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以安全之心敬畏生命之重.doc
以安全之心敬畏生命之重
参加工作以前对电的认识只局限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科学家富兰克林放起了一只风筝,并由此发现了电这种物质。另外一个印象就是物理课本上那摸着圆球,头发却根根竖起的有趣画面。当然还有就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人类脱离了黑暗的夜晚。对于电与安全丝毫不能联系在一起。但穿上那身国家电网的蓝色工服,开始渐渐明白电与安全永远会相依相伴,从不分离。
每一位员工大走进公司的第一天,手里都会收到一本《国家电力安全规程》,然后目标是全部背诵,顺利通过各种形式的安规考试,才能顺利上岗的经历。老师傅总是说:“好好背,这是用鲜血写成的书,是保障安全的武功秘籍。”“安全”这个概念第一次驻足脑海,开始用心去品读安规中的每一条,把她理解为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法宝。
直到第一次走进变电站,看到那些高大的设备,第一次去操作刀闸,第一次举起验电器去验电,第一次去挂接地线,才意识到电是个如此危险的东西。安全的意识也如春天的小草般生根发芽。开始可以去提醒着安全,去提醒着学好用好安规。每次操作前要认真的带好绝缘手套,每次挂接地线前都仔细的去验电。
听了无数场安全讲座,观看了数不清的电力事故视频。讲座讲得人头皮发冷,视频看得人毛骨悚然,强烈意识到危险竟然与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似乎伸出自己的双手就有可能触摸到。开始明白安规为什么每年都要考,安全月活动为什么每年都要搞,因为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才能安全。
回想事故的画面,一句话跃然脑中,以安全之心敬畏生命之重。没有比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这样的事情更让人痛心,更让人难以接受。生命本就是造物主神奇的妙笔。有了生命的存在,才能与同事共同打拼事业,
有了生命才能与家人共享温情,所有的一切都是已生命为基础。既然生命是如此之重,作为电力工人,只有时刻保持一颗记挂安全的心去工作,不麻痹大意,不抱侥幸心理,踏踏实实的去安全工作。一句宣传语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但对于电力工人来说就是“珍爱生命,时系安全”。
为了生命的绚烂多彩,为了生命的独一无二,更为了生命的只有一次,务必时时处处保持一颗安全之心,时系安全,远离危险,珍爱生命。
范文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摘要: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塑造了这样的主人公: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能不做不想做的事情,这不得不做的,却总也没有好结果。毕飞宇塑造了一个肉身与精神同样沉重的红豆,将二胡作为移情的对象,可它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对主人公的救赎。红豆,最终以生命的完结而告别痛苦无奈的一生。
关键词: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红豆;肉身;精神
毕飞宇的《雨天的棉花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天生内向而容易害羞的男性身份的红豆,走上了战场,被敌方的炮弹气流击晕而被俘;由此被误认为已牺牲而被赋予“烈士”的称号,这种结果得到以他父亲为代表的家人和社会群体的认同。但活着的红豆突然归来了,一切有待于重新定位,在自认和他认“耻辱”的情境里,产生了让红豆不堪承受之重的压力,使其可生存的空间不断缩小,而导致其精神严重错乱,最终死亡。通过红豆,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体生命活着的疼痛与无奈;让我们深思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烈士文化”;让我们在主人公忧伤的二胡声中,思考着一个注定不能当英雄的红豆的生存境遇。
一、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
红豆最终没有如他“一把手”英雄父亲所愿,做成英雄,他回来了,而且还披着永远也抹不掉的“汉奸”、叛徒、俘虏的身份定位。红豆后来告诉“我”:“我有点怕,我有过自杀的机会,可我怕,我怕死掉。”红豆从一个“爱忸怩、爱脸红的假丫头片子”直至从战场上“耻辱”的归来,而他的归来是他悲剧命运的展开。
红豆归来,他来找“我”:“很对不起,我是红豆,”“我没有死,我还活着。”这短短的几个字,作者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为自己个体还存在而对他人的愧疚;同学聚会“杀鸡的场景”开始了红豆心理的进一步展现:“鸡好好的,而红豆的手掌却鲜血如注,”“红豆的眼发出接近于崩溃的死光,”“不杀,我绝对不杀。”杀鸡的动作唤醒了红豆在战场的记忆;红豆回家,他母亲说:“豆子,妈看你活着,心像是用刀穿了,比听你去了时还疼,豆子。”红豆问“我”:“我妈这话是什么意思,好像是巴不得我死掉。”其实,红豆何须再问?红豆从战场上这个极限情景中回归到他日常生活的环境,在变态战场上活着回来的红豆开始了他在常态生活中无力的挣扎,他说:“我怕死掉。”可是他的存在对他的父亲来说是一种耻辱,红豆自身退却了,因连他自己都觉得他活着是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应该死去。所以,红豆说他自己“不配吃家里的饭”;他自己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到那种地方(图书馆)工作”;“我怎么能要孩子呢,我这种人怎么能要孩子”。红豆认为自己不配吃饭、不配在图书馆工作、不配结婚生子,他在自己的遗像前说:“我希望这一切全是真的,一个我死掉了。”不光他的父母希望他是真正的死去了,连他自己都希望自己死去了。
红豆这样描述战场:“打仗时,就只剩下人了,你要我的命,再不,就是我要你的命,”“子弹壳全是长眼睛的,在天上乱飞,寻找你的性命,找到了它就要夺走,就把你
