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藏族纹饰的历史文化
藏族纹饰的历史文化
身处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严酷、恶劣、闭塞、荒寒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不断从无奈中求得平衡,从困厄中
藏族纹饰种类齐全,特色鲜明,技艺高超,不但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境界,而且还涵盖了藏民族的习俗和信仰。从某种意
一.现今藏族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藏族纹样的历史发生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时期起发展成一种包容性很大的装饰文化,藏族
第一个方面,是受益于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滋养。
吐蕃王国时期,藏汉之间直接的文化交流便已开始。在此过程中,通过唐蕃二次联姻,以及吐蕃势力深入内地,一度控制敦 第二个方面,得力于印度、尼泊尔等地佛教文化的孳乳。
由于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需要,佛教开始从松赞干布统治时期起,从印度等地正式传入吐蕃社会,从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
第三个方面,来自以上地区和民族的纹饰在西藏高原生了根,开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藏民族对外部文化的接收和吸纳绝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和再建的过程。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民族文化基本上都是一种当其他民族的纹饰传入藏区后,它们多不再保持其固有的形态,而是大量地注入了藏族自身的思想、心理、
二、藏族装饰纹饰的基本题材
自古以来,藏族不仅大力地继承和发扬了本土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在纹饰题材
1、几何纹
藏族的图案师,曾对自古而来的各种几何题材的构成,作出了不同凡响的贡献。他们以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等为基本形,通90度或60度的交错组合并加入方格及圆弧等,从而创造出各式各样多角形的图样;进而又通过把基本形作多角度、多方位的不禁感慨藏族数学的绝妙计算和对世间事物高超的抽象把
2、植物纹
藏族植物纹的代表,是所谓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它们在受到印度和汉地这种韵律式旋转线条影响的同时,又把这种卷几何纹化。比如,有的把具有涡卷式卷叶的半叶状顶端处理为枝形;有的使涡卷形的花萼仍然呈现三叶状。
3、动物纹
此类纹样在整个藏族纹饰题材中所占比重较大。与前两类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动物纹饰大多是以具象类形态出现。如果从性
(1)属于藏族图腾文化残余表现的动物形象。象猕猴和牦牛形象的大量出现,就是有关藏族祖先有猕猴所变及藏族为六个
(2)与佛教文化有亲缘关系的动物形象。这类动物形象中绝大多数都以宗教象征物的面目出现。狮子被喻指为佛的唯我独
(3)带有汉族文化意识影响的动物形象。这一类以龙、凤、鹤、鹿等居多,尤其是龙凤纹样更具有突出的地位。
4、文字纹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作为藏族工艺美术的一种艺术意匠,佛经中带有宗教咒语色彩的某些字句,以及梵文、藏文字母和汉文
5、人物纹
藏族纹样中有不少造型各异、神态不一的人物像,这些人物纹样在被作为装饰内容运用时,大体都以自身为中心而予以突出
6、器物纹
器物纹主要指那些具有约定俗成的宗教含义的纹样。这包括:象征着佛陀教诲之权威的宝伞;达摩师祖说法时回荡不息之声
7、曼陀罗纹样
曼陀罗(Mandala )为梵语音译,起源于印度,意为聚集、坛城、圆轮具足等。曼陀罗种类繁多,形制复杂,但若从方法结空等概念的“大曼陀罗”;二是图中不直接绘出本尊佛、菩萨形象,而以物代人,画法器、手印来象征主尊的“三昧曼陀罗”只以种子指代诸尊,即只写出代表诸尊各自名称前的第一个梵文字母的“法曼陀罗”。
8、佛塔纹
塔同样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在藏族纹饰家族之中的。塔一般以立体建造形式为主,但也不乏平面化的形象表现。塔之原
三、藏族装饰纹样的艺术形式
藏族图纹造型是藏族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思想感情和
藏族纹样在组织结构上以直面排列,曲面直线排列,曲线、折线排列,错位、倾斜排列及旋转排列为常用,但最为常见且成
先说均齐对称结构。均齐对称是一种左右两面,或上下两面,或多面等形、等色、等量配置的形式。它是由一个母题,用反
藏族装饰纹饰的艺术效果大多丰实繁密,尤其在宗教题材的装饰品中,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应证对佛教的执着与痴迷、严谨与
如上所述,在藏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佛教的地位非常重要,人神关系极为密切,神灵观念涉及到雪域社会生活、
范文二:藏族舞的特色
藏族舞的特色
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例如“孔雀吃水”这一形式,半农半牧区中甸“锅庄”的表演,牧区色彩较重;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此舞时,农耕生活的气息更浓。对唱问答歌词近似,但模仿孔雀起舞时,其形象则明显不同。中甸锅庄“孔雀吃水”表演到最后,演员还要将双手背于身徐缓下蹲,俯身用嘴将地上的碗衔起,用左手接碗起身立直后,右手沾些碗中的水弹出,高呼“其林当巴萧”(“祝福”之意)。大家随之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其林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
