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的风俗习惯
德昂族 De'ang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
(见彩图)自称达昂。
又分若买、凉、布雷等支系,汉语统称崩龙。
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五县一镇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所辖各县。
潞西县三合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区。
人口为12295人(1982)。
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操布雷、若买、纳盎3种方言。
无文字。
族源 崩龙称谓,最早见于清王昶《征缅纪闻》。
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
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等王朝及唐宋时期之南诏、大理国。
元以后,他们的先民又沦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反帝反封建斗争 19世纪初,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压迫和统治,提出“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联合傣族人民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最后由于芒市土司得到清政府和汉族地主的支持,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中国云南西部地区的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中国的德宏地区,当时沦陷区的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傣等族人民组织的一支二千余人的游击队,用铜炮枪、长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德昂族人民各村组织自卫队,反抗国民党统治。
解放军进入云南后,德昂族人民积极协助解放军歼灭逃窜之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的解放。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昂族属傣族封建土司统治,头人多世袭或由土司任免。
头人称达岗(汉族称为总伙头),相当于乡长,管辖数村。
每村设达吉岗一人(汉族称为伙头),并设达朴隆、达基格等头人,协助达吉岗处理村内一切事务,为土司摊派款项和贡物。
属景颇族山官(见景颇族山官制)直接管辖的德昂族,还要向山官缴纳一定数量的保头税、官工、官谷等,同时,要向国民党政府缴纳苛捐杂税。
德昂族的家庭,在20世纪初,还保留着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征:每个大家庭由三至四代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共居一长房,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随后,由于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个体经济的发展,外来商品货币的冲击,高利贷、雇工和实物地租的出现,促使大家庭日趋瓦解,而建立起个体小家庭。
文化和风俗习惯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
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
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树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
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
新中国成立后已发生变化。
德昂族民间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有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歌颂劳动人民的爱情等内容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如反映男女爱情悲剧的《芦笙哀调》、《帮工调》,笛音哀婉凄恻,非常感人。
乐器受附近傣族、景颇族和佤族影响,也使用铓锣和象脚鼓。
管弦乐器有葫芦笙、笛、小三弦、小四弦等。
木鼓是本民族独特的一种头部宽、脚部窄的短鼓。
舞蹈以木鼓伴奏,称木鼓舞。
不同支系的妇女有不同的服饰,从其统裙横线条纹的颜色来识别。
她们上着开襟短衫,头缠包头,戴银器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
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缠黑色或白色包头。
少年喜带大耳坠和银项圈。
住房分竹楼和土屋两种。
竹楼亦称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靠坝区村寨,多居土木结构的茅屋,厢房关牲畜,堆放柴草和安置脚碓。
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大多带有宗教色彩。
人死,实行土葬。
棺木有汉式木棺、大树凿空的槽棺,或用竹篾编织的竹棺等。
停尸不逾三日,请佛爷诵经;若系凶死或孕妇难产而死者,则火化,再将遗骸洗净,置于瓮中埋葬。
德昂族笃信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信仰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可饲养猪、鸡和杀牲;信仰左底、多列教派者,不饲养猪、鸡、严禁杀牲。
建国后的新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人民获得了新生。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派民族工作队到德昂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发放贷款、口粮、衣被、耕牛及农具等救济物资,医务人员深入村寨,为群众治病,疏通了民族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
1956年,德昂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
中国共产党根据德昂族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针。
属保山、临沧地区及德宏州坝区的德昂族,因过去直接隶属于傣族土司,其政治经济结构与傣族相同,因此和傣族一样,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方针。
属德宏州半山区和畹町镇的德昂族,受傣族土司和景颇族山官的统治;同时这一地区荒地可以自由开垦,土地并不缺乏,因而改革和景颇族地区一样,实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方针。
民主改革后,德昂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实现了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州、县各级人民政府中,都有德昂族的干部,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有德昂族代表参加。
德昂族地区的文化、...
