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设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钱伯章,陈惠梅. 国内外乙二醇市场分析[J]. 合成纤维. 2010(05) [2] 崔小明. 我国乙二醇的生产及市场分析[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0(01) [3] 陈晓梅. 乙二醇国内市场趋于多元化竞争[J]. 化学工业. 2009(11)
[4] 赵凤阁. 乙二醇制备方法的专利技术进展及评述[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1(07)
[5] 刘艳杰,郝继红,丁国荣,柴再胜. 国内外乙二醇生产与技术分析[J]. 合成纤维工业. 2011(02)
[6] 杨飞. 乙二醇行业研究报告[J]. 科技传播. 2010(21)
[7] 汪多仁. 乙二醇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 宁波化工. 2003(01)
[8] 肖维箴. 国内外乙二醇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 合成纤维工业. 2004(04)
[9] 李玮,薛连海. 乙二醇装置工艺放空气的回收利用[J]. 化工科技. 2004(06)
[10] 章洪良.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进展[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0(01)
[11] 徐敏燕,李速延,高超,左满宏,刘恩莉. 乙二醇合成技术现状[J]. 天津化工. 2011(02)
[12] 许茜,王保伟,许根慧. 乙二醇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J]. 石油化工. 2007(02)
[13] 宋云英,李明. 乙二醇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J]. 化工科技市场. 2006(09)
[14] 崔小明. 环氧乙烷合成乙二醇的研究进展[J]. 杭州化工. 2006(03)
[15] 李涛. 国内外环氧乙烷合成乙二醇新技术进展[J]. 聚酯工业. 2005(05)
[16] 华强,刘定华,马正飞,刘晓勤,姚虎卿. 催化水合法合成乙二醇[J]. 石油化工. 2003(04)
[17] 刘定华,刘晓勤,华强,马正飞,姚虎卿. 乙二醇合成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18] 李应成,何文军,陈永福. 环氧乙烷催化水合制乙二醇研究进展[J]. 工业催化. 2002(02)
[19] 李玉芳,李明. 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上)[J]. 上海化工. 2009(03)
[20] 燕丰. 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09(02) [21] 朱建芳,求实. 环氧乙烷的技术进展[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08(02) [22] 钱嘉兴. 关于环氧乙烷/乙二醇主要工艺生产特点浅析[J]. 医药工程设计. 2008(05)
[23] 李天文,杨帆,张玉玲,关丽华. 环氧乙烷的技术进展及产品装置分析[J]. 天津化工. 2007(02)
[24] 黄昶. 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挖潜扩能改造的方案及优化[J]. 乙烯工业. 2007(01)
[25] 唐永良. 环氧乙烷生产工艺的改进[J]. 化学工程. 2006(09)
[26] 张健,张万旭,黄诗煌. 列管换热器计算机选型设计[J]. 福建化工. 2002(04)
[27] 高玉梅. 塔设备法兰强度计算的几个问题[J].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7(03)
[28] 吴俊飞,付平. 塔设备计算机辅助强度计算及校核[J]. 装备制造技术. 2007(10)
[29] 张晖,阎绍峰. 塔设备裙座高度的计算[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02)
[30] 江虹. 反应精馏过程设计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
[31] 刘劲松,白鹏,朱思强,杨志才. 反应精馏过程的研究进展[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2(01)
[32] 郭进宝. 反应精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5(01)
[33] 晋正茂,王维德. 反应精馏及其研究进展[J].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6(03)
[34] 朱建民. 环氧乙烷及其精深加工产业现状与发展[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7(08)
[35] 唐永良,万惠霖. 银催化剂研究进展(上)[J]. 杭州化工. 2006(03)
[36] 于春梅. 环氧乙烷的供需状况及发展建议[J]. 化工技术经济. 2006(02)
[37] 戴厚良,姚虎卿,欧阳平凯.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 现代化工. 2005(12)
[38] 刘玉学,钱建华. 银催化剂在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中的应用[J]. 当代化工. 2005(01)
[39] 陈红萍,樊丽华. 合成气一步合成乙二醇热力学分析研究[J].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0(03)
[40] 王耀红,成卫国,孙剑,张香平,张锁江. 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J]. 过程工程学报. 2009(05) [41] 王建平,杨文书,吕建宁. 合成气经草酸酯制乙二醇技术进展[J]. 化工进展. 2009(07)
[42] 任俊毅,王少君,成卫国,孙剑,张锁江,王荣刚. 负载型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J]. 化工学报. 2009(06)
[43] 川边一毅,村田一彦,古屋俊行.乙二醇制备方法[P]. 中国专利:CN1161320,
[44] 林青松,李素梅,周斌,周卓华,张延荣,张玉宝,王晓平,周秀春,王雅辉,陈钢.环氧乙烷水合制备乙二醇的催化剂及过程[P]. 中国专利:CN1237481,
[45] G·R·斯特里克勒,V·G·兰登,G-S·J·李,W·J·里威特.生产乙二醇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282310
[46] 陈群,何明阳,王璠,张卫红,郭一.一种环氧乙烷水合反应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及制备方法[P]. 中国专利:CN1513597,
[47] 刘昌俊,祝新利,张月萍.酸性水合成乙二醇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539803,
[48] 李应成,何文军,费泰康,何立.环氧乙烷水合生产乙二醇的固体酸催化剂[P]. 中国专利:CN1565734
[49] 吕连海,胡爽,王越.一种铜催化环氧乙烷水和制备乙二醇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775719,
[50] 陈永福,何文军,费泰康,王嘉华.环氧乙烷均相催化水合制乙二醇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611475,
