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
王素华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管理系 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孩子的人格塑造、 角色培养、 良好品质养成等都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 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家长智慧的集中体现。 通 过对教养方式的意义及其特征, 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 影响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的全面分析, 旨在为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
[关键词]家长 教养方式 家庭
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于家长的素质与性格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 文化熏陶不同, 早期 的生活经历、从事的职业和兴趣、特长等的差异,加上孩子在性别、气质、智力、相貌、健 康等方面的差别, 家长的教养行为也会千差万别。 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中,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 的年龄段,同样的家庭,也会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健康,父母当时的经济状况、社会政治 地位、 健康状况、年龄和对孩子期望的不同, 家长会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 是在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分化的,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教养方式的意义及其特征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 :“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 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家庭里由父母 起决定作用而形成的家庭环境、 家庭风气包围着孩子,熏陶着孩子。孩子的人格塑造、 角色 培养、 良好品质养成等都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 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家长智慧的集中体 现。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与子女的互 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的概括。 它主要由父母的社会价值观念、 教养态度决定, 并 受父母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及孩子的不同特征的影响,是父母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综合体 现。教养方式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
家长的教养言行一旦形成一定的方式就内化为个人意识, 外显为习惯行为, 不会轻易改 变。教养方式的相对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家长确立了先进、良好的教养方式, 就会不断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但是教养方式的相对稳定性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使得原有的、 不良的教养方式的改变显得十分复杂。首先, 随着孩子从新生儿、 幼儿不断地成长,由完全 要父母的喂养到独立解决生活、 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养方式要随之改变,这 是必然的, 但原有的教养方式往往阻碍、 干扰其变化, 使新的教养方式的形成变得十分困难。 比如, 家长习惯了对儿童期孩子的保姆式看护的教养方式, 对青少年期已经具有独立意识的 孩子仍然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就难怪孩子要强烈反抗、甚至极度逆反了。其次,从个体角度 看,原有的教养方式有惯性作用,这种惯性作用在阻挠着新的、先进的、良好的教养方式的 建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去解决它。
2.全面整合性
一般来说, 教养方式的形成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既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有关, 受父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教养态度的影响, 又受父母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还受孩子个 性特征的影响, 是父母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综合体现。 家长要改变教养方式必须从多方面 进行调节与提升。
3.具体情景性
家长的教养方式往往在父母抚养、 教育孩子的具体事件和情景中形成, 并在具体的抚养、 教育事件和情景中表现出来, 是父母教养实践和行为与孩子相互作用的复合。 如面对孩子提 出的问题,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罗嗦、 多管闲事,不仅不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还对孩子加以 训斥; 有的父母以工作忙为由, 对孩子的问题不予理睬; 有的父母则是耐心的与孩子进行交 流、探讨, 直至得出答案。 家长的教养方式如何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件和情景表现的,家长 要重视处理与孩子接触中的“小事件” 。
4.丰富情感性
家长的教养方式通过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情绪流露、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形 成, 是父母教养态度及由父母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正是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 及亲子之间情感联系的个性化表现促使家长的教养方式的形成并转变。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家 庭环境的情感要旨, 感情互换、 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和这种关系都对孩子的心理性欲、 心理 社会和人格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二、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
