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述大陆对台政策
论述大陆对台政策
[摘要] 台湾,中国自古以来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两岸关系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发展 交流合作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大陆和台湾同根同源,实现统一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岂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所能阻挡得了的!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 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
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五十年代,**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在1963年,**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在两岸关系上党采取了务实的做法,于1979年元旦发表了>,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这个主张经过**同志的精辟论述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中共在改变对台政策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措施,停止军事上的炮轰,政治上的调整,经济上的互惠来往,组织上建立机构处理台湾事务。在进入90年代以后,李登辉的“两国论”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损害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太的取得和平与稳定。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坚
决反对以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国家分子的图谋。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共产党做了许多努力。
首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率先提出了调整对台政策的基本设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开始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问题。**提出:台湾统一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外国投资均不变。
其次,以经济促政治,以“三通”促统一,通过扩大两岸经贸联系,加强经济融合,遏制“**”发展。促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推动两岸人民的往来和多个领域的交流合作,1990年中共中央对台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了经贸工作在整个对台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调要加强两岸的经贸联系,要通过发展两岸经贸往来,逐步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逐步化解政治分歧,并通过谈判来“求大同存小异”,以“经”促“政”,最终促使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发展。
再次,通过“会谈”发展两岸关系,遏制“**”。中国共产党重申,只要双方坐下来,真正本着“一国两制”的原则商谈祖国统一,而不是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国两府”,一切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探讨、商量。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1986年5月,“华航事件”得以顺利解决,此举打破了两岸30多年来的官方式沉默和国民党当局的“三不政策”,实质上跨越了不对话的界限。1993年4月27-29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最高层次的会谈——
“汪辜会谈”。“汪辜会谈”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三,以“八项政治主张”推进统一,打击“**”。针对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紧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加强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牵制与遏制的特点,**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八项主张。这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而采取的新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第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遏制“**”。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受其远东战略的影响,加大了对台湾的政策支持与军事保护力度,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预测性。对于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的同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缓和中美两国关系的政治气氛的措施,迫使美国政府改变了原来的立场。通过改善中美关系遏制“**”是一条有效的办法。**曾强调,“多年来的事实一再证明,在台湾问题得到较好处理的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两国关系便波折迭起,麻烦不断”。
三、 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对台政策
进入21世纪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民进党取得了执政地位之后,频频掀起“去中国化”、“台湾正名”、“公投制宪”、“一边一国”等“渐进式**活动”,导致已经缓和的
台海局势出现了反复。以**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势力的发展,继续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向前发展。2005年3月,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年4月26日和5月5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中共中央及****邀请,率团先后来大陆参访,就两岸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分别发布了新闻公报和会谈公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并郑重承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讲话中,站在总结历史的高度上,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这既体现了大陆方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善意和诚意,也表明了将继续引领两岸关系朝着积极、正确方向发展的决心,对于我们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全方位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已经实现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决的转变,由对峙走向和缓,由不接触走向对话,中国共产党已经牢
牢把握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展望两岸关系的前景,海峡两岸将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蔡天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对台政策的历史转变与两岸关系发展》,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09年9月。
[2]张仕荣:《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主要思路》,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5期。
[3]《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载《人民日报》,1993年8月1日。
[4]《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版。
范文二:大陆对台政策变化
大陆对台政策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政府内战失败,溃逃至台湾。
第一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至50年中期前―武力解放台湾
为了打击美国的“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阴谋”,**主席决定炮击金门,这既是为了帮助**守好金门,也是为了对付美国人。
1958年8月21日,**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作出8月23日17时30分发起炮击
金门的决定。
1958年10月25日,对金门“单日打炮、双日不打”
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 又只装宣
传品。这样 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1979年元旦,由于美国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同时终止其与**集团签订
