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
神旗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7日10:39 中国新闻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在第六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2010年9月8日)
**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现在,各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以“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入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有着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综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和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
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国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发展壮大先进思想文化,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方针原则,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清醒坚定。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我们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如果两者发生矛盾,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
二、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中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解决认知认同的问题,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我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我们注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我们注意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我们注意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实践养成,推动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约束作用。我们注重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增强认同感。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
建之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搭建载体平台,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事业、产业两大形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四、文化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力量在于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多年来,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组织创作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着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努力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文化产品最终应由
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文化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引导文化创作生产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载体。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专门人才的作用,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理论、新闻、文艺、出版人才及文化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广交朋友、改善服务,努力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事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总的看,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进展顺利、态势健康、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着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引导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我们坚持把政策作为推进改革的强大杠杆,在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社会保障、人员安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我们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六、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文化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制胜之道,创造、创意成为文化领域最鲜明的时代标识。对中国来说,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保持中国文化的自身特色,还是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推进文化创新,需要继承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应当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本国文化,充分认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推进文化创新,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个国家都有引为自豪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坚持博采众长,兼纳百家之精华,积极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使文化发展顺应世界进步潮流。推进文化创新,需要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应当密切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要充分认识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平台。
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文化工作者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我们注重建立文化创新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设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文化创意创造,推动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注意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在文化与市场、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成为文化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在国与国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坚持把对外文化交流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我们立足于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多角度展示中华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文明进步。我们适应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文化兴趣增长的新形势,注意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推出中国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让更多外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向广度深度扩展。2009年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140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
现在,国际文化贸易日趋活跃,在国家间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积极探索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注重依托文化企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在这方面,我们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着眼于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主体,支持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发体现中国特色又适应国外受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不断探索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新途径。来源:求是
范文二: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在第六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
(2010年9月8日)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现在,各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以“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入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有着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综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和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国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发展壮大先进思想文化,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方针原则,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清醒坚定。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我们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
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如果两者发生矛盾,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
二、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中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解决认知认同的问题,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我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我们注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我们注意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潜移默化地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我们注意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实践养成,推动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约束作用。我们注重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增强认同感。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之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搭建载体平台,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事业、产业两大形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
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四、文化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力量在于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
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多年来,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组织创作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着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努力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文化产品最终应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文化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引导文化创作生产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载体。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专门人才的作用,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理论、新闻、文艺、出版人才及文化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广交朋友、改善服务,努力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事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总的看,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进展顺利、态势健康、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着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引导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我们坚持把政策作为推进改革的强大杠杆,在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社会保障、人员安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我们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六、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文化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制胜之道,创造、创意成为文化领域最鲜明的时代标识。对中国来说,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保持中国文化的自身特色,还是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推进文化创新,需要继承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应当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本国文化,充分认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推进文化创新,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个国家都有引为自豪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坚持博采众长,兼纳百家之精华,积极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使文化发展顺应世界进步潮流。推进文化创新,需要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应当密切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要充分认识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平台。
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文化工作者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我们注重建立文化创新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设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文化创意创造,推动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注意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在文化与市场、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成为文化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在国与国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坚持把对外文化交流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我们立足于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多角度展示中华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文明进步。我们适应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文化兴趣增长的新形势,注意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推出中国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让更多外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向广度深度扩展。2009年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140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
现在,国际文化贸易日趋活跃,在国家间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积极探索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注重依托文化企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在这方面,我们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着眼于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主体,支持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发体现中国特色又适应国外受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不断探索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新途径。
范文三: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精神旗帜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精神旗帜
2010年 10月 17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在第六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2010年 9月 8日 )