[51] 张锁江,孙剑,张香平,李增喜,成卫国.高活性催化剂催化制备环状碳酸酯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817878
[52] 庞纪峰,郑明远,姜宇,王爱琴,张涛. 乙二醇生产和精制技术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3(09
[53] 王旭辉,张月丽. 国内EG竞争格局趋向多元化[J]. 聚酯工业. 2011(05)
[54] 安永明. 燕山石化乙二醇装置500#单元生产工艺优化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
[55] 李明芳. 近两年我国二乙二醇进口分析[J]. 乙醛醋酸化工. 2014(06)
化工基础理论参考书
[1] 夏清等主编。化工原理(上、下册)[M]。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2] 贾绍义等主编。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 马江权等主编。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4] 潘永亮主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匡国柱等编。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 厉玉鸣主编。化工仪表及自动化[M]。第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7] 吴添祖等主编。技术经济学概论[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俞金寿等编。化工自控工程设计[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1
[9]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M]。第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0]张联科主编。化工热力学[M]。第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1]刘家祺。分离过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2]韩冬冰编。化工工艺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13]米镇涛主编。化学工艺学[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化工设计理论参考书
[1] 杨基和等主编。化工工程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2] 黄璐等编。化工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 陈声宗主编。化工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 王静康主编。化工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5] 丁浩等编。化工工艺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 周镇江编。轻化工工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
[7] 左识之主编。精细化工反应器及车间工艺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8] 葛婉化等编。化工计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9] 吴志泉等编著。化工工艺计算[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10]陈声宗主编。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1]华东化工学院机械制图教研室编。化工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2]马江权等编。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潘国昌等编。化工设备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化工设计工具书
[1] 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化学工程手册(1-4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2] 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学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3]王松汉编。石油化工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设计院和化工部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主编。化工工艺算图(1-6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5] 化工部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编。化工管路手册(上、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
[6] [美]Ernest.E.Ludwig编著。化工部化工设计院译。化工装置的工艺设计(1-4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
[7] [日]玉置明善等编。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科技协会译。化工装置工程手册[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1
[8] 冯肇瑞等主编。化工安全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9] 化工部环境保护设计技术中心站编。化工环境保护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0]汪寿建主编。化工厂公用设施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化学工业出版社编。化工生产流程图解(上、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12]刘光启等主编。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无机、有机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3]卢焕章等编。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14]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辑委员会。换热器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5]中国国家标准GB151-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1989
[16]刘乃鸿等编。工业塔新型规整填料应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17]徐崇嗣等编。塔填料产品及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18]化工部编。化工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北京:化工部工程建设标准中心出版,1993
