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
其一、克服“官本位”意识负面影响。
“官本位”意识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其负面效应依然存在。尽管在今天的中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逐步成为正风,但尊重官位、尊重权力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因。
目前公务员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公务员考试成为社会上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批学生甚至在硕士、博士读完以后纷纷跨入这一行业,反映出了“官本位”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本不适合做公务员的优秀人才也被卷进这一行业,如许多博士、硕士刚在自己的专业干出点成绩就被“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这势必造成中国科技人才的极大浪费,对科技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这不仅是这些知识分子个人的悲哀,更重要的是给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克服现代“官本位”的价值观,为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使更多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高科技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其二、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基调,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和系统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和互动关系,丧失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中国古代科技的许多成就虽在当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仅仅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基础理论研究,所以在达到一定的极限后便裹足不前了。
近年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基础科研的产出率仍然很低,反映在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高产出率的科学家,并且中国对基础科研的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其次科研项目评审制度及分配经费的体系不尽理想,这些都妨碍了中国科学家开展尖端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将直接影响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避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
其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时代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富有实际能力、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然而,我国现行的知识型教育在某些方面对科技发展和创新仍然存在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在教学思想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把教育降低到一般知识传授水平。二是缺乏教学民主,缺少造就创新人才的认知氛围和心理条件,在知识型教学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只能一味地服从教师,追随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不
许有任何“非分”见解。三是排斥学生的问题意识,抹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在,大多数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仍然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无保留地接受教师或教科书的观点,而不是鼓励学生用创新思维、多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
中国需要提倡“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精神,弘扬学生的个性和自主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
其四、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知识具有无限供应性、无国界性、非独占性等特点,因此,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科学研究的自然发展状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最新信息。我国应抓住机遇,采取多种措施和多种形式,强化中国科研人员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科学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从而逐步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更多项目中挤身于世界科学的前沿领域,掌握世界科研的走向和最新信息。
范文二: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
摘要
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
I
目录
摘要 .......................................... I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 1
1.1李约瑟人物简介 ............................................. 1
1.2李约瑟难题 ................................................ 1 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 1 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 2
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 2
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 2
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 3
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 3
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 3
4.2希望覆灭的分析 ............................................. 4 5(总结 ....................................... 4
参考文献 ...................................... 5
II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50年代,他组织英中友好协会并担任负责人。在这些社会活动之外,最有影响,同时也最终奠定李约瑟学术与人生地位的则是
[1]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1954年,李约瑟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1.2李约瑟难题
1944年,李约瑟在中国发表《中国之科学与文化》演讲。他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问题关键是为何现代科学发生在西方而没发生在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此后,在他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李约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阐述。1976年,美国一位经济学家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的规范表述是:(1)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巧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2)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
[2]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
这样两个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争论与质疑。对于李约瑟难题是否是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定论。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现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实际意义所在。首先,进一步加深研究李约瑟难题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这两大学科的任务。其次,通过对科学技术逻辑关系的剖析及影响科技发展的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制度等问题的考察,启
[3]示政府为科技发展做好制度与服务工作。