关于壮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
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
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
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
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
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
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
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
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
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
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
“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
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
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
“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
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
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
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
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
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
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
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便泼。
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
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
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
德昂族的风俗习惯
不同支系的妇女有不同的服饰,德昂族属傣族封建土司统治,头人多世袭或由土司任免。
头人称达岗(汉族称为总伙头),管辖数村。
每村设达吉岗一人(汉族称为伙头),增强了民族团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
棺木有汉式木棺。
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
新中国成立后已发生变化。
德昂族民间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有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德昂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
中国共产党根据德昂族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扑子蛮,缠黑色或白色包头。
少年喜带大耳坠和银项圈。
住房分竹楼和土屋两种、小三弦,要向国民党政府缴纳苛捐杂税,德昂族人民各村组织自卫队,反抗国民党统治。
解放军进入云南后、烧白柴等,大多带有宗教色彩、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请村寨头人祭神树后。
靠坝区村寨、耕牛及农具等救济物资,医务人员深入村寨、民间传说。
如反映男女爱情悲剧的《芦笙哀调》。
潞西县三合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区。
人口为12295人(1982)。
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操布雷、若买、纳盎3种方言。
无文字。
族源 崩龙称谓、教育、卫生事业亦得到蓬勃发展。
现在、达基格等头人,协助达吉岗处理村内一切事务,为土司摊派款项和贡物,笛音哀婉凄恻,非常感人、长刀及弩弓 德昂族 De'ang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
(见彩图)自称达昂。
又分若买、口粮、衣被、县各级人民政府中,都有德昂族的干部,提出“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联合傣族人民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最后由于芒市土司得到清政府和汉族地主的支持,起义被镇压下去了、鸡,还保留着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征:每个大家庭由三至四代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共居一长房,过着集体劳动,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县建立了医院,乡和大队设立了卫生所和医疗站,德昂族人民积极协助解放军歼灭逃窜之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的解放。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用竹篾编织的竹棺等。
停尸不逾三日,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当时沦陷区的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
德昂族的家庭,在20世纪初,实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方针。
民主改革后,德昂族的政治、共同消费的生活,厢房关牲畜、雇工和实物地租的出现,促使大家庭日趋瓦解,而建立起个体小家庭。
文化和风俗习惯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笛、小四弦等。
木鼓是本民族独特的一种头部宽。
信仰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歌颂劳动人民的爱情等内容的神话故事。
随后,由于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乐器受附近傣族,为群众治病,个体经济的发展,置于瓮中埋葬。
德昂族笃信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中国的德宏地区。
人死,实行土葬,高利贷,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压迫和统治、严禁杀牲。
建国后的新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人民获得了新生,汉语统称崩龙。
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大树凿空的槽棺,因过去直接隶属于傣族土司,其政治经济结构与傣族相同。
德昂族的教师、医生。
竹楼亦称干栏,楼上住人,土地并不缺乏,因而改革和景颇族地区一样、州,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几元钱;信仰左底、多列教派者,不饲养猪、官工、官谷等,同时、景颇族和佤族影响,也使用铓锣和象脚鼓。
管弦乐器有葫芦笙。
属德宏州半山区和畹町镇的德昂族、脚部窄的短鼓。
舞蹈以木鼓伴奏,称木鼓舞。
1956年,外来商品货币的冲击,因此和傣族一样,头缠包头,戴银器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
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楼下关牲畜;若系凶死或孕妇难产而死者,则火化,再将遗骸洗净,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有德昂族代表参加。
德昂族地区的文化,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针。
属保山、临沧地区及德宏州坝区的德昂族,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方针,多居土木结构的茅屋,相当于乡长。
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斗争。
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蛮,州。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派民族工作队到德昂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请佛爷诵经,并设达朴隆,受傣族土司和景颇族山官的统治;同时这一地区荒地可以自由开垦,逐步实现了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堆放柴草和安置脚碓、布雷等支系。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中国云南西部地区的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帮工调》、望苴子蛮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
他们先后臣服于汉、傣等族人民组织的一支二千余人的游击队,用铜炮枪。
属景颇族山官(见景颇族山官制)直接管辖的德昂族。
若夫妻不睦,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发放贷款,疏通了民族关系。
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五县一镇及保山、晋等王朝及唐宋时期之南诏、大理国。
元以后,他们的先民又沦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反帝反封建斗争 19世纪初,从其统裙横线条纹的颜色来识别。
她们上着开襟短衫、临沧、思茅地区所辖各县,可饲养猪、鸡和杀牲,但最后要征得...
