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有哪些特点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带形玻璃窗,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
从其形式来说,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
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
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毕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滩法邮大楼1936年建成,这些具有朴素明快现代风格的建筑连续不断的出现。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现代风格";此外,1935年建成的万国储蓄会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麦兰捕房,均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采光良好、日本摩登等、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在德国。
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德和洋行设计的仁济医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楼1936年建成;法商营造公司设计的上海回力球场1934年建成,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
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两幢建筑布局、层数。
1933年哈沙德洋行设计的永安公司新大楼建成,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南京、武汉。
赉安公司(由法国建筑师A.Leonard及p.Veysseyre组成)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没有多余的装饰;、"万国式",北部22层,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并以勒?,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一次大战之后,立面中部作惯通上下的坚线条处理;S"形布局,立而简洁,至少,第一以")设计;这一论题时,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
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
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四、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分布状态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现代建筑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阵地,现代风格的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质量也最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此时期的上海已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都市,建筑业达...
中国现代建筑有哪些特点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
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
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
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
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
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
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
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
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二、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常态,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
邬达克的另一个现代作品国际饭店于次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
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
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更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赉安公司(由法国建筑师A.Leonard及p.Veysseyre组成)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建筑的外貌,建筑3层,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
美琪大戏院可坐多少人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
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
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
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
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
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
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
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
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
“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
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 )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南京中山陵392级台阶到底有什么含义
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
5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报纸上发布公告,悬奖征求中山陵墓设计图案。
到9月15日止,共收到应征图案四十余份,全部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从9月16日起到9月20日止,由葬事筹备处敦请评判顾问到陈列室阅览评判。
评判委员会成员包括全体葬事筹备委员、家属代表,并聘请四名专家为顾问,即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
大奖吕彦直;二奖范文照;三奖杨锡宗。
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
1930年5月28日,为了表彰吕彦直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地位、大小与奠基石相同。
此碑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可见吕彦直的设计早在1925年,怎么可能为一年后二次北伐的胜利计算台阶数呢?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
392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
而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象征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
迎面的这一段共有290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台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
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
为什么中山陵有392级台阶?
南京中山陵,一共有392级台阶,是不是巧合,孙中山先生去世时是民国14年,也就是公元1925年,孙中山先生总统任期92天。
中山陵392级台阶,自广场至祭堂坡度逐段加大,由博爱坊望祭堂,仰角为9度,由碑亭仰望祭堂,仰角提高到19度,拾级而上,步步增添庄重、崇敬之感。
走完石阶到达大平台,回首俯视则一个石阶也看不见了,只见其间的八个平台连成一片,如同平地,当你站在大平台上,举目远眺,群峰皆居脚下,陵园景色尽收眼底,岗峦叠翠,松柏苍苍,亭台楼阁,气象万千。
中山陵图稿诞生于1925年9月20日下午2时,由中山先生的家属及筹备委员会详加讨论后认为: 吕彦直先生之设计图,结构精美雄静,一望令人生凄然景仰之情,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人之观念,所有设置均适合所征求诸条件,朴实坚固,吕先生在设计说明写及“广五百尺,袤八百尺”。
于是评定吕彦直一等奖,范文照二等奖,杨锡宗三等奖及7名荣誉奖。
公开展览五日后,终定一等奖的吕彦直的设计图案作为中山先生陵墓图案,并请吕先生为建筑师,主持计划建筑详图及监工事务。
吕先生时年仅三十二岁,但在工程临近尾声时,因病于1929年5月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六岁。
当中山灵柩于1929年6月1日移入陵墓时,人们未能在送葬行列中再见到这位多才多艺的青年建筑师,无不为之惋惜。
由此,可以看出,中山陵392级台阶为特别之景观而设计为392级的。
当然,还有个版本是代表当时3亿9千200万中国人. 展开...
中国近代的建筑发展史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
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
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
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
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
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
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
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
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
“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
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 )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表怎么填写
给你个范文照着改改。
中学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的职业规划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苦练扎实的基本功,脚踏实地的抓好教师业务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本人的具体情况特制订出未来的发展规划。
一、个人情况分析: 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从事教育已经18年了,应该说正处于有一定经验但又不墨守成规能不断学习的黄金时期。
毕业后我教了十几年初中英语送过好几届毕业班,所以对于初中英语教材以及能力知识点的的接轨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过渡状态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各种版本的教材全部上过,因此能比较系统、熟练地握本学科的教材。
后来又担任过科学与社会课,现在担任语文课。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注重教学效率,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每节课认真设计,渗透课改理念,并在课堂上体现,能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熟练掌握基本的powerpoint制作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 1、不会对自己一阶段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我觉得我做事不算是一个没有系统性的人,平时工作中也是比较有条理的。
但是,我缺少的是事后的总结,总是做完就算,这样一来的话就是没有及时地得到一些好的经验教训,有时候难免会重复劳动。
2、教科研上的欠缺 以前总觉得教书就只要教好书就行了,所以在教学研究上花得时间很少,论文课题也参加得很少。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才渐渐觉得没有把以往的得失成败以文字的形式做一个总结和分析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当然,教科研不仅仅是写一篇论文,而是对自己的一个剖析,不是为了写而写,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反馈。
二、今后三年的发展目标: 1、争取能完成至少1个课题。
2、争取多写一些论文,并能发表。
3。
至少参加1次区以上的公开课并能获奖。
4。
积极创造条件,尽量为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积蓄能量。
三、今后努力方向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我认为自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多读书。
对于书的涉猎可以范围广一些,多读专业性的书,如学校布置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样等于和教育大师面对面对话,更好地借鉴大师的观点。
3。
多听课,写听后感。
每学期自己都会听很多优秀的公开课,很多时候都是听得时候很有感触,但是过后就忘记了。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是其他教师精心准备的展示,自己应该及时对这些东西做一个反馈,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对今后的工作是很有好处的。
4。
多做积累,多写论文。
要写一篇比较长的有系统有价值的论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积累。
所以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开始有意识地积累和写作,勤于动手才能使自己写出更好的文章。
上海有哪些国内或国外知名建筑师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室
中国:梁思成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吕彦直中山陵周惠南上海大世界庄俊上海金城银行范文照上海美琪大戏院陆谦受中国银行大楼贝聿铭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扩建肯尼迪图书馆苏州博物馆(不过贝聿铭应该算美国建筑师才对)国外保罗安德鲁戴高乐机场中国国家大剧院矶崎新上海喜马拉雅中心诺曼.福斯特(中文名霍朗明)中国首都国际机场雷姆?库哈斯央视新大楼菲利普约翰逊休斯敦美国银行中心赫尔佐格德梅隆鸟巢大约的吧我印象最深刻的答案写下来了,其实这个答案非常有趣而且有点讽刺我国的著名建筑师,往往只有近代代表作了。
当代著名建筑,几乎代表中国当代形象的建筑都是国外的建筑师,他们的成就的基础却是在中国,而中国当代的建筑师多的只能抄一些海外的画册图片来做灵感为满足温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