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电气工程学科特点
学科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的特色体现在: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
编辑本段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专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据估计,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方向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名称好听,专业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 社会宣传和舆论导向对其有利。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他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吸引着众多考生,这里的确是展示他们才能的好地方。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方向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
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虽然大,但可供选择的人也很多,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很难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也许这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两点是否可行也和学生个人的追求有关,如果一个人追求仅限于一份较好的工作,该专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想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贡献还是要建立在个人实力以及刻苦努力的基础上,馅饼是决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
编辑本段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高压电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继电保护、单片机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工厂供电、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工程导论、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控制理论、电力工程基础、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PLC原理及应用、电力传动技术、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工程电磁场、软件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 、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电力系统(暂态、稳态)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高电压技术等。各年级可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模块课及选修课。
学位课程
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 、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C语言、C++.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子工程实践、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实践、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学制为四年制,授予学位为工学学士学位。[2]
编辑本段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能够
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编辑本段
学习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
动化(电力系统)(本科,四年,理工类)
专业简介: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
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电路、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介质物理、电气绝缘测试技术、高电压试验技术、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原理与CAD、光电通信原理、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保护、电缆材料与电缆工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范文二:电气工程学科mmm
电气工程系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指导
1、复试由笔试(200分)和面试(80分)两部分组成。
2、笔试科目及主要内容
(1)笔试科目1:自动控制理论(100分)
参考书目:《自动控制理论》,夏德钤、翁贻方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2版。 主要内容: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反馈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分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控制系统的主要问题及性能指标。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系统数学模型及微分方程的建立;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及方框图的建立和化简;信号流程图和梅逊公式。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包括:典型输入信号;一阶系统的响应;二阶系统的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劳斯稳定判据、霍尔维茨稳定判据;稳态误差分析和计算。 根轨迹法,包括:根轨迹的基本概念;绘制根轨迹的幅值及幅角条件;常规根轨迹的绘制规则;参数根轨迹;根轨迹的应用。
频率特性法,包括: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幅相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奈氏判据、稳定裕度;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与开环频率特性的关系;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与开环频率特性的关系;闭环频率特性;典型Ⅱ型系统的频域和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综合,包括:校正综合的一般概念;基本控制规律;串联超前校正(应用频率法、根轨迹法进行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应用频率法、根轨迹法进行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希望特性法(期望特性法);反馈校正。
非线性系统分析,包括:非线性系统概念和特点;描述函数的概念;典型非线性的描述函数;描述函数的应用;相平面法的概念和性质;相轨迹的绘制;相平面图的应用。
(2)笔试科目2:电力电子技术(100分)
参考书目:《电力电子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王兆安、刘进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第5版。
主要内容:
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的特征、分类;主要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和主要参数。
可控整流电路:单相和三相相控整流电路的主电路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整流电压/电流、器件电流、二次电流波形分析;可控整流电路的基本数量关系——整流电压和整流电流平均值、整流器件电流的计算;交流侧输入谐波和功率因数问题;输出电流的谐波分析;有源逆变运行的条件、有源逆变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逆变电路:逆变的概念;电压型逆变电路的结构、原理与计算分析;多重逆变电路和多电平逆变电路的主电路结构原理和控制原理。
直流-直流变流电路:基本直接、间接直流变换电路的结构、控制方式、工作过程分析与定量计算。
交流-交流变流电路:交流电力控制电路和变频电路的结构、控制方式、工作过程分析与定量计算。
PWM 控制技术:PWM 技术的基本原理;PWM 控制信号产生原理;SPWM 控制技术中载波与调制波的概念、单极性PWM 控制方式和双极性PWM 控制方式原理、异步调制和同步调制、载波比、分段同步调制的概念、自然采样法和规则采样法的原理;PWM 跟踪控制技术及其应用;PWM 整流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技术原理与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案例的原理。
(3)面试(80分)
学科将组成专家组对考生进行面试,主要是以考生自述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外语水平。主要内容包括:1)大学学习情况及学习成绩; 2)外语听力及口语; 3)综合分析与语言表达能力;4)对电气工程学科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5)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
在参加面试时,考生可以提供能够反映自身素质、能力、水平的相关证明材料。
范文三:电气工程学科简介
电气工程学科简介
以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的电气工程学科包括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5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学科是河北工业大学的龙头学科,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从1984年起电器学科一直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并于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取得河北省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为我校成为“211工程”建设的学校打下了必要基础。自从2000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机与电器学科被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电气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机与电器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取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国家学位办批准增设“生物电工”博士学位授权方向。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电机与电器学科在2004年省级重点学科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科。