**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 世界格局加速演变, 国际关系深刻调整, 文化在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 现在, 各 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纷纷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共同进步。 这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以 “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 为 主题,深入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同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 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各级党委、 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 把文化建设作为现 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 入探索,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集 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 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 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 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 作为有着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要走在时代前列, 就必 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 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充分发挥文化 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 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 是确保文化沿着正 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 综观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 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 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 推 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和包括**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 为中国文化的 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 我们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 化,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 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 面对国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 发展
壮大先进思想文化, 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方针原则, 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清醒坚定。 我们坚 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 增强了人们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 起着支配作用。 我们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 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 一、 民族团结、 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和精神, 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形成生动活泼、 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 舆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 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的关系, 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促进社会效 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强调如果两者发生矛盾, 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决不能为追求经 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
二、 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 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上、 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 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 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 文化选择。中国有 56个民族、 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强调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 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解决认知认同的问题,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 我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我们注意发挥大众传 媒的作用,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唱响时代主旋律, 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浓厚氛围。我们注意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 涵, 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潜移默化地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 我们注意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对重大 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 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 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 都需要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 领悟 它。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我们立足于实践养成, 推动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 制度, 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约束作用。我们注重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 党入团入队仪式, 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 民族传统节日,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 让人们在参与中增强认同感。 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之 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 搭建载体平台,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 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事业、 产业两大形态,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一手抓 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 我们 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 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 实践中, 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
一步认识, 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 在此基础上, 明确 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 政为支撑, 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 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 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 设项目, 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公共博物馆、 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 免费开放。 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 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 推广政府购买、 集中配送、 联网服务等新做法, 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 通过坚持不懈 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通过完善产业政策、 调整产业结构、 繁荣文化 市场, 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实 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推进国产动漫振兴、 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 发挥骨 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 作、 生产管理、 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 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 域。 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 15%以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 个亮点。
四、 文化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 依靠力量在于人民,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 人为本、 面向群众,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 文化, 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 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 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 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作为一个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政党, 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 人民的经济权益、 政治权益, 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 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多年来,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组织创作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 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着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 努力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 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 文化产品最终应由人民群 众来评判。 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 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文化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引导文化创作生产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 在推进文化建设中, 我们坚持依靠群众, 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 化创造,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载体。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 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 军营文化,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专门人才的作用,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理论、新闻、文 艺、 出版人才及文化领域经营管理人才, 加大对年轻人才、 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力度。 我们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广交朋友、 改善服务, 努力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且是推进文化建设的 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 基础、 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把文化 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 更加开放、 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微观运 行机制上, 一方面, 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 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加快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努力提高文 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 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 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 不断增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在宏观管理体制 上, 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企、 政事分开, 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 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 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总的看,我国文化领域 的改革进展顺利、态势健康、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更 新观念为先导, 着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引导文化工作者积极参 与改革、支持改革。我们坚持把政策作为推进改革的强大杠杆,在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社 会保障、人员安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我们坚持 “区 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 质和特点,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积 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六、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 方法手段, 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 文化要有生命力, 就必须不断创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 把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制胜之道, 创造、 创意成为文化领域最鲜明的时代标识。 对中国来说, 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无论是保持中国 文化的自身特色,还是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推进文化创新, 需要继承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 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 文化的传承、 变革与发展, 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 应当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 本国文化,充分认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不断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推进文化创新, 需要以开放包容 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世界文明优秀成果。 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 个国家都有引为自豪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 坚持博采众长, 兼纳百家之精华, 积极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 使文化发展顺应世界进步潮流。 推进文化创新, 需要重视现代科技手段, 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 应当密切关注现 代科技发展趋势, 注重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感染力, 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 式、表现形式。要充分认识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 网, 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 丰富精神文化生 活的新平台。
创新是不断探索、 不断超越的过程, 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这些年, 我们坚持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文化工作者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使一 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 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 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我们注重建立文化 创新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设立文化产业基金、 鼓励文化创意创造, 推动建立国家荣誉制度、 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我们注意探索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体系, 推动文化企业在文化与市场、 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中不 断创新,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成为文化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七、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开展多层次、 全方 位的文化交流, 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 思想与情感的 交融, 在国与国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各国之 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中国的前途命 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坚持把对外文化交流摆上重要位置, 不断增进同 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需要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 我们立足于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 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多角度展示中华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文明进步。 我们适应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文化兴趣增长的新形势, 注意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孔子学院, 推出中国艺术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 让更多外国民众感受中 华文化。 我们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 使对外文化交流不 断向广度深度扩展。 2009年底,我国已同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 140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 800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
