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doc】丰子恺故居
丰子恺故居 ?丰子恺在日月楼作画时的情景
丰子恺故居
口宗晓
华一民提供
?^49年4月23日,从香港飞往上家.丰子恺在这里住了21 l海的最后一班飞机徐徐降落在年之久,这既是他一生中 虹桥机场,当丰子恺踏上上海最后的栖息地,也是他一 土地的时候,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生中居住最长久的地方. 来.他对家人说:"真好险哪,再晚就不小洋房的二楼有一个 能回来迎接上海解放了."上海是丰子朝外突出的,'blUff台,三面 恺事业开始的地方,如今,他将为上海悬空,顶上也有玻璃,采 的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从二十年代光很好,白天阳光透过窗 起,丰子恺就为我国大众艺术的教育与户直射室内,晚上站在窗 普及殚精竭虑,身体力行,辛勤播种.解前便可望见月亮高挂,星 放以后,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继续星满天.丰子恺把它辟作 耕耘在这块园地里.他根据新中国学校书房,并将新居取名为"日 教育的要求,在短短的几年里就为中学月楼".他联想到几年来的 生编写和翻译了许多图画,音乐教材及愉快生活以及祖国的大好 课外参考书.前景,禁不住吟道:"日月
丰子恺一家当时住在福卅I路671楼中日月长".后来,杭州 弄,靠近天蟾舞台.这里人口密度高,而的朋友马一浮先生又为之 且喧闹嘈杂,极不利于创作.为了改善配上了下联:"星河界里星 居住环境,他托人找房,最后找到了陕河转".丰子恺非常高兴, 西南路39弄93号住宅.这是一幢西班恭恭敬敬地将这幅对联悬 牙式的小洋房,设施齐全,红墙绿树,闹挂在日月楼上,自书"日 中取静.丰子恺十分满意,于是倾其所月楼"三字横批,放在中
有付清了顶费.1954年全家乔迁新居,间,真是其乐无穷.这一
这是他自1949年4月回沪后的第四次搬时期,丰子恺的绘画也以
歌颂为主,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庆 千秋》等.此外,他也为孩子们画了不 少画,反映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 丰子恺把自己的感情和艺术奉献给 了人民,人民也给予了他诸多荣誉: 1953年,他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常务委 员;1954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 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1960年6月担任 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同年又任中国 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分会副会长; 1962年起为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 文联主席.
1966年"**"开始,丰子恺这位 乐观向上,正直善良,心地如孩童般明 净的老人首当其冲,一下子被定为"反 动学术权威".然而,经霜的秋菊犹自挺 拔,日月楼中的主人虽然受尽浩劫中的 人身折磨,精神虐待,却依然顽强.和 从前一样,手执一杯,欣然命笔作画,不 减当年豪兴,只是略事隐蔽而已.1975 年9月15日,这位"自然,清白,明净 的老人"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三年后, 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为丰子恺平反昭 雪,彻底恢复名誉.
1985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 师,人们集资修复了他的故居,并对外 开放.一
?丰子恺旧居华一民摄
2000-5上涵?39?
