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几个误区:1,重"电'轻"教",2,重"硬"轻"软'3.重教轻学,4.中科技轻人文.
产生1的原因:我国现代技术落后由此导致公众和决策者对技术价值和地位的忽视乃至于漠视,内在原因者由于我国电教理论与实践发展落后,尤其是在定位上始终没能确立自身在教育时间和教育理论体系中应有的地位,2,主要是在教育技术发展中重硬轻软建设,请示软件建设,忽视教师培训等问题.在这方面处理好教育技术软件和硬件的投入比例关系是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重大决策,3.现在课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灌输对象.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4,
现代教育技术正处于不如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新阶段,大多数人看到了技术含量而没看到人文背景,在文员选择上重视技术水平而轻视人文素养.
这些误区将会影响教育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法展,正确的认识教育技术,妥善分配好各方面的比例,将会是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教育技术理论的新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混和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是国际教育界的教育思想观念经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并出示教育技术理念进一步发展,
所谓的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静安空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题的主动兴,积极性与创造性.将二者结合起来是二者优势互补虫儿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Blening Learning所具有的信函以不仅促进了国际教育技术界对学习方式看法的转变而且推动了国际教育技术界思想与教学学观念的转变与提高.并出尽了教学技术领域相关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在教育技术领域正处在不断进步阶段,教育技术正不断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当中,教学手段不断完善,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好这门课程,相信教育寄宿在世界中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范文二: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其灿烂和兴盛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开始衰败。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古代职业分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农牧业,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商贩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农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需要少。各社会职业流动十分有限,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
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我国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时期。
1(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古籍中曾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尧聘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而在手工业方面,除原始石器、骨器、木器等工艺制作外,还出现了制陶、纺织、房屋建筑、育蚕治丝等专门手工艺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如史书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蚩尤作兵”和“以铜为兵”的记载标志着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在原始社会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
2(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此外,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成为专门掌管农业、建造业和手工业的官吏,出现了设官分职的现象。奴隶制社会是官守学业,为官之父兼而为师,传其学;为官之子则就其父学,习其所业,于是又产生了在官吏中实行子习父学的职业教育形式。这两种职业教育形式是出现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萌芽。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职官教育、世袭家传、艺徒传承、行业教作等多种途径进行,这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长期兴盛的基础。我国学校教育不仅产生较早,而且职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最早的“六艺”中的乐、射、御、书、数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如“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认为数术包括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和形法”六项(即所有表述自然之理和技术技巧以至用宗教迷信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现象的技巧和技术都可称之为数;而书教也包含了“铸鼎象物”的自然博物知识教育和甲骨刻文等技术教育。
3(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手:厂技术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而私人手工业者的出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私学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促使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进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大批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朝廷编辑的《考工记》、《术经》和私人编撰的《墨径》等书籍,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材蓝本。?私人办学的兴盛拓宽了职业教育途径、丰富了职业教育内容。很多私学实际上就是传授专业技能的职业学校,如墨子创办的私学传授木工与器械制造等手工业技能;许行创立农家学派,设学收徒,著书立说,组织学派,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建筑业的“祖师”鲁班不仅发明创造众多,而且也广收门徒,传授技术。?出现了新的职业教育形式。由于奴隶制的废除,奴隶得到解放组成个体经济的家庭进行物质生产,同时
也进行着家庭型的职业技能传授,于是出现了家业父传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管子(小匡》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荀子(儒效》曰:“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这些典籍所反映的便是这种职业教育形式。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
