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生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小结
小学生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小结
《新课标》对小学生书写的要求是:基本做到能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字,在执教学校安排的硬笔书法校本课程以来,我有以下思考:
一、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
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1
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我们对于书法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应定得过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有一个大的飞跃是不现实的,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求快、多,力争少而精,使学生学一个会一个,学一个改一个,培养学生自信心。学生能够从亲手写成第一个端正、美观的字开始,逐渐对书法产生兴趣,达到持之以恒的效果。
三、做到讲练结合。书法课不同其他课程,应坚持讲练结合的原则,讲练相互穿插,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讲不练无异于纸 上谈兵,因为写字毕竟是一门技能,一些问题,只有在学生实际书写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同样,只练不讲,学生练字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盲目性、随意性强,也不会很快掌握技法。因此,应提倡教师随讲学生随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四、课内练写与课外练写相结合。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受到控制,要全部在学校得到巩固是不可能的。光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既不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不会使学生的习字有太大的改观。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有课外练写,以此作为课内练写的延伸和补充。在课外练写中,由于时间、空间可自由发挥,学生只要有兴趣,有责任性,就能把字练好。对学生课外的练字,教师不必布置过多的字,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正面鼓励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个别指导,不能撒手不管。为此,教师要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写字兴趣。
3
4
范文二:硬笔书法作品的构图形式
硬笔书法,不仅要求书写正确清楚,合乎规范化,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强调造型美观生动,具有艺术性,使人赏心悦目,因此它是一种实用价值很大的艺术。因为它既有毛笔字的风味,又有硬笔字的特色,故称之为硬笔书法。
欣赏硬笔书法,就是欣赏其令人引起审美愉悦的艺术性。这艺术性不外乎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和风格美四个方面。
硬笔书法的线条美,概括表现在钢笔的特性,点画的形态,用笔的节奏上。试拿楷书“永”字来说,线条流利、挺拔、肯定,具有硬笔的特性:点如堕石,撇如兰叶,勾如铁钉,点画分明,各具形态;用笔有轻有重,轻细重粗,速度有快有慢,快骏慢沉,富有节奏感。唯其如此,“永”字的八种笔画才有力度、动态、韵味,线条很美。
硬笔书法的结体美,主要表现在各种字体的造型上。不论正、草、隶、篆、行,都要按照比例、匀称、均衡、平稳、对比、照应等多样而统一的美的规律来造型。如行书“书”字来说,其中八条横画,除一条横画省掉之后,其余七条横画长短不一,俯仰有致,一气呵成,极尽变化之能事。而整个“书”字稳健多姿,静中见动,给人以雕塑般的造型美。
硬笔书法的章法美,都是表现在整幅作品的构图上。硬笔书法的形式有两种,一为传统的直写,一为现代的横写,但都要求“行行要有活字,字字型须求生动”,构图完整、自然、贯气、和谐、浑然一体有情趣。给人的感觉是工整优美的形式如同图案画,装
