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大七人格模型
大七人格模型
七个维度的提出
Tellegen和Waller(1987)率先提出了人格的七个维度:
①正情绪性(PEM,positive?emotionality)。标定词包括:抑郁的、忧闷的、勇敢的、活泼的,等等。
②负价(NVAL,nagetive?valence)。标定词包括:心胸狭窄的、自负的、凶暴的,等等。
③正价(PVAL,positive?valence)。标定词包括:老练的、机智的、勤劳多产的,等等。
④负情绪性(NEM,negative?emotionality)。标定词包括:坏脾气的、狂怒的、冲动的,等等。
⑤可靠性(DEP,dependability)。标下词包括:灵巧的、审慎的、仔细的、拘谨的,等等。
⑥适意(AGR,agreeableness)。标定词包括:慈善的、宽宏大量的、平和的、谦卑的,等等。
⑦因袭性(CONV,conventionality)。标定词包括:不平常的、乖僻的,等等。
“大七”模型的验证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在跨文化情境下对“大七”模型进行了验证,基本肯定“大七”的稳定存在。
Almagor研究了使用希伯来语的以色列人,结果表明,他们的前六个因素名称与Tellegen等的基本相同,有些因素的标定词都有所重叠;只是第一个因素偏重“动因性”(agentic),所以他们将第一个因素命名为“(动因)正情绪性”(PEM-A,positive?emotionality(agentic))。他们抽取的第七个因素被称之为“(集体)正情绪性”(PEM-C,positive?emotionality?(communal)),标定词有:可爱的、喜悦的、古怪的、沉默寡言的,等等。同第一个因素相比,第七个因素多涉及他人、社会。
Benet的研究发现,美国人用以自我描述的“大七”因素结构及其主要标定词,同样可以在西班牙人自我或同伴描述中找到;但是,个别标定词,如“不平常的”,在美国为因袭性维度的负标定词,在西班牙样本中则被归入正价维度,这说明“大七”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维度的不同的理解则反映两种文化价值观间的差异。
中国心理学家的“大七”人格理论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登峰、崔红等人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有益探讨,相对于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由中国词汇分类中得出的“大七”人格
结构无疑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更加接近中国人人格的真实状态。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I):外向性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Ⅱ):善良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Ⅲ):行事风格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Ⅳ):才干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V):情绪性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Ⅵ):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Ⅶ):处世态度
范文二:大五.大七人格因素理论
大五因素理论(Big Five—Factor Model)是基于人格特质说发展起来的, 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 大五人格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随和性(agree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人格特质说包括:1.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或特质有多少?2.它们是什么?如何解释它们?3.这些特质是否是普适性的,是否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4.这些因素以什么方式构成个人的人格?
大五因素理论的回答是: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普遍认同的是5因素的人格特质:只要对人进行描述的题目足够广泛,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用他人评定法还是自我报告法,均可证实存在5个强健因素构成人格总体。
对于第二个问题,被普遍认同的5个因素分别反映了人格的一般心理倾向 (内外倾向性),人际关系性向(社交性),对规则认同与遵循倾向(责任感),情绪反应性(情绪稳定性)和智能性向(开放性或智能)。
对于第三个问题,众多研究认为这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适存在的,不以语言、文化、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第四个问题,各个特质的分数组合形态众多;各种分数组合形态的意义和心理机制尚未被有效地揭示出来 ZT:大五人格理论
特质心理学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决定了人的行为。特质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特点。例如,一个具有爱交际特质的人,即使他有时候也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待着,但大多数时候,他愿意和朋友们在一起。此外。特质是一个连续体,每个人都在这个连续体上占有一个位置。例如,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心地善良的一面,也或多或少有残忍的一面。而且,就整个人群而言,越到这个连续体的两端,人数越少。自特质学说创立之日起,特质心理学家们就致力于探索人类的人格到底是由哪几种特质构成。 奥尔波特是特质说的鼻祖。自他以后,卡特尔为特质学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人类具有16个核心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份堪称伟大的人格测量量表--16PF。确定和描述人格基本维度的工作并没有止于卡特尔最初的模式。几十年来,人格结构一直是人格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John,1990)。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取得过完全的一致,但研究者们近来在对人格进行因素分析时,却有了一个惊人的且相当一致的发现。许多不同的研究团体在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中不断地发现关于五个人格纬度的证据。
对于这五大因素的具体内容及名称,心理学家们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最广泛的叫法是
神经质性维度指的是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神经质性的测量上会得高分。消极情绪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如悲伤、愤怒、焦虑和内疚等。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原因、并且需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但是各种研究一致表明:那些趋向于某一种消极情绪的人通常也会体验到其他的消极情绪(Costa&McCraet,1992a)。在神经质性上得分低的人多表现为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于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研究者们确定的第二个人格维度是外向性,其一端是极端外向、另一端为极端内向。外向者非常爱好交际,通常还表现为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内向者的这些表现则不突出,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是自我中心的和缺乏精力的。正如一个研究小组所解释的那样:
在随和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人乐于助人、可信赖和富有同情心。而那些得低分的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随和的人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随和性差的人则喜欢为了他们的利益和信念而争斗。
