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2010年《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一)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中国话称为国话,喝茶称为国饮,技艺文化包括琴棋书画,
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等人文文化: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
教师要学习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内容,如在论语、春秋、先秦诸子、庄子、墨子等著作中找到规范教师的内容。
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
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二)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一)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1、从画画的角度去说: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有两个条件,一是教人学习,二是供人学习。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道,事物的本质就是道,韩愈:道有很多含义。大路。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老师要知道,明道,要求正,不能歪门邪道,教师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处。授业,授业: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本事。有业可授。业,能产生一种本事叫业,也分行,行行出状元,教师的业要精,要成人或育人,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保证授业的质量,解惑,教师要少惑,或没惑,才能给学生解惑。解惑: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获取了人格修养,你就有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了升华,精
神或心理的深化。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人化程度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付诸行动,人前如此,人后也如此,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是自己的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积善的过程,有善念,也要有善行。实修。
养: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实践,学习,提升的过程。
第一,教师要修养好我们的社会公德,因为教师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教师应该是遵守社会公德的示范。
第二,要认真的遵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的做好教师的本质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做出成果,第一条是要爱生,要有一份大爱这心,真正的是学生的呵护者,爱心就是古人说的仁心,有教无类。第三,要讲究个人自身的修养,追求的个人品味,洁身自好,亭玉立,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化为己有,融入生命的过程。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如爱国、敬业、诚信、礼义廉耻等。2、认真的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做成成果。爱生,有大爱之心,仁心。公正之心。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作风正派、为人诚恳、3、个人的修养:人格品
味,生活情趣,个性操守。有“止于至善”的追求。宠辱不惊。师德修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的坚守、公德、师德、职业道德。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教师的职业不可缺。希望学生超越自己,托一把力,把学生送到更适合他的发展空间去。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一)师德是师业之魂。受人尊必须己身正,己身正必须讲道德。身教胜于言教。
(二)师德是师才为本。是教师才能的支撑或动力。师德养人,师才成人。
(三)师德是师风之根。好的师德会形成风气、习惯。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记录人:王苹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一)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二)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化育天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三)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环境对人太重要了,对人的思想品性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孔子说习相远。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一)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当官在悠闲时,就要学习。先学习礼乐,后当官的是野人也,
(三)《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一)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二)五常:
仁:孝悌、爱人、博爱之谓仁;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迷信鬼神谓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
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一)立志乐道
(二)意志锻炼
(三)自省自克
(四)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五)改过迁善
(六)勤学问思 (七)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第三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主讲:丁永忠
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
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
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一)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
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
1、因性而教;
2、因龄而教;
3.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
4.因教而学
(二)“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三)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四)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五)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一)学与思辩证统一;
(二)学与行紧密结合;
(三)学与教相通相长。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
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一)因性而教:不同性别
(二)因龄而教:不同年龄
(三)因个别差异而教
(四) “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二)“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讲 国学解读
主讲:王于飞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
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四、拥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庄子《逍遥游》为例。
范文二: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赡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隘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礼。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铲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放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够~明天能考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 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涕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 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 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 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嘣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钭~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 补~都来得及。
1 / 3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嗥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冱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獠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匍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醒《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橐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澍~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用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由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邢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缘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拱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谶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从慎读诗中~我……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匡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崇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方典~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弟棒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矮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濞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坏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躔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佻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桩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茯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
2 / 3
尽琰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精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坍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檗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钧~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酚~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姊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涓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膨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尝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傣~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袋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饱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惰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 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墟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 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蚪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楷。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菠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き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今后~我一定要管刮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 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 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峻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骖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3 / 3
