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总第167期) 科学社会主义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邢云文
①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 把握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髓,,精神和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发展,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设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 ,,以人为本
〔 〔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5-0053-02
,可以概括为“求革命规律之“真”“务”,中华民族解放道路之“实”,形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以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一、求真务实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而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特点和实质。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着重突出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任务。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还在于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求”中国新民主主义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扬求
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经验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这段话是把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化,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当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使求真务实成为全社会追求的时代风气,成为我们这
①
〔收稿日期〕2007-07-20
〔作者简介〕邢云文(1969-),男,山西榆次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价值哲学。
?53?
《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总第167期)科学社会主义
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二、改革创新
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党中央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出发做出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基本特征,展示了这个时代人们所特有的精神风貌。改革创新的精神具有向外和向内两个向度,改革的精神针对外部世界,更针对主体的主观世界。一方面,是以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姿态创造新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另一方面是革除积弊、更新自我,培育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魂,的经验。,住机遇、中实现的,。,我国的面貌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到底都是改革创新的结果。改革创新则事业兴,因循守旧则事业衰,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结论。从当前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更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当代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种种难以克服的困境,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开发,已经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在此情况下,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这种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与和谐观念显示出其独特的智慧和魅力。
,代表了当,则,也是对传统发展目标的一种纠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所谓的“民本”不过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手段。但看到民众的力量,维护民众的利益,依然是一种进步的观念。在西方,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开西方“人本”思想之滥觞。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人本”思想更是在反对中世纪“神本”思想中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18世纪的康德提出了“人是目的”的响亮口号。马克思则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一个人的发展是,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其他人发展的条件”。
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但我们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是伴随着发展观的转依然不能忽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文化变而提出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盲目服从、静观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事态、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的心理根深蒂固。如何剔“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人本”思潮,是马克思主除这些积淀在国民心理中的积弊,调动起广大人民创新求变、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今后的改革大业仍然至关重要。
三、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成为当代中国的两个核心词汇。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看,源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发展观念,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已经使?54?
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的产物。
就当代中国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党的宗旨,体现了党在新时期“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时代作风。它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它要求我们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彻始终,都要努力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责任编辑 王建军
范文二:略论中国大片的时代精神
略论中国大片的时代精神
2002年以来,一些中国的大导演们怀抱着冲击奥斯卡的梦想纷纷进入了大片时代。他们以超强的明星阵容(大明星)、动则上亿元的投资(大投资)、强烈的视觉效果(大场面)亮相国内外影坛,冠之以“大片”之称。这些大片皆为同一类型即古装武侠片。大概导演们一致认为只有如此才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不是有句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吗?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大片”公映后并未获得预期效果,不仅没有实现梦想还受到国人的大量指责,甚至出现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类的戏说。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 事实上,导演们忽略了两个很基本的问题:其一,电影在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之前首先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大众文化它也不能脱离文化艺术的规律——应该具有一种内核即“精神”。一种文化艺术如果失去了其核心“精神”,即使外表如何艳丽也只能给人一种视觉冲击,而缺乏心灵的感受和震撼;其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真正内涵除了“民族的形式”之外更深层次所指应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先进、伟大、崇高的,是使人思考、给人启发、推进全人类进步的精神。综观历届奥斯卡获奖电影《乱世佳人》、《宾虚》、《与狼共舞》、《勇敢的心》、《阿甘正传》、《指环王3》等等,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都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核,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在开放的中国,这种“精神”应是最能体现现如今中华民族面貌的“时代精神”。
一般认为,大众文化的消费主题基本上是在漠视时代精神的情况下过分追求时尚型的文化感官刺激和轰动一时的文化廉价崇拜,因此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消费心理主动疏离了“时代精神”。殊不知“漠视”并不代表不认同,不受其影响。这些人没有了解“时代精神”的真正内涵。黑格尔认为,“时代精神”是“绝对精神”在每一个历史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它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是激励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动力。“时代精神”是为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它本身就具有“大众性”和“时尚性”。因此“时代精神”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是一种积极的因素。那么,现今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是包涵了传统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以人为本,表现为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自主意识与民族觉悟、法制意识与和谐精神。
我们再来看一看所谓的“大片”。主要以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两部国产片为例,兼谈《霍元甲》、《墨攻》两部港片。
《满城尽带黄金甲》为观众展现了古代皇家的豪华。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雷雨》的翻版。满眼的菊花,金碧辉煌的宫殿,繁复而单调的宫廷礼节和生活,一切都显得富丽堂皇。除此感官刺激之外就是老套的篡位、乱伦、复仇,最后以皇帝的至高无上、不可反抗结束。影片结尾场面宏大,杀声震天,血流成河,按说应该特感染人,然而却让人心无丝毫感触,一片茫然。反而是皇帝与元杰在菊花台上的一番话让人记忆犹新:“高台是圆的,桌子是方的,这是什么,这叫天圆地方。取法天地,乃成规矩。君臣父子,忠效礼仪,规矩不能乱。”如果说《雷雨》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的话,那么《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意义又何在呢?不会是对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批判吧!如果是,那么也太不时尚了!况且影片给人的启示是“权威(皇权)的不可违抗”,这与“时代精神”相差甚远。
《夜宴》在为观众展示一个古代中国的“哈姆雷特”的故事。同样是豪华的宫廷,阴谋与篡位,乱伦与复仇。甚至更荒唐:一个自幼深居宫中的皇后居然会绝世神功;一个弑兄篡位的皇帝居然会因为爱而甘愿饮毒酒自杀;更莫名其妙的是太子的复仇行为,哈姆雷特是因为人生的哲学问题所惑而犹豫不决,太子却不知为何?难道是为了艺术?影片以众人的死亡而终,却毫无悲剧的力量,更无“时代精神”可言!