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李约瑟本人在发表的论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官僚体制制度是“李约瑟问题”的真解。他认为中国实现统一后,“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
1
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
[4]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的一方面是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但同时也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继李约瑟本人掀起对“李约瑟问题”求解之后,世界各地学者纷纷参与到讨
[6] 论中,其中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中国的地理格局是较为闭塞安全的地理环境,这种环境产生了两种效应。积极效应是中国可以更系统地发展,而消极效应是难以传播新思想,难以形成社会整体风。西方的地理环境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西方人在生活中形成了征服自然的风气,此外,开放的环境也加速了西方商业的发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讲,比起中国所处的较为安逸的环境,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更有助于科技的形成与发展。
相对于西方国家人口稀少的环境。我国则显得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政权不统一。人口的众多,就会导致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保障基本生活上,无暇科
[5]研。
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当时是以孔子的“礼教”为主,注重人伦,却忽视生产技术;而西学当时注重智育,注重培养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以古希腊为主的西方教育鼓励创新,而中国古代则教育学生追求稳定,明哲保身。
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本民族和本地区的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历史惯性。对于科学和文化来说,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西方人思维方式由封闭思维转向开放思维,宗教信仰转向文艺复兴,
2
最终转向科技革命,兴起近代科学。相对应的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僵化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关键因素。封建社会中封闭保守的观念体系直接限制了人们对外界客体的不断追问,这种观念体系将人们的思维活动引向主体自身,主要去感悟主体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实践的行为标准问题。因而这种观念形态表现出重道德而不重自然、重人伦而不重科学的特征。这种思维方式所塑造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必然会抑制科学的发展。
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科学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共同决定的。
在中国语境中,必然会产生出中国式的科学。如中医学和农学等。而在西方的语境中必然会产生伽利略式的近代科学。在爱因斯坦看来,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实验是西方传统,中国缺乏这两个传统,也就没有形成与西方相似的科学。
以此来分析李约瑟难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经验直觉以及中国的官僚体制和重实用轻理论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体制等共同发挥了作用,使中国在经验科学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但缺乏逻辑推理和实验的因果分析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展出理论科学。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人类认识的经验阶段的技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原因是技艺与经验关系密切而与理论关系不大。相反,西方虽然在经验科学上不如中国,但它凭借逻辑推理和实验的因果分析却能够后来居上,比较快地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超过了只在经验中缓慢前行的中
[4]国科学。
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在我看来,李约瑟问题的形成,并非单一元素的倾覆性力量所致。它是多种复杂相关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李约瑟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我有如下的思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制度的限制性;东亚独特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影响;而华夏文明在元灭宋的过程中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是一个突变因素;最终,文化、制度等的异化,导致近代科学梦想在元、明、清的彻底覆灭。
关于封建制度,前面的学者已做出过研究,李约瑟关于这方面的阐述已比较详细。而地理位置方面的优越性和封闭性,是中国古代固步自封,逐渐落后的一个影响因素。我从中国历史演变的角度,探究南宋王朝这个“近代初期”的覆灭,意图发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两宋文化直至20世纪初都是中国的典型文化。其中许多东西在以后的一千年中是中国最典型的东西。南宋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进程,并出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商业经济繁荣等现象,美国、日本学者普遍把宋代中国称为“近代初期”。
3
社会整体状貌良好,南宋帝国与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国构成了当时世界贸易圈的两大轴心,鉴于此,美籍学者马润潮把宋代视为“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南宋开创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南宋继续“农商并重”的国策,商品交易规模庞大,商税加专卖收益超过农业税的收入,改变了宋以前历代王朝农业税赋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南宋时期,纸币大量流通,逐渐代替铜钱成为主要交换手段。科技方面的发明有指南针、火药的改进、活字印刷;农业技术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农书》和柑橘专著《橘录》,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菌类专著《菌谱》、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被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沈括,著述了《梦溪笔谈》。数学与医学著作有《九章算术》、《杨辉算法》。宋慈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4.2希望覆灭的分析
如果,南宋能以这种态势发展,拥有早期的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形成的市民
、文化思想开明、科技初步发展、外贸良好。一切的准备条件充足,不过,阶层
不幸的是,更深层次的封建制度带来的朝代更迭问题,使其所有可能覆灭。
而元、明、清再无可能产生这种萌芽。这是因为,根本的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得存在,而南宋时期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元朝将人分为四类,将科技、文化、思想最先进的南宋遗民,划为最低等的“南人”,国内实行高压政策。游牧民族政权,不存在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明朝时期,汉族重新建立政权。明朝科举的“八股文”较之前朝,更是对读书人思想的禁锢。这个时候,经济的繁华程度远远赶不上南宋。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收复台湾后,闭关锁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具备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
5(总结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4
参考文献
[1]方笑天. 李约瑟与其科学史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42(1):24~25. [2]姚荣. 从科学与技术关系解李约瑟难题[D], 浙江工业大学, 2012年.
[3]王鸿生.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与解答[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20(6):44~47. [4]王立斌. “李约瑟问题”的由来、解答及理论启示[D]. 吉林大学, 2005年.
[5]欧亚男. 从“李约瑟难题”看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D]. 武汉科技大学, 2013年.
[6]疏志芳,汪志国. 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J]. 池州师专学报, 2009, 19(2):73~77.