秦王朝的建立至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从发展走向繁荣昌盛,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形式的丰富
首先,先秦时期家业父传的职业教育形式通过官府加以推广。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是继承父业从事历史著述的。而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其曾、祖、父辈都是有名的医生,家传基础十分丰厚。其次,出现了设官教民的职业教育形式。“设官教民”是指国家在管理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官员,负责传播职业知识和工具的应用,指导百姓从事生产。如历代历朝设立的劝农官有治粟内史、大农令和大农司、典农都尉、督农功长吏、司农参军、劝农使、巡行劝农使、劝农司、司农司、行大司农司、营田司等数十种,这些劝农官名称虽不同,但职责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教民耕种。第三,艺徒制的出现。这一时期手工业技术的传授,除家传和私人授徒外,还实行了艺徒制。朝廷垄断了冶铁、盐、官陶等大量行业,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艺人,其技术知识在师徒之间通过艺徒制传承开来,据史书记载(唐朝设有“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这两监的职能之一就是培训艺徒。
2(专科学校的创立
专科学校始建于东汉末年灵帝时期,当时称之为鸿都门学,这是一所专门学习尺牍及字画的艺术专科学校。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请南朝宋文帝设立医学校,成为中医专门职业学校的雏形,,唐朝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门类齐全、学制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央官学中的专门职业学校系统包括尚书省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尚书省管辖的四种职业技术学校:太医署管辖的医药卫生学校、太乐署管辖的音乐舞蹈学校、太卜署管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管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这些都可算是高等职业学校。另外,在地方官学中还设有府州医药学校,在普通学校系统中设有实科学校讲授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有官办的,也有半官半民的,有中央设置的,也有地方民间设置的,但都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到了宋代,专门学校中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各类专科学校招生人数大大超过前代。在历朝的专科学校教育中,有专门的教材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欧洲到公元9世纪才有医学专科学校在意大利创建,比中国约晚二、三百年,而欧洲的实科学校则是在17、18世纪才出现(比我国隋唐之初的实科学校晚了近千年。
3(职官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先秦时期,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往往都是通过父传子受的方式传递这些专业性科学技能。如夏商周三代的“畴人”,是指掌管天地神祗物类的官,因这些职务的神圣性、专业性,故而总是世袭的。而所谓的“畴人之学”,即是指那些世袭的专业科技教育,其教育内容包括了天文历法、农业技术、地学、医学等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畴人之学在丧失世袭性的同时,保留了职官性的特点,逐渐转化为秦汉时期的宦学,宦学即古人所说”宦学事师”,是“政教合一”的又一种职官教育形式,求学要人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习为官之术,秦汉职官不为世卿世禄,宦学不为父传子学(秦朝贯彻的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而汉代则是在官学中贯彻“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在宦学体现“仕而优则学”的原则,官学本着“士先志”的精神施教,宦学则根据“官先事”的方式传授。王充曾对此作过认真比较,“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指出了官学培养的儒生和宦学培养的文吏各有长短。宦学的教育内容除律令、文学外,还包括农田水利、算学、管理等技术知识,标志了“文吏”的职业化要求和水平,而这些在西方国家却是资本主义文官制度建立之后的产物。从畴人之学到宦学则是我国职官教育的一大创举,开职业教育之先河。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缓慢发展时期
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败阶段,以传播科学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处于缓慢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1(传统私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加强
在传统私学教育中出现了研讨和传播自然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新风气。如元朝朱世杰,他是研究和传授数学的职业数学教育家,著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天文、律历和地理学家刘秉忠聚徒讲学,共同研讨天算学术,其学生包括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这些都是元代《授时历》的研制人物。
2(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历代朝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均采用艺徒制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少府监还对不同工种的学徒年限作了明确的规定:“细缕之工,教以四年;车辂、乐器之工,三年;刀鞘之工,二年;……”这是一份完备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或大纲。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来,代表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绝技。这极大地提高和推广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
3(出现了大量职业教育的教材
这一时期反映农业技术的教材有《沈氏农书》、《补农书》、《三农纪》、《农言著实》、《知本提纲》和《豳风广义》。反映水稻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江南催耕课稻篇》、反映烟草生产技术的教材有《烟草谱》;反映棉花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木棉谱》、反映甘薯生产技术的教材有《金薯传习录》等,反映畜牧兽医技术的教材有《元亨疗马集》和《养耕集》,此外,职业教育的教材还有:传授种棉织布的《木棉图说》,传授园林建筑技术的《园治》,传授经商计算服务的《算法统宗》、《盘珠算法》。
4(职业专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职业性专门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增多,规模扩大,管理日趋完善。如元朝统治者为提倡农耕,在各地创办了主持教化的“社学”,凡农田、水利、树艺、鱼畜等职业教育都在社会学中进行。据《新元史?食货志》记载:“凡五十家立一社,每设立学校一,择通经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择年高晓农者为社长,社长专以教劝农桑为事。”社学的创建对组织农民及劝课农桑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兼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比欧洲国家1723年在英格兰建立的农业知识改进会要早400多年。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
(一)对艺徒制的认识
