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酪氨酸
3.2 Folin-酚法测定胰蛋白酶的酶活力及卵类粘蛋白的抑制活力
测胰蛋白酶的酶活原理:
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的肽键水解,生成游离氨基酸或小肽。如果蛋白酶的活力大则水解的肽键就多,生成的氢基酸也愈多。测定蛋白酶活力可以采用福林—酚试剂与蛋白质水解出来的酪氨酸作用生成蓝色物,在分光光度计上测蓝色物质的OD 值,从酪氨酸标准曲线上查出酪氨酸产物的量,再根据酶活力计算公式计算酶活力的大小。
测定粘蛋白抑制活力原理:
由于卵类粘蛋白在碱性条件先能可逆地与胰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活性,抑制比为1摩尔对1摩尔,因此首先测定出一定量的胰蛋白酶活力单位,再以一定量的卵类粘蛋白与胰蛋白酶一起保温一定时间,使卵类粘蛋白充分与胰蛋白酶相互作用,并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然后测定胰蛋白酶的剩余活力,用胰蛋白酶活力减去胰蛋白酶的剩余活力,就是卵类粘蛋白的抑制活力。
3.2.1酪氨酸标准曲线绘制
表1 酪氨酸标准曲线加样表
3.2.2粘蛋白对胰蛋白酶的抑制
使粗品和纯品在pH8.0条件下,充分与胰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活性。 1和1`:0.5ml 胰蛋白酶溶液(trypsin,T )浓度0.4mg/ml+0.5ml pH 8.0 PB buffer; 2和2`:0.5ml 粘蛋白粗品(crude,C )+0.5mltrypsin(0.4mg/ml),40度保温10min;
3和3`:0.5ml 粘蛋白粗品(purified,P )+0.5mltrypsin(0.4mg/ml),40度保温10min;
经过抑制之后,按表2所列顺序加样。
3.2.3 胰酶及粘蛋白抑制后对酪蛋白底物的水解
表2 胰蛋白酶及粘蛋白抑制后水解酪蛋白底物加样表
表2中管号的含义:
1:胰蛋白酶水解底物对照,1`:胰蛋白酶水解底物;2:粘蛋白粗品抑制后胰酶水解底物对照,2`:粘蛋白粗品抑制后胰酶水解底物;3: 粘蛋白纯品抑制后胰酶水解底物对照,3`:粘蛋白纯品抑制后胰酶水解底物。 3.2.4 各管酶促反应滤液与Folin-酚试剂反应
表3 上述各管酶促反应滤液与Folin-酚试剂反应加样表
3.2.5酶活力单位定义及计算公式:
40度下,每min 每mL 酶液水解干酪素产生1微克酪氨酸所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 计算公式:
酶活力单位=OD ×4÷10 ×n ×k
OD:1ml 酶促反应液测得的OD680; 4:酶促反应体积; 10:酶促反应时间;
n:酶液的稀释倍数(本实验中 n为1,各管内含有的胰蛋白酶均为1mL,2mg/ml的胰蛋白酶溶液)
k:1个OD 值相当于酪氨酸的微克数(对应于每一台分光光度计应有一个不同的标准曲线,因此k 值也不同, 但k 值的范围在90.5-91.5之间,本实验为节省时间取k 值为91) 注意事项:
1mL 0.2mg/mL胰蛋白酶溶液,在实验条件下水解酪蛋白产生的酪氨酸,与Folin-酚试剂反应,产物的OD 值正好在标准曲线范围内,一般在0.2左右,计算出1mL 胰蛋白酶的活力单位数。
纯化总表
范文二: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EC 1.14.18.1,Tyrosinase)是一种含
铜的金属酶, 广泛分布于微生物、动植物及人体中[1].
在植物中, 酪氨酸酶一般称为多酚氧化酶; 在昆虫中,
则称为酚氧化酶; 在微生物和人体中, 才称为酪氨酸
酶. 酪氨酸酶主要参与两个反应过程:催化L-酪氨酸
羟基化转变为L-多巴和氧化L-多巴形成多巴醌, 多巴
醌经一系列反应后, 形成黑色素. 酪氨酸酶在生物体中
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同时, 它也与人体雀斑、褐斑等
黑色素过度沉积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并与昆虫的蜕皮
和果蔬的褐化有很大关系[2].