以上两部大片从形式上都很民族,如古装、武侠、皇帝、皇后、宫廷、礼仪等等。然而这些只是“民族的形式”而非“民族的精神”。虽然《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涉及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规矩、秩序”但却是落后的而非先进的,更谈不上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 相比以上两部国产影片而言,港片《霍元甲》、《墨攻》略胜一筹。《霍元甲》以国人皆知的故事重塑霍元甲的英雄形象(由个人英雄主义成长为一个爱国主义大侠),他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令人敬佩,尤以与日本人比武一场让人悲痛并自豪。但该片依旧没有超越传统而实现突破。《墨攻》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个墨者用自己所学解救了梁国人,之后归隐的故事。除了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墨家思想的影子,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君王的丑陋和百姓的无知。不过至少它还有那么点儿实质的民族的东西,墨者运用智慧的策略、科学的方法击退敌人并且为了信仰不顾一切着实带有些许“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2006年我们所谓的大片确实缺乏一种“时代精神”,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社会心理趋势、群众情绪以及国人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并不知道征服世界仅有形式是不够的,本质应是“精神”的征服。正因如此,所以他们在奥斯卡的征途中屡屡受挫,在国内公映反响不如人意。(更多电影尽在www.1st086.com www.hh77xx.com)
诚然,电影是一种娱乐形式,但同时它也是一门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电影理所当然应承担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英格尔斯说:“现代化的人产生现代化的国家。”何谓现代化的人?首先他应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人。中国正处在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电影作为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应发挥其优势积极反映时代精神,加快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中华民族向来以“大”为美,这个“大”是包涵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两个层面的。真心希望中国的大片不再只是大明星、大投资、大场面的“形式”之大,其更兼具“精神”之大,惟此才不枉“大片”之称。
范文三:概括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
概括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
刘建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8日 11 版)
对于“时代精神”,我们至今没有正式的概括。党的文献中没有敲定,学界同仁也缺乏共识。我们只知道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这是早已确定并得到公认的,但其他相关内容则没有明确表述。这是当前思想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缺憾。
没有对时代精神的精当概括,就无法确切表述“中国精神”,因为“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当然也就无法确切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法进一步阐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任务是尽快找到概括时代精神的可靠依据。那么,怎样的依据最可靠?党中央吸取学者的智慧而形成的表述最可靠。其实,这样的依据早就有,只是大家没注意。这就是2006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所作的概括:“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
这段表述,虽然没有明确说就是“时代精神”,但从语境看,显然是对时代精神的尝试性概括。只是此后对此没有研究上的跟进,这一概括也没有得到最终的确认。
从内容上看,上述概括是恰当的,体现了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我们党的为民宗旨和群众路线,在当代中国深入人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也是当代中国紧跟时代的进取姿态的体现。“社会和谐”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根本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和平发展”反映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反驳了形形色色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确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当然,这一表述也并非已经十分完善。笔者认为,它的不完善之处主要是在四个方面的排序上。原有排序既有逻辑上的不完善,也有语调上的不完美。其中尤其是“与时俱进”一词定位不够清晰,也存在着与上下句在语调上不够融洽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作一顺序上的微调,将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表述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精神。
总之,学界应以党中央原有论述为依据,开展进一步研究,尽快形成共识,并最终由党中央加以确认。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范文四:时代精神的界定与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
作者:杨德平李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年12期
[中图分类号] D63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20(1999)05—0072—06
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深深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今中国,研究探讨时代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当今中国文明的本质和时代精神,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改造国民性格,转换传统文化和推动时代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精神的界定与特征
改革开放后在大陆兴起的“文化热”中,人们对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有益的探讨。在这一探讨过程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和使用“时代精神”这一基本概念。但是,对于如何界定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有何特征,人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很一致的看法。我们认为:时代精神是时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与内核,是对于时代文明最高层次的抽象,它决定于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时代文明的客观、本质的潮流及其发展趋势,并积极推动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界定这一概念时,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不宜说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社会心理或者说它属于社会心理层面。社会心理作为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人们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客观内容感性、直观的反映,包括人们的情感、意志、风尚、习俗和审美情趣等。它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既可以是进步的,又可以是落后的。