的“共同防御条约”,中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马祖等岛屿;同日中国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炮击金门行动遂告终止。
20世纪50年代,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台湾问题出现转机。1963年,根据**的意
见,由**亲自拟定“一纲四目”的对台政策。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四目”即:台湾回归祖国后,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都由**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
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后协商进行;不做破坏对
方团结之举。
第二阶段 从50年代中期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武力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的阶段
范文三:大陆对台政策演进
大陆对台政策演进
第一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至50年中期前―武力解放台湾
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筹划关于解放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计划,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础上的。根据**、**的设想,解放台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迅速组建海军、空军,掌握制海权、制空权;第二步,尽快解放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台前沿阵地;第三步,发起对台全面作战。
1949年2月1日至3日,**在 西柏坡 接见来访的苏共中央代表 米高扬 时说:“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
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7月初,**与**讨论了进攻台湾的问题。7月3日,**和**致电华东军区的陈毅、张爱萍:“新中国就要成立了,希望你们抓紧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加强海军力量,做到中央一声令下,随时歼灭敌人。”党中央研究后决定:1950年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肃清境内一切国民党残余力量。随着1950年5月海南岛的解放,人们普遍认为解放台湾已为期不远了。
但到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到7月中旬,朝鲜战局严重恶化,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遭受严重伤亡,形势急转直下。 10月2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很快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严峻的形势,迫使**不得不把 解放台湾 的时间向后推延,将大量的精力和军队投入到“抗美援朝”中去。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认为是该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了。
1955年初,华东部队开始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计划。到2月25日,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各岛。尔后,遵照中央指示,华东部队挥师入闽,与福建部队会合,准备攻打金门、台湾。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扩大对台问题的干涉,1954年11月2日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通过了《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据统计,美国第七舰队在我东南沿海集结了5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妄图干涉我解放台湾。美国的干涉,加剧了解放台湾的难度。
第二阶段 从50年代中期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武力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的阶段
进入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国内各项社会改革取得伟大成绩,经济建设已成为整个国家生活中的主要任务,人民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来从事经济建设。在台湾,国民党当局于1955年前后完成了“党改”、“土改”工作,岛内政局趋于稳定,民众不希望看到新的战争发生。在国际上,朝鲜停火得以维持,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的协议也已经达成;美国虽与台湾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但并不想过深地卷入与中国的对抗。另一方面,武力解放台湾,面对2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如果没有强大的海、空军支持是不行的。特别是美国还横在海峡两岸之间干涉中国内政,成为解放台湾最大的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将解放台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从祖国统一的大计着想,**逐渐考虑在不改变武力
攻打台湾及附近岛屿的同时,探求其他解决办法,争取和平解放的可能。党中央和**决定由**负责此项工作。
1956年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和平的解放台湾而奋斗》。4月,**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
在此期间,**、**、**、彭德怀等第一批领导人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
20世纪7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当局代表中国坐进了联合国的席位,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日关系的改善,这些重大事件使台湾的处境急转直下,形势对中共十分有利。因此,**和**又把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同时中共也积极争取机会与**和平谈判。
尽管**对**和中共中央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行动没有及时作出回应,但是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74年元旦,越南军舰入侵我国西沙群岛。**表示:“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中越海战爆发后,驻守西沙的中国海军要求增兵,**同意增派海军,并特别强调:海军经过台湾海峡“直接走”。根据**的指示,4艘导弹护卫舰在傍晚闪亮地出现在东引岛一侧,向台湾军舰发出信号,准备通过。台湾军方立即向**请示,**听了,只挥手应允:“西沙战事紧啦!” 当晚,台湾海军打开探照灯,我方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与**达成了默契。
由于中共多次发出 和谈 建议和邀请,也出于对台湾前途的考虑,**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动了与中共重新开谈判会的念头。最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陈立夫,代表**与中共谈判。中台局势开始好转??
第三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和平解放台湾
**逝世后,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很快便把台湾问题提到党中央的议事日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提到台湾问题时,没有使用“解放”一词,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贴切的“回归”。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各项政策,简称“叶九条”。
1982年1月11日,**在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把中共中央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概括为“一国两制”。
新世纪后,针对陈水扁民进党上台,2005年3月,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4月26日和5月5日,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中共中央及****邀请,率团先后来大陆参访。
2008年6月、11月,海协会会长**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两度在北京和台湾会谈,会谈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岸“三通”基本实现 。
对于台湾问题,几代中共领导人都做出了许多巨大的贡献,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坚定信念,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得以实现。
谢谢~~~
范文四:大陆对台政策
大陆对台政策:变化与走向
**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报告对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阐述,基本上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和“江八条”
的延续,但其中出现的若干新提法,从中可以看出未来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和走向。
