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外源性就业压力源的程度高于内源性就业压力源,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认知首先倾向于外部归因。
注:
①车文博等.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3-9.
②徐长江等. 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27(6):100-104.
③Rawson ,H.E. ,Bloomer ,K. ,Kendall ,A.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ill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999,155(3).
④朱鲲鹏等. 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J].合肥学院学报,2006,23(2):111-114.
⑤林梅等.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2):82-83.
⑥周东斌等.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家庭关怀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76-80.
⑦蒋晓鸣. 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的性别差异[J].大众心理学,2004(6):48.
⑧Lazarus ,R. 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uk:Springer ,1984.
⑨李虹,梅锦荣. 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2(1):27-32.
⑩迟松,林文娟. 大学毕业班学生应激性事件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39-441.
作者单位
责任编辑广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许臻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郑丽琼李洪波
当下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择业、就业模式,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使毕业生的择业更自主化,但是毕业生成功就业几率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密不可分。金融风暴引发就业机会显著减少与求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使得毕业生需承受比以往毕业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如何适度设置就业期望,加快调整好个人的就业心态,是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就业“扎堆”现象仍然严重
我们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针对江苏大学2009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期望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毕业生(占20.08%)选择到城镇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绝大多数毕业生期望到国家机关(占31.4%)、国有企业(占43.5%)、教育单位(占22.3%)、科研单位(占21.19%)或三资企业(占22.08%)等单位工作,占总调查人数的80%左右。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地区意向的调查,多数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留在江苏省工作,其比例高达54.08%,这也与我校地处江苏省和多数毕业生为江苏生源有关;另外京津沪渝直辖市、沿海开放城市如深圳和广州等、以及毕业生自己的家乡紧随其后,分别占38.41%、26.05%和22.74%;对于中小城市以及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大部分毕业生没有热切的期望,仅有
·59·
6%-7%的毕业生选择。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就业“扎堆”现象仍然严重,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亟须对就业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大赴西部等地区工作毕业生的培养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奉献主义教育,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指导毕业生积极投身急需人才的单位和地区。
(二)求职观念合理化,“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仍是主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受调查的2006届毕业生中,持“先就业再择业”态度毕业生高达44.21%,这一点表明大学生择业的心态日趋成熟。在对我校2009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已表示深刻意识到今年的就业形势跟以往相比的特殊性和严峻性,所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更是得到毕业生的认同。在受调查学生中,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高达67.12%。其中很多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肯定要先签约再说,这在一方面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这在另一方面给我们敲了警钟,“先就业再择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很可能会导致以后频繁的违约和跳槽,这不仅给毕业生个人信誉带来影响,也可能影响学校声誉,从而会为后面毕业生寻找工作增加一定的障碍。
(三)薪酬期望与现实之间差距缩小,趋于合理
大学生求职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谋生,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严峻,毕业生不再自视清高,功利性就业现象也较多程度的降低,更多的学生开始把“实现自我价值”列为求职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调查显示,有42.16%的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首选项,居于所有考虑因素的第一位,对“薪酬”的考虑退居第二位,占38.19%,差“实现自我价值”五个百分点。对薪酬要求的调查也显示2009届毕业生的薪酬要求趋于合理,高达90.95%的毕业生认为月薪处于1000~3000元之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大部分毕业生经过课堂教育和自身体验,已初步认识到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初入职场最主要任务是融入社会、学习经验,而对薪酬要求不能太高。
(四)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令人忧虑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一方面表现在填写推荐表时避实就虚,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在填写简历时虚报自己在整体中成绩和综合测评名次。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随意违约,丝毫不考虑给用人单位带来的伤害和给学校造成的不良影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2006年用人单位选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参加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每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到岗率不到70%的占了将近一半,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更有甚者,有些毕业生在原单位不同意解约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新推荐表和协议书与新单位签约,恶意欺瞒学校就业部门,以推荐表、协议书丢失的名义申请重新补办,严重违背诚信原则。
(五)能清楚认识自身的能力缺失,但职业规划模糊
33.77%的毕业生认为择业时最欠缺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3.55%的毕业生认为欠缺社会人文知识,26.49%的毕业生认为欠缺专业的最新知识,仅有13.02%的学生认为欠缺专业知识。这种比例的分布一方面显示毕业生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开始认识到基础知识及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显示这也是毕业生比较欠缺的部分,学校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培养力度。虽然,毕业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认识日益清晰,但是系统职业规划并不强,在受调查学生中仅有19.87%的毕业生表示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比较明确,13.91%·60·
的毕业生表示对自身并没有规划,高达63.36%的毕业生表示有较模糊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高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增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性。
(六)毕业生求职主动性较差
据我校就业部门统计,针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我校已举办一场参会单位达300家以上的大型招聘会、四场参会单位达60~150家的中型招聘会、五场参会单位20~30家的小型招聘会以及大量的企业专场宣讲会和招聘会。虽然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但是这相对各地的人才市场掌握的资源及举办的招聘会为学生提供的机会来说是比较小的,但是通过本次调查发现,62.81%的毕业生认为参加校内招聘会是他们首选的求职方式,只有36.87%的毕业生表示会去人才市场上去应聘。可见毕业生的求职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比较欠缺。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求职心态及对我国大学生求职的启示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毕业生求职的首选是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等,对中小企业表现比较冷淡。但中小企业恰恰是最需要人才、对毕业生吸纳力度最大的。在法国,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流向是中小企业,据统计,法国进入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约占大学毕业生求职总人数的57%。企业的规模和层次并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金钱因素更是被排到了第10位之后,大学毕业生择业更注重的是个人爱好、社会效益以及职业发展前途。薪酬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在美国,经济衰退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美国大学生不乏放下身价,降低薪酬要求,将就接受能找到的工作,找零活干,先就业再说。在印度,随着经济不振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只有10%的人找到了理想工作,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专长或屈就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职位,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司机等。俄罗斯专家认为,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未能就业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如果将高薪、体面、有发展前途作为择业的标准,是很难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在瑞典,面对劳动力的买方市场,瑞典大学生开始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与市场共舞。大学毕业生们由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翻看招聘广告,收集有关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力求使自己尽快就业。
三、优化就业心态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路径选择
强化树立大众化教育的就业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转型,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必须撇弃精英心理,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树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态度,从基层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毕业生择业时树立大众化就业观还需体现这一点:强化奉献意识。不管是西部还是农村、社区,都是学生就业的一个大平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和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以及到村(社区)任职的优惠政策,这些活动既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就业平台,更能促进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使毕业生能够了解基层、了解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首先,要深入落实就业工作社会保障体系。大学毕业生之所以纷纷选择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机关、各级教育部门作为自己就业的首要选择,究其根本就是这些单位的保障体系比较完善,毕业生就业后不用担心会发生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的纠纷,使毕业生更有就业安全感。随着我国新劳动法的实施,各中小型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员工的权利进一步得到了保障。但是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监管力度仍不够完善,要想使中小型企业、民私营企业的员工利益能得到保障,使毕业生就业时解除后顾之忧、增强就业安全感,有关部门必须
·61·①
加强监管力度,规范他们的运作,充分保障各种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
其次,积极营造诚信就业的市场秩序和氛围。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就业诚信的缺失给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都能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高校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毕业生进行诚信就业教育,发挥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重要作用。高校就业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材料的核查,针对少数用人单位的欺骗和不诚信行为,要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材料的审查力度,尽量杜绝毕业生在制作就业推荐材料过程中弄虚作假,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的改造,绝不可以为了私利而舍弃诚信。②
再次,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意识淡薄是就业不良心态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广大毕业生求职时出现的盲目跟风现象也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形成健康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要通过一对一的就业指导等途径,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劣势,使他们正确、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形成健康、正确的择业观,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现实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成功求职做好准备。③④
最后,需大力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市场。校内招聘会是广大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要努力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招聘会召开频率和参会单位的质量,切实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提高校内招聘会的效率。另外,为了防止毕业生不切实际、盲目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等地或一味紧盯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单位的现实情况,高校就业部门可以通过因盲目跟风导致就业情况不理想的真实案例为毕业生提供参考,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就业信息平台,让学生对就业现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择业观,缓解毕业生因地区限制等因素导致的就业难问题。注:
①沈农夫. 国外大学生如何求职就业[J].世界教育信息,2008(1):72-73.
