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月夜[注]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唐诗,简答下列问题。
月夜[注]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意对即可)
范文二:月夜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鄜州,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出发不久,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月夜》这首诗。
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用得格外生动形象的两个字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湿”而“寒”浑然不觉;“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湿”写云鬟,“寒”写玉臂,诗人心中妻子的美好形象正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对即可)
范文三:月夜阅读答案
夜啊!静悄悄的,一弯新月高悬天际,银灰色的月光洒在我的小屋里,更显得寂静。我躺在床上,焦灼不安地想:“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出差,我怎么偏在这时候生病啊?”这时门“吱嘎”一声开了,老师走了进来,她走到我的床前,轻声地对我说:“快起来,老师带你去看病。”我诧异地问:“您??您是怎么知道的?”老师没有回答,只是微微地笑了一下,抱着我往医院走去。路上,我偎在老师怀里,虽然阵阵寒意向我袭来,但我心里感到无比温暖。到了医院,老师顾不上喘口气就去挂号,一会儿又把我抱进急诊室。大夫诊断后对老师说:“孩子的妈妈,不要紧,孩子得的是重感冒,我开些药给他她吃,过几天就会好的。”这时,老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微微涨红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一块石头落了地。“大夫呀,我的啊咯市还没有结婚呢。您可知道,她时时刻刻都像慈母一样关怀着我们,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我们身上啊!”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涌出了眼眶,流到了嘴里。走出医院,夜似乎更静了。路边的树木被风吹得飒飒作响,像是赞美老师。银色的月光照在老师身上。我在老师的怀里,感到她变得更加高大了。我忽然觉得老师走错了路,惊奇地问:“老师,这是上哪儿?”“到我家去啊!”老师亲切地回答,把我抱得更紧了??多么难忘的月夜啊!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焦灼不安( A zhuōB zhuó) 涌出(A yōngB yǒng)2、理解下列词语: 欣慰:
诧异:3、写出这篇文章的两个记叙要素:起因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4、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5、为什么老是后来要抱“我”回她家?6、先用“_____”线在文中画出描写月夜的语句。再写出“多么难忘的月夜啊”在文中的含义:《月夜》答案:1、BB2、喜欢而心安觉得十分奇怪3、“我”生病了 老师把“我”带到她家护理。4、老师把“我”抱进急诊室,请大夫诊断,“我”的眼泪涌出眼眶,流进嘴里5、老师知道我父母不在家,老师亲自护理,使我康复很快6、“夜啊!静悄悄的,一弯新月高悬天际,银灰色的月光洒在我的小屋里,更显得寂静。” “走出医院,夜似乎更静了。路边的树木被风吹得飒飒作响,像是赞美老师” 在这个月夜里,老师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范文四:《月夜》阅读答案
篇一:《朝烟夕岚待月夜》阅读题及答案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朝烟夕岚待月夜
若水如诗
?明代人袁宏道在《晚游六桥待月记》里写道,“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袁宏道独特的审美观照,把西湖美在春月、在朝烟、在夕岚,尤以月夜为最。文中无“待”却题称“待月”,以实写虚,勾起读者期待的兴趣,袁氏真会吊人胃口。?此景之游,今春最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恼人的雨春却带来赏春的奇景,就在这雨末与初晴的夹缝里,稍纵即逝。不过不急,正好小花探春,梅花樱花桃花玉兰竞相闹春,杏花惜春了,百花次第,西湖的花期更长了。朝烟夕岚也正是这个季节容易产生。
?第一束晨光刚刚扫描湖面,西子姑娘正待梳妆,隐约的轻似梦的晨雾笼在她的发髻,薄如蝉翼。细如新丝一样的山
1
霭从湖心岛慢慢匀开来,散到四围的湖堤,满是活力的负氧离子被晨练的人使劲贪婪地吮吸,一张张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的脸此时红润鲜活富有朝气。哪个园里的小鸟试探着吐出第一缕馨香,随后就有婉转的清唱此起彼伏。虫儿不甘寂寞,拱动出土的希望,窸窸窣窣的声音匀在这晨幕里,真切地摩挲我的耳鼓。早起的野鸭拨动湖水的旋律,鹅也不示弱,嘹亮的管弦,大自然最美的天籁,就在云霓明灭的光影和路灯倒影的映衬下奏出动人心弦的晨曲??
?美景主的时间流逝得最快。
?正在欣赏“夹岸桃花蘸水开,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美景,却见日已偏西,游人的潮水开始回流??
?夕阳的红晕氤氲在西子多情的脸上,接待过如潮涌的游客,苏堤舒一舒疲惫的腰身,白堤也眩晕起轻柔的梦,幽淡的山岚,懒散的暮霭慢吞吞地踱过来,要和西子悄悄秘密地私语。倦鸟悠悠归巢,懒虫沉沉入窝,南屏晚钟的韵律在霓彩飞扬的初韵里弥散开来,温润着游人匆匆归旅的脚步,西子的身边渐晚渐静。
?我邀朋友说,这个时候来平湖秋月待月是最美的景致。朋友告诉我,累了一天,哪还有个闲情逸致?我留同行的年轻人—起待月,他们心焦,耐不住,就回家了。
?旷寞的西湖就剩我一个待月痴人。
?袁氏最后写道,“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2
其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本地人早起匆匆上班,无心赏朝烟,晚归匆匆回家,无暇观夕岚;外地游人皆作白日的过客,月下难得的景致更是无人知道了!如此,朝烟夕岚待月之奇景妙趣唯我独得了!