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 角度对家长教养方式进行了深入、 系统的研 究,形成了许多有关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划分标准,提出了很多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理论。 美国学者西蒙兹(P.M.Symonds )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基本上可以用接受——拒 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 它们是制约家长教养方式的两个基本要素, 它们的结合派 生出许多不同的教养方式。 “接受” 即是父母给孩子以爱, 如走向极端就是对孩子娇生惯养, 屈从于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拒绝”即是父母不给孩子以爱,如走至极端就是对孩 子要求过高,严厉处罚孩子; “支配”即是父母对孩子非常严格,如走至极端就是随心所欲 地指挥孩子,丝毫不考虑孩子的特点,动不动就处罚孩子; “服从”即是父母给孩子很大的 自由, 如走向极端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任凭孩子摆布。 最理想的家长教养方式是居于两个 维度中间, 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 也不 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倾注非常适当的爱, 只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照顾, 使 孩子的情绪、社会性、自主性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 . L . Baldwin) 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 法, 得出:由于家长的人格不同, 家长在帮助子女实现社会化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也有 重大差异。为此,他将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概括为四类。
第一,专制型。家长的道德责任感十分强烈,大有“恨铁不成钢”之心,但不理睬子女 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责难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
第二,溺爱型。这是“情感型”人格家长的必然方式。家长不是从社会关系角度履行自 己的教育职责, 而是把子女视为纯粹私人的财产, 把子女教育视为个人的私事, 用过分的生 物本能的感情去满足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百依百顺。
第三,放任型。即家长在对子女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不奏效后,滋生了“朽木不可雕” 之类的失望情绪,常常缺乏耐心,讨厌子女,撒手不管。
第四, 民主型。 父母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 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的信 息, 并言传身教, 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 而家长则表现出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 爱。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 Baumrind)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 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从控制、 成熟的要求、 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 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 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 专制型和放任型 三种。 她认为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 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致的反应, 能够在亲 子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儿童的约束, 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 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 尊重, 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 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 但也是最有效的
教养方式。 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既不期望儿童的成熟行为, 也不提出要求, 他们或者溺爱儿 童或者忽视儿童, 对儿童的纪律要求不一致, 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 对儿童有中等 程度的热情, 不主动指导孩子的行为。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孩子的自由是有 限的, 孩子要按照家长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 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是 “管” 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 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她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 就倾向;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
1995年北师大的林磊等研究了“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 。他的研究考 虑了父母教养行为的各个方面,避免了划分上的绝对性,从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不一 致性、 期望性、 拒绝性和民主性七个维度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评价、 定型,归纳出五种教 育方式, 极端型、 严厉型、 溺爱型、 成就压力型、 积极型。 积极型的父母有较高的民主意识, 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不强求孩子对自己的绝对服从, 对孩子有积极的情感, 经常采用说理的方法教育孩子; 成就压力型的父母, 对孩子表现出过 高的期望, 孩子有较大的成就压力; 在与孩子的交往中, 父母经常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缺 乏应有的一致性; 但并不十分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 还能接受孩子的一些意见, 对孩子的惩 罚、不满、 指责等消极行为属于中等水平;溺爱型父母则对孩子高度接纳且迁就, 很少有惩 罚行为,对孩子富于情感,有过分保护的倾向;严厉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父母 与子女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与积极型父母一样很少迁就和过分保护孩子; 极端型的父母在七 个维度上都有明显的不良倾向具有多重矛盾行为, 具有整体性的不良倾向, 存在多方面的问 题,既有迁就、过分保护的一面,同时又有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一面;对孩子有较多的体 罚和训斥, 指责和不满; 要求孩子必须绝对服从自己,很少考虑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在处理 与孩子有关的问题时,经常因时间、 地点、自己心情的好坏来决定自己的具体方法。林磊的 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方式有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其它类型则存在不同的缺陷。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 每一位家长的具体教养方式不是单一的、 静态不变的, 而是随着各 因素、条件的变化发生变化。
