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论献疑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主观真理”论献疑
?赵世均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卫哲学家,非常重 大家看法不一致,又都可以从经典著作中找到根 据。**多次使用“主观真理”的概念(主张由客观 视认识论问题。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在这方面 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并且用主观真理指导去改造 进一步阐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那么。“主观真理”的新提法是否规范(其古义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同时他又多次讲由客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路线,是否是对认识 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的问题。从现有能见到的资 论的“新开拓”?似应有更多研究者的重视,有必要进 料看,至少有四次讲到这个问题。为了思考和研究方 一步加以讨论。列宁说:“对客观真理的承认是最要 便,现抄录如下:其一,1959年8月11日在八届八中 紧的。”(《列宁全集》第14卷,第1“页)我们不全会上的讲话,指出(客观真理是固有的,不是个人 观真理。主观“自以为是”,现谈点看法(向大家请教。 敢 主义的个人真理,由感性到理性(客观真理又变成主
第一、真理冉身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凡真理都是 真理米自客观真理,实事是客观真理( 客观真理。 求是者是主观反映客观真理,求者主观之求也。客观 真理变为主观直理(要经过脑筋,要千百次反复地感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一种认识,一种理论是不是正确(不是由人们主 觉(然后变成概念。其=(1960年6月15日。他在一 观觉得如何来确定,而是看它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 十文件的批语指出,总之,人们必须在自己的实践 来面目、发展规律相符台。相符合即为真理,反之,则 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
可能是谬误。许多自然科学的理论、定律、公式之所 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到主观的规律(亦 以是真理,是由于它们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某一 是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就可以改造世界(实现 方面发展的规律。我们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们的理想,否则是不可能的。其三,1964年9月25 的理论是真理,是因为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日(他在一个文件的批语中指出,在我们的干部中( 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
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 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
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必衰成败的 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正确 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 地反映了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实际 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 情况,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须重新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是以坚持物质第一性、意 向群众的实践请教。(见《**著作选读》下
识第二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正确反趺客观 册<向群众的实践请教》)其四(19舛年io月18日( 为前提的。这就是说,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 他在一个文件的批语中说(所谓认识客观翼理(即是="" 对意识的根源性,就必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包="" 人们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 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内容的="" 变和突变(成为尚束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上述四段="" 唯一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真理不是别的,就是指的="" 引文(虽慢有展开(但前后观点一致,思路清晰(指导="" 性明确(似已成定见(不是讨论性质的见解。="" 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符台、相一致的认识和反映。正="">向群众的实践请教》)其四(19舛年io月18日(>
真理论涉殛面广(争论的问题也较多,有些问题 如列宁所说(承认在^的表象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
19
万方数据
体、不依l煎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 真理是里发展的,但决不是循着“客观真理转化
为主观真理”的道路发展的。列宁说“真理是个过 相主张主观真理(必然导致真理包含同客观实际 程。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术),走向客观 违背的主观成份。这不是我们的分析和臆断,而是 真理。”(《鼎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这就从两个方 **第三段论述中已经包含的意思。他说把“客观 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 面深刻地揭示丁真理的发展道路。其一、真理是个过
程。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逐渐罐化的过程。客观 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贝?必须直新向群众的实践请
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的矛盾的显现、暴 教。”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这种主观真理有可能“行
鼯有个过程,没有充分展示之前(主体不可能很好认 不通”。为什么行不通呢?说到底,是主观、客观不一
致,包含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份。既叫“真 识它理解它。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
完成的。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一个长 理”(又行不通《不包古社告活动中力置对比过分悬 时期的认识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在日趋复杂、丰富和 殊的情况或自然科学试验中的条件不具各等因素)( 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们的认识也在不 这是多么滑稽的真理论。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这样 说:“这种主观真理”,还不能称为“真理”,只能是一 断发展和完善,思想和客体不断越于一致。这个过程 不可能是最终的(获得的成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一 种有待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把一种理性认识等 成不变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更丰富、更精 同于真理(在理论上是混乱的(而强调用这种“主观 确、更全面、更深入。客观真理正是在实践中。在由相 真理”指导去改造世界(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危险 的。 对到绝对的不断转化中得到确定和发展。无数发展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还因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中的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人类通过无数 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积累(不断地走向绝对真理,但 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灯 永远不可能穷尽绝对真理。绝对真理之长河川流不 主义哲学不同,它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它认为 息。万古不竭(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其二、人 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其标准只能是实践。真 理的标准是杜会实践(进一步说明了真理的客观 们经过实践获得客观真理。人们要想使自己的认识
达到主客观的一致(即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就必须、 性。反过来(真理的客观性只有在它的标准的客观性
也只能投身到实践中去(产生感觉、知觉、表象。经由 中才能真正彻底地得到体现。主张主观真理(必然导
致以各认识主体的不同利益、意志、愿望、好恶作为 判断,推理形成概忠、产生理论(再回到实践中检验
和运用。认识主体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自以为是,排斥和否定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客观标准。**虽然也讲要把这种在实践 道路前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知之不
中行不通的“主观真理”向群众的实践请教。但是,有 多到知之较多(由有限到无限,由相到到绝对,多次
反复,方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即 谁敢去做这种请教呢?59年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 在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 张闻夭完垒依据来自群众的中国社会的真实的大量 伴随着对谬误的比较、鉴别和斗争(同时也必然伴随 的情况对**、人民公社提出一些中肯的批评,立 着真理之间的借鉴、汲取和融和。在真理的认识和发 即被定为**反社会主义(横加批判。这种既符合会 展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偏废的。真理是在同谬 议宗旨,又不违背党规国法的言行(一夜之间竞成为 误的斗争中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规律的一个方“猖狂进攻”,昔日的开国元勋(一下子变成了阶下 仅强调这一个方面是不够的,甚至是很不够的。在认 面( 囚。历史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人们仍然有不寒而栗 之感。**的“主观真理”是不能检验的(现在我们 识和发展某一领域的真理时,对凡娄思维的一切优 秀成果都应以积极的态度借鉴和继承。遭是真理发 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难发现(**的理论错谩在 展规律的又一方面。这一点(在过去比较长时期里被 于他已经把自己的理性认识冠以“主观真理”放在真