艺徒制是学徒一边从事劳动,一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技艺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除家传外,在官营和私营作坊中都是通过艺徒制来传授手工技艺的。民间的一些工艺技术的传授,也是依靠艺徒制来进行的。在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艺徒制是最为普遍、受教育者也最
多的教育形式,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时间保持最长的教育形式。
艺徒制作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育形式,是以奴隶制社会中统治者集中全国功匠艺人建造作坊为开端,在封建社会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盛。从西周时的工肆制度到封建社会的行业教做,则把艺徒训练推向了高峰。正是由于艺徒制这种行业内的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其效果远远超过了家业父传型的行业教做,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职业技术传授水平。当然,来自民间的父子相传的技艺知识、经验等,是国家艺徒制的基础,而国家对技术知识的不断总结和著述,又大大推动了民间的职业教育。元代“棉神”黄道婆便是艺徒制传授职业教育的典例。她
首先虚心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习了纺织,然后逐步加以改进、革新和推广。通过她的推广和传授,到元末时,乌泥泾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1000多家。
(二)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
1(艺徒制是一种全程教育模式
学徒要全面掌握一项工作,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培养出的工匠不仅对自己的职业,而且要对整个行业都有全面了解(才能保证工匠的专业水平。因此,古代艺徒制教育贯穿于行业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具有全程教育的特征,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造精神。特别在古代社会末期艺徒制职业教育培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和能工艺匠,他们创造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工艺业,有的产品今天被视为“国宝”,成为我国古代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
2(艺徒制以技能传授为中心
由于古代没有多少技术理论,因此也没有独立的理论教学。但师傅也不是仅让徒弟机械重复操作,他们也非常重视技术经验和行业规范的传授,师傅通过自己演示和在指导徒弟操作的过程中传授技术经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行业规范。因此,艺徒制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原理的追寻。
3(艺徒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现场学习为主
古代艺徒制职业教育是生产第一、教育第二。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的。一般过程是徒弟先在旁边看师傅干,了解了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后,徒弟便可帮着师傅做一些简单辅助活计(徒弟辅助工作干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达到胜任基本工序以后,便可在师傅指导下开始系统工作并逐步过渡到独立工作。但还要继续领悟师傅最精妙的“绝活”,学徒期结束后才成为独立的工匠,其学徒期长短中国有习俗约束。
4(艺徒制中师徒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艺徒制职业教育在早期都是父子相传,然后过渡到师傅收养子作徒弟,最后才扩展到一般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一种私人性质,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必须加强亲密关系,视师如父,视徒如子。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是徒弟的衣食父母”之说。“尊师”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绳。这种“情感效应”对知识技能的授受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限制了技术的传播范围和对象,有时还会因偶然因素导致技术失传。
5(艺徒制的教育效率较低
艺徒制职业教育属于个别教育形式,徒弟在独立操作之前必须首先要熟悉所有工序。但每道工序又很少单独教授(大多是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因此学习的周期特别长、教育效率低下。
古代艺徒制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它的许多做法对于今天我国职业学校消除“学用脱节”、“手脑分离”、指导无计划性等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性是非常明显,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行为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职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比较有作为的政府及官吏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收入,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职业教育。因此,推行职业教育便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国家统治者运用手中的权力,集中国家力量,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创造、发明和职业教育经验,使得职业教育技术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子就父学,弟从兄学。西汉武帝为了推行赵过的代田法(命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民到京师培训,学成结业后负责教民。通过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行为,代田法在汉代僻远的居延(今甘肃北部)也得到了推行。北宋太宗时期规定,中央政府在京都汴梁、洛阳及全国各地设置“农师”,让其会同地方政府官员督导农事、教化农民。明朝时期国家规定,医者之子恒为医,
考试成绩好的可享受国家薪俸(有俸无职),喻 仁、喻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出的著名兽医兄弟。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政府推行职业教育的典型例子。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历代历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举办为主、民间举办为辅便成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途径。在此特征下,教育形式多样化特征—卜分鲜明。从“六艺”之教为发端的官学教育,到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从畴人之学到宦学、从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到官府作坊艺徒制的建立、从民间的世袭相传到师徒相传,其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在封建社会里就办成了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才得以办成的职业教育,但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处于“治术教育”的附庸地位,只是“实效”之学而已,难以真正形成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豁、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但从整个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四大门类——天、算、农、医,这四门学科的教材也相对比较完备,如历代的天文志、《算经十书》、著名的农书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经药典(都是由朝廷组织人力不断编订校刊,诏令颁行,代代承传,不断完善的。