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学 术 论 文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系 别: 国际贸易与金融
专
学业生名姓称: 金融学 名: 叶繁
学 号: 12101729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董馨
完成日期 2011 年 2月 1日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摘要:提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想到“卖国贼” 、“千古罪人”等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气和、理性的对待这一历史人物,我们可以发现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的地方众多,他又鲜明的性格特征并带有进步思想,但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报负。本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李鸿章进行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李鸿章 近代化 中国 变革
履历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时,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卒。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的困惑:理想和现实的两难
李鸿章身处中西文明激荡的晚清时代,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
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的现代化之路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侵略和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和交融的初步结果。与同时代的洋务官员相比,李鸿章不仅对中外形势和中国出路的认识要比同僚深刻,而且采用西法、举办洋务新政数量之多、成效之大,也无人能望其项背。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举办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主张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外人所长”结合起来。所谓“修明前圣制度”,就是“变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所谓学习“外人所长”,就是引进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必须指出的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鲜明的现代意识
1896年6月他到达柏林。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已经下台的俾斯麦。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显然,这符合李鸿章的改革取向。但是,这并非是中国自强的根本之计。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李鸿章。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 。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他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 . 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是双方
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他同时说:“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
他对于妇女的教育问题表达了开明的立场。美国记者问及“阁下赞成妇女受教育吗?”时,他说:“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 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
他认识到报纸或者新闻媒体应该揭露真相。他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李鸿章在皇权体制的压制之下,虽然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他卓越的现代意识还是为疲软的晚清社会注入一支新的活力,有效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对李鸿章的新认识
细数李鸿章的一生,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什么黑锅总是让他背,就算说他卖国,也是光绪、慈禧他们逼他去卖的!如果朝廷的军费都到位,如果皇帝确实落实海防,那时日本鬼子会攻的进来吗?他们敢侵犯台湾吗?而后面签约都是别人逼他去的,清朝政府那么多文武大臣,哪位有能力去签?《马关条约》只是让他成了朝廷的替罪羊。换一句话说,如果清王朝统治者不同意割让台湾,李鸿章签不签约有用吗?看来看去,我感觉李鸿章真的很冤。
看看美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还算中肯。李鸿章对中国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至少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就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虽然签了马关条约),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相当高。
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李鸿章其实不算是卖国贼,他只是腐朽体制的牺牲者,他是以为值得敬佩的历史伟人,人们对李鸿章的看法应该有所改变了。
[参考文献]
[1]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2004
[2] [美]刘广京的《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范文二: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摘 要】时人所忆之李鸿章,都赋其以“卖国贼”的名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办洋务如糊纸浆,倒富了外国奸人,可谓办事不足,败事有余。然而,李鸿章在大清朝却是一位“能臣”,若不是时代的错身,也不致招来一世的骂名。
【关键词】李鸿章;科举;洋务;时代
一、李鸿章少年是个有志青年
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村的一家低级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李文安时任京官,共有六子,李鸿章排行老二。李文安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李鸿章和当时的少年们一样,攻读经史为科举考试而摇头呤诵数十载。终于他在科举考试中层层突进。1840年,李鸿章考取了秀才,1843年被选为优贡。除了才能,李鸿章少年时也很有远大抱负的:“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1] (李鸿章《二十自述》)这首诗是李鸿章于20岁写的,足以见其雄心壮志,胸怀远大抱负,也可见他当时年少方刚的血气。然而,他的抱负却与时代错身了,他的志向和价值观还停留在儒家的“出世”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国”,不懂什么是“民”,不懂什么是“臣”。正是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的孕育,才导致他人生的悲剧。