三、影响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
从亲子双向互动观的角度看,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影响是双向互动的。 在父母影响改变和 塑造着子女的同时, 儿童自身的个性、 气质等心理特点和行为也在影响着父母对教养方式的 选择。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 ( A nderson) 及其同事在“谁影响谁”的亲子互动研究中发现。 在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时, 母亲都显得平静而镇定。 而与行为问题的儿童在一起时, 则变得具 有强制性。这表明儿童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母亲的行为。 1995年北师大的林磊等指 出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 特定时期的社会特征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儿童的年龄、 性别等 特征会影响到父母的教育方式。 从父母特征和儿童特征入手能较全面地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和 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本身的特点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的夫妻关系、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受教育水平、生育孩子的年龄、经济收入 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教养方式。
父母夫妻之间的交往状态、 角色分工、 对对方及婚姻的满意度等, 对他们与孩子的交往、 对孩子发展的指导等产生明显的影响, 其中夫妻冲突是一个重要的侧面。 通常夫妻冲突越多、 越激烈,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不良倾向越严重, 对孩子或采取溺爱、 放任不管的方式,或采取 专制、排斥的方式,且出现夫妻双方教育要求严重的不一致性,产生教育的负效应。另外, 夫妻冲突作为家庭中的客观事实, 不仅可能被孩子观察学习并使用, 而且可能使孩子因此产 生压抑、抱怨、 逆反, 出现许多行为与适应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增加父母教育上 的困难, 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父母相亲相爱, 家庭生活民主平等开放,
家庭教养方式正面作用明显,这必然对孩子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
2.孩子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第一, 孩子的性格影响着家长教养方式。 突出表现在孩子性格中的自我态度和情绪特征 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自我态度上自卑的孩子往往不能肯定和赞扬自己, 却要父母和他人重视和肯定。 孩子无 法解决这个矛盾,常以性情烦躁、不友善或侵犯挑衅的态度对待父母,以保持内心的平衡。 这样的结果是父母对孩子顺从、 宽宏, 这里面隐含着父母的失望和无奈, “这孩子就是这样” , 到最后还或多或少带着些冷漠, 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也就会越来越淡, 家长在孩子面前变得 毫无权威和约束力, 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父母如果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因素, 只通过改 变教养方式, 来容忍和消极地适应孩子的不良性格, 就不能改变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 父母 如果能认识到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接受自己, 注意培养孩 子自信乐观的性格,这样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孩子情绪特征上的差异决定了父母对其关注、 关心和喜爱的程度。 有的孩子易激动, 情 绪表现强烈, 对周围事物反应敏锐, 表情丰富, 容易提供给父母孩子需要关照、 安慰的信息。 同时这类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照后, 往往会作出各种各样讨人喜爱的反应, 这又给父母带来了 极大的乐趣和信心, 从而在养育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 有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安静的、 沉稳的 状态,经常一言不发,对于父母的关照,反应不明显,也不那么活泼可爱,这样父母的教养 方式就会消极得多。
孩子的性格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家长要承认、 重视它 的存在, 并尽力去克服它的影响, 做到不受孩子这些因素的影响, 无条件全面自然而真诚地 去爱孩子。
第二,孩子性别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平日里,父母常常教育孩子:男孩应该怎样, 不该或不能怎样;女孩应该怎样,不该或不能怎样。父母对待女儿,大多亲亲昵昵的,而总 是有意无意地让儿子自己玩耍; 女儿活泼了些被说作疯疯癫癫、 没教养, 男孩斯文了些被责 备为没男子气。 由于男女孩不同的生理特征和社会对男女个体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 父母对 男女孩在教育、交往上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不同的教养方式。
第三, 孩子的年龄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由于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 发展 任务、社会要求的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变化。比如,对于低年龄的孩子,其中心任务 是维持生命、 保障身体健康, 父母的教养方式当然主要是关心爱抚看护。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学校学习的年级提升,学习任务的加重,父母对孩子的惩罚与成就要求也逐渐增加。 这也证实了教养方式是双向的, 受到父母和子女的共同作用。 家长的教养方式应针对不同年 龄阶段孩子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
总之, 良好的教养方式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家长智慧的 集中体现。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永远保持积极向上、 乐观的生命状态, 就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养 方式,以适应并促进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4). [3]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 ].阴山学刊, 2008(1) 69-74.
[4]陈陈.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J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2(6) . 95-103 [5]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6]赵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进程[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 166-168 [7][苏 ]瓦 . 阿 . 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2.