5
范文三:“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
本文阐述了何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的造成原因的剖析、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介绍,分析,基础研究,教育体制,科技创新
正文
一、难题介绍
1、问题概括
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2、难题提出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李约瑟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3、难题具体介绍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 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1]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
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4、难题表述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
“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
5、表征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骤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
1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二 分析问题
(一)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高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个至今仍存在并闪耀着光辉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我们的科学技术有十分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在公元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也难怪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作《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讲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疑问的全部属于中国人”。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较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起,中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强大的封建王朝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
织和支持作用,长期统一的局面为科技发明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科技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互相交流发展。
2、经济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高度繁荣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相应的社会需求,成为科技繁荣的推动力;资源因素。诚然,在古代中国人口不多,资源丰富,环境稳定。
3、文化传统方面,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4、教育方面,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自孔子时代起,打破教育文化贵族垄断的局面,中国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培养了大批从事科技文化的人才;对外交往方面,频繁的对外交往,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助于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5、另外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水平停滞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而到了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中国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在19世纪,中国只占了0.4%!这真是江河日下、大起大落的厉害呀!短短个多世纪的时间,反差竟是如此之大,中国这个几千年的“骆驼”一“瘦”,居然没“马”大!这也就是李约瑟不明白而提出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也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
1、政治制度因素:中国在汉,唐到宋都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称赞的成就,而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于是尊孔读经的人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士”;而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再也无法和“科举出生、八股取士”的进士们相比了。因此很快就导致了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八股取士之路,没有第一流的人才去研究自然科学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多崇尚儒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抱负,想的是入朝为官,注重的是人际关系。未能做官的知识分子多钻研故纸,或归隐田园,或放荡不羁,除个别人外,都不
去从事对自然界的了解和征服。此外,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一个连续的环境。
我国封建制度抑制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强大的君主集权和专制官僚统治,使资本主义难以发生和发展。这种封建社会发展的停滞性,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2、思想文化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和政策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把儒学作为官方哲学,学校讲授四书五经,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一片空白,儒家从思想上就提倡和维护等级制度,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学霸作风,东亚包括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既盲目追求“面子”、等级身份,不愿意承认学术错误,且又盲目崇信权威,缺乏反权威的意识,这就使得中国人在近代乃至现代科学技术上难以进步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18~19世纪,正是西方科技大发展的时候,腐朽的清政府却采取了愚蠢的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和拒绝外来科学文化,严重地影响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3、社会文化传统因素,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体系,等等,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中国文化中心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为世界最高水准,没有迅速吸收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要求。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想国外所谓的蛮夷学习,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明朝皇帝的恩德。到了被列强的尖船利炮打怕了之后,又崇洋媚外,能够把国外得东西引进来,认为外国得东西就比国内的好,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去自己制造。 2