最后一个维度是尽责性,是指我们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居于该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由于这些特征总是表现于成就或者工作情境中,有些研究者就把这一维度称之为
大七人格模型
大七人格模型概述
大七人格模型又称大七因素模型,是人格模型中的一种:Tellegen和Waller(1987)率先提出了人格的七个维度:
①正情绪性(PEM,positive emotionality)。标定词包括:抑郁的、忧闷的、勇敢的、活泼的,等等。 ②负价(NVAL,nagetive valence)。标定词包括:心胸狭窄的、自负的、凶暴的,等等。
③正价(PVAL,positive valence)。标定词包括:老练的、机智的、勤劳多产的,等等。
④负情绪性(NEM,negative emotionality)。标定词包括:坏脾气的、狂怒的、冲动的,等等。
⑤可靠性(DEP,dependability)。标下词包括:灵巧的、审慎的、仔细的、拘谨的,等等。
⑥适意(AGR,agreeableness)。标定词包括:慈善的、宽宏大量的、平和的、谦卑的,等等。
⑦因袭性(CONV,conventionality)。标定词包括:不平常的、乖僻的,等等。
大七人格模型的理解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在跨文化情境下对“大七”模型进行了验证,基本肯定“大七”的稳定存在。Almagor等研究了使用希伯来语的以色列人,结果表明,他们的前六个因素名称与Tellegen等的基本相同,有些因素的标定词都有所重叠;只是第一个因素偏重“动因性”(agentic),所以他们将第一个因素命名为“(动因)正情绪性”(PEM-A,positive emotionality(agentic))。他们抽取的第七个因素被称之为 “(集体)正情绪性”(PEM-C,positive emotionality (communal)),标定词有:可爱的、喜悦的、古怪的、沉默寡言的,等等。同第一个因素相比,第七个因素多涉及他人、社会。
Benet等的研究发现,美国人用以自我描述的“大七”因素结构及其主要标定词,同样可以在西班牙人自我或同伴描述中找到;但是,个别标定词,如“不平常的”,在美国为因袭性维度的负标定词,在西班牙样本中则被归入正价维度,这说明“大七”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维度的不同的理解则反映两种文化价值观间的差异。
大七人格模型与大五人格模型
“大七”人格模型与“大五”人格模型的异同之处
Tellegen等的“大七”中,正价(PVAL)和负价(NVAL)是两个新人格维度,其余五个维度:正情绪性(PEM)、负情绪性(NEM)、可靠性(DEP)、适意(AGR)和因袭性(CONV),分别与“大五”的外向(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谨慎(conscientiousness)、适意性(agreability)和开放性(openness)有大致的对应关系。Almagor等的研究也表明,“大七”模型中除两个评价维度之外,其余五个维度中有四个与“大五”的相应维度有对应关系,只是两模型中最后一个维度之间相差深远。
两模型之间有五个(至少四个)维度有对应关系,指的是它们相类似,但不是完全相同,例如,“大七”和“大五”都有“适意(性)”这一因素,在“大五”中,该因素包括涉及脾气的一些特质词,如“易怒的”、“暴躁的”、“野蛮任性
的”,而“大七”中同名因素却不包括这些词。这说明“大五”中该因素兼有情绪和行为两种倾向性,而“大七”中的同名因素去除了情绪性,基本指行为倾向。
“大七”和“大五”最大的分歧点在于是否将评价性特质词纳入因素分析范围,或者是否承认评价是人格的重要特片。同“大五”相比,“大七”增选了评价词,所以,同样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维度结构,新出来两个评价维度应在情理之中。
大七人格模型对大五的批评
有不少心理学家对“大五”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因素分析方法、因素的心理含义等提出了批评意见。“大七”模型的倡导者则在继承人格特质学派的基本思想的前提下侧重指出了“大五”模型在选词方面的两个致命缺陷: 第一,“大五”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中人格的所有方面。John等人对特质词的分类研究做过一个历史回顾,他发现象“独立的”、“特异的”、“保守的”等重要人格术语无法归入大五结构的任一维度。Tellegen等指出,“大五”没有象它所声称的那样完全抓住了“自然”语言的人格范围。这是因为“大五”研究大都使用Allport等的词表,而且在做因素分析之前就删除了评价性术语,有的还删除了描述暂时状态(如心境)的术语。
第二,做因素分析前的选词标准主观随意性大。正如Tellegen等指出的,“大五”研究者在制定特质词分类标准,按此标准去掉多余词或选词构成测量词表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决策误差,词表的内容有偏颇,依此构造的人格维度显然也不全面。事实上,严格的分类标准使得很多潜在的人格术语进入不了因素分析的筛选范围。
针对于此,Tellegen等率先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提出了人格“大七”因素模型。
对大七人格模型的评价
“大七”模型选词方法比较客观全面
“大七”和“大五”同属特质分类研究,其共同的理论前提是“语词假设”,即认为自然语言中已融入了所有重要、有趣或有用的人格方面。也就是说,对自然语言研究越全面,就越能把握内在的人格结构要素。显然,“大七”比“大五”更能反映自然语言全貌。
“ 大七”力求全面反映语言的“自然”状况,这就使特质词选词过程相对容易化,增强了分析过程的客观性。“大五”研究者根据个人判断事先将特质词加以分类和删减,这个过程很可能使词表有系统误差;“大七”研究者分层抽取特质词,稍加同义、熟悉度判断选择后供因素分析用,这种办法出现系统偏差的可能性小一些。“ 大七”选词法可能有随机误差,已有的几个维度结构有待进一步验证。
“大七”模型与传统人格特质理论有矛盾之处
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Allport,他认为人格心理学研究人格(personality)而不是性格(character)。照心理学的通常说法,性格是对人格的评价,人格本身没有评价色彩,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是同义词。因此,“大七”将两个评价维度引入人格维度研究,混淆了性格和人格两个概念,显然有悖传统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与社会判断理论上的区分很容易,但具体到选词分类操作上就十分困难。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数行为都与社会意义分不开,即使是偏中性的特质词,在特定的人和情境下也可能有好恶之分。
“大七”与特质理论的冲突,实质上反映的是世俗概念与学科专业概念之间的冲突。我们也许应象Block所建议的那样考虑采用更适合“专家”的概念语言来做人格结构分析;也许应重新考虑Allport的人格特质学说,尤其是他的特质词分类观点。
词汇的动态结构与自然语言的多样性
自然语言不光是形容词,或者诸如名词、动词之类的词,与人格有关的语言单位还有句式、段落、篇章等。除了字词之外,我们还需要其它语言形式及复杂的情境信息来调节人格的理解或表述过程。显然,“大七”和“大五”对特质词以外的语言因素和情境因素缺乏必要的关注和了解。
即使是词,词典反映的只是静态的结构。从王登峰等的研究可以看到,词典中稳定人格与评级性描述词比率很接近(22.8%和21.2%);而从十种目标人物的描述中获得的词中,稳定人格词只占16.4%,评价词比率则高达75.6%。我们认为这个事实说明人的自然语言除了静态结构之外还有一种动态的结构,这种动态结构更能反映语言的“自然”状况。
总之,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继承了“大五”的自然语言研究思想和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对“大五”特质词分类标准及筛选词的主观性作了批评和改进。它的人格结构分为七个维度,其中有两个特有的评价维度:正价和负价,其余五个维度中至少有四个与“大五”模型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把评价维度引入人格结构研究,无疑能更好地体现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维度的思想但与此同时却与传统人格特质理论发生冲突。尽管“大七”依然采用非议颇多的因素分析方法,而且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还仅限于字词及词汇的静态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全面、通俗易懂的人格结构模型。
范文三:论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①a]
作者:张智勇王登峰
心理科学 1997年03期