范文二:去看丰子恺故居
我们是无意间发现的。繁华街道里的一个小弄,拐进去一片清秀树木和矮小民居。午后阳光很好,有猫在晒太阳,不避人,像丰子恺笔下的。有上海弄堂的阿妈阿婶,笑着说,这猫会找镜头的,每天好多人照,要收费的哇!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20737.htm 要按铃,楼上有人来开门,是丰子恺的后人。写一笔好字,懂丰子恺,是真懂。小物件,小书本,都清雅可喜,而且便宜。住处很逼仄,能想象丰子恺当年的艰难处境。画里都看不见,只见童心,坦然的天真。对于恋世,一直忐忑不安来着,自知拍照不是我的专业,一直滥竽充数来着,不知不觉,居然也拍了这么多期。 人生风雨,离别在即,让我们最后一笑,不记得坎坷艰难,只记得坦然的天真。日月楼中有日月,山川河流不改,我们来日方长。 责编:兰黎
范文三:访丰子恺故居
雷长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3月17日 第 08 版)
丰子恺发表的第一幅漫画
丰子恺漫画
1922年至1924年,丰子恺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美术、音乐和英语,家眷迁去后,自费建造一座寓所,植杨柳于院落一角,命名为“小杨柳屋”。如今这所故居与李叔同、朱自清等人的故居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白马湖畔。
不久前,我参加第24届全国杂文联谊会,与众多作家一起到春晖中学参观,出学校后门,走向对面那些故居时,天已黑透,又下起小雨。我走进丰子恺的故居,看到两幅漫画,再也迈不动脚,只顾欣赏,差点儿被遗留在那里。
一幅是散文漫画精选,丰子恺撰联“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并根据上联寓意,画出了《深秋佳兴打桐子》。画面上一个男孩高举着一根竿子,打棵桐树上的桐子,下边有三个女孩子,一个蹲着寻觅桐子,两个坐在旁边,其中大点的女孩仰头望树,
1
小点的女孩低头看地。天真烂漫,跃然纸上。
另一幅是《长安买花者》,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长袍,脚着尖头皮鞋的阔男人,抱着一盆鲜花,一位烫着长发,身穿旗袍的贵妇人,挽着男人的右臂,他们站在路边,大概是在等车。身后,有个衣衫褴褛的行乞者,跪在地上伸手向他们乞讨,而他们趾高气昂,好像一点也没发现似的无动于衷。画上题诗一首:“长安买花者,一枝值万钱。路旁有饥人,一文不肯捐。”这样的画面,我不止一次见过,但它出现在丰子恺的画中,那惟妙惟肖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场景,作者的怜悯之心,再次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两幅漫画,生活气息浓郁,堪称经典之作。
在小杨柳屋,他与同仁喝茶聊天,送走客人,画出了《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洗》,朱自清极为欣赏,将其收录进自己主编的《我们的七月》中,成为丰子恺公开发表的第一幅作品。《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见到了,找到丰子恺,把他的画拿去连续发表,并冠名“子恺漫画”,1925年郑振铎又为他出版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这些活生生的身边人物,引起了读者共鸣,使漫画这一画种在中国画坛立住了脚。
丰子恺曾在一本漫画选的自序里告诉读者:“我对于我描画的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去年为纪念丰子恺先生逝世35周年,出版社又推出一套10册《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再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
2
迎。由此可见,经过“热爱、亲近、理解、体验”的作品,其生命力是多么强盛~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
范文四:石门丰子恺故居
赵荔红 (上海)
丰子恺故居1984年在旧址重建。原来房子,是丰子恺自己设计建造的,被日本人焚毁。进去,当中一尊先生的石质立身塑像,双手交握放置小腹前,圆圆眼镜,恬淡微笑,有点幽默,模样从容。我立在先生边上,学他的样,双手交握垂于小腹前,微微笑着。先生是从容有智慧的人,我来拜他,学的不是他的知识,而是他的生活态度。
丰子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他以为该做的事。这件事,他用一生,很认真、很执拗地去做。法国大导演侯麦说: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改,就会有追随者,即使发行商也一样。沈从文也是这样执拗的人。1956年,沈从文以一个文物工作者身份到济南某师范学院,学生们都是只知道巴金,不再知道沈从文了,当时,他写信给张兆和说:“我想还是在他们中挤来挤去好一些,没有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自己倒知道。如到人都知道我,我大致就快到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干什么的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沉寂了三十多年之后,沈从文似乎“行情看涨”了,他却口述由儿子致信凌宇,措辞严厉,坚
