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会计干货!“财政支出”几种方式?“会计市场”管理环节有哪些?
又到了我们的学习时间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时间又少了一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紧张呢?其实大家没必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会计从业考试只是一次简单的测验,今天,高顿网校小编要跟大家聊一聊《财经法规》里的财政支出方式及会计市场3个环节的管理,还没有理解的小伙伴们可以来这里学习哦~
财政支出支付方式
会计市场管理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道题目,但是大家都知道在学习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马上做题,自我感觉不错,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再来做题,就找不到思路了,所以,大家要及时复习,循环记忆,才能在会计从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加油!
▎本文综合自互联网,由编辑Daisy整理发布,来源高顿网校。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 ,免费网课随心听。
范文二:财政支出要有监督
财政支出要有监督
领导理论
凝酾孵宾践…一……一
财政支出要有监督
◎沈立人
写下这个题目,自知卑之无甚高论.但确是有 感而发,骨鲠在喉,不能不说.
不久前到某县级市,听听介绍,形势大好,成 绩斐然.改善民生,列上议程之后,采取了若干措 施.得出数据,去年用于城乡社会保障等,地方财 政支出了3000多万元,比前年增加一倍以上.对 此,用一句流行语:应当充分肯定.介绍完了,带 我们们去新建的办公大楼,也是去年落成,未询即 告,投资共花4亿多元,包括上级补助1亿元.闻 之不禁愕然.想想又不奇怪,这些是寻常事,不仅 这个县,到处都一样.类似范例,报道频频,由来 已久,始终未戢.
除当权者视为合理和必要外,从舆论看,无不 有所斥责.为什么屡警(禁)不止?至少反映了财 政支出没有监督到位.说没有监督也不尽符合事 实.年度的财政预算和决算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 审议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不乏知情.有关领导讲过 多次,还发过文件,不许随意兴建豪华的楼堂馆 所.至于提倡艰苦奋斗,节约办事,反对铺张浪 费,作为荣辱观教育,更是耳熟能详.然而,为什 么说了等于白说,做的还在照做呢?
看来,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对财政支出的监督
没有认真其事,以致不能取得实效,为公款消费大 开了方便之门.人代会的审议,除了代表中领导干 部占多数有其官官相护的潜规则外,审议过程也是 例行公事,大而豁之,不能深入到具体项目,即使 高达以亿元计.这一关放过了,明文规定变为一纸 空文,思想教育变为一场空话.政绩工程和形象工 程,有与权力相接的利益关系,就通行无阻,毫不 遮拦了.另如吃喝玩乐,公费旅游以及购置轿车 等,同样轻而易举.舆论云云,更是耳边风,任其 喧哗,好官我自当之.相比之下,改善民生有所安 排,也无人进行比较和难以细察了.
财政收支是大事,关系国计民生,一得一失, 影响殊大.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有所更新,但 是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存在很大漏洞.特别是转向 公共财政,与民生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政务 要公开,财政透明是其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公民 作为纳税人,顾问兹事更有权利和职责.对财政支 出加强监督,力争在节约原则下优化结构,有利民 生,才有实效.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 点,体现着民主和法治的进步.人权之一,具体化 为知情权,参与权和一定的决策权,财政正是一个 切入点和突破口.眼下还有待实质性的起步,决不 能漠然置之!
