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姓与氏的区别
姓”与“氏”的区别 古代传说中,姓与氏是伏羲氏确定的。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 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 姓,《三坟》:“男女媾精,女生为姓。”《说文》:“姓,人所生也。”氏族的血缘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始祖,所以古姓多为女旁字。因生为姓,也就是以氏族最初的血缘之始来命姓,所以姓是不可能有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地命氏”的例子,如“炎帝居于姜水,故为姜姓”,“舜居于妫汭之水滨,故为妫姓”,实际上是他们生于居于姜水、妫水之滨的氏族部落,这水名就是以其氏族部落的女性始祖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号,子孙分支,就以氏来区别。他们的姓不变,而以分支的国、邑、地、官、谥、字、业等各自为氏以示区别。在小宗(分支)的划分,有其基本原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子孙分出,以其祖为祖,自为小宗。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孙分别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如此等等。 那时候的宗族与现在意义上的宗族是不同的。 秦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辩贵贱,随时更移。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只有30余个,保留下来的氏却有千余个。 秦时,各方面都大一统,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虽有区别,但已不严格了,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分了。姓与氏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代替了裂土分封制,取消了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来分氏的基础没有了,氏的代表贵贱的意义消失了,只剩下与姓相同的区别婚姻的意义,所以与姓融合为一了。 秦代,实行了郡县制,取消了裂土分封,分宗命氏的基础被取消了,姓与氏就逐渐模糊。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趋于合一,汉末,姓与氏已经一体化了。中国的姓氏制度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 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 [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 的关系。
此外,扬州还有不少冷僻的姓氏。钱传仓说,目前,“第五”姓氏人群主要聚居在江都市吴桥镇。而大陆姓“第五”的人也并不多,在江苏大约有几百人,主要集中在扬州,另外在陕西和台湾也有少部分。据了解,姓“第五”的祖辈并不姓“第五”,“第五”姓氏人群的祖先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田氏,当时是一个望族。先秦时期,齐国被灭,田氏八子为避祸,分别改姓“第一”至“第八”,“第五”也就是第五个儿子的姓。此外,“鸦”这个姓知道的人也很少,钱传仓说,在扬州仪征有些人姓鸦。说起这个姓的历史,钱传仓说是因避祸遇救而得姓。扬州的“鸦”姓,姓氏书籍中没发现有记载。据考证,扬州鸦氏的先祖在元末为将,被朱元璋起义军所追杀,适有乌鸦迎面叫了一声,引他躲入小河的芦苇丛里,因此得救,遂
以鸦为姓。
【延伸阅读】
这些罕见姓氏你听过没?
除了百家姓以外,还有很多姓氏少见而且特别。
“第五”姓:“第五”姓是中国的一个复姓。目前“第五”姓大多已经衍化成“第”姓或“五(伍)”姓。
“笪”姓:60岁的笪先生经常会被人喊作“竹先生”或者是“旦先生”,但这个姓音念“达”。对于自己的姓氏,笪先生一直苦于不知道来源。
“贡岳”两姓不通婚:在中国姓氏中有个现象,就算是有的姓氏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也不能互相通婚。南京大学的贡素珍就告诉记者,在他们家族中,贡岳两姓就不能通婚,其习俗就起源于南宋时期贡氏先祖贡祖文与岳家先祖岳飞的深厚友情。
霸气女生叫“是朕”:去年高考期间,一张高考考生姓名纸让一个叫“是朕”的女生走红网络。如此霸气的名字,让网友一度质疑它的真实性。后来,“是朕”被南京金审学院录取。(金陵晚报)
全国“新百家姓”排序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
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
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
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
殷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
扬州“新百家姓”排序
王张陈李刘徐朱周吴杨赵孙高胡黄郭许顾马陆
沈丁潘曹夏蒋韩姜戴姚钱袁唐薛谢蔡冯金董汤
梁何郑吕于田秦倪葛卞邵陶华严范万卢俞任孔
史季林方杜谈魏宋仇吉石余管龚毛施童颜彭叶
崔汪罗仲房苏柏肖尹孟贾程祁谭江郝耿洪嵇尤
范文二:姓与氏的区别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姓的起源
远古时代,家族、氏族尚未产生,人类生活在一种游猎与原始“游群”状态中。当时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家庭组织。
经过长期发展,大约在四万年前,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的家庭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渔猎,漂泊不定,而女子则能定居一方,从事采集工作。由于男女没有一定的配偶,
其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亲便成为后嗣唯一确认的尊亲。
据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女娲是人类的始祖之一。《淮南子》说,她“人首蛇身”,曾因“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一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母权制的巨大影响,