范文二:不同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心理辅导界将父母和不现的教养方式一般做如下的分类:
(一)父母的类型:
专断型父母:又称墙砖型父母。父母制订的规则就象板上钉钉不容更改。父母是家里的统治规则的制订者。
容许型父母:又称海蜇型父母。父母难以制订和执行家规和价值观,孩子象海蜇一样缺乏管束,最终孩子是家庭的统治者。
权威型父母:又称脊柱型父母,父母制订合理的家庭规则,对孩子民主和倾听,但仍最终保持权威的地位,这样塑造的孩子既有规则又有相对的灵活性。 但相对来说,很多父母会觉得采取专断或放纵的态度会比权威型父母来得容易得多。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和孩子的行为是否有要求和控制程度这两个维度,又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归纳为四种:
1.接受+控制的权威型教育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帮助的一种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理解与尊重,父母对孩子更多积极肯定的态度,及时热情地对儿童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
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的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2.接受+容许型的放纵型教养方式
放纵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这类也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贪玩、看电视。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
好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
3.拒绝+控制的专断型教养方式
专断型教养方式——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的一种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断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与权威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放纵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
4.拒绝+容许的忽视型教养方式
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范文三:男孩的教养方式
男孩的教养方式
1 、适当“穷养”少攀比
“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过多的物质享受可能导致男孩出现攀比心理,物质需求的无限度满足会让男孩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男子汉的担当。因此,男孩最好“穷养”,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搞特殊待遇,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养成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不懂爱,也不懂感恩的纨绔子弟。
“穷养”不代表不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或漂亮衣服,更不能克扣孩子的正常需要,否则可能会把男孩养得缺乏自信和智慧。“穷养”的内涵是,不要不顾自身经济状况,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首先,应理性引导男孩认识到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并主动抵制这种行为。其次,要尊重性地“穷养”。比如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要随口呵斥或拖走,而要耐心引导。可以学学美国人,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打工赚钱,来买自己所需的东西。
2、学会放手促独立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没有创新精神,也应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因此,家长不妨多给男孩独立空间,学会放手。
放手教育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生活教育,约束一言一行,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压
制男孩的反抗行为,而要反思和理解反抗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男孩的心理发展。
3、挫折教育变坚强
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觉得男友“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称他们为“奶嘴男”。这主要因为父母喜欢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帮他安排好一切,使男孩变得柔弱、拒绝成长,受一点委屈和打击就回避、退让或放弃,即“蛋壳心理”。
家长可以适度给男孩一些挫折教育,让“生鸡蛋”经过蒸煮,内心变得坚强。其一,可要求男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让孩子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二,孩子往往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很强,做事有头无尾。家长可适时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其三,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帮孩子客观分析原因,引导其以正确心态面对挫折。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唱歌不行,可你数学不错,争取参加奥数竞赛”等。
4、言传身教靠父亲
研究发现,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和那些一周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比,人际关系更融洽,更具有进取精神和男子汉气概。