②胡冰. 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8(25):71-73.
③及旭兵,贾立敏. 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72-73.
④金益多,李宇鹏. 大学生就业心态[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8):83-84.
作者单位
责任编辑江苏大学许臻
创新机制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任慧英姬洪波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受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加大。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缓解学生就业压·62·
范文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 SPSS 统计分析中回归分析分析法,对从 2005到 2012年连 续八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各种分析, 根据结果做出客观分析, 并以此对高 校毕业生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字:高等学校 毕业生 就业率 回归分析
一、引言
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 338万,同比 2004年增加了 58万人,增幅达 20.71%,岗位就业竞争较大,就业形势严峻。有调查表明,有 74.8%的毕业生首 先选择到北京工作,而只有 2%的毕业生愿意去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时大部分毕 业生的期望薪酬是每月 2000至 4000元,如果低于 2000,宁可选择在家待业或 者自主创业,这表明别毕业生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到了 2012年,高校毕业 生达到 660万, 而上一年未就业人数有 150万, 毕业生就业压力急剧加大。 通过 SPSS 分析,找到就业的趋势,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
2005-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表:
从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从 2005至 2012年,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而就业率 却逐年降低。 由此可见,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有关政策来减少就业压力, 但高 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依旧不乐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12年各专业类的毕业生人数
2005年到 2012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 :
毕业生人数直方图:
从图中可以发现,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2005年的 1196290人上升到了 2012年的 2796229人,由图可知该分布为均匀分布说明每年毕业生人数增长量 近似相等,都徘徊在 20万到 30万人之间。
三、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的动态分析
对近 8年毕业生人数进行分析, 可得平均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增 长水平,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如下表 1,平均发展水平为 2060450人,可知每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有着稳定高速的上升趋势。
表 1各年毕业生人数各项指标
由 2005-2012年的年份与就业率的折线图可知, 就业率逐年降低, 由此可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由 2005-2012年毕业生人数与年份折线图可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相对而言,就业的压力也随之逐年增加。
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的相关分析,如下表所示:
四、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的回归分析
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 Y 与就业率 X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变量选择和说明:被 解释变量即因变量:毕业人数 Y ;解释变量即自变量:就业率 X ,并用下式表示 函数关系:Y=F()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分析 ) 结果如下:
1. 相关分析表 Model Summary表中看到复相关系数为 0.990,判定系数为 0.979, 由于调整的判定系数(0.976),较接近 1,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表 明回归方程显著性较高。
2. 方差分析表, F =282.219, P 值=0. 001<0.05, 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0.05,>
3.
因此根据表可得回归方程为:
=10007-126108
来预测在未来几年普
通本科生的的就业压力增大。
在实际中, 普通本科大学生的就业率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 很难准确的对企业今后的毕业生人数进行详细的判断。 在实际中, 存在很多不确 定 的因素, 因此很难就分析的结果对毕业生今后进行就业的进行相关预测, 但 是对于普通本科的培养方向以及如何就业可以提出以个较为系统的建议, 并且可 以作为一个良性的参考,使大学本科生能得到更好发展。
从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 普通本科的就业形势明显不好,并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 在未来几年有更大的恶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对大学本科生就业构成威 胁,所以就大学生提出了等高的要求。
五、根据分析对普通本科大学生的建议
1. 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 . 大学生数目的增多 , 只能说明自己所处的平台更高 , 更宽 , 应该对自己就业有所信心 , 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
2. 树立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的理念 . 适合的是最好的 !
3. 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 品德素质要足够重视 , 不应该受冷落 . 品行兼修 , 并且都优秀 !
4. 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 有效的沟通 交流渠道。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 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 有效的让 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5. 学校邀请就业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就业交流沟通 . 多让部分有 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回校讲课 , 演讲 , 或者成为授课教师 !(特别是营销类 , 管 理类 )
6. 学校尽量建立企业的 HR/管理层来校指导就业的平台 .
7. 建立实事求是的 , 有规律 , 有目的性的在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拉近理论与 实践的距离 ; 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平台 , ”学为了用”
8态度和认知 :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 ; 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 学毕业生 ; 自己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 , ”学为了用” ; 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 涯开始 , 是知识运用的开始 ; 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 , 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 高一级的平台之上 , 向前进 ; 学习无止境 , 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 , 仅 仅等着用即可 , 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 , 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 , 更新 , 适应市场和环 境的变化 ! 认清自己所知所学 ; 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 ; 认清自己优点和不足 ; 认清自 己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 选好自己就业的方向 ; 选好自己就业的道路 ; 准备好自己 就业中面临困难的处理 ; 树立自己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心态。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网 :http://www.studentboss.com/html/news/2012-09-18/122867_4.htm 中国统计局网 http://www.stats.gov.cn/
范文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
引言: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万、117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13万,是5年前的三倍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当前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出现后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可能影响我国整个人力资本投资取向,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引发深层的社会危机。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民盟中央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入研究与对策” 这一课题,并把它下达给由民盟福建省委会牵头,民盟湖北、天津、北京、上海省(市)委会共同完成。民盟五省市委会接到这一课题任务后,协商制定了课题调研方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了相关的子课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各自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11月7—8日在福建厦门召开了五省市调研成果研讨会,会上交流了各省市的调研成果,研究讨论了总课题调研报告框架和内容以及提供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意见和建议内容。民盟福建省委会作为牵头单位根据“厦门会议”精神,撰写了总课题调研报告(征求意见稿),民盟福建省委专家组会议和民盟湖北、天津、北京、上海省(市)委会课题组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和论证,最后形成了总课题调研报告正式稿,提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调查,“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这意味着未来5年中,每年至少有500万人从高校毕业。另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毕业。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上升到80%。2003年毕业生212万,时值“非典”期间,企业减缩就业指标,极大地
挫伤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统筹,多方协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最后的就业率本科为70%,高职专科为55%。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为本科61.3%,高职院校不到40%。截止到2005年9月教育部公布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具体数据如表1:
表1 2001—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初次就业率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毕业生人数/万人 117 145 212 280 338
初次就业率/% 69.7 64.7 70 73 67.6
年底未就业人数/万人 29 42.4 56
从表1可以看出,这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有将近30%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大学毕业人数的增加,使得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北京某名牌高校即将毕业的一位研究生坦诚地告诉我们,相比而言,硕士的就业情况最理想,但他们班到目前为止签约率也才40%左右。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另据了解,2006年,江苏省一次特大型招聘会上8万高校毕业生竞争3万个工作岗位;安徽省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提供的就业岗位12000个,参加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数近4万人。 2、就业机会不平等。调查表明,父母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其子女工作的落实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母职业为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离退休、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其子女工作落实率和升学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这种差距同时表现在薪酬待遇上,父母的社会阶层越高,其子女就业后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父母为农民者,其子女就业后较前者平均月收入分别少300—400元不等。人际关系
网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个人社会关系和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四成学生求职首选“关系网”,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例高达51.29%,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只能依托学校的推荐。据民盟青海省委调查:近几年青海省的高考升学率从扩招前的不足50%,一跃升至80%以上,2003年更高达88%。从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回到海东地区的农村籍高校毕业生有8863人,截止到2005年6月,尚有5900人待业,其中,乐都县、平安县的待业率分别高达82.8%和96.2%。该项调查显示,紧随高升学率之后的却是低就业率。 3、就业的供求不平衡。1994至今的10年间,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1998年至2004年,189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维持近年来的平均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1400万人。上述数据的变化,意味着我国人才配置进入了供大于求的历史性转折。这种变化趋势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这一变化趋势将有可能继续扩大。
4、就业去向的分布不合理。目前,基层和贫困地区存在大量就业岗位,而许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工作,仍然滞留在大城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也出台了有关政策或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去工作,但是,由于在监督和落实有关政策上力度不够,同时在经济待遇、社会保障、户口、档案等毕业生及家长都关注的政策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和落实。所以,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就业的人数并不是很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带来的社会问题
1、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就业市场的洗礼和选择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已经细化和分化,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农村教育问题的一大新难题。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将会对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根据人事部的调查数据预测, 2006年的413万高校毕业生中60%将失业,就是就有近250万的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十一五期间也就将有1000万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失业。这一千多万高校毕业生一半以上是来自弱势群体。
(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按目前的教育成本核算,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本科毕业最少需4万元,几乎每个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家庭都有沉重的贷款和债务负担,上大学被农民称为“倾家荡产”式教育,而就不了业将导致家庭长期贫困,大大增加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