范文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不会无故自杀。按照一般规律,自杀者伴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但具体到某一个人不能一概而论。 前不久,原台湾桃园市动保园区园长简稚澄遗体火化,年仅32岁。从新闻报道看,简园长用自己经常给动物执行安乐死的药物结束了生命。有人说所谓的爱狗人士的网络攻击是造成其离世的原因之一,但桃园市推广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刘盈如曾撰文:《不良体制会杀人》,认为简园长其实是“死谏”。在此笔者将简要分析简园长心理压力的来源,网络言语攻击者的心理背景及遭遇攻击时的应对方式。 人不会无故自杀。按照一般规律,自杀者伴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但具体到某一个人不能一概而论。简稚澄就职于动保园后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出现,对她来说,这些负性情绪非但得不到纾解,却与日俱增,最终发生了我们都不愿见到的事。但她真实的心理状况我们不得而知。网络上子虚乌有的无理攻击是不可原谅的,但笔者相信那只是简园长压力的一小部分,而且从最初她主动选择无人愿意去的动保园看,她是一个不太在乎世俗舆论的内心强大的人,应该并没有把那些网络口水太当回事。但长期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如果无法自行排解,还是建议尽早咨询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受客观条件限制,笔者只能从网络上的碎片信息分析简园长心理压力的来源,如下见解难免以偏概全。 内心压力与冲突 简园长是一个兼具内心柔软与强大的女性,她“天真、善良、一股傻劲、永远不会拒绝别人、也不敢要求别人,什么事情都自己来”。对动物的爱让她选择了到动保园照顾流浪猫狗。“虽然她在收容所帮助了很多狗狗,让它们最终得以被领养。然而她也不得不经常给一些重病年迈或者无人领养的狗狗执行安乐死”。两年间她不得不亲手为700多只动物执行安乐死。接受采访时她曾表示:安乐死程序与执行者的心理调试均不在兽医的必修课程之内,而她第一天上班便见证了六七十只动物安乐死的过程,回家哭了一夜。据说,“其中一只狗甚至主动把腿伸给医生等着被注射,3-5秒钟的时间很短暂,但在每个执行人心中都留下一道伤,好像我非要你死的那种,这件事情很难放下,狗可能走了就走了,而活着的人其实是在受伤”。尤其简稚澄觉得动物与人生命没有什么不同,对她这样的爱狗者来说这种创伤更甚。同事说她是那种会一边执行安乐死,一边难过落泪的兽医,对她来说每次执行都是一次急性应激,她既是“行刑者”也是“送行者”,这是两个对立的角色,其内心冲突不言而喻。 而她又不愿离开,因为离开了更没人愿意做。 工作压力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表示,桃园市有全台密度最高的犬猫繁殖业,当局不肯从源头严格管制把关,结果就是累死末端负责收容的同仁与不忍的百姓,动物则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不去谨慎面对源头――繁殖买卖业的管理以及家犬(饲主责任)的管理,流浪犬问题就一直源源不绝的从各个地方被倒出来。而当地政府又在计划明年的零安乐政策,无疑会让疲惫不堪的收容所雪上加霜。 一位有经验的兽医指出简稚澄可能面对的压力及无奈:一??兽医要面数百条狗狗,只要一没照顾好,随时都可能遇到动保团体投诉。很多动保团体对收容所相当严格,一点错都不能有。狗不能互咬、生病、消瘦,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骂,长官也会要求你检讨。收容所的环境又极度不良,兽医在收容所要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事,远超乎外人想像,心理压力无人知,能待久不容易。 桃园市推广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刘盈如曾撰文称简园长是“死谏”:“你其实不是自杀的,你是被不良的体制谋杀”。“甚至还被某市议员消费为是被激进的动保人士所害”。动保制度让她一次次无奈地地杀死同伴,最终她选择让制度杀死自己,以死明志。简稚澄称:“希望这件事能被世人看到,选择用狗安乐死的方法,是要凸显现有台湾动保结构问题。末端的资源、人力不足,资源管制工作无法做好,流浪狗到了最下游的收容所都是苦难”。 舆论压力 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也给某些人以机会,为其肮脏的内心穿上了华丽的外衣。有些人在网络上道德谴责付出爱心的人,而自己生活中却和网络上自己标榜的道德卫士相去甚远,网络上给了他们一个专有的称谓叫“圣母婊”。他们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玩的是“双重标准”和“道德绑架”,自己做不到却对别人上纲上线,满嘴的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当简园长不得不为700多只动物执行安乐死之后,网络上便开始有人攻击其为“女屠夫”与“女刽子手”。大部分人是在根本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便乱发评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且根本就不是爱护动物之人,试想如果真有那么多爱护动物的人,动物收容所怎能狗满为患!他们大多是基于这样的心理,认为网络可以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表言论可以不负责任,因而无所忌惮,而且由于人数众多,即使出事也会因法不责众,最后不了了之。另外网络维权的确有诸多困难。 对于网络口水如果我们太把它当回事,那就真的像是那么回事,如果不把它当回事,那就什么也不是。而且网络并非可以隐身之地,我们在网上的每一次留言、每一次搜索,甚至每一次点击都是有记录可查的,所以造谣中伤者、妖言蛊惑者,无人追究便罢,有人追究的话,是一个都跑不了的,不要心存侥幸。简园长也曾无奈地说“我问心无愧就好”。在此借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从容地留下了三封遗书,分别给丈夫、家人与同事,内容提及动保政策与现实的难题,以及内心煎熬,也不忘托人照料自己认养的流浪狗“鸡蛋黄”。 她将继续用大爱唤醒众人的良知。 张国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重点关注情感障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及科普论文多篇。