人们忽略了。 去检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自 理的范围内了,既然已经是真理,何以再回到实践中
列宁说:“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 然和必然被取
消则不在话下了。 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
第二、主观真理论违背真理发展的道路和规 论就是: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
律。 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循着任何
万方数据
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幺也 大体相同的客观真理,在概念、理论、之外又增加一
个大体相同的主观真理(没有必要,也易产生混乱。 得不到。”(《列宁全集》第14卷(第143页)而** 他既说明要用这种主观真理指导改造世界(又说这 却要求我们把在实践中逐步认识的客观真理变为主 种主观真理是尚未经过考验的。作为哲学家的毛泽 观真理(这恰恰违背了真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违背 东是不台忽视概念使用的规范性的。那么,其概念使 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客观真理的见解。显而易见( 用的随意性,是否可以说明在他的意识中《或潜意识 循着由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的道路前进(不但 中)是把真理视为主观精神的自由创造物呢?其二、 不会得到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还会抛弃已经获得的 强调“感觉”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作用。他说客观真 客观真理,只能得到混乱和谬误,倒向唯心主义。毛 理变为主观真理,要经垃脑筋(“要千百次反复感 泽东50年代后期以来陆续提出了一些错误或唯心
觉”。要获得一种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头脑这个“加工 主义哲学观点,正是他日益骄傲起来(日益脱离实际
厂”(是没有错的,但强调“要千百次反复地感觉”。是 和脱离群众,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遵循着一条错
误的真理发展道路的结果。 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哥千百次反复地实践。实践和感
第三、“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的理论。唯心主 觉是不一样的,实践中必然有感觉(但感觉毕竟是低
级阶段的认识或认识的低级阶段。这无疑偏离了他 义,不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都是主 本人一贯强调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 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真 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 理问题上主张主观真理(而拒绝承认客观真理。 结果如何而定”的科学论断。这是否可以说在他的意 性,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虽然承认真理的客观 识中是认为真理是随着人们的感觉和经验而转移的 但是,他的所谓客观是指先于自然和人类的“绝 呢?其三(其他相关的论断。五十年代后期以后,毛泽 对观念”及其派生物。所以他所讲的主观和客观一 东关于杜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主要矛盾的错 致,并不是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致。所 谋论断,资产阶级权利和两种个人崇拜的论述。片面 以,黑格尔的真理论是主观真理论。 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排斥同一性的斗争性(夸大 造主观唯心主义者把真理当戚主观精神的自由创 不平衡的绝对性(忽视客观条件的主观能动性(等 物,认为真理是随着人的感觉和经验而转移的(根 等,一系列哲学观点和以此为依据的政策(对这一切 本否认客观真理。俄国马赫主义者渡格丹诺夫就说: ”针对 他从来没有怀疑过,从来没有表示过这些观点要经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组织形式 过实践的检验,要向群众的实践请教(实际上表现了 波格诺夫把真理只看作思想形式的要害。列宁一针 一种以我之是非为是非、我的认识就是真理的主观 见血地指出;“如果真理只是思想形式(那就是说(不 主义的态度。历史已经作出了科学的结论(这些理论 能有不依鞍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真理了,因为除
观点完全是唯心主义的东西。这些观点是否可以说 了人类的思想以外,我们和波格丹诺夫不知道别的
说(不能有依赖于人类什么思想。 如果真理是人类经验的形式(那就是 是他的主观真理的产物呢?
第四、主张主观真理。必然导致在真理问题上的 的真理,不能有客观真理。”
多元论。 义根本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意((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l一122页)主观唯心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就其自身的属性而 识的根源
性(必然主张主观真理论。 言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是由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是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但他的主观 的具体性决定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在
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因真理却包含着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既可以从他的关 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厦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客观真 此( 于主观真理的论述中得到说明(也可以从其他相关 理,也必然是以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具 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其一、概念使用的随意性。他表 体的。这就是说,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 述的客观真理(有人解释认为是感性,事实、客观事 下,真理只能是一个,而不是多个。 与马克思主义哲物、客观规律等等(主观真理意指概念、理论。显然这 主观真理论把真理视为主观精神的创造物(其 学传统的、绝大多数场合下表述的 “真理”必然体现认识主体的差异性和原则或思想路 认识论概念是不尽一致的。概念是要发展的(但是, 线的主观随意性。由此必然出现真理田人而异。对同在感性、事实、客观事物、客观规律之外又增加一个
2l
万方数据
一事物,有完全相反的认识结论,你有你的“真理”, 要方法,设置对立面——进行思想战线革命的主要 我有我的“真理”,势必导致真理问题的多元论。 手段。我们认为这个概括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这些 正是**主观真理论的产物。总结历史(立足现 在这个问题上(**也程度不同地有所表
实(面向未来,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这些教训 现。例如。马克思、列宁关于阶级概念是一个十分确
是有益的。 定的经济的历史的范畴。而**在社会主义时期 却偏离了历史唯物论的科学界定,提出
用主观真理作指导改造世界(实际上是把一种 了从思想政 “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认识作为客观真理强制推 治上划定阶级的思想(由此,中国大地上在生产资料 行(是一种冒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低层次的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现了资产阶级右振和 士的认识在小范围内实行,其后果和影响可能轻些;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样的剥削阶级、官僚主义者阶 直?果是高层次的人士的认识在大范围内实行(其后 级、党内资产阶级;**也不是在马、列本来意义 果和影响是不堪设想的。“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 上认识阶级斗争的(他可以任意扩大阶级斗争的范 向群众的实践请教”,说的何等轻松(但其历史重负 围;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叫意识形态领域的阶
甚至几代人都难以弥补。为了使这种“主观真理”得 级斗争(如对“胡风集团”),党内不同意见的分歧和
以实现,在实践中将会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抽象强 争论叫党内的阶级斗争(如庐山会议上的斗争)(关于经济体制和生产责任制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叫“单 调主体的能动性,忽视或事认客体对主体的制约
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实际(以可能性代替现实性(以 性( 干风”“复辟风”(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
斗争;就是他本人的一些认识他也可以轻易否定(朝 整齐划一代替不平衡性等等。由于脱离客观实际,违
背客观真理,在实践中必然碰壁。我国五十年代后期 夸夕改(改变的原因此处暂不讨论),他本人一再说 的**和人民公社化就是逭种主观真理论典型悲 的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的三大改造( 剧性后果。 手同意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可以随着提前三五年完成;八大会议上他本人也举 主观真理论的典型代表或表现形式是实用主 论断(一年 之后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上他一个人可以随意 义。主观真理论从萁实用主义出发(在政治上鄙史科 学和民主(推崇个人专权(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解释和 推翻(等等。他的认识就是真理(谁敢有不同意见。这 对待党的正确方针和政策并以此来指导工作;在思 是典型的真理多元论的表现。究其源,应看到这与主 观真理不无美系。 想作风上搞一言堂、长官意志、家长制,妨碍民主集 第五、主观真理论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 中制的贯彻和执行;在理论上(混淆崇拜真理和崇拜 个人的关系:搞浆昧主义(把领袖或领导人视为真理 主观真理把思想、经验、理论等同于真理。把真 理看成纯粹主观的东西(在实践中必然自觉或不自 的化身,以人贵言正,权大真理多。 觉地违背一切从
真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从 实际出左,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
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对**同志的“主观真理” 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回顾新中国建国后近三十
的新提法发表了自己的极不成熟、极为肤浅的看 年走过的曲折道路(反思产生失误的历史原因,在众