4、社会因素:近代社会动荡也影响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清朝结束后中国长期陷入战乱之中,中国科技发展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
5地理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
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6、中国传统科学存在的缺陷,比如我国古代的科学工作者,长期停留在靠个人经验、直观知识上,不能自觉地应用实验手段寻根究底,所以科学研究到一定地步就原地徘徊,难以深入和突破。
(三)为什么西方近代科技水平高速发展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2、经济因素:经济是根本,工业革命前,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进行无情的资本掠夺(黄金和奴隶)和商品倾销,积累了大量财富,为科技发展奠定基础.除两次世界大战外,近代欧洲政局相对稳定(外国基本上是在打仗,要不然就是在改革),如果是成天乱哄哄的谁有心思搞研究阿.而且,两次世界大战也为欧洲科技发展提供动力,如果没有先进的武器和技术,怎莫能打赢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3、思想文化因素:从古希腊开始,欧洲人就有民主和人文思想,这对后来反对神学对科学的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日心说就是反对天主教地心说的勇敢抗争.还有,从航海大冒险中欧洲人历练了不畏艰险勇于冒险的精神,这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 由阿拉伯传入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由蒙古西征带来的火药之后,欧洲迅速吸收外来东方文化。而且西方人的哲学思维是以理性思维为主,富有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创新,他们敢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虽然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但是他们永远没有放弃对世界本质、对真理的探索。科学技术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进步的,这就是成人之所以区别于少儿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3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要进步,具有反权威的勇气与思想意识是最重要的。相比来说,中国是关心的地上、当下,而西方人是关心的天上、未来。所以,在这样的前瞻和现状条件下,西方的科技迅速赶了上来。
4、欧美领先时:各民族相互关联,欧美利用领先的技术先是赤裸裸的阻碍和掠夺其他民族,之后又规划了有利于欧美领先方的世界贸易制度,平和而冠冕堂皇的欺诈落后方的各方面资源。西方人自己的资源不够,就去掠夺别人的,而在其内部,也积极发展新能源,所以蒸汽机的发明,是偶然更是必然。,西方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四)结论
中国没有成功地从前现代时期的科学跃升到现代科学的重要原因,理由是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将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笼络在自己身边, 造成科技人才大量流失。我认为,科举制度本身并未制约中国科技的发展, 因为中国从隋唐就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但是隋唐宋依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历史事实是从元明清开始中国科技才开始停滞不前的。其实, 真正起阻碍作用的是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科举制度的蜕化, 以及随之而来的“官本位”造成知识分子无心专注于科学研究。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到明清发展成“八股取仕”, 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科举制的蜕化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程朱理学以“存天理, 灭人欲”的反动的禁欲主义思想束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对我国近代科学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程朱理学兴起以后“尊孔读经, 八股取仕”成了知识分子唯一的追求, 这种“八股取仕”的模式将读书、应试和做官三者融为一体, 转变为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导致仁人志士、知识分子千军万马奔仕途,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很少有人愿意去攀登科学的殿堂; 而那些搞科学的人除极个别外, 大部分都是社会地位低微、出头无日, 甚至遭受政治迫害。这种制度大量埋没科技人才、严重摧残科技人才, 使大部分知识分子几乎完全失去了前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完全失去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任何兴趣。知识分子的强烈“官本位”情结不仅削弱了其专业献身精神,而且还限制了其批判创新能力和研究效果。不幸的是, 时至今日困扰着中国人的李约瑟难题还时时缠绕和牵绊着中国人前进的步伐, 君不见有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少年被困于没完没了的考试之中, 千军万马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之后,“读书做官”仍然是莘莘学子们所向往的最好的归宿, “学而优则仕”与“官本位”思想至今还在阻碍着中国科技发展。4
三、现实意义
1、今天的中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逐步成为正风, 但尊重官位、尊重权力的传统依然根深蒂, 中国目前尚缺乏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在我国, 不少科技项目和方向却常常由非科技专家主要是行政官员凭兴趣来决定, 这就造成决策失误, 贻误科技创新。在现有科技经费分配体制下, 一些官员还直接参与具体科技课题的选择和评审, 其后果是人际因素常常代替了专业标准, 导致非学术因素、权力因素干预学术, 还阻碍了民间学术研究的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体制问题, 中国科技将事倍功半。要克服现代“官本位”的价值观, 为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使更多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是高科技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2、科技体制的优劣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 要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立足中国实际, 遵循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倡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丰富的内涵, 但最基本的是求真精神和开放精神, 特别是开放精神能培养人博大的心胸, 突破传统价值观束缚, 启发人的心智, 开阔人的视野。
3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社会创业所需的金融资本让位于知识资本,特定人才和技术的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成为聚集财富的最佳途径。