”字本身就由“女”和“生”二字合成。 即在这种氏族中,姓产生于母——“姓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云:“天子因生以赐姓。”《绎史》也引《三坟》云:“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
这些引语都说明,姓与“生”俱来,“女”即“母”,一个人的姓取决于生母。中国最古老的一些姓,如姬、妫、姒、姚、姜等,都或从女旁,或含女字。
姓与氏
中国历史到了所谓“伏羲时代”,人们对直系亲属之间婚配的恶果有了认识,同时也产生了区分不同地域人群的愿望,立姓氏、别婚姻的局面逐渐形成。伏羲氏带头以“风”为姓。从
”便成了家族系统的称号, 此,“姓
同姓间不能通婚也成了一种无形的法律。《广雅?释亲》云:“姓,子也。”王念孙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
“氏”是姓的分支。在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有的子孙从母姓,有的子孙则从父姓。由于子孙繁衍、迁居异地、身份变化等原因,同一姓族的人又分裂为一些支派,并各取一个特殊的族号。
因此,《通鉴?外记》解释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时也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这就是说,“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
是整个大部落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一祖之宗;而“氏”从属于“姓”,是较小的、派生的氏族。黄帝轩辕氏属于姬姓部落,后来发展为25宗(黄帝的25子)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炎帝神农氏则属于姜姓部落。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将上述意思概括为:“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中国世袭的姓氏制度开始于周朝。
姓氏与图腾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为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同姓氏有着密切关系。母系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区分众多的氏族,图腾便应运而生。
“图腾”(Totem),氏族社会信仰和礼仪的综合形式,它与认为人群(通常是氏族)同所谓的图腾之间有亲缘关系的观念有关。该词原属美洲印第安阿吉布洼人的方言,意为“氏族”、“亲属”、“标记”。图腾崇拜
作为宗教最早的形式之一,遍及世界各地: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人,把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植物视若神明,并将之作为本氏族的名号,不得伤害或食用。属于同一图腾的氏族成员禁止通婚。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中指出,北美易洛魁人的氏族是以动物命名的,如狼氏、熊氏、龟氏、鹿氏、鹰氏、鳗氏、鹬氏、海狸氏,等等。
在中国,传说中的太昊同女娲一样,也是“人首蛇身”,他很可能就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
有学者认为,姓的起源同“图腾感生”有着密切关系。“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重要内涵,它同原始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同步。当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更不知“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的原理,
于是就把繁衍种族这一头等大事看得十分神秘,归之为冥冥中某种异物的意志与力量作用于圣处女的结果,即把生殖崇拜与对祖妣的原配男根(图腾物)的崇拜熔于一炉,将图腾的称谓作为氏族部落成员共有的符号标志。
久而久之,图腾名称逐渐演变成了同一氏族之姓。
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曾经证明,姒姓(夏)、子姓(商)、姬姓(周)都来源于“图腾感生”。关于“姒”姓的来源,他还讲过一个故事:传说夏代大禹时,洪水泛滥,许多田地房舍被淹没了,龙蛇鱼鳖都在洪水中
浮沉着。这时只有涂山氏的姑娘骑在巨龙的背上没有淹没,她漂呀漂呀,漂到一个山丘上,四周都是洪水,只有山丘上的薏苡草一片碧绿,成串的红色的果实在绿色的叶丛中闪烁着,煞是好看。姑娘便随手摘了薏苡玩着。
因肚子饥饿,她把薏苡果放进嘴里,又甜又香,立刻肚子已无饥饿的感觉。后来洪水退了,这姑娘感到肚子里阵阵躁动,正像怀了孩子一样。10月以后,她便生了个男孩,取名为启。
“启”有开发的意思,他就是大禹的儿子,这大禹就是一条巨龙。涂山氏姑娘就因骑在它的背上,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并因吞食了薏苡而怀了孕。薏苡的“苡”与“姒”同音,因此夏为姒姓。
姓氏与行为
随着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氏族的标志由图腾而变为某种特殊的行为。例如,有一个氏族(或部落)从穴居和洞居中走出来,构木为巢,并因这一“发明”而被称为“有巢氏”。
中国上古传说中因特殊行为而得名的氏族(或部落)很多,除有巢氏外,还有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能熊氏、高阳氏、高辛氏、帝鸿氏、缙云氏、共工氏、大庭氏、御龙氏、豢龙氏、烈山氏、伊耆氏、彤鱼氏、女娼氏、
西陵氏、蜀山氏,等等。
史载,“炎黄子孙”最早的首领的姓、氏、名分别为:
黄帝 姬姓,有熊氏、轩辕氏、缙云氏。
颛顼 姬姓,高阳氏,名颛顼。
帝喾 姬姓,高辛氏,名喾。
尧 祁姓,陶唐氏,名放勋。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舜 姚姓,有虞氏,名重华。
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
汤 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姬发 姬姓,名发,即周武王,姬昌之子。
姓氏与认知
我们的祖先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天、地、日、月、山、川、河、湖、泊、风、雷、金、银、铜、铁、石、玉等列入了姓氏;在辨别方位的过程中,把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列入了姓氏;
在计算与统计过程中,把一至十、百、千、万、亿列入了姓氏;在区别颜色的过程中,把红、赤、朱、丹、澄、黄、青、蓝、白、黑、紫、绿列入了姓氏;在狩猎和驯养动物的过程中,把龙、虎、豹、狼、狐、狸、熊、
