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比一比》教案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出,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同时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教学策略:
1、本篇课文是识字课文,为了力求改变识字教学的枯燥乏味,我就从兴趣入手,创设情景,例,第一课时以去农村小明家开始,以“比一比”的游戏结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将词语置于画面中,图文结合,直观形象,形象巧妙地识字,让学生喜欢识字。
3、识字教学做到有梯度,从图片带出词语到读带音节的词语到去拼音读词语到自己学生字。
4、重视迁移、拓展练习,扩大知识面,激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一个偏旁“ ”。
2、 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
3、 正确地朗读课文。
4、 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
三、 教学难点:区别量词“颗”与“棵”
(一) 创设情景 , 学习词语、生字
1、 利用课文插图创设情景
2、 认识课文中的词语
(1)借助图片读 (2)借助拼音读 (3)离开拼音读 (4)认读生字“黄”“红”“猫”“苹”“杏”“桃”(让学生说学会了哪个生字)
(二) 揭题
利用动物、水果进行比赛来揭题
(三) 借助媒体 学习课文
1、 出示图一
(1) 看谁与谁比什么?它们比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2) 师:看看课文里是比什么的?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3) 读句子
2、 利用图二、三、四学习课文另外三个句子(方法同上)
在读这三句的同时学习生字“边”“多”“少”“群”“颗”“堆”和偏旁“ ”。
(1)理解“一群”“一堆” (2)知道“多”与“少”是一对反义词
(3)区别“颗”与“棵”
3、读课文
(四) 小组开展比一比活动
1、 比生字组词(两个组)
2、 比用词说句子(两个组)
3、 比读课文(两个组)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 能仿照课文说句子。
4、 正确书写“牛、羊、小、少”。
5、 激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 会使用量词
三、 教学难点:仿说句子
(一) 复习生字、词语
1、 利用摘“苹果”复习生字、偏旁。
2、 给词语归类(动物、水果)
(二) 我会说(正确使用量词)
1、 大屏幕出示课文中“我会说”的图片让学生说。
2、 大屏幕出示更多的物品让学生说。
(三) 流利地读课文
采用齐读,师生、生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
(四) 仿说课文中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各种物品让学生比较说
(五) 指导书写生字
1、 大屏幕 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1)读生字 (2)引导观察这4个生字在田字格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附:
识字(二)1、比一比
黄牛 花猫 鸭子 小鸟
杏子 桃子 苹果 红枣
一个大,一个小,
一头黄牛一只猫。
一边多,一边少,
一群鸭子一只鸟。
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苹果一颗枣。
一边多,一边少,
一堆杏子一个桃。
范文二:小学一年级识字二《比一比》教案设计
《识字二?比一比》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一个,、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利用课件出示图片,激发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出示农全班读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家小院情境图) ,、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生观察能力,认识并运用
,、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各种方式认读本课要求认
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识的生字。
旁边,再读一读。
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
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
,、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
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读通韵文 ,、借助读通韵文。 分层次地练习读韵文。 (,)学生自读。 ,、同桌检查读(同桌读(一)运用自己练读,同(,)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得好,表扬他,读不好,桌互读,指名读的方式让的轻声,“一”的变调) 帮助他) 学生读正确。 ,、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相机,、自由练读韵文,要求(二)运用自由练读,学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生互评,选择自己喜欢的意思相反的词。) ,、生生互评。 方法练读,配动作读等方,、读好韵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把韵文读得好听。 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 方法练读韵文。
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朗读展示
对读等等)
三、巩固识字
,、小朋友,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自由读??给生字点(一)根据本课生字有好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名??齐读。 向个都有木字旁和草字(出示生字) ,、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旁,从意思方面巩固识字。,、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记 记。 认识“提土旁”,理解堆。(相机指出:?“杏、桃、苹果”,、学生说还在什么地方(二)还在哪里见过这些都是植物,所以有木字旁或草字见过这些字。 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在生旁;?认识新偏旁“提土旁”,结,、练习说一说:( )比活中识字。
合“堆”的词义,理解为什么“堆”( )大,( )比( )小。 (三)在韵文和生活习惯有提土旁。) ,、练习说一头( ),一中理解量词的用法,培养,、想想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只( ) 初步的语感。 生字宝宝,?指名读第,、,句 ,、拓展说话:一颗( )
?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
只猫”, “一个苹果”和“一颗枣”。
?“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
为什么,还能说吗?
