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⑴
《峨眉山月歌》 是唐代伟大诗人 李白 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 四川 时 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 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 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 人之情。 全诗连用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 术天赋。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⑵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⑶ 。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⑷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⑸ 。 [1]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 有两山峰相对, 望之如蛾眉, 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 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 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 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 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2-3]
白话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扬州。 [4]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是唐代大诗人 杜甫 的作品。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 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 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诗 中抚今思昔,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都 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 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 ⑵ ,崔九堂前几度闻 ⑶ 。 正是江南好风景 ⑷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⑸ 。 词句注释
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 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 安史之乱 ” 后, 李龟年流落江南, 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 李隆基 的弟弟, 名叫 李范 ,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 音律。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 ,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 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 龟年原来受赏识。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 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 人衰老飘零, 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2]
白话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 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 老相熟。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 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 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 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 是一首言简意深、 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强欲登高去 ② ,无人送酒来 ③ 。
遥怜故园菊 ④ ,应傍战场开 ⑤ 。
词句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 ·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 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 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2][3]
白话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 。 [1]这首诗最大 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 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 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 乡之情。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 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峰前沙似雪 ⑵ ,受降城外月如霜 ⑶ 。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⑷ ,一夜征人尽望乡 ⑸ 。
词句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 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 646年(贞观二十年) ,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 受降城 ” 之名即 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 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 “ 回乐烽 ” :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 “ 城上 ” ,一作 “ 城外 ” 。
⑷芦管:笛子。一作 “ 芦笛 ” 。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2][3]
白话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秋词(其一)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 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 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 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⑴ , 我言秋日胜春朝 ⑵ 。 晴空一鹤排云上 ⑶ ,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⑷ 。 [词句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 “ 悲哉,秋之为气也 ” 、 “ 寂 寥兮,收潦而水清 ” 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 “ 横 ” 。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白话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 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 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1]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 (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 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 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 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君 2问归期 3未有期,巴山 4夜雨涨秋池 5。 何当 6共 7剪西窗烛 8, 却话 9巴山夜雨时。 [1]字词注释
1.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 (现在四川省) ,他的 亲友在长安,所以说 “ 寄北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 您 ” 。 [2]
3.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 巴山:指 , 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 带。 [2]
5. 秋池:秋天的池塘。
6. 何当:什么时候。
7. 共:副词, 用在谓语前, 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 发生的。可译为 “ 一起 ” 。 [2]
8.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 烛长谈。 “ 西窗话雨 ”“ 西窗剪烛 ” 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 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2]
9. 却话:回头说,追述。
作品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 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 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 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那该多好! [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是南山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是绍熙三年 (1192年) 十一月作者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第一首诗写大雨 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 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 “ 僵卧孤村 ” ,把为国家恢复中 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 ⑶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⑷ 。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⑸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⑹ 。 词句注释
⑶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汝南 先贤传》 :“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 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 僵, 僵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⑷思:想着,想到。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 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唐书 ·地理志》 :“ 北庭大都护府,有轮台县,大历十年置。 ” 曹唐诗:“ 灞 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
⑸夜阑(lán ) :夜深。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 “ 风雨大作 ” 相呼 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 风吹雨 ” 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 到深夜尚难成眠。
⑹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宋书》 :“ 铁马二千,风驱电击。 ”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2-4
白话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 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 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潼关
《潼关》是一首谭嗣同 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 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②平。
白话译文
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 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 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 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观沧海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 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曹操北征乌 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 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 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 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 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东临 ⑴ 碣 ⑵ 石,以观沧 ⑶ 海 ⑷ 。
水何 ⑸ 澹澹 ⑹ ,山岛竦峙 ⑺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⑻ ,洪波 ⑼ 涌起。
日月 ⑽ 之行,若 ⑾ 出其中。
星汉 ⑿ 灿烂,若出其里。