电气工程学科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2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4名;副教授15名;讲师1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35名。电气工程学科具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基础。已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长特别奖和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已出版著作30余部;已发表论文47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56篇;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重要项目;成功举办了2次国际会议和多次全国性
学术会议。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和可靠性专委会均挂靠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已培养博士后9名、博士73名、硕士379名和学士1495名。目前,在读博士生64名、硕士生262名、本科生1980名。
为了体现特色和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电气工程学科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和新技术,大力开展与生命、控制、材料、能源、计算机、信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即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生物电工技术。由于具有交叉研究的显著特点,电气工程学科不仅为相关学科培养了一批博士人才,而且共同完成了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在河北工业大学“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中,电气工程学科承担了重要的建设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方向一: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占有明显优势,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电磁场耦合问题、逆问题与全局优化问题;涡流和磁滞特性的分析与求解;永磁特性及应用;电磁软件、CAD和CIMS等。这些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的资助和河北省及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支持,多项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一项,二等奖多项,多篇学术论文在IEEE磁学会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及有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并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2000年9月第四届国际电磁场问题及应用会议ICEF’2000由我们举
办,获得了国内外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在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25名理事中,中国有3名,本学科杨庆新教授是其中一名。自1994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挂靠在本学科。本研究方向是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和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方向二:电机与电器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占有明显优势,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电器可靠性测试理论及方法、可靠性试验方法以及可靠性抽样理论及试验验证方案,并创造性地将可靠性设计理论与优化设计理论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交流及直流电磁系统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此外,作为负责单位制订了我国继电器可靠性方面的第一个国家标准GB/T15510“控制用电磁继电器可靠性试验通则”,并研制了能实施上述国家标准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继电器可靠性试验装置。这些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支持,多项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成功召开了“电工产品可靠性与电接触”国际会议。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会挂靠在本学科。
研究方向三:生物电工技术
本研究方向将电磁学基本理论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各种生物电磁现象、规律、效应及机理,研究生物电磁学在医学信息检测、疾病诊断、治疗、机体的康复与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开发相应的医用设备与设施。在生物电磁场数值计算及应
用、生物医学电磁信号检测分析与成像、脑认知与神经功能分析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包括电阻抗成像技术、脑电正逆问题、脑机接口技术、脑功能与脑认知、经颅磁刺激技术、电磁场的生物效应、无线传能技术、医学图像处理与成像技术等。研究成果理论上可以进一步诠释某些生物电磁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上可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医学检测、治疗、诊断和人体功能康复的手段和设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本研究方向将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在稳定现有的研究方向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内容,向深度方向,力争取得突出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校企联合研究,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范文四:电气工程学科概论(二)论文
题目:论智能电网
论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而且它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美国2001年EPRI最早提出“Intelligrid”(智能电网),并开始研究,欧洲2005年成
立“智能电网(SmartGrids)欧洲技术论坛”,也将“SmartGrids”上升到战略地位展开研究。目前,“智能电网”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术语和称谓为:“The Smart Grid”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智能电网呢?
智能电网指的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目前有许多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均在研究智能电网,难道他们是闲着没事干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如下原因:1.基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渗透在电系统基础设施中。传统的智适合于单向潮流的配电系统由于需要集成数以万计的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而面临双向潮流等问题。2.现时电网的利用系数很低,浪费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因此,需要开发高级的配电市场,通过电力公司与终端客户的互动,实现更具有弹性负荷需求特性,优化资产管理和利用。3.近20年,通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在各行各业日益普及。它对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电网是按照模拟技术设计的,适合不了数字化社会的需要;同时,它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面相对落后,特别是配电方面,尽管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资产管理进一步扩展到配电网络日益经济可行。这些原因都使得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发展智能电网成为现时欧美各国及中国的重要目标。
的确。智能电网具备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几大优良特征。1.坚强: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电网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而不发生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在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下、或人为的外力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确保信息安全的能力和防计算机病毒破坏的能力。2.自愈:具有实时、在线连续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强大的预警控制系统和预防控制能力,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3.兼容: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正确、合理地接入,适应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接入,能使需求侧管理的功能更加完善和提高,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4.经济:支持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集成:实现电
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6.优化:通过优化提高资产的利用,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就我国来说,以上这些优点均是目前电网所不具有的。智能电网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而且廉价可靠,质量高。我国现在输送的电,先不说电能的质量,就连可靠性就得不到保障。国家法律规定,每年停电的总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而在农村,有时甚至连续停电几天,而且电费非常高,估计是国外的2——3倍,我是深有感触呀!因此,我国更有必要去研究智能电网,一旦智能电网研制成功,这些问题不就都可以得到解决吗?
