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收集数据 (包括设计实验方 案,
进行实验等) ” “获得结论” “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2.重视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 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 首先让学生 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 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 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 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 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 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 三部分:
第一部分: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与 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部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第三部分:初步学
会某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观念。 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 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学法建议
1.重视科学探究,掌握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3.注重比较, 认清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本单元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 通过比较, 认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会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单元教学
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 1节 2 化学改变了社会;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概念; 利用化学反 应的目的; 绿色化学观念; 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元素。 观察化学改变了社会的事 实;思考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第 2节 2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实 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从实例中归纳科学探究要素;探究 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反思探究过程。
第 3节 3 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实验室安全规则; 实验操作基 本方法。 取用药品,对物质加热、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复习、测试 2 见单元备课 (下)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 树立绿色化学观。
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 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 方法
①通过观察、 实验等方法, 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 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 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相关知识 ?小学自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又会发生很多 变化。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塑料、 纤维、 钢铁、 食品、 药品等物质的知识。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重点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 质的组成与构成。 难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 记忆是关键。 学习时不能仅满足听懂, 要在 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注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是发生的现象。
组成与构成不同: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 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本节知识结构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课 题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标 1.了解化学对生活、 生产、 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 知道化学有助于 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 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 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 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 对学习 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 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学习方法。
重 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
难 点
键 点 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去判断,不能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判断。 教学媒体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木头、纸、石头、塑料、橡胶、纤维等; 演 示实验 :镁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氢氧化 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锌粒、硫酸铜溶液。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 讲述法、 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天然材料:如木材、 石料、 棉花等 2.人工制造材料 (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纤维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等。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 物质的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形状、状态发生的变化。
观察实验一 ~实验四:
现象:
3.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 成沉淀等。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 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
2.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结论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第一课时)
了解:天然材料与人工制造材料
结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 学制品。
衣服(纯棉的除外) 、汽车的零部件、化肥、农药、除草剂、各种塑料 制品都是化学制品。 逐一说明 土坯、 茅草房→玻璃、 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凝土塑钢和新 型建筑涂料等构成的楼房
结论: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 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活动天地 p2
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 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
观察 p3页彩图并思考:
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 么样子?
举例说明:
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
观察 p4页彩图: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 二、观察化学 变化 1.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 粮食酿酒, 食物腐烂, 金属生锈, 金属的冶炼等。 没 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 态等发生变化 1.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2.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锌粒与盐酸反应——冒气泡 4.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有没有 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 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 p5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活动天地 p5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p5并总结 1~4
(注意观察化学现象的方法:仪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颜色、状态、 反应中的现象等)
判断:
某一发光、 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交流共享 p6 1、 2 比较、 分析、举例 拓宽了解
理解:一定、不一定的含义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了解: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 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 性;绿色化学观。
3.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
4.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 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比较抽象,而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
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
的思维方式。教材在第一节就引入分子、原子的知识,目的是“先入 为主”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
重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
难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关 键 点
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 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教学媒体
有关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视频资料;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天然材料
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 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7.绿色化学:化学对环 境的承诺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微观)