自从发现了人黑色素细胞可以以L-3,4-二羟基
丙氨酸(L-多巴) 为底物合成黑色素, 这个反应成为酪
氨酸酶活性和定位检测的基础. 在之后的研究中, 酪氨
酸酶成为第一个用亲和色谱纯化的酶, 酪氨酸酶也是
最早发现能将酶分子内部氧原子参入到有机物中的
酶; 并为酶自杀性失活提供了早期实例. 现今, 人们已
经从微生物、植物及多种动物中提取并纯化了酪氨酸
酶.
目前, 对酪氨酸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酶的分离纯
化、催化机制、活性调控以及酪氨酸酶基因及其在生物
体内的生理作用等方面, 在结构方面, 其三维结构仍未
得到. 鉴于此, 对编码酪氨酸酶基因的结构、表达及其
调控, 酪氨酸酶的合成和运输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酪氨酸酶的理化性质
高等脊椎动物、低等脊椎动物和原核生物的酪氨
酸酶的理化性质不同. 由表1可以看到, 从Strepto-
myces antibioticus的272个氨基酸到Homo sapiens
的529个氨基酸, 不同生物中的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
差异很大. 虽然它们在生物体内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
但它们的理化性质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酪氨酸酶
在同工酶的研究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生物体内
具有同工酶的一大类酶. 据研究, 哺乳动物、原核动物、
真菌的酪氨酸酶一般为单聚体或二聚体; 而昆虫、两栖
类的酪氨酸酶一般为二聚体、四聚体或五聚体等多聚
体.
3 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结构
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是由两个含铜离子位点构
成. 在催化过程中, 双核铜离子位点以3种形态存在,
分别是氧化态(Eoxy)、还原态(Emet)和脱氧态(Edeoxy).
研究表明与酪氨酸酶结合的双核铜离子活性中心与在
血蓝蛋白中发现的活性中心非常相似[16,17].由X 射线
吸收光谱(XANES,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 分析, 酪氨酸酶和血蓝蛋白含铜活性中心主
要的构象变化基本相同, 铜离子位点的几何构型是可
变的. 血蓝蛋白氧化态结晶学和延伸X 射线吸收结构
光谱(EXAFS, 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
ture) 的研究结果表明[18],Cu-Cu键长约为0.35 nm,
每个二价铜离子构型为正四棱锥状, 受到两个强的赤
道面配位原子的调控和一个相对较弱的轴向NHis 配基
的调控, 形成5个配位键(结构可见图1). 其电子构象
为3d9. 即与蛋白上的组氨酸残基上的氮原子形成3
个配位键, 外源氧分子作为过氧化物与铜离子形成两
个配位键占据了铜离子的两个赤道面位置, 并可作为
两个铜离子之间的桥联配体. 所以Eoxy 活性中心可以
写成Cu(I) -O2-Cu(I),但通常更适合用过氧化态
Cu(II) -O2-Cu(II)表示[16].过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对
于Eoxy 的生物功能很重要. 由于受强的R*受体作用,
过氧化物带有较少的负电荷, 而P 电子受体与过氧化
物的R*轨道上的电子作用, 大大的削弱了氧氧键, 使
图1 酪氨酸酶活性中心的双核铜中心结构
Fig.1 Th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center containing Cu of ty-
rosinase
之容易断裂. 酪氨酸酶被认为是血蓝蛋白的祖先蛋白,
因为酪氨酸酶在非常原始的生物体中也有发现.Eoxy
的结构比血蓝蛋白的结构更紊乱, 因此酪氨酸酶相对
于血蓝蛋白存在更多构象不同的底物与其活性中心结
合.
还原态酪氨酸酶与氧-铜离子态的酶相似, 都含有
两个四角形的反磁铜离子, 不同的是, 桥联配体是氢氧
化物而不是过氧化物. 每个亚铜离子电子构象为3d10,
分别与两个吲哚上的氮原子形成两个键长为0.19 nm
的配位键, 与第三个吲哚上的氮原子形成键长为0.27
nm 的配位键, 环绕Cu-Cu 轴形成近似C3V 的对称结
构. 当加入过氧化物, 酶从Emet 变为Eoxy; 当缺少过氧
化物时, 酶由Eoxy 变为Emet. 纯化后得到的酶是由\
85%的Emet 和[15%的Eoxy 组成的混合物.
半亚铜离子态酪氨酸酶含有一个2价铜离子和一
个1价铜离子.2价铜离子含有未配对的电子, 由电子
顺磁共振分析, 未配对的电子占据一个dx2 -y2轨道. 根
#73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据两个铜离子之间电子离域的电子顺磁共振和可见光
谱特征, 证明在两个铜离子之间同样有桥连配体的存
在. 通过对铜离子态血蓝蛋白的研究表明:Edeoxy的活
性中心由两个一价铜离子组成.1938年Kubowitz 证
明了这种酶形态的存在.