[19]林良明等主编。自动化仪表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常用化工设计规范(规定、标准)
[1] 黄璐等编。化工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P414~415(列出80个有关常用设计规范)
[2] 黄璐等编。化工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P416(列出19个有关安装、施工验收规范)
[3] 黄璐等编。化工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P416(列出2个有关试车、竣工验收规范)
范文二:设计参考文献
参考数目:
1. 图解中国古建筑丛书《皇家建筑》、《风格古建》、《民间住宅》
2.同济大学 来增详、重庆建筑大学 陆震纬编著《室内设计原理》上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设计资料集》5、6册(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美国室内设计通用教材》上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5.《室内设计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
6.《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郑曙扬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秩序感》英 贡布里希
8、《艺术的故事》英 贡布里希 三联书店
9、《交往与空间》丹麦 扬.盖尔著 何可人译 建工版
10、《城市设计》美 埃德蒙.N.培根著
11、《建筑体验》 丹麦 S.E.拉斯姆森著 刘亚芬译 知识产权
12、《总体设计》美 凯文.林奇 建工版
13、《建筑空间论》 意 布鲁诺.赛维 建工版
14、《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建工
15、《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著
16、《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著 建工版
17、《设计与分析》 伯纳德.卢本等 天大版
18、《现代建筑理论》第十八章 西方现代建筑装饰理论 刘先觉 主编
19、《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著
20\ 《希腊建筑》法 罗兰.马丁 著 张似赞 张军英 译
21、《罗马建筑》英 约翰.B.沃德珀金斯 著
22、《歌特建筑》法 路易斯.格罗德斯基 著
23、《巴洛克建筑》挪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 著
24、《建筑学报》近年各期
25、《建筑师》近年各期
26、《世界建筑》近年各期
27、《id+c室内设计与装修》近年各期
28、《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 龚锦 编著
范文三:网页设计参考文献
网页设计是指使用标识语言(markup language),通过一系列设计、建模、和执行的过程将电子格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最终以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形式被用户所浏览。
简单来说,网页设计的目的就是产生网站。简单的信息如文字,图片(GIFs, JPEGs,PNGs)和表格,都可以通过使超文件标示语言、可扩展超文本标记语言等标示语言放置到网站页面上。而更复杂的信息如矢量图形、动画、视频、声频等多媒体档案则需要插件程序来运行,同样地它们亦需要标示语言移植在网站内。
随着浏览器和W3C标准一致性的改善,以及无表格网页设计的认同性增加,超文件标示语言与层叠样式表共同用作网页内容的设计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使用。最新的标准和建议则是朝着浏览器的能力扩充和改善发展,使之能够不需要插件程序也能够给用户传输多媒体信息和更多的选择。
目录
1 网页格式
1.1 静态网页
1.2 动态网页
2 外观的影响
2.1 流动性 对 固定排版
2.2 Flash
2.3 两种设计模式
3 网页设计步骤
4 网页设计工具
5 网页图形设计工具
6 网页语言
7 参见
8 外部链接
网页格式
静态网页
静态网页多数为单一的超文件标示语言档案。现今不少网站皆倾向把动态网页静态化,从而令搜寻引擎最佳化。
动态网页
动态网页的内容随着用户的输入和互动而有所不同,或者随着用户、时间、数据修正等而改变。网页上的内容也可以由用户通过使用客户端描述语言(JavaScript、JScript、Actionscript)来改变。当然更普遍的是由服务器端的描述语言(Perl、PHP、ASP、JSP、ColdFusion等)进行编译,从而对动态网页的内容进行改变。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端的改变都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应用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加专业化,越来越明显的倾向表明,网页设计和网站的发展会逐渐成为两个不同的领域。
网页是借助于美术构图与程序互动、动画等方式向大众推广相关信息的媒体,所以网页设计包括了几大部分:
版面构图(见平面设计)
程序开发(见网页应用程式)
网站内容管理(见内容管理系统、资讯架构学)
下面将会介绍网页的版面构图的技术为主。
外观的影响
流动性 对 固定排版
大部分网站设计师原本是每处地方都有绝对限界的平面设计师。可是在网页浏览器,却不能控制某些因素,特别是浏览器的阔度。
有些设计师将其网页定义在固定大小的表格中,每部分的宽度都有精确的数据,一般使用确定的值,这就是固定排版了。然而有人认为这不好,因为这种设计罔顾使用者的设定,他们使用流动性排版,网页的宽度使用百分比定义宽度,因此网页会依浏览器的屏幕分辨率而改变。 但是流动性的排版对于日益增大的屏幕就不一定合适,因为人的眼睛进行横向阅读时,过长的文字会增加阅读的困难度,反之大约在十几个字即换行的文章,浏览者会更好吸收其内容。
Flash
Adobe Flash这套软件能够很轻易做到一些华丽的图像效果,亦可以进行编程,因此近年来出现在不少网站上。有些网站更以Flash完全代替HTML。
可是Flash带来的问题不少:
搜索引擎不能记录Flash的内容
盲人不能透过屏幕阅读器来取得其内容
Flash会占用大量资源(如内存)
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会以Flash为主要设计,Flash通常成了首页的开场画面或网站内的小游戏。
两种设计模式
从前一般网页都使用表格进行排版设计,这样作的优点在于设计制作速度快,尤其在可视化网页编辑器,如Microsoft FrontPage中,这样设计显得直观而方便,然而这让越来越复杂的版面需要许多不断嵌套的表格设计,致使网页代码变得冗长复杂,使文件体积增大,且不容易被搜索引擎查找。同时,这样做也不利于大型网站的改版工作。
于是随着主流网页浏览器对CSS的支援度提高,近年来兴起了一种新的网页设计模式。被业界称为“网页重构”的革命,其核心在于分隔网页的风格和内容(en:Separation of style
and content),指标记语言(如http://www.wzjssh.com/index.html HTML,XML)负责定义页面的内容,但不可以定义任何涉及网站外观(风格)的东西。而网站风格就由另外的CSS档案
负责。在排版方面,新的模式提倡使用由CSS定义的DIV进行页面排版,而将表格还原为排列数据的最初功能。这种模式有很多好处,例如可以协助搜寻引擎查找网页的情况,减小文件提及提高浏览速度,且由于一个CSS档案可以控制多个页面,这也给改版带来了很大方便。
由于W3C是该模式极力的倡导者,于是业界鉴定网页是否符合W3C标准,就可以在W3C网站自动检测该网站的情况。