智能电网的研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即使有堆积成山的钱,有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世界先进国家一致赞同,智能电网的研制必须具备如下技术:1.先进的相量测量(PMU)和广域测量技术(WAMS);
2.先进的三维、动态、可视化调度技术;3.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源接入和并网技术 4.高级计量- 无线、自动计量读数,需求响应 ;5.先进的配电自动化 –高级配电运行(ADO)功能使“自愈” 成为可能;6 分布式发电技术7.电力储能技术(蓄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可见,智能电网的研制需要无数的尖端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国家做得不够,就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大多缺乏创新思维,只会死读书,动手实践能力差,做实验的时候,老师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从来不问为什么,更不会想想是否有另外的做法,要是全世界的国家共同来研制智能电网,估计智能电网会发展的更快。
智能电网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自从智能电网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发展就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在智能电网概念的发展上已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就是2006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IBM的智能电网主要是解决电网安全运行、提高可靠性,从其在中国发布的《建设智能电网创新运营管理-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思路》白皮书可以看出,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传感器连接资产和设备提高数字化程度;二是数据的整合体系和数据的收集体系;三是进行分析的能力,即依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优化运行和管理。该方案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为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成本描绘了一个蓝图。是IBM一个市场推广策略。 第二个是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计划,除了以公布的计划,美国还将着重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亿美元的
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美国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网;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 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智能电网有三个目的,一个是由于美国电网设备比较落后,急需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网运营的可靠性;二是通过智能电网建设将美国拉出金融危机的泥潭;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个是中国能源专家武建东提出的“互动电网”。互动电网,它将智能电网的含义涵盖其中。互动电网定义为:在开放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通过加载系统数字设备和升级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售电、电网分级调度、综合服务等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是集合了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的综合性的效率变革。它将再造电网的信息回路,构建用户新型的反馈方式,推动电网整体转型为节能基础设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客户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造电网价值的最大化。 互动电网还可以通过电子终端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实现电力数据读取的实时、高速、双向的总体效果,实现电力、电讯、电视、智能家电控制和电池集成充电等的多用途开发,实现用户富裕电能的回售;可以整合系统中的数据,完善中央电力体系的集成作用,实现有效的临界负荷保护,实现各种电源和客户终端与电网的无缝互连,由此可以优化电网的管理,将电网提升为互动运转的全新模式,形成电网全新的服务功能,提高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综合效率。 据说,智能电网还存在一些新的发展趋势:1.智能电网的概念大大扩展:过去1-2年内,智能的核心定义已从“智能表计”到“智能电网”,即原先关心的主要是AMI,现在还要包括HANs,网络侧的应用, 电力公司的未来功能(分布式发电如太阳能发电-PV,电动汽车EV);将需求响应与 AMI结合起来,也是一种趋势; 2.HANs成为创新和投资的新热门: 需求响应会大大地改变用户的行为,智能温度调节器、智能开关、智能用电器等的采用将吸引各种产品制造商参与进来;客户有各种要求,可以通过需求响应得到满足,要求电力公司具有各种增值服务;3.电网侧的应用技术,如自动化技术、电压/无功控制技术、设备监视技术在智能电网的业务领域内变得越来越重要4.有些注意力已转向系统集成:由于大量表计数据的接入和通过更为广泛和智能化的传感器网络来显示运行
数据,系统集成势在必行;5.不久将来注意力会转向一些特殊功能,智能电网将使其成为可能,如风电的接入、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热电联产、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技术;6.家庭里用的表计可能要被“数据服务器”代替以形成所谓的“虚拟表计”,并与家庭中的计算机相连,可实施HANs功能,还可传回用电度数给供电公司;可见,在将来智能电网会发展的更加成熟,完美,更加智能,更加神奇,出乎人的想像。从另一方面来说,智能电网前景一片光明,将来会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我也希望这样的一天早日到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时期,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压力;同时,地区能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极不平衡:负荷中心在中东部地区,而能源中心则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其中蕴藏量极大的风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以及沿海地区,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北部和西部地区。我国的智能电网必须以特高压骨干输电网为基础,建立坚强的输电系统,以便于实现能源的大范围合理配置,为电力系统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概念: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建设智能电网在我国更是当务之急,也是迫切需要,而且难度更大,尤其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更是我国的最终目标,这是为什么呢?
1.电力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是能源产业链和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电网发展方向已不仅仅是本行业、本领域的需求反映,更是各行各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2.建设可靠高效的电网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是适应中国国情,满足未来各方面发展需求的战略性选择。
3.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未来电网建设提出了“量”与“质”两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一方面,需要电网加快外延式发展,强化输配电能力,为满足持续大幅度增长的电力需求提供坚强的输配平台;另一方面,要求电网运行要具有更高的综合能源效率、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进一步提升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经济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环保,且具有灵活互动、友好开放等特性,具备更强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因此,我国未来的电网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适应现实国情和未来各方面的综合发展需求。在我国大力提倡新能源的发展之下,电网企业也即将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前景诱人。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电网企业还未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那么,对于那些电力设备商而言,倘若能在电网智能化具体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出台之后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地位,未来将必定是胜利者。
范文五:2016年电气工程学科 排名
2016电气工程 排名
工学 电气工程 6星级 中国顶尖研究生学科 清华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6星级 中国顶尖研究生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6星级 中国顶尖研究生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5星级 中国一流研究生学科 浙江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5星级 中国一流研究生学科 天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5星级 中国一流研究生学科 重庆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武汉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山东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东南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湖南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华南理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西南交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合肥工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华北电力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河北工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沈阳工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学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四川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中南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西北工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东北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大连理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北京交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南京师范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河海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郑州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上海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福州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新疆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太原理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广西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燕山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上海理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西安理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江苏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兰州理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上海海事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哈尔滨理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三峡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湖北工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东北电力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山东理工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北方工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湖南工业大学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上海电力学院 工学 电气工程 3星级 中国知名研究生学科 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