图2 酪氨酸酶催化生成黑色素过程
Fig.2 The process of the melanin biosynthesis catalyzed by tyrosinase
范文三:受体酪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
英文名称: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receptor tyrosine kinasee
定义1:
编号:EC 2.7.10.2。具有细胞外受体结构域的酪氨酸激酶,膜外信号物质结合受体部分后激活其细胞内的激酶活性域,从而对底物的酪氨酸残基进行磷酸化。在细胞信号的穿膜转导中起作用。
应用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酶(二级学科)
定义2:
细胞表面一类具有细胞外受体结构域、可使酪氨酸磷酸化的穿膜受体蛋白。
应用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化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s)
各类受体酪氨酸激酶
RTKs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 它既是受体,又是酶, 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所有的RTKs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RTK)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
已发现50多种不同的RTKs,主要的几种类型包括:
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受体;
②血小板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受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
③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受体;
④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 受体;
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受体;
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受体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受体等。 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没有同信号分子结合时是以单体存在的,并且没有活性;一旦有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结合,两个单体受体分子在膜上形成二聚体,两个受体的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相互接触,激活它们的蛋白激酶的功能,结果使尾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磷酸化导致受体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装配成一个信号复合物(signaling complex)。刚刚磷酸化的酪氨酸部位立即成为细胞内信号蛋白(signaling protein)的结合位点,可能有10~20种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蛋白同受体尾部磷酸化部位结合后被激活。信号复合物通过几种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扩大信息,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或者将不同的信息综合起来引起细胞的综合性应答(如细胞增殖)。 参考资料
? 1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A%DC%CC%E5%C0%D2%B0%B1%CB%E1%BC%A4%C3%B8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A%DC%CC%E5%C0%D2%B0%B1%CB%E1%BC%A4%C3%B8
范文四: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
概念:酪氨酸酶(EC 1.14.18.1) 是一种含铜的氧化还原酶,它与生物体合成色素直接相关.(长的黑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自己)在人体中,它与色素障碍性疾病及恶性黑色素肿瘤的发生与治疗有关
(酪氨酸酶的分布与动物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不同动物的酪氨酸酶在体内分布的部位不同.多数昆虫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酪氨酸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不同类型的酪氨酸酶存在于昆虫的特定部位,以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美洲蜚蠊存在于血红细胞内,而麻蝇则仅存在于血浆中,并且在表皮中主要以活化形式的酪氨酸酶存在.昆虫酪氨酸酶除参与黑色素的形成外还是唯一参与角质硬化的酶.昆虫高度硬化的角质能阻断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并为柔软的元脊椎动物身体提供了保护.在节肢动物中,酪氨酸酶还参与其他两种重要的生理过程—— 防御反应和伤口愈合.
哺乳动物酪氨酸酶催化产生的黑色素被分泌进入到表皮和毛发的角质细胞中,使体表着色,从而起保护皮肤和眼睛、抵御紫外线的辐射和防止内部组织过热等作用.哺乳动物酪氨酸酶常见于黑素细胞中,黑素细胞是存在于皮肤,发囊和眼睛中并产生色素的高度特异性的细胞[1“].酪氨酸酶功能减退或缺失时,即会影响黑色素代谢,从而发生疾病如白癫疯和白化病.动物与人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也与酪氨酸酶的缺失或活性下降有关.)
作用机制:酪氨酸酶主要参与两个反应过程:催化L .酪氨酸羟基化转变为L-多巴和氧化L-多巴形成多巴醌,多巴醌经一系列反应后,形成黑色素,与人体雀斑、褐斑等黑色素过度沉积等疾病的发生有关,并与昆虫的蜕皮(蝉蜕可以入药)和(苹果)果蔬的褐化有很大关系
(黑色素生物合成过程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被羟化反应形成L_3,4一二羟基丙氨酸(L_多巴)(单酚酶活性) ,并进步将L_多巴氧化生成多巴醌(二酚酶活性) 。这两步反应都是由酪氨酸酶催化的,酪氨酸酶在这里显示了独特的双重催化功能.第二阶段从多巴醌(DOPAqui—non) 为原料从两个不同途径分别生成真黑素和褪黑素的过程.真黑素生成,多巴醌经多聚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生成无色多巴色素,极不稳定的无色多巴色素被另一分子多巴醌氧化为多巴色素,多巴色素经异构、脱羧生成5,6一二羟基吲哚(DHI),5,6一二羟基吲哚(DHI)由酪氨酸酶催化氧化为真黑色素的前体吲哚一5,6一醌(IndQu);褪黑素生成,多巴醌(DOPAquinon)与半胱氨酸(Cys)反应生成产生5-Cys 一多巴及5-Cys 一多巴醌,然后成环、脱羧变成苯肼噻嗪的衍生物,最后形成褪黑素.在第二阶段,只有少数几步反应由酪氨酸酶、异构酶或金属离子催化,大部分反应都是自发的,因此酪氨酸酶是整个黑色素生成反应的限速酶,第一阶段的两步反应是限速步骤.)