摘要 概要介绍和评价了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该模型继承了传统特质分类研究中的“词汇假设”思想和因素分析方法,并在选词标准及方法的客观性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在“大五”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评价维度。文章指出“大七”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人格特质 人格维度 “大七”模型 因素分析
1 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的由来
1.1 人格特质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
人类自然语言中描述人的词汇无比丰富,但自然语言中人格特质词实在是太多,而且每个词的词义有一定的模糊性,很容易与其它词的词义重叠,造成描述和理解上的困难。为此,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以Allport为代表的人格特质流派一直重视语言中的特质词并试图对其加以分类或抽象概括,以了解人格的深层次的内容。[①]Allport确定了一个含17953个人格术语的词表,并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词汇分类体系,后经Cattell等和Christal等的验证,最终被称之为“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FFM)或“大五”(big five)。[①.②]这些典型的特质分类研究,实际包含下列两条重要的前提假设:第一,“词汇假设”(the lexical hypothesis)。它假定那些非常突出的、与人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差异最终都会被编码到人们的语言之中;某一社会中说写所用的语言应能包含描述这一文化中任何一个人所需的概念和构念。第二,因素分析法适用假设。它假定基于相关性研究的因素分析法能使大量特质词得以化简,抽取的因素能代表人格的基本维度。
1.2 “大七”倡导者对“大五”模型的批评
有不少心理学家对“大五”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因素分析方法[③]、因素的心理含义[④]等提出了批评意见。“大七”模型的倡导者则在继承人格特质学派的基本思想的前提下侧重指出了“大五”模型在选词方面的两个致命缺陷:第一,“大五”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中人格的所有方面。John等人对特质词的分类研究做过一个历史回顾,他发现象“独立的”、“特异的”、“保守的”等重要人格术语无法归入大五结构的任一维度。Tellegen等指出,“大五”没有象它所声称的那样完全抓住了“自然”语言的人格范围。这是因为“大五”研究大都使用Allport等的词表,而且在做因素分析之前就删除了评价性术语,有的还删除了描述暂时状态(如心境)的术语。第二,做因素分析前的选词标准主观随意性大。正如Tellegen等指出的,“大五”研究者在制定特质词分类标准,按此标准去掉多余词或选词构成测量词表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决策误差,词表的内容有偏颇,依此构造的人格维度显然也不全面。事实上,严格的分类标准使得很多潜在的人格术语进入不了因素分析的筛选范围。
针对于此,Tellegen等率先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提出了人格“大七”因素模型。
2 “大七”模型的内容
2.1 “大七”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大七”模型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它采取相对宽容的选词标准,减少了主观人为性;第二,明确提出并证实人格描述基本是一种评价过程。
“大七”模型研究者认为“大五”的分类标准貌似严格但有很强的主观倾向性,因此,他们大都采取不那么严格的选词标准,尽量按自然语言的原貌进行分层抽样,减少人为选择判断。Tellegen等从《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82)中抽取了400个形容词,进行自我描述然后做因素分析。Almagor等[⑤]也用类似的方法,从以色列的《Hebrew Dictionary》(1983)中找到326个词,其中62%为形容词,另外38%来自名词或动词。去掉同意词或近义词,再去掉不那么熟悉的词,最后的词表包括252个词。
“大七”研究者之所以对“大五”模型不满,主要是因为同许多心理学家一样,认为人格描述基本上是一种评价过程。Borkenau[⑥]认为,特质词的主要用处不是描述,而是从几个方面对人进行“评价”。这种观念在一系列的“大七”研究中得到证实。只要不人为地排斥某一类或几类特质词,都能从语词因素分析中得到两种评价维度:正价与负价维度。
2.2 “大七”模型的七个维度
Tellegen和Waller(1987)率先提出了人格的七个维度:①正情绪性(PEM,positive emotionality)。标定词包括:抑郁的、忧闷的、勇敢的、活泼的,等等。②负价(NVAL,nagetive valence)。标定词包括:心胸狭窄的、自负的、凶暴的,等等。③正价(PVAL,positive valence)。标定词包括:老练的、机智的、勤劳多产的,等等。④负情绪性(NEM,negative emotionality)。标定词包括:坏脾气的、狂怒的、冲动的,等等。⑤可靠性(DEP,dependability)。标下词包括:灵巧的、审慎的、仔细的、拘谨的,等等。⑥适意(AGR,agreeableness)。标定词包括:慈善的、宽宏大量的、平和的、谦卑的,等等。⑦因袭性(CONV,conventionality)。标定词包括:不平常的、乖僻的,等等。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在跨文化情境下对“大七”模型进行了验证,基本肯定“大七”的稳定存在。Almagor等[⑤]研究了使用希伯来语的以色列人,结果表明,他们的前六个因素名称与Tellegen等的基本相同,有些因素的标定词都有所重叠;只是第一个因素偏重“动因性”(agentic),所以他们将第一个因素命名为“(动因)正情绪性”(PEM-A,positive emotionality(agentic))。他们抽取的第七个因素被称之为“(集体)正情绪性”(PEM-C,positive emotionality (communal)),标定词有:可爱的、喜悦的、古怪的、沉默寡言的,等等。同第一个因素相比,第七个因素多涉及他人、社会。
Benet等[⑦]的研究发现,美国人用以自我描述的“大七”因素结构及其主要标定词,同样可以在西班牙人自我或同伴描述中找到;但是,个别标定词,如“不平常的”,在美国为因袭性维度的负标定词,在西班牙样本中则被归入正价维度,这说明“大七”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维度的不同的理解则反映两种文化价值观间的差异。
3 “大七”与“大五”模型之间的比较
3.1 “大七”与“大五”的异同之处
Tellegen等的“大七”中,正价(PVAL)和负价(NVAL)是两个新人格维度,其余五个维度:正情绪性(PEM)、负情绪性(NEM)、可靠性(DEP)、适意(AGR)和因袭性(CONV),分别与“大五”的外向(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谨慎(conscientiousness)、适意性(agreability)和开放性(openness)有大致的对应关系。Almagor等[⑤]的研究也表明,“大七”模型中除两个评价维度之外,其余五个维度中有四个与“大五”的相应维度有对应关系,只是两模型中最后一个维度之间相差深远。
两模型之间有五个(至少四个)维度有对应关系,指的是它们相类似,但不是完全相同,例如,“大七”和“大五”都有“适意(性)”这一因素,在“大五”中,该因素包括涉及脾气的一些特质词,如“易怒的”、“暴躁的”、“野蛮任性的”,而“大七”中同名因素却不包括这些词。这说明“大五”中该因素兼有情绪和行为两种倾向性,而“大七”中的同名因素去除了情绪性,基本指行为倾向。
前面说过,“大七”和“大五”最大的分歧点在于是否将评价性特质词纳入因素分析范围,或者是否承认评价是人格的重要特片。同“大五”相比,“大七”增选了评价词,所以,同样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维度结构,新出来两个评价维度应在情理之中。
3.2 支持“大七”模型的一些研究
McCrae等和Widiger认为,“大七”中的两个评价维度可能是方法导致的产物,可以将其归入已有的“大五”结构之中。Tellegen则认为这种推测站不住脚。
来自临床的一些研究表明,正价比“大五”中的任何维度都能更好地体现自恋和边际人格障碍的特征;负价则与反社会、施虐淫以及边际人格障碍表现有关。
Benet等[⑦]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如果限定在“大五”维度结构中,就难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国人和西班牙人在自我评定方面的差异。“大七”则能清楚地揭示美国人与西班牙人在因袭性和正情绪性特质词评定方式上的差异。
Almagor等[⑤]还认为,“大七”模型中正情绪性(PEM)和负情绪性(NEM)构成一对完整互补的情绪气质维度;在“大五”中,由于大量剔除描述情感状态的术语,相应的因素变为外向(E)和神经质(N),两因素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性。