而时代精神是对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时代文明本质的正确反映,单纯具有进步性。李秀林先生曾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指出:“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时代精神’?这是科学历史观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可不可以说,通常所谓‘大势之所趋’,就通俗地表达了‘时代’或‘历史时代’的主要内容;通常所谓‘人心之所向’,就通俗地表达了‘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注:时代精神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434.)。我们认为,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社会心理,即“人心之所向”,宜被称为时代气息、时代风尚或时代性格,它与我们经常探讨的国民性、民族性格相对应,而不宜被称为时代精神,后者与民族精神相对应。二、不宜说时代精神是某种思想体系。时代精神作为时代文明的基本内核,必然会对时代理性化的思想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作为站在思想体系背后的东西,它渗透、贯穿于思想体系之中,但毕竟又不同于这些思想体系,不具有思想体系那样严密的逻辑性,体系的完整性。它甚至比思想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哲学还抽象,是对一个时代文明最高层次的抽象,我们可称之为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它是扬弃了旧原则的带来历史新的冲动的“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的民族精神。”(注: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56.117.)
概括起来,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性,进步性和从先锋性向社会性展开三个基本特征。
1.时代性。文明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就文明的时代性而言,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文明发展虽具相对稳定性,但又变动不居,一个时代的文明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即其时代性。具体而言,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必然随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具有时代性,其中物质文明的时代性最鲜明,制度文明次之,精神文明再次之。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它中心的一环,都有为它所规定的特色之所在”。文明的时代性决定了时代精神的时代性,决定了此一时代的时代精神区别于彼一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个性。另一方面,因为文明变动不居,所以文明始终处于扬弃的过程。特别是人类文明进入16、17世纪之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明日益走出封闭状态,这样不仅同一民族文明内部有一个时代性扬弃问题,而且不同民族文明之间也有一个时代性差异问题,落后的时代文明要向先进的时代文明转换。时代文明的扬弃决定了时代精神的扬弃,决定了“时代精神对于更高的时代来说,可以成为时代局限性。”(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151.)
2.进步性。人类文明史已经表明,一个时代文明的发展,很难出现绝对、纯粹的统一状态,而往往会出现文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上没有而且也不会有‘纯粹的’资本主义,而总是有封建主义、小市民意识或其它某种东西掺杂其间。”(注:列宁全集(第21卷)[M].212.)虽然一个时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时代精神就是不统一的,精华与糟粕掺杂其间的,并不意味着时代精神的探寻就会无所适从,因为决定时代精神的只能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本质潮流及其发展趋势。正如庞朴先生所说:“文化的时代性内容中,那些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内容,形成时代精神。”(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151.)时代精神以其进步性对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从先锋性向社会性展开。时代文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时代文明本质在某一时代往往是以新生事物的面目出现,而不会迅速占居主导地位,因此,时代精神往往最初并不为囿于传统的人民群众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并不天然就具有社会性。勿宁说,它首先具有一种先锋性。正如卡尔·雅斯贝斯所说:“时代意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意识最初是少数几个人的精神生活。这些人知道自己是时代的真正代表。”(注: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5.)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的时代文明本质, 又必然具有远大前途,会日益得到发展壮大,因此时代精神作为契合时代文明发展需要的思想原则,其先锋性的扇面会逐渐展开,日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个从先锋性向社会性逐渐展开的过程,就是时代精神日益弘扬的过程,它虽然离不开走在时代前列的阶级、集团或个人的倡导,但时代精神的弘扬从其根本意义上来说,仍然是一个文明的改造、培育问题。
二、当今中国文明的时代性转换、结构与本质
尽管早在明代中叶(16世纪),中国文明就已若隐若现地呈现出许多走出中世纪的动向,但是由于当时世界范围内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仍主要在西欧社会进行,中国本土因为缺乏深层的经济、政治变动,所以“就整体而言,当时的社会及文化仍然徘徊在中古故道,中国尚自外于15、16世纪以来已经开始的世界性现代化过程”(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5.)。19世纪中叶以降,中国传统文明遭遇横扫全球的西方近、现代文明,进入传统文明尚未自我扬弃而实现时代性转换,便遭遇外来文明而被迫实现时代性转换的特殊剧烈的文明转型期。中西方文明的这一交会,一方面,是不同民族特质的时代文明的遭遇、碰撞,另一方面,也是不同时代特质的民族文明的冲突、交流。毋庸讳言,中国文明的时代特质要落后于西方文明的时代特质,她要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化转换,也就是时代性转换。中国文明虽在近、现代史上同时面临时代性转换和民族性改造问题,但可以说近现代中国文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时代性转换,因为近现代中国文明的民族性改造在遭遇西方文明后便很难自我实现改造、转换,而主要应靠时代性转换来完成这一任务。这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但前者是主要方面。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因为文化的时代性并没有国界,先进的时代性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向,特别是在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化的途程中,现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都是为世界各民族所必需的,决非属于某一民族专有。”(注: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79.)所以, 近现代中国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实质上是融入世界性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主流,逐渐占有世界先进文明时代性本质的过程。近、现代中国有识之士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层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良与革命,都自发或自觉地反映了这一历史必然规律。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代(1840—1919年)、现代(1919—1949年)和当代(1949—1978年)中国文明都没有实现这一现代化转型。当今(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文明秉承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文明,初步实现了始自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传统文明的时代性(现代性)转换,具有不同于前三者的时代文明个性即时代性,这突出表现在其独特的文明本质上。