(2)部分不能就业的农村籍和城市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已被社会边缘化,沦为新的贫困群体。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就业困境使农村籍和城市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成为新的边缘人群,尤其是待业多年的毕业生,10年内都将陷于“学债”的纠缠之中。许多农家子弟毕业后难以在城里找到工作,回到就业机会更少的原籍,多年待业荒废了所学知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只能打起短工,以搬砖头、端盘子等体力活谋生。有的多次到人才市场求职,屡次不中,花了不少冤枉钱。有的受了虚假招工的欺骗,长期在外地过着不得温饱、居无定所的艰难生活,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有村民说:“再也不能送孩子上大学了。”“举债三四万读大学,出来还四处晃荡,不如就做个小买卖,学点实用活。” (3)个别地方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致使农村完成义务教育难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未必能在短期内改变农村籍学生的命运,家长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一些农村家长让上大学的孩子中途退学,子女的厌学
情绪日增,生源不稳定,初中生流失多,有些乡镇的高中生出现了大面积辍学,高中教育萎缩。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重新抬头,农村完成义务教育难度加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难影响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机制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凸现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市场体制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社会阶层通过教育体系有效地实现自身的阶层封闭与自我循环,因此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效应,高等教育显然是这一分层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直接因素,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这个链条的最终结果。
弱势群体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将成为对教育和社会影响深远的大问题,这对于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将是致命的打击。
、盲目的高学历运动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的极大浪费 3
当前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很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愈演愈烈的高学历运动,人才高消费趋向非常明显。在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文秘、推销等职位须在本科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这也成为当前社会财富和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高学历运动是社会财富和人才浪费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它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剧烈扩张,冲击了职业教育。人才浪费在现实中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有研究表明,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
4、就业难对在校大学生的间接影响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使得很多在校的高年级学生(有不少甚至大一就开始)找工作。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半工半读原本是好事,可许多在校生为了保住自己本就难得的工作机会而不惜牺牲读书时间,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影响到高校毕业生整体质量。
5、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高校负担
学校的任务是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用的合格的人才,而不应当承担毕业生就业的负担。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该完全市场化,而眼下的毕业生就业率是一项行政性的任务指标甚至是评奖的依据,这样使用就业率只能导致更多的高校在就业数据上弄虚作假,使得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不能作为国家制定决策的可信依据。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环境的原因 1
(1)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入市场机制,以
自主择业为主,实行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遍地开花,就业压力进一步加重,就业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在实行之初起到了刺激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
作用,为人才的脱颖而出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和平台,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它的残酷和弊端也表现出来了。在社会资源不平等的前提下,市场化使得弱势群体的就业难度增加,带来了就业的不平等。
(2)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就业矛盾
长期的抑商传统思想不但造成了各产业间社会财富分配的失衡,使就业吸纳力强的商贸服务
领域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且造成了社会对商人的偏见,使商人不是更多地将增量财富投资于实业,而是不得不用于非正常消费和积累。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仍然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8%,第三产业仅为30%。而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超过60%,农业就业人口降到20%以下。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已经高达60%—80%。所以,在一个抑商的社会是不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另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有近3/4来自重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
(3) 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就业矛盾
东部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根据我们的调查,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有很多的优惠措施鼓励学生支援西部,去艰苦地方,但这些政策很多难以兑现,成了空头支票,因此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
(4) 所有制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缺口
从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一般规律看,非公有制企业是劳动力从业的主要载体。我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公有制经济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虽然宪法明确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处于
公有制经济之下的较低等级经济主体,目前在我国,不仅涉及公民财产权利保护的《物权法》和破除经济和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等有利于公民创业和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正式规则迟迟不能出台,而且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方针政策、红头文件等仍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特别限制甚至歧视,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公有制情结使国家积累起来的大量的国民财富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既效率低下又缺乏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民营企业既没有国家的正规投入,也没有正规的融资渠道,薪酬待遇水平较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收大学毕业生。其发展过程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5) 供求关系变化产生的矛盾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预测,“十五”期间,我国新增长的劳动力数量将升至4650万,加上现有的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每年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加剧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
(6) 用人制度的弊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从就业环境来看,用人制度的弊端使就业渠道严重不畅。由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明文规定只接受本地户口的毕业生,于是偏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籍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常常被排除在外,这实际上妨碍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2、高校方面的原因
(1) 与扩招规模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质量滑坡,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家的高校管理,原
计划是将1300多所高校合并成700—800所,使高校相对集中、规模扩大,但结果是高等学校数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到1600多所。扩招后各类学校纷纷升格,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普通高校争着往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这种扩招的进程中凸现出师资力量短缺和人均师资占有率下降,特别是生源的水准降低,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信誉度的降低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2)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与高校学科建设不合理之间的
矛盾
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关联。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周期是四年,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这些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如此之快,而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学科建设却明显滞后。
另外,由于高校专业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滞后,而且专业教育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效果。
(3) 高校的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有也仅限于请一些专家谈谈就业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由于缺少专业方面的训练和准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地把握就业的时机、策略和技巧,
职业能力较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难以进行自我调试,形成自卑、自负、焦虑、急躁、依赖、逃避、脆弱、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择业失败。
事实上,高校应该在专业教育之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系统地展开工作: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4)专业重复设置的影响
设置同一个专业的高校过多,而就业市场在某个时期能提供的某个领域的就业机会又是一定的,这样就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浪费,而人才竞争加剧可能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打破社会心态的平衡,甚至有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专业的学科门类结构不够合理, 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北京为例 ,北京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中,工科专业所占比重最大,工科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28%,布点数占总布点数的25%,在校生数占总在校生数的37%。而且在工科专业内,传统工科专业比重还比较大。农学和医学专业数和布点数分别占总数的4%、2%和7%、3%。这一状况明显不能满足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专业重复设置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一专业在各高校普遍设置,致使该专业教师、研究人员以及教学设施分散于各校,达不到规模效应,不利于在战略上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办好专业。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发展的趋同化。高校为追求大而全, 过多设置相同专业,而专业的重复设置反过来又加强了高校的趋同化发展,使高校失去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3、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应转变
目前,尽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几年以前有所转变,但依然存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市场意识淡薄,仍以“天之骄子”自居,在择业过程中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以自我为中心,一厢情愿地进行自我设计。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想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想到中小企业工作,这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浮躁的具体表现。高校毕业生想找一份理想工作的愿望无可厚非,但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而是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大单位和热门行业,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这种不顾客观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竞争实力,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无异于是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
(2) 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读大学时非常努力,并且开始对市场的研究,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而我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反而不再认真学习了,往往在专业技能上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3) 当代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差
职业认知是指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激发求职者的工作搜寻动机,提高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从而使求职者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目标、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平、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知,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能力特征、职业人格特征、技术技能、职业环境、职业报酬等方面的必要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2/3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当骨干”。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将近30%的毕业生把外资企业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可是市场的反映是,吸纳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以及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高校毕业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4、用人单位的原因
