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一.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 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 与氢气化合的条件,难易程度;
5、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6、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二.金属性强弱判断
1. 依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 依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2).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3. 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
如碱性:LiOH<><><><><><>
4. 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判断
与水反应越易、越剧烈的金属单质,其原子越易失电子,该金属活泼性越强
5. 依电化学中电极来判断
(1).就原电池而言: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人的极,其还原性:负极>正极 (2).就电解而言:电解过程中离子放电情况为:
阴极:Ag+>Hg2+>Fe3+>Cu2+(氧化性) ,则元素金属性与之相反。
(3)放电顺序:
Ag+>Hg2+>Cu2+>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6. 根据物质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向着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即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三.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 根椐方程式判断
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 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①同周期:从左到右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同主族:从上到下还原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
3. 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比较判断
①常见金属元素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常见非金属元素活动性顺序:(F 、Cl 、Br 、I 、S )从左到右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一般条件越低,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5. 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判断
当变价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进行判断:一般氧化产物的价态越高,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6. 根据电化学原理判断
①原电池,负极>正极,负极的还原性较强; ②电解池(以惰性电极为例) 阳极:易失电子的先放电,其还原性 S2->I ->Br ->Cl ->OH -;阴极:易得电子的先放电,其氧化性 Ag+>Fe 3+>Hg 2+>Cu 2+>H +。
7. 根据物质的浓度大小判断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的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
8. 根据反应剧烈程度进行判断
同种还原剂作用于不同氧化剂时,反应越剧烈,其还原性越强
9. 根据反应中能量变化判断
如:X 2+H2=2HX;△H 1 Y2+H2=2HY;△H 2 若△H 1Y 2
10. 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溶液的酸碱性对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也有影响,如高锰酸钾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在酸性溶液中镁的还原性强于铝,而在碱性溶液中铝的还原性强于镁;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表现出强氧化性,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则不表现出强氧化性。
四.酸性强弱判断
1. 判断酸性强弱规律
(1)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2)同主族非金属氢化物溶于水后的酸性,从上到下酸性越来越强 酸性:,
(3)同一非金属元素不同价态含氧酸的酸性,非金属的价态越高酸性越强 酸性:,。
范文二:金属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可以看元素周期表,一般来说元素周期表越左下的那个元素金属性越强,右上的那个元素非金属性越强。(除去0族元素)
同一周期内从左至右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这是一般的简单判断。
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a)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其金属性越强。 b)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单质可以置换金属性弱的单质。
c)单质的还原性和阳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碱性越强,对应的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e)原电池的正负极,作负极的电极金属性强,越容易被腐蚀。
f)失去电子吸收能量的多少,吸收能量少,说明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a)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容易反应,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b)单质的氧化性或阴离子的还原性,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单质的非金属性越强。
d)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单质可以置换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e)原子得电子释放能量的多少,释放能量越多,说明越容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范文三:(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
(一)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
?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
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原子半径、 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题目常通过以下几方面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
(3) 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及难易程度;
(4) 氢化物的稳定性;
(5)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6) 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7) 非金属单质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
(8) 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现的化合价;
(9) 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相对高低(如在HClO中,氯元素显正价,氧元素显负价,则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氯强)等。
范文四: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
一、元素金属性的判断方法
元素金属性就是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原子越易失电子,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越不易失电子,元素金属性就越弱。
1. 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电子层数越____,原子半径越___,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就越__,元素原子就越____电子,金属性就越___,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例:第IA元素,自上而下,金属性:Cs>Rb>K>Na>Li。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___,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____,元素原子就越不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就越___,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_____。例:第三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Na>Mg>Al。
2. 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判断:
(1)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
(2)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
例:已知,碱性:CsOH>RbOH>KOH>NaOH>LiOH,则,金属性:Cs>Rb>K>Na>Li。
3.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从前到后,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
4. 根据阳离子的氧化性判断: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例:氧化性:Cu Fe ,则金属性:CuCu。 2 +2 + >
二、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
元素非金属性就是得到电子的能力,元素越易得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越不易得电子,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弱。
1. 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电子层数越___,原子半径越__,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就越___,元素原子就越________电子,元素非金属性就越____,即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例:第VIIA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F>Cl>Br>I。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____,原子半径越___,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____,元素原子就越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即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例:第三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非金属性:SiHBrO4>HIO4,则,非金属性:Cl>Br>I。
3. 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例:Cl2 + 2NaBr=2NaCl + Br2,则非金属性:Cl>Br。
4. 根据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例:还原性:I>Br>Cl,则非金属性:I<Br<Cl。 ———
范文五: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一、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
金属性是指气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气态阳离子)能力的性质。我们常 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元素的电离能数值越大, 它的金属性越弱。
金属活动性则指在水溶液中(非固相或气相),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简 单水合离子) 能力的性质。 它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为标准的, 标准电极电位 与原子的电离能、升华能、水合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可见“金属性”与“金属活 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一般来说,金属性强的元素,金属活动性越强,但两者有 时也表现不一致。例如 Cu 和 Zn 、 Na 和 Ca ,金属性:Cu>Zn, Na>Ca;金属活动 性:Zn>Cu, Ca>Na。
二、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极少数除外)。位置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与水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3、常温下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与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4、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极少数除外)。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 金属的金属性越弱。
6、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 强。
7、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同主族中,从 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8、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 的金属,如铝热反应。
1
三、非金属性
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能力的性质。我们常用电 子亲合能来表示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元素的电子亲合能越大, 它的非金属性越强。
四、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越稳定,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与 H
2
化合的条件,反应条件越容易。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3、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 质。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 除外)。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 非金属性越强。
5、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中, 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6、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单 质的氧化性越弱。
7、与同一可变价金属反应,生成物中金属元素价态的高低。金属元素在该 产物中价态越高,则说明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