所用,
推陈出新的过程.通过对清水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
推行,落实,工程现场的建设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得到了业主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4.5立足现场,放眼未来
干好在建工程,是我们取得后续工程的关键,必须
要有长远目光,认识到:今天的现场就是明天的市场,业
主就是我们未来的市场!彬煤发电工程在建2×
200MW机组,后续再建2×300MW机组,干好业主在建
工程,通过公司战略品牌的宣传,加深业主对我们工作
的了解和认识.
在施工现场广泛实施公司VI标识,树立宣传牌,在
办公区张挂宣传图片,在监理工程资料,文件中全面应
用VI标识,在工程现场树立宣传牌,很好的宣传了公司
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
加强工程宣传报道力度,监理部以工程管理公司和
集团公司网站为平台,对工程动态,管理举措,重要事件
积极报道,让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及时了解现场监理工
作情况.
立足现场,放眼未来作为监理工作的目标之一,通
过和业主单位的沟通联系,与业主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
作关系,为后续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面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监
理单位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迎难而上,在第一
时间拿出解决方案,和业主和承包单位积极沟通解决.
按照工程建设监理合同要求,积极有效的开展监理管理
工作.
5.结束语
监理单位只要始终贯彻监理以人为本,服务以质取
胜的理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做到有思路,有想法,有
做法,积极和业主,EPC承包商及各分包单位沟通协调,
在施工现场推行精细化管理,在过程中持续改进监理工
作的方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通过规范化的服务,不
断总结提高,努力创造双赢的局面,把公司VI品牌战略
和日常监理工作相结合,和服务业主,服务工程,服务承
包商的思想相结合,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和职
工教育培训相结合,在工程建设中宣传与牢固树立品牌
观念,终会得到了业主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支持和好
评,监理工作也就必然会得以顺利实施.
【文章编号】1006—2688(2011)02—0066—03
【作者简介】杨善平(1973一),男,陕西洛南人,经济师,西北电
力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副总工程师,从事电力建设工程监理工作.
(上接第62页)
表4闸前雍水曲线
hbQ(1/n)j=u2/(CR)Ji—Ju2/?es?s水位
(m)(m)(m3/s)nA()x(m)R(m)u(m/s)Es(m)R2/3(10-4)(10一)(10)(10-4)2
S(m)(m)(m)(m)(m)
3.4l01.545n51.34.25892.3179.35O.g不1.O9.00O.3.439l60.?3.4o
3.2l01.545O.?247.3621.782.276.863n卿1.5281.卯9.007.O.o463.6吆
0.193253.27253.刀3.43
3.O101.545O.0仑243.520.81672.0974.296l|0341.哟!_739.007.柳
O.0553.454O.191.505l6.773.47
2.810l_545O.239.760955l_9871.6381.1322.52.9.006.7830.065286529nl89279.0B795.8o3.52
2.6101.545O.036.1419.37441.g768.g781.2453.32.889.006.1180.0792.679O.186304.46l103.59
2.4l01.5450.32.64l8.65331.7566.0041.443.跎
9.?5.1850.12972.49688O.1351.321451.霓3.7l
2.2l01.5450..l7.93221.631.5386.O5.169.003.0.1212.350.176枷.3219l0.903.92
2.11O1.545O.啦
2.615l7.57l7l_5761.442l_6307.O6.509.0o2.5?O.1352.23534o.085340.392251.294.13
2.OlO1.545O.226l7.21ll1.5159.8441.7318.47.709.001.3o1O.1532.1勃
68O.083635.5O2886.794.国
1.%1O1.545O.?225.3&l7.?回1.4959.1931.9.08.679.00O.3250.1604522.12045O.?299o.453877.245.45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编.农田水利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0
【文章编号】1006—2688(2011)02—0061—03
【作者简介】张宏(1976一),女,中级工程师.张丽荣(1976一),
女,中级工程师.