.—
48—.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王炎炯
范文三:关于我国财政支出有60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有60%用于公共服务
金融83 0812178 周慧媛
今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达到10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同样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有大幅度增加。上述几方面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从全国来说,特别是基层财政,一般用于民生的开支要达到70%~75%。
今年将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一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三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及城市棚户区改造;四是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六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支持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情况,指出目前我国财政收支的绝对规模已经较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但是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且不同群体对民生改善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人均财政收支水平很低
目前,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口径计算,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万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左右。
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恰恰与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关。举个形象的例子,欧美国家好比“两口之家”,中国可能是“十口之家”(如果按照实际人口数量相比,应该是“十三口之家”或者“十四口之家”),即使两个家庭的收入总量差不多,但人均享受的福利水平肯定会有很大差距。
保障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民生支出也是一个动态调整优化的过程。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2.“特惠式”支出让人感受不同
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宜平均用力,而是要积极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更多采取“雪中送炭”的举措,更多地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像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感受会比较明显,认识和看法也会比较一致。有些支出项目不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只能针对特定人群和地区实行“特惠式”支出,如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相应地,中西部地区的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好处会多些。这会让没有享受财政支出的人们感受不同。
3.有些民生支出侧重点不同
民生支出的种类比较多,有直接增加个人收入的补贴类支出,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提高城乡低保水平等,这些支出都直接增加了个人收入。
而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文化建设等,相应减少了城乡居民的支出,减轻了生活负担,但受益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么直接。
4.人们对有些民生支出不敏感 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受益者多为居民个人,直接增加了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了支出,因此感受会相对直接一些。
范文四: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依然是建设财政和经济财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建立以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为主
的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林跃勤
03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整要素配置方式和提高配置效率,也需要和生产能力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拉动
高速增长期,五年间年均经济增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一般认为, 经济增长。国内学者庄腾飞(2006)等的 20 10.6%,中国经济规模 长率达到作为政府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 模型分析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
财政政策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积 段,下,政府公共支出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则 快速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国内生产总值将变动 0.645个百分点。在 极因素,又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 强。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状况依 地区经济非国有化程度、外国直接投资、 量。在中国主要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背 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依靠要素高投入驱 公共支出和劳动部门供给等对经济增长产 景下,从政府支出结构(包括与税收政策 动而科技进步贡献度偏低;资源瓶颈与环 生正向作用的诸多因素中,公共支出影响 配合)角度调节总需求、促进财政政策对 境恶化加剧,威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 作用最大。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展。在新的发展阶段,要使经济发展方式 公共支出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结构和质 得到真正有效转变,需要采取新的治理思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公 用。自量。财政公共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 路。鉴于转型期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 共支出规模明显扩大、公共支出占 GDP 比 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动员社 处的特殊地位,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 例不断提高。为此,许多学者对公共支出 会资源的构成与程度,其对市场经济运 进政府职能转换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具有 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表 行、经济增长结构的影响可能比公共支出 关键性的意义。明,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增加政府支 规模的影响更大。财政支出中各项支出的
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资本存量产出弹性不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并
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
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各种要素的分
配、投入、组合及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它决定着生产力的整体效能和发展情况,
反映经济增长的实质内涵,通常分为粗放
增长方式和集约增长方式两大类,前者也
叫数量型、外延型或速度型增长方式,具
有高耗消耗、低产出和高污染特点,后者
是内涵型或效益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
产要素有机构成和使用效率提高来实现经
济增长。转变增长方式就是指通过政策、
手段调整,改变或转换经济增长路径与方
法,从粗放的、扭曲的和不可持续的增长