饰性强,流动空灵的如同轻音乐,趣味性强。
硬笔书法的风格美,则表现在作者独特而又强烈的个性色彩上。“字如其人”,由于各人的技巧、修养、个性等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有的如高山大海,十分豪迈;有的如小桥流水,非常优雅;有的如飞天,轻盈飘逸;有的如苍松,朴茂坚实;有的清新如带露荷花;有的端丽如映月玉兰。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硬笔书法章法在形式上除承袭传统毛笔书法章法外,还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横式排布。毛笔书法幅式一般有:中堂,条幅,横披,册页,屏条,斗方,手卷,楹联,扇面和扁额等等。硬笔书法所表现
的多为这些幅式,但都以微缩形式出现。当然也有类似于毛笔书法章法幅式大小的,只是极少见而已。
通常完整的章法由正文、款识、印记三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纵有列、横有列或横有列、纵有列二种形式宜书写楷、隶、篆等书体,这些字体较工整,端庄,凝重,静态成份比重较大。纵有列、横无列或横有列、纵无列的形式宜书写行书、行草或草书等动感效应强的书体。而横、纵均无列的形式则宜书写行草,草书等书体,以期表现一种飘逸,洒脱的美,其动感效应更强。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便是成横、纵无序,“乱石铺阶”状。给人以神逸、飘然的美质享受。
竖写式多齐天齐地或齐天茅地,亦即各行起首字在同一直线上,或各行尾字在同一直线上及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横写式如果书写正文为现代文章(诗歌除外)则首行起首字宜错开两字书写,每行左(除首行)与右的临界字应在同一竖直线上。
无论是竖写式,还是横写式,款识文字都尽量不要超过正文首尾,或与之相齐。
上款是指为礼貌起见,而题写索书者的姓名的文字。一般上款位置较高,如:##方家请赏,先生雅嘱等。
下款是作者对正文内容的出处,评介或感受及作者创作时间、地点、作者姓名、字、号等的文字。一般情况来说,对正文的评介,感受的文字大都略去,只题写正文作者姓名、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者名姓。多见下面几种落款方式: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牧夫;甲戌年荷月上浣于包头寒墨斋 牧夫书;敬录东坡先生词 牧夫广宁书;右录板桥先生句 甲戌年初秋 单广宁;
在用印方面,由于硬笔字体大小的约束,故不能用毛笔书法章法来要求。一般情况下,印章大小不应大于正文字体,但也不能过小而显寒酸。如果因印章过大或过小而与正文字体大小相差悬殊,则最好不钤。过大显臃肿而破坏整幅画面的平衡,过小显得单薄小气。
一般情况下,可大体分为立轴式、扇面式、楹联式和横写式几种。
立轴式构图通常为中堂、条幅、横披、册页、斗方、手卷等幅式的构图。立轴式构图因图幅长宽比不同而天地、左右留白各不同。图幅长大于宽,纵向取势的,应天地宽而左右窄。这种留白方式与整幅气韵是一致的。楷书、篆书方整而严谨,宜横纵成行,行距大行字距。隶书字体横向取势,故应字距大于行距。当然如在有界格内书写,则篆、隶、楷都不必强求字距与行距变化,但宜在单字上有所变化而达到字距与行距间的微小差距。行书、草书一般情况下要求行距大于字距。
范文三:[转载]硬笔书法作品大全(史上最全的硬笔书法作品目录)
推荐
荆霄鹏
田英章
顾仲安
周培纳
沈鸿根
倪俊冬
李春勇
陈 伟
王正良
张 颢
吴玉生
周 永
丁永康
贺东祥
姜 浩
颜晓军
臧 磊
李炯峰
江苏余中元
周 永
臧 磊
蔡金星
陈立雄
李宗洪
邵泳中
陈清云
王兴汇
宋志峰
马 蕾
王筱茹
王惠松
胡 奕
姚旭荣
陈 广
张阿五
张宏元
陆 勇
李德会
汪寅生
郑可春
吴邦志
杜伟国
陈学光
**石
顾键鸿
孙 健
蔡敬崇
孙步国
王亚雷
朱志仁
樊秋明
孙建中
凌晓兵
秦连柏
金有艺
邓立强
高 辉
殷 农
孙 鑫
陈 平
张 军
马新俭
刘 兵
李守卫
曹瑞林
马 明
杜红军
韦晓枫
钱建华
刘有林
严 正
徐 澄
王仲贤
田 原
蔡 新
张锡庚
程柳初
黄 娟
王卫军
赵小飞
朱海波
任建娥
金日发
范广东
陈 鹏
王夏华
杨 帆
范益军
刘山林
浦建青
徐贵明
姚林锋
梁桂东
陈克年
王灵善
刘湘峰
刘新贤
居永良
葛 杨
范振斌
许建刚
邢宗仁
徐 峰
吴有防
钱舜华
何天海
徐海明
王德智
何勇平
孙 利
唐东进
盛树新
邢高祥
浙江王正良
吴一桥
谢继东
谢非墨
郦一平
贺东祥
许晓俊
郑明耀
祁 斌
曹明群
潘 现
高甬春
朱勇方
吴新春
钱林萍
毛燕萍
吴 舫
钟妙明
吴新如
王冬龄
施建锋
羊元高
姚玉良
任 平
祝遂之
张逸天
林光喜
杨 军
王建松
郭向锋
梁鸿斌
陈振濂
蔡纪辉
蒋亚军
金林生
韩建良
何幼慕
白 砥
杨宇力
瞿 熊
蔡向毅朱胜勇陈 侃陈舟波陈 纬胡茂伟陈 伟李文采陈 伟
洪邦桥