幸 ⒀ 甚 ⒁ 至 ⒂ 哉,歌以咏志 ⒃ 。 [2][3]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 李白 创作的一首 七绝 。此诗 是李白为好友 王昌龄 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 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 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 “ 左迁 ” 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 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 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 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 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杨花落尽子规啼 ⑵ ,闻道龙标过五溪 ⑶ 。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⑷ ,随风直到夜郎西 ⑸ 。 词句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 742~756)年间被贬为 龙标县尉。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 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⑵杨花落尽:一作 “ 扬州花落 ”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 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 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 个人。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 部湖南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 “ 随君 ”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 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 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 时在东南,所以说 “ 随风直到夜郎西 ” 。 [1][2][3][4-5]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 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 夜郎以西。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是唐代诗人 王湾 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 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 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 羁旅之情怀;次联写 “ 潮平 ” 、 “ 风正 ” 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 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 “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 ,给人积极向上的 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 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客路青山外 ⑵ ,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⑶ , 风正一帆悬 ⑷ 。
海日生残夜 ⑸ , 江春入旧年 ⑹ 。
乡书何处达 ⑺ ? 归雁洛阳边 ⑻
词句注释
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 镇江 北,三面临水,倚 长江 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风正;风顺。悬:挂。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⑹入:到。
⑺乡书:家信。
⑻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 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2-3][4]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 [1]
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 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 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 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 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 “ 秋思之祖 ” 。
枯藤老树昏鸦 ⑵ ,小桥流水人家 ⑶,
古道西风瘦马 ⑷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⑸ 。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 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 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范文二: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 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 “ 峨眉山月 ” 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 秋 ” 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 气爽, 月色特明 (“ 秋月扬明辉 ” ) 。 以 “ 秋 ” 字又形容月色之美, 信手拈来, 自然入妙。 月只 “ 半 轮 ” ,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 川芦山县, 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 “ 影 ” 指月影, “ 入 ” 和 “ 流 ” 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 意言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 影却是不动的。 “ 月亮走,我也走 ”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 “ 影入江水流 ” 的妙景。所 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 “ 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 ” 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 “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 了。末句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依依 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 ── 平羌 江 ── 清溪 ── 三峡 ── 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 “ 峨眉山 月 ” 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 “ 思君 ” 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 “ 峨眉 山月 ” 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 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 “ 思君不见 ” 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 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 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 “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 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 似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 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 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被视为绝唱, 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 体验和思友之情, 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 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 峨眉山月 ” 、 “ 平羌江水 ” 是地名副加于 景物,是虚用; “ 发清溪 ” 、 “ 向三峡 ” 、 “ 下渝州 ” 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 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 教案
一、导语
同学们, 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很多的 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 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同时, 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 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 杜甫的“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 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 民的情感, 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 “沉郁顿挫” , 被誉为 “诗圣” 。 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 都离不开抒情。 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 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
二、赏读《峨眉山月歌》
1、解释题目:“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 (板书:歌 月)
2、出示一组峨眉山、峨眉山月的图片。
3、赏析“ 《峨眉山月歌》
(1)赏析千里蜀江远游图”
绝句因为篇幅短小, 因此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 一般来说是不能同时超越时空, 而此 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这首诗用了几个动词把五个地名巧妙地 串了起来,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 ——三峡——渝州” ,跟我们描绘了一幅千 里蜀江远游图。以前, 曾有许多人会因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如骆宾王,因 为喜欢用数字写诗,当时就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算博士” ;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 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绝句中,连用了五个地名, 大家都交口称赞, 不但没有人取笑他, 甚至有人以 “四句入地名者五, 古今视为绝唱” 赞之。 乾隆皇帝也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赞的就是李白的这五个地名用得浑然天成, 表 现出李白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
(2)赏析意境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 一路上思念着你啊, 渝州 就在眼前了。
4、探讨朗读节奏
(1)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意境来看
(2)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蜀地, 24岁出蜀而漫游楚湘。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 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 当他乘船夜行, 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时,感慨万千,写下了 此诗。
(3)明确朗读节奏:轻快舒缓,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5、合作探究: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1)小组讨论
(2)明确:
本文的诗眼是“思” 。 “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 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 之情。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乡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 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板书:思君)
6、课外链接——李白其它写月的诗
(1)借明月表达思乡、思友之情
《静夜思》——借月抒怀,抒发思乡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抒怀,抒发思友之情。
(2)明月是光明的象征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李白怀着远大的政治 理想来到长安, 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 却因谗言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又重新开始 了漫游生活。有一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就写下了这首 饯别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俱 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中“揽明月”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是李白写
“愁”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 发弄扁舟。 ”充分展示了李白桀骜不羁的性格和奔放飘逸的诗歌风格。
(4)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
《月下独酌》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突出写一个“独”字。
《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并没有真正得意过,但他并不就此消沉。诗人用乐观的态度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它像是一个人生价值的 宣言。
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 也有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 “泣鬼神” !