轨道转向集约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增长
轨道。对我国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 要多种主体共同努力,既需要微观主体调
主持人:赵雪芳 55
不相同。实证研究显示,在公共支出规模增长,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入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一定的情况下,各项财政支出中社会文教 公共领域的支出偏低(仅占 26% 左右),使 要》及 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卫支出贡献度最高。尤其是教育支出具有 普通百姓面临学费高、看病难、住房贵的 育法》中。但文教支出占中国财政总支出的 促进长期增长潜力和增长质量的作用。研 局面,居民从低微收入中筹集本来应该由 比例不仅没升,反而从1998年的27.14%下 究表明,教育不仅是东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 财政负担的支出,导致中国预防性储蓄倾 降到 2002 年的 26.86%,占 GDP 比重一直 源,而且是其经济迅速升级的动力。有研 向强烈和高储蓄,从而严重打击了居民的 徘徊在 3% 以下,2001 年才提高到为 3.14%, 究表明,1960,1994 年韩国保持着人均产 即期消费水平和降低了消费预期,这是中 比同为经济转型期的俄罗斯落后很多。政 出年均约 6% 的高增长率,其中多数年份教 国消费难以真正启动、投资消费严重失调 府公共教育支出过低和增长缓慢的直接后 育贡献超过 15%,教育成为韩国经济增长 的基本原因。显然,这种投资拉动型高增 果是整个国民受教育年限较少、劳动力素 和转型的强大动力。可见,财政支出结构 长是财政支出经济投资中心论的直接结 质较低、技术人才缺乏,产品安全、质量 调整会对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增长质量产 果。中国消费对 GDP 贡献率不断下降的原 和产品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缓慢。 生显著影响。 因并不在于消费本身,而在于政府工作重
心在投资上,使投资成为主宰我国经济增 财政支出方向调整对于转型期中国经
长推动力。其后果之一是巨大的投资所形 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特殊意义。在经济转 基本政策思路成的产能由于内需不足只能通过扩大出口 型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发展方式问题
来解决,这又导致中国出口升,对外经济依 无法完全依靠尚不成熟的市场自身来熨
存度迅速提高。而出口顺差和外汇剧增,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平。因此,发挥政府之手来化解发展方式
否继续快速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中国经 以及对外部原材料和能源进口依赖的加 落后与市场失灵不可或缺。政府可以利用
济转型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作为党和政 大,又加剧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 财政支出工具(以及与税收工具的组合)
府倡导的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创新,加 反弹、对“中国资源黑洞”的抵制和人民 影响和引导经济结构优化与增长方式提
快转变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 币升值的压力,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面临 升。实际上,诸多结构失调以及发展方式
增长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到提高消 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的风险。 落后问题与财政经济政策偏颇与失误有一
费增长贡献度,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 财政支出偏重于工业发展,导致三次 定的关系。可见,优化公共支出内部结构,
过度依赖第二产业来拉动转向提升第三产 产业结构扭曲和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由于 即降低政府对一般竞争性领域投入,强化
业拉动作用,由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由过 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向重化工业、城市建设 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投入,特别是强化对
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转变到更多依靠提高 倾斜,削弱了对服务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文教卫等部门的投入,对于提升经济长期
劳动者素质、加快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方 支持,形成三次产业结构扭曲,如 2007 年 发展潜力和质量极为重要。
面来。这些转变的实现需要从需求结构、供 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依然低于 40%,落后于
给结构、生产要素组合结构调整和生产要 世界同一发展水平国家约 15 ,20 个百分
素质量提高等方面进行努力,而这些均离 点。受政绩冲动影响,地方政府经济建设
不开在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并与税收政 费用支出往往偏重于能很快“制造”GDP
策有机配合基础上的财政支出调整。 或者服务于 GDP 增长的低门槛、低技术水
财政支出结构扭曲:中国经济发展扩大公共教育支出,加快人力资本的 平产业,其后果是 GDP 规模迅速放大,但资
方式落后的重要原因 培育。按照内生经济增长规律,一国经济 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程度也同步上升。如
长期增长路径是沿着主要由物质资本驱动 中国单位 GDP 能源消耗奇高,一系列战略
转向主要由人力资本驱动的过程。在经历 资源进口依赖度迅速提高,环境污染日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98年实施扩了 30年粗放式高增长后,中国经济继续依 严重等,使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后,以经济建设和 靠资本、资源与劳动力等的高投入的发展 公共教育支出不足制约着人力资本积 行政管理支出为主、而不是以提供公共服 模式的潜力日益消失,中国需要以更多培 累和经济创新水平。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 务产品为主的财政支出结构表明中国财政 育和投入高级人力取代传统资本和低端人 明,国民教育水平是一国经济创新能力和 依然是建设财政或经济财政。经济发展方 力的投入,给经济发展以新的动力源泉。 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发展国民教育是政 式转变不过来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职能没 为此,在依然需要主要依靠政府公共投入 府的基本职能。早在 20世纪 80 年代末,中 有转过来,而政府职能没有转变过来的重 解决国民教育提高的条件下,切实消除公 国就确立了预算教育拨款占 GDP 比重在 要表现就在于财政支出结构中公共支出比 共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不可回避。在中国进 20 世纪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达到发重依然过低或者增长不快。 入工业化中等发展阶段和中等收入阶段 展 中国家 4%的平均水平的目标,并被正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用占比偏高, 后,经济发展动力升级需要国民素质的快 式列 是投资规模膨胀和投资消费关系扭曲的重 速提高,公共教育支出不能再停留在人均 要诱因。由于财政支出大量用于基础设施
和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 30% 左右),
加上其投资乘数作用,带动了投资规模的
中国金融?2008 年第 7 期 56
格各项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原则的法律规范