现在,国际文化贸易日趋活跃,在国家间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需要积极探索商业化的运作方式, 注重依托文化企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在这方面, 我们还 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将着眼于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主 体,支持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发体现中国特色又适应国外受众需求的文化产品, 不断探索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新途径。
范文四:**:文化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在第六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
(2010年 9月 8日 )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 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现在,各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制定实 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以“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入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同发展,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 任务,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 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开 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 进方向。 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 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 坚持什么样的方向,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有着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 代前列,就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 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 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 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 综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
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和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 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我 们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 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国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发展壮大先进思想文化,关 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方针原则,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清醒坚定。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 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我们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 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 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 关系,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如果两 者发生矛盾,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
二、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 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立场、文化选择。中国有 56个民族、 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 值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解决认知认同的问题,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我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 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我们注
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我们注意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形象地告诉 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我们注意结合干部群众思 想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 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推进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实践养成,推动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约束作用。我们注 重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 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增强认同感。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之中,深入开 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搭建载体平台,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事业、产业两大形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 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 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 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 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 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 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 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 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 在 15%以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四、文化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力量在于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最 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社 会主义文化,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 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 烈。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 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多年来,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组织创作群众喜爱、思 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着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努力让文化 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文化产品最终应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认可不 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文化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引导文化创作生产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我 们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 和文化载体。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专门人才的作用,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理论、新闻、文艺、出版人才 及文化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广交 朋友、改善服务,努力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 产力。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 入发展, 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体制环境、 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 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围 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国有 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深化公益性文 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 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事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 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 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的职能。 总的看,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进展顺利、态势健康、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着力树立与 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引导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我们坚持把政策作为推进改革的强 大杠杆,在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社会保障、人员安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我们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 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六、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 生机活力。文化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制胜之道,创造、创意成 为文化领域最鲜明的时代标识。 对中国来说, 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无论是保持中国文化的自身特色,还是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推进文化创新,需要继承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 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应当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本国文化,充分认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
和现实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推进文化创新,需 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个国家都有引 为自豪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坚持博采众长,兼纳百家之精华,积极参 与文化对话与交流,使文化发展顺应世界进步潮流。推进文化创新,需要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 进文化。 应当密切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注重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感染力, 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表现形式。要充分认识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 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平台。
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鼓励文化工作者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 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我们注重建立文化创新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设立文 化产业基金、鼓励文化创意创造,推动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注意探索建立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在文化与市场、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项目实施的 主体,成为文化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 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 思想与情感的交融, 在国与国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的 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坚持把对外文化交流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 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我们立足于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 的文化交流活动, 多角度展示中华文化, 展示当代中国的文明进步。 我们适应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文化兴趣增长的新形势, 注意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推出中国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让更多外 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向广度深度
扩展。 2009年底,我国已同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 140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 800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
现在,国际文化贸易日趋活跃,在国家间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积极探索商业化的 运作方式,注重依托文化企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在这方面,我们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 差距。我们将着眼于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主体,支持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发体现中国特色又适应国外受众需求 的文化产品,不断探索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新途径。
范文五: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
作者:尹继佐
《文汇报》 2001年09期
1、江**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全国全世界表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2、怎么理解我们是统一论者?首先我们党的名字叫共产党,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行不更名,立不改姓,以共产主义作为我们的最高纲领、奋斗目标。其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同志就提出要认清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正确地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同时他又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刻指出:“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也只有认清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一论述,从理论上对我们党的纲领作了三阶段的划分,提出了规范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的要求。从实践上说,这里讲三个阶段是可分的,在前进方向和目标上却是一致的、不可分的。同时又指出,路得一步一步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环扣一环,逐渐积累,成分越来越多。理想不能丢,现实更重要。
3、要真正的统一,不仅是理论推论,更要体现在实践中。关键是理想不能变空想。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现在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比之以往的肤浅简单,要全面而深刻得多了。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人们对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共产主义的目标由近变远,社会主义阶段不仅由短变长,而且由高变低。这就大大增加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难度。这个问题是前人未曾解决的一个难题。比如前人总认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当前必须解决、至少必须和可能立即准备解决的任务。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不同的社会制度,说明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简单的。正是因此,****才提出,我们要深化对三个规律的研究,也只有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的统一论者。
4、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三句话”向全世界昭告,这是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美景,是值得人们去向往去追求的。从今天的现实达到这一美景还很遥远。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所以在方法论认识论上,我们必须坚持:(1)对“遥远的未来”不可能也不必要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2)未来的事情总应该由未来的实践来回答,人的认识是受时代限制的。
5、关于初级阶段。“七一”重要讲话提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首先,这是我党文件上第一次使用“初始阶段”这个概念。其次,必须清醒认识到,“初级阶段”走完以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仍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一个“初级阶段”一个“初始阶段”;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个“长期处于”,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具有现实感,从天上回到人间。**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几代、十几代、几十代,那“初级阶段”是一百年,到2050年左右,往后还要更长的时间吧!