4 简评
4.1 “大七”模型选词方法比较客观全面
如前所述,“大七”和“大五”同属特质分类研究,其共同的理论前提是“语词假设”,即认为自然语言中已融入了所有重要、有趣或有用的人格方面。也就是说,对自然语言研究越全面,就越能把握内在的人格结构要素。显然,“大七”比“大五”更能反映自然语言全貌。
“大七”力求全面反映语言的“自然”状况,这就使特质词选词过程相对容易化,增强了分析过程的客观性。“大五”研究者根据个人判断事先将特质词加以分类和删减,这个过程很可能使词表有系统误差;“大七”研究者分层抽取特质词,稍加同义、熟悉度判断选择后供因素分析用,这种办法出现系统偏差的可能性小一些。“大七”选词法可能有随机误差,已有的几个维度结构有待进一步验证。
4.2 “大七”模型与传统人格特质理论有矛盾之处
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Allport,他认为人格心理学研究人格(personality)而不是性格(character)。照心理学的通常说法[⑨],性格是对人格的评价,人格本身没有评价色彩,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是同义词。因此,“大七”将两个评价维度引入人格维度研究,混淆了性格和人格两个概念,显然有悖传统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与社会判断理论上的区分很容易,但具体到选词分类操作上就十分困难。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数行为都与社会意义分不开[⑨],即使是偏中性的特质词,在特定的人和情境下也可能有好恶之分。
“大七”与特质理论的冲突,实质上反映的是世俗概念与学科专业概念之间的冲突。我们也许应象Block[③]所建议的那样考虑采用更适合“专家”的概念语言来做人格结构分析;也许应重新考虑Allport的人格特质学说,尤其是他的特质词分类观点。
4.3 词汇的动态结构与自然语言的多样性
自然语言不光是形容词,或者诸如名词、动词之类的词,与人格有关的语言单位还有句式、段落、篇章等。除了字词之外,我们还需要其它语言形式及复杂的情境信息来调节人格的理解或表述过程。显然,“大七”和“大五”对特质词以外的语言因素和情境因素缺乏必要的关注和了解。
即使是词,词典反映的只是静态的结构。从王登峰等[⑧]的研究可以看到,词典中稳定人格与评级性描述词比率很接近(22.8%和21.2%);而从十种目标人物的描述中获得的词中,稳定人格词只占16.4%,评价词比率则高达75.6%。我们认为这个事实说明人的自然语言除了静态结构之外还有一种动态的结构,这种动态结构更能反映语言的“自然”状况。
总之,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继承了“大五”的自然语言研究思想和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对“大五”特质词分类标准及筛选词的主观性作了批评和改进。它的人格结构分为七个维度,其中有两个特有的评价维度:正价和负价,其余五个维度中至少有四个与“大五”模型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把评价维度引入人格结构研究,无疑能更好地体现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维度的思想但与此同时却与传统人格特质理论发生冲突。尽管“大七”依然采用非议颇多的因素分析方法,而且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还仅限于字词及词汇的静态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全面、通俗易懂的人格结构模型。
[①a] 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张智勇(100871 北京大学心理系)联系。
作者介绍:张智勇 王登峰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范文四:人格本土化述评------大七真的毋庸置疑吗?
人格的中国本土化研究述评
-----大七真的毋庸置疑吗?
张苹平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 文章阐述人格本土化的开端与发展进程,回顾了从照搬西方到自主编制中国人人格问卷的历程。CPAI 因为其正常人群、病态人群二元化较少得到重视。大七虽然好评如潮但是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在结构上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忽略了神经质这一重要的人格维度。人格中国化不应沉醉于大七的成果,应该重新进行建构。
关键词 本土化 大七 神经质
1 前言
人格问题是心理学的主要领域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关注。由于现代的心理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人格研究在中国最初也是照搬的西方的原有量表,这对于独特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人格可能不一定适合。于是,早年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呼吁要结合中国国情来研究人格【1】。不过时值战乱,心理学的发展受阻,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足够的重视。
开人格研究中国化先河的是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教授,他从6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人性格的研究,并于1971年与台湾学者李亦园教授共同发起了关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讨论会,邀请了12位不同学科的学者分别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医学、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人的心理现象。从那时起,本土化研究成为一种学术势力或运动在全国扩展开来。1980年台湾召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科学研讨会”,杨国枢在会上提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四个层次和研究方向。1983年香港中文大学主办了“现代化与中国化科际研讨会”。1992年湖北召开了首届“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研讨会。由此,人格研究中国化运动就逐步在全国形成了一股研究的热潮【2】。
最初人格的中国化研究是引进西方的量表进行修订,类似于酒没有换,酒瓶子换了。这些修订都是一些枝节问题而已,并没有撼动西方人格体系的根基。这些引进的量表有EPQ 、16PF 、MMPI 、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等。修订者们还在全国大规模测试,编制常模,在很多地方有着广泛的运用。
后来,有的学者也意识到了东西方文化本质上是不同的。照搬西方人格体系可能并不妥当。于是,开始有人建构中国人自己的人格维度。最早的是,中科院心理研究生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编制的中国人个性量表CPAI 。此后,王登峰、崔红、张智勇、杨波、黄希庭、王垒等陆续开展了针对中国人人格特点的人格特质、人格结构、人格量表的研究。其中规模最为庞大、持续时间最就、相关研究最多的就是王登峰和崔红的中国人的大七因素人格研究。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一系列研究。
此外,还有学者皓首穷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并通过访谈、调查、投射等方法开始对中国人特有的一些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比如家族主义、孝道、缘、个人现代性、报恩、复仇等。
2 本土化研究概述
2.1 CPAI的编制与大六假设
中科院心理所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编制的CPAI 是人格中国化从学习西方向自立门户的尝试性的第一步。该研究着眼于兼顾正常人群和病态个体。在正常个体的项目考虑中,主要采取小样本调查选取人格形容词。还从已经修订的EPQ 、16PF 等问卷中选取项目。病态量表就主要是依赖于MMPI 的项目和维度。通过因素分析,得出了四个正常个性:可靠性、中国人的传统性格、领导性、独立性;两个病态个性:情绪问题, 行为问题。【3】CPAI 具有一定
的信效度,但是此后量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修订,也没有通过验证性因子检验建构的模型是否拟合。同时,该量表兼顾正常人群和病态个体,看似全面,但却让人感到人格因为心理健康状况而相异。人们不禁会诟病:人格的跨情境和时期的一致性又该作何解释呢?
