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五)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1/2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范文二: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数与代数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的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现实
背景和本质,形成数感和符号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
数学的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案例与评析,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
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
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 为了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我校结合学校实际,
开展了“快乐情境教学、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此次
教学模式改革主旨是: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运用实践”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打造学生自主
学习的高效课堂。现结合几天来的学习,浅谈一下我们是如何开展有
效教学的。
一、联系生活,激发符号意识 ,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
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符号处处可见。大街、小巷、剧院、会场、
家庭、学校、医院??只要学生生活过的地方,都能随处见到各式各
样的符号。招牌上的“m”,表示麦当劳;;某场所有标志“P”,表示
可以停车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
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激发符号意识,利用学生生活中潜藏的“符
号意识”,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
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受到生活中的符号所体现出简约的特质。这种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体验,发展符号意识 解决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以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符号的价值。
比如:教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时,教师出示教材情景图,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60+54=114(千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60+54和54+60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120+48=48+120
生:26+91=91+26
??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对!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生1:我这样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我用图形表示△+○=○+△。
生3:我也用图形表示,☆+□=□+☆。
生4:我用字母表示,a+b=b+a。
??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体会字母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学生先是有了初步的感知、体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再统一成通用的字母符号,不仅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且让学生领略了符号的通用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三、综合运用,巩固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除了既有的符号系统外,还有一类符号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个人对符号的创造。学生在体验、分析、理解等教学活动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按需要创新出的符号,是学生对概念、定理等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理解后的成果,是难能可贵的。在综合应用自己的符号时,学生最能体会符号对自己思维的帮助,也最能积累使用符号的经验,形成符号意识。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找规律”时,课件出示:路边的盆花是按照蓝色、红色、蓝色、红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提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盆花的规律表示出来呢?由于盆花是较难画出来的,这就容易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符号经验,自主思考。结果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符号表示了盆花的摆放规律:●★●★●★??;□■□■□■??;△□△□△□??;有的学生用数字表示:121212??;010101??;有的学生用字母ABABAB??这些富有个性的符号正是已有的符号意识在起作用,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进而在此基础上比较,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能给学生提供机会激发符号意识,不断实践体验,学生的符号意识就能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范文三: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教育回归生活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凤县平木小学 李静
摘要:现在的教育大多脱离和遗忘了实际生活。学校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知识经验。学校教育虽然有单纯的学习环境,但很多时候都与现实生活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育即生活
一、背景分析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出发点,以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归宿。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在我国当代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契合之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发生着很多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
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
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捉青蛙的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并残忍地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破坏动物的家。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
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
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现在的教育大多脱离和遗忘了实际生活,学校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知识经验,很难深入现实生活,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必须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的确,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
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陶行知名篇精选》,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案例点评》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始终与生活紧密联系。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教师没有遏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在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范文四: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淑玲 2009秋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种含义。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为了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快乐情境教学、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此次教学模式改革主旨是: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运用实践”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现结合几天来的学习,浅谈一下我们是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教师创设了为汶川地震捐款的情境:出示了学校、私企及社会各界捐款的数目,引导学生按
要求读数或写数,在学习的同时,既关注了社会,又引导学生要关爱他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五年级科学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教师结合二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助燃)这一特性,根据学生喜欢刘谦的实际,创设了“小小魔术师”的实验情境,整节课围绕这一情境主题展开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在小组合作中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知道了有些魔术和化学反应密切相关,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研究者,为此,我们对教材的研究与处理方面做到五个是否:(1) 是否站在整册教材的高度去理解教材;(2) 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理解是否科学、准确、深刻;(3) 是否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相邻知识点的联系;(4)重点、难点是否抓住,突破是否成功。
(5)教学突破口、切入口选择是否准确。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
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我校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写教学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教学机制、写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求真理的地方”。 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范文五: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一 )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 1:我喜欢足球。
生 2:篮球。
生 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 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 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 一分为二, 这边算一队, 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 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 然后派一个代表把 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 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 一分钟后, 一个同学在黑板上 写了“胜利队” 。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 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 正队” :30, “胜利队” :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 。 “胜利队” 服不服气?