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急功近利,一味要求学生有相关工作经验,他们认为对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资本,从我们的调查报告来看,64.1%的毕业生认为相关经验不足将成为找工作时最大的限制因素; ?对学校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的学生,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择校招聘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一些需求旺盛的职业领域少有女性能够进入,女性就业
的渠道比男性狭隘得多。在传统观念中,一些职业似乎具有“天然”的性别归属,尤其是待遇较优、压力较大的职业更容易排斥女性。
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1、加强促进就业公平的立法工作,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同时,把维护就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保障体系。
(1)制定《公平就业法》,努力克服就业的“代际效应”,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公平。目
一般单位都具有自主用人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现行法律对单位招聘人员作出明确具体的约束,
的权力,为用人腐败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制定《公平就业法》推进阳光招录制度,真正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加快用工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增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信息的透明度、招录过程和招录结果的公平性,让更多具有新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各个行业和部门中来,尤其是原先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和准入门槛较高的部门,更应该有更多的新型人才充实进来,推动这些行业部门快速发展。
(2)贯彻执行就业与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目前,许多用人单位都存在歧视女性职员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要么在求职条件上对女性职员进行限制,要么对女员工的数量和岗位进行种种限制。其次,员工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许多公司不是无故延长工时,增大工作量,就是动辄以莫须有的缘由解雇员工。为此,要建立健全劳动用人合同的相关法律,并切实履行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确实保障。 (3)提高用人单位的透明度 。用人单位要主动向高校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也可在高校相应专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制度。既增进了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使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所需的人才。 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合理
使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最佳效能,而不应只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浪费。
2、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特别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经济繁荣是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扩展就业渠道,从而带动就业的增加,并统筹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借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政策,全面发展地区经济,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目前而言,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比重仅为 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60,。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3)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民营企业面临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的巨大障碍。譬如,现在的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石油等10多个传统垄断行业基本上将民营企业挡在门外。据估计,如果放开这些垄断行业,至少可以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仅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就可以逐步新增1000万个以上的知识型劳动岗位,容纳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管理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增量,因此,首先应该完善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市场准入、政府、行业监管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多的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在贷款、立项、税收等方面,比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给予同等的扶持,着力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
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东西部二元分化造成的结构困难,使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就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困境是市场渠道不通畅。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看,要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必须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才能使各种倡议不流于口号。比如,从今年起,教育部将启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和“农村教师岗位国家支持计划”的试点;北京市10家政府部门联合做出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高校毕业生目标的实施方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毕业生的工资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分担,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第二年2500元,第三年3000元,每年将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对他们可直接确定行政级别或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特别优秀的,可列入乡镇两套班子后备干部名单,重点培养。在这些措施中,国家和地方政府表现出更高的通过战略经营市场的意识,依据市场,做出顺应市场的政策导向,通过政府的支持性介入,设置就业岗位,依靠制度和机制保障,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3、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层次配置。一个高等教育成功的国家总是在其经济发展初期之时便构建完成了与他们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至今还是“没头”的教育。现在各省建成的“技术学院”不但没有努力把职业教育办好相反的是他们在努力的“去职业化”。有的职业院校的领导的奋斗目标便是把他们的职业两字去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没有了继续深造的去处,我国的职业高等教育也应该有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等的学位序列,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职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
样的快速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人才培养结构是国家对于各级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梯度关系。国家应调研国外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衔接方式,理清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梯级关系,扭转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不正常现象,不要使考研成为第二次高考,把广大年轻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本科毕业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人才高消费情况严重,现在就连硕士生都走上了一般的应用性岗位,高校毕业生成了“普通劳动者”,这样的弊端是:升学导向,盲目考研;延缓就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高学历运动,导致人才浪费。因此,加强、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使职业高中、职业大学、本科、硕士、博士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同时,设计多种出口和流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由流动。 (2)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与市场变化即时性的矛盾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失灵,必须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早期预测和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政府主管部门要提前做好专业整体预测和设置规划,对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专业审批问题,建立起有效合理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和规范的专业审批制度,加强专业设置审批管理,依据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政府也要鼓励学校在自身条件允许情况下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加强对新专业的引导。
(3)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首先,各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应该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此作为学校创办和培养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其次,国家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由国家帮助适度创办新的满足当地急需的专业。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则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要逐步把高校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育内容之中,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与用人
单位人事部门、各省地市人事部门电脑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强化用人单位主动提供需求信息的意识,是就业指导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此,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与社会的密切广泛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为在校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场所,有助于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人才需求向高校提出培养要求,高校也可安排学生定期到对口用人单位实习,把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单位实习统一到培养过程之中。同时,可建立高校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双向选择。
(4)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高校可以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以及职业规划等相关讲座,为高校毕业生输送相关的技巧与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相关的课程讲座中,为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就业观念。
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在国外的高校中又叫“升级指导”、“生涯指导”、“人生定向指导”,已有百余年历史 ,但在我国高校却是新事物。以前,由于高校长期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人们对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地位还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也不太注意就业指导。这种“后遗症”到今天仍然十分严重。好在已有一些学校能够及时做出调整,以武汉某专科学校为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该校帮助学生全程设计就业活动,不断创新就业模式,拓展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就业路。学校连续4年就业率高95%以上。2005年,学校为1205名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200 多个。这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学习。
(5)广开就业渠道。学校应该组织尽可能多的用人单位,特别是符合本校专业设置的用人单位到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渠道,及时把用人单位的岗
位需求信息反馈给毕业生。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求职信息网络,及时把岗位需求信息和学生信息发布出去,供供需双方进行参考和选择。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型的社会招聘会,或者通过与用人地区搞联合招聘会,广开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4、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各级政府和宣传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正确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使高校毕业生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换的,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 ?要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家长不要一味包办代替托关系让孩子坐享其成。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要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要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宣传媒体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典型经验,以典型示范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信心。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信念。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有能力和技术就会有工作。未来的
工作模式是“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所以高校毕业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校时就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意义。
?要树立到基层、农村和艰苦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大城市、行政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高校毕业生和家长要认清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认清在扩招后的今天,如何将自己在社会中合理定位,杜绝过高期望值的想法,摒弃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要认识到就业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要把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要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择业动机和倾向,树立目标远大、动机高尚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范文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对策分析—以贵州高校毕业生为例
Hans Journal of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 , 2017, 7(1), 1-15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7 in Hans.