水:h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每个 水分子是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h2 氧气:o2
铁:fe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2.物质的组成——元素 (宏观) 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
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3.化学: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 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教 学 过 程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并举两例 2.化学变化的特征 3.两种变 化的关系 思考并回答 二、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 7.绿色化学 (新授)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常伴随热、光、电等能量的放出或吸 收。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了解:举例: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 仔细阅读 p7多 识一点:了解优点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 水:h2o 氢气:h2 氧气:o2 铁:fe
2.物质的组成——元素
3.化学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 子构成。
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 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 子直接构成。 (常见的气体、液体物质一般由分子构成;常见的金属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元素是宏
观概念,论种不论个;
原子、分子是微观粒子论种又论个。
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 基础自然科学。
小结:说明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名称:
水、氧气等 铁、铜、铝等 理解
记忆下列化学符号:
h2o, h2, o2, co2, co , fe , si 拓宽了解
能否说分子大,原子小?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二氧化碳的组成与构成。
区别:组成与构成
组成:宏观——元素
构成:微观——分子、原子 阅读 p9长话短说 挑战自我 p9 练习 小知识
从全球范围看,当前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和 环境问题。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 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合成高效化肥;②开发新型高效医用 药品;③研制快速降解的塑料;④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能情况下分解水制取氢气;⑤研制 人造皮肤和血管;⑥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⑦在无毒无害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⑧ 开发新型制冷剂代替氟里昂;⑨消除汽车有害尾气、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⑩研制开发超导 材料等。
第二节 化学之旅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②知道科学探究的步骤, 会写探究活动报告并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过程与方法
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活动反思。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好化学的情 感。
相关知识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明确科学探究的环节: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并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 与评价。 其中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注重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题注重实验操作的综合性、 可操 作性、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在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懂得操作 的原理和实验的一般步骤。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接受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会将教材中的理论知 识与日常生活应用结合起来,需要学生善于积累知识,并关注化学科技成果,解答的关键是 抓住问题的题干“顺藤摸瓜” 。
思维误区
本节内容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现象与结论混为一谈,这是初学者在 描
述现象时最易犯的错误。
本节知识结构
课 题
第二节 化学之旅 课 型
新第 1 课时
标 1.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 通过对发现问题、 表述问题的学习, 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 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 交流评价。
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已经明确了学 习化学的重要性,知道了物质发生的变化和构成物质成分的基础上来认识怎样学习化学的。 因此怎样学好化学是学生热切关注的,此时的求知欲也是非常强烈的。但对于怎样发现与化 学有关的问题,又怎样明确地提出问题,准确地表述出问题并不明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所以学生急于想知道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引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是非常必要的,学生 的积极性应该是非常高涨的。 重 点 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 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关 键 点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 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实验, 以学生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媒体 多媒体素材、 烧杯、 蜡烛、 秒表、 火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 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2.化学之谜
3.金刚石、石墨与 c60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 →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1.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烧杯容积的大小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 ? 猜想或假设→ ? 实验探究→ ? 收集证据→ ? 得出结论→ ? 评价、反思
2.探究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 实验自变量→实验因变量 →控制变量→结论 (蜡烛高度) (燃烧时间) (两只同样的烧杯) 3.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 观性 一、从问题开始
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2.金刚石与石墨的组成、 结 构及性质差异
第二节 化学之旅 (第一课时)
1.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2.怎样 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学会质疑,凡事好问“为什么” ,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善于变换角 度看问题。 ?善于观察。
?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
组成: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构成:金刚石、石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 c60由分子构成,每个分子 由 60个碳原子构成。
性质差异大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阅读 p10 多识一点
p11化学之谜 1~6 p11交流共享 1、 2 多识一点 p12 c60的发现
比较金刚石、 石墨及 c60的组成、 结构、 性质是的区别? 二、 通过科 学探究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就是通过科学探究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1.探究蜡烛燃烧时 间与烧杯容积的大小关系 2.探究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 3.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 客观性 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呢?
有了问题, 就要设法寻找答案, 首先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 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假设收集证据,并对这些 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作出结论。错了,查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后 再做。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得 出结论→评价、反思)
结论:烧杯越大, 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但不是正比的关系。 可能因素:蜡烛的长短、粗细、质地等
结论:高蜡烛先熄灭。 原因:顶部二氧化碳多。
实验自变量→实验因变量→控制变量→结论 (蜡烛高度) (燃烧时间) (两只同样的烧杯) 设计实验时必须明确:
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即实验目的) 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即实验 自变量) 需要测量的因素是什么(即实验因变量) 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什么(即控制变 量) 阅读 p12
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 活动天地 p13 1~6
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烧杯容积的大小关系 实验探究 p14 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 p15多识一点
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11 12
13
14
?给固体加热
(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组装仪器的顺序 实验 3 实验 4 小结 问题 2:怎样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用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液体不超过试管容 积的 1/3,试管口向上倾斜一般 45°,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珠。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用外 焰加热液体的中下部。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问题 3:怎样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注 意哪些问题?