当然,我国还有其它门类的职业教育专著数千种,如《夏书》、《墨经》、《考工记》、《法式》、《天物开工》等,它们同样在我国漫长的职业教育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倡导“博通物理”的辩证思想,即培养善于将事物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在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具体掌握一技一艺之理,它体现了以理御术、培养辩论思维的特点。这种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辩证思维理念,从整体上影响着古代职业教育的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具体反映在“师生论难”,言传身授、考试考核等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这也说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同时还反映在注重实证和应用的理念上。
(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同的是它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就创立了图解法,而墨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创造了小孑L成像实验法,而取象比类的比较法和观象制影的实验观察法更是一直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长期占据重要位置;而在医学教育中,自秦汉到宋元一直使用的极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更是比西方的早了近二千年,此外宋代医学教学中还创造了第一台医学教学模型——针炙铜人。在职业教育考核中,我国自古就重视操作性应用考核,无论是工艺技术的考核,还是宦学中的职官考试;无论是医学的实证案例考试和平时的实证性记录考核,还是天文历法和作坊制器的考核,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以操作和应用能力为目标的。
古代中国“对西方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贡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古代中国之所以能为人类社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这跟我国古代社会重视对生产实践者进行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也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劳动者的职业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范文三: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范文四: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标签:孤独症 自闭症 教育技术学 中国 发展沿革 教育 分类:教育学原理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
(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
(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
360docimg_4_
1)在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幻灯、电影和广播等早期的影音媒体开始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为教学传播增加了电子视听教学传播方式。
这一时期的媒体教学应用可以根据193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内电影、播音教育相关行政部门的成立为界,划分为民间提倡和政府推动两个大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媒体教学应用的特点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先民间提倡后政府推动,先社会应用后教育应用的特点;在这一阶段的教育应用中以社会教育为主,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普及,对中小学教育影响甚小;早期的影音媒体的学校教育应用仅在我国部分省份和城市有所发展,没能在全国大规模发展起来。
2)在新中国建国初17年间,除幻灯、广播、电影外,录音、语言实验室等也开始进入学校教育。其中,中小学应用较多的是电影、幻灯和录音。从这一时期起,各种视听媒体根据它们的传播特征和社会的教育需求情况而具有不同的教育应用,即幻灯等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被大量地用于学校面授教育之中;而广播等远程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则用于远程教育。这时期的教学传播主要是视觉教学传播和电子视听教学传播。
这一时期的中小学媒体教学应用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点是:在1958年之前以各教育机构、学校和教师的自发应用为主;在1958年以后,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下,部分省市成立了中小学电化教育专门管理机构,推动了当地中小学媒体教学应用的有组织的发展。在10年“**”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中小学媒体教学应用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中应用的电子媒体逐渐丰富起来,除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和远程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外,还增加了计算机等交互式教学传播媒体。随着中小学教学中所应用的媒体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在教学中改变了单独使用一种媒体的方法,而形成了将各种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等相结合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中小学教学中也出现了网络教学传播方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媒体教学应用重新起步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间,中小学的媒体教学应用以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为主,而计算机从1982年开始以课程形式正式进入中小学教育。在90年代,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仍保持着较好的教学应用;同时计算机教育应用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并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进入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媒体应用方式并存的局面:既有以各种常规视听教学媒体和计算机组成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传播方式,又有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各种个别化学习方式,还有基于网络的各种网络教学传播方式,以及以互联网作为教与学的工具的各种新的教学方式等。