这种模式也有缺点,其中一个弱点就是,在不同浏览器出来的效果会有分别,但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对CSS文档的支持有众多缺陷造成的。另一方面,开始设计CSS时,并不能清楚看到目标,因此显得不直观
网页设计步骤
本章节需要扩充
设定目标
整理内容
勾画草图
制作模板
添加内容
测试网站
网页设计工具
Adobe Dreamweaver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CSS Layout Generator
网页图形设计工具
Adobe Fireworks
Adobe Photoshop
网页语言
HTML
XHTML
DHTML
SHTML
CSS
参见
网页颜色
无表格网页设计
范文四:采区设计参考文献
目 录
第一章 采区概况及建设条件 ................................................ 2
第一节 采区概况 ...................................................... 2 第二节 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 ........................................ 3 第三节 采区储量 ...................................................... 5 第二章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7
第一节 采区生产能力的确定 ............................................ 7 第二节 采区服务年限 .................................................. 8 第三章 采煤方法选择及采区参数选择计算 ................................... 9
第一节 采煤方法选择 .................................................. 9 第二节 采区(或盘区、分区)参数选择计算 ............................. 11 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 .................................................... 14
第一节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采区上(下)山的位置、数目和用途选择 ..... 14 第二节 采区生产系统综述 ............................................. 15 第三节 采区回采工作面配备和生产能力验算 .............................. 16 第四节 开采顺序 ..................................................... 17 第五节 采区准备工作及组织 ........................................... 17 第五章 回采工艺 ........................................................ 19
第一节 设计回采工作面概况 ........................................... 19 第一节 回采工艺的确定 ............................................... 21 第三节 循环方式、作业形式的选择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 22
第一章 采区概况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采区概况
一、采区位置、开采范围
宏杰煤矿四采区位于井田南翼二水平,上(浅部)以+1400m标高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与一水平二采区相接;下(深部)以+1200m标高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南以井田边界为界,北与二水平5采区为界。
二、与邻近采区关系、采区内煤系产状、可采层厚度
含煤地层为龙潭组,井田内自下而上共有6层可采煤层,其中全井田可采和基本可采煤层3层,厚度8.40m ;三采区可采煤三层,见表1-2-2。
1、1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上部,一般厚2.10~3.20m ,可采平均厚2.65m ,容重为1.46t/m3。全区可采,煤层稳定,属特低硫中灰煤,煤层硫份在0.82%,灰份平均16.23%,可选性好。
顶板条件:1号煤层煤层直接顶板为粉砂质,厚3.50m 左右,具水平层理,节理较发育。
底板条件:底板为泥岩、炭质泥岩,较软,无夹矸,吸水性较强。
2、2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一般厚2.40~3.10m ,可采平均厚2.75m ,容重为1.56t/m3。全区可采,煤层稳定。
顶板条件:9煤层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厚4.0m 左右,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
底板条件:底板为粉砂岩,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
3、3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一般厚2.10~3.00m ,可采平均厚2.55m ,容重为1.43t/m3。全区可采,煤层稳定。
顶板条件:3号煤层伪顶为粉砂岩, 厚3.0m 左右,直接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
岩,水平层理发育。
表1-1-1 煤 层 特 征 表
第二节、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
一、地质构造 (一) 区域构造
煤田的区域地层,自下而上赋存有:二叠系(P )和三叠系(T )地层。
宏杰煤矿勘探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 2β)、龙潭组(P 2l )。地层特征见表1-2-1。
(二)构造情况
1、褶曲
井田内地层为一单斜构造,比较平缓。 2、断层
四采区内无任何断层。 二、开采煤层特征 1、煤系地层
含煤地层为龙潭组,井田内自下而上共有6层可采煤层,其中全井田可采和基本可采煤层3层,厚度8.40m ;三采区可采煤三层,见表1-2-2。 三、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 地温 、其它
1、瓦斯
据相邻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资料,该矿属于高瓦斯突出矿井。 2、煤尘
1、2、3煤层均属无爆炸性煤层。 3、煤的自燃
1、2、3煤层属于不易属自燃煤层。 4、地温
据矿井资料,煤层地温均为正常地温区。 5、其它
本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不易自燃 四、井上下及采区水文地质条件,上部及浅部开采情况等 1、水文地质
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二类一型,即以大气降雨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滑坡掩盖地段,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偏简单。
2、上部及浅部开采情况
可采煤层有三层M1,M2,M3层, 一水平基本采空。
第三节、采区储量
一、工业储量的计算
经过对该采区M1煤层的投影面积计算得:
S 投=492225×4=1968900
计算空间的面积:
S 实=S投÷cos12=1968900÷cos12°=2012886㎡
因为M1的煤层平均厚度为2.65 m ;M2的煤层平均厚度为2.75m ;M3的煤层平均
厚度为2.55m 。 S 故,M1煤层的体积:
A1= S实×h 1=2012886×2.65=5334148m3
M2煤层的体积:
A 2 = S实×h1=2012886×2.75=5535436 m3
M3 煤层的体积:
A 3= S实×h 3=2012886×2.55=5132859m
3
则,M1的工业储量为:
Z1=A1×1.46=5334148×1.46=7787856吨
M2的工业储量为:
Z2=A2×1.56=5535436×1.56=8635280吨
M3的工业储量为:
Z3= A3×1.43 =5132859×1.43=7339988吨
所以,该采区的工业储量:
Zg= Z1+ Z2+ Z3=7787856+8635280+7339988=23763124吨 S投----煤层底板上的投影面积 S实----煤层真实的空间面积 Z----煤层的工业储量
表1-3-1 储量计算表
Zg----该采区的煤层总工业储量
由计算可知该采区的煤层工业储量约为2376万吨
二、可采储量的计算
1、准备方式的的确定及煤柱损失量的计算
该矿井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含有三层煤三条上山,可以确定为“三条岩石上山” 各种煤柱的留设尺寸参考: (1)采区上山煤柱沿走向一侧宽度
薄及中厚煤层:20m 厚煤层:30~40m (2)区段一侧煤柱宽度:
厚煤层:8~15m 薄及中厚煤层:15~20m
根据采区的地质条件,采区边界留保护煤柱15m ,采用留小煤柱护巷控掘巷,煤层端留50m 保护煤柱。
所以得可采储量为1941万吨。
第二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 采区生产能力的确定
一、煤层生产能力及地质条件 1、资源条件
根据开采范围,本井田工业资源量2376万t ,计算矿井可采储量1941万t ,从资源量上具有建设90万t/a的资源条件。
2、煤层厚度及稳定性
本井田主采煤层可采厚度较大。全井田共有可采煤层3层,可采总厚度8.40m ,稳定煤煤层赋存比较稳定,具备建设90万t/a的资源条件。
3、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内工程地质岩组主要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组成,夹煤层、煤线和炭质泥岩,等软弱层,工程地质条较差,可采煤层的顶、底板稳定性差,可能出现顶板跨塌、片帮、底鼓、支架下陷等工程地质问题,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煤矿大面积开采后,将出现地面沉降、开裂、塌陷,还可能引起滑坡、崩塌的发生,从而造成房屋开裂、道路下陷、耕地破坏,地表水疏干,局部地下水位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
目前矿井涌水量小几乎无污水排放。而扩能后随着采掘规模扩大及开采深度加深,矿井涌水量变大。矿井大量的疏干排水,对地表水、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矿区目前及扩大生产后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为煤矿燃煤煤烟、矿井废气、动筛跳汰选煤工艺粉尘及储运煤粉尘,区域内主要的污染物是粉尘,SO2次之,烟尘最小。
矿井属于突出矿井,在未鉴定前及鉴定有突出性危险时应按照有突出性进行设计和管理。M1,M2,M3,煤层都属不易自燃煤层,M1、M2、M3煤层煤尘均为不具有爆炸性。根据分源预测法计算矿井各开采层工作面相对瓦斯涌出量,各主要可采煤层采用瓦斯抽放后,工作面瓦斯含量降低到安全值内,实现高产高效。
第二节 采区服务年限
T =
采区工业储量?采区回采率
(年)
采区生产能力
为了保证采区均衡生产,采取服务年限应在3~5年以上比较合理。 该采区的生产年限T=21年
第三章 采煤方法选择及采区参数选择计算
第一节 采煤方法选择
一、按煤层的倾角及厚度选择采煤方法 1、煤层倾角和厚度
M1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上部,全区煤层平均厚度为2.65 m可采,煤层稳定。 M2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可采平均厚度为2.75m ,全区可采,煤层稳定。 M3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可采平均厚2.55m ,全区可采,煤层稳定。 三层煤的平均煤层倾角都为12°。 2、煤层产状
三层煤层的厚度基本稳定,属缓倾斜煤层。 3、顶底板条件
M1号煤层:直接顶为板为粉砂岩,厚3.50米,具水平层理节理较发育。 底板条件:底板为泥岩,炭质泥岩,较软,无夹矸,吸水性强。
M2号煤层:煤层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厚4.0m 左右,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
底板条件:底板为粉砂岩,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
M3号煤层:3号煤层伪顶为粉砂岩、厚3.0m 左右,直接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水平层理发育。
底板条件:3号煤层底板为铝质泥岩,遇水易膨胀。
基于该矿煤层的赋存情况,设计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煤工作面采用液压支架支护。
根据矿井煤层倾角及煤层赋存特点,矿井投产可以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两个掘进头。理由如下:该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在一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护。该方案工程量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机械化程度高,职工劳动强度小。
4、采矿工艺与机械配备 1) 采煤机选型
根据缓倾斜中厚煤层等条件选择MG150/355-W型号的采煤机:型号:MG150/355-W,生产能力:740t/h,开采范围:1400至200mm ,使用倾角:小于25°滚筒直径:1400mm 或1600mm, 截割深度:800mm ,滚筒转速:40.9r/min,牵引方式:无链牵引,牵引速度0至6m/min,机面高度:1200mm 。
2) 工作面运输
工作面设计采用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型号为:SGB620/80T,输送能力为150T/H,满足生产要求。设计长度为200m, 装机功率:80kw ,。链速:0.86m/s, 双边链。
3) 支柱选型,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所选择支架如下 (1)型式: 四柱四连杆支撑掩护式
(2)支撑高度:不加柱帽/加柱帽 1.5~2.9/1.5~3.1m (3)工作高度:不加柱帽/加柱帽 1.7~2.7/1.7~2.85m (4) 支护宽度: 1.43~1.60 m (5)中心距: 1.5 m
(6)初撑力: P=31.5 MPa 5236KN (7)工作阻力: P=38.5 MPa 6400KN (8) 支护强度: 平均 0.95MPa (9)对底板比压: 平均 2.48Mpa
(10)通风断面:架高1.5m/1.7m/2.9m 3.24/4.12/9.3m2 (11)适应煤层倾角: 25
(12)运输外形尺寸:(长×宽×高) 约6.11 1.43 1.5m (13)质量: ≈17.9t (14)泵站压力: 31.5MPa (15)操作方式: 本架操作 (16)立柱:单伸缩机械加长 4根 (17)缸径/柱径: 230/ 220 mm (18)杆径: 179 mm
(19) 行程: 液压/机械 685/712mm (20) 初撑力: P=31.5MPa 1309KN (21) 工作阻力: P=38.5MPa 1600 KN