法。目的是希望理论界对这个问题能进一步研究和 多条教训中(大家都认同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 探讨(以提高和深化笔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同时 心主义的思想指导和工作指导是重要的哲学根源( 纠正笔者由于功底浅薄及所能见到的资料、研究成 其具本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主观真理理论。北大郭建 果极少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错误! 强国的,但是按宁说,**是希翼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委党校照他的思想则是:阶级斗争——社会
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冒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 邮编:024000 责任编辑:宁静)
万方数据
范文二:客观真理
客观真理
客观真理又称真理的客观性,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
第一,人们认识的根源只能是也必然是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真理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然而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第三,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不是多元的。真理只能是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和制约。这是阶级对真理的态度问题,而不是真理本身的阶级性问题。 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是唯物主义针对唯心主义真理观把真理归结为意识的特性而提出的概念。列宁说:“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相反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意识,不依赖于全人类的意识,也不依赖于以任何名义虚构出来的精神实体。认识是物质世界的种种现象及其规律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认识是否真理,取决于它是否如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即是否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内容。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它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科学定律、一切真判断,都是由于它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才能称为真理。即使是“形式”的真理,如逻辑上的永真式,也是由于它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如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中最普遍的客观联系才成为真理。按照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并不是真理。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真理的否定是直接的、露骨的,它们把真理归结为主体的意识。例如,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各类实证主义都把真理仅仅归结为“经验”的形式,实用主义则把真理归结为“有用”的 “效果” 或“作业假说”等等。客观唯心主义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一般是迂回的、隐蔽的,它并不直接把真理归结为个人或人类的意识,而归结为某种超人类、超自然的精神实体。G.W.F.黑格尔在反对主观随意性的意义上是肯定“客观真理”的,并在这一点上作了深刻的论述,但是他把人的意识中的客观内容视为客观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他所说的“客观真理”与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客观真理归根结柢是根本对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客观真理这一点上与其他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旧唯物主义对客观真理的解释有死板的、贫乏的、僵化的缺陷。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客观真理的同时提出并解决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这一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等等,全面地回答了如何坚持客观真理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真理的论断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
所谓社会规律,就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 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规律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自己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主要有:
第一,主客体关系、主客观关系的客观性。首先,主客体关系、主客观关系贯穿于人类活动始终,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在由包含了主体的意识因素所构成的关系中,仍然是客观决定主观。
第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既表现为历史主体活动所造成的社会现象、事件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的客观性,同时也表现为由历史主体活动所推动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必然性。
二、社会规律的关系性
社会规律以人类整体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普遍联系或关系为依托,寓于人的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核心的、基础的起决定作用的关系即本质关系,即经济关系
三、社会规律的主体性。
社会规律或日社会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和历史必然性的展开是以历史主体活动的拓展为依托的。社会规律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规律的生成主要体现在历史主体活动的建构。第二,社会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历史主体活动的互动。第三,社会规律的展开主要体现在历史主体活动的拓展。
(二)社会规律的特点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1)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变换,因此实践也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共同规律。但同时实践又受到观念指导,在实践中交织着物质和观念的变换。因此实践活动又体现出自然界物质运动所不具有的特殊规律,也就是具有能动性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2)从作用方式上,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离开了人们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
(3)从表现形式上,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统计学规律揭示的是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所以社会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但可能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规律既形成和实现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又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
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想博大精深。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之所以超过了黑格尔等人而达到了科学的程度,是与正确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问题的研究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从理论思维出发,以概念运动作为研究和论证的核心和主干,让历史事实从属于和服从于逻辑的推演;另一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让理论思维遵循历史的顺序,使思维的逻辑行程与历史过程相一致,通过把握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内在联系,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逻辑的发展完全不必限于纯抽象的领域。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同上,第124页)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也是马克思采取的研究方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同上,第122页)
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峰巅和超越东西方文明二元对立的框架,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用唯物史观揭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问题。马克思始终将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结合起来,全面地揭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问题。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
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
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
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产物和意识形式,如
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43页)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之所以能科学地说明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问题,是因为它在研究方法上始终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他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