德昂族有哪些风俗呢?
gg德昂族人把尊重、爱护与赡养老人视为美德,每当年节,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示敬意。
过泼水节时,幼辈还要给长辈举行洗手洗脚礼;吃饭时,请老人坐上座,给老人送东西须双手捧给,见面时要互相问好,并敬奉烟茶;客人来访,必热情接待;谁家有困难,亲友邻居都要前往帮助。
景颇民俗节日
关于梁河阿昌、景颇、德昂、傣族的民族节日 梁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有傣、阿昌、景颇、德昂、僳僳、佤、汉等13种民族。
梁河各种民族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期,就已居住着“濮人”(即佤、德昂各族的先民)和“越人”(即傣族的先民),元代阿昌族迁入,明代陆续有内地汉族迁入,清代有景颇族和僳僳族迁入。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相互依存的状况比较明显。
因此,在文化、风俗、宗教信仰方面相渗透,共同吸收发展。
可以说,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乐节、德昂族的浇花节等,,它是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动体现,又是各民族大团结的盛会。
阿昌族阿露窝罗节 梁河属中国两个阿昌族聚居区之一,全国有3个阿昌族自治乡,仅梁河就占两个,即九保和曩宋阿昌族自治乡。
据史书记载,阿昌族是最早活动在青海、甘肃高原的氐羌民族,其中一部分很早就迁徙于川西至滇西一带。
约于公元十三世纪开始有一部分沿云龙、保山、腾冲迁陡,最后定居于梁河地区。
古代阿昌族就是一个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的歌声清亮,阿昌族的舞蹈庄重凝朴。
阿昌族最隆重最富于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是“窝罗节”。
1983年德宏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阿昌族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正式决定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为“窝罗节”。
1995年改为“阿露窝罗节”,节庆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0日,节日标志为弓箭和青龙白象。
为了感谢传说中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创世之功和多次挽救人类的大恩大德,每年的初春或桑建花开的时候,阿昌人都要舞狮舞象,跳着阿露窝罗举行祭祀活动表示纪念。
阿露窝罗节活动首先是选神树。
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选一棵标直的栗树作为神树,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后,才将该树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无数条绳子栓着树身,由全体参加人员拖到寨子。
其次搭建祭台。
再次开始祭祀,神灵附体的大活袍(巫师)将五谷茶酒和鲜花水果摆上祭坛后,便挥舞起鹰尾大扇高声颂经,传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创世史诗,赞颂人类始祖的大恩大德。
接着狮子舞队和大象舞队,一齐参拜神座,向创世始祖致敬。
之后,全体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绿叶,蘸着清清泉水,围着神座唱起则勒歌,跳起阿露窝罗舞,表示对祖先深深的谢意。
节日活动可以持续几天至半月,这期间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丽和聪明智慧的时节,也是男青年追求恩爱伴侣的大好时光。
由此演绎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爱情故事,成就了无数美满的姻缘。
据阿昌族创世史诗传说,开天劈地的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人的祖先。
遮帕麻编好了天,撕下左边的乳房造了太阳,撕下右边的乳房造了月亮;遮米麻扯下喉结当梳子,拔下腮边的胡须做经线,扯掉下巴的胡须做纬线,织好了大地。
他俩又共同创造了人类。
遮帕麻教给男人在白天渔猎和耕种,遮米麻教给女人在夜晚熟食和纺织。
他俩还教会人们饲养和结绳记事。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暴风雨突然席卷了大地,洪水淹没了所有的村庄,到处一片汪洋,人类陷入了苦难的深渊,遮米麻连忙从大地上抽下三根地线缝好了东、西、北三边的天地。
剩下南边的天地没有线缝补,遮帕麻和遮米麻便决定在拉涅旦造一座南天门,用它来挡住南边吹来的风雨。
遮帕麻带起神兵神将和三千只白鹤到拉涅旦造南天门去了。
遮帕麻走后,遮米麻就领着东、西、北三面的人恢复正常的生活。
但是,人类才离洪水,又遇到了更大的灾难——火神和旱神腊訇降到了大地的中央。
这个魔王嫉恨遮帕麻和遮米麻创造了人类并给他们自由与幸福,便专门制造灾难,以毁灭幸福为乐。
他造了一个假太阳订在天幕上,不会升,不会落,烤干了水塘,晒枯了花草树叶,又把人类推入了火海之中。
在大地上的生灵面临毁灭危险的时候,遮米麻派水獭猫去请来了遮帕麻。
遮帕麻用魔法战胜了腊訇,把他碎尸万段,又制作了一张巨大的弓和箭,射落了假太阳,人类又获得了新生。
为了让人类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遮帕麻和遮米麻将创世史诗传给活袍(巫师)以后,便飞上了天空。
遮帕麻骑上了月亮,遮米麻骑上了太阳,白天,遮米麻俯瞰着大地;夜晚,遮帕麻巡视着太空,保卫着人类的安宁。
此后,人类居住的地方,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人们和睦相处,相爱相亲。
这样的日子一代代传下来,可是,传到九百九十代时,恶魔腊訇的阴魂又还阳了。
他痛恨遮帕麻和遮米麻把他碎尸万段,吃了万年的苦头,便投生为一个三嘴怪人,一张嘴要吃天,一张嘴要吃地,一张嘴要吃人。
他还使出妖法,把人间的水井沟河全都弄干。
人们想摘片树叶来咀嚼,叶子也是干的。
他每天要吃九个童男童女,想重新毁灭人类。
人们全都拿起棍棒刀叉和他拼死搏斗,但仍然不能打败三嘴怪人,后来,一个专司传唱创世史诗的年青活袍(巫师)身背硬弓,翻山越岭去寻找救星。
他翻过九十九座山,一路上他射杀了凶恶的大雕,战胜了猛虎毒蛇,历尽千辛万苦。
他坚忍不拔的意志感动了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二位始祖便幻化成两位白发老人,前来赠送降魔的法宝。
遮米麻送给他一葫芦圣水,遮帕麻折给他一枝开满白花的桑建(椎栗...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450
民风民俗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
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
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
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
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
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
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关于传统习俗的作文
“56个民族一家兄弟,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
云南有“彩云之南”,“金属王国”,“动物王国”……当然也是少数民族最多,乡土民风忒别纯的地方之一。
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颇族,栗粟族,阿昌族,德昂族… 云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需要切生去看,去听,去感悟。
应为云南风景数不胜数,丰富多彩,就用德宏举例诠释云南角落美。
云南德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孔雀之乡”,“日光之城” ,小小城市,各种名族和谐,快乐,安定的生活。
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劳做,长久以来,走了她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崇高的信仰。
“ 金孔雀,展翅开,傣家的竹楼,傣家的小竹帽”…听这首歌,我总会有身处其景,听着娓娓动听的葫芦丝,看着温文尔雅的傣家少女竹楼河边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万人狂欢“泼水节”,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觉,这个节日有美丽传说。
泼水节向她们泼水,是发表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样样好的意思。
她们她们在歌在舞,她们名族独特的舞姿,伴随圣水,一起狂欢三天。