7、李白的月光情缘
李白的诗歌创作颇丰, 今存古诗 990多首, 诗歌的内容也可谓包罗万象。 然而就连他写妻子 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 也不过几十首。 李白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 他以无限的 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
刚才, 我们漫步在李白的月光世界里, 透过他的诗,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倾泻而出的才 情,也感受到他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走近他的《春夜洛城闻 笛》 。
三、赏读《春夜洛城闻笛》
1、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诗人厌倦飘零、 思归故土而作, 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 全诗要用低沉 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2、视频展示:知人论世
李白 24岁时就出蜀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 到金陵后住在扬州。 27岁时,他离开扬州,在安陆定居。后来他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 乡的梦想了。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年,李白受招入宫已经三年了。 初入宫, 唐玄宗对李白异 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 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 可一展宏图了。 然而唐玄宗只是将李白作 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 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 是酒中仙。 ”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 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佳话。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3、内容感知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 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 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4、 “折柳”寓意解读
折柳:指古曲《折杨柳》 ,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其音哀怨幽咽。 “柳”在风力的 吹动下的姿态,就像离人依依不舍离别时的情态,又加上 “柳”与“留”谐音,所以在古 典诗歌中,柳,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据 说长安灞桥就是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离人攀折殆尽。 《诗经》 “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眷恋故土之情。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表达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 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5、视频展示:专家赏读
6、鉴赏点拨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 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 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 千百年来, 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 同时,也不断滋养、 强化着中 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 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板书:闻笛→故园情)
四、比较两首古诗: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借物抒情,抒发思友、思乡之情。
五、背诵理解
《峨眉山月歌》
1、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2、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 句子是:
《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课后习题
作业:
1、背诵《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明天默写。
2、读书笔记:赏读李白写酒的两首诗,试从诗意、抒发的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范文三:《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
《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范文四: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早梅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2、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欣赏梅花图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张谓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
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
1、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美丽的梅花。
2、用美丽的语言来展现傲霜独开的梅花。
(四)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望洞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题君山
(雍 陶 ) (方 干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江雪
目标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小朋友们,大家好,诗歌你们都喜欢吧!能说说你学过哪些诗歌吗?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学习一首古诗,能猜猜是哪一首吗?
生猜,猜对后板书。(板书:江雪)
请小朋友们看着这个题目,发挥你们的想象,再猜猜“江雪”是什么意思呢? 生猜,师评价,鼓励。
小朋友们真棒,猜对题目的意思,谁能大胆地读出这个题目?
生读,生评价。
师小结:真不错,请小朋友们站起来,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个题目吧!
二、初读感知,理解字词
1、 题目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待会儿读诗句一定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己读读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句读通顺。生自读,师巡回指导。抽读,引导学生及时正音。
2、 小朋友们,课文中戴小红帽的字娃娃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请大家一边念它们的名字一边把它们圈起来。圈好后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帮互助,读准字音。开火车检查,并及时引导学生正音。
3、 这些新朋友中,你认为哪些生字娃娃容易念错,你给大家说一说。教大家读两遍。(学生容易出错的音如:踪、蓑、径、翁、笠,学生教后师再教,强
化正音)
4、 生字娃娃认熟了,我们回到课文中,你能读正确、读通顺诗句吗? 生自读,组内读,汇报读。
三、听音乐,体会意境
刚才同学们读得不错,让我们来轻松一下,看插图画,听一段音乐,相信你们一定会有不少的感受。请小朋友们树起耳朵仔细聆听并展开充分的想象。
1、谁的眼睛最灵光呢,谁的记忆最好呢?在刚才的听看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景色?说来听听吧!
预设一:孩子们看到有许多的大山,从此处出发进行引导孩子们学习诗句的前两句。
生1:我看见了很多的大山。(引导孩子说完整一句话)
师:你最勇敢,这里有层层叠叠的大山,谁能从诗句找出一个词来说说这些大山?
生2:千山
师追问:这里千山指有一千座山吗?(不是,是指有很多座山。)
师:跟千山的用法一样,诗句中还有一个用“万”的词,能找出那个词来吗?(万径)这里“万”也是指很多的意思,请同学回忆一下,找找这里的“径”指什么?(孩子如能找,就鼓励,如找不出来,就引导查字典,找“径”的意思)
师:孩子们,能从诗句中找出描写有层层大山和许多小路的诗句来吗? 孩子们会找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指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谁能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一读呢,自己先试试吧!自读后抽生读,及时引导评价。
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就真的没有人吗?(有,有一个人在钓鱼)。你能找出写他钓鱼的句子来吗?
学生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能结合图画的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吗?
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内容。
(生描述有困难时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蓑笠翁”,“孤”和“独”。理解“蓑
笠翁”时可结合孩子们熟悉的农民伯伯雨天犁田的装束进行引导;引导“孤”时可结合图画内容,让孩子们找出小船的数量来理解,理解“独”时,可结合孩子们自己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的实际情况来理解;然后引申到“孤独”一词,可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造句、说话加以理解)
指导朗读。抽生读,引导评价交流。
预设二:生先说出有一个人在钓鱼时的情境。(只需调换教学顺序即可)
2、孩子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自说自己的感受,师评价。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被降职后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这钓鱼的老翁就是作者柳宗元自己,他将自己当时的心情融于诗中,请同学们竖读老师黑板上加点的字(千万孤独),让我们将自己的心融入诗中,再朗读这首诗吧!