1
决不同意召开有关他的学术会议,他说:“《秋水篇》:‘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孔子曰:‘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两句话非常有道理,我能活到如今,很得力这几个字……自己作你研究,不要糟蹋宝贵生命。”
他一辈子做的事,是画了《护生画集》六册。当然他还有别的一些画,有别的经历,唯有这件事被人记忆。有关六集护生画,我觉得有三点值得记忆和深思:
一是护生画集的由来。弘一法师五十寿辰,丰子恺作五十幅画祝寿,法师作诗;法师六十岁,他献六十幅画,法师为其抄写修改题诗,并从泉州寄信云:“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弘一自然不知道,他能否活到百岁,不过是以这样的嘱托称许、勉励弟子,让他始终一贯地以护生画做有益大众民生之事。丰子恺也很明白这个“伟大的嘱咐”的意义,回信给弘一,谦逊地允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从此,无论周遭环境如何变化,他都恪守约定,终极一生,做完这件弘扬生命的事情。一个微薄书生,奋其一生,只去完成一个允诺。何等的大勇气~何等的守信重诺~~
二是无论环境如何,都变化不了先生的执一。日本人来了,烧杀掳掠,四海烟火,颠沛流离之中,丰子恺笔下画的不是
2
烧杀掳掠,不是凄惨罪过的场面,而是“护生”,是一个活泼泼充满生趣和谐的世界,“所表现者,皆万物自得之趣与彼我之感应同情”(夏丏尊)。这难免被人目为迂腐,甚至遭受批判。正因世人处于枪林弹雨中,备受苦厄,才尤其生出悲悯恻隐。《护生画集》第二册封面作莲池沸腾状,扉页于莲花间画兵仗,表达了丰子恺“沸汤长莲华,兵仗化红莲”的佛家悲愿。到“**”期间,世上的戏,都不知唱到哪一出了,“四旧”早是大破特破,家人朋友全都改造自己奔向新世界去了,丰子恺依旧持笔,悄悄在画这些属”四旧”的护生画。家人恐惧、不解,觉得老头子顽固不化,而这个枯瘦老人,念念于对老师的允诺,生恐自己活不到弘一法师诞辰100年,就于1973年,提前画完百幅护生画,完成了第六集。他遵从了老师的嘱咐,可谓功德圆满,对世界再没什么留念,1973年去世,离“**”结束不远了。
三是,有人对丰子恺说,你既说人不要杀生,最好吃素,吃植物,又说,对草木植物也该爱惜,不可随意攀折,岂非矛盾。丰子恺告诉人们,“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事。”这才是护生的目的。所以,护生是护自己的心,而非护动植物。读画者,不应拘泥于一字一画。人通过爱惜百汇万物,爱惜种种生命,恢复其天然的恻隐之心,维护其慈悲心,才是真正的护生。这是佛理,毋宁说是儒家思想。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讲推
3
爱,讲恢复人性的善。护生在佛是为因果,在儒是为世人。丰子恺是佛,也是入世的儒家。为来生,更为现世。
我们在故居流连。事迹生平,影像风采,旧物书籍,看着亲切。“**”间某日记:“今天一日不出门,一日无访客。”小庭院种有芭蕉,先生喜爱的牵牛花,白墙黑瓦上尽是回绿的爬墙虎。庭院右侧,就是有格格窗的缘缘堂,一幢三层小楼,叶圣陶题匾“丰子恺故居”。正厅右室原是书房,后面是游戏室。二楼是丰子恺内人及姐姐卧室、丰子恺卧室兼画室。在画室,阳光从格格窗进来,投在临窗一张笨重木质九斗写字台。一张空虚的藤椅,当年先生就坐在那里,临窗作画读书。左侧靠墙有张单人床,大概只有一米五长,先生身量颇高,“**”后期,晚年的他,就是蜷缩着睡在这样一张局促小床上,无法腿脚伸直舒服躺卧。靠西墙脚有张竹子小靠椅,是先生当年坐过的,我坐了好一会。
先生有幅画:一堵巨大的砖墙,层层叠叠从下到上垒砌严实的冰冷灰砖。就在砖缝间,一株柔弱的、纤细的绿色草芽,弯曲着冒出来,张开两瓣嫩叶。这幅叫《生机》。先生的爱,就是这样的生机。我流连故居,带回了生机。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4
5
范文五:探访丰子恺故居
丰子恺的画,是我一直所喜欢的;而丰子恺其人,却是我一直所不熟悉的。
喜欢丰子恺的画,原因很多:他的画技法是中国画的线条,而表达的往往是民国当代的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画内容丰富,包括童趣、民俗、乡趣、讽刺、禅意、诗境;画里的配诗也非常有意境。
不熟悉丰子恺其人,也有很多原因:他并非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先锋,也从未在作品中明确表现意识形态的偏向,如巴金、茅盾、老舍,因此在解放后并未成为大力宣传的对象;同时,他也非被文艺革命的先锋们所批判的对象,如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需要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发现,因此其人其事,往往不如其画著名。