象、牛、马、羊、猪、鹿、猫、鸡、蛇、狗、凤、虫、鱼、鸿、鹅、蛾、蚁等列入了姓氏;在辨认和栽种植物的过程中,把麻、黍、稷、麦、稻、桃、杨、柳、松、柏、菊、竹、兰、花、草、树、苗、林、木、李、桂、
栗、枣、蒲等列入了姓氏;在研究天文历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时间(春夏秋冬晨午年月日时)、天干(仅有“甲乙丁庚辛壬癸”七姓)、地支(仅有“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10姓)的姓氏。总之,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同姓氏有着不解之缘。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三:姓与氏的区别
姓与氏的区别
在古代,姓与氏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姓是母系血统的族称,用以别于他族。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各地,为了便于区别,每支再起另外的称号,这就是氏,并不因氏而废姓。每个人既有姓又有氏,故称姓氏。 自夏、商、周三代以后,姓氏合一,氏已指姓,不再并存。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其父叔梁纥,其名未冠孔姓,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不姓孔。知名孔子学研究家、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孔健在其博客发表文章,作出解释:这是因为人们对孔子姓氏的来龙去脉知之不详所引起的误解,叔梁纥里的“叔”是兄弟排行,“梁”是地望,“纥”是其名,“孔”则是其姓,只不过在名字里省去了而已。
孔子取名孔丘,自孔子以后就一直延续下去成为孔族之始,因此孔族尊孔子为始祖,对孔子先世只是知其渊源而已。目前,曲阜城东13公里有梁公林,即孔子父母墓地,因后世尊叔梁纥为梁公,墓地也就叫梁公林了。
也有说孔子应姓“子”、“孔”是氏
韩非子,姓韩,名非。人称“韩子”或“韩非子”
孟子,姓孟,名轲。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姓孙,名武
比干,子氏,(有说姬姓,待考),号比干
姜子牙,吕氏,姜姓,名尚,名字全称为吕尚或姜尚,字子牙。
范文四:通俗解读“姓”与“氏”的区别
家谱热方兴未艾,姓氏联谊、姓氏产业、姓氏商品、姓氏社交、姓氏旅游、姓氏网站等的出现,让人们对姓氏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姓氏文化活动中,却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无法解读,比如“为何家谱上都写着《李氏家谱》,却从来没见过《李姓家谱》?”“孔子姓孔,老子为何不姓老?”“为什么古代同姓不结婚,而现代却没有这个规定?”“姓与氏,到底有什么区别?”等等。
人类是从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的。在母系社会,女性占主导地位,“只知其母而不知其亲”,子女都是随母姓,所以古老的姓氏中多是女字旁,“姬”、“姒”、“妫”、“姜”和“嬴”等。
后来进入父系社会,子女开始随父姓。但那时候人们对姓氏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以父亲的名为姓,或者以父亲的官职为姓,封地为姓。
古代人口几乎没有什么流动性,都是随家族居住,所以同姓的人同血源的可能性及大,人们发现同血源者结婚,生育的后代质量没有保障,就慢慢演化为“同姓不通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祖先的子孙后代增多,一个家族往往分成若干分支散居各处,有些分支富贵了,有些分支贫穷了,富贵的分支为了区别贫穷的分支,在保留姓之外,又给自已这一支取一个称号做为标记,这就是氏,先秦时代,人们往往更重视氏。比如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他自称赵政,嬴政这个名字当时的史料上是没有的,是后人对他的称呼。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大家族共同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这就是姓氏学说中的“姓,辨婚姻,氏,明贵贱”。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秦汉开始,慢慢地姓与氏统一为姓氏,有些家族保留原姓氏,有些家族以氏为姓氏。所以不同的姓氏,可能是同一个祖先。因为氏作为分支的称号,是随意取的,所以不同的家族可能取了同一个字为氏,后来以氏为姓氏后,就可能虽为同一个姓氏,却没有任何血源关系。
古代很多王子或者王侯,他们的后代以“王”为姓氏的很多。古代尤其是汉朝唐朝,赐姓现象普遍,“刘”“李”做为当时的国姓,很多功臣被赐姓刘姓李,特别是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6个李姓政权,因此到现代,李王刘三姓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将近20%。
值得一说的是张姓,虽然历史上只出现过一个“前凉”小国张姓政权,但现代张姓人口却在全国排名第三,比刘姓还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汉朝,张姓人才辈出,如汉初三杰的张良、外交牛人张骞、天文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黄巾起义”首领张角张宝等等,张姓形成众多的名门望族,使张姓人口骤增,这就是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主要信息及观点不代表本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范文五:中国有多少姓氏,姓和氏有什么不同?
0分标签:和氏姓氏
回答:1 ? 浏览:779 ? 提问时间:2007-10-27 22:34
共0条评论...
相关资料:
我的名字,你的姓氏.txt
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评论 ┆举报
碧天孤鸿
[文曲星]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
(4)以技艺为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
(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该姓;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台湾省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