CPAI 编制以后,有的学者将之运用于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但是所见寥寥,难成气候。后来大七的问世,更是掩盖了CPAI 的光芒,至今湮没无闻。CPAI 的编制者后来也发现了测验本身存在的问题,回顾了20年来自己的一系列研究和西方的大五模型,认为东西方站在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的立场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盲点,因此折中假设了一种大六模型,将“人际关系性”纳入了大五之中【4】。这一模型假设十分中肯,也十分合理,不过目前还需实证研究支持这一假设。
2.2 挖掘古代人格思想
无论是CPAI 还是后来的QZPS 都是用经典问卷编制的方法对中国人的人格做整体上的维度建构。也有的学者采用其他方法对中国人的人格进行研究,有的从中国古代思想中挖掘精华构想出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比如,道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儒家思想中的五常,有的学者从中假想出中国人格五因素模型。【5】还有的从刘邵的人才测评思想中提炼除了一系列人格类型划分。【6】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后辈从中有所启发。
2.3 其他研究
此外,还有学者着眼于中国人特有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比如前文所述的面子和人情,还编制了一些量表,建构出了理论模型。还有的学者关注人格在职场生涯中的应用,编制了华人工作相关量表【7】。
3 中国人人格量表大七
大七也即QZPS ,该研究规模宏大,持续越20余年,其相关研究多达40余个,是目前心理学界受到赞誉最多的本土化研究。
3.1 大七的编制过程
QZPS 的编制也是按照16PF 、大五等西方著名人格量表的方法,采用词汇学的方法进行,所不同是选取的词典来源于汉语词典。【8】对选取的词汇进行了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和现代性的评定来做筛选。最后确立了七个维度十八个个小因素。然后再采用内容效度法编制项目【9】。实证标准法筛选项目【10】,最后就成了正式的QZPS 量表。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比较理想,并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和会聚效度【11】。为了能够在门诊中对病人快速筛选和方便于应用研究,王登峰还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的简版QZPS-SF ,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12】。
3.2 大七与西方人格体系的差异
QZPS 的七个因素分别是:外向、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这七个维度和西方流行的大五有着共性的地方,也有着自身特异的方面【13】。王登峰等人也将之和大五量表同时施测,研究其相容效度和区分效度。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并不存在独立的开放性维度, 有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人格维度之中, 而且大多以消极的人格特点出现。【14】西方的外向性( Extroversion)维度由6个因素构成, 其中3个因素与中国人的外向性维度内容相似, 其它的3个因素则与中国人的外向性无关, 而分别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善良、才干、行事风格和处世态度等维度有关【15】。. 西方的神经质分别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外向性、善良、才干和人际关系等维度密切相关, 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并不存在独立的神经质维度, 相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人格维度之中【16】。西方愉悦性(Agreeableness)分别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和处世态度等六个维度密切相关, 其中一些内容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人际关系(RG)维度的内容比较一致。Agreeableness 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并非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维度出现, 而是其有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人格维度之中【17】。
3.3 大七与大五、CPAI
此外,王登峰对中国被试施测大五量表后,无论按照项目还是小因素标准得分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并没有得出西方的大五模式,反而和中国人的大七人格模式相一致。与大七项目后辈进行因素分析的结构也和QPZS 的结构具有相当的一致性【12】。王登峰等还将QPZS 和CPAI 对被试施测后一起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发现抽取了6个因素,其中四个因素是由两者的分量表或小因素混合组成,而有两个因素却是单独的由CPAI 的分量表或者是QPZS 的分量表构成。其中一个是CPAI 的成分类似于西方的神经质,而另一个却是QPZS 的情绪性。
由于大七的独特性,看似更适合在中国人中运用,于是有学者采用其量表做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发现QPZS 的一些因素和SCL-90存在0.1-0.3的相关【18】,不足以预测心理问题。也有的建构了大七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模型,达到了较理想的拟合指标【19】。 4 对大七的质疑
大七在国内好评如潮,尚无人公开对之产生质疑。虽然大七一直标榜其独特性,但是细细推敲其研究过程,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4.1 研究方法
4.1.1 选词
大七研究的模式还是以词汇法为基础。对选取的词汇还进行了分类:稳定人格特质、评价性、情绪性、活动行动。【9】从词表分类来看,有的词汇的分类并不妥当。而且这6000个词汇的分类过程作者也没有详细说明。词汇选取上就有粗糙之嫌。最后抽取的410个形容此是通过大学生以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以及现代性进行评定剔除极端的项目来决定的
【10】。这一做法是基于人格特质呈正态分布来进行的,但是对于长达几千个词的评分,难免会有疲劳产生,其可信度有如何呢?
4.1.2 结构效度
大七最初是词汇版,后来转变成为了行为项目版。从两个版本的因子分析来看。虽然都是大七,但是结构是有所不同的。比如QPZS 中的才干维度包含的三个因子:决断、机敏、坚韧。决断和机敏在词汇版中归于精明干练这一维度,而坚韧却是严谨自制这一维度。
在词汇版的因子分析中,七个维度只有五个维度包括两到三个小因子,而善良和热情豪爽却只有一个小因子。那么何不只抽取五个因子呢?善良、热情豪爽完全可以归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为了充实这两个因子,编织着后来在行为项目量表中扩充了这两个维度,使之在后来的因子分析中能够分出2-3个小因子。热情豪爽也摇身一变成了情绪性,分成耐性和爽直两个小因子。而人际关系这一重要的维度,却只包含了“热情”和“宽和”两个维度,作者口口声声说要关注东西方文化背景来研究人格,而中国人是最重视人际关系的,这一维度却并没有在QPZS 中得到体现。
其实验证结构效度的最佳办法就是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但是,王登峰等人的大量研究中却并没有用到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反而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来做结构效度。使得大七的可信性和可行性大打折扣。
4.2 东西方人格结构差异
4.2.1 大五也是七因素?
大七为了标榜和西方人格体系特别是大五的体系的不同,将两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两者小因子的相关系数,合并后的因子分析这些方法。因子分析的结果都是表明大五的单独问卷或与大七合并后的问卷都是七因素结构。这等于说不同的测量工具在中国人身上也具有七因素结构。这一结果初一看让人振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人格还真不一样啊。但是仔细一想,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于最后分析出几个因子是可以自由控制的,这也是探索性因子分析被人诟病主观性太强的重要原因【20】。研究说在对于大五的因子分析取四个还是五个
还是七个因子的时候,作者说取七个因子对原问卷保留的项目会更多一些。因而七因子更合理,其实这个项目保留数目和因子个数是呈正比的。按照作者的逻辑,取八个甚至九个、十个还更合理,何不回归到16PF 的大十六呢?
4.2.2 中国人人格没有神经质吗?
QPZS 最为独特之处在于标榜中国人人格没有神经质这一维度。这个没有只能说这个测验没有涉及到神经质,而不能说中国人没有神经质这一人格维度。研究者把大五的神经质和QPZS 合并后由被试作答,对神经质的因子分析得出五个因子没有和神经质本来的六个因子吻合,这种以因子分析不理想否定原先结构的推论是不正确的,因子分析适合于探索结构,但不能验证结构。另外作者指出神经质和外向性、善良、才干和人际关系有密切相关。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的人格词汇研究发现。在其善良这个维度中,急躁的、易迁怒的、暴躁的、爱发牢骚的这些项目不是神经质又是什么呢?只不过这些项目被作者命名为“善良”而已。有此可见,中国人并不是没有神经质这一维度,而是在问卷中被以其他形式命名了而已。 5 人格中国化展望
大七虽然盛名之下,但是其本身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对中国人的人格量表进行改进甚至根本上的改变。大六人格的提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进行实证研究。国外的大六是引进了谦恭这一维度来补充大五【21】。这个和中国的大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过国内由于大七地位稳固,至今无人叫板挑战,以至于当今的人格本土化看似繁荣,实则凋敝。
在人格本土化的研究中,我们还要兼顾现代性和传统性。从传统思想中寻求一下启发,建构适合中国人的人格维度。也可以从谚语这种积淀和积累民族思想的文化产物中筛选合适的项目编制中国人的传统人格问卷。
总之,在人格的中国化中,我们既要发掘本民族的特色,又要避免固步自封,忽略了学习和吸取西方人格研究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潘菽. 把应用心理学应用于中国. 潘菽心理学文选.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吴芳. 人格研究中国化的方法论思考. 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论文
[3]宋维真、张建新、张建平等. 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的意义与程序. 心理学报,1993.4
[4]张建新、周明洁.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
[5]燕国材、刘同辉. 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 心理科学.2005.28 (4)
[6]杨国枢. 刘韵的人格理论及其诊释. 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 华人本土心理学.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5.
[7]许志超,甘怡群,郑庆章. 华人工作相关人格量表的编制、意义与效度. 心理学报,2000.32(4).