正是遵循着“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认为可以依据人类早期物质生活的不同特点,即以采集天然物为生、能够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出现剩余生产物因而开始财富的积累等等,来划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马克思高度重视财产和社会分工在人类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肯定了摩尔根对财产和分工的分析,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产生了阶级。马克思说: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4-25页)因此,文明产生于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过程中。马克思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
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奠基于财产和社会分工即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事实,马克思以高度抽象的思维形式,总结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描绘了人类文明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依次嬗变的阶段性。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从人对物的依赖程度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度,从纵向描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这是对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多样性的最为全面和最为科学的概括。这种既立足于历史事实、又充分发挥理论思维对客观事实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功能,对社会形态作出科学的整体性和前瞻性描述的做法,显示了马克思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科学地破译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问题上的神奇魅力。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 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它有两种 功能,一是概括一般情况,二是推测将来结果,其结论都超越了前提的范围。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三段论的运用。
如果说归纳论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就是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采用前者,有些则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着应用,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研究的目的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思维过程不同。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原则中推演出有关个别性知识,其思维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归纳推理则是由个别或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思维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 例如:“直线是两点间最短距离。线A-B是点A和B间的最短距离。所以,A-B是直线。”这个例子就是属于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性的原理而推演出个别例子的结论。而“孔雀会飞,麻雀会飞,啄木鸟会飞……孔雀、麻雀、啄木鸟都是鸟,所以,所有鸟都会飞”这个例子则是属于归纳性推理,它是从个别事物的特征推演出一般性的结论的。
第二,一般来说,演绎推理的前提数量是确定的,归纳推理的前提数量的多寡是不定的。 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演绎推理的例子只是用了“直线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这个前提;而归纳推理的例子则是“孔雀会飞,麻雀会飞,啄木鸟会飞……”用了省略号,说明前提数量可以多个。
第三,演绎推理的结论原则上不能超出前提所涉及的范围;而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要超出前提所涉及的范围。 例如:“直线”这个演绎推理的例子,其结论是“A-B是直线”,它的前提是关于直线的定义,结论和前提是密切相连的,所以结论不能超出前提范围;而“鸟会飞”这个归纳推理的例子的前提数量是可以无限的,所以,所推演出来的结论在前提中并不能一一列举,因此,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都超出前提所涉及的范围。
第四,演绎推理的结论与前提的联系是必然的,只要前提真实、形式有效,其结论必定可靠;而归纳推理的结论与前提的联系不一定是必然的(只有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与前提的联
系具有必然性),因为归纳的前提往往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人们的经验则往往是不完全的。
例如:“所有的电子计算机都有输入输出装置,这台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所以这台计算机有输入输出装置”这一演绎推理例子的前提说到“所有电子计算机都有输入输出装置”,这个前提是真实,形式也是有效的,所以其结论“这台计算机有输入输出装置”是可靠的;“虎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狼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狗是食肉动物,有尖牙利爪,所以所有的食肉动物都有尖牙利爪”这个归纳推理的例子的前提只是列举的一部分食肉动物,而结论却是指所有的食肉动物,结论的范围比前提大,其结论和前提不一定是必然的。
另外,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还在于,归纳推理形式一般不是普通有效式,而演绎推
理形式则是普通有效式。
范文三:“客观真理”评析
作者:余德华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7年10期
什么是客观真理?理论界众说纷纭。近年来《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几篇这方面的争论文章读后颇受启发。本文试图通过对“客观真理”几种较流行观点的评析,以进一步促进学术界对真理问题研究和探讨的深入。
一、认为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如,有的学者主张把客观真理直接定义为“客观事实或客观的发展规律”[1]。
按照这种说法,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这种表述显然是不确切的。首先,真理是认识论范畴。反映和被反映不能等同,“我们表象的对象和我们的表象有区别”[2]。其次,客观事实本身无所谓真假。真假只是人的认识的属性,只有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形成观点、意见等等时,才谈得上真假,才有真假的分别。最后,把客观真理定义为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没有什么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如果说,真理或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本身,那么,人们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就显得多余了。因为,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在没有人的时候就存在着,并且是作为真理而存在,何需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于献出宝贵的生命?
列宁在某些地方也有过把客观真理说成是客观事物的情况。如,“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3]“认识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对人类有机体有用的认识,成为对人的实践、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有用的认识。”[4]再如,针对杜桓所说的“其实,物理学的规律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假的,而是近似的”,列宁明确指出:“这个‘而是’,就已经开始虚伪,开始抹杀近似地反映客体的(即接近于客观真理的)科学理论和任意的、空想的、纯粹假设的理论(例如,宗教理论或象棋理论)之间的界限。”[5]等等。
列宁之所以把客观真理说成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究其原因,可能是以下两点:
(1)出于当时论战的特残需要。把客观真理说成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本身,在列宁那里也不是一贯用法,而是偶而为之,是有时代背景的。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在他的《经验一元论》中是这样给真理下定义的,“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6]又说:真理的“客观性的基础应该是在集体经验的范围内。”[7]在波氏真理定义中,真理的客观性、客观内容没有了,真理完全变成了一种主观臆想的东西,即使是宗教教条、鬼神迷信也都能成为真理。列宁把真理说成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其目的是为了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其用意在于同波氏主观真理论针铎相对。列宁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本和俄国马赫主义者进行论战的著作”[8],其任务在于“探索那些在马克思主义的幌子下发表一种非常混乱、含糊而又反动的言论的人们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9]而“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预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10]在理解列宁对客观真理的用法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2)受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对真理表述的影响。如,费尔巴哈就曾这样使用过客观真理的范畴,他说:“自称为唯心主义的现代的哲学唯灵论,对唯物主义进行了以下的、在它看来是致命的责难:唯物主义是独断主义,也就是说,它从感性世界、即无可争辩的客观真理出发,认为客观真理是自在世界、即离开我们而存的世界,但实际上世界只是精神的产物。”[11]又说:“唯物主义是从感性世界,即最终的客观真理出发的。”[12]这里,费尔巴哈就是把客观真理说成是自在世界、感性世界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19世纪后半期德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闻名于世的工人哲学家约·狄慈根也有过把客观真理说成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情况。如在《论逻辑书简》中他曾指出:“宇宙万有是真理。”[13]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中提出:“活的宇宙才是真正的真理。”[14]“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嗅到、触到绝对真理,无疑地也可以认识绝对真理,但它并不全部进入认识中。”[15]等等。无疑,这里的真理、绝对真理就是独立自在的客观世界本身。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在肯定狄慈根作用的同时,经典作家对他的哲学中的混乱思想和错误之处也曾给以严肃的批评。马克思说:“从附上的狄慈根的信中你可看出,这个不幸的人倒退地‘发展了’,并正好‘走到了’《现象学》那里。我认为这件事情是无可挽救的。”[16]恩格斯说:狄慈根所使用的“术语自然还很混乱,因此缺乏精确性”[17]。列宁也曾指出:“和恩格斯不同,狄慈根暧昧、模糊、混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18]“他的表达方式往往不确切,他常常陷入混乱。”[19]