?理解“颗”
?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
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
“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
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四、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 ,、同桌讨论,指名说,用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
齐说。 生的兴趣,在活动中练习
,、唱《找朋友》的歌,量词的运用。 ,,,,,,,,,,,,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
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
读出共同的名字。 ,,,,,,,,,,,,一朵花一朵花一朵花
,,,,
,、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
学生。
五、指导书写“牛、羊”
,、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字形,说出学生自己观察字形,再说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自己观察所得。 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这(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学生书空。 是使学生对字形记忆深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竖中线) ,、书写展示、评议。 学生书写互评,又可以培,、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 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书
法的鉴赏能力。
六、实践作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学生回家练说 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激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
以进一步地做练习。
范文三:比一比的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乌石垌小学 陈 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本课时,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标准》指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在本课中,应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及作用,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新大纲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同学们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 培养学习的兴趣, 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有关数据对同学们进行德育教育。
这样的目标设定,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规律,从注重概念本身转到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于目标多元化,不仅要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根据以上三
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根据我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难点定为: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合理、灵活、正确地求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目标指出: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新的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 “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学生整体实力高呢?这就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一个冲突。接着,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明白要确定这两队学生整体实力的高低,并不是观察队内某一个成绩的高低,也不是统计全队的投篮总数,而是根据每个队成员的平均成绩来确定的,这样安排,主要是创设条件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平均数的意义与学习的必要性。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所以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 ,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表扬和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收集矿泉水瓶,求平均数。
2、小熊冷饮店进雪糕,求本周应进多少箱。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有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一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0.8米,并
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0.8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范文四:小学数学比一比说课稿
小学数学比一比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数学《数一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抛开文本,以游戏的方式引入。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抛下书本一起去做游戏,希望同学们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开始游戏,探索新知
师讲明游戏要求,由于要比较两组中谁组的数是最大的,学生有组最大的数大数放前 ,小数放后的基础,所以知道比较小的数放在个位,十位,中间的数放在百位,大的数放在千位,体会到大数放在千位,也就明确了数位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应看千位,千位大的这个数就大,根据学生随机抽取的数字,进而探究学习三位数与四位数比较大小,以及千位百位数字相同时,该如何比较,此环节以游戏的形似而展开,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乐学,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接着我又设计了摘苹果,解密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巩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 猜数游戏,应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猜数游戏这一课堂活动,即: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数,猜数的人提问,想数的人只能答对不对,一直猜直到对为止,猜的次数要尽可能少。游戏结束后,教师小结,并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数的具体例子,如教科书上的四幅图,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感,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四) 总结回顾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不算难,孩子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是会比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知识从生活层面提升到数学的层面,特别是在数学语言方面.
成功之处: 本节课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丰富,课堂上头脑比以往清醒了,能去考虑如何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从背教案中迈出了小小的步伐。
我的困惑:
1、这样的比赛随机性非常大,这节课三轮比赛乙队都输了,所以整节课乙队的情绪特别低落,虽然我在语言上进行了开导,也以纪律加分为由让两队最终打平局,但乙队的学生还是闷闷不乐。遇到这样的情况乙队的情感如何保护?
2、每个班中总有那么几个思维跟不上节奏的,游戏中大家都非常开心,但这过程是快节奏的,那几个慢节奏的家伙参与思维到底参与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谜,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参与过思维。
范文五: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比一比》的教学反思——胡长海
本次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从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通过9○23 100○63 54○52的复习,再提问:你能说说百以内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吗?这样很自然的过度到万以数的大小比较。
2.在情境图上也作了巧妙的处理,如:这台饮水机的价钱是由1个千、1个百和8个十组成,从而让学生猜出这台饮水机的价格。这样的处理又一次复习了第四单元的生活中的大数。在学习主题图部分,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很快地说出1180大于990,我没有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比较方法,而是
先进行一个小练,如2150○965 5000○68等,通过练习、观察、比较,再学生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得比较深刻,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学生掌握得比较到位。
3.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次次轻松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4.通过出示四座名山的海拔高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通过比较四座大山的海拔高度进而巩固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要点。
5.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每个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最后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小窗后面躲着谁?526﹤52□ 1000﹥□99 40÷5﹥□﹢4 在巩固了学生的基础上,能让优生有一个发展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
教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在我上"比一比"一课中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