范文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
了。
泰戈尔这两句简单的诗,却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凡事不能过度,不可强求。
花开花落自有时,大自然总能把最美丽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调和出来。爱花之人都应知晓:顺其自然才是最好,过分的期望与呵护不异于暴风骤雨,会让花无奈地凋零。为人处世也是一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承压底线,当巨大的压力如洪水般袭来,冲垮了这道底线时,人就会像花一样枯萎凋零。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的“梦之队”乒乓球队遭遇了滑铁卢样的打击。分量最重的奥运会男单金牌流落到韩国选手柳承敏的手中,而使中国乒乓球队未能包揽奥运会四金。
28岁的“三朝元老”孔令辉和24岁的男乒中坚马琳,都在双打和单打中“提前”出局了。压力确实太大了。从最早孔令辉和阎森的双打名额之争,到最后王皓和王励勤的决赛资格之争,从牛剑锋的长期蓄势待发,到马琳的悉尼遗憾雅典补,压力早已埋下伏笔,只等临战时刻一触即发。
当压力成为习惯,紧张、僵硬和畏首畏尾就成了条件反射。
当时,外国记者对中国选手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拿到金牌,你的压力有多大,”没拿到金牌的王皓承认:“不管进决赛的是我还是王励勤,谁赢了都想站到最高领奖台上,压力肯定大。”但拿到金牌的张怡宁说得好:“谁都
1
会想赢怕输,但想得过多只会不敢打,不能积极主动,这对比赛肯定起不到好作用,既然这样还不如把这口气打出来。我们打比赛,打来打去还不是在和自己斗,”
生命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当一个人被过分要求时,往往会走向极端。过分的期望会像一把锋利的小刀插在承受者的胸口,让人血流不止而走向衰亡。有句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人们一定要小心控制手中的期望和要求,不能让其泛滥成灾。
凡事要讲究适度,顺其自然。如果强求鲁迅选择医生的职业,那么我们会失去一位文坛巨匠,中国的现代文学史无疑也会黯淡许多。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也会遇到过高的期望,过分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有善于自我减压的心态,不能把压力过分地堆积起来,这样会让人变得脆弱不堪,就像充气的气球,超过了承受能力,就难免走向毁灭。
少一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花儿会更加娇艳欲滴;
少一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琴声会更加悠扬动听。
2
范文五: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十堰心理故事: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11月26日早上,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另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新闻媒体“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仅2005年,“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柏和心理咨询中心 曲鹞奇:
外部环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外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自杀心理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对外界环境严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这里谈到的外部环境,包括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三个部分。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旧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被否定,但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的确立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规范的模糊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和谐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隔离现象。包括大学生与同龄群体的隔离和社会大环境的隔离两个方面。长期的社会隔离,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个体的过度关注和对生活环境的极端不适,甚至容易滋生对社会竞争的社会恐惧感。
其次,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大学生自杀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