当今中国的物质文明,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密切相关。一方面,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中国市场日益与世界统一大市场汇合,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时代文明本质之一,使得当今中国文明首先在物质文明层面呈现出与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文明不同的个性,前三者主要是以自然经济或者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时代文明本质之一。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与市场经济一起顽固存在。
当今中国的制度文明,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制度文明标志和核心的法治文明开始萌芽,当今中国许多制度逐步制定、完善并与国际惯例接轨,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时代文明本质之一,使得当今中国文明在制度文明层面呈现出与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文明不同的个性。前三者虽然在根本制度等许多方面有明显不同,甚至本质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前三者制度文明的核心和标志主要是“人治”,这是由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残存以及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等原因,当今中国制度文明仍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人治”与“法治”的并存。
当今中国的精神文明,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逐渐合龙,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时代文明本质之一,使得当今中国文明在精神文明层面呈现出与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文明不同的个性。前三者的科学技术,尽管有所发展,但并没有面向市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没有步入法治轨道,没有融入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发展仍嫌滞后,科学技术也带来一系列的例如环境污染等后遗症,愚昧与迷信仍大量存在,伪科学经常兴风作浪,全体公民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法纪观念也急需提高。
上述分析表明,当今中国文明结构纷繁复杂,文明发展并不平衡,仍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础上艰难地实现着文明的时代性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尤其以市场经济,法治和科学技术引人注目。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构成当今中国文明的本质,鲜明标志着当今中国文明已经真正、主动融入世界范围文明现代化的本质潮流并一定程度占有了世界先进文明时代性本质,集中体现了当今中国文明不同于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文明的时代性,充分说明了当今中国文明已初步实现始自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传统文明的时代性转换。
三、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作为时代文明的精髓,决定于时代文明本质。当今中国文明本质即市场经济、法治与科学技术,由此决定了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为主体精神,平等精神,自由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权利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当今中国,要大力弘扬这些精神。
1.主体精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市民阶级的崛起和市民社会的建立。人类走出中世纪向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一个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市民社会日趋独立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19世纪英国法律史学家亨利·梅因爵士所精辟概括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注:参见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6~97.)。 如果说自然经济与身份社会是一致的,那么市场经济与契约社会、市民社会就是统一的。在身份社会,一个人的权利义务都被常驻不变的名份所确定、支配,因循守旧、得过且过自然滋生。但在市民社会,人们是按照契约而不是身份来设定权利义务的,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充满选择、变易和风险的契约面前,当事人必须而且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自由竞争,自己设定权利,自己履行义务,自己承担责任。换句话说,作为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具有自觉意识,从而极大地表现出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即主体性。
2.平等精神。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要求生产者和交换者处于平等地位。马克思说:“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197.)在商品交换中,在签订契约、履行契约时,市民平等地存在,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承担义务。恩格斯说:“权利的公平和平等,是18世纪、19世纪的市民打算在封建的不公平、不平等的特权的废墟上建立他们的社会大厦的基石。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产品按照这个价值尺度在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自由交换,这些……就是现代市民阶级全部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意识形态建立于其上的现实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210.)商品的生产交换必然要求平等,商品经济的发达必然导致平等精神成为市民的“牢固成见”。
3.自由精神。马克思说:“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102~103.)商品交换与契约,一方面要求市民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另一方面又要求任何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承认别人的自由。换句话说,商品经济决定了市民的自由是不妨碍自由的自由,尊重别人自由的自由,契约、法律许可的自由。这正是现代自由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4.开放精神。马克思曾说:“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然需要以民族的姿态出现,对内仍然需要组成国家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如果说自然经济可以也必然自给自足、自我封闭,那么商品经济则意味着广泛的交换和日益扩大直至全球统一的市场。本质上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这决定了开放精神必是市场经济的精髓。