姚荐杭
范林庆
叶亦斌
骆恒光
方志恩
朱校兴
林 磊
卢春女
杨建民
王柏勋
谢岸斌
陈碧秋
汤 力
曹寿槐
方之明
罗 云
胡 波
何晓东
丁 盛
潘英杰
王 震
傅祖民
李 佳
郭建党
袁卫民
王卫平
辛学洲
施建利
潘永锋
张林忠
李华军
李多来
徐江波
何立东
王志良
严敏灵
甄柏钧
陶复元
吴望生
龚金夫
王阳君
胡迪军
徐光虎
徐光伟
王成辅
叶长林
朱徐杰
陶荣生
洪金龙
黄 河
陈雄杰
许 坚
倪忠祥
汪银贵
周朝晖
沈明建
石唯辉
楼吾林
李兴祥
卢振华
广东金熙俊
许邦志
单永辉
张珏明
尹武谋
罗盛裕
谢云飞
曾如影
曹宝麟
贺建波
罗海明
何弘远
卢少武
刘中南
罗永炜
吕继武
柯金胜
陈秋明
江卓佳
卢 剑
林楚昭
刘传培
鲁墨波
刘月明
廖金城
刘后闻
朱燕霓
陈文渊
秦志军
张宏魁
梁峰霄
李庆绿
石志军
黄钦斌
胡海成
黄品功
程二军
陈 捷
林 东
吴永敏
冯才权
李志勇
何玲玲
倪锡军
林润豪
庞科成
饶永洲
邓 红
彭双龙
谢松涛
周志群
何永华
和陆峰
陈学飞
李冬亮
万升武
王传富
杨 锋
朱 婷
罗 敏
李荣杰
黄 萍
杨卫平
俞建有
艾 清
赵文龙
詹贤信
陈华武
第十届中钢赛推荐用纸——风行堂硬笔专用纸
湖南黎德良
张玉波
潘 锋
何海霞
李炯峰
唐小军
谢季龙
蒋勇良
启 凤
陈泽忠
王剑峰
冯 勇
李怡恰
谭文选
谢瑞成
郭立亮
丁智良
吴静晓
邵启平
罗奇志
张 宇
朱星星
胡 伟
余智民
朱健科
杨德华
萧任佐
赵文龙
周 晔
宋 颖
曹先兵
王益军
侯小军
萧望明
田红武
黑龙江何昌贵
王峥钧
聂书春
罗云龙
金泽珊
许永斌
李永杰
尹寿坤
张国峰
李国庆
刘文辉
曲庆伟
张呈君
罗志刚
陈 伟
田景春
佟冬人
孙晓春
张长江
顾海明
刁俊峰
艾立辉
黄 涛
王学升
王德泉
四川徐 勇
段瑞明
王友才
王堂兵
雷金鹏
曾白康
徐秀康
刘 柱
袁友良
张庆元
岑 勇
高 泓
卿宰平
蒋 明
何清玉
徐开帝
王 斌
彭国华
任 凇
李放鸣
姜 浩
康泽民
朱玉华
赖 勇
舒子福
陶诗江
罗崇福
王献忠
李 立
福建颜晓军
周培纳
许海泉
汤远昌
赖晓斌
焦礼芾
刘俊杰
彭宏英
缪长钻
张 平
仇 寅
黄镇洋
张继光
黄开诚
文 鸿
曾显斌
胡 强
石小兵
谢万泽
林珍平
龚扬健
叶大明
吴发辰
刘守法
罗来君
王思真
湖北孙光松
邹慕白
柳长忠
黄文泉
张 秀
王芳泽
翟洪田
张永军
严海南
刘 洪
夏奇星
陆舍无
潘汉平
汪 洋
彭昌盛
毛 羽
樊中岳
张 旗
顾 敏
牛艳东
姜绍来
李 伟
周德聪
李雪鹏
廖光荣
刘 军
安文风
辽宁王铁军
魏春雷
马 迅
张 平
任重强
牟希贵
李刚山
王登峦
丁 硕
常少阳
罗 娜
魏政勋
唐国生
宋福兰
权红岗
宋莹川
丁幸生
王卫东
罗 扬
贺 晶
周京泰
石乃安
吴志勇
王 艳
王国灵
杨晓林
刘艳平
李 冰
徐忠玖
齐庆祝
阚学英
赵占强
河南张青山
刘山红
张文海
贾长城
冯岽智
陶宗晓
温新峰
从苏华
陈花容
孙 猛
蔚陆军
杜 强
王小华
刘四海
魏建国
杨家伟
乔筱波
李中岭
秦 朋
阎新宝
冯建永
孙利标
河北齐玉新
庞智广
兰廷文
寇学臣
焦 健
晋连义
陈瑞谦
贾 微
张可义
冯国栋
张学鹏
高慧照
岸 柳
郝永安
刘志明
张吉祥
李维国
宋利学
王英志
刘冬冬
李小娜
吴德建
任新梅
赵文龙
安徽沈 飞
周继中
周青云
杨卫列
汪永佳
李中山
李太亮
桑 林
鲍正国
陈永生
邓大强
柯翰文
常道淮
熊黎明
邹永远
刘明星
任定红
刘 松
周 朋
俞仁进
王宏捷
王永峰
山东陈文轩
孙秀杰
张 君
于生德
周民生
陈瑜亮
高 磊
刘守勤
朱建军
傅崇伟
孙文刚
汤开华
何敬平
王永静
董新军
周兆利
姚 强
魏 梅
张国永
钟金波
北京张 颢
卢中南
田英章
崔学路
庞中华
陈先郡
荆 隆
王 政
蔡子义
高惠敏
丁永康吴玉生柯春海丁 宁李有来张义胜花爱军丁 谦
江西刘建中
徐博凯
刘 志
王德荣
崔廷瑶
欧阳荷庚
刘青春
谢李发生
朱 虹
徐萌奕
李小雨
马于强
黄阿六
黄 丰
吴学全
夏 云
熊国顺
杨 剑
吉林倪俊冬
苏显双
王洪宇
宋迎春
韩秀萍
赵延辉
杨 铭
宋维武
杜继春
丁云峰
万传龙
韩 英
姜 涛
王朝静
崔永权
吴 峰
上海费伟荣
沈鸿根
邓散木
方存双
钱沛云
陆维中
闻毅敏
王连生
顾仲安
朱守荣
李道春
朱银富
徐家来
云南李春勇
袁茂康
刘东红
张小平
陈文彪
龙定波
赵家祥
陈 林
童永武
罗思宝
陕西张旭华
芮德山
路鸿峰
王虎军
刘 军
曾念位
张 波
邹美伦
高继承
贵州李 波
王逢清
熊志凌
罗盛照
吴 海
刘正江
重庆熊 伟
无 达
余正绪
彭洪顺
万承毅
张洪涛
天津郑顺和
崔恩贤
张其永
李秀和
况兆鸿
王润和
海南
李树和
李忠燊
吴永雄
张鹤年
王东雅
甘肃宁金鹏
马宏明
姚乃建
张丽娜
贾兴隆
广西蒋祖好
石云端
梁 剑
周 样
苏湘发
山西荆霄鹏
李正伦
曹 炬
内蒙古梁能伟
蔚高升
香港黄柱河
雷超荣
新疆刘善与
赵彦良
不详杨明生
龙景海
范文四:硬笔书法论文_浅谈书法作品的欣赏
硬笔书法的欣赏