“胜利队” :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 上。 )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 是多少,报数。
生 ;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 ,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 , 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 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 ;140个。
吴 ; 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 ; 胜利队有 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 4次,不公平。
吴 ; 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 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 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 求平均数。 )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 ; 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 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 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教师选择加 入, 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 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 识学习的需要。 实际上, 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 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二)
二 分 之 一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每一份一定是它的 1/2吗?” 在学习 1/2时, 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 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 了自己的意见, 有的同意, 有的不同意, 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 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 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 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
讨论过后, 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 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 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 静的听, 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 言。 ”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 1/2? 既 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 问:“这圆是不是 两部分?”
正方:“是。 ”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 1/2吗?”
正方:“不是。 ”
反方:“既然不是, 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 份,每一份都一定是 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 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 个圆可以折成 1/2,也可以不折成 1/2。 ”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 1/2, 但这里说分 成两份,怎么分都行。 ”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 辩越明, 几个回合下来, 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 “一定” 上,如果一定是 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 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 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 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 出来的, 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 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三)
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 突然有一 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 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 12×(4+3) ”式 子改写成了“ 12×4+12×3” ,一脸不喜欢的样子:“反正我不喜欢小 括号。 ”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老 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 突然, 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 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 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 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
下 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 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 请列综合算术解答。 ”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 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 :“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 求 92与 32的差,最后再除以 5。 ”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 么了不起, 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 “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 不然就得先算 32÷5这一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 ”
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现在是不是和大 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 “小括号挺好的。 ”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 生,而是学生自己体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四)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 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 形花坛, 为了保护花草, 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 需要多长的篱笆呢? 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 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 计算方法。 ”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 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 A 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 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 动脑参与学习, 但同时提出:“如 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 要求它的周长, 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
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 A 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 B 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 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 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 再量一量绳子的 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 ”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 B 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 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 在空中旋转了 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 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 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 室里掠过, C 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 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 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 2厘米, 8段是 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 “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 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 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 都有局限性。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 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 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
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 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 同 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 她总是恰到好处 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 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 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 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五)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 划出了 不同的 1/2图。
“同学们, 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在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 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1/2的概念, 然后问:“那你们看 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 “ 如果你认为 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 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 能代表,可以不擦掉。 ”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 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 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 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 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5/100。 画着画着, 一个男孩对老师说 ; “ 画不了了, 太麻烦了。 ”吴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 “分数好。 ”
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 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 0” ,变成了 5/1000。微笑着对同 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 ” 5/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 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 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 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 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 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案例 4]《多一些、少一些》教学
教师出示选择题:
苹果有 60个,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有多少只? a 28 b 48 c 50
师:应该怎样选择呢?
生 1:28只。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 2:48只。
A 教师:48只对吗?
生 3:不对,应该是 28只。因为??
B 教师:你选 48只,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
教师的作用不是评判,而是激励;教师需要的是倾听,而非 主观臆断。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有犯错误的空间, 更应该有表达自己的 权利。即使我们认为学生的答案是绝对错误的时候,多问一句“你是 怎样想的” ,又费多大力气呢?简单的一句问话,也许会给我们带来 许多意料不到的惊喜。
三、 是填空,还是选择?
[案例 5]《分数的意义》教学
A 教学:
师:请同学们拿出有关材料, 我们在操作中学习分数的知识。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 2份,表示出它的 12 。
生:??
师:把这条彩带折成 8等份,表示出它的 38
生:??
师:拿出这捆小棒(6根)的 23
生:??
B 教学:
师:同学们,老师要求大家带一些小物品到教室来,你们都 带来了吗?都有些什么呢?
生:我带了纸张、小棒??
生:我带了橡皮泥、小圆片??
师:真好。大家带来了这么多物品,你们能分别拿出每样物 品的 23 来吗?
生:??
师:你们能自己先想一个分数,然后再用每样物品的一部分 表示出这个分数吗?
生:??
[案例 6]《三角形面积》练习
A 练习:三角形的底是 3厘米,高是 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 少?
B 练习:画一个面积为 6的三角形。你能画出几种?