将装有固体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上,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防 止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组装仪器的顺序一般为:
自下而上,从左到右。
现象:
黑色的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蓝色的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有大量的水珠。 小结
1.药品的取用:
?“三不”原则; ?最少量原则;
?用剩药品的安全环保原则; ?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块状药品的取 用; ?多量液体的倾倒; ?少量液体的滴加。 2.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检查、点燃、熄灭、火焰结构、酒精添加、应急灭火; ?加热所用仪器及夹持方法; ?给固体、液体的加热操作。 3.仪器的组装顺序
造成试管炸裂可能的因素:
?试管外壁有水珠, 没擦干就加热; ?加热过程中, 试管底触及到灯芯;
?没有均匀加热,直接集中加热固体的底部; ?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 ?加热过程中或刚加热完后没有冷却时,试管外壁沾到了水。 想一想 (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高度)
观察操作、现象并记录 实验 3 实验 4
讨论:某同学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了,请分析可能的原 因?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3 课时 第 周
1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溶液的配制、仪器的洗涤和连接、气密性的 检查等基本实验操作。
2.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 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曾用的一些仪器,例如:量筒、滴管、玻璃棒、天平等仪器,但 由于教学要求不同,使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本节应该应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和对 操作的规范性的要求,在技能训练中,将语言指导与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紧密结合 起来。
重 点
物质的称量、仪器的洗涤和连接
难 点
量筒的使用及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关 键 点
教师的语言指导与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相结合;画图分析仰 视或俯视读数图。
媒体
演示实验、挂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3.物质的称量 ?天平的使用
步骤:调零、放纸、称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 、还原 加药品和砝 码的先后顺序:一般精确到 0.1g
?量筒的使用
读数:三点一线(视线、刻度线、凹液面最低点)
10ml的量筒可精确到 0.1ml 仰视或俯视读数的结果:
?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仪器
4.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仪器的连接
左定右动,水润湿,慢转动 ?气密性的检查操作 原理
?洗涤 振荡方法 刷洗
洗涤干净的标准:放置
16 17
单元备课(下) 单元总结
一、知识网络归纳
18
二、专题综合讲解 1.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现象”是指事物在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化学反应“现 象”也同样是反映物质在变化中的外部表象,而不是变化的实质。至于反应后生成什么?具 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因此,在启蒙阶段,同学们要养成正确描述现象 的习惯。
描述现象三忌:忌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如生成氧化镁; 忌脱离实验实际, 没有观察到的现象也描述出来; 忌片面描述实验现象, 不全面。 描述实 验现象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如烟和雾、火星和火焰、燃烧和点燃的区别。 2.量筒的使用
用于量度液体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水平。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3.托盘天平的使用
常见的错误分析:
第一单元 检测题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 40分)
1.下列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 a.光导纤维和玻璃 b.钢铁和水 泥
c.煤和石油 d.塑料和橡胶
2.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蜡烛熔化 b.冰雪融化、干冰升华 c.剩饭变馊、粮食酿酒 d.灯泡发光、铁锅 生锈
3.下列成语或俗语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积沙成塔 c.曾青得铁化为铜 d.铁杵磨成针 4.古诗词的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你认为这 种变化是()
a.冰雪融化 b.压缩空气 c.酒精挥发 d.馒头遇碘酒变蓝
6.下列仪器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 a. 试管 b.烧杯 c.量筒 d.集气瓶
7.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食品是指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海洋提供的食品;白色食品是通过微生物发 酵的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海带 b.面粉 c.大米 d.食醋
8.下列实验操中使用漏斗的是() a. 溶解 b.称量 c.过滤 d.蒸 发 9.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10.现有一台托盘天平,最多可称量 100g ,最准能称到 0.1g ,标尺的 最大刻度为 5g ,若用这台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粉末 28.3g ,应该取用的砝码是() a.25g的 砝码一个, 3g 的砝码一个 b.5g的砝码五个, 3g 的砝码一个 c.20g的砝码一个, 8g 的砝 码一个 d.20g的砝码一个, 5g 的砝码一个
11.固体药品一般盛放在() a. 细口瓶中 b.广口瓶中 c.滴瓶中 d. 蒸发皿中
12.一支试管容积为 30ml 。要用这支试管给液体加热,那么所取液体 的体积最多不超过()
a.10ml b.15ml c.20ml d.30ml 13.为了增强市民的环保 意识,变废为宝,去年我市实行了垃圾分类回收。市区主要街道的垃圾箱中,绿色箱用来装 回收再利用的垃圾,黄色箱用来装不可回收的垃圾,下列物质能扔进绿色箱内的是()
19
①废旧报纸;②废铜线;③一次性饭盒;④口香糖;⑤果皮;⑥空矿 泉水瓶;⑦废铁矿
a.①③⑤⑦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⑦ d.①②⑥⑦
14.北京在申办 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 奥运”的口号。为了使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关闭所 有化工企业 b 用天然气逐步代替民用燃煤 c提高污水处理率 d 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 污染
15.某同学用
托盘天平称药品质量时,将药品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读数 为 9.5g , (1g 以下用游码) ,则药品的真实质量为() a. 9g b10g c8.5g d 8g
16.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 ,以表彰他们 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同心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 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不再 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 方向还是实验化
17.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利用的化学现象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的是 () a. 使用石器 b.冶铁和炼钢 c.火的利用 d.铜器的使用
18.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 初次仰 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19ml , 倾倒出部分液体后, 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10ml , 则实 际该同学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a.9ml b.大于 9ml c.小于 9ml d.无法判断
19.下列操作能造成玻璃仪器破裂的是 () ①玻璃仪器外壁有水, 没 擦干就加热 ②没均匀加热,就直接集中加热 ③加热时玻璃仪器接触灯芯 ④刚加热完的 玻璃仪器立即用冷水冲洗 ⑤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稍向下倾斜 ⑥把锌粒竖直 放入试管中 ⑦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⑧试管