二、把客观真理说成是认识中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如有的学者认为,客观真理“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依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0],“承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承认客观真理”[21]。
这种说法比前一种说法的合理之处就在于把客观真理看成了认识范畴。它与第一种观点的相同处在于都是为了强调真理的客观性。既然是真理,它就不是人所能够随心所欲地主观臆造的,都有客观的内容。但这种说法也尚有一些不足。因为,真理既然是一种认识,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管它具有这样的客观性,在现实中有其原型,它就不可能是完全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不同的人去反映同一个对象,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除了受认识对象的作用外,主体自身的经验、知识、心理结构等也有明显的影响。桂林的山水,张家界的奇峰,在画家看来,在于它的壮观;在地质学家看来,在于它的成因;在哲学家看来,在于它的矛盾运动。他们都是根据主体自身的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立场、观点、知识、经验等,在其认识过程中不能不发生一定的影响。波普说:“我们总是按照预想的理论去看待事物。”[22]库恩提出“规范”或“范式”的概念,并把它看作是认识本身所蕴含的前提”,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仅依赖于他在看什么,而且也依赖于他以前的视角概念的经验已经教会他去看什么。”如果旧的范式改变了,那么科学家用他们“熟悉的工具观察他们以前观察过的领域时,看到了新的不同东西。”[23]正如P·斯尼德所说的:“造成今天的科学理论不同于一个世纪以前的科学理论的原因,不在于我们比我们的前辈知道得多,而在于我们用不同于他们的方式去了解世界;不仅在于我们掌握更多对我们有用的事实,而在于我们用不同的术语去描绘这些事实。”[24]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客观真理不是被“发现”的客观性,恰当地说,是被“发明”的客观性。真理的属性,一方面是由主体所反映的客体的内容决定;另一方面,也是由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具体的相互作用及主体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即“一切领域中的成熟知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25]这种具体的相互作用及主体因素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它与主体因素相联系。把客观真理理解为认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否定了主体因素的作用。这样来表述客观真理难免有失客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是其一。
如果说,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性认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那么,谬误性的认识是不是就没有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呢?回答是肯定的。任何谬误性的认识,都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歪曲反映。正确的认识也好,错误的认识也罢,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有客观根据,都有客观的内容。马克思曾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6]这里“观念的东西”显然不仅仅是指正确的认识。恩格斯也曾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27]恩格斯的说法与马克思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把客观真理说成是真理性认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并据此把客观性说成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无法与谬误作出本质区分。按此理,必有客观谬误之说。既然如此,客观真理的这种提法也就无多大意义。这是其二。
其三,有不少人认为,客观真理中所谓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是指客观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这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依赖于主体、人和人类。这种说法,有三个问题无法自圆其说。一是,谬误的对象有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二是,认识对象不仅仅是自然事物,社会领域、精神领域里的事物也可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因此,客观真理不仅存在于对自然领域的事物认识中,也可存在于对社会领域、精神领域的事物认识中。而社会领域、精神领域中的事物是以人或人类的存在为前提、为转移的,不具有自然事物那种客观性。三是,即使真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也无法说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某事物具有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主观世界及认识结果而独立存在的属性,“客观的=在我们身外的”[28],“在我们之外的存在=不以思维为转移”[29]。客观性是属于外部世界、客观事物即认识客体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与事物这个基础是不可分离的,以认识客体为自己的现实载体或承担者。真理是否客观应从真理自身去说明。对象具有什么属性并不等于反映这一对象的思维也有什么属性。真理毕竟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它与反映对象具有质的不同。正象列宁指出的:“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复写,可是如果说它们是等同的,那就荒谬了。”[30]用被反映的客观来证明作为反映的客观,实际上是不自觉地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真理与客体相等同,把意识与物质、思维和存在相混淆。这与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当物质没有什么两样,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认识论相距不远。
三、把客观真理看作是与被反映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如,“真理即客观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指客观对象及其规律在主体头脑中的正确反映。”[31]
这可称为“符合说”真理观。什么是“符合说”真理观呢?它的根本意思是:仅当一个思想符合客体时,它才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这种观点的历史已很悠久,且在今天仍十分流行。
古代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真理只是判断和所判断的事物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而不是别的。”[32]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说:“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我们的判断与现象的一致。”[33]现在的绝大部分哲学教材仍沿用“符合说”。对“符合说”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已有文章论述[34]。在此,我们不想多说。这里我们想要明确的是,列宁对这种“符合说”也是不甚满意的,他在转述黑格尔这样一段话,即“当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83页关于逻辑谈到‘什么是真理’这一古老而著名的问题时,他首先把真理是认识与其对象一致——这一具有伟大的,甚至最高价值的定义——当作某种无足轻重的名词奉献出来时”[35],作了如下改动:“康德自己问什么是真理(纯粹理性批判,第83页),自己又给了陈旧的答复(认识与其对象的‘一致’)……”[36]在这里,列宁把黑格尔难得给的“具有伟大的,甚至最高价值的”高度评价改成了“陈旧的”这一贬义的评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注意的。
有些人认为,我们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定义,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符合说。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它所讲的“一致”,只是像照镜子那样机械反映,只能是与事物表面现象的一致,既不可能包含有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又不可能包含有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包含认识与评价一致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所讲的反映是能动的。这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知道,黑格尔是辩证法的大师,他在称“真理是认识与其对象一致”是“具有伟大的,甚至最高价值的定义”时,无疑已经按他自己的辩证法思想理解它了,这里的‘一致’已是包含能动性的一致了。很难想象,黑格尔会给只是指与被认识对象表面现象一致的真理定义以这样高度的评价。列宁在看到黑格尔作出如此高度赞扬的定义时,当然不可能不考虑到他已是按自己的辩证法思想去理解这里的“一致”即在能动的反映的意义上,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仍然认为这是一个“陈旧的”定义,就很难说列宁在这里仅仅是把它作为旧唯物主义的定义来否定的。只能说,他对“符合说”是不满意的。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列宁曾以肯定的口气引用了狄慈根所说的,“不言而喻,图画不包括对象的全部,画家落后于他的模特儿……图画怎么能够和它的模特儿‘一致’呢?当然,近似是可以的。”[37]这也可见,列宁对“符合说”、“一致说”持有保留态度。
四、把客观真理看作是绝对真理、最终真理、永恒真理。如,承认了客观真理就这样或那样地承认了绝对真理,而“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无条件的、完全的和绝对正确的反映”[38]。
关于这一意义上的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存在的可能性,也让人怀疑。
就客体的本性来说,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既表现在整个宇宙广延性的至大有外,也表现在各个具体事物广延性的至小有内。人们对事物及其层次的认识,只能是一定程度或者一定层次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远远不是穷尽到底、尽善尽美、无须深入的终结性认识。相反地,它要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完善。