4、我国近代科学起步较晚, 至今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科技实力不强, 国家经济基础、财力仍然有限, 而基础研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并耗费时日, 基于这种国情, 国家集中力量和资源率先考虑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性研究有一定现实性、合理性, 但我们应明确意识到这仅是权宜之计, 如果片面注重科学的工具价值,在综合国力持续增长的条件下仍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 必将导致我国科学的畸形发展, 最终妨碍科学的进步。
5、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基础科研的产出率仍然很低, 反映在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高产出率的科学家, 并且中国对基础科研的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科研项目评审制度及分配经费的体系不尽理想, 这些都妨碍了中国科学家开展尖端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将直接影响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因此,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避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重视基础研究, 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
6目前知识型教育的弊端造成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中国要培养一大批有创新精神、高产出率的科学家, 首先需要改进高等院校的教学体制, 要培育下一代科学家、促进科技创新, 更应该强调的观念是激励学生追求知识的热忱重于传授知识本身, 学生对教科书和教师也可以质疑,养成学生在讲堂内外提问的习惯; 对现有的证据、假设、概念提出的挑战, 无论是多么幼稚和薄弱, 都应该受到鼓励和严肃的对待。现在, 大多数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仍然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无保留地接受教师或教科书的观点, 而不是鼓励学生用创新思维、多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中国需要提倡“吾爱吾师, 但更爱真理”的精神, 弘扬学生的个性和自主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
7、加强学术交流。中国古代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使得科学知识无法积累、传播与跃升, 今天, 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公开、坦诚的交流将使许多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友谊性的聚会, 更是使人受益的学术活动, 对学术批评的正面态度将有助于建立这样一种科学文化, 即科学的真实性比“顾面子”重要得多,而且负面的评语不总被认为是人身攻击, 同事间批评性的坦诚建议对一个科学家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 知识具有无限供应性、无国界性、非独占性等特点, 因此, 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就必须改变科学研究的自然发展状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最新信息。我国应抓住机遇, 采取多种措施和多种形式, 强化中国科研人员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科学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逐步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更多项目中挤身于世界科学的前沿领域, 掌握世界科研的走向和最新信息。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在为“神州5号、6号”等科技成就自豪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造成李约瑟难题的许多因素还在制约着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积极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就现代中国以扩展工商贸易为主而缺乏科学技术根基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应当清醒的是:GDP的总量虽然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但这还不是国家昌盛的根本。国家民族昌盛的根本一在于民众的凝聚力、二在于技术的进步。其次再说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说是国家存在的另一个根本或者说是另一条发展的道路。那么,如何求得国家技术的进步呢?国家技术的进步,最重要是在于国民思想的开放,而国民思想的开放最重要的是在于政治制度的民主开放程度。。 21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还较低,GDP确实需要进一步地推进发展,但我们知道现代人类的生活水平追根究底不过是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GDP追究是要有走到头的一天,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实是一个真理。但要实现科学技术进步这一真理,推进国家的民主水平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要推进国家的民主程度,靠受耳濡目染、儒家思想文化透到骨子里的中国人是不行的,所以中国应从中国人的幼少时期就向他们灌输民主思想和文化习惯,特别是破除权威意识,但愿我们中国的下一代人或下下一代人有幸能迎来民族民主的复兴昌盛。
范文四: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
2007年第1期
科技管理研究 2007No11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0-7695(2007)01-0046-03
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
张 峰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
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官本位思想;基础研究;教育体制;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却没能孕育出近代的自然科学体系,当欧洲完成了人类近代史上的科学、文化革命———“文艺复兴”之后,“?”,这就是著名的“”。
李约瑟本人破解的答案是:中国是官僚体制,此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向现代过渡,故而落后了。
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金观涛等人的“整体研究方法”,王淼洋的“哲学一元化畸型发展论”,林毅夫的“科举制和激励结构论”,刘志一的“思维决定论”以及“商业决定论”等,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曾经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一文中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因,认为李约瑟难题是由以下因素共同造成的:(1)中国古代科学科技发展重视实用主义技术轻视理论研究,重定性研究方法轻定量研究方法,无法产生现代科学理论;(2)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造成的科学精神与学术自由的散失;(3)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等。
谈古及今,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破解对于今天的中国科技发展又有什么启示呢?