最后,从学校环境来看,作为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学校环境,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整体环境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首先,面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较差的现状,大学缺少应有的补救措施。其次,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偏差。最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薄弱,致使一些本可以自我调控或通过及时干预救助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最后酿成了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1.2 主体内在原因是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关键
虽然外在的环境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大学生内在脆弱的心理环境才是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关键。挫折承受力差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基础。
心理冲突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内驱动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急剧变化时期,挫折承受力较差,当外部的多种因素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会形成许多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和矛盾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就会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进而有可能发展为神经症或精神病,甚至导致自杀。
大学生心理疾病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头号杀手。国内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者中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者为39.27%。在我国大学生中与自杀相关系数最高的心理疾病主要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抑郁和自杀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的认证。
1.3 导致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
诱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常见生活事件主要有:恋爱受挫、学习压力过大或学业成绩不理想、出现不及格、人际关系冲突、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认为患有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等。这些问题症结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则容易成为自杀的直接诱因。
2 大学生自杀的干预策略
2.1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
在学生中要大力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和专业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和学生家庭及原所在中学的沟通,防止由于家庭变故导致学生心理抑郁,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各种人生经历。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人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自我调适。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2.2 增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意识
高校应着重培养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意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自杀的前兆或有关心理异常情况反应的特征,使学生有随时准备承担自杀危机干预者的角色的意识。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总是与自己的同学朝夕相处,同学之间情况比较熟悉,很容易发现周围同学的心理异常和自杀前兆症状。当同学中有异常现象时,要有危机干预意识,及时向有关老师和家长反映,发动全部力量及时干预。
2.3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持续稳定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受不良心理因素困扰的大学生,如果无法自我摆脱或及时得到帮助,便可能出现自杀念头。而通过心理咨询,配合适当的心理疗法,有可能避免自杀念头发展到自杀行为。 此外,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是预防自杀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应由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或受过心理学培训并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来承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以安全之心敬畏生命之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