里的液体超过 1/3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⑦⑧ c.⑦⑧ d.全部
20.一位同学要用托盘天平称取 2.5g 药品,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 转,这时他应该()
a.减少药品 b.向右盘中加入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天平平衡 螺母
二、填空题(第 5、 6两题每空 1分,其余每空 2分,共 60分)
1.下列仪器中:①烧杯 ②锥形瓶 ③量筒 ④集气瓶 ⑤试管 ⑥ 蒸发皿
?不能加热的是 。 ? 能直接放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 要 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 。
2.在厨房里用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三种方法区别酒精和水(简 述方法) 。
方法一 。方法二 。 方法三 。
3.用托盘天平称量一未知质量的烧杯,现用“↓” 、 “↑”分别表示向 托盘天平上增加、减少砝码。请在下表中用“↓”和“↑”表示你的称量过程, (若烧杯的实 际质量为 35g ) 。
4.从全球范围看,当前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 和环境问题。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合成高效化肥;②开发新型药品; ③研制快速降解的塑料;④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能情况下分解水制取氢气;⑤人造皮肤和 血管;⑥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⑦在无毒无害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⑧开发新型制 冷剂代替氟里昂;⑨消除汽车有害尾气等。
请把上述问题归类,并把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健 康 问 题 ; ? 环 境 问 题 ;
?能 源 问 题 ; ? 粮 食 问 题 。
5.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从 你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的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 解速率的影响:
因 素 ① , 你 的 预 测 。
因 素 ② , 你 的 预 测 。
6.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 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 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 出假设:a.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 白烟是石蜡蒸 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科学探究:?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 其 目 的 是 为 了 验 证 假 设 (填 序 号 ) , 但 这 样 做 并 不 能 得 出 正 确 的 结 论 。 原 因 是 。 ?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
20
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 是 。
?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蜡芯) ,发 现蜡烛
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 时可排除假设 , 因为 。 7.小明和小红对市场 上销售的一种袋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了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 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象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 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
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 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 。 ?你认为食品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① ; ② ;③ 。
8.一次实验结束时, 小李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 第二天再去点燃时, 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李想探个究竟,于是便设计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检查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量充足。②将灯内的酒精倒出 少
量点燃,能很好地燃烧。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很难挤出液体。点燃 挤出的
一滴液体,不能燃烧。④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 上滴几
滴酒精,再去点燃,酒精灯正常燃烧。⑤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 资料,
记录了如下有关的信息:酒精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香味的液体, 它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混合,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 实验室酒精灯所用的酒精一般是
95%的工业酒精 ??酒精的沸点是 78.5℃;水的沸点是 100℃。请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实验 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小 李 设 计 进 行 实 验 ② 的 目 的 是 。 ?实验③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 的可能原因是 。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李最终可以得 出的结论是 。
?实验④中,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再点时,灯为什么能正常燃 烧? 。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单元备 课(上)
21
范文二: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 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 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 善于合作的优良品 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部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第三部分:初步学会某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观念。
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学法建议
1. 重视科学探究,掌握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收集数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 ” “获得结论” “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2. 重视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注重比较,认清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本单元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比较,认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单元教学
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 1节 2 化学改变了社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利用化学反应的目的;绿色化学观念;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观察化学改变
了社会的事实;思考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第 2节 2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从实例中归纳科学探究 要素;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反思探究过程。