?在皓月当空的湖边,我坐在寂寥的椅子上,看月笼堤岸,湖染夜光,花沉重梦,冷香袭人,柳睡魅态,其姿可人,水厚雾薄,幻象环生。想了许久,人的一生漫长,旅途必然有许多奇景异趣,要时刻珍惜,莫把生命里美好的时刻错过。醉心的把握、美丽的邂逅,往往或因疏忽或因无知或因耐不住擦肩而过了,给精彩的回忆留下许多遗憾和后悔的败笔。(选自《岁月》2012年第7期,有改动)
[注]?午、未、申三时: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夕舂(chōng):夕阳(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引袁宏道游记的文字,指出春日的朝烟、夕岚、月景为西湖最美之景,由此
引发审美期待,为下文写“我”的游湖作铺垫。
B(文中画线的句子既是上下文的过渡句,又照应第?段的“赏春的奇景,就在这雨末与初晴的夹缝里,稍纵即逝”,都是写美的短暂与难寻。
3
C(文章写无心待月的众人和“待月痴人”的“我”,形成对比,以突出“我”在朝烟夕岚待月之中赏得奇景妙趣,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
D(作者详写朝烟夕岚,略写赏月,以详衬略,意在表现月景的迷离艨胧,非言语所能传达,也非常人所能欣赏,因而往往被错过了。
E(本文的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展现了朝烟、夕岚、月夜中的西湖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引用古诗文,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
14(第?、?两段分别描写朝、夕两个时段的西湖,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15(文章第?段,作者提及“袁宏道独特的审美观照”,其中的“独特”二字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文眼”。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独特”二字的?(6分)
试题答案:答案尚未转成文字,请下载此题所属试卷查看。
篇二: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
4
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6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3分)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7、
答案:D
8、?“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译: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作品译文
7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
8
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
9
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
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篇三: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
10
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又北入后湖,旋
11
而东。(3分)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7、答案:D 8、?“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译:从岳阳
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作品译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
12
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
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
13
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 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14
范文五:《月夜》阅读答案
《月夜》阅读答案
阅读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焦灼不安( A zhuō B zhuó) 涌出(A yōng B yǒng)
2.理解下列词语
欣慰
诧异
3.写出这篇文章的两个记叙要素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5.为什么老是后来要抱“我”回她家?
6.先用“_____”线在文中画出描写月夜的语句。再写出“多么难忘的月夜啊”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
1.B B
2.喜欢而心安 觉得十分奇怪
3.“我”生病了 老师把“我”带到她家护理。
4.老师把“我”抱进急诊室,请大夫诊断,“我”的眼泪涌出眼眶,流进嘴里
5.老师知道我父母不在家,老师亲自护理,使我康复很快
1. “夜啊!静悄悄的,一弯新月高悬天际,银灰色的月光洒在我的小屋里,更显得寂静。”
“走出医院,夜似乎更静了。路边的树木被风吹得飒飒作响,像是赞美老师”
在这个月夜里,老师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月夜》阅读答案篇二: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答案月夜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答案月夜
入夜,由于刚下雨不久,街道尚未干透,树叶上盈满雨珠。天边布满蓝黑色的云朵,仿佛是谁给天空泼满了墨。慢慢地,乌云越来越少,露出明亮的云缝,黑暗中有了光明。月亮悄悄地出现在天空,月光如水。月儿很小,如一个光芒四射的金盘子。她四周的乌云像几缕轻纱,时而遮住她美丽的脸庞。月亮总是那么忧伤,又那么富有诗意。
雨后很静,仰望已呈深蓝的天空,稀稀疏疏的星星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辉。 不一会,月色朦胧。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大地上,照在江面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月光,照亮了大片的河水,轻抚着大地上的一切事物。放眼望去,眼前景物好似一幅淡色的月夜水墨画。
阅读练习
1 照例子,写出四个相同形式的词。
例:隐约 隐隐约约
,,,,,,,,,,,,,,,,,,,,,,,,,,,,,,,,,,,, ,,,,,,,,,,,,,,,,,,,,,,,,,,,,,,,,,,,, 2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内。
(1)尚未( )A 风尚时尚 B 注重 C 还 (
(2)盈满( )A 充满 B 多出来 C 清澈 (
(3)泻在( )A 腹泻 B 很快地流 (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月儿的,围绕月儿作者还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
,,,,,,,,,,,,,,,,,,,,,,,,,,,,,,,,,,,, 4 指出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月儿很小,如一个光芒四射的金盘子。( )
(2)月亮总是那么忧伤,又那么富有诗意。( )
(3)她四周的乌云像几缕轻纱,时而遮住她美丽的脸庞。( )
答案:
1 略
2 (1) C (2) A (3) B
3 时间顺序。雨珠乌云天空星星江面。
4 (1)比喻(2)拟人(3)比喻
《月夜》阅读答案篇三:《月夜》【阅读欣赏+训练】
1 《月夜》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主题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赏析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
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1
2
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
言外了。
题库
1、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互为因果关系。颔联是首联的补充和加强。首联写出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2、颈联是诗人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恋自己,请品味“湿”“寒”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突出了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在家辛苦的思念,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3、请说出尾联的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尾联的言外之意是:希望结束天下乱离的悲哀,期待有一个四海 2
3 升平的安定社会。
4、《春望》和《月夜》都写了诗人对家的思恋,请比较两首诗在表达这种感情时的角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春望》从自己的视线着笔,直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月夜》从他方入笔,含蓄
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来反衬天下离别亲人的共
同心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