固定的材料,固定的方法,固定的结果,何以构建个性化的 学习?把空间增大,让教学开放,需要我们关注每个教学细节。只有 当学生真正地有了“自决权”的时候,个性学习才会有可能。 [案例 7]家庭作业的布置
A 教师:今晚回家,做练习×的第×到第×题。
B 教师:同学们可以继续选定自己的家庭作业。可以做今天 学的内容,也可以做明天将要学的内容。可以写数学日记,也可以作 预习笔记??
大量的统一的家庭作业,对于很多基础好的同学来说,其实 是一种精力浪费, 他们完全可以把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学习上。 而对 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为何不让他们各得其所 呢?相信他们, 给他们自己以选择的机会和责任, 对于孩子个性与主 动性的培养,对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12、怎样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夏青峰
评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习的方式。作 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总是在等待着高考、中考的变革,而应该从自 我做起,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改革评价, 让孩子能真正地享受 数学的学习。
一、是甄别,还是激励?
[案例 1]《应用题》教学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谁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到黑板 上来?
(一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书写,其他方面都写对了,唯有在写 单位时忘记了加括号)
A 教师:同学们,他的解法对吗?
生:对。
师:对?仔细看看,他丢掉了什么?
生:丢掉了括号。
师:是啊,还是太粗心了。 (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 ) B 教师:××同学, 你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吗? 生说。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解法吗?
生:??
师:真好,××同学的解法很有道理。我们再完整地看一下 他的书写过程,按照规定,这里写单位时好象应该???
生:加上括号。
师:××同学,你愿意上来补写一下吗?
生上台在黑板上添上括号。
师:真好! (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个“优” )
……
严格不等于挑剔,求全责备的教学只会换来孩子们对学习的 自卑。 《美国数学课程标准》把“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作为数 学教育的第二大目标, 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吗?评价不是甄别, 评价最 应该发挥的功能就是激励。
[案例 2]《计算题》教学
师:这些计算题,同学们会算吗?作在草稿本上,看谁又对 又快。
生计算。
A 教师:好,老师报一下答案。大家自我批改一下。
师报答案,生批改。
师:好,作错了的同学请举手。
几个学生缓缓地举起手来。
师:××同学,说说你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 该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把运算顺序 弄错了。
师:知道了,下次改正。
师:(眼睛又看向另外一位同学)你呢?说说你又为什么错
了?
B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答案?
一生报答案,其他同学判断对与错。
师:全部作对的同学请举手。
很多学生很快地举起手来。
师:大家都很不错。如果自己哪道题作错了,现在把它订正 过来, 并在傍边写出错误的原因, 待会老师再单独与你们交流, 好吗? ……
诸如 A 教师所采用的“暴光式”等评价方法,在目前的课堂 中仍是大量存在,甚至还被称赞为“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的好方法。 如果我们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一下换位,其中的滋味又当如何呢? [案例 3]《思考题》教学
A 教师:昨天的“每日一题 ” ,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开动脑筋, 想出了很多办法。 其中××同学的解法最好, 他真是我们班最聪明的 同学!
B 教师:昨天的“每日一题 ” ,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开动脑筋, 想出了很多办法。 其中××同学的解法很独特, 他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
表扬一位同学,不能以打消其他所有同学的自信心为代价。 激励,更多地要关注纵向发展而非横向比较。
二、是知识,还是能力?
[案例 4]《统计知识》考试题
A 练习 :
观察下列统计图(关于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图略)
1、 该地区 5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
2、 该地区 6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
3、 该地区 5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当于 6月份的百分之几? ……
B 练习:
上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这个图,回答以下的问题 ⑴:
1、 你认为这个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 按你的想法给这个图起名。
3、 写下根据这个统计图你所想到的任何事情。
……
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重要的,但评价学生的数学创 造力和想象力更为重要。 从知识考试扩展到能力考试, 是数学教育应 当探索的重点课题。
[案例 5]《长方体表面积》的考试题
A 习题:
一个教室长 8米,宽 6米,高 3.5米,用石灰粉刷四周墙壁, 扣除门窗面积 20平方米。问粉刷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 习题⑵:
你班的教室墙壁需要粉刷,要求用两种涂料粉刷两层。为了
准备与一个公司谈合同, 你需要事先做一些准备。 请计算出粉刷教室 所要花费的资金。
完成这样的问题,你需要计算涂料的桶数和所需要的费用。 为此至少需要做下面的事:
1、 测量并计算出教室墙壁的面积;
2、 计算出一桶涂料能粉刷多大的面积;
3、 计算出涂两层涂料所需要的桶数。
……
打破纸笔测验一统天下的局面, 适当地安排一些开卷考试题, 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具体的情景问 题,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也许会更有引导与促进作用。
[案例 6] 有关考试题的比较
这里有几道题, A 类型和 B 类型,究竟哪一种对孩子数学思 维的发展,才更为有利呢?