3、指导朗读全诗。(如学生读得不到位,可用录音范读)
4、指导背诵。(结合刚才所看到的图画,自己边想边背,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陶者
教学目标:
1. 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能了解文中大意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
重点:了解故事大意
难点:背诵《陶者》读熟《蚕妇》
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学《陶者》,看到题目大家想说什么?
生:陶者什么意思?
师:陶:烧瓦制陶
者:??的人
陶者:烧瓦制陶的人
师: 作者是梅尧臣,看他是怎样描写烧瓦的人.自己根据拼音来读一读.学生初读.
师:你们有什么困难吗?
比如:陶、尽、瓦、沾、鳞具体解释。
师: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看课文中给出了两幅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中有什么?他在干什么?(出示图片)
生:小屋,人在干活
师: 他的房子怎么样?
生:破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中有什么?里面的人物在干什么?(出示图片) 生:两个人正在悠闲地喝茶、聊天
师: 他们的房子怎么样?
生:好
一、 从故事入手,阐明文意
师:大家观察的都非常仔细,那大家在看这第一幅图中的人他是一个烧窑的
工人,天天以烧瓦为生,他挖尽了自己门前的图来烧瓦,可是大家看看他却住在什么地方?一个破草房子上,连一块瓦都没有,有时刮风下雨他都得挨着。可是大家再看看第二幅图中的这两个人,他们是有钱人,当穷人在干活时,他们却什么也不干,双手从来也没沾过泥,也不懂怎么烧瓦,可是他们却住在高高的大厦里,他们房子上的瓦就像鱼鳞一样多。大家听完感觉怎么样?
从文意入手,理解古诗
师:是啊,很不公平,北宋的一位梅尧臣诗人也觉得这很不合理就写下了《陶者》这首诗。作者就描写了一个瓦窑工人的生活,那听老师把它读一下吧!(示范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拼音自己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师:找几个学生读(好的)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有几个生字宝宝老想出来凑热闹,那我们把她请出来好不好。
师:出示生字卡片。陶 瓦 沾、鳞、居
师:我们再把它放回去,你们还认识他吗?好我们来读一读吧!
大家一起读。多种形式的诵读(同位读、小组读、小老师领读)
师:那老师如果这样做,你能答上来吗?
陶尽( ),屋上(无片瓦 ),十指( ),鳞鳞( 居大厦 ) 师: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我们劳动人民的疾苦,我们不仅要把这首诗读熟,更应把他背过,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看谁能第一个背过。
生:背
师:安排多种形式的背诵,及时给予鼓励,让同学们给自己涂星。
二、 理解诗意,轻松拓展
宋梅尧臣通过对瓦窑工人的描写就反映了古代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不显示了当时的不合理。写出了人民的疾苦。而还有一首诗也写出了人民的这种疾苦《蚕妇》那根据拼音自己先来读一读吧!
师:有几个生字宝宝又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了你认识它们吗?
师:那我们把它们放回原文,再来读一读吧。
多种形式诵读后感到自己表现不错就可以为自己图上一颗星
五: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不错,为自己的进步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元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春日
一、教材简析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词语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春风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雷 春潮 报春 春节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 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自读、互读、评读、齐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小组(或同桌)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9、背诵古诗。
三、总结升华、体会喻意
同学们,《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熟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乡村四月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五、小结
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
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孟浩然 宋?王安石 宋?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 莫笑农家腊酒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 山重水复疑无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1、写生字“蚕”“桑”,并至少组两个词。
2、抄写诗歌并能默写。
3、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 读、背、诵本诗。
2、 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 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 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4、 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
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 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a)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b) 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
范文五:峨眉山月歌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诗仙李白的诗歌《峨眉山月歌》 介绍李白。 回顾诗歌。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心声,古人写诗也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峨眉山月歌》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㈡了解背景
1、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 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 《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师:这首的妙处在于这短短 28个字的诗中却有五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2、读读诗句,看看书上的插图,找出你不理解的诗句或词语。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下——顺江而下。
半轮月 古人常说人月两团圆 , 可此时作者抬头所见却是清秋半轮月他的心情如何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师:你有过这样一种“我走月亮也走”的感受吗?说说你的经历。
师:作者随江而下,月如影相随。这是哪里的月?
师:月亮一直跟着李白走,想想李白此刻看到这个情景,会是什么心情?他会说些什么?
“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
师:李白连夜赶路行程匆匆,也许还没来得及向朋友、亲人告别呢。想想这时李白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有好朋友在外地吗?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你的思念的?
当时的他可是一无所有。船越行越远,思念也越来越长,李白只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师:哎, “夜发清溪向三峡” , (引读)——“思君不见下渝洲” 。
师: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吗?再读诗体会体会。 (自由读,齐读)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 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㈣品味诗境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 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