人才笼络在自己身边,。笔者认为,,因为中国从隋唐,,真正起阻碍作用的是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科举制度的蜕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官本位”造成知识分子无心专注于科学研究。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到明清发展成“八股取仕”,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科举制的蜕化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的禁欲主义思想束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对我国近代科学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程朱理学兴起以后“尊孔读经,八股取仕”成了知识分子唯一的追求,这种“八股取仕”的模式将读书、应试和做官三者融为一体,转变为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导致仁人志士、知识分子千军万马奔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愿意去攀登科学的殿堂;而那些搞科学的人除极个别外,大部分都是社会地位低微、出头无日,甚至遭受政治迫害。这种制度大量埋没科技人才、严重摧残科技人才,使大部分知识分子几乎完全失去了前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完全失去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任何兴趣。知识分子的强烈“官本位”情结不仅削弱了其专业献身精神,而且还限制了其批判创新能力和研究效果。不幸的是,时至今日困扰着中国人的李约瑟难题还时时缠绕和牵绊着中国人前进的步伐,君不见有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少年被困于没完没了的考试之中,千军万马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之后,“读书做官”仍然是莘莘学子们所向往的最好的归宿,“学而优则仕”与“官本位”思想至今还在阻碍着中国科技发展。官本位思想
尽管在今天的中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逐步成为正风,但尊重官位、尊重权力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因。目前,公务员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公务员考试成为社会上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批学生甚至在硕士、博士读完以后纷纷跨入这一行业,反映出了“官本位”价值观对他们的
1 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一项考试制度,规范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内容。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造成中国没有成功地从前现代时期的科学跃升到现代科学的重要原因,理由是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将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优秀
收稿日期:2006-01-20,修回日期:2006-05-15
张 峰: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
影响。特别是那些本不适合做公务员的优秀人才也被卷进
这一行业,如许多博士、硕士刚在自己的专业干出点成绩就被“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这势必造成中国科技人才的极大浪费,对科技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中国目前尚缺乏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在一些科学家的潜意识中,只要有了一些学术成就,就希望通过仕途来证明自己,在尚不健全的体制下,“官本位”往往又与对资源支配的权力相联系,从而获得较通常更为优越的科研条件。重大科技项目和方向的决策应当由科学发展规律去决定,这样才能稳居科学的前沿,而在我国,不少科技项目和方向却常常由非科技专家主要是行政官员凭兴趣来决定,这就造成决策失误,贻误科技创新。在现有科技经费分配体制下,一些官员还直接参与具体科技课题的选择和评审,其后果是人际因素常常代替了专业标准,导致非学术因素、权力因素干预学术,还阻碍了民间学术研究的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体制问题,中国科技将事倍功半。
“官本位”意识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官本位”展的负面效应依然存在,官本位的价值观误区,“”,识分子个人的悲哀,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克服现代“官本位”的价值观,为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使更多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高科技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首先,应从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上入手。科技体制的优劣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实际,遵循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其次,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肃清“官本位”价值观,大力提倡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丰富的内涵,但最基本的是求真精神和开放精神,特别是开放精神能培养人博大的心胸,突破传统价值观束缚,启发人的心智,开阔人的视野,为真正摆脱官本位的传统价值观创造思想条件。此外,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也是克服“官本位”思想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官本位”的经济利益驱动减弱,工业经济社会创业所需的金融资本让位于知识资本,特定人才和技术的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成为聚集财富的最佳途径。消除“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7
学呈现出逻辑性和系统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和互动关系,丧失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中国古代科技的许多成就虽在当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仅仅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基础理论研究,所以在达到一定的极限后便裹足不前了。中国古代科技呈现出经验臆断过多、理性实验不足、逻辑自组织能力低等非定量化特点,这种缺陷造成了中国古代科技难以产生革命性的飞跃。
中国古代形成的重实用、轻理论的传统至今仍然在发挥强大的惯性影响。我国历年开展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绝大多数为技术性项目,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很少,直到今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技术成就(如在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就),但在基础科学理论上并无骄人的成就,这不能不说实用主义与急功近利在现代中国还有较大的影响。我国近代科学起步较晚,至今总体科技水平不高、,,而基基于这种国情,国、合理性,但我们应明,如果片面注重科学的工具价值,在综合国力持续增长的条件下仍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必将导致我国科学的畸形发展,最终妨碍科学的进步。
基础研究关系到技术转化的最终源泉,为新技术提供了原理,反过来又拓宽了基础研究,二者相互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反映了民族的创造和理论思维水平。事实上,某一科学理论最初提出时其实用性或应用价值往往很难看出,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的抽象程度大大提高后更是如此。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诞生后曾长期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同,然而它却更新了人类的时空观,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近年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基础科研的产出率仍然很低,反映在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高产出率的科学家,并且中国对基础科研的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其次科研项目评审制度及分配经费的体系不尽理想,这些都妨碍了中国科学家开展尖端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将直接影响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避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
科研
2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重视实用主义技术、轻视理论研究是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古代科学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的是技术,而没有科学;或者说,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是因为“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基调,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科
3 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教育体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高度重视人文教化的国家,但这种教育在许多方面是不利于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主张以“明人伦”为核心、以培养“建国君民”治术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观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国家教育的指导思想,忠君道德的灌输、认同经典的规劝和臣民人格的塑造无形中销蚀了人的自由个性和求异思想;在教育理念与方法上,把教育理解为是一个让学生认同经
48
张 峰: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
传播与跃升,今天,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
术交流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公开、坦诚的交流将使许多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友谊性的聚会,更是使人受益的学术活动,对学术批评的正面态度将有助于建立这样一种科学文化,即科学的真实性比“顾面子”重要得多,而且负面的评语不总被认为是人身攻击,同事间批评性的坦诚建议对一个科学家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知识具有无限供应性、无国界性、非独占性等特点,因此,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科学研究的自然发展状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最新信息。我国应抓住机遇,采取多种措施和多种形式,强化中国科研人员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科学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从而逐步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更多项目中挤身于世界科学的前沿领域,。
,5号、6号”等科,,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更好地,积极推动我国的现代参考文献:
[1]李约瑟1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2]WC丹皮尔1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1[3]李约瑟1中华科学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
[4]张峰1李约瑟难题之我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
(9)1
[5]洪晓楠,王良滨1近20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进展[J].