从教学传播过程来看,随着各种媒体教育应用的发展,教学中也形成了各种以技术手段来划分的不同的传播方式,它们分别是:最古老的口语教学传播、基于文字的文字教学传播、书本教学传播、基于书本和直观展示媒体的视觉教学传播、基于电子视听媒体的电子视听教学传播、基于各种电子视听媒体和计算机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传播、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网络教学传播……从各种教学传播方式的关系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后一种传播方式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并且是与之前的教学传播方式一起共同应用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共同实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目标。
此外,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途径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涉及到教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呈现等不同的环节。根据各种电子教学媒体在这个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主要实现承载和呈现教学信息的功能
在这种教学应用中,各种电子媒体主要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主要用于为学习者存储和呈现各种视听觉教学信息,所用的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等。在这种教学应用中,各种电子媒体主要是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相同的教学传播功能,实现各种视听觉教学信息的传递。从实现相同功能的角度来看,各种电子媒体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如在班级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向全体同学展现教学材料时,主要是应用了它能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信息的特性,其在功能上可以将它看作是投影、录音等常规视听教学媒体的替代品。
2)作为主要的教学传播手段,主要实现传递和呈现教学信息的功能,是教学赖以进行的技术基础
在这种教学应用中,各种电子媒体是教学赖以进行的技术基础,是主要的教学传播手段。如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远程教育,以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的各种个别化学习活动。
3)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主要实现教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的功能
这种教学应用中的教学媒体比较典型的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此时应用的是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交互性,以及互联网所具有的资源共享与交流的特性。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这些特性是常规视听教学媒体和远程视听教学媒体所难以实现的。
4)构建教学和学习的资源环境,主要实现存储和呈现各种教学信息的功能
在这种教学应用中,各种类型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包括电子媒体类教学与学习资源、非电子媒体类的教学与学习资源)按一定的方式相结合,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的资源环境。各种资源的结合方式,既可以按媒体技术特征结合,也可以按所表征的信息的不同类型相结合,还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教育与学习主题相结合。这种资源环境既可以为采用替代式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服务,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也可以为采用产生式策略的教学与学习过程服务,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别化学习或协作学习等方式探究知识。
2.媒体发展所具有的多种教学媒体组合应用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教学媒体种类日益丰富,各种媒体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一种多种教学媒体组合应用的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媒体的应用将出现交迭,形成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的趋势。由于人的习惯因素、社会的经济因素等的影响,旧的教学手段、媒体表现出极大的留恋性,新的媒体又因其方便性和先进性而备受青睐。因此,旧的媒体手段在历史时域上的延展就与新的媒体手段呈交迭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迭越来越丰厚,形成了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的局面。[1]如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如口语、文字、模型、视听设备到计算机和网络等)都可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找到其身影。
从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来看,新媒体无法绝对取代旧媒体,且一些旧媒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下去。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一些新媒体的功能可以涵盖原有媒体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如VCD在功能上可以实现录像机的视音频播放,使用者也能实现良好的控制),中小学中随着新媒体的应用有时也会使某种旧媒体的应用范围逐渐减小(如在80年代,随着录放像设备的推广应用,电影逐渐退出了中小学校园)。但由于各种媒体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应用特征,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参差不齐,这也造成了新媒体无法绝对取代旧媒体,新旧各有所用,彼此共存的一种局面(如电影虽然退出了中小学校园,但在农村教育中却能发挥其所长)。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旧媒体能以各种方式继续存在下去。一些旧媒体能以原有方式继续应用下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语言仍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媒体);一些旧媒体借助技术的提升以接近原型的方式继续保存下去(如从VCD发展为DVD);一些旧媒体其原型的应用虽然减少,但却能在新媒体中找到其踪影,它们以嬗变体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了(如从教学中常用的ppt软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先前的幻灯、投影的踪影)。
各种媒体具有不同的技术和传播特征,在中小学教育中不存在着一种能解决所有教育教学问题的万能媒体。当各时期的教育中出现新教学媒体的时候,常有人会预言教育将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些预言最终都没有实现。如对于电影,爱迪生在1913年就曾预言,“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 [2]他的预言很显然没有实现。对于各种媒体来说,它们之间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学校教育中所用的教学媒体,它们彼此之间是一个共存和自然选择与淘汰的关系,它们在教学中形成了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应用的趋势。
[1] 李艺. 教育媒体形式的应用及展望. 电化教育研究, 1998,(2): 22-26.