范文五:店铺设计规范
一、 店铺业态与商圈位置的依存关系
(一)零售业的经营形态(含模式)简称业态,主要分类如下简述:
1、百货店:(Department Store)
〃特点:整体规划、统一管理,以业种为商品的构成并组合国内一线品牌与小部分国际二线品牌,而以联营即扣率为主要经营模式。(如丹尼斯百货) 〃边际效应面积为30000m2-40000 m2(视地区市场而定)
〃难点:很难组合好企业主及有经营团队的关系,又因为各省市到各地市的消费市场落差大,经营环境又不同,连锁规模效应难体现。
2、超级市场:(Supermarket)
〃特点:是传统市场的改良者,主要贩卖民生必需品、日用品(又分生鲜超市),采用开架式陈列,统一出口结帐。
〃边际效应面积为800 m2-1200 m2(国内又分综超、大超)
〃难点:须具有雄厚的财力背景,有一定的连锁规模,以40家—50家为损益点(指成熟市场)
3、量贩百货店:GMS(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 )
(略)名称未统一,硬体的特点是扶梯横向在入口处。
4、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
〃特点:有雄伟的殿堂及大片挑空区以客层档次为商品划分,须具有国际 一线品牌为主力商品群,结合大量餐饮、娱乐、文化、休憩、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商场,并以租赁为主的经营模式,又大型购物中心亦可多业态及特色大店(Key Tenant),甚至事业机关相组合。(如各省地市市场而定),并具大型停车场。
〃难点:投资大回收慢,除企业主有主力业态为支撑及目前尚无国际一线 品牌群驻店。
5、 大卖场又称量贩店(Hyper Mart)
〃特点:以生鲜熟食为特色及名生必需品、日常生活品的全品类商品组合,并以超低价促销与平价销售的超市形态经营,其机制侧重中央采购及营业控管的系统,又称扁平式管理,故连锁效应由此产生。(如法国Carrefout ) 〃边际效应面积为8000 m2-12000 m2(依地市级别而定),单品数约20000
个单品。
〃难点:与超市业态同,连锁的保本家数可较少,但须具极强的讯息系统。
6、仓储批发店(Warehouse Store)
〃特点:以仓库型平面卖场,用重级货架陈列箱式、批量商品,可采会员 制、超平价销售,单品数约为12000个(如荷兰MAKRO,美国SAMS)
〃边际效应面积为12000 m2-15000 m2,单品数约16000个,大型货车可抵 达的环外或郊区位置,并具超大型停车场。
〃难点:具一定规模的商品采购及物流配送能力,其准入点难掌握。
7、购物镇(Shopping Mall)
〃特点:类似SC,地处大都位郊区,如同造镇,都采物业大楼方式,专门 店云集,并多功能、多业态组合。
〃边际效应面积为200000 m2以上。
〃难点:中国目前应不适宜(除上海),其企业主有其他产业支撑。(如日 本东急地铁集团)
8、专业店或品类店(Speciality Store)
〃特点:以品类划分有家电、居家、建材、电脑等专业形态,以平价量大 销 售,应更具连锁规模效益。
〃边际效应面积为6000 m2-8000 m2或12000 m2左右。
〃难点:与大卖场业态同,并应具有下单与定牌策略及更强的配送、装配、 维修等专业队伍支撑。
9、其他:便利店、速食店、专卖店等。
(略)附注:专卖店不同于专业店的说明。
(二)商圈位置:
何谓商圈:一般以所处位置为圆心划圆,依所属业态及门店规模而定,
规格越小辐射越小,业态越专,吸纳越大。以大型百货店为例分第一商圈
(半径2公里),第二商圈(半径4公里),第三商圈(半径8公里),边缘商圈(基本已抵达市郊),辐射商圈(依地市不同,市场差距而定)。而商圈属性(俗称地段)其构成因素如下:
1、以住户与户数人口设定,越密越好。
2、以年龄层划分,依次为壮年(含儿童)、中年、青少年、老年。
3、以职业划分,依次为行政区的机关机构阶层,商业区白领工薪阶层,住宅取的住户人口阶层(台湾反之)。
4、以住宅档次价位划分。
5、以交通情况划分其人流、车流(含捷运系统)、周边停车位及交通顺畅等考量。
6、以街道规划分街道规整,马路宽狭(太宽反而不好),单行道、人行道、地下道、分隔岛及天桥(很忌讳天桥入店)等影响。
7、店铺周边环境分广场设置、绿化景观、临街房屋等影响。
(三)依存关系:店铺位置与所处商圈之间的关系,有如下情况:
1、以店铺紧密度而言,是集市与分流或错位与竞争(上海徐家汇商圈及台湾依蝶女士百货为例)
2、以商业街与步行街而言,是购物浏览或大众休憩(以健康路服饰一条街及德化步行街为例)
3、以区快(或整条街)行业别而言,是合理;是鹤立鸡群或相辅相成(以郑州欧凯龙家具专卖2个门店为例)
4、以进入时机而言,是开发期或成熟期或饱和竞争期(以北京华联为例)
5、以店铺规模大小而定,是自成商圈或单打独斗(以豫港世纪广场为例)
6、以店铺业态别而言,是必需消费或专程消费或购物消费(以上海世纪联华为例)
7、以历史的市场档次而言,是因地适应或引导消费(以西郊中原商贸城为例)
8、以经营定位而言,是业态不清或定位不明(以汇龙城为例)
(四)总结:从以上情况分析,店铺的经营成功率按经验值,仍取决于①进入时
机、②商圈地段、③店铺规模、④业态属性、⑤经营定位等将占60%—70%的成功因素,除已具有连锁规模的专业经营集团,而其成败率却很低,顶
多占10%—20%。切记勿“唯业”固执!(以亚细亚商场为例)
二、店铺功能规划(软硬体)将对经营的结果起到关键作用。
(一)、商业营建工程规划的基本概念(从成本、效率、展现考量)
1、甲工程即硬体工程:
土建工事 设备系统工事 水电系统工事 空调系统工事 消防系统工事 管路布线工事(含不断电系统) 外观景观工事
2、乙工程即店铺风格整体设计(甚至含外观景观):
〃店铺局部重点装饰(设计师喜欢刻意追求)
〃天地壁柱墙及插座(天花板含基本照明)
〃公共设施:如挑空区、扶梯与直梯周边、厕所、休息电话区等
〃POS 系统(含收银台位置与制作)
〃总机播音系统
〃sign系统:店招、立招、楼介、告示牌、指引牌、吊架牌等
3、丙工程即店柜装潢与货架道具制作(或冷库、卧柜、立柜等)
附注:甲乙丙不宜混为一谈,从设计面、施工期、工程队、发包价的角度应划分清楚并同步实施。
(二)商业地产对商场的经营面积应有的认识
1、一般商场面积按行业原则划分如下:
〃建筑面积即卖场外含辅房设施,如机电房、空调房、扶梯房、楼梯区、厕所、仓库、办公室或设备附楼及入口内面大门处等面积。
〃营业面积即卖场内的动线、仓库等面积(即管制门以内)
〃实效面积即店柜面积(含柜内仓库)
2、动线是指商场的流动路线,如同人体的动脉,分主、次、辅三种规格,有其 规划原则除业态有关外与店铺的风格定位及店柜级别等有关,极具专业技巧(略)
3、有关经营面积应有统一的核算标准,并不是一个行业的共同语言,依规划经 验。实效面积约为营业面积的72%-75%,营业面积约为建筑面积的2%-75%,也就是店柜面积约占总营建面积的52%-55%,在此范围都属于正常规划(商场越大,店柜值越小)
4、从地产的角度,开发商讲建筑面积,经营商将营业面积,设店商讲实效面积(即设店商应摊的营业指数约为1 .38倍,占73%),严格来讲经营商应统一以营业面积核算为行业标准用语或数据依据。(本文第一题业态分类的面积是指营业面积)
(三)经营业态与店铺规划(含辅房设施、硬体设备)的关系
1、辅房设施即主机房、空调房(含空调箱)、水电间、安全梯、厕所、办公区、仓库区等配置关系(第二关键)
2、硬体设备即扶梯与直梯等配置关系:
扶梯:分步行梯与平面梯,其摆放的位置又分横向纵向、前中右偏、平行交叉(第一关键)。
直梯:分客梯、货梯、员工梯,其摆放位置应与安全梯相同及尽可能减少通道为原则(第四关键)。
3、风格设计即外观立面(含广场景观)、台阶高宽、入口大门(含侧门,分主次不宜过多)、殿堂气势、挑空区域、局部重点装饰、扶梯周边等配置关系(第三关键)。
另补充说明:外观的立面设计与使用材质跟业态与风格有关。
(四)、总结:
1、一般开发商都偏重百货商场的规划案因附加值高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本题所谓的店铺功能规划亦以百货商场为切入点。
2、店铺功能规划能够完善,不论自主经营、整楼租赁(含分层分块)、合作经营、
甚至小部分出售回租(底层与高层不宜出售)对以后的经营都提供了较扎实的基础。
3、开发商如有跨入百货业态的经营意向应持谨慎态度,不宜乐观,因为百货经营的门槛看似很低,随着市场剧烈竞争或分流的到来,其经营难度却很高(理念高度)。又如大卖场业态,其经营门槛看似较高,其理念高度却不那麽高,但经营深度却更深(管理深度)。
三、店铺经营的基本概念:
因业态属性的不同其经营模式、机制运行、管理系统也因此完全不同,但因都属流通业,故仍有很多零售业的共通性,例举百货业态简述如下(指筹备期的前场部分):
(一)、经营定位(依地市情况定格)