考试
典祖训、记忆既有知识和再现标准答案的过程,这在很大
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自由个性和创新能力;在考试评价制度上,偏重记忆,再现型的考试制度很不利于人的创造品质培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明清以后陈腐僵化的科举制度对于人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巨大抑制。此外,传统教育藐视科技知识和工商教育,由此使得中国近代极其缺乏科技和工商方面的知识与人才基础条件。可以说,受儒家思想左右的封建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障碍。
我国现行的知识型教育在某些方面对科技发展和创新仍然存在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在教学思想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把教育降低到一般知识传授水平。二是缺乏教学民主,缺少造就创新人才的认知氛围和心理条件,在知识型教学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只能一味地服从教师,追随教材,不
维轻发散思维,造成思维定势和畸型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我国现行教育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远远超过了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甚至经常出现不允许学生求异、质疑等体现发散思维的行为,从而难以形成创造思维。
目前知识型教育的弊端造成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中国要培养一大批有创新精神、高产出率的科学家,首先需要改进高等院校的教学体制,要培育下一代科学家、促进科技创新,更应该强调的观念是激励学生追求知识的热忱重于传授知识本身,学生对教科书和教师也可以质疑,养成学生在讲堂内外提问的习惯;对现有的证据、假设、概念提出的挑战,无论是多么幼稚和薄弱,都应该受到鼓励和严肃的对待。现在,大多数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仍然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无保留地接受教师或教科书的观点,而不是鼓励学生用创新思维、多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中国需要提倡“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精神,弘扬学生的个性和自主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6]罗锦芬,何争春1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中国尊老文化传统[J].
云南社会科学,2005(1)1
[7]易方,蒋洁霞1“李约瑟难题”求解———兼论21世纪科技革
命的前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1作者简介:张峰(1975-),女,内蒙古人,北京理工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逻辑、应用伦理学。
(本文责编:陈 夏)
4 加强学术交流
中国古代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使得科学知识无法积累、
范文五:李约瑟难题启示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学院: 林学院
专业: 食品工程
姓名: 徐颖
学号: 2014121029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其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曾创造出四大发明等辉煌的成就,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先进发明创造的国家,在近代社会中,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止步不前,被西方各国远远超越,三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
针对上述现象,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质疑: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说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指出的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沃土,而封建社会特别是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从根本上制约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中国在汉,唐到宋都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称赞的成就,而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于是尊孔读经的人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士”;而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再也无法和“科举出生、八股取士”的进士们相比
了。而在思想文化体系上,由于受制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文人很早就陷入了注重华丽的八股文泥沼之中,大把大把的有为青年为了仕途,不得不把自然科学这些实用的东西全盘地放弃,客观上使得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而不是在中国。思想上受的束缚的中国学子,没有在西方思想百花齐放的时候,能够像先秦那样出现百家争鸣的激烈思想碰撞。所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而在则中国没有出现。此外,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一个连续的环境。
尽管中国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停滞期,而且总体来说,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但是它的实际发明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中国古代技术的铺垫,就没有西方国家如此迅速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发明是西方科学复兴的手段,是科学创造的巨大前提。因此,中国文化在为西方近代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成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源头。
总的来说,李约瑟难题的提出让我们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如何以战略性的眼光更好的发展,重视科学发展的影响,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争取早日实现中国崛起和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