二、李鸿章开始走向仕途
在那样的时代,人民是国家的奴隶,科举制正是选拔出统治者直
范文三:对李鸿章的再认识.doc
围棋手筋基础题 答题纸 (全部黑先) 第 1 页 ( 共 3 页 )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
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塞防和海防之争。当时清廷面临着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几乎完全丧失,东面日本正凯觎台湾。实际上这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财政预算,二是国防思想的现代化。前一个问题又和左文襄(左宗棠)与李中堂(李鸿章)的个人权力有关。在爱国情操之外,两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义,左宗棠督师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争收复新疆自然是“份内”之事。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还是靠自筹资金。不过,左宗棠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能否可行姑且不论,仅从政治斗争上,他就比主张海防建设的李鸿章高出一筹。以恭亲王奕 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争论,李鸿章被委任为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这一点,又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另外,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清王朝首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之后,究竟哪一方是国防战略的重点,战略重心应设立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引起了清王朝众多政治家的广泛争论。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这次国防大讨论为转机,近代中国的国防开始实现了战略性的转移??海防成为国防重心。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争的历史价值。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在当时具体的个案上发生了争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二人完全在长期的国防上持相反观点。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左、李二人在军队现代化上的观点是一样的。左宗棠大力创设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证明了他的海防意识。而李鸿章也不是只搞海军。 出访欧美:鲜明的现代意识。
围棋手筋基础题 答题纸 (全部黑先) 第 2 页 ( 共 3 页 )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1896年2月,为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作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出访俄国。不久他便前往欧美做了一次环球访问。《中俄密约》的签字,使李鸿章相信“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但实际却开启了列强争相打开中国的大门。不过,对于这趟经历,他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至于根本计,尤在于变法自强。”
1896年6月他到达柏林。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已经下台的俾斯麦。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显然,这符合李鸿章的改革取向。但是,这并非是中国自强的根本之计。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李鸿章。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他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他同时说:“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
他对于妇女的教育问题表达了开明的立场。美国记者问及“阁下赞成妇女受教育吗,”时,他说:“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他认识到报纸或者新闻媒体应该揭露真相。他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起来的呢,
范文四:对李鸿章的再认识【ppt】
文库 http://www.doc66.com/ 在线分享文档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PPT】
我对李鸿章的评价章的评价我对李鸿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李鸿章(1823,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谥文忠。人,本名章桐,字渐甫,谥文忠。因排行第二因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故民间又称“因排行第二因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故民间又称“生”。生”。,1901),清末大),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安徽合肥“李二先李二先“李二先李二先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对于李鸿章,世人褒贬不一,有人推之”东方俾斯麦”,有人冠以“卖国之走狗”,在此我不予赘述。我们且先不论其功过是非,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李鸿章终究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们必须承认:李鸿章终究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巨大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巨大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巨大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对于李鸿章,世人褒贬不一,有人推之“东方俾斯麦”,有人冠以“卖国之走狗”,在此我不予赘述。我们且先不论其功过是非,有一点我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梁启超流芳万世。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逢时,值得同情。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
?李鸿章的功绩李鸿章的功绩? 洋务重臣洋务重臣? 创办民用企业创办民用企业? 创办军事工业创办军事工业? 建立北洋海军建立北洋海军
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