1、市场定位(占40%,约10年):依辐射范围、商圈容量(含位置地段)、规
模规格、进入时机而定
2、风格定位(占20%,约6年):依店铺形象(含属性)、环境空间、感官效
果、重点展现而定
3、客层定位(占10%,约2年):依人均收入(含人口与户数人均)、消费能
力(含结构)、购物观念、主力群体而定
4、商品定位(占10%,约2年):依楼层配置、业种结构、价格档次、店柜规格(含品牌的属性雨级别)而定
5、企划定位(占20%,约1年):依战略战术、广宣力度、贩促级数、客服水平而定(即预算指数)
(二)店铺规划
1、工程规划:即甲乙丙工程的实施(如前述)
2、营业规划:
(1) 平面硬体图:卖场内各项设施位置,如安全门、防火卷闸门、消防栓、
分电盘等(含卖场外的辅房内设施)
(2) 平面作业图(含面积):动线区位、业种结构、柜位切割、厂商配置
(3) 统一规划图:壁面墙、门套墙、隔墙(含中岛试衣间)、框架、公共造
形、统一布局(特殊业种)
(4) 控管规划项目:标高、切角、退缩线、Logo、灯箱
3、营运规划:条件版本与营运分析作业
(三)营销理念:
1、精髓思想:即商场与厂商的因果关系
门槛=级别 效益=营额 回报=投资
2、经营环境:品牌氛围、卖场管理、营业调整的专业执着等
3、互动竞争:品牌与品牌、楼与楼、店与店、年与年的对比等
4、企划运作:广告造势、贩促活动、民俗节庆、天数效应等
(四)品牌理念:(MD的初级知识)
1、品牌性质即厂商性质
2、品牌定位即行销通路(何谓正规品牌说明)
3、品牌属性与风格(或商品)
4、品牌生态:
〃结构性、组合性、特色性、转换性的合理配置
〃多牌性、羊头性、杀手性、非品牌的时机掌握
〃指标性、引导性、伦理性、哲理性的灵活运用
(五)招商理念:
1、招商原则:自信热诚、坚持品质、严守底线
2、招商要领:企业形象、专业素养、特色大店、招商引商
3、招商动作:
(1)市场调研 (2)厂商资料建立 (3)厂商拜访 (4)意向洽商
(5)厂商配置(含筛选) (6)签约行动
百货的经营筹备阶段是专业中之专业,也是重中之重的关键,这是众所皆知的,但随着开业所面临的将是不断的经营管理(含后场作业)、调整技巧、工作团队等一系列问题,这却是常被忽略的,尤其是企业主。故百货经营的名言之一“百货的开业才是困难的开始”,名言之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名言之三“百货得核心竞争力就是团队经营”作为总结。
四、商业地产与店铺业态有效结合,才能创造地产的附加价值
土地价格与商圈地段,业态属性与经营门槛,附加值大与风险越高等其效应都是成正比的,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很难有奇迹出现,故地产的开发队商业的理解变成是一个商业地产专业性课题了,如何有效的结合,必须誴店铺需求切入,提示如下:
(一) 房地产商的开发理念是什么?(投资意图应非常明确)
1、是原料加工、成品销售的短期操作行为(不管买主死活)
2、是品牌形象、资源整合的中期运作行为(须珍惜并辅导)
3、是物业保值、累积资产的集团投资长期行为(投入店铺招商)
4、是跨足行业、规模扩大的永续经营性为(坚强的经营团队)
(二)房地产商(与开发商应有所区分)队大面积土地开发应有的认识:
1、边际效应概念:土地价格、营建面积(客积率与间壁率)、规模规格等的评估
2、大型商业地产整体规划的概念:
整体规划的运作模式虽占有容积率优势及回报丰厚的诱因,但其规模越大,经营越难,风险越高,这是常规,除非企业主属上题之“3”或“4”的选项,如冒然采用有年限的“出售回租”策略,其成功案例微乎其微(台湾亦然)如下说明:
(1)不论是5年至7年甚至10年,都有租金回馈的压力,按郑州商场现行合理的租金上限为营业面积50-60元/m2/月,将给经营成本造成不小的负担,而回租的租金往往超过此数甚多。
(2)业主(买户)的经营配合问题,管理层经营常须处理与协调,久而久之变得“不务正业”。
(3)业态属性之间得上下前后组合不易,调整期协调更难,而各自的门户不清,系统不同,增加管理难度,结合效应无法体现,甚至负面影响。
3、土地适应分割增加规划灵活性的概念:
如属大面积土地可作切割考虑,尤其横向土地更具切割价值:
〃物业开发灵活,洽商容易,并门户独立,容易发挥自我的特色与管理 〃业态不同,相互错位,优势互补(了解业态规格=长╳宽╳高)
〃单体独栋,形象鲜明,风格各异,各自表述
〃栋与栋之间亦可考虑天桥互通,增强流动量(须有强强联合之前提)
4、群楼商业的规划概念(此类型外地市偏多?)