第 3节 3 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验操作基本方法。 取用药品,对物质加热、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复习、测试 2 见单元备课(下)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 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相关知识 ?小学自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会发生很多变化。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塑料、纤维、钢铁、食品、药品等物质的知识。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重点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难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学习时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注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是发生的现象。
组成与构成不同: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本节知识结构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课 题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标 1. 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 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学习方法。
重 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
难 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关 键 点 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去判断,不能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判断。
教学媒体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木头、纸、石头、塑料、橡胶、纤维等;
演示实验 :镁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锌粒、硫酸铜溶液。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 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等
2. 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纤维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等。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形状、状态发生的变化。
观察实验一 ~实验四:
现象:
3.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4.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 天然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
2. 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结论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第一课时)
了解:天然材料与人工制造材料
结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学制品。
衣服(纯棉的除外) 、汽车的零部件、化肥、农药、除草剂、各种塑料制品都是化学制品。 逐一说明
土坯、茅草房→玻璃、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凝土塑钢和新型建筑涂料等构成的楼房
结论: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活动天地 P 2
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
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
观察 P 3页彩图并思考:
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举例说明:
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
观察 P 4页彩图: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
二、观察化学变化
1.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2. 物理变化
3.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1. 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2. 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 锌粒与盐酸反应——冒气泡
4.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 P 5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活动天地 P 5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P 5并总结
1~4
(注意观察化学现象的方法:仪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颜色、状态、反应中的现象等)
判断:
某一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交流共享 P 6 1、 2
比较、分析、举例
拓宽了解
理解:一定、不一定的含义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 了解: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 性;绿色化学观。
3. 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
4. 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比较抽象,而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教材在第一节就引入分子、原子的知识,目的是“先入为主”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
重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
难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关 键 点
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教学媒体
有关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视频资料;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 天然材料
2. 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
二、观察化学变化
1.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2. 物理变化:
3. 化学变化的特征
4.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6.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7. 绿色化学:化学对环境的承诺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微观)
水:H 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H 2
氧气:O 2
铁:Fe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2. 物质的组成——元素(宏观)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
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3. 化学: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教 学 过 程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并举两例
2. 化学变化的特征
3. 两种变化的关系
思考并回答
二、
6.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
7. 绿色化学
(新授)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常伴随热、光、电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了解:
举例: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
仔细阅读 P 7多识一点:
了解优点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
水:H 2O
氢气:H 2
氧气:O 2
铁:Fe
2. 物质的组成——元素
3. 化学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
(常见的气体、液体物质一般由分子构成;常见的金属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元素是宏观概念,论种不论个;
原子、分子是微观粒子论种又论个。
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小结:说明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名称:
水、氧气等
铁、铜、铝等
理解
记忆下列化学符号:
H 2O , H 2, O 2, CO 2, CO , Fe , Si
拓宽了解
能否说分子大,原子小?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二氧化碳的组成与构成。
区别:
组成与构成
组成:宏观——元素
构成:微观——分子、原子
阅读 P 9长话短说
挑战自我 P 9
练习
?给固体加热
(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组装仪器的顺序
实验 3
实验 4
小结