M1煤层工作面采用ZZ6400/15/29型综采液压支架支护顶板,支撑高度1.5~2.9m ,初撑力为31.5 MPa 5236KN;额定工作阻38.5MPa 1600 KN。
4、顶板管理
最大空顶距一般是指采煤状态,最小空顶距指移架状态。所以根据液压支架的宽度,最大时7.11米 ,最小为6.31米。
回采工作面作业制度为“三、八”制,两班半采煤,半班准备,三层煤平均厚度为2.65,2.,5米和2.55米,倾角属缓倾斜,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开采时可以一次采全厚,使用一般采煤方法进行开采比较困难、不经济,所以使用综采比较合理。该采区的走向长度为1000米左右,倾斜长为848米左右,工作面长度在200米左右,又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准备方式使用三条岩石上山进行准备,一条轨道上山、一条运输上山和一条回风上山,工作面采用双翼布置,为减少巷道的维护费用,回采方式采用后退式,工作面支护选用液压支架,采空区的管理使用全部跨落法充填。
第二节 采区(或盘区、分区)参数选择计算
一、采区斜长及走向长
采区走向长根据地质条件、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 井田范围内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单斜构造,估算区内可采煤层类型属较稳定型,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煤层顶底板较稳定,无岩浆岩影响,煤层倾角12度,其他开采技术条件较复杂。
矿区属以裂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的煤矿床。拟开采的煤层标高以上存在大面积采空区积水,拟开采的煤层标高在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下,矿井存在来自上覆采空区积水突水的隐患,存在区域承压水沿被采矿破坏的岩层缝隙突入的隐患,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偏简单等类型。
该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有煤层爆炸危险,不易自然。
M1煤层全区可采,煤层稳定,属特低硫中灰煤,煤层硫份在0.82%,灰份平均16.23%,可选性好。
矿区内工程地质岩组包括,主要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组成,夹煤层、煤线和炭质泥岩等。工程地质条较差,可采煤层的顶、底板稳定性差,可能出现顶
板跨塌、片帮、底鼓、支架下陷等工程地质问题,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煤矿大面积开采后,将出现地面沉降、开裂、塌陷,还可能引起滑坡、崩塌的发生,从而造成房屋开裂、道路下陷、耕地破坏,地表水疏干,局部地下水位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
目前矿井涌水量小几乎无污水排放。而扩能后随着采掘规模扩大及开采深度加深,矿井涌水量变大。矿井大量的疏干排水,对地表水、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矿区目前及扩大生产后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为煤矿燃煤煤烟、矿井废气、动筛跳汰选煤工艺粉尘及储运煤粉尘,区域内主要的污染物是粉尘,SO2次之,烟尘最小。
采区倾斜长平均为848米,走向长平均为1000米,采区巷道布置图中投影的倾斜长平均为830米,走向斜长平均为1000米,而回采工作面的投影长度为198米,所以可设4个盘区。
二、回采工作面长度、形式
回采工作面的长度及形式由地质条件、回采工艺方式、运输设备、管理水平、顶板管理能力、采区斜长等综合考虑予以确定。
该采区采用综采工艺,机械化程度较高。矿井运输上山选取一台DTL65/20/2×22带式输送机输送煤炭,带宽650mm, 带速1.6m/s, 680S阻燃型输送带,电机功率2×22kw, 电压660 V。运输石门选取一台DTL65/20/22带式输送机输送煤炭,带宽650mm, 带速1.6m/s, 680S阻燃型输送带,电机功率22kw, 电压660 V 。运输顺槽选取一台DTS65/20/22带式输送机输送煤炭,带宽650mm, 带速1.6m/s, 680S阻燃型输送带,电机功率22kw, ,电压660 V。
根据以上条件,又因为采区倾斜长平均为848米,走向长平均为1000米,回采工作面的长度200米。 三、煤柱尺寸
参阅《开采方法》及《设计规范》可得,区段保护煤柱为15米,井田边界保护煤柱50 米,煤层一侧的保护煤柱为20米。采用沿空掘巷,即巷道采用留小煤柱护巷。
煤层厚度约为2.65、2.75和2.55m ,倾角约为12°,属缓倾斜煤层,属瓦斯突出矿井,采区的走向长度为1000m 左右就,倾斜长度为848m 左右,工作面长度在200m 左右,采煤方法采用综采。
四、区段斜长和数目的确定
采区走向长壁法时,根据工作面长、区段平巷宽度、护巷方式及煤柱尺寸计算区
段斜长,按区段斜长和采区斜长确定区段数。
根据该采区的情况,护巷方式留留小煤柱护巷,并采用沿空掘巷,综采工作面长度在200米左右,而采区走向长度L 为848米左右,区段数目定n 为个4个,平巷共8条,平巷和小煤柱共用宽度为48米,所以工作面长度l 为:
l =
L -L '
=200m n
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采区上(下)山的位置、数目和用途选择
一,采区联合形式
采区准备方式:联合布置,区段石门联系各煤层。
本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管理,因此上山不宜布置在煤层中。考虑本矿井煤层距离较近,M1、M2和M3煤层的间距为17m 和15m ,因此把下山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用集中布置。
开拓巷道完成后,在+1250标高井底联络巷施工运输、轨道、回风上山至+1400m标高。
运输上山:距离M3煤层10m 左右,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倾角12o,运输上山上部布置采区煤仓,下与运输大巷贯通,还有辅助进风的作用。
轨道上山:上部与回风上山贯通,布置有绞车房,上部车场,然后变坡向下,轨道上山距离M3煤层10m 左右,沿煤层倾向布置,倾角12o。
回风上山:回风上山与轨道上山同层位布置,具体见采掘工程平面图。
准备巷道布置完成后,轨道上山采用石门揭穿煤层,并与回风上山贯通,形成工作面回风石门;运输上山也采用石门揭穿煤层,并与运输上山贯通,形成工作面运输石门,并在运输石门中布置溜煤眼使工作面的煤可以溜到运输上山。
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完成后,开始掘进区段回风和区段运输巷,掘至采区边界处开切眼,形成工作面。
考虑本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必须先抽后采。
运输上山:巷道为半圆拱,采用锚喷支护。巷道内安设带式输送机运输,主要运煤及管线铺设、进风任务。
轨道上山:轨道上山下部与采区下部车场联络巷连通,巷采用锚喷支护。采用绞车串车运输,承担材料、矸石运输及进风。
回风上山:巷道为半圆拱,用锚喷支护,为采区专用回风上山。
上山的位置选在采区储量的中央,按其在煤层或岩层中布置的情况和数目确定为:三条岩石上山。该种方式满足于该采区煤层厚度较大,瓦斯涌出量较大的实际现状。该矿井的瓦斯涌出量较大,煤层的赋存比较稳定,且煤层的顶底板和围岩的岩性相对较弱些,所以结合本采区的实际情况,该采区的上山布置采用三条岩石上山。
其中将运输上山和回风上山布置在M3号煤层底板以下垂直距离10m 处,轨道上山也布置在距M3号煤层底板以下垂直距离10m 处。其中运输上山用于运输、提升煤炭;轨道上山用于运输材料、设备,提升矸石及行人;回风上山专门用于通风。采区采用集中上山联合准备方式,三煤层间通过斜巷或石门联系。
区段平巷的布置:区段平巷采用留小煤柱煤柱护巷(沿空掘巷),煤柱宽为5米,平巷布置方式为单巷布置。