摘要:书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欣赏书法作品,可以获得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情操。欣赏书法要从字的用笔、结体、布白、神采、风格、行气、形质入手,同时还要结合书法作品作者的创作背景,并且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欣赏好一副书法作品。
关键词: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 批判学
关于建立硬笔书法批评学体系的几点构想
从文艺学角度来说,批评学是构成一种艺术的完整体系以及整体形态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支,是传统书法的一种现代性拓展。作为一种艺术,它同样应该具有其完整的理论形态和学科体系,而批评学即是这个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硬笔书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以来,经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改造和文化转型,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批评是一种反思,一种学术审视与构建,它至少能够让我们的硬书界人士意识到在繁荣创作的背后还缺少批评,缺少反思与审视。而批评的缺席关键就在于硬笔书法发展历程的短暂性与发展空间的狭窄性所带来的硬笔书法批评学理论建构的薄弱性。多元融合与自我建构,永远是艺术发展的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硬笔书法的发展无疑充满了悖论:即文化身份的边缘性与多重性的悖论;硬笔书法创作的繁荣性与硬书理论建构薄弱性的悖论;硬笔书法实践者身份的普及性与硬书发展空间的狭窄性的悖论;硬笔书法生命活力的年轻化与硬书发展的脆弱性的悖论。而这所有的悖论之中无疑蕴藏着一个深沉的隐患与痼疾:硬笔书法学术批评体系的缺失。
一 硬笔书法批评学的学术内涵
1、 硬笔书法批评是一种美学批评
美学批评是一种基本的文艺批评范式,它是指对艺术进行的美学层面或审美层面的批评。美学批评要求对艺术的批评与审视要坚持美学的立场,从一种宏观的美学视野角度来对艺术进行纯粹的学术审视。美学批评是与功利的政治批评、宗教批评、市场批评、私人批评或其他批评相比较而言的。坚持对硬笔书法的美学批评,即是要避免那种功利性的批评,确保硬笔书法艺术的纯粹性。
尽管中国当代硬笔书坛涌现出了一大批书风各异且又具实力的书家,但是从总体上看,能够对当代硬坛进行美学批评的不是很多,中国硬坛具备有思想深度和前瞻性的批评家极度匮乏,根本不能与毛笔书法界和美术界相比。在传统的美学特征的基础上,硬笔书法还可以考虑是否具有瘦硬峭拔(硬笔特性所致)、典雅丽致(硬书书写纸质所致)、细腻精巧(硬书的装饰性所致)、错落缤纷(硬书的辅助线条所致)等美学风格,以及硬笔书法表现语言、表现技巧、形式美感等方面引起的审美特征变化等,这些,都可以表现在硬笔书法的美学批评中。另外,硬笔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它也可以借鉴中西方现代文艺、美术等领域的美学批评原理,从一种时代的高度去把握硬笔书法的现代审美走向。
2、 硬笔书法批评是一种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实质上是一种泛批评,它是从文化学层面而言的,是艺术批评的最终提升,艺术批评是批评的最初形态,也是本原形态;文化批评是批评的最终形态,也是批评的高级阶
段。如果说艺术批评还基本上停留于对艺术文本的批评的话,那么文化批评则是对其进行文化层面的扩展和提升,它从更高的学术层面将艺术置于当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化定位与文化审视。
从文化层面来看,硬笔书法的未来文化走向应该是这样一种局面:新古典派将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其锐气可能会让位于现代派;传统派将仍然还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可能会处于劣势,“流行书风”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硬笔书坛,但“流行书风”的出现却可能会使硬笔书法面临着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可能会把中国硬笔书坛引向一个纷争的局面,中国的硬笔书法将会因为“流行书风”而进行漫长的挣扎与彷徨;随着文物考古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研究成果的发现,硬笔书法肯定会很大程度地融入到民间书法的文化视野之中,而且硬笔书法史的研究也将会更加深入。
二 硬笔书法批评学的研究范畴