男孩的性别认同与父亲的榜样效应分不开。幼儿期的男孩需要从对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逐步接纳爸爸和其他人。此时父亲的疏远,会使男孩更加依恋母亲,他们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被自卑心理包围。
因此,父亲切不能缺席男孩的生活。
随着成长,父亲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假如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男孩也会理所应当地不做家务。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的印象——做家务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父亲要适时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人际交往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男孩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
5、探索好动别干涉
科学家发现,男性荷尔蒙让男孩动个不停,喜欢探索。在爸妈眼里,他们是整天烦躁不安、调皮捣蛋的臭小子。男孩调皮捣蛋的背后却意味着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家长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不干涉男孩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和保护。无论对孩子来说多难的事情,比如做船模、爬树等,都该先让男孩去试一试,就算是最终放弃,也该是孩子自己的主意,而不是爸妈的阻止。特别闹腾的男孩不妨先随他去,让他跑够了、疯够了,能量释放完了,再陪他玩些安静的游戏,或画画、看书等。
范文四:女孩的教养方式
女孩的教养方式
1、“富养”女孩气质佳
俗话说,从来富贵多淑女。中国自古就讲究富养女孩,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讲,女孩什么“好东西”都见过了,就相当于“脱敏治疗”,使孩子长大后不容易被浮世的繁华和虚荣迷惑。家长可从小带女儿出入各种场合,外出旅行,能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和见识。同时,要让她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具备值得被爱的资本。
但富养女孩不是穿金戴银,不是百依百顺地娇惯和溺爱,而是给予精神上的富足,最终培养出气质高贵的女孩。否则,再富有的女孩也可能因“心穷”而困苦。
2、勇气培养不胆小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孩在路上看到狗,怕得躲在妈妈身后,甚至放声大哭;打碎碗筷,便缩在墙角,生怕受到责骂。不少家长往往火冒三丈,觉得孩子扭扭捏捏,很没出息。其实,这是由女孩的天性决定的。
女孩天生内心柔弱,她们的成长需要一种叫“勇气”的养料,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出现上述情况时,父母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引导女孩的行为,切不可带着情绪呵斥、指责,否则孩子会越来越胆小。爸妈们还要了解女儿的那些小女生心理需要,比如获得关爱的小手段、随年龄增长而来的小虚荣心。
3 、家庭和睦不孤僻
有教育心理学家曾对30个家庭的孩子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观
察,其中男女各半。专家发现,一些经历过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的孩子会因为家庭环境不和谐而逐渐堕落,其中大多数是女孩。这是因为女孩对家庭幸福感的要求较男孩更高,当她感觉不到家庭温馨时,很可能下意识地向外界、别人去索取,容易走入极端、暴戾、孤僻的状态,陷入早恋、学坏等歧途。因此,养闺女要拿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让我们的女孩在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为幸福的公主。
4 、父爱母爱都要有
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意思是女孩温柔体贴,能与妈妈心灵相通。与父子关系相比,母女关系往往更亲密,能带给女孩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帮女孩构建亲密关系,使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
父亲对女孩的身心影响也非常大。美国和新西兰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父女关系好,不仅对女孩的心理影响大,还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左右女孩的发育。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父亲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5 、经常谈心多倾听
中国父母喜欢站在一个权威者的角度,向孩子发号施令,告诉孩子不要怎样、要怎样,或是再三叮咛,安排好孩子的一切细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赫·斯宾塞曾说过,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者。然而,在训斥中长大的女孩可能自主性较差,不会主动做事,而需要別人提醒,习惯听从命令,
依赖性强;也可能反抗心理强,听不进去任何意见。
家长和女儿之间要多谈心,才能心连心。首先,父母的语调要柔和,是朋友式的交流。女孩是非常敏感的,稍微严厉的语调都会让她们彷徨无措。其次,少使用“要”、“不许”等词汇,最好换成“你觉得”、“试着去做”等。再次,和孩子多“谈心”。“谈心”是只问问题,不讲道理、不分析的教育放松,只有倾听,给女孩全身心的包容。
范文五: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理想的教养方式的基本要求:
1.主动交流
2.相适度:互相气质的适应程度(例如沉默的孩子——急躁的父母)
3.父母的反应性:对孩子发出的各种信号、节律和情感的敏感性。
家长的类型塑造出孩子的特性:
1.专制型家长:僵化的规则,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
孩子:顺从、自我克制,性情古板,退缩,忧虑,缺少好奇心。
2.放任型家长:很少要求孩子,太多自由,没有规则。
孩子:依赖性强,没有目标,问题行为多。
3.权威型家长:给予爱与亲情,始终如一的进行要求和指导。态度坚决而不粗暴原则一贯而不僵化。
孩子:有能力,能自控,有独立性,有主见和好奇心。
正确的亲子关系的沟通技巧:
1.相互尊重
2.分享快乐
3.用语言和行动表达爱
4.经常鼓励
5.有效的沟通:接纳孩子的感受(放弃自己的判断,站在对方的角度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