采区联络巷道的布置:由于煤层间距较小,且煤层倾角较小,属缓倾斜煤层,上山布置在M3号煤层下垂直距离10米处,所以上山与煤层之间采用石门或斜巷相联系。
二、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
由于煤层属中厚、中等稳定,顶底板也是中等稳定,所以在巷道保护方面采用留小煤柱护巷,一个工作面区段平巷设置为一条回风平巷和一条运输平巷,共计两条,采煤工作面采出的煤经运输平巷运出后,直接由中部车场的溜煤斜眼到运输上山,不用设置集中巷。
三、煤层间、厚煤层分层间的联系方式
三层煤间垂直距离分别为17米和15米,煤层的倾角较小,采用斜巷和石门联接,这样能较少巷道的掘进量,在煤的运输上能较少投资,也减少运煤的难度。
四、采区上、中、下部车场型式选择
由于轨道上山布置在最下一层煤及M3号煤层的底板岩石中,根据矿井实际条件。 采区上部车场为平车场。
采区中部车场一般为甩车场,甩入绕道绕道式。
采区下部车场采用顶板绕道式车场,大巷用胶带输送机运煤。
第二节 采区生产系统综述
采区的生产系统如下: 一、运煤系统
该采区的运煤系统是由采煤工作面运至区段运输平巷,经运输斜巷,再通过溜煤眼,装到运煤上山的胶带输送机中,运至采区煤仓,在大巷装车,由主要运输大巷运至井底车场,然后由主斜井提升至地面。
二、运料排矸系统
运料系统是由副斜井运到井底车场,由主要运输大巷运至采区下部车场,装车后由轨道上山运至采区上部车场,由甩车道将矿车甩入区段回风平巷,最后到达采煤工作面。排矸系统跟运料系统的走向相反。
三、通风系统
新鲜空气由副井进入井底车场,进入主要运输大巷,到采区下部车场,经由回风巷道采区中部车场,由进风石门进入运输平巷到达工作面,清洗工作面的污风后,通过回风平巷,到回风石门,再到回风上山,到回风大巷,最后出地面。
四、排水系统
一般与进风方向相反,由采煤工作面,经由区段运输平巷、采区上山、采区下部车场、开采水平运输大巷、主要运输石门等巷道一侧的排水沟,自流到井底车场的水仓,再由水泵排至地面。
五、动力供应系统
由地面中央变电所将高压电送至井底中央变电所,再由主要运输大巷送至采区变电所,最后送至工作面。
第三节 采区回采工作面配备和生产能力验算
一、计算回采工作面产量
工作面年生产能力Q 可用以下公式计算(因为M3号煤层的产量低于M2和M1号煤层的产量,所以在此以M3号煤层计算) :
=200×1848×2.55×1.43×0.82=110.52万t Q =L ?D ?m ?γ?C a
年推进度:D a =330×1×5.6=1848m>1200m
式中:Q ——工作面年生产能力,t/a;L ——工作面长度,m ;D a ——工作面年推进度,m ;
m ——煤层平均采高,m ;γ——煤的容重,t/m3; C——工作面采出率。
根据以上的验算,证明工作面的产量达到要求。 二、确定采区内同时回采工作面数目
从以上的验算得出一个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就能达到一个矿井所需产量,所以该采区内的工作面数目只需一个就满足生产。
三 、备用回采面及掘进头的设置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掘进头数目与工作面数目之比为2: 1,所以在确定工作面数目为一个的情况下,掘进头设置2个。
四、采区生产能力的验算
工作面的生产能力为110.52万t ,则采区的生产能力Q c 为:
Q c =Q·C=110.52×0.82=90.62万t
所以该采区的生产能力满足要求。
第四节 开采顺序
论述煤层间、分层间、区段间、条带间的开采顺序及参数。
在设计的采区内,共3层煤,层间距为17米和15米,煤层平均倾角为12°。在一般情况下,都采用下行式开采,在遵循这个原则的情况下,条带间采用下行式开采,煤层间也同样使用下行式开采。煤层间先采M1煤层,再采M2煤层,最后采M3煤层这样的开采方式,能保护好下层煤顶底板的完整性,在下层煤开采时,能保证有很好的顶底板条件,在开采时顶板维护简单,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生产的投资。
第五节 采区准备工作及组织
一、采准工作
由于M1、M2号和M3号煤层的顶底板强度均属中等稳定,所以采区巷道的断面形似选为梯形即可;再者,工作面的生产能力较大,所以巷道的宽度设置为4.0米;该矿井为媒与瓦斯突出矿井,
回风平巷与运煤平巷布置在煤层当中,为防止大量的瓦斯涌入巷道内,所以采区巷道采用金属网锚喷支护方式。
二、采区巷道掘进顺序
为了保证矿井有正常的采掘接替关系,本矿配备了2个掘进工作面来保证矿井开拓、准备和回采巷道的正常接替。采掘比为1:2。
巷道掘进采用岩石电钻打眼,放炮落渣,刮板输送机运输。
4-2-1 巷道掘进进度指标表
第五章 回采工艺
第一节 设计回采工作面概况
阐明该面煤层的赋存情况、煤质和种类、节理和层理的发育情况;瓦斯、煤尘、爆炸性和自然发火情况;顶底板性质,回采范围内地质构造和水文情况。
1、 地层
煤田的区域地层,自下而上赋存有:二叠系(P )和三叠系(T )地层。
宏杰煤矿勘探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 2β)、龙潭组(P 2l )。地层特征见表1-2-1。
2、煤层
含煤地层为龙潭组,井田内自下而上共有6层可采煤层,其中全井田可采和基本可采煤层3层,厚度8.40m ;三采区可采煤三层,见表1-2-2。
1)1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上部,一般厚2.10~3.20m ,可采平均厚2.65m ,容重为1.46t/m3。全区可采,煤层稳定,属特低硫中灰煤,煤层硫份在0.82%,灰份平均16.23%,可选性好。
顶板条件:1号煤层煤层直接顶板为粉砂质,厚3.50m 左右,具水平层理,节理较发育。
底板条件:底板为泥岩、炭质泥岩,较软,无夹矸,吸水性较强。
2)2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一般厚2.40~3.10m ,可采平均厚2.75m ,容重为1.56t/m3。全区可采,煤层稳定。
顶板条件:2煤层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厚4.0m 左右,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
底板条件:底板为粉砂岩,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
3)3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一般厚2.10~3.00m ,可采平均厚2.55m ,容重为1.43t/m3。全区可采,煤层稳定。
顶板条件:3号煤层伪顶为粉砂岩、厚3.0m 左右,直接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水平层理发育。
底板条件:3号煤层底板为铝质泥岩,遇水易膨胀。
表1-2-2 煤 层 特 征 表
3、瓦斯、煤尘、爆炸性和自然发火情况 1)瓦斯
据相邻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资料,该矿属于高瓦斯突出矿井。 2)煤尘
1、2、3煤层均属无爆炸性煤层。
3)煤的自燃
1、2、3煤层属于不易属自燃煤层。
4) 地温
据矿井资料,煤层地温均为正常地温区。
5)其它
本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不易自。
4、构造情况
1) 褶曲
井田内地层为一单斜构造,比较平缓。
2) 断层
四采区内无任何断层。
5、水文情况
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二类一型,即以大气降雨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滑坡掩盖地段,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偏简单。
第二节 回采工艺的确定
1、截煤方式
根据煤层厚度,和生产能力为90万吨,为节约时间,落煤的方式采用端头进刀。割三角煤往返一次割两刀,采煤机选用型号MG150/355-W。
根据缓倾斜中厚煤层等条件选择MG150/355-W型号的采煤机:型号:MG150/355-W,生产能力:740t/h,开采范围:1400至200mm ,使用倾角:小于25°滚筒直径:1400mm 或1600mm, 截割深度:800mm ,滚筒转速:40.9r/min,牵引方式:无链牵引,牵引速度0至6m/min,机面高度:1200mm 。