“新三段论”重新解释“一个中国”的内涵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大陆开始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后,“一个中国”原则被中共历代领导人视为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或底线。但“一中”的内涵则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解读。
一九六三年,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在提出以“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的构想时,强调的一个主要原则也是“一个中国”。中共第一、二代领导人对“一中”内涵的解释是一致的,即世界上祇有一
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一九九二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虽然这时双方对“中国”所指称的涵义仍是“各自表述”的,但这是迄今为止双方立场最接近的一次。此后,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显示了更为务实的态度,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提法改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八日,**在同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谈话中对此作了明确表达:“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绝不容分割”。
两年后的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北京接见台湾“中国统一联盟”时,针对两岸关系中的一个主要难点即“国号”之争,提出在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可以共议双方都能接受的具体“国名”,统一后可以考虑以“中国”
为涵盖两岸的国名。
据此,二○○二年一月,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之际,钱其琛副总理对“一个中国”的内涵作了新的表述:“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正式使用这一表述。与以前的提法相比,“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和“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没有变化,但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提法改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被海外媒体称之为“新三段论”的表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努力争取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诚意,也体现了大陆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所持的务实态度,有利
于消除歧义,增进共识,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没有时间的“时间表
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上,中共十二大曾把“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作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同时,**也指出,虽然我们希望“早日”完成统一,但“实现和平统一需要一定时间”,“解决台湾问题要花时间,太急了不行”。这是鉴于当时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当局及其领导人蒋经国所持的反对国家分裂、追求统一的基本立场而作出的一种考虑。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的政治体制和岛内政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体制结束,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党竞争的“政党政治”已经成形;接替蒋经国上台主政的李登辉在权力逐渐稳固后,开始调整大陆政策,并借“宪政改革”之机力图奠定“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的法源基础;岛内的“**”思潮也开始蔓延。正是根据岛内局势的变动,特别是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活动趋于猖獗的形势,**在一九九五年适时提出了“八项主张”。在一九九八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首次引人注目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要有“时间表”:“台湾问题马上解决有困难,但不解决是不行的,早解决比晚解决好。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完成祖国的统一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总要有一个时间表”。二○○○年十月,**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把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作为新世纪中国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指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性,重申台湾问题不能无期地拖延下去,不过报告没有如有的媒体事先所预计的那样提出解决的具体“时间表”
,这也就为未来领导人的灵活掌握留下了可以回旋的时间和空间。
和平解决与使用武力“两手准备
**在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时指出,“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的考虑是,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拖延统一或搞“**”,如果外国势力插手干涉,大陆将被迫使用武力解决统一。党
的第三代领导人坚持这一基本原则立场,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一九九五年,**在“八项主张”中说,要“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在二○○一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说:“我们有最大的诚意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在十六大上,**重申,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
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其次,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在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在“八项主张”中,**指出,什么都可以谈,“当然也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对“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更加具体的阐明:“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的讲话,释放出大陆方面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诚意,也表明了大陆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实际情况,对于在台湾实施的“一国两制”
,比在港澳地区更为宽松的态度。
第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在“八项主张”中,**就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此后,**多次强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很清楚,台湾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势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决不会坐视”。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上述原则立场,并严正指出,维持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中共十六大在台湾问题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也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的调整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时,是以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为政治谈判对象的。鉴于台湾国民党当局所持的反对国家分裂、追求统一的基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希望国民党及其领导人以民族大义为重,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时,也是以国民党为政治谈判对象,提出了国共两党对等谈判“不提中央和地方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等主张。与此同时,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开始提出“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一九八三年,**在“邓六条”中,建议国民党当局回
到谈判桌上来,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统一大业。