体系,如应该根据新的发展条件修改完善 《预算法》、《义务教育法》等,加快建立 《医疗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等,对经 过人大通过的预算方案必须维护其法律严 肃性和透明性,消除各项职能支出的越位 与缺位、供给不足与浪费严重情况,消除 政府长官财政、随意改变支出方向的惯性 做法,强化财政公共支出审计、监察,严 肃财经纪律,更加严厉地打击滥用职权乱 花钱、钱权交易、挤占挪用甚至贪污受贿 等种种违纪违法行为,对审计出来的违反 财政公共支出纪律的案件,必须把对违纪 单位纠正处理与加大对单位领导的责任追 究结合起来,以切实提高财政公共支出的 执行力。为此,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背 景下,深化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强化 政府财力支出合理化、规范化和效益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化)的激励机 制与问责制是非常必要的。尽快完成公共 房和求学保障,从根本上消除居民不能消 美元时的低水平上。在财政支出GNP300 财政制度建设是中国真正确立市场经济体 费和不敢消费的根源,这正是政府在今后 规模总体扩大基础上将财政支出重心从物 制、也是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步 公共支出政策调整中必须和应该有所作为 质资本扩大转向人力资本扩大,加速教育 骤之一。 的地方。支出增长幅度,使其占 GDP 比例尽快超过 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问题虽 加大财政支出对建立创新体系的支持 4% 并不断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转变 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与政府 力度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重 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职能转变不到位、财政体制改革滞后、财 要内容之一是要使经济创新体系由政府主 加大对卫生、社会保障、贫困补贴等 政政策不完善,导致财政支出结构畸轻畸 导转向企业自主创新,但并不意味着政府 的支出比例,为居民扩大消费、提高消费 重关系密切。实践证明,扩大政府收支规 就可以袖手旁观,即便发达市场经济国 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创造良好环境。作为发 模和增长速度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在收入 家,促进创新发展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 展中大国,构建一种消费驱动为主、投资 分配体系倾向于政府和企业的体制下,经 一,更何况转型期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创 消费出口协同推动的经济发展动力格局是 济高增长往往伴随着政府收入更快的膨 新体系尚在草创阶段,政府尤其应该增强 保持经济自主、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从 胀,政府“手紧”的问题比较容易得到解 对创新体系形成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政府 中国启动扩大内需战略以来消费迟迟难以 决,但涉及到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思维与 要通过财政公共支出(配合税费政策)创 提振的情况看,扩大消费比扩大投资更加 行为方式及职能定位,社会财富分配等的 造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的宽松环境,如加 复杂,启动居民消费比启动政府消费更加 调整却相对较难,要让政府向被长期弱化 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新技术、新能源、新 困难。因为,居民消费不仅直接涉及居民 的文教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促进科 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利用提供贴息和税费 自身,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决策和行 技进步等领域“手松”却更难。因此,要 减免方面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在建立和 为,如政府就业、收入分配、低保、住房、 真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创新 扩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孵化器”—— 卫生、教育、利率等相关政策密不可分。鉴 型经济发展,仅仅追求做大财政“蛋糕”是 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 于低消费与高储蓄、高投资是此消彼长的 远远不够的,下决心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一步规范和强化政府采购法的执行,消除 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不振的问 调整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等重 一些政府机构歧视本国企业参与政府采购 题,既要解决在社会总收入分配中居民收 要,甚至更为重要。?竞标的做法,为国内高新产品、节能环保 入过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消费能力制
产品等提供公平、良好的需求环境;加大 约问题,还必须解决消费梗塞,创造良好
公共环境治理支出,抑制具有强负外部性 的消费环境,如切实解决公共医疗卫生、 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低保、孤寡病残等贫困补贴、助学金以及 完善公共服务支出法律体系,深化财 廉租房建设补贴等方面的公共支付欠账, 政预算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完善和严 让所有人群都拥有基本的生活、医疗、住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 赵雪芳)
范文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财政支出体系建设
【摘要】近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各个生产部门都在进行相应调整,但始终存在着诸多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体系。本文着重探讨了财政支出体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问题 政策建议
一、财政支出建设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
财政支出体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政策、规模、结构、方式和体制机制五要素要以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为基础运转;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生产要素组合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等方面进行努力,而这些都离不开财政支出体系的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决定了政府经济杠杆的撬动力和支撑点。另外,从宏观层面上看,财政可以通过优化收支结构和规模安排,如直接加大对科技创新、新能源开发和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率偏低
虽然消费强劲拉动,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仍属于偏低水平。从消费需求内部结构来看,例如北京2004年数据如下:北京市最终消费7907.7亿元中,居民消费4648.9亿元,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为58.8%;政府消费3258.8亿元,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为41.2%。而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2004年各国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平均为78%,政府消费平均为22%。可以看到,北京市居民消费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使其在GDP的比重稳步提高,这样才能使经济体达到较高水平。
(二)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工业结构层次低且偏重,对投资和资源依赖性强。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和其从业人员比重较大。但在重工业中,原料工业贡献了比重过大,轻工业中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因此表明工业结构的层次较低。支柱性产业基本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投资依赖性很强,它们也是耗水耗电大户,环境污染较重,资源节约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迅速,但高端化的服务仍然供给不足。根据国际机构对现代化的定义,其中一项指标就是第三产业占GDP的70%以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和效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依旧很大,高端化的服务仍然供给不足,整体的分工水平、服务标准以及专业化程度都有待提高。
(三)区域发展面临失衡
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广大地区未能形成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那样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经济中心、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有竞争力的经济区域。同时,地区内部受发展格局的影响,各地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差距则更大。广大地区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改善困难,吸纳高端产业的能力弱,高端人才数量少,区域发展很难步入良性轨道;并且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四)产业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科技和经济结合上,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确立,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二是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科技资源分散、封闭还比较严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科技创新环境还不完善,自主创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科技评价、奖励体系还需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支出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加大转变方式的调控力度