作为一项系统的学术工程,硬笔书法批评学应该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系统、全面、完整、科学的研究体系和研究范畴,这个研究范畴应该具有最大限度的涵括性和包容性,它可以涵括硬笔书法本体形态以及与硬笔书法相关的所有领域。从总体上看,硬笔书法批评学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硬笔书家批评、硬笔书法文本批评、硬笔书法活动(运动)批评、硬笔书法思潮批评、硬笔书法教育批评等。
1、 硬笔书法家批评
硬笔书法家是批评的主体,在书法活动、书法审美、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中处于主体地位。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艺术批评都是关于人的批评。因此,一切关于硬笔书法的批评都必须以硬笔书法家为主体,突出书家的主体地位。不能将书法文本与书家主体相分离,去单纯地进行书法文本的批评。硬笔书法家批评可以为硬笔书家的个案研究提供可靠的素材,特别是对于当代硬坛知名书家的批评与研究,将对整个硬笔书法史的发展很有贡献,如对硬坛中人姜东舒、王正良、沈鸿根、崔学路、潘现、潘锋、周继中、张玉波、李庆绿、陈文轩、高甬春、余中元、朱勇方等人的研究与批评,并将其置于整个硬笔书法发展历程中,将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可以说,硬笔书法家批评是整个硬笔书法批评的前提和基础。
2、硬笔书法文本的美学风格批评
硬笔书法美学特征是硬笔书法批评的核心,可以说,一切硬笔书法的其他批评都是围绕硬笔书法美学风格批评而展开的。所谓硬笔书法美学特征批评,即是指关于硬笔书法的美学特征、美学风格而展开的批评,此项批评的主体是书法文本而不是其他,其他都是辅助因素。那么,硬笔书法的美学特征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硬笔书法的美学特征至少应该包括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即具象性、抽象性、表情性、表义性、节律性、整体性等。而在这些美学特征的基础上,由于书法书写工具、表现媒介和表现载体以及文化语境的更换,使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美学特征,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的瘦硬峭拔(硬笔特性所致)、典雅丽致(硬书书写纸质所致)、细腻精巧(硬书的装饰性所致)、错落缤纷(硬书的辅助线条所致)等美学范畴。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流行的今天,硬笔书法美学正竭力实现着其自身表达语言、表现形式与美学品格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而现在的硬笔书法发展阶段应该为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阶段,即硬笔书法正在竭力地探索实现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阶段,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其纯艺术形态的探索。
3、 硬笔书法思潮批评
硬笔书法思潮批评是一种宏观角度的批评,相对于其他批评来说,它是从一种更高、更宏阔的视野来进行的对整个硬笔书法的发展历程所进行的审视,是属于文化哲学层面的批评。硬笔书法思潮与毛笔书法思潮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书法思潮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特殊体现,因此,进行硬笔书法思潮批评,定然不能绕过中国书法思潮这个大的前提。但是,从产生时间及历史发展时段来看,硬笔书法的发展也不过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基本上还处于探索
期和其自身文化形态的构建期,谈不上什么思潮,根本无法和中国书法思潮和美术思潮相比。从这种意义上说,硬笔书法的勃兴就正好说明了传统精英文化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新的文化转型与文化嬗变,即书法由单一的精英文化形态向多元的文化形态靠拢。事实上在短暂的发展历程中,硬笔书法也经历了并且正在经历着种种思潮变动,如书法主义思潮、碑帖结合思潮、流行书风思潮、书法新古典主义思潮、后现代书法思潮,等等。这些硬笔书法思潮,当然是伴随着毛笔书法思潮和美术思潮而进行的,因而呈现出杂多性。但从总体上说,这些书法思潮对当今硬坛的影响和渗透不是很明显,但又潜存于其内部,研究当代硬笔书法的审美走向,是不可能绕过这些书法思潮的。