[2] 尹俊华等.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6.
(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
时期:1919-1949
特征:
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
典型事件:
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电影。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棉知识。
1923年晏阳初在嘉兴举办的千字课教学实验中使用了幻灯。
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
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发展特点: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而引入我国的,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且先在社会教育中,后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
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加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因此电化教育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只在南京、上海一带少数城市的学校社会团体中有所开展,始终未能有大规模的推广。
早期电化教育的实质是视听媒体设备在教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当于美国的视听教育,从本源上说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时期:1950-1965
特征:
播音教育(举办俄语广播学校 、文化补习学校 、广播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广州等)
学校(中小学与高校)电化教育——开课(如:北师大1947年有电化教育馆,开设选修课);辅助教学
典型事件:
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
1950年中央文化部商同教育部把所属各省,市文化馆划归文化部领导,以利于推动各地电教工作。
1958年9月筹建北京电化教育馆(北京、上海、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相继成立电化教育馆)
发展特点
政府重视,因此恢复发展很快
电化教育无论是社会或学校都是由相应的领导机构来组织与推动
电化教育主要是幻灯、电影、广播、录音、电视等设备和传播系统的应用,实质是视听媒体的应用
由于**的原因,受到严重的摧残,机构撤消,人员下放,设备散失,使电化教育事业在**中处于停止状态。
(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
时期:1978-90年代中期
特征:
全国电教系统形成
电教实验与教改实验,电化教育深入课堂
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
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典型事件:
1978年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
1993年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发展特点
80年代,电教是一个高潮,发展快和宽,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90年代中期以前,电教领域产生明显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影响,视听技术、教育技术的系统观上升,影响视听教育的媒体观。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取代教育技术的趋势。
(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
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特征:
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校园网与教育城域网
教育技术学科迅速发展
典型事件:
1998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版撰文。
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 。
2002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Ⅰ. 教育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1978~1986)
Ⅱ. 教育技术从领域的应用转向对学科理论与专业建设的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1986~1996)
Ⅲ. 1996年以来的发展与变化
Ⅰ. 教育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1978~1986)
Ⅱ. 教育技术从领域的应用转向对学科理论与专业建设的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1986~1996)
范文五: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因素的严重化,促使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COPD 等疾病成为威胁人们的主要疾病,使人们的疾病谱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理,心理和自然坏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护理教育必须适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需求,培养得到的护士不仅仅限于生活护理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而应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从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精神多层面进行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家庭人口的减少,慢性疾病的日益增多,妇幼,残疾等脆弱人群的健康指导需求增加及卫生资源的不充足等因素,护理将走出医院,走进社区。成为一种以群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健康为单位,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人群保健需求为导向,对个人,家庭,社区整体健康的维护,提供连续,综合,人格化的服务,将完善成集预防,保健,诊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全科护理。
因此,过去的护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护理的需求,护理教育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学科设置不合理的弱点,此时的护理教育应是中等教育逐渐萎缩,高等教育逐步扩大和高职教育大力发展的格局,课程设置我认为也应由仅体现生物医学模式的教育与人为社会科学知识扩展到带有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健康教育齐据的格式,对适应护生个人发展的课程也应开展起来,我们的护士应该是全面地,多元
的发展,而不是只具备技术操作和少量知识的偏体力劳动者,更应该培养发展护生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要知道这恰恰是护士能否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我国护理实习均安排在医院,完全忽略了社区护理,使得学生不能接受社区保健护理的训练,要知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我国护理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学历层次偏低,课程设置不合理, 护理教育与护理实践脱节等,因此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甚至更高层次的护士是我们培养的主力军,开展护理研究工作,完善护生的课程设置,努力达到高层次,多学科的合作使我们护士的知识面更广泛全面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另外建立能够与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处于同一层次进行交流的平台和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推动护理发展的必要行动,除此,还应该适当扩大护理硕士教育规模,开设博士项目,我认为这也是学科发展进步的一个趋势,我国的护理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我认为护理教育必将逐渐完善,护理专业也将更具学科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