1、 A 、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81、 2、 53、 111、 ?? B 、小明说, 91与 93都是质数,因为它们的个位上的数都是 奇数。你认为呢?能说出理由吗?
2、 A 、 三角形的底是 3厘米, 高是 4厘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 B 、画一个面积为 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画出几种? 3、 A 、把一个长 240厘米、宽 100厘米的长方形分解为 10个长为 60厘米的小长方形。小长方形的宽为多少?
B 、把一个长 240厘米、宽 100厘米的长方形分解为 10个长
为 60厘米的小长方形。试着把它画出来。
4、 A 、把化成分数、小数。
B 、 (图:把一个长方形,按长边 10等份、宽边 4等份分成若 干个小长方形,上面画出一些阴影部分)你能分别用分数、小数和百 分数解释上面的阴影部分吗?
5、 A 、×= ×= ??
B 、你能把×在方格中表示出来吗?
……
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的学习淡化记忆与演练,而强 化一种有联系、有现实意义、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会 日益提高。
三、是结果,还是过程
[案例 7]《分数乘法》单元教学
A 教学:
按照教学进度,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每课有作业。整个单元 教完以后,进行单元测试,记下每位同学的单元考试成绩。
B 教学:
也是按照教学进度,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每课有作业。但是 在单元学习之前, 向学生宣布:每位同学都可以不按照老师的教学进 度,自学该单元知识。如果自我感觉对该单元知识已经掌握,随时都 可以向老师申请单元考试。考试包括三项内容:
1、 当老师。向全班同学讲解今天(按常规进度)所学习的
内容,要求同学们都能听明白,并能回答老师与同学的提问。 2、 出试卷。出一份该单元的测试题,要求能全面考察该单 元的知识点。老师给予定性评价。
3、 做考题。一份闭卷,老师从学生出的试卷里或题库里抽 取。一份开卷,考察综合运用该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项考察都获通过的同学,可以不做老师布置的常规作业, 上课可以看课外书籍或自学下一单元知识。
同时,老师准备的试卷至少分 A 、 B 、 C 三种,每种的难度系 数不一样。 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 老师有意识地抽取相应的试卷 让其考。不同的学生在对单元知识掌握的程度上可以不一样。 ……
学生的学习有“时间差”与“路径差” ,我们不能以同样的试 卷、同样的进度来评价不同的人。让评价适应学生并促进学生,而非 学生适应统一的评价。
[案例 8]《素质报告单》
A 教师:在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上该同学的分数。 分数的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
B 教师:同样也在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上该同学的 分数。 分数的依据是单元考试的平均成绩、 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的折合。
C 教师:在一张特制的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的不是 分数,而是一段评语。素质报告单放在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里。学
生的《成长档案袋》里,一般还含有以下材料:
1、 学生的单元测试卷和期中、期末试卷。
2、 学生的 1— 2本作业本。
3、 学生自己做的兴趣作业。
4、 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业报告。
5、 学生自己出的试卷。
6、 学生的数学日记。
7、 本学期数学学习总结。
……
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仅仅通过一个分数去描述,是很不全 面的。探索表现性的评价方式,淡化结果,关注过程, 是学生数学 学习成效评价的一个重要选择。
怎样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
数学新课标,无论是在前言部分,还是在目标部分,都多次提到了让 学生“经历??的过程” 。如何理解该理念,落实此要求?本人愿结 合一些实例谈点体会,并求教于同行。
一、学生有需要吗?
[案例 1]《简单的统计》教学 .