4、 硬笔书法教育批评
硬笔书法教育虽然和硬笔书法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硬笔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显然离不开硬笔书法教育。可以说,硬笔书法教育的现状直接关乎着硬笔书法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作为一种系统的批评学体系,显然应该涵括硬笔书法教育批评。硬笔书法教育批评的研究内容即是对当今硬笔书法教育进行宏观的审视与微观的输理,它至少应包括硬笔书法教育现状批评、硬笔书法教育价值观批评、硬笔书法教育误区批评和硬笔书法教育的未来走向批评,等等。从当今硬笔书法教育现状来看,当下的硬笔书法教育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显然存在着误区,即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和鲜明的教学宗旨,尚缺乏科学的硬笔书法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硬笔书法教育者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是很高,却要求学生一味地临写自己的东西,结果学生的字都是千篇一律,毫无书法意识和艺术气息。这些,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硬笔书法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硬笔书法教育如果走入这些误区,那么就可能使硬笔书坛产生一些畸形的怪胎,甚至阻碍硬笔书法的长足发展。
作为一种系统的批评学体系,硬笔书法教育批评应该担负起艰巨的使命,利用批评者的眼光和锐气,对当今硬笔书法教育的不合理现状进行审视和批评,以确立一种正确、合理、科学的硬书教育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促进硬笔书法教育的长足进展。
范文五:硬笔书法论文_浅谈书法作品的欣赏
硬笔书法选修课论文
课程:硬笔书法
指导老师:宋显星
姓名:杨博
学号:068109057
班级:09软工六班
摘要:书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欣赏书法作品,可以获得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情操。欣赏书法要从字的用笔、结体、布白、神采、风格、行气、形质入手,同时还要结合书法作品作者的创作背景,并且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欣赏好一副书法作品。
关键词: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 批判学
关于建立硬笔书法批评学体系的几点构想
从文艺学角度来说,批评学是构成一种艺术的完整体系以及整体形态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支,是传统书法的一种现代性拓展。作为一种艺术,它同样应该具有其完整的理论形态和学科体系,而批评学即是这个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硬笔书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以来,经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改造和文化转型,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批评是一种反思,一种学术审视与构建,它至少能够让我们的硬书界人士意识到在繁荣创作的背后还缺少批评,缺少反思与审视。而批评的缺席关键就在于硬笔书法发展历程的短暂性与发展空间的狭窄性所带来的硬笔书法批评学理论建构的薄弱性。多元融合与自我建构,永远是艺术发展的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硬笔书法的发展无疑充满了悖论:即文化身份的边缘性与多重性的悖论;硬笔书法创作的繁荣性与硬书理论建构薄弱性的悖论;硬笔书法实践者身份的普及性与硬书发展空间的狭窄性的悖论;硬笔书法生命活力的年轻化与硬书发展的脆弱性的悖论。而这所有的悖论之中无疑蕴藏着一个深沉的隐患与痼疾:硬笔书法学术批评体系的缺失。
一 硬笔书法批评学的学术内涵
1、 硬笔书法批评是一种美学批评
美学批评是一种基本的文艺批评范式,它是指对艺术进行的美学层面或审美层面的批评。美学批评要求对艺术的批评与审视要坚持美学的立场,从一种宏观的美学视野角度来对艺术进行纯粹的学术审视。美学批评是与功利的政治批评、宗教批评、市场批评、私人批评或其他批评相比较而言的。坚持对硬笔书法的美学批评,即是要避免那种功利性的批评,确保硬笔书法艺术的纯粹性。