使用此型号割煤机,每班割7刀煤,采用端头进刀的方式。
2、运输
1)工作面运输
工作面设计采用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型号为:SGB620/80T,输送能力为150T/H,
满足生产要求。设计长度为200m, 装机功率:80kw ,链速:0.86m/s, 双边链。
2)皮带输送机选用SGZZ880/2×400型,输送能力为150t/h,沿运输平巷一侧铺设,运输上山同样也使用皮带运输。
3)顶板管理
采区顶板的管理采用全部跨落法,最大控顶距大于液压支架的移架步距。
第三节 循环方式、作业形式的选择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一、工作面作业方式
循环方式采用三班制,两班半采煤,半班检修。
二、绘制循环图表:循环作业图
范文五:家具设计参考文献
正文:对于校园景观的类型,根据功能使用的不同,我们将它分为学习型场所、休息型场所、集会型场所、交通型场所、标识型场所、停车场及特殊景观等,本节就对华科大主校区每种类型场所举例深入研究①。
……②
……③
……④
[参考文献]:
①.江浩波,个性化校园规划——理想空间丛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②.周逸群,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③.包小枫,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理想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④.方惠坚,范德清,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⑤.姜林,王岩,场地环境评价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⑥.詹和平,空间,东南大学出版,2006
⑦.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① 郑家和,京沪港台设计论坛交流会访谈 2008-03-13
② 参见http://www.5ilog.com,中世纪的欧洲大学
③ 参见百度知道
④ 参见筑龙网,开放与聚合——现代高校校园规划分析与展望,赵中宇
⑧.黄承堂,高等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8
⑨.金黎明,张盛仁,舒晓旗,栋梁.空间——湖北省高等学校建筑与校园规划图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⑩.梁永基,王莲清,校园园林绿地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
11.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包存宽,陆雍森,尚金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科学出版社,2004
13.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4.李印,李如意,大学生行为学,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5
1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6.胡近,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17.孙孔文,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8.刘丽和,校园园林绿地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9.钱理群,校园风景中的永恒,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0.[德]尼考莱特〃鲍迈斯特,新景观设计,付天海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1.[日]田中直人,岩田三千子,标识环境通用设计,王宝刚,郭晓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2.[波]M.得瓦洛夫斯基,阳光与建筑,金大庆,赵喜伦,余平译,中国建版社,1982
23.[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
24.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5.安藤忠雄著,白林译.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6.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7.余树勋.园林设计心理学初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8.П〃M〃雅各布松.情感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9.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0.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2007
3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2.陈伯超.景观设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3.苏珊〃池沃斯.植物景观色彩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4.李迪华.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5.丁圆.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6.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7.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形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8.
38.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9.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的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5.
40.郑锐峰.大学校园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7.
41.吴雄熊.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42.金庆庆.大学校园主要户外空间的调查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6.
43.潘峰.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05.
44.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J]华中建筑,2006,(09).
45.赵坤,唐浪,任君华.清华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比较赏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8,(04).
46.唐纳德〃A〃诺曼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