我们现在的奋斗目标和最低纲领,也就是我们的基本纲领是什么?这就是: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更好地安居乐业,并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前进;完成“三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现实目标,越具体越能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我们党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八年“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解放全中国”,都是我党历史上曾经确立的现实目标。
6、关键在党。历史启示我们,党的纲领是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的文献、旗帜,旗帜谁来举,旗帜上写什么,关键在党。
1972年7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和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纲领。1945年6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简要地阐明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也就是党在当时阶段的任务和党在将来阶段的任务。“七大”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当时阶段的任务是:“对内,组织与团结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知识界和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同自己一道,对外,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为解除外国帝国主义对于中国民族的侵略,为肃清本国封建主义对于中国人民大众的压迫,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与富强的各革命阶级联盟与各民族自由联合的新民主主义联邦共和国而奋斗,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进步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将来阶段的任务是:在中国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得到彻底胜利后,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中国人民的意愿,经过必要步骤,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制度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曾经担负着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领导。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时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是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全部革命任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此而奋斗,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每个共产党员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完成。
7、关键在党自身的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更加具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老党、大党,如何保持生机活力,如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如何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保持先进性。经过80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社会出现了转型,社会主义要改革,那么领导改革的党对自身要不要具有改革精神,党不适应形势怎么改革。为了更好的改革,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回应新挑战。****这几年一直强调要改进党的建设,并亲自调查研究和部署党建工作。他去年在广东提出,我们党的党员已经达到6000多万,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管理好不容易。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也相当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少。各级党委都要根据当地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一批关系党建工作全局的重要题目,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并制定加强工作的措施,把党建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里提出“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问题”,在党的文件中也是第一次。说得多好!如果世界改变了,而我们没有改变,那么我们对世界没有意义。我们的原则将不再是原则,而只是僵化的教条。不进行变革的政党将会死亡。我们的政党是生机勃勃的政党,而不是一座历史性的纪念碑。我们要进行变革,使我们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建的理论十分丰富,但都集中在解决党在夺取政权之前的问题上,而夺取政权之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个执政党,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国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转变,向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首先就要从这样两个重大的转变出发,认真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深藏于这些问题背后的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明确我们的行动纲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纲领就是一面旗帜,旗帜指向哪里,我们就要奔向哪里。纲领是叫我们怎么往前走的。
我们党如何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建设?就是要以江**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8、关于“三个代表”和两个纲领的统一。“三个代表”和两个纲领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也统一于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全过程。“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这就把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于认识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过程之中。
“七一”重要讲话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全党同志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才能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我们一方面要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一方面要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这就把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于每个共产党员的思想与行动之中,把全体党员锻炼成坚定的共产党人,既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项工作。
“七一”重要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阐述,深化了对党的性质的理解,把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宗旨联系在一起,为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也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带领全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而奋斗,使我们党不仅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生气勃勃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仅仅使先锋队觉悟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最广大人民觉悟,甘心情愿地和共产党人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这样就把现阶段的每项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统一起来,把两个纲领统一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9、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是阶段建设论者。第一步,努力实现“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第二步,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我国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国家;同时,本世纪要完成“三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全党同志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前进。
作者介绍:尹继佐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