孔雀是吉祥的象征,是人们喜爱的飞禽,像活佛一样出生在拉萨,像鹰一样盘旋在高空,像神鸟一样栖息在檀香树上,虽吃有毒的叶子,却能变得更美丽,寓意可把恶劣变成美好,把灾难化为吉祥。人们通过问答式的歌词,抒发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优美的曲调、动听的对歌中表演心目中的孔雀,其舞蹈形象自然是非常优美、安详,充满希望的。中甸锅庄“孔雀吃水”近尾声时,专由一两名男子表演孔雀,抓着长袍平伸两侧、交换屈抬一腿,向前、后作徐缓的旋转,在“热、瓦、冈、该、托、模”的吉祥唱词中起舞,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在歌颂孔雀的舞蹈中常有模仿鹰的动作,这是因为藏族心目中的鹰也是神
鸟,两者在宗教文化基点上融入舞蹈,体现了藏族虔诚的宗教心理,尽情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
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见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他们跳舞时,这些动作会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中,使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因素。然而,这些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中甸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随着宗教意识逐渐淡薄,人的精神面貌在改变,但这 种舞蹈的动律、风格已成为民族的审美特征保存下来
范文三:探析藏族历史传说的文化价值
摘 要: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产生于内陆,并通过内陆向外界传播。在进行藏族佛教的传播中,为了更好地使佛教融入藏族文化本身,并且使藏族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播,而产生了藏族的多种多样的历史传说。通过对于藏族历史文化的传说构成分析、藏族历史文化的价值剖析,更好的帮助藏族的文化进行自身的发展和传播。
关键词:藏族;历史传说;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项知多杰,藏族,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一、藏族历史文化传说的构成
(一)历史传说
在很久以前,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穷结地方,气候温和,山深林密。山上住着一只猕猴。后来,这只猕猴和岩罗刹女结为夫妻,生了六只小猕猴(有说生了四只的)。老猴把它们送到果实丰硕的树林中去生活。过了三年,老猴再去看时,已经繁衍成五百多只猴子。因为吃食不够,都饿得饥肠辘辘,吱吱悲啼。看见老猴来了,便围上来呼号:“拿什么给我们吃啊?”举手相向,其状至惨。老猴看见这种情景,心中十分不忍。于是领它们到一处长满野生谷类的山坡,指给群猴说道:“你们就吃这个吧!”从此,众猴便吃不种而收的野谷,身上的毛慢慢变短,尾巴也渐渐消失,以后又会说话,遂演变成人类。[1]
(二)藏族历史文化渊源
藏族的历史文化从最先封闭的土壤中产生,同时也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出现而产生,藏传佛教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顺应天命,人随天愿,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意识,在藏族的生活概念中,相应的农耕式生活方式没有对藏族人民产生影响,反而是民族生活态度中的自由和以自然给予为生的生活状态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多数的文化是从沟通和交流来形成的,但藏族文化的发展却是其自身的社会发展过程;藏族生活在广袤的文化地域上,卡若文化、仰韶文化(桃河流域)、齐家文化(甘肃广通)、 马厂文化(青海民和马厂垣)给藏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文化渊源。
(三)藏族历史文化典故
据传,藏族是通过“猕猴”和“罗刹女”的结合所产生的。而据史实记载,“猕猴”并非真的是猴子的一种,而是一个把猴子作为其重要图腾的一种氏族。这个氏族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的气候温润之地,氏族在这个地区生活繁衍。而“罗刹女”则是根据“猕猴”的特性,所产生的相邻的其他的氏族,在这个氏族中,他们通过婚配繁衍后代。而该传说的广泛流传则不仅仅是在藏族内部,连同生活在藏族地区的其他民族也流传着以猴为始祖的传说,如:滇南的彝文典籍《门咪间扎节》中的《猴子变成人》就是重要的传说起源。
(四)藏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藏族文化的传播是从公元11~12世纪开始的,但其传说的开端并一定是在这个时候,主要原因是佛教的传播使得民间的传说不能够被广为流传。其实,这一传说的产生十分的久远,在其他《隋书》等书籍中就记载了吐蕃人习惯在祭祀活动中运用猕猴等相关的动物作为祭祀物品。并且随着国家的建立,其在进行国事祭祀、奉神的时候,也多以猕猴为相应的祭祀物品。
二、藏族历史文化传说价值解析
(一)藏族历史传说在气节崇拜体现
藏族的历史文化传说是对藏族文化中的民族气节的崇拜和体现。藏族崇拜着自然的力量,他们信奉自然会带给他们一样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的产生能够带领整个民族走向一种繁荣和昌盛,而猕猴作为藏族的一个氏族的产生,从其传说的广泛性和民间性能够看出,在进行该传说的传播过程中,民族通过传说的传播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拓展了藏族或者是猕猴一族在进行民族繁衍时的一种对于民族繁衍的渴望。