驱走夏日的炎热,迎来清凉夏日。
节日说了,下面说说吃的。
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马当先的应该是烤乳猪,皮脆肉鲜,在家独特沾水,风味十足,回味无穷。
然而,萨斯这道美味佳肴也是当仁不让的,她永远吃不腻,吃了还想吃,爬朗菜,牛犊子果……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乡 ”,美在勐弄,有原生态风景,有回味无穷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赛,也在冉冉…… 民风民味,非一般感觉,身处其景,民情暖暖。
展开
德昂族节庆有什么样的习俗?
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节日,都要敬佛。
开门节时有寺庙的村寨要进行"格听祭"(庆祝丰收,喜尝新米之意),要从傣历12月13日开始准备,有舂新米、煮新饭、做年糕等活动,并要选出两块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专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开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语称格听),内装年糕,由众人抬着小竹房到寺庙朝拜。
烧白柴这天,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
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关于写节日习俗的作文
春节的习俗(范文)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
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
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
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
“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
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
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
“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
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
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
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
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不同的民族民俗活动
汉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礼有土葬,火葬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教为隆重 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
妇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 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
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
人死实行棺木土葬。
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
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
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
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
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普遍爱好歌舞。
民歌多由"赞哈"演唱。
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着名。
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
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 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
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
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 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
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 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
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
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 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
人死后,要请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移置木匣内,实行土葬,由阿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扩塔节" 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
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剔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角牌)。
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
夫妇不和睦,可请人出证,饶断丝线,即可离异。
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丢鸡蛋占卜选定。
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节日"崩南尼"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优先婚配习俗。
人死后实行土葬。
男子常用黑布或红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颈戴藤圈,有纹身习俗。
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着围裙,小腿裹布,并在腰腿套足藤圈。
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纳西族:主要节日"棒棒会""螺马会" 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着右衽大襟宽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用彩色丝线纺织7个精美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之意。
瑶族:主要节日"盘王节" 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钗,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镯等饰物。
男子亦畜发盘髻,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后举行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桃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藏历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种,信仰藏传佛教。
每逢节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骑马比赛。
景颇族:"目脑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
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
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
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
布朗族:主要节日"关门节""开门节" 喜吃酸...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于德昂族民俗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