尽管中国当代硬笔书坛涌现出了一大批书风各异且又具实力的书家,但是从总体上看,能够对当代硬坛进行美学批评的不是很多,中国硬坛具备有思想深度和前瞻性的批评家极度匮乏,根本不能与毛笔书法界和美术界相比。在传统的美学特征的基础上,硬笔书法还可以考虑是否具有瘦硬峭拔(硬笔特性所致)、典雅丽致(硬书书写纸质所致)、细腻精巧(硬书的装饰性所致)、错落缤纷(硬书的辅助线条所致)等美学风格,以及硬笔书法表现语言、表现技巧、形式美感等方面引起的审美特征变化等,这些,都可以表现在硬笔书法的美学批评中。另外,硬笔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它也可以借鉴中西方现代文艺、美术等领域的美学批评原理,从一种时代的高度去把握硬笔书法的现代审美走向。 2、 硬笔书法批评是一种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实质上是一种泛批评,它是从文化学层面而言的,是艺术批评的最终提升,艺术批评是批评的最初形态,也是本原形态;文化批评是批评的最终形态,也是批评的高级阶段。如果说艺术批评还基本上停留于对艺术文本的批评的话,那么文化批评则是对其进行文化层面的扩展和提升,它从更高的学术层面将艺术置于当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化定位
与文化审视。
从文化层面来看,硬笔书法的未来文化走向应该是这样一种局面:新古典派将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其锐气可能会让位于现代派;传统派将仍然还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可能会处于劣势,“流行书风”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硬笔书坛,但“流行书风”的出现却可能会使硬笔书法面临着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可能会把中国硬笔书坛引向一个纷争的局面,中国的硬笔书法将会因为“流行书风”而进行漫长的挣扎与彷徨;随着文物考古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研究成果的发现,硬笔书法肯定会很大程度地融入到民间书法的文化视野之中,而且硬笔书法史的研究也将会更加深入。
二 硬笔书法批评学的研究范畴
作为一项系统的学术工程,硬笔书法批评学应该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系统、全面、完整、科学的研究体系和研究范畴,这个研究范畴应该具有最大限度的涵括性和包容性,它可以涵括硬笔书法本体形态以及与硬笔书法相关的所有领域。从总体上看,硬笔书法批评学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硬笔书家批评、硬笔书法文本批评、硬笔书法活动(运动)批评、硬笔书法思潮批评、硬笔书法教育批评等。
1、 硬笔书法家批评
硬笔书法家是批评的主体,在书法活动、书法审美、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中处于主体地位。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艺术批评都是关于人的批评。因此,一切关于硬笔书法的批评都必须以硬笔书法家为主体,突出书家的主体地位。不能将书法文本与书家主体相分离,去单纯地进行书法文本的批评。硬笔书法家批评可以为硬笔书家的个案研究提供可靠的素材,特别是对于当代硬坛知名书家的批评与研究,将对整个硬笔书法史的发展很有贡献,如对硬坛中人姜东舒、王正良、沈鸿根、崔学路、潘现、潘锋、周继中、张玉波、李庆绿、陈文轩、高甬春、余中元、朱勇方等人的研究与批评,并将其置于整个硬笔书法发展历程中,将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可以说,硬笔书法家批评是整个硬笔书法批评的前提和基础。 2、硬笔书法文本的美学风格批评
硬笔书法美学特征是硬笔书法批评的核心,可以说,一切硬笔书法的其他批评都是围绕硬笔书法美学风格批评而展开的。所谓硬笔书法美学特征批评,即是指关于硬笔书法的美学特征、美学风格而展开的批评,此项批评的主体是书法文本而不是其他,其他都是辅助因素。那么,硬笔书法的美学特征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硬笔书法的美学特征至少应该包括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即具象性、抽象性、表情性、表义性、节律性、整体性等。