活性中心: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是由两个含铜离子位点构成.在催化过程中,双核铜离子位点以3种形态存在,分别是氧化态、还原态和脱氧态.研究表明与酪氨酸酶结合的双核铜离子活性中心与在血蓝蛋白中发现的活性中心非常相似、
白化病概念:白化病是由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沉着减少或缺失引起的一类遗传性疾病的总称。
白化病发病机理:TYR 基因与OCA1 眼皮肤白化病I 型 ,由酪氨酸酶基因异常引起,该 基因定位于1lql1—21,长度超过65 kb,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 ,编码由529个氨基酸残基
酪氨酸酶的抑制及激活:
羟基苯甲酸和羟基苯甲醛对酪氨酸酶均有明显得抑制作用,表l 列出我们研究的几种该类物质的作用.(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最后一个不是羟基苯甲酸)熊果甙也是一种含酚基的化合物,对酪氨酸酶也有抑制作用,虽然其抑制效应明显比羟基苯甲醛和羟基苯甲酸差,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小,已作为增白剂添加入美白化妆品中。
含间苯二酚结构的化合物大多是酪氨酸酶的抑制剂,它们可以与酪氨酸酶的双铜离子活性中心结合,大多数是酪氨酸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目前,4-己基间苯二酚已作为商品用于虾的保鲜
黄酮类物质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螯合作用).桑色素(e)的3-和2‘ -羟基之间形成分子内氢键干扰了3-氢键和4-羰基与酶活性中心的铜形成螯合构
象。
从黑白块菌中提取出两种含硫的香味化合物 ,它们与酪氨酸酶的结合是属于缓慢结合型(如图4).苯基硫脲、二硫苏糖醇和巯基乙醇,也是含硫化合物,它们均是酪氨酸酶的抑制剂,所不同的是这些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硫脲与酪氨酸酶还原态形式的酶结合(图5) ,将导致永久性失活,其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硫脲上的硫取代E 。 活性中心两个铜离子之间的氢氧化物桥联配体,从而与酶活性中心形成很牢固的结合,使化合物具有不可逆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含硫化合物中,亚硫酸盐及二氧化硫也均是酪氨酸酶的强效抑制剂,曾经作为果蔬的常用保鲜剂,由于安全性问题已被禁用. 固定化酶与溶液酶相比,具有以下一此优点:
(1) 固定化酶可重复使用,酶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使用成本降低.尤其适合使用贵重酶的情况。
(2)固定化酶极易与反应体系分离,可获得不被酶污染的、纯度较高的生成物,简化了提纯工艺,产率较高,产品质量较好。
(3) 在多数情况下,酶在固定化后稳定性得到较大提高,可较长时间地使用储藏。
(4) 固定化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以搅拌或装柱的方式作用于底物溶液,使反应过程能够管道化、连续化和自动化。
(5) 酶的催化反应过程更易控制。例如,当使用填充式反应器时,底物不与酶接触,即可使酶反应中止。
(6) 比溶液酶更适合于多酶体系的使用,不仅可利用多酶体系中的协调效应使酶催化反应速度大大提高,而且还可以控制反应按一定顺序进行。
(7) 辅酶固定化和辅酶再生技术,将使固定化酶和能量再生技术或氧化还原体系合并使用,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 酶固定化采用的载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无机载体,常用的如活性炭、多孔玻璃、氧化物等。无机载体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个易发生变形,可成功用于活塞式反应器 而不发生大的压力降。
(2)有机载体,如一些天然的高分子载体和合成的高分子载体。有机载体易发生形变,具有弹性,易加工成各种形态(如膜等) 。固定酶的能力较强,可成功用于连续搅拌式反应器而小被磨损。近年来,‘人们还研究出了溶解性可调节的载体材料,可对环境条件(如pH 、温度等) 的变化作出应答而发生相变或溶胀一收缩变化.用其制备的固定化酶具有“均相反应,异相分离”的优点。另外,还将脂质体作为载体进行酶的固定化。
(3)复合载体,这类载体结合了无机载体和有机载体的优点。一般以无机载体为“核”包埋在高分f 凝胶中,进行酶的固定化。
(4)生物大分子载体,如用单克隆抗体材料进行酶的固定具有较好的效果。 酶固定化后性质的变化
(1)酶活力降低。酶经固定化后,一般而言,其活力都会有所下降。
(2)酶的最适pH 变化。酶的催化活性受pH 值影响较大,在大多数情况下,酶催化反应在一定pH 值条件下具有最大的反应速度,高于或低于此pH 值,反应速度都会下降,通常称此pH 为酶的最佳反应pH 值
(3)酶经固定化后,大多数情况下其最佳反应温度会提高。这是因为酶分子被固定
化后,其热稳定性增强。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力较溶液酶的活力降低的缓慢,因而可在较高的温度下获得最快的反应速度。酶的最佳反应温度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4)酶的稳定性增强。固定化酶的稳定性:酶的稳定性包括酶对各种试剂的稳定性(包括蛋白质变性剂、抑制剂等) 、对蛋白分解酶的稳定性、对热的稳定性、储存的稳定性、重复使用稳定性等
酪氨酸酶的固定化:
采用壳聚糖(脱乙酰度为85%) 作为载体,利用戊二醛载体交联法制备固定化酪氨酸酶。分两套工艺进行固定化。第一套工艺分两步:载体先经戊二醛处理,然后进行酶的固定化。第二套工艺分三步:首先进行戊二醛的处理,接着进行甲醛处理,最后进行酶的固定化。