范文三: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精品文档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宽 容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在生活 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有些摩擦,在这时,我们如果与之相持不下,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会越来越差,甚至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反之,若我们各自退后一步,宽以待人,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韩 信忍一时的胯下之辱,最后却成就自己光彩照人的一生。“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我们宽容对待他人人,别人也同样会宽容对待你。
毅 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大事者必有毅力,无毅力者则一事无成。有毅力做事才有始有终,才会有所成就。就如孔子读《易》一书。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编成,翻阅不易,耗时颇多,但孔子不怕困难将这部书三遍,都有不同的收获。这件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毅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惜 时
“读书不觉已早春,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中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时间也就成了我们学习的强有力的保障。我们青春正茂、朝气蓬勃,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造成“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会读书迟”的遗憾。
1 / 3
精品文档
节 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应从小事做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总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法宝。经过历史的积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品格和民族象征。
读了《国学经典诵读》,我知道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应继承中华民族宽以待人、有毅力、珍惜时间、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广大。这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2 / 3
精品文档
3 / 3
范文四:国学经典与教育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育 读书笔记
裴洪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
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
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
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五常:
仁:孝悌、爱人、博爱之谓仁;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迷信鬼神谓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
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1、立志乐道
2、意志锻炼
3、自省自克
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5、改过迁善
6、勤学问思
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第三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主讲:丁永忠
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
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
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
3、因个别差异而教
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2、“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讲 国学解读
主讲:王于飞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 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四、拥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庄子《逍遥游》为例。
范文五:老子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道:从辵,首。本义:供行走的道路。但此处的道可能指先于宇宙之前的混沌,庄子讲《浑沌之死》,开七孔于头,然后有了万物或叫宇宙,而七孔在我看来不仅代表万物,也可能指人类、欲望,‘名’。我觉得这章是在刻画混沌之后,宇宙出现之后万物(尤其是人)的差别与对比。道与名相对,妙与徼相对(前者为微妙之意,后者为考察,认识之意)。混沌死了之后,道却永远存在于宇宙当中,
维持着宇宙的运行。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想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我觉得这章讲的大概是相对论,然后从他的相对论中得出其处世之道。事物的价值只要是以人来判定的,总会是相对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灵魂,而且认识事物都是由内向外的。因此后面讲的无为,不有,不恃,弗居,可能更偏向于自然之道,而非人的价值。因为大部分人存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想有为,想拥有,想追求??。或许,用天道来养人道,会是人相对价值中的一个客观标准,就像上帝的《圣经》一样。不同的是,圣经已经写就,而道提倡的向自然学习,则需要我们自己努力的去寻找。老子或许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寻找的历程,而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继承,甚至越走越远。(因为开始做笔记时没有记录每一句话的意思,只是写了自己的理解。后面写得比较详细,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和第十章颇有雷同,如果不明白其意思,
可以参照后文)。
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
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国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人们的欲望,减少人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身健体。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来:“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欲望,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人欲望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欲望已经在人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性急剧扩张、物质和欲望
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机械人”,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人性的
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人作为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人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人不可能最强,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之下,结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
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
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章好像是在讲道是怎么来的。感觉好像是万物之前(或之源),而又在混沌之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感觉在讲他的产生过程,或者讲他的性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觉得这里的帝是指万物或万物中最大的那个,不像是指神或混沌。道是混沌化作而来,存在于历史与世间当中。或许,科学做的事“认识和总结规律”,就是在用人的认识能力,去试图认识道。
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傅佩荣的译法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为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而我的直接是,这里应该是说“如果”天地不仁,“则会”以万物为刍狗,即会把万物丢弃。(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如果圣人不仁,(我觉得是指那些明白了‘道’的人),(仁: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就会丢弃百姓(甚至有玩弄百姓之意的感觉)。橐龠(好像指风箱之意,我没有去查),可能这句是讲道很虚但不匮乏,可以源源不断。而最后那句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说太多,而应该守住虚静,人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和人沟通时)确实容易陷入表现自己的境地,不但失去了沟通的本意,也失掉了自己的虚心(我把的虚心大概与欲望相对,即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而非谦虚)与安静。(或者人
在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1、被信仰为促进谷物生长保证五谷丰收并主宰植物每年的生长、腐烂和再生的神;2、古代道家用语。谷和神本分用。后多并称。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牝:形声。从牛,匕( bǐ)声。依甲骨文,“匕”为雌性动物的标志。本义:雌性的禽兽;玄牝:道家指孳生万物的本源,比喻道。 从说文解字和古代的解释看,这句的意思是指道不会死亡,而且为天地的根源。最后一句是描述道的“性质”的,似有似无的存在,但其作用却无处不在,且无穷无尽。这或许是给我们一种信心,道是存在着的,而且可以永远存在。那我们
可以通过人类和科学去认识道吗,??
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有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
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章节老子似乎想通过对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后应用到我们人身上,其实这种方式基本是贯穿整个《老子》的。关键是我们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说天地长久的秘密是“不自生”,我不确定自己理解的对不对。是不是说“不求自己的生存”,还是 “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较偏向于后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圣人也应该学习把自己置之身后,却可以达到身先。“外其身
而身在、“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也大概是这个意思。 老子可能还是想告诉我们,不应该太关注自己,而应该把自己虚出来,托付给道。
这竟然与基督说的“把心虚出来,交与上帝”如此的一致??~
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善:古文,譱,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处:處、処,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 hū)声。“处”即“處”的古字,于六书为会
意。金文加声旁“虍( hù)”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 这章老子是想借水来比喻道。老子喜欢水,因为水的很多的性质和道很相似。比如,水利于万物生长却不与谁相争,停留(按本意是停留,但我觉得可能是存储??呵呵,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感觉)众人所厌恶或不喜欢的地方,可能是说不居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后面一连串的排比,我大概查了查字典,大体讲:水宁愿处于卑下(地),心思沉静(渊),施予(与:與,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时满怀爱(仁: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言谈真诚不浮夸(信: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用正确的方向来治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前者是方向,后者更强调效率。(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治:形声。从水,台声。?本义: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处事也善于生效(事: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行动总是在适当的时机。最后一句的‘尤’,我不确信是形容词还是动词,尤: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做动词时也有“责备;怪罪”,傅佩荣先生把他理解为前者,说“不会引来责怪”,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其本义,“不优异”,
一切自然而然,无需比较。
我觉得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劝世俗更加谦卑、沉静、博爱、真诚、正值、顺时而
动,自然而然。
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宝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章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一些,也是老子对我们贪恋、欲望的一种告诫。拥有的太多甚至满溢,不如停止;修炼得越来越锐利(变得越来越强大,以便于赢得竞争),
是得不到长久的;富贵很难长久,如果富而骄,则一定会招致祸患。功成身退,
才合乎天道。
对于最后一句,不仅从历史上讲是真理,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也是告诫我们个人的成长,或许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从无知到对知识理性的追求,从贫困到对成功的追求,从无能到创造价值的追求,可能无可厚非,但是就像前面讲的“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意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见和豁达的胸怀”,这是我存储于手机上的一句话,是朱光潜
说的,或许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功成身退,天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