文章引用 : 王益会 , 廖玉梅 , 张漫 , 王丽 .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对策分析 [J]. 数据挖掘 , 2017, 7(1): 1-15.
Analysis on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Countermeasure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University Graduates
Yihui Wang1, Yumei Liao2, Man Zhang2, Li Wang2
1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
Internet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of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3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Nov. 15th
, 2016; accepted: Dec. 19th
, 2016; published: Dec. 22nd
, 2016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national yearly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thorny issue. Guizho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whose economic and education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Theoretically speaking, in the wave of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much talent is needed; but in the analysis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Guizhou was more prominent than the eastern developed provinces. Based on the Guizhou University graduates, this paper uses time series, clustering, knowledge of sam-pling to study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them,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national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uizhou.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s in Guizhou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trategies, Cluster, ARIMA Models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对策分析
— 以贵州高校毕业生为例
王益会 1,廖玉梅 2,3,张 漫 2,王 丽 2
Open Access
王益会 等
1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2
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互联网 +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贵州 贵阳 3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高校工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6年 11月 15日;录用日期:2016年 12月 19日;发布日期:2016年 12月 22日
摘 要
当今社会,随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贵州省处于 我国的西南地区的经济及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从理论上而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急需各类人才,但 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对策分析中,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却比东部发达省更为突出。本文运用了时 间序列、聚类、抽样调查等知识,以贵州高校毕业生为例对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对策分析,研究贵 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通过全国的就业情况和贵州的就业情况作对比。提出一些对贵州高 校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对策,聚类, ARIMA 模型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及研究,第一部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还有近 年的就业数据。第二部分:全国高校就业及贵州高校就业情况的分析,用相关数据图表分析全国的就业 情况,用 R 作出贵州就业的相关图像最后得出 ARIMA 模型分析贵州高校就业情况,最后把全国和贵州 的就业情况作出直方图来对比。第三部分:对中国热门职业、地域、行业的分析,用聚类的方法,聚出 词频和权数, 词频和权数最高的即为热门。 第四部分: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难的原因有政治、 经济、 家庭等因素。第四部分:解决贵州高校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本论文根据贵州省的具体情况,从教育、 高校毕业生本身等几个方面提供了促进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 根据 2004年发布的 “全球就业趋势” 报告指出 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达 8800万人,比 1993年增长了 26.8%。根据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到 2003年年底,中 国城镇失业率为 4.3%, 失业人数高达 800万; 其中 35岁以下的青年占 70%。 2015年据我国统计局统计, 该年 1~2月全国 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稳定在 5.1%左右。
贵州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为解决这个问题,从 2012年起,贵州省实施 7个项目,即是:1) 选 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 2)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3)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4) “三支 一扶”计划; 5)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6) “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7) “选调生工作计划”。我 省将逐年递增选调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党政领导机关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切的稳定都将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石。因此,高校毕业 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整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2. 全国高校就业及贵州高校就业情况的分析
(一 ) 研究全国高校的就业情况
由 表 1可看出全国毕业人数在逐年的上升,说明高校在扩招,有的高校降低了录取分数线,导致了
王益会 等 Table 1. Employment list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2001-2015
表 1. 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1]
年份 毕业生人数 (万人 ) 就业人数 (万人 ) 未就业人数 (万人 ) 就业率 2001年 115 82.8 32.2 72% 2002年 145 93.8 51.2 64.70% 2003年 212 148.4 63.6 70% 2004年 280 204.4 75.6 73% 2005年 338 236.6 101.4 70% 2006年 413 322 91 78% 2007年 495 350 145 71% 2008年 559 386 173 69% 2009年 611 415 196 68% 2010年 631 419 212 66% 2011年 660 422 238 64% 2012年 680 438 242 64% 2013年 699 349 350 50% 2014年 727 359 368 49% 2015年 749 374 375 50%
毕业生的质量有所下降。 就业人数有起伏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2012年就业人数达到最高 438万人, 2001年达到最低 82.8万人。未就业人数的变化是无规律的, 2001年未就业人数最少,因为那时人才的需求量 还挺多的,所以未就业人数相比之下较少; 2015年未就业人数最多达到了 375万人,因为此时,人才供 大于求了,所以导致了该情况。就业率也是有波动的, 2006年就业率达到最高 78%,因为 2006年中国 废除了粮食税; 2014年就业率达到最低 49%。
由 图 1可以看出全国毕业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因为全国人口在逐渐增加,还有高校在扩招,人们的 教育意识在加强。就业人数在 2001~2012年呈上升的趋势,但在 2013~2015年基本保持不变。未就业人 数在 2012年到 2013年上升得最快,在 2013~2015年基本持平。
其中, S 为供给量, D 为需求量 [2]。
由 图 2可知,在均衡点 B 处,供求关系达到饱和状态,此时,供与求相等。在 P 1B 阶段需求量大于 供给量,供小于求,人才需求量不够。在 B 点之后供大于求,此时,人才过剩,就像 2015年那样未就业 人数还有很多。
如 图 3所示,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大量的增加,供给曲线由 S 移到了 S 1。虽然社会的需求也有所增 加,但是幅度十分有限,在该情况之下,需求曲线由 D 移到 D 1。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 BB1处达到新的平 衡点。与原均衡点 B 相比,均衡的价格有所下降,由原来的 O P 1变为 O P 2。
(二 ) 研究贵州高校的就业情况
由贵州教育网及贵州人才招聘网贵州教育网等整理得到贵州 2002~2015年的高校毕业人数、就业人 数等如 表 2所示。
由 表 2可以画出不同年份的毕业人数及就业率的折线图如下。
由 图 4可知,毕业人数在 2002~2008年和 2010~2015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 2008~2010年出现
王益会 等
Figure 1. 2001~2015 related situation of national employment 图 1. 2001~2015年全国就业相关情况
Figure 2. The supply and demand curve of the basic satur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图 2. 高校毕业基本饱和时的供求曲线
Figure 3. Supply and demand curves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after a significant increase
图 3. 高校人数大量增加后的供求曲线
王益会 等 Table 2. Guizhou university graduation and employment rates from 2002 to 2015 [3]