此类型的开发由于受硬体影响,如柱多梁大、管道复杂、出入口多等因素,增加商场的规划难度,而一般群楼部分为一层至三层或含底层,故在开发初期队商业的功能规划更趋重要,如下说明:
〃因业态不同,硬体功能亦不同(如出入口、扶梯种类等)色设计方案难落实。 〃因营建周期过长,开发之前的合作对象寻觅困难,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店铺风格难定位,经营模式难确定,业态属性难组合,故房地产商一般采取临街店铺先买断(资金回收,容易出售考量),等时机在洽商或冒然跨入经营,几乎很难有成功案例。
〃甚至有房地产商血癌用出售回租,年限5年回本的策略,边卖边盖或边盖边卖,此模式终将失败告终,血本无亏。
(三)商业街的开发概念(指街长约100m或以上的开发案)
一般商业街都属好地段,是地铺与住商的结合体,而创造地铺的附加值须队地铺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如下:
1、马路不宜过宽(超过30m),人行道不能太窄或不平坦,忌讳高隔离栏杆与大树密集,此为外部因素,很难改变,其地段价值因此打折。
2、发挥街长优势,越长开发深度越深(即不怕深),从开发商的角度,地铺的效应规格可以宽是长的3倍(一般业主总以为门面越宽而深度越浅好,忽略其房产也贵),设若街长是100m,地铺宽8m是12.5间,6m是16.6间,5m是20间,后者的商业氛围浓烈组合优势越强,这与地产的土地深度有关,例举说明(略)。
3、地铺规划时其单位规格的参考,一个品牌一般需求的面积为60 m2 -80m2 ,即宽是6m,则深是12m或宽是5m,则深是14m,如有大店,以2个单位打通即可,例举说明(略)。
4、地铺周边的环境,将对整体商家的经营起到连动作用:
〃地铺的台阶高度与平面宽度之忌讳,例举说明(略)
〃硬体立面可统一但地铺门面不宜,否则街景单调,店铺风格难展现(也是资源浪费,甚至有业主要求租户保留门面)
〃空调位置的预留,限制置放店头与大门的内开规定(或永设计手法如店的门头线退缩,销售面积仍不变,而强行灌输3赢理念)对整街的动线畅通与景观形象是整体商户所必须诉求的共同效应,例举说明(略)
5、地铺二层的开发要领(或三层),步梯与通道置于店尾或属卖场外(便于管理与利用),而现行都置于店前或店中间,如有门店能营业到二层,则自行另开内梯,如专卖店或餐饮店,例举说明(略)
五、步行街内的商业地产开发概念:
步行街在全省像雨后春笋般的展开,但都投入大、产出少,不如预期,究其原因:
1、对步行街业态属性(或个性)的了解:步行街是市民逛街休憩的场所,属一般性消费(大众、中档或以下),应以“大文化”为商品主流,并结合大量专卖店或特色大店(含咖啡店、速食店等)甚至专业店以活络市场。
2、过于重视硬件,其街道的设施虽以到位,唯欠缺一些自然悠闲的气氛(如公共电话、休息椅、广场演示场等)。
3、仍出于对“规格”概念的欠缺:
(1) 街道宽度与长度比率
(2) 幅地不广,规模不够
(3) 店铺的长╳宽╳高的面积总量不足
(4) 3赢理念不足,尤其经营户过于自私及狭隘心态
4、主导者如有更好的商业意识,应在前期规划时,与开发商充分的沟通,且提出具有主导性的主题方案,并对商业的理解与品牌的建立有共同的认知。
(五)名店街的开发概念(提纲内容另说明)
1、什么是名店街?
2、名店街的店铺属性与风格(如何组合)
3、动线与店柜的规格比率及进与出的流动回转关系
4、经营模式与市场空间
(六)总结:
1、开发商对商业认知的态度(尊重商业,虚心探讨,慎选伙伴,强墙结合)
2、规划、规格、还是规格的规划原则(即地产与物产、店铺与业态、店柜与门店等的规格)
3、商业地产的市场空间广阔,价值无限,但请体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道理
六、经营专场图示总结:
商业经营:
定位
营销
〃地产经营:
理念
招商
MD商
品
软硬件
经营
模式
对象
行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