而在这些美学特征的基础上,由于书法书写工具、表现媒介和表现载体以及文化语境的更换,使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美学特征,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的瘦硬峭拔(硬笔特性所致)、典雅丽致(硬书书写纸质所致)、细腻精巧(硬书的装饰性所致)、错落缤纷(硬书的辅助线条所致)等美学范畴。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流行的今天,硬笔书法美学正竭力实现着其自身表达语言、表现形式与美学品格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而现在的硬笔书法发展阶段应该为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阶段,即硬笔书法正在竭力地探索实现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阶段,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其纯艺术形态的探索。
3、 硬笔书法思潮批评
硬笔书法思潮批评是一种宏观角度的批评,相对于其他批评来说,它是从一种更高、更宏阔的视野来进行的对整个硬笔书法的发展历程所进行的审视,是属于文化哲学层面的批评。硬笔书法思潮与毛笔书法思潮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书法思潮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特殊体现,因此,进行硬笔书法思潮批评,定然不能绕过中国书法思潮这个大的前提。但是,从产生时间及历史发展时段来看,硬笔书法的发展也不过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基本上还处于探索期和其自身文化形态的构建期,谈不上什么思潮,根本无法和中国书法思潮和美术思潮相比。从这种意义上说,硬笔书法的勃兴就正好说明了传统精英文化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新的
文化转型与文化嬗变,即书法由单一的精英文化形态向多元的文化形态靠拢。事实上在短暂的发展历程中,硬笔书法也经历了并且正在经历着种种思潮变动,如书法主义思潮、碑帖结合思潮、流行书风思潮、书法新古典主义思潮、后现代书法思潮,等等。这些硬笔书法思潮,当然是伴随着毛笔书法思潮和美术思潮而进行的,因而呈现出杂多性。但从总体上说,这些书法思潮对当今硬坛的影响和渗透不是很明显,但又潜存于其内部,研究当代硬笔书法的审美走向,是不可能绕过这些书法思潮的。
4、 硬笔书法教育批评
硬笔书法教育虽然和硬笔书法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硬笔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显然离不开硬笔书法教育。可以说,硬笔书法教育的现状直接关乎着硬笔书法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作为一种系统的批评学体系,显然应该涵括硬笔书法教育批评。硬笔书法教育批评的研究内容即是对当今硬笔书法教育进行宏观的审视与微观的输理,它至少应包括硬笔书法教育现状批评、硬笔书法教育价值观批评、硬笔书法教育误区批评和硬笔书法教育的未来走向批评,等等。从当今硬笔书法教育现状来看,当下的硬笔书法教育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显然存在着误区,即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和鲜明的教学宗旨,尚缺乏科学的硬笔书法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硬笔书法教育者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是很高,却要求学生一味地临写自己的东西,结果学生的字都是千篇一律,毫无书法意识和艺术气息。这些,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硬笔书法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硬笔书法教育如果走入这些误区,那么就可能使硬笔书坛产生一些畸形的怪胎,甚至阻碍硬笔书法的长足发展。
作为一种系统的批评学体系,硬笔书法教育批评应该担负起艰巨的使命,利用批评者的眼光和锐气,对当今硬笔书法教育的不合理现状进行审视和批评,以确立一种正确、合理、科学的硬书教育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促进硬笔书法教育的长足进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生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