5.民主精神。现代法治与民主制度相联而存在,它首先关注的是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严格依法办事,即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权力,保证其不因滥用而侵犯人民民主权利,因此,现代法治必然以民主性为其本质特征。法治的产生发展与体现民主,追求民主,保障民主的宪政制度和其它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统一的。在法治社会,法律不是对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而是“人民自由的圣经”。任何把法治仅仅作为治民工具,治国工具的思想都是片面的。法治的民主性,是法治的首要旨义,不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是不存在的。
6.权利精神。现代法治以权利为本位,权利意识是法治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著名民法学家王利明教授指出:“现代法治的精神,在于对权利的合理确认和对权利的充分保障。”(注: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法治以权利为本位,其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作为社会主体及法律关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关注、要求、保障和实现自身权利和利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法治不是作为社会发展外在、强加、消极、被动的东西而存在,而是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自觉的社会行为。换句话说,现代法治以权利为本位,使得社会大众与法律之间形成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与协调统一的关系,而不是人与法的主客体的刻板二分,从而使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7.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它和知识的传播,技术的运用,教育的发达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此外,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建制及科学技术活动本身还具有共同协作、相互合作的特性,而且科学的发展正是与伪科学、愚昧、迷信、教条以及反科学思想作斗争的过程。总之,人类社会几乎没有纯粹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它无不打上社会需求、社会传播、社会运用的烙印,最终形成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的研究、传播、运用及其人员网络。因此,我们认为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这门学科的精华,不仅是对科学技术活动本身单纯的反映,而必然是这个网络系统的精髓。因此科学精神应该是: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批判精神和协作精神的统一。
[收稿日期]1999—04—02
作者介绍:杨德平(1972—),湖北洪湖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2 李娜(1975—),女,四川资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2
范文五:中国时代精神
中国时代“精神”汇集(部分)
五四精神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井冈山精神
其主要内涵是:坚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这一精神的主题,体现了井冈山精神的最显著特征。江**将井冈山精神高度概括为24个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
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南泥湾精神
1941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极端困难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八
路军359旅开进南泥湾屯垦。经过艰苦奋斗,南泥湾成了陕北的“江南”。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1942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其核心和主题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战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救亡图存、民族解放为主题,以自强、团结、牺牲、坚韧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产生的,是一种体现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两个坚持”(坚持团结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 )的科学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继续创业精神。
(**同志曾经指出:“西柏坡是**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运筹帷喔,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
北大荒精神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按照党中央“屯垦戍边”的方针,开赴地处黑龙江省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开拓。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北大荒精神正是在这特定的 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 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大庆精神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求实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生动反映,也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它的实质是: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志曾对雷锋精神作了全面而精辟的概括,即“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同志,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中国已成为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
学家大会上,阐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抗洪精神”是全国军民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战胜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地区特大洪水而形成的崇高精神.。1998年9月29日江**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概括出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 的领域。次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贺电指出,希望航天工作者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紧紧瞄准人类探索宇宙活动的前沿,不断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境界。l0月20日 ,解放军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指出,载人航更籍幂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特区精神
——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
——自立、自强、自信的拼搏精神。
——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互助精神。
——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
一一公正严明、规范有序的法治精神。
一一崇尚知识,完善自我的学习精神。
——公开透明的民主精神。
——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198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的经济特区不仅创造了举世惊叹的物质文明奇迹,也创造了支撑特区经济迅速崛起的特区“十大精神”2000年八月,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时,提出了特区“十大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