表 2. 贵州 2002年到 2015年的高校毕业人数及就业率 [3]
年份 毕业人数 (万人 ) 就业率
2002年 1.90 85.08%
2003年 2.70 82.00%
2004年 3.20 83.30%
2005年 4.01 83.62%
2006年 5.30 81.23%
2007年 6.60 80.94%
2008年 6.70 79.38%
2009年 10.32 68.00%
2010年 7.94 80.00%
2011年 8.72 80.94%
2012年 9.21 79.78%
2013年 9.62 87.03%
2014年 10.52 88.05%
2015年 12.40 89.07%
2016年 12.40 82.00%
Figure 4.The line chart of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Guizhou during 2002-2016
图 4. 2002~2016年贵州毕业人数及就业率的折线图
了很大的拐点,因为 2009年出现了金融危机,所以它的前后年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就业率基本保持一个 稳定的趋势,在 2009年的就业率达到最低,因为有金融危机。
由 图 5可看出 2002~2016年贵州高校就业率的时序图具有趋势性,有上升的趋势和下降的趋势,由 此可知该序列是非平稳的。所以对该序列进行差分就可以得到平稳的序列。
由 图 6知该序列还是非平稳的,因为该序列还具有趋势性,所以还得继续差分,直到得到平稳的序 列为此。
由 图 7可看出,该序列始终在一个常数值附近随机波动,而且波动的范围有界的特点,还有该序列 不具有周期性和趋势性可知,该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做接下来的分析。
王益会 等
利用 R 软件做出该序列 2阶差分后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 (如 图 8和 图 9所示 ) ,是用于给模型定
Figure 5. The time sequence chart of the em-ployment rat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from 2002 to 2016 [4]
图 5. 2002~2016年贵州高校就业率的时序图 [4]
Figure 6. The time sequence chart of the em-ployment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af-ter the first order difference from 2002 to 2016 图 6. 2002~2016年贵州高校就业率一阶差分后 的时序图
Figure 7. The timing chart of Guizhou college employment rate of after two-order difference during 2002-2016
图 7. 2002~2016年贵州高校就业率二阶差分后 的时序图
Time
x
2002
200620102014
2
468
1
0Time
x . d i f
20042008
201220
-6-2
246
8Time
x . d i f 2
2004
2008
201220
-5
05
1
王益会 等
阶,得出模型的初步形式,再对模型进行拟合 (如 图 10所示 ) ,最后对模型进行残差白噪声检验 (如 图 11所示 ) ,检验模型是否合理。
由 图 8可知,在 0阶和 1阶时值都比较大, 0阶时超过了两倍标准差, 1阶时接近两倍标准差,其他 值都在两倍标准差之内,所以自相关图是 1阶结尾的,则可判断它是 AR(1)模型。
由 图 9可知, 2阶差分后落在小于 0的值比较多, 而且都在 2倍标准差之内, 所以偏自相关是拖尾的。 综上所述,自相关为 1阶结尾,偏自相关为拖尾,而且都是经过 2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的,所以 贵州 2002~2015年就业率的模型可初步为 ARIMA (1, 2, 0)。
由 图 10可知, 1t x ?的系数为 ? 0.4838,均值为 0,方差为 16.37, 1t ε?的系数为 1。
由 图 11可知, P > 0.05,所以该序列为残差白噪声序列,即该序列中不携带任何有效信息了,信息 提取完整,所以该模型是有效的。
Figure 8. The self-related diagram of employ-ment rate in Guizhou after 2-order difference
during 2002-2015
图 8. 贵州 2002~2015年就业率 2阶差分后的 自相关图
Figure 9. Partial correlation of Guizhou’s em-ployment rate during 2002~2015 after 2-order difference
图 9. 贵州 2002~2015年就业率 2阶差分后的 偏相关图
246810
-0. 5
0. 00. 5
1. 0
Lag
A C
F
Series x.dif2
246810
-0. 40. 0
0. 4Lag
P a r t i a l A C
F
Series x.dif2
王益会 等
Figure 10. Fitting ARIMA (1, 2, 0) 图 10. 拟合 ARIMA (1, 2, 0)
Figure 11. Residual white noise tests after 2-order difference 图 11. 2阶差分后的残差白噪声检验
拟合后的模型为:
()110.48380,16, .37t t t t t x x N εεε??=+??
该模型中 x 为就业率,我们只要已知前一年的就业率,就可以计算出后一年的就业率,这样我们可 以提前知道贵州的就业情况,这样我们可以适当的对高校招生人数做适当的调整。
我们把全国和贵州的就业情况作对比,可以得到下图。
由 图 12知,全国的就业率比贵州的就业率低,这是因为贵州是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目 前的人才需求量相对于全国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在 2006年时全国的就业率达到最高, 2013~2015年的 就业率差不多,都是 2002~2015年这个阶段的最低,因为此时人才的供大于求。贵州省的高校就业情况 先降后升,因为近几年贵州才发展起来,但贵州的就业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3. 对中国热门行业、地域、职业的分析
(一 ) 人才需求的特点:
1、能与国际接轨型人才的需求,
2、当今社会需要运用能力强的技术人员,
3、需要创新型人才、领军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 4、像研发性的人员需要提高一定的层次,
王益会 等 Figure 12. Column chart of the employment rate of Guizhou and the nation
图 12. 贵州及全国的就业率的柱形图
5、普遍需要高技术人员和掌握前沿技术的人员。
(二 ) 当今社会所需人员名次:
1、增值服务业、通信方面,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电子网络设备、通讯,
4、电子及微电子技术,
5、计算机行业 (如软件、数据库、系统集成等 ) ,
6、商务、贸易、进出口方面,
7、科研院所、培训、教育,
8、能源、矿产业、电力,
9、媒体影视制作、新闻出版,
10、美容、医疗、卫生服务。
由当今社会所需人员名次知, IT 行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因为 1、 2、 3、 4、 5都属于 IT 行业,由此 可知, IT 行业在当今社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我们可以把职业分为职能、市场与营销、运营、设计、金融、技术、产品、其他八个职业类型;按 专业领域可分为:职务、法务、高端职能职位、行政、人力资源、编辑、运营、客服、采购、公关、市 场营销、投资、销售等。如 图 13所示。
由 图 13可以清晰的看出职业类型和专业领域的分类, 这只是由网络招聘的一部分数据来进行分类的, 因为数据太多太大,所以在此没有列出来。
用 eclipse 进行编程实现聚类分析。
聚类思想、框架和过程如下:
思想:聚类即是将数据的多个分组或者簇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聚为一类。目标: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 之间具有较高相似度,不同的簇差别比较大。聚类的算法主要包括等级聚类和动态聚类,在本文中采用 的是动态聚类法基本思路如 图 14所示。
聚类的步骤:
1) 确定聚类的个数 K ,选举 K 个文档作为聚类的中心,把每一个聚类中心文档制成一类;
2) 选举下一个文档按就近的原则, 将剩下的 N-K 个文档逐个导入到最近凝聚点所代表的类中。 没导 入一篇文档,立刻计算该类的中心,并用该中心代替原来的凝聚点;
王益会 等
Figure 13. Occupations and areas of expertise 图 13. 职业类型和专业领域
Figure 14. Dynamic clustering 图 14. 动态聚类思想
3) 把最后形成的每一个凝聚点代表一类, 之后将全部 N 篇文章重新聚类。 若文本集合被重新聚类后 与原来的聚类结果不同,就重复步骤 3,否则积累处理结束。
聚类的过程如 图 15所示。
王益会 等
Figure 15. Clustering process 图 15. 聚类的过程
本文聚类的过程当中本论文参考了 [5] K-Means算法的思想,具体过程如下: 1) 文本信息的预处理
文本聚类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将文本内容转换成数学上可分析处理的形式, 即是建立文本特征, 用一定的特征项来代表文本信息。 建立文本信息, 常用的方法是:文本信息预处理 (词性标注、 词义标注 ) , 统计词频,对文本词条切分,完成分词过程。中文的处理, Lucene 中的中文分词组件 je-analysis.jar 可以 对词条切分,它的分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MMAnalyzer analyzer=new MMAnalyzer(): //采用最大匹配的中文分词算法,即分词粒度等于 0 MMAnalyzer analyzer=new MMAnalyzer(int wordLength) :
//参数为分词粒度:当字数等于或超过该参数,且能成词时,该词即被切分出来了 分词粒度即是词与词之间的相似度。 2) 文本信息特征的建立
文本信息特征模型有多种,如布尔逻辑型、向量空间型、概率型及混合型等等。向量空间型用得比 较多,该模型的思想是:将每一个文档映射为由一组正交词条构成的向量空间的一个点。对于所有的文 档类和未知的文档,都可以用此空间的词条向量 (L1, W1, L2, W2, ……. , Ln , Wn) 来表示 (其中, Li 为特征向量词条; Wi 为 Li 的权重 )
3) 文本信息特征集的缩减
VSM 将文本问题转换成了数学问题,但文本向量特征集的维数比较多。因此,在聚类之前需对文本 向量特征集的维数进行缩减。把权重进行排序,选取预定数目的特征子集。
4) 文本聚类
对于给定的文件集合 {}1, 2, , , , B b b bi bn = 采用层次凝聚法进行聚类,聚类的过程如下: a) 将 B 中 的 文 件 Bi 看 成 具 有 单 个 成 员 的 簇 {}ki bi =, 这 些 簇 构 成 了 B 的 一 个 聚 类 {}1, 2, , , , B b b bi bn = ;
b) 计算 B 中每对簇 (bi , bj ) 的相似度 {}, sim bi bj ;
c) 选取相似度最大的簇对 (bi , bj ) 将 bi 和 bj 合并为一个新的簇 ()bk sim biUbj =,从而构成了 B
的一
王益会 等
个新的聚类 ()
1, 2, , 1
B b b bn
=?
;
d)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 B 中只剩下一个簇为止。该过程就构造出了一颗生成树,其中就包含了簇的 层次信息和所有簇类及簇间间的相似度 [5]。
聚类得到的结果如下:
由 表 3可知,在热门职位中最热门的是开发,因为开发出现的词频最多为 160389次,所占的权重也 最大为 8.3076,所以说开发行业在已有的这些职位中最热门,其余的职位用同样的方法即可得。
表 4显示,北京作为最热门的城市,因为北京招聘达到了 85,888次,权重为 7.8747,比二线城市如 沈阳高出了 85,637次。由表可以看出最热门的地域是北京,其次为上海,但与北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由 表 5知,技术行业为最热门的行业,因为技术词频为 219514最大,权重也最大为 8.5252,其次为 销售,之后为市场,最后为运营。
对于贵州的热门职位和行业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做。
Table 3.Analysis results of top job
表 3. 热门职位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 词频 权重 关键词 词频 权重
开发 160,389 8.3076 职位 23,720 6.9828