如果说,在国民党主政台湾的时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还有现实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可以将“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与“寄希望台湾人民”并重的话,那么随着台湾的政治体制和政局的重大变动,“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已变得不再可行。二○○○年三月台湾首次出现政党轮替,持“**”理念的民进党上台执政。民进党当局及其领导人陈水扁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放弃“**党纲”,并且以蚕食的手法不断推动所谓“台湾正名”、“去中国化”、“文化**”等渐进式**活动,甚至抛出“一边一国”的分裂言论,对两岸关系发展形成严重冲击。显然,在此种情势下,大陆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民进党执政当局。此外,随着国民党一党威权统治的结束,台湾在未来一段时期,将呈现民进党、国民党、亲民党和“台联”等政党相互竞逐的“政党政治”生态。在台湾“政党政治”生态下,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中必然充满复杂艰巨的斗争。由于政党政治以民意为依归,民意基础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岛内执政党推行何种路线,因此大陆在对台政策取向上应有所侧重。从近年来台湾朝野党与选民的互动关系中,不难断定,如果不具备民意基础,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从政党自身利益出发都很难做到立即与大陆谈统一问题;反之,即使是现在执政的民进党也将被迫调整大陆政策方向,否则将会因违背民意而危及其执政地位。
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遭受长期殖民统治和国民党专制统治后,形成了强烈的当家作主的愿望和要求,这与岛内少数人主张搞“**”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台湾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台湾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不得人心。虽然台湾民众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了一些复杂的心态,但台湾同胞所具有的爱国主义传统使之成为当前和
今后发展两岸关系重要力量。
从目前情况看,争取台湾民众还需要从多方面作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但大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两岸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已对岛内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岸已于二○○一年十一月加入WTO ,提供了两岸关系朝良性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契机。抓住此一机遇,以两岸经济成长和人民福祉为优先考虑,“不以政治分歧干扰两岸经贸交流”,当可经由世贸组织这个
平台累积互信,渐次消弭政治分歧,而达成经济上的整合。
“春风终解千层雪,海水犹连两岸心”。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台湾人民对大陆的向心力提升,两岸必将水到渠成地走向政治统一。“中国最终要统一,能否眞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的经济能不能眞正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生前的一席话,表现
了一个政治领袖的远大历史目光和政治智慧。
(原载《中国评论》月刊二○○三年四月号,作者系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敎授、博士)
范文五:大陆调整对台政策策略
大陆调整对台政策策略
自去年“5?17声明”发表以来,特别是围绕着《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大陆调整了对台政策和策略,采取了一系列逆势操作与顺势操作相结合的措施,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
《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与实施,是大陆对台工作中新的政策和策略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将大陆一贯宣示的对台方针和政策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时也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促成了岛内在野党领袖连、宋的相继访问大陆,对台湾政治气氛和政治生态的变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对缓和两岸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际上,大陆对台政策策略的调整,从去年中台办和国台办受权发表“5?17声明”就已经开始。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这种调整一直都在持续地、有步骤地进行之中。从战略上来讲,大陆的对台整体战略并没有改变,但是在对台政策策略上却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与调整,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变化与调整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主动出击,夺取战略制高点,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软硬兼施,该硬的更硬,该软的更软。
从“5?17声明”、**的讲话,到胡**的对台工作“四点意见”,都在不断补强这一新的对台政策策略的信度和强度,而《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则是这一调整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关节点。
《反分裂国家法》用法律的形式强化了大陆反“**”的刚性,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形式把大陆几代领导人一贯宣示的对台基本方针、政策提升到国家的意志和全民的意志,从而为反“独”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最广泛的民意基础,展示了大陆对“**”分裂活动决不容忍的决心、信心和态度。由于法律比任何领导人的讲话都更具权威性和强制性,所以对震慑“**”的冒险活动,压缩“**”的活动空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且,一旦发生了“**”的重大事变,如果大陆领导人不采取断然、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那么同样也要被追究法律责任。“**”人士深知其中利害,广大台湾民众也深切感受到了“**”对自己的严重危害,从而一举破解了多年来“**”势力所谓“中共是纸老虎”的欺骗宣传,“**无害论”也因此而彻底破产。
?为两岸关系回暖留下转圜空间
实际上,《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并没有突破以前的对台政策的基本框架,既没有“统一时间表”,也没有将“**”的概念进一步细化,而是刻意保持某种程度的模糊。这样做一方面当然是为了保留大陆方面对“‘**’重大事变”的解释权,使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发展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也是为两岸关系的缓和发展预留了回旋的空间,为今后与台湾当局打交道留下了可以求同存异的灰色地带。
?迫使扁当局向“中间路线”移动
大陆目前的策略是以“反独”为基点,建构最广泛的国际国内“反独”统一战线,压迫陈水扁当局调整两岸政策,向“统独光谱”的中间地带移动。
近一个时期以来,大陆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更加注意岛内民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更加注重技巧性和细腻性。
首先,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本身就是做台湾人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争取台湾民心、做台湾人民工作不仅仅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给台湾人民多少“好处”;做台湾人民工作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让台湾同胞真正体会到:“**”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只有和“**”划清界线,拒绝当“**”的炮灰和人质,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其次,推动“春节包机”的实现、“双亚”赴台悼唁辜振甫先生,都是出人意料的举措;而开放台湾农产品到大陆销售、开放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赠送台湾大熊猫等一系列新出台的具体措施,则向台湾人民持续释放出了极大的善意,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民进党当局至今仍在阻挠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但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已经切实感受到了大陆的善意。
此外,大陆方面充分利用连、宋来访所形成的轰动效应,全程开放海内外媒体采访报道,借助于台湾和国际媒体特别是电视直播,在连宋“登陆”的同时,大陆领导人和大陆人民也实现了“登岛”,使广大台湾民众领略了大陆领导人的风度与气质、感受到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骨肉亲情,看到了祖国大陆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对大陆的正面印象不断增加。
总之,自去年“5?17声明”发表以来,特别是围绕着《反分裂国家法》的
出台,大陆调整了对台政策和策略,采取了一系列逆势操作与顺势操作相结合的
措施,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