其间都有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 但两位老师的处理方 式不一样。
A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已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
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吃炸鸡腿。 可是同时吃饭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呀, 成 人的口味是不是和我们儿童的口味一样呢?大家说怎么办? (学生马 上建议去采访老师)
B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进行了一些统计活动,现在你们看, 台下有很多老师, 你们敢去采访他们, 对他们进行一些统计吗?小组 商量一下,我们可以去统计什么?”
同样是下台采访老师,一个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采访和统计, 一个是为了统计而去统计, 哪一个效果更好呢?还是让学生的学习活 动从需要开始吧!
[案例 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师先进行了一些割补的渗透。 尔后出示一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求 面积,求到面积后,也有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
A 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 )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 (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 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
师:小组讨论一下,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 系?面积呢?
生:(讨论、汇报略)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
生:底乘以高。
B 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没有给出数据)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生:(汇报同 A 过程,加了一些进行测量的话,略)
师:好!你们都会求了!那再试试桌子上的第二块平行四边形纸片, 它的面积是多少呢?看谁最快。
(生继续剪拼、测量)
师:谁再说说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略) 。
师:咱们再比赛,看谁最快地求出第三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 (生继续剪拼、测量,有个别同学开始不剪,直接测量了。 )
师:这位同学最快,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回答,意思是不要剪,直接想象出长方形。略)
师:你在脑海中完成了拼剪的动作。好!再来一次,求出第四块的面 积,看谁最快。
(大部分学生不再去剪拼,而是直接测量了。 )
师:好!大家都快起来了!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略)
师:那也就是, 只要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它的 面积?
生:底和高。
师:为什么呢?
同样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观 察得出的,另一个是在情急的状态下,急中生智,由学生自己想出来
的,由于需要而主动地进行了比较,发现了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 过程,就要多一些这些“迫切需要”的情景!
二、学生在体验吗?
[案例 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A 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面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并汇报)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何特征呢?
(生继续观察汇报)
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B 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好! 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 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 (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 (出示一长方体框架)这是一长方体 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
(生动手做,并展示、交流。 )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 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生汇报交流,师板书棱的有关特征。 )
师:冬天到了,你能象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
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 (生操作、汇报、交流)
师:刚才剪出的纸片又有什么特点呢?
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 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参与的 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
[案例 4]《年月日》的教学
A 教法:
师:同学们,拿出你的年历卡。数一数看,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又 有多少天呢?哪几个月是 31天?哪几个月又是 30天呢?
B 教法:
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月,一月有几天吗?
(生汇报略)
师:真好!继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后,上海申办世博会又取得成功,全 中国人都在期盼着 2008年和 2010年的到来, 你能把 2008年或 2010年的年历卡提前设计出来吗?想想看,应注意些什么?
(老师提供出 2008年和 2010年的元月 1日是星期几的数据。 ) 学生头脑中已有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如其让他们再对着年历 去观察、去发现, 还不如让他们先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创造性 的设计活动中去感悟、去体验很多新的知识点。
三、能再创造吗?
[案例 5]《分数的意义》教学练习
A 练习:
1、是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数。
2、判断:把一个苹果分成 8份,其中的 3份,占苹果的 。
3、下面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的 吗?(图略)
B 练习:
阴影部分是 吗?说明理由!
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表示出更多的 吗?
理解,是重要的。 能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能够让知识不断地生成 和发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
[案例 6]《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练习
A 练习:
1、求下面各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底
5
18
9
21
高
4
20
6
8
面积
2、下列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各个不同的三角形,给出底和高。 图略)
B 练习:
1、你能画几个面积为 8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2、你能设计出几个面积为 8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吗?试试看? 代入数据的运用, 与创造设计的运用, 哪一个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 帮助呢?
[案例 7]《圆柱体》教学总结
A 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哪位同学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整地总 结一下?
(生总结略)
B 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得真棒。可惜今天张强同学生病缺席了, 你们愿意通过电话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告诉他吗?
生:愿意!
师:那想一想, 怎样讲,才能让张强同学脑海中一下就能浮现出圆柱
体的形象呢?还有哪些注意点要转告他呢?
知识不能简单地复制到脑中, 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创 造性地表达出来,教师需要不断地提供机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