销售 57,368 7.595 测试 19,241 6.8378
运营 56,814 7.5883 运维 14,143 6.6244
市场 42,158 7.3815 客服 12,960 6.5639
营销 38,231 7.3137 人力 12,575 6.543
设计 35,710 7.2664 技术 11,021 6.4516
产品 33,650 7.2252 行政 10,491 6.4174
移动开发 31,125 7.1712 财务 6593 6.0955
视觉设计 30,724 7.1622 项目 5848 6.0124
经理 30,362 7.154 公关 5496 5.9694
高端 23,720 6.9828 投融资 5109 5.9188
Table 4. Top geographical analysis results
表 4. 热门地域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 词频 权重 关键词 词频 权重
北京 85,888 7.8747 重庆 1445 5.0437
上海 40,253 7.3494 合肥 1226 4.9299
深圳 29,831 7.1417 福州 965 4.7576
广州 22,803 2.9555 青岛 956 4.7576
杭州 20,331 6.876 珠海 868 4.6908
成都 6724 6.1091 济南 718 4.5594
武汉 4327 5.8036 东莞 678 4.5198
南京 3891 5.73 佛山 486 4.2894
厦门 3119 5.5768 大连 482 4.2837
长沙 2238 5.3468 无锡 469 4.2647
西安 2229 5.344 宁波 393 4.1425
郑州 1931 5.2446 南昌 346 4.0544
天津 1915 5.2388 沈阳 251 3.8327
苏州 1892 5.2304 南宁 234 3.7843
王益会 等 4. 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难的原因集中在社会经济环境、政治体制、毕业生家庭、毕业生自身和高校的培养质量等 (一 ) 社会经济环境
贵州省地处西部,属于典型的 [6]“欠发达,欠开发”,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量更小,二三产业不 发达,结构产业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的就业矛盾非常突出。
(二 ) 政治体制
毕业生就业难与政治体制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管理、统筹、调控等服务功能, 发挥其主导作用,而高校毕业生已经作为人力资源进入人才市场,但由于贵州经济落后,人才就业管理 体制尚未理顺,在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体制不完善,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范围的选 择,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
(三 ) 毕业生家庭
很多家庭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困难意识淡薄,总是相信就算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回家啃老。不鼓励他 们创业,希望他们找份稳定的工作,安心养家就行,其次贵州经济条件差,就业难,这样许多毕业生就 有理由呆在家里,整天无所事事,这些也是导致就业难的现象。
(四 ) 毕业生自身
由 图 16可知, 有 28%的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一般的态度, 有 20%的人不清楚, 乐观和不乐观各 持 26%,由这些数据可知高校毕业生得改变自己就业前景的态度,这样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 ) 高校的培养质量
贵州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学科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直不同程度的存在, 而且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相对较差。而且就业思想教育不够完善,在教育上缺乏 对毕业生的职业理念、人生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等的培养,就业思想上缺乏系统性、针对 性、可接受性不强就会在总体上淡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从而导致就业难。
5. 解决贵州高校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总的来说,就业 难的原因集中在社会经济环境、政治体制、毕业生家庭、毕业生自身和高校的培养质量等。其中高等培 养质量是引发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社会和家庭是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毕业生自身的不足是导致 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因此,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对策,仅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应做好以下 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 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就业观,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Table 5. Top industry analysis results
表 5. 热门行业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 词频 权重 关键词 词频 权重
技术 219,514 8.5251 设计 37,682 7.3037
销售 108,832 8.0388 产品 33,612 7.2244
市场 108,832 8.0388 职能 32,784 7.2072
运营 88,086 7.8922 金融 8987 6.3102
王益会 等
Figure 16. Attitudes to their employment prospects
图 16. 对自己就业前景的态度
加强贵州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稳定, 充分就业的需要 , 贵州省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岗位需 求,一部分学生不愿外出流入到其他省市就业,一部分就业单位聘用不到毕业生。“有业不就”和 “无 业可就”的现象并存。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起点抓起。学校可以通过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讲座, 就业报告等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树立努力的方向。
(二 )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学校应加强注重学生技能和学习方面的能力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 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训创造良好的实习平台。
(三 )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家庭教育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我省是一个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大部分孩子的 父母都未接受过教育。 想让学生能够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就得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能力和技能。 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应从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 有了坚强的体魄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这必将是学生以后发展道路上最可贵的财富。
(四 ) 毕业生要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要自我分析, 为自身定位, 通过对自身的各项能力的综合评定,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
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烦恼问题,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因就业问题引起的 心理障碍题和心理问题逐渐上升。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已近充分意识到过去传统保守的就业模式已经不适 合现在的就业模式,只有敢于挑战自己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硬道理。
(六 ) 努力奋斗,培养自身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想在求职竞争中取胜除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得有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要想踏出学 校大门就能马上置身于工作当中去,首先在校期间应多多关注社会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分析需要什么 样的知识人才,结合自身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把握住社 会的就业形势,这才能让自己在就业竞争之中有一定的胜算。
王益会 等 6.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概括,我们知道了导致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为了有可比性,我 们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情况也做了分析。此外,还用了聚类的方法分析出了中国的热门行业、地 域、职业。由本文的分析可知, ARIMA 模型是显著的,所以用来分析贵州高校的就业率是有效的。今后 知道怎样去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使高校的就业率达到更高的水平。
基金项目
贵州师范学院自主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16DXS095) ; 贵州省 2014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 (项目编号:黔教高发 [2014]378号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黔教高 发 [2013]446号 ) 。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国家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11年 .
[2]张维迎 , 著 . 经济学原理 [M]. 西安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15.
[3]
.
[4]王燕 , 编著 . 时间序列分析 [M]. 第 2版 . 北京 : 中华人民出版社 , 2015.
[5]陈宝楼 . K-Means算法研究及在文本聚类中的应用 [D]: [硕士学位论文 ]. 合肥 : 安徽大学 , 2013.
[6]王阳春 . 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D]: [硕士学位论文 ]. 兰州 : 西北师范大学 , 2007.
[7]王红伟 . 我国高校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D]: [博士学位论文 ]. 山东 : 曲阜师范大学 , 2014.
[8]王辉强 , 杨倩 , 朱海莹 .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19(3): 124- 126.