[8]崔红. 中国人人格的词汇学研究和形容词评定量表的建立. 北京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9]崔红,王登峰.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
[10]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人格量表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 心理学报,2003.35(1)
[11]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的信度和效度,心理学报.2004.36(3)
[12]王登峰,崔红.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王登峰,崔 红. 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
[14]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的“开放性”———西方“开放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的人格.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6)
[15]崔红,王登峰. 中西方“外向性”人格维度的内涵分析———中西方人格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测量. 心理学报.2006, 38 (3)
[16]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有没有独立的“神经质”人格维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5.31(3)
[17]崔红,王登峰. 西方“愉悦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人格的关系.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5.3(3)
[18]崔红,王登峰. 一般人群中人格维度与心身症状的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
[19]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 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
[20]张文彤、董伟.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1]张萌,张积家. 人格特质的六因素结构模型. 心理科学2006 ,29 (3)
范文五:论人格特质_大七_因素模型
鑫
心理科学
年第
。卷
论 人 格 特 质 大 七 因 素 模型
张智勇 王 登峰
“
”
丁
北京 大 学 心理 学 系
摘要
”
概 要 介 绍 和 评 价 了 人 格 特 质 大 七 因 素 模型
“
”
。
该 模 型 继 承 了传统 特 质 分 类 研 究 中的 词 汇
“
‘ ’
“
假 设 思 想 和 因 素分 析 方 法 并 在 选 词 标 准 及 方 法 的 客 观 性 上 有 所改 进 和 提 高 在 大 五 基 础 上 增
加 了 两 个 评 价维 度
。
文 章 指 出 大 七 仍 存在一 些 问题
“
”
。
关键 词 人 格 特质
“
人格维度
”
“
大 七 模型
”
因 素分 析
人 格 特 质 大 七 因素模 型 的 由 来
人格特质理论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人 类 自然 语 言 中描 述 人 的 词 汇 无 比 丰 富 但 自然 语 言 中 人 格 特 质 词 实 在 是 太 多 而 且 每 个 词 的
,
,
词 义 有 一 定 的模糊性 很 容 易与其 它词 的词 义 重叠 造 成描述和 理 解 上 的 困难
。
为 此 自本 世 纪
,
年子以来 以 七
,
,
,
为 代 表 的 人格 特 质 流 派 一 直 重 视 语 言 中 的 特 质 词 并 试 图 对 其 加 以 分 类 或 抽
。
象概 括 以 了解 人格 的深 层次 的 内容
地 提 出 一 个词 汇 分类 体 系 后经
、
’ 匕」
确定 了一 个 含
个 人 格术 语 的词 表 并 创造性
“ ”
,
等和
。
等 的验 证 最 终 被 称 之 为 五 因 素 模 型
。
一
,
或 大五
“ ”
“
”
‘ 〔
?
〕
这 些典 型 的特质分类研究 实 际包 含下
、
两条重要 的
前 提 假设 第 一 词 汇 假 设
一
。
它假 定那些 非常 突 出的 与 人社 会生 活密切
。
相 关 的 个 体 差 异 最 终 都 会 被 编 码 到 人 们 的 语 言之 中 某 一 社 会 中 说写 所 用 的 语 言 应 能 包 含 描 述 这 文 化 中任 何一 个 人 所需 的概 念 和 构 念
“ ”
‘’
。
第 二 因 素 分 析 法 适 用 假设
它 假 定 基 于 相 关性 研 究 的 因
。
素 分 析 法 能 使 大 量 特 质 词 得 以 化 简 抽 取 的 因 素能 代 表 人 格 的 基 本 维 度 大 七 倡 导 者 对 大 五 模 型 的 批评
“ ”
”
有 不 少心理学家 对 大五 出
’
型 的理 论 和 方 法 尤 其 是 因 素 分 析 方 法 〔二 因 素 的 心 理 含 义 丫 等 提
,
、
一
批评意见
。
“
大 七 模 型 的 倡 导 者 则 在 继 承 人格 特 质 学 派 的 荃 本 思 想 的 前 提 下 侧 重 指 出 了 大
”
“
互 模 型 在 选 司方 面 的 两 个 致 命 缺 陷 第
一
“‘
大 五 不 能 代 表 自然 语 言 中 人 格 的 所 有 方 面
“
”
。
等
“
人 对 特 质 词 的 分 类 研 究做 过 一 个 历 史 回 顾 他 发 现 象 独 立 的
”
、
“
特异的
”
、
“
保守 的 等重 要 人格术
”
语 无 法 归 入 大 五 结
构 的 任一 维 度
然 语言 的 人格范 围 主观 随意性 大
显 然 也 不 全面
。
。
等指 出
”
“
大五 没 有象 它 所 声 称 的那 样 完 全 抓 住 了 自
等 的 词 表 而 且 在做 因 素 分 析 之 前 就
。
”
”
。
这 是 因 为 大五 研 究大 都使用
“
删 除 了评 价 性 术 语 有 的 还 删 除 了 描 述 暂 时 状 态 如 心 境 的 术 语 正如
第 二 做 因 素 分 析 前 的选 词 标 准
,
等指 出的
“
大 五 研 究 者 在 制 定 特 质 词 分 类 标 准 按 此 标 准 去掉 多余
。
”
司或 选 词 构 成 测 量 词 表 时 可 能 出 现 一 系 列 的 决 策 误 差 词 表 的 内 容 有 偏 颇 依 此 构 造 的 人 格 维 度
。
事 实 上 严 洛 的分 类 标 准 使 得很 多 潜 在 的 人 格 术 语 进 入 不 了 因 素 分 析 的 筛选 范 围
飞
针对于此