第一次了解到丰子恺的生平,是从《弘一法师传》里得知他是李叔同的学生,而且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经与弘一法师合作,出版《护生画集》。在上海的鲁迅公园,也曾经去看过一次丰子恺的画展,这才发现他与众多的民国文化人士交集颇多,而且著述非常丰富,涉猎广泛,包括美术、音乐、文艺理论、文学、翻译,等等。
这次的水乡之行,途径桐乡,距离丰子恺的故居缘缘堂不远,同游的朋友提议不如去看看,我也希望能够从我个人的角度重新发现丰子恺,所以欣然同意,驱车前往。
丰子恺的故居,坐落在桐乡西边的石门镇上。这里水路纵横,交通方便,丰子恺曾经在他的散文《辞缘缘堂》中提到:这里去杭州,上海都很方便,倘有急事,可以坐火车;若有闲暇,不妨租船,可以携带不少用品,书籍,酒食,开船停船时间随意,也不用路上寻找旅店,还可以经常上岸品尝各地特色美食。可见石门果然是鱼米之乡,丰子恺的这种江南才子的闲散劲儿,与家乡的富饶不无干系。
作为家里已经出生了六个女儿之后唯一的儿子,丰子恺从小受到了极大的呵护或者说溺爱。他调了颜料在父亲的《千家诗》画册上临摹,结果因为颜料太浓,下笔太重,浸染了七八层书页,也无非被父亲骂了几句。后来再次临摹书里的人物绣像,墨迹染了原书,也不了了之了。学堂里的先生见他临摹的人物像不错,还请他画了一幅真人大小的孔子像,大家上课时作揖。邻家的亲戚朋友也经常来找他画像,甚至有亲人去世的遗像也往往请他代笔。后来丰子恺的绘画生涯,和小时候的兴趣是分不开的。
后来在杭州的浙江省立师范学校,他幸运地遇到了两位名师:教音乐和美术的李叔同,及教国文的夏丏尊。关于夏丏尊的务实文风,他后来还常常回忆道,“不知我写的这文章,夏先生看到会怎样说?”但是,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还属李叔同。李先生的音乐和美术修养自然不必说,在精神上,也是他的导师。李叔同的“物质-艺术-灵魂”的人格三境界的学说,深深影响了他。丰子恺曾经不无感慨的说:“李先生已经做到了艺术的极致,所以进入灵魂的探索;而我还只能在艺术这一层上徘徊”。他后来从事艺术道路,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有着莫大的影响。
而丰子恺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以首次在国内以漫画的名义发表作品,则和他短暂的日本留学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在他后来的谈漫画创作的文字中,常常提到日本漫画家竹久梦二的直接影响。梦二的画,自成一派,构图是西洋的,笔法却是东洋的,寥寥数笔,神态逼真,尤其是其题字,立意新奇,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比如有一幅画,是一位贵妇人和一个贫女在路上相逢,题目是“同学”,顿时令人感慨世事无常,人生境遇多变,其意境比之普通街景,高下立判。后来丰子恺的画作,也往往是有类似的风格,比如《去年的先生》,就是描绘两个小孩在路上指着一个困窘的小商贩,底层知识分子的不幸境遇油然纸上。再如他的第一幅发表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面简单,只有一道半卷的帘子,桌上一个茶壶,几个茶杯,天上一弯新月,但那种诗意的仙境无以言表。
丰子恺的一生,除了短暂地在白马湖春晖中学与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一同任教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闲居,作画,写文。靠着六千多元的稿费,他在家乡石门买地造屋,建起了当地最大最宏伟的建筑,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家园-缘缘堂。这缘缘堂的取名,还颇富传奇色彩,一天弘一法师来拜访丰子恺,问他新屋打算起什么名字,答曰还未起名。弘一法师就让他写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字在小纸片上,揉成小团,掷在佛堂上,然后随意捡起两个,就是“缘”、“缘”两字,所以这个新家,就称为缘缘堂。丰子恺在这里居住了五年,一直到1938年日寇入侵嘉兴,这才辗转逃亡到重庆,而缘缘堂也毁于战火。丰子恺的许多著作,都得名于此宅,比如《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还我缘缘堂》等。
现在的缘缘堂,是桐乡人民政府重修的,整新如旧,看得出来还是花了不少功夫。里面的房间布置,一如既往,但是曾经的一两万本藏书,已经无处可寻了。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从字里行间,绘画作品之中品味丰子恺,这位“艺术中的艺术者”当年的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丰子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