(二)藏族历史传说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现
藏族的历史是一个佛教历史的演变,藏族的历史发展是追随着佛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猕猴是藏族的产生根源来自吐蕃王朝的灭亡以及后来的佛教在民间的不断的转化。吐蕃王朝存在的时候,佛教盛行于王朝的王室贵族等统治阶级。但在吐蕃王朝的后期,佛教的传播就逐渐的通过僧人的地位的降低而被迫转入民间,这让佛教得以在民间流传,通过佛教的流传,使得佛教的观点和想法逐渐地被藏族人民接受,他们与藏族地区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找到了适合藏族发展的佛教的传播途径。而猕猴和罗刹女结合产生了藏族则产生在吐蕃王朝的衰亡时期,在这一时期正是佛教从贵族传播转向大众传播,此时这个民间转移的传说的形成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佛教传播。
(三)藏族历史传说对藏族文化地域的文化特征反映
藏族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此地区有无数错落分布的山脉,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也给藏族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地理环境不适合藏族人民进行对外的民族文化交流,且这样的文化具有着强烈的民族特性和独立性,外界对于这种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十分有限。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的劣势,但是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却能够使现有的文化和民族传播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和保持性。一方面,藏族文字和佛教十分的独立,他们通过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佛教的认识使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和特性不断的加强,另一方面藏族的文化也深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并最终在坚持本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三、结论
藏族传说的产生和发展是更好融合藏族本地的文化和藏族佛教的传播,传说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相应的故事情节对于藏族人民来说传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藏传佛教的文化内容,通过对于藏族佛教的文化德传说的演变,帮助藏族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佟锦华.《藏族民间文学》,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第19-20页.
范文四:藏族舞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① 基本步伐②手形③脚位
2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踏地节奏是:?X X X ?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
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
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范文五:藏族文化融合主流文化的历史发展状况
藏族文化融合主流文化的历史发展状况
【摘 要】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
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
族文化宝库。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一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
上可以看到藏族文化发展与汉族文化也同样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藏文化;主流文化;文化融合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共同构
成了如今的中华文化,除了主流文化汉族文化外,其他的民族的文
化被称为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文化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多数会
与汉族文化有着关联,或者在形成之初或者在形成过程中吸收着汉
族文化的精髓。
一、藏族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过程
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古来有之。可追溯回隋唐时期,隋唐朝
时期,内地的经济文明极大地吸引了西藏地方贵族统治者。他们不
断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开展贸易市场,并借鉴内地的经济文明成就,
引进内地先进的工艺与技术。由此可以看出,隋唐时期,藏文化与
汉族文化已经有了接触,并且开始吸收汉族文化。唐代时期是进入
文明时期以来,西藏地区与内地文化联系第一次大规模并具有深度
和广度的交流[1]。这次交流使吐蕃文化靠近内地汉族和其他民族
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是文、金两位公主入藏。贞观十五年(公元641
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