等 率 先 在 理 论 和方 法 匕进 行 探 索 和 改进 提 出 了 人 格 大 七 因 素模 型
“
”
。
与 此 文 有 关 的 交 流 清 与张 智 勇
北 京 大学 心 理 系 联 系
。
第
期
张 智 勇 等 论 人格特 质 大 七 因素 模型
“
”
“
大 七 模 型 的 内容
“
”
大 七 模 型 在 理 论 和 方 法 上 的 创新 之 处
”
,
”
“
大 七 模 型 的 创新 之 处 主 要 有 两 点 第 一 它 采 取 相 对 宽容 的选 词 标 准 减 少 了 主 观 人 为 性 第
,
。
二 明确 提 出 并证 实 人 格 描 述 基 本 是 一 种 评 价 过 程
,
大 七 模 型 研 究 者认 为 大 五 的 分 类 标 准 貌 似 严 格 但 有 很 强 的 主 观 倾 向 性 因 此 他 们大 都 采
, , , ,
。
”
“
”
取 不 那 么 严 格 的 选 词 标 准 尽 量 按 自然 语 言 的 原 貌 进 行 分 层 抽 样 减 少 人 为 选 择 判 断
从
。
。
等
,
中抽 取 了
’
个形 容词 进行 自
》
,
我 描 述 然 后 做 因 素分 析 找到
“
等
,
〔〕
也用类似 的方法 从 以 色
,
的
中
个词 其 中
, ,
为 形 容 词 另外
个词
”
。
来 自名 词 或 动 词
。
去掉 同 意 词 或 近 义 词 再 去 掉 不 那
,
么 熟 悉 的 词 最 后 的词 表 包 括
” “
。
大 七 研 究 者 之所 以 对 大 五 模 型 不 满 主 要 是 因 为 同 许 多 心 理 学 家 一 样 认 为 人 格描 述 基 本
‘
上 是 一种评价过 程
〕
认 为 特 质 词 的 主 要 用 处 不 是 描述 而 是 从 几 个 方 面 对 人 进 行 评
, ,
“
价
”
。
这 种 观 念在 一 系 列 的 大 七 研 究 中 得 到 证 实
“
“
”
。
只 要 不 人 为地 排 斥 某 一 类 或 几 类 特 质 词 都 能
,
。
从 语 词 因 素 分 析 中 得 到 两 种 评 价 维 度 正 价 与 负价 维 度
大 七 模 型 的七 个 维度
和
”
率 先 提 出 了 人 格 的 七 个 维 度 ①正 情 绪 性
、 、 、
,
。
标 定 词 包 括 抑 郁 的 忧 闷 的 勇 敢 的 活 泼 的 等等
,
、 、
。
②负 价
,
。
,
。
标定
、 、
词 包 括 心 胸 狭 窄 的 自负 的 凶 暴 的 等 等 ③正 价
,
。
。
标定词 包括 老练 的
、 、
机 智 的 勤 劳 多 产 的 等等
,
、
。
④负 情绪 性
。
,
标 定 词 包 括 坏 脾气 的 狂
、
怒 的 冲动 的 等等
,
、
。
⑤可 靠性
。
。
标 下词 包 括 灵 巧 的 审 慎 的 仔 细 的 拘 谨 的
、 、
,
等等
。
⑥适 意
,
标 定词包括 慈善的 宽 宏大 量 的 平 和 的 谦 卑 的 等等
,
、
、
。
⑦
。
因袭 性
标 定 词 包括 不 平 常 的 乖 僻 的 等等
,
。
另外一些 心理 学 家 在 跨 文 化情 境 下对 大 七 模 型 进行 了验 证 基 本 肯 定 大 七 的稳 定存 在
“
”
,
“
”
等
,
研 究 了 使 用 希 伯 来 语 的 以 色列 人 结 果 表 明 他 们 的 前 六 个 因 素 名 称 与
, ,
等 所 以他 们将
的 基 本 相 同 有 些 因 素 的 标 定 词 都 有 所 重 叠 只 是 第 一 个 因 素 偏 重 动 因性 第一 个 因 素命名 为
、 、
“
”
,
“
动 因 正 情绪性 集体 正 情绪性
、
”
一
,
。
他 们抽 取 的 第
,
七 个 因 素被 称 之 为
“
”
一
。
,
。
,
标 定词 有 可
、
爱 的 喜悦 的 古 怪 的 沉默 寡 言 的 等等
,
同 第 一个 因 素相 比 第 七 个 因 素 多 涉 及 他 人 社 会
“
”
, ,
。
等
,
的 研 究 发 现 美 国 人 用 以 自我 描 述 的 大 七 因 素 结 构 及 其 主 要 标 定 词 同 样 可 以 在
, ,
西 班 牙 人 自我 或 同 伴 描 述 中找 到 但是 个 别 标 定 词 如 不 平 常 的
“ ”
“
”
,
在 美 国 为 因 袭性 维 度 的 负标 定
,
词 在西 班 牙 样 本 中则 被 归 入 正 价 维 度 这 说 明 大 七 模 型 具有 一 定 的 普遍性 对 维度 的不 同 的理
解 则反 映 两 种文 化 价 值观 间的 差 异
“
。
大 七 与 大 五 模型 之 间 的 比 较
“
”
“
”
大 七 与 大 五 的异 同之 处
”
“
”
等的 大七 中 正价
,
“
”
和 负价
、
是 两 个 新 人 格 维 度 其余 五 个 维 度 正
,
情 绪性
、
负情 绪 性
、
、
可 靠性
、
适意
,
和 因袭性
、
,
分别与 大五 的
和 开放性
,
“
”
外向
神经 质
。
谨慎
的 研 究也 表 明
“
适 意性
浓
有大致 的对应 关系
等
大 七 模 型 中除两 个 评价维 度 之 外
”
心理科学
年第
卷
其 余 五 个 维 度 中有 四 个 与 大 五 的 相 应 维 度 有 对 应 关 系 只 是 两 模 型 中 最 后 一 个 维 度 之 间 相 差 深
,
“
”
远
“
。
两 模 型 之 间 有 五 个 至 少 四 个 维 度 有 对 应 关 系 指 的 是 它 们相 类 似 但 不 是 完 全 相 同 例 如
,
,
,
大 七 和 大五
都 有 适 意 性
”
、
”
“
”
“
”
这 一 因 素 在 大 五 中 该因 素包 括 涉及 脾 气 的一 些 特 质词 如 易
, , ,
“
”
“
怒的
“
暴躁的
,
”
、
“
野 蛮任性 的
,
”
,
而 大七 中同名 因 素却不包括 这些 词
”
,
“
”
。
这 说 明 大 五 中该 因 素 兼
。
“
”
有 情 绪 和 行 为 两 种 倾 向 性 而 大 七 中的 同 名 因 素 去 除 了 情 绪性 基 本 指 行 为 倾 向 前面 说过
,
“
“
大 七 和 大 五 最 大 的 分 歧 点 在 于 是 否 将 评 价性 特 质 词 纳 入 因 素分 析 范 围 或者 是
,
。
”
“
”
否承 认 评 价 是 人 格 的 重 要 特 片 同 大 五 相 比
“
”
,
“
大 七 增 选 了 评 价 词 所 以 同 样 的 方 法 得 出不 同 的
,
”
,
维 度 结 构 新 出来 两 个 评 价维 度 应 在 情理 之 中 支持 大 七 模 型 的 一 些 研 究 等和
已 有 的 大五 结 构 之 中
“
”
。
。
“
”
认为
,
“
大 七 中的 两 个 评 价 维 度 可 能是 方 法 导 致 的 产 物 可 以 将 其 归 入
,
”
则认 为 这 种 推 测 站 不 住 脚
“ ”
、
。
来 自临 床 的 一 些 研 究 表 明 正 价 比 大 五 中的 任 何 维 度 都 能 更 好 地 体 现 自恋 和 边 际 人 格 障 碍 的 特 征 负 价 则 与 反 社 会 施 虐 淫 以 及 边 际 人 格 障碍 表 现 有 关
,
。
的 等 〔 〕 跨 文 化 研 究表 明 如 果 限 定 在 大 五 维 度 结构 中 就 难 以 看 到 不 同文 化背 景 下 的
,
“
”
美 国 人 和 西 班 牙 人 在 自我 评 定 方 面 的差 异 正 情 绪性 特 质词 评 定 方 式 上 的 差 异
。
。
?