兴办洋务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在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运动由军用企业向民用企业、由官办企业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军事应以经济基础,这是洋务运动思想的一个进步。洋务运动思想的功绩——洋务重臣个进步。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接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了天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右图为天津机器局生产的赛电。
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
筹建北洋海军日本派兵三千人入侵台湾,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于是提出海防的问题。此时李鸿章以整顿海防为名,加紧建立北洋海军。
?功过是非,,,功过是非,,,? 李鸿章的政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李鸿章的政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敬李鸿章之才
慈禧才是真正的财主慈禧才是真正的财主——强取豪夺强取豪夺?显例之一当数“昆明换渤海”修造颐和园。修园总费用至少五六亿两。?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办洋务的重中之重?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办洋务文库 http://www.doc66.com/ 在线分享文档
文库 http://www.doc66.com/ 在线分享文档 的重中之重,但从光绪十四年起,慈禧叫李鸿章每年拿出二百万两移作造园费用。修园费用原本预算1000万两,后来不断追加,穷极富丽,以至翻了几倍。?清廷最高领导慈禧竟以强权大揩洋务之油,用于个人享乐,底下大小官员纷起效尤,发些洋务财,又何足道哉~但从光绪十
?可怜的替罪羊可怜的替罪羊常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替罪羊的。常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替罪羊的。11、、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2、他只是来当大清的外交官。他只是来当大清的外交官。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他没有实权卖国他没有实权卖国,他没有实权卖国他没有实权卖国;;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知修葺却不能改造。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是书生是书生? 是书生是书生,,是宰相千秋罪过千秋罪过? 是罪人,是权要,亦是功臣,愿后人还我公一世勋名一世勋名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自己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自己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是宰相是宰相是宰相,亦是将军亦是将军,亦是将军亦是将军,担时势强加之担时势强加之,担时势强加之担时势强加之是罪人,是权要,亦是功臣,愿后人还我公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不要轻易下一个卖国的结论。试想当时的国是谁的,不是人民的,而是爱新觉罗氏的。李鸿章可以有这个胆这个权力去卖觉罗氏的。李鸿章可以有这个胆这个权力去卖爱新觉罗氏的国吗爱新觉罗氏的国吗,,爱新觉罗氏的国吗爱新觉罗氏的国吗国家积弱,不得已而为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弱国无外交。就是弱国无外交。对李鸿章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不要轻易下一个卖国的结论。试想当时的国是谁的,不是人民的,而是爱新国家积弱,不得已而为之,用现在的话说
3#403集体成员对李鸿章的评价集体成员对李鸿章的评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李鸿章就是人在高堂,也会身不由己。李鸿章所做的努力,都是维护满清统治,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且在洋务运动中,他所做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派留学生、组建北洋舰队等,都为以后留下了不可替代生、组建北洋舰队等,都为以后留下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精品课件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精品课件~
文库 http://www.doc66.com/ 在线分享文档
范文五:对李鸿章的再认识之军事.doc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之军事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古老的军事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近代军事工业化改革的尝试,李鸿章就是先驱之一。从19世纪60年代他开始了改革。以下是他的五大改革。
1. 呼吁改革兵制
2. 更新清军装备,推进淮军近代化(至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的淮军二万多
人,皆是世界上一流装备;北洋海军方面,有人评估为世界第八强) 3. 积极缔造北洋海军
4. 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5.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对近代军事工业还有四大建树,更有学者认为“有了李鸿章,才有了近代军事的概念”。
第一大建树:把海防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 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改革训练为重点,推进军事近代化进程。
第三大建树: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第四大建树: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这四大建树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无疑是建设性的提议,是李鸿章军事的一个里程碑。
可想李鸿章的这一系列改革都来源于他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采用新式战法来训练军队。不过他“海防比边塞重要”这个思想上是错的,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他认为兼顾边塞和海防是困难的,所以应该放弃收复新疆,全面加强海防建设。如果当时听了李鸿章的话,可能新疆早就被沙俄占领了。
并且,曾国藩、李鸿章主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当时它产生的原因是,李鸿章等人提出“求富”发展民用工业来支持军事工业。民用的有高利润,军工业
只是单纯投入,增强国防。初衷无疑是好的。而且江南机器制造局在同治年间是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都有提升作用。到19世纪末,江南制造总局一年可以制造子弹9万发,地雷200枚,枪支2000支。可见在当时这一军事工业对晚清政府做出的贡献。 而由于醇亲王下令李鸿章把建设海军的军费挪为修园之用。因此中国在中日之战前的七年中,没有增添过一只新船。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近代工业还可以怎么发展,
综观李鸿章在军事方面的贡献和失误,我认为,真的是褒贬各半吧,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总会有被操控的失误,但先进的思想还是让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