就主体的本性来说,个人或人类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思维对客体的反映,本质上是近似的、简化的。思维同它的对象之间,不可能也不必要一模一样。即使是真理性认识,也是近似的和相对的。”[39]“思维的至上性”从根本上说是不存在的。如果硬说有,它至多表明,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除非他自己改变想法,人们是不能用强制的办法使之接受某种思想的。但是,这样的“至上性”在认识上有什么意义呢?对于科学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关于个人或人类思维的“至上性”问题,恩格斯有过论述。
恩格斯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40]“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解决。”[41]
从恩格斯的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是在假定人类“无限延续”、“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的基础上,说人类思维具有至上性,人类能彻底、全面、正确地认识世界。但实际的情况是,人类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作为一个具体的物种,总有它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恩格斯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假定,完全是为了驳斥和潮笑“江湖骗子”杜林对“永恒真理”的庸俗玩弄。“思维的至上性”,不仅对个人来说“是根本谈不上的”[42],而且就是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人类或许就达到了这样的一点,在那里,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都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已经数出来的无限数这一著名的奇迹”[43]。“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展而达到这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44]可见,以“思维至上性”为基础的绝对正确的认识,自然是不存在的。我们不仅不能完全认识所有的世界万物,“我们的自然科学的极限,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宇宙”[45],而且,我们也“决不会完全认识具体事物”[46],“‘科学对象是无穷尽的’,不仅无限大的东西,连‘最小的原子’也是不可度量的、不可彻底认识的、不可穷尽的,因为‘自然界的各个部分都是无始无终的’。”[47]“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恰当的、十分确切的)反映。”[48]“人完全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些规律,但是永远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它们。”[49]因此,那种无条件的、完全的、绝对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存在的。
通过以上对客观真理四种观点的评析,我们觉得各种说法从某种特定角度来说,虽然各具一定的合理性,但把其中任何一种说法单独作为客观真理的含义,都有某片面性。四种说法的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强调真理的客观性、无条件性,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唯心主义真理观划清界限。然而,对客观性的强调不能以牺牲主观为代价,将真理实体化、本体论化。“真理是全面的”,客观真理也不例外。要全面揭示客观真理的含义,笔者以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明确客观真理是个认识范畴,属精神现象。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不可能不依赖于人、依赖于人类。也就是说,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是主观自生的。
(2)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客观真理。实践是人的本质表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根本标志。人们为了实践的需要去追求真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完善真理。离开实践,无法理解真理问题。
(3)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真理和客观真理实质是一回事。为了与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相区别,才强调了客观真理的说法。因此,定义客观真理应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坚持能动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4)贯彻辩证法。通常的真理定义只注重唯物主义原则的贯彻,在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时,才涉及到辩证法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具体真理都只能是相对真理,都具有近似性。这里所谓的“近似性”是指:第一,认识与其对象是相像但不相同或等同,“模写绝不会和原型完全相同”[50]。指出这点,可与庸俗唯心主义划清界限。第二,真理性认识与其对象的符合是粗线条的、不完全的,也就是说,不存在完全的、绝对正确的认识。任何真理性认识从广度上讲,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讲有待于深化。“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和这个规律在人脑中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51]。明确这点,可与形而上学绝对真理观划清界限。第三,用以表述真理的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模糊性、相对性。“人不能完全把握=反映=描绘全部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整体’,人在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画等等时,只能永远地接近这一点”[52]。人的语言、概念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即便是真理性的认识,也只能仅仅近似正确地反映着,它绝不是客观存在的原文,而是主体理解与感知、陈述与言语的“译文”。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的说法。从“近似性”的几种含义,我们可以看到,它与通常所讲“相对性”的区别,也可看到,真理的发展过程就表现为近似性不断提高的过程,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得到一定的体现。
总之,真理问题虽然人类已经探讨了几十年,但由于它的复杂性,还有许多问题尚需我们继续分析思考。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给我们提出新情况、新问题、新材料,我们应作出新的概括和总结,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注释:
[1]吕国欣:《论真理范畴的本体论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报》1992年第6期,第11页。
[2][3][4][5][6][7][8][9][11][12][15][18][19][30][37][47][48][49][51]《列宁选集》第2卷,第117、135、136、317、121、122、15、14、116、129、134、251-252、118、330、134、267、332、191、156页。
[10][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212页。
[13][14][25]《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25、256、32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2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182页。
[20]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97页。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版,第184页。
[22][24]转引自《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0年第2期;1982年第1期。
[23]《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版,第93、9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1页。
[28][29][46][5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61、184-185、310、194页。
[31]汪华岳等主编:《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华东师大出版在1992年版,第137页。
[32]《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03页。
[33]转引自《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3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页。
[34]高清海:《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蔡英田:《真理观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5]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58页。
[38]邢贲思主编:《哲学小百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页。
[39]马志政:《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杭州师院学报》(社),1988年第1期。
[40][42][41][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126、125、126页。
[4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5页。
[50]《列宁全集》第14卷,第247页。
范文四:“客观真理”非议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客观真理”非议
客观真理非议
【作 者】程明华
客观真理,在现行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个基本范畴予以肯定并被广泛使用的。然而,这个概念是不确切、不科学的。笔者不揣冒昧,对客观真理提出非议,求教于哲学界同仁。
真理是观念映象。观念映象虽然根源于物质实在,却又超越物质对象的感性实在性,它本身并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进入主体意识之中、被主观化了的客体本象。观念映象和客体本象是有区别的。
这种主观特性都有过明确的表述。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当然已不是外在的物质本身。主观映象也决不等同于客观原型。真理等是属于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有着质的区别,它具有主观的特性。其主观性主要思想的内容时,它是经过主体思维的改造(加工处理),采取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并按照一定的组织的。不承认认识的主观特性,把真理性认识与物质本身等同起来,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狄慈根曾把非感性的表象说成也是感性的、物质的,列宁批评道,这是一种糊涂思想,是不确切的混乱的表述,并尖锐指出:把思想叫作物质的,这就是向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面迈了错误的一步。〔2〕客观真理的提法之所以不确切、不科学 ,首先就在于它抹煞了真理的主观认识本性,把主观的东西与客观实在的东西等同起来。例如,有的同志说:
客观真理
范畴的基本涵义就是:被人们的真理性认识(表象)所反映(表现)的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客体的这种客观实在性是客观真理观的基本理由之一〔3〕。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 客观真理不是指真理性的认识,而是指这种认识所反映的客体,客体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即客观真理。我世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这当然是对的,它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但是这属于本体论问题,而不是真理(认识论)问题。从本体论来说,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的客观事物,它本身无所谓真理,也无所谓谬误。而真理问题是一个认识问题,谈论真理必然要涉及到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外部世界一旦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即认识客体时,它就和认识主体联系起来了,离开认识主体,离开主体的意识,就不能有认识,也不会有什么真理。认为客观真理就是指客观实在即客体的客观实在性,这种观点把真理性认识等同于认识的对象,把主客体的关系变成纯粹的客观实体,把观念映象当作感性实在,否定了真理的认识本性,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把客观真理当作是客观实在的客体,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毕竟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同志是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这个意义上理解并赞同客观真理的。承认真理(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主观的客观内容,肯定真理具有客观性,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把真理的客观性说成是客观真理却是欠妥当的。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真理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同哲学基本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最高问题出发,肯定真理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反映,这实质上说的是主体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性内容,这种客观性内容就是关于认识对象即客体的存在及其状况、状态、结构、属性、本质和规律等等的真实信息。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毫无疑义地肯定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坚决反对把真理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思想形式或主体经验的唯心主义观点。
然而,真理的客观性只是真理的一种属性,真理除了具有客观性之外,如前所述也具有主观性,并且还具有其它的多种属性,诸如科学性、有用性(价值性)、全面性、具体性、绝对性、相对性
等等。这诸多方面的属性各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真理的一定特质,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真理,必须把握其各方面属性的总和,如果将真理的某一属性片面夸大,当作确定真理性质的唯一依据,就会犯以局部代表整体的逻辑错误。《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的属性词条中写道:从逻辑上看,各种属性都是主词的说明,但不是主词或它代表的事物本身〔4〕。客观真理的提法之所以不确切、不科学也在于它是以真理的一种属性(客观性)来界定、代表真理本身。如果说,由于真理具有客观性就说真理是客观的,即承认客观真理的存在,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人们就有理由作出如下推断:真理也具有主观性,所以真理也是主观的,即也应该承认主观真理的存在。本来,客观真理论者提出客观真理其用意是坚持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立场,反对主观真理论,但是,由于自身在理论上缺乏严密的科学的逻辑性,反而为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口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承认有什么主观真理的,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观上的逻辑一致性和理论彻底性,我认为应该抛弃客观真理这个不确切、不科学的表述。
真理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如果其中每一种属性都可以当作是一个真理的话,那么每一真理就变为多个不同的真理,即所谓客观真理、主观真理、科学真理、价值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等等。这样,在真理问题上,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理解上的困难。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沿用诸如客观真理之类的概念呢,
谈论客观真理不能回避列宁。因为列宁对这个问题有过许多的论述,尤其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他专门写了有没有客观真理一节,对此作了集中的阐述,并对客观真理的存在给予肯定的回答。这或许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客观真理这一概念的重要原因吧。因此,正确评价、对待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论述是非常必要的。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是为了批判俄国的马赫主义者而写的。在真理问题上,波格丹诺夫提出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观,宣扬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5〕,抹煞真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类思想、经验的客观内容。 列宁出于当时斗争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客观真理这个范畴。列宁说: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6 〕他认为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哲学的基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本问题中的一个问题〔7〕, 他从外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8〕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 承认我们的感觉是唯一的和最终的客观实在的映象〔9〕。 纵观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是:从唯物主义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立场出发把真理问题纳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进行考察,从认识的泉源和内容的角度肯定真理的客观性,批判马赫主义的主观真理论。这些,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但是,这些正确的思想却是在承认客观真理的意义上阐述的,他指出: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这都是一回事。〔10〕这样,正确的内容使用了不准确、不成熟的表述方式。这种情形,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论述别的问题时也同样出现过。例如,列宁常常用复写、摄影、模写、镜像等词表示反映,用感觉一词代表认识,这些表述明显地带有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直观性和被动性的痕迹。这些情况我认为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为,当时在理论战线上的斗争任务主要是批判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包括真理观),为此,列宁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处处突出认识论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为了驳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谬误,在许多场合他是用大家易于理解的素朴
还须指出的是,列宁在使用客观真理这个范畴时,在不同的场合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列宁的论述中,客观真理的涵义不是确定的或始终一致的。它除了表示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外,有时是指真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例如列宁曾以肯定、赞同的态度引述费尔巴哈的话说:唯物主义是从感性世界,即最终的客观真理出发的。〔11〕他还说过: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
)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12〕在这里,列宁把客观真理与感性世界、绝对自然看作是同义词,把客观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并与他在别的场合的有关论述相矛盾。这表明,客观真理在列宁的论述中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范畴。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批判性和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敢于修正某些业已陈旧的观点、结论和经典作家某些不确切的词句或不科学的论断。否定客观真理这个提法,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17页。
〔2〕〔8〕〔12〕《列宁选集》第二卷,第249、第122、第135页。
〔3〕《武汉学报》1993年第2期,肖中舟文。
〔4〕《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第816页。
〔5〕〔6〕〔7〕《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
〔9〕《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7页。
〔10〕〔11〕《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9页。
【责任编辑】章克团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本文档由:文档精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编辑和上传. 若不是原文档可能不能复制和编辑,所以下载的时候要小心。感谢您的阅读.