[9]赵军 .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因素的分析与思考 [D]: [硕士学位论文 ]. 上海 : 复旦大学 , 2008.
[10]成长群 .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 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 [D]: [硕士学位论文 ]. 武汉 : 武汉大学 , 2010. [11]卢长林 . 高校就业生问题中的市场症结分析和对策研究 [D]: [硕士学位论文 ]. 吉林 : 东北师范大学 , 2006.
[12]徐杨 . 省属高校就业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 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D]: [硕士学位论文 ]. 成都 : 四川师范大 学 , 2012.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 (QQ、微信、邮箱皆可 )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www.hanspub.org/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hjdm@hanspub.org
范文五: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报告
报告标题:
院 (部): 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 级: 08电教2Z
学生姓名: 侯 冬
学 号: 08143210
完成日期: 2010年 08 月 15 日
2010 年 08 月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参加者:侯冬
调查主题: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0年 8 月 15 日
地点:常州
现将此次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据网上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善调查报告”,1287份有效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务实,其中,73.4%的大学生愿意为就业而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以求稳为主,择业目标也更加务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主流思想,73.4%的大学生为就业愿意放弃专业,64.3%的人在择业中最看中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而在单位的选择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目标,分别占了27.9%和26.2%。在薪水期望值一栏中,72.4%的专科毕业生中的人将薪金的预期值定在1000~2000元之间,63.3%的本科生将薪金的预期值定在1500~3000元之间。
调查报告同时显示,大学生应对择业的心态日趋平和,而且已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就业。其中,72.4%的人非常关注就业动态,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50.8%的人多方寻求实习机会,弥补经验不足;22.9%的人表示要及时更新就业观念,不参加热门职业的竞争。此外,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重视,67.9%的大学生认为毕业之前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次调查也显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部分不平衡,男性就业比例比女性高出16.4个百分点;专科生的就业比例比本科生高出39.3个百分点;就业率最高的管理类专业,比就业率最低的法学类专业高出39.2个百分点。以下就是我怕这次调查报告的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一、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一)、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211”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为2030元、高职高专为1647元,而2008届这三类大学毕业生收入分别为2949元、2282元、1735元,2009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分别为14%、11%、5%,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特别明显。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医学类最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是公安大类、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医药卫生大类。
虽然2009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即便在女性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2009年就业报告还指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进入好的大学;父母一方是研究生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是父母是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两倍以上。专业人员和管理阶层家庭的子女就读
“211”高校的几率较高,农民和民工的子女就读高职高专的几率较高。这种差别可能是录取中的非成绩因素造成的,强调综合素质的高考改革可能会让农民与农民工的孩子具有更大的录取劣势,可以考虑建立帮助教育弱势背景学生的社会补偿机制,以保证享有高等教育质量上的社会公平。
此外,调查数据表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为“大学招聘会”。相比之下,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最多、求职成本最高,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二)、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09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70%和68%;“工作要求与压力”不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是“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其中,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类雇主的满意度最高,对“民营企业/个体”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然而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体趋势是:雇主规模越大,满意度越高。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一谈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危机,人们就不禁认为是扩招惹的祸;之所以会这样想主要是由于4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致人们只是通过简单的供求计算就推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与其他国家相比而言,有13亿人口基数的中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周边国家,菲律宾的大学入学率是31%,泰国是35%,都比我国高了一倍多,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既然我国大学生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近几年这样百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认识误区
1.择业心理中的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
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
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更是加重了千辛万苦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以致他们觉得没呆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必定会从精英阶层向大众化普及。于是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出现了。在这种情形下,上大学选专业时跟风都选热门专业,就业时“扎堆”都往大城市、白领职业里扎。最后便有了目前这种“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和“毕业漂族”的戏谑称谓(对未就业的毕业生的一种称号)。这种失业在经济学上称作自愿性失业(统计时不算作失业人口)和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可通过就业信息的透明化及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而自愿性失业就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塑造成熟的就业心态来解决了。
2.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标准要求过高,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
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二)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而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就业市场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由此产生了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每年数十次的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拥挤不堪,成功率不高。
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上一些地区和学校又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三、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一)、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二)、社会观念要与时俱进,服务要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
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2.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3.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4.主动架桥,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
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观念的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1.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出版)
2. http://www.yunnan.com.cn/feature/node_6681.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