制作工艺:选用泰和乌骨鸡,通过RT-PCR 方法,使用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和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PCR 试剂盒,上海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Trizol ,对酪氨酸酶进行体外扩增,找到RT-PCR 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通过RT-PCR 方法能成功扩增出酪氨酸酶基因,并且用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和上海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Trizol 所得出的试验结果最佳,既无杂带也无引物二聚体,是一种理想的RT-PCR 反应体系。
范文五:蛋白酪氨酸激酶
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是多种肿瘤最常见的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其活性可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而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常见的受体型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胰岛素受体(IGFR)家族、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家族、VEGFR家族、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等。非受体型包括SRC、ABL、JAK、ACK、CSK、FAK、FES、FRK、TEC、SYK家族等。以PTK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近年抗肿瘤药研究的热点。2005年之前,美国FDA批准以PTK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1998年)、贝伐单抗(2004年)和西妥昔珠单抗(2004年)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2001年)、吉非替尼(2003年)、埃罗替尼(2004年)等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2005年后TKI制剂不断上市,且多靶点药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Neratinib
伯舒替尼(Bosutinib,惠氏公司)是强效Src和Abl激酶双重抑制剂,既能抑制多种人肿瘤细胞中Src蛋白的自主磷酸化,也能抑制Src和Ab底物的磷酸化过程,具有高效的抗增殖活性,可抑制CMI。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对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等已产生耐药的CML,或ALL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正在进行CML的Ⅲ期临床研究。
Motesanib(安进公司)能选择性地作用于VEGFR-1、VEGFR-2、VEGFR-3、PDGFR和c-kit受体,可致内皮细胞程序性死亡增加和血管面积减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诱导肿瘤消退。目前,本品NSCLC的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其GIST、甲状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适应证的研究也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凡德他尼(Vandetanib,阿斯利康公司)是口服小分子EGFR、VEGFR、RET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Ⅱ期临床显示,单用或与多西他赛联合用药,其在NSCLC患者的二线/三线治疗中均有效。
Vatalanib(拜耳/诺华)是经高通量筛选出的VEGF、PDGF、c-kit多靶点小分子TKl,对VEGFR-2作用最强。与FOLFOX方案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2个Ⅲ期研究正在进行中。目前,发现体内乳酸脱氢酶水平较高的患者疾病PFS显著提高。
BIBtr 1120(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是一种新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抑制VEGF、PDGF、FGF等的作用,目前分别开展了治疗晚期卵巢癌和NSCLC的Ⅲ期临床研究。
Axitinib(辉瑞公司)作为一种口服、强效血管生成抑制剂,同时靶向c-kit、VEGFR-1/2/3和PDGFRβ。2007年12月,本品在美国获治疗甲状腺癌孤儿药身份。目前,正在进行治疗胰腺、甲状腺和肾癌的Ⅲ期试验。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对一线治疗后失败的转移性肾癌患者仍有效,该药可缩小索拉非尼治疗无效患者的肾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