范文五:“客观真理”非议
作者:程明华
求索 1996年01期
“客观真理”,在现行的许多哲学原理教科书及有关专著、辞典中,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个基本范畴予以肯定并被广泛使用的。然而,这个概念是不确切、不科学的。笔者不揣冒昧,对“客观真理”提出非议,求教于哲学界同仁。
一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作为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成果,无疑属于认识范畴,它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客体的观念映象。观念映象虽然根源于物质实在,却又超越物质对象的感性实在性,它本身并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进入主体意识之中、被主观化了的客体本象。观念映象和客体本象是有区别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认识的这种主观特性都有过明确的表述。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当然已不是外在的物质本身。“主观映象”也决不等同于客观原型。真理等是属于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有着质的区别,它具有主观的特性。其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当客体以信息的形式被输入主体的头脑中转化为思想的内容时,它是经过主体思维的改造(加工处理),采取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不承认认识的主观特性,把真理性认识与物质本身等同起来,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狄慈根曾把“非感性的表象”说成“也是感性的、物质的”,列宁批评道,这是一种“糊涂思想”,是“不确切的混乱”的表述,并尖锐指出:“把思想叫作物质的,这就是向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面迈了错误的一步。”〔2〕“客观真理”的提法之所以不确切、不科学 ,首先就在于它抹煞了真理的主观认识本性,把主观的东西与客观实在的东西等同起来。例如,有的同志说:“‘客观真理’范畴的基本涵义就是:被人们的真理性认识(表象)所反映(表现)的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客体的这种客观实在性”是客观真理观的“基本理由之一”〔3〕。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 客观真理不是指真理性的认识,而是指这种认识所反映的客体,客体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即客观真理。我认为,客体作为感性的外部世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这当然是对的,它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但是这属于本体论问题,而不是真理(认识论)问题。从本体论来说,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的客观事物,它本身无所谓真理,也无所谓谬误。而真理问题是一个认识问题,谈论真理必然要涉及到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外部世界一旦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即认识客体时,它就和认识主体联系起来了,离开认识主体,离开主体的意识,就不能有认识,也不会有什么真理。认为客观真理就是指客观实在即客体的客观实在性,这种观点把真理性认识等同于认识的对象,把主客体的关系变成纯粹的客观实体,把观念映象当作感性实在,否定了真理的认识本性,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二
把客观真理当作是客观实在的客体,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毕竟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同志是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这个意义上理解并赞同“客观真理”的。承认真理(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主观的客观内容,肯定真理具有客观性,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把“真理的客观性”说成是“客观真理”却是欠妥当的。
真理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同哲学基本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最高问题出发,肯定真理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反映,这实质上说的是主体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性内容,这种客观性内容就是关于认识对象即客体的存在及其状况、状态、结构、属性、本质和规律等等的真实信息。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毫无疑义地肯定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坚决反对把真理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思想形式或主体经验的唯心主义观点。
然而,真理的客观性只是真理的一种属性,真理除了具有客观性之外,如前所述也具有主观性,并且还具有其它的多种属性,诸如科学性、有用性(价值性)、全面性、具体性、绝对性、相对性……等等。这诸多方面的属性各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真理的一定特质,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真理,必须把握其各方面属性的总和,如果将真理的某一属性片面夸大,当作确定真理性质的唯一依据,就会犯以局部代表整体的逻辑错误。《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属性词条中写道:“从逻辑上看,各种属性都是主词的说明,但不是主词或它代表的事物本身”〔4〕。“客观真理”的提法之所以不确切、不科学也在于它是以真理的一种属性(客观性)来界定、代表真理本身。如果说,由于真理具有客观性就说真理是客观的,即承认客观真理的存在,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人们就有理由作出如下推断:真理也具有主观性,所以真理也是主观的,即也应该承认主观真理的存在。本来,客观真理论者提出“客观真理”其用意是坚持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立场,反对主观真理论,但是,由于自身在理论上缺乏严密的科学的逻辑性,反而为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口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承认有什么主观真理的,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观上的逻辑一致性和理论彻底性,我认为应该抛弃“客观真理”这个不确切、不科学的表述。
真理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如果其中每一种属性都可以当作是一个真理的话,那么每一真理就变为多个不同的真理,即所谓客观真理、主观真理、科学真理、价值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等等。这样,在真理问题上,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理解上的困难。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沿用诸如“客观真理”之类的概念呢?
三
谈论“客观真理”不能回避列宁。因为列宁对这个问题有过许多的论述,尤其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他专门写了“有没有客观真理”一节,对此作了集中的阐述,并对客观真理的存在给予肯定的回答。这或许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客观真理”这一概念的重要原因吧。因此,正确评价、对待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论述是非常必要的。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是为了批判俄国的马赫主义者而写的。在真理问题上,波格丹诺夫提出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观,宣扬“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5〕,抹煞真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类思想、经验的客观内容。 列宁出于当时斗争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客观真理”这个范畴。列宁说:“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6 〕他认为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中的一个问题”〔7〕, 他从“外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8〕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 承认“我们的感觉是唯一的和最终的客观实在的映象”〔9〕。 纵观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是:从唯物主义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立场出发把真理问题纳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进行考察,从认识的泉源和内容的角度肯定真理的客观性,批判马赫主义的主观真理论。这些,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但是,这些正确的思想却是在承认“客观真理”的意义上阐述的,他指出:“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10〕这样,正确的内容使用了不准确、不成熟的表述方式。这种情形,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论述别的问题时也同样出现过。例如,列宁常常用“复写”、“摄影”、“模写”、“镜像”等词表示反映,用“感觉”一词代表认识,这些表述明显地带有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直观性和被动性的痕迹。这些情况我认为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为,当时在理论战线上的斗争任务主要是批判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包括真理观),为此,列宁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处处突出认识论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为了驳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谬误,在许多场合他是用大家易于理解的素朴形象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理与之相对立;为了反对主观真理观,强调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他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客观真理”的范畴。
还须指出的是,列宁在使用“客观真理”这个范畴时,在不同的场合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列宁的论述中,“客观真理”的涵义不是确定的或始终一致的。它除了表示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外,有时是指真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例如列宁曾以肯定、赞同的态度引述费尔巴哈的话说:“唯物主义是从感性世界,即最终的客观真理出发的。”〔11〕他还说过:“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12〕在这里,列宁把客观真理与感性世界、绝对自然看作是同义词,把客观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并与他在别的场合的有关论述相矛盾。这表明,“客观真理”在列宁的论述中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范畴。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批判性和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敢于修正某些业已陈旧的观点、结论和经典作家某些不确切的词句或不科学的论断。否定“客观真理”这个提法,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17页。
〔2〕〔8〕〔12〕《列宁选集》第二卷,第249、第122、第135页。
〔3〕《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肖中舟文。
〔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第816页。
〔5〕〔6〕〔7〕《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
〔9〕《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7页。
〔10〕〔11〕《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