1.完善财政的扩大消费支持政策,引导居民消费升级
在培育消费热点方面,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培育消费热点。要支持特色社区的建设,完善其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提升相关服务的水平和档次,吸引高收入人群前来消费。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环境,大力发展旅游消费,同时支持节假日消费和会展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在挖掘消费潜力方面,政府要大力支持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的消费带动作用,逐步提高服务消费比重,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补贴标准和办法,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支持。同时还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
2.完善财政的产业支持政策,发展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1)完善财政的农业支持政策,优化第一产业
政府要科学统筹政策资金,把握财政支农的方向,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具有优势的农业产业项目和重点镇产业项目,继续加大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和发展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支持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会展经济培育工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流通服务平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项目的建设,以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花卉产业园、创意产业园、高档盆花区、花卉展示交易区、苗木展销区等产业区形成。同时,积极利用筹办世界种子大会的机遇,支持投建亚太种业交易中心项目和种业会展中心项目。
(2)完善财政的工业支持政策,做强第二产业
政府要合理安排政策资金,把握工业转变的方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确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要在原有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上,与国内外知名协会、商会、投资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定向招商、专业化服务等方式,继续招商引资,同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市场性强、重竞争力等特点,优化经济结构。 (3)完善财政的服务业支持政策,做大第三产业
政府要积极采取财政支出政策,科学安排政策资金,支持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在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贯彻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建设、供水供电设施建设、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同时要注重加强周边环境整治,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功能完备的服务设施,创建一流的居住和商务条件,搞好各种文化设施建设,以吸引大批优秀高端服务机构;同时要完善优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配套环境,提高高端商务服务业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增强高端服务业的植根性。
3.完善财政的区域城乡支持政策,推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政府要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落实工作,协调好各级财政关系。要加大对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增加各地区公共事业发展补贴资金,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要完善激励调节机制,将收入增量进一步向发展滞后地区倾斜,调动各地区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同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和收益分配,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发展滞后地区加快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
4.完善财政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政府要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高端商务服务业,既能促进服务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自身产业发展服务能力,又能凭借商务服务业的高关联性、高开放性,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创新资源探索方面,要鼓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创新资源:寻找人才,寻找原材料、配套商、供应商,寻找市场、引进技术和设备转变。
(二)完善财政支出机制,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式
1.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政府要积极利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融资平台,利用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担保、再担保、信贷、信托、保险、证券等多种工具,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加强财政投入与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切实增强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效应,启动民间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同时将直接补贴、贷款贴息、产业投资基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多种方式综合使用,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的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初期新创意、新构想的支持,鼓励自主创新。
2.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政府要将绩效理念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要强化问责,增强约束,建立“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评价形式上,积极探索实施事前评估和财政再评价制度;在评价对象上,突出重点,选择大额专项资金实施重点评价;在评价范围上,扩大范围,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在各部门的全覆盖;在评价指标上,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经济日报,2011-6-30.
[2] 陈共.财政学[M]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刘尚希.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虎立伟(1988-),男,回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学硕士,研究方向:财政政策与税收。
(责任编辑:刘晶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会计干货!“财政支出”几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