“
大 七 则 能 清 楚地 揭 示 美 国 人 与 西 班 牙 人 在 因 袭 性 和 和 负情 绪 性
,
”
等川还认为
“
”
,
“
大 七 模 型 中 正 情绪 性
,
。
”
构成 一 对 完整 互 补的
和神经
情 绪 气 质 维 度 在 大 五 中 由 于 大 量 剔 除描 述 情 感 状 态 的 术 语 相 应 的 因 素 变 为 外 向
质
,
两 因 素 之 间缺 乏 应 有 的 关 联 性
简评
“
大 七 模 型 选 词 方 法 比较 客 观 全 面
“
”
如 前所述
大 七 和 大 五 同属 特 质 分 类研 究 其 共 同 的理 论 前 提 是 语 词 假设
、 。
”
“
”
,
“
”
即 认 为 自然
,
语 言 中 已 融 入 了 所 有 重 要 有 趣 或 有 用 的 人 格 方 面 也 就 是 说 对 自然 语 言 研 究越 全 面 就 越 能 把 握
,
内在 的 人 格 结 构 要 素
“ ”
。
显然
,
“
大 七 比 大 五 更 能 反 映 自然 语 言 全 貌
“
”
,
”
“
”
。
大 七 力 求 全 面 反 映 语 言 的 自然 状 况 这 就 使 特 质 词 选 词 过 程 相 对 容 易化 增 强 了 分 析 过 程
,
。
的 客 观性
“
大 五 研 究者 根 据 个 人 判
断 事 先 将特 质 词 加 以 分 类 和 删 减 这 个 过 程 很 可 能使 词 表 有 系
,
”
统误差
“
“
大 七 研 究 者 分 层 抽 取 特 质 词 稍 加 同 义 熟 悉 度 判 断 选 择 后 供 因 素分 析 用 这 种 办 法 出 现
, ,
。
”
、
系 统 偏 差 的 可 能性 小 一 些
”
“
” 大 七 选词 法 可能 有 随 机误 差 已 有 的几 个 维 度 结 构 有 待进 一 步验 证
,
。
大 七 模 型 与 传 统 人格 特 质 理 论 有 矛 盾之 处
,
人 格特质理论 的创始 人是
。
。
他认 为人 格心理学研 究 人格
, , ,
而不是性格
照 心 理 学 的 通 常 说 法 川 性 格 是 对 人 格 的评 价 人 格 本 身 没 有 评 价 色 彩 特 质 与 道 德或
,
。
社 会判 断 不是 同义词
,
因此
,
“
大 七 将 两 个 评 价 维 度 引 入 人 格 维 度 研 究 混 淆 了 性 格 和 人 格 两个 概
。
”
念 显 然 有 悖 传统 的 人 格 特 质 理 论
人 格 特 质与 社 会 判 断理 论 上 的 区 分 很 容 易 但 具 体 到 选 词 分 类 操 作 上 就 十 分 困 难 人 们 日常 生
,
。
活 中 的 多 数行 为 都 与 社 会 意 义 分 不 开 恶之分
“
。
〕
,
即使 是 偏 中性 的特 质 词 在 特 定 的 人 和 情 境 下 也 可 能 有好
,
。
大 七 与 特 质 理 论 的 冲 突 实 质 上 反 映 的 是 世 俗 概 念 与学 科 专 业 概 念 之 间 的 冲 突 我 们 也 许 应
,
”
象
,
〕
所 建 议 的 那 样考 虑 采 用 更 适 合 专 家 的概 念 语 言 来 做 人 格 结 构 分 析 也 许 应 重 新 考 虑
“
”
第
期
张 智 勇 等 论 人 格 特 质 大 七 因 素模 型
“
”
的 人 格 特 质 学 说 尤 其 是 他 的特 质 词 分 类 观 点
,
。
词 汇 的动 态 结 构 与 自然语 言 的 多 样性
自然 语 言 不 光 是 形 容 词 或 者 诸 如 名 词 动 词 之 类 的 词 与 人 格 有 关 的 语 言 单 位 还 有 句 式 段
,
,
、
、
落 篇章等 过程
。
、
。
除 了 字 词 之 外 我 们还 需 要 其 它 语 言 形 式 及 复 杂 的 情 境 信 息 来 调 节 人 格 的 理 解 或 表 述
,
,
显然
“
大 七 和 大 五 对 特 质 词 以 外 的 语 言 因 素 和 情 境 因 素缺 乏 必 要 的关 注 和 了 解
,
。
”
“
”
。
即使是词 词典 反 映 的 只是 静 态 的结 构
从 王登 峰等
的研 究 可 以 看 到 词 典 中稳 定 人 格 与 评
,
,
级性 描 述 词 比率 很 接 近
只占
, ,
和
。
而 从 十 种 目标 人 物 的 描 述 中 获 得 的 词 中 稳 定 人 格 词 我 们认 为 这 个 事 实 说 明 人 的 自然 语 言 除 了 静 态 结 构 之 外
“ ”
。
评 价词 比率则高达
,
还 有 一 种 动 态 的结 构 这 种 动 态 结 构 更 能 反 映 语 言 的 自然 状 况
“ ” “
”
总 之 人 格 特 质 大
七 因 素 模 型 继 承 了 大 五 的 自然 语 言研 究 思 想 和 因 素 分 析 的研 究 方 法 但 同 时 也 对 大 五 特 质 词 分 类 标 准 及 筛 选 词 的 主 观 性 作 了 批 评 和 改 进 它 的 人格 结 构 分 为 七 个 维 度
,
“
”
。
,
其 中有 两 个 特 有 的评 价 维 度 正 价 和 负 价 其 余 五 个 维 度 中 至 少 有 四 个 与 大 五 模 型 有 大 致 的 对 应 关系
。
“
”
把 评 价 维 度 引 入 人 格 结 构 研 究 无 疑 能 更 好 地 体 现 从 自然 语 言 中 研 究 人 格 维 度 的 思 想 但
,
。
“
”
,
与此 同 时 却 与 传 统 人 格 特 质理 论 发 生 冲突 尽管 大 七 依然 采 用 非议 颇 多 的 因 素 分 析 方 法 而 且 对
,
“
”
自然 语 言 的 理 解 还 仅 限 于 字 词 及词 汇 的静 态 结 构 但 它 仍 不 失 为 一 个 比 较 全 面 通 俗 易 懂 的 人 格 结
,
、
构模型
。
参 考 文献
王登峰 人 格 特 质 研 究 的大 五 因 素分 类
心理 学动 态
,
一
,
一
一
,
争
一
一
,
,
一
、
一
,
一
一
记
,
一
,
,
卜
一
王 登 峰 方林 左 衍 涛
,
,
中 国 人 人 格 的词 汇 研 究
心理 学 报
均
一
一
陈仲 庚 张 雨 新
,
人 格心 理 学
沈 阳 辽 宁 人 民 出版 社
心理 科学
年第
。卷
?
、
奋 一
又
、
一
一
,
’
,,
’
一
,
,
、
‘
,
,
、 哥 一 、 一
它
一
一
一
’
一
,
一 、
, , ,
、 、 、
’
,一
,
,
,,
是
,
一 还
’
一
加
’
一 、
飞
一 一
、
一
、
一 一
卜几
,
生
〕
,
、
’
界
,
一
‘
愁
‘
,
,
〔 一
,
一
‘
、 、
一 、
’
习
盆
〕 、
,
、 ,
,
,
,
‘
,
〕
‘
,
一
”
一
‘
一
,
,‘
,
“
,
”
,
,
一
、 、
,
、 一
一 ‘
一
〕
‘ 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