问题 2:怎样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用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口向上倾斜一般 45°,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珠。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用外 焰加热液体的中下部。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问题 3:怎样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将装有固体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上,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组装仪器的顺序一般为:
自下而上,从左到右。
现象:
黑色的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蓝色的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有大量的水珠。
小结
1. 药品的取用:
?“三不”原则;
?最少量原则;
?用剩药品的安全环保原则;
?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块状药品的取用;
?多量液体的倾倒;
?少量液体的滴加。
2. 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检查、点燃、熄灭、火焰结构、酒精添加、应急灭火;
?加热所用仪器及夹持方法;
?给固体、液体的加热操作。
3. 仪器的组装顺序
造成试管炸裂可能的因素:
?试管外壁有水珠,没擦干就加热;
?加热过程中,试管底触及到灯芯;
?没有均匀加热,直接集中加热固体的底部;
?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
?加热过程中或刚加热完后没有冷却时,试管外壁沾到了水。
想一想
(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高度)
观察操作、现象并记录
实验 3
实验 4
讨论:某同学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了,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3 课时 第 周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溶液的配制、仪器的洗涤和连接、气密性的检查等基本实验操作。
2. 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曾用的一些仪器,例如:量筒、滴管、玻璃棒、天平等仪器,但由于教学要求不同,使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本节应该应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和对 操作的规范性的要求,在技能训练中,将语言指导与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重 点
物质的称量、仪器的洗涤和连接
难 点
量筒的使用及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关 键 点
教师的语言指导与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相结合;画图分析仰视或俯视读数图。
媒体
演示实验、挂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3. 物质的称量
?天平的使用
步骤:调零、放纸、称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 、还原
加药品和砝码的先后顺序:
一般精确到 0.1g
?量筒的使用
读数:三点一线(视线、刻度线、凹液面最低点)
10mL 的量筒可精确到 0.1mL
仰视或俯视读数的结果:
?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仪器
4.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仪器的连接
左定右动,水润湿,慢转动
?气密性的检查操作 原理
?洗涤
振荡方法
刷洗
洗涤干净的标准:放置
单元总结
一、知识网络归纳
1. “现象”是指事物在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化学反应“现象”也同样是反映物质在变化中的外部表象,而不是变化的实质。至于反应后生成什么?具有 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因此,在启蒙阶段,同学们要养成正确描述现象的习惯。
描述现象三忌:忌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如生成氧化镁;忌脱离实验实际,没有观察到的现象也描述出来;忌片面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 描述实验现象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如烟和雾、火星和火焰、燃烧和点燃的区别。 2. 量筒的使用
用于量度液体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3. 托盘天平的使用
常见的错误分析:
第一单元 检测题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 40分)
1. 下列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 A. 光导纤维和玻璃 B. 钢铁和水泥 C. 煤和石油 D. 塑料和橡胶
2. 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蜡烛熔化 B. 冰雪融化、干冰升华 C. 剩饭变馊、粮食酿酒 D. 灯泡发光、铁锅生 锈
3. 下列成语或俗语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滴水成冰 B. 积沙成塔 C. 曾青得铁化为铜 D. 铁杵磨成针
4. 古诗词的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 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你认为这种变化是()
A. 冰雪融化 B. 压缩空气 C. 酒精挥发 D. 馒头遇碘酒变蓝
6. 下列仪器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A. 试管 B. 烧杯 C. 量筒 D. 集气瓶
7. 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食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海洋提供的食品;白色食品是通过微生物发 酵的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 海带 B. 面粉 C. 大米 D. 食醋
8. 下列实验操中使用漏斗的是() A. 溶解 B. 称量 C. 过滤 D. 蒸发
9.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A.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 物质的运动状态 D. 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10. 现有一台托盘天平,最多可称量 100g ,最准能称到 0.1g ,标尺的最大刻度为 5g ,若用这台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粉末 28.3g ,应该取用的砝码是() A.25g 的砝 码一个, 3g 的砝码一个 B.5g 的砝码五个, 3g 的砝码一个 C.20g 的砝码一个, 8g 的砝码一个 D.20g 的砝码一个, 5g 的砝码一个
11. 固体药品一般盛放在() A. 细口瓶中 B. 广口瓶中 C. 滴瓶中 D. 蒸发皿中
12. 一支试管容积为 30mL 。要用这支试管给液体加热,那么所取液体的体积最多不超过()
A.10mL B.15mL C.20mL D.30mL
13. 为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变废为宝,去年我市实行了垃圾分类回收。市区主要街道的垃圾箱中,绿色箱用来装回收再利用的垃圾,黄色箱用来装不可回收的 垃圾,下列物质能扔进绿色箱内的是()
①废旧报纸;②废铜线;③一次性饭盒;④口香糖;⑤果皮;⑥空矿泉水瓶;⑦废铁矿
A. ①③⑤⑦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⑤⑦ D. ①②⑥⑦
14. 北京在申办 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为了使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 关闭所 有化工企业 B 用天然气逐步代替民用燃煤 C 提高污水处理率 D 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
15.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药品质量时,将药品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读数为 9.5g , (1g 以下用游码) ,则药品的真实质量为() A. 9g B10g C8.5g D 8g
16.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 ,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同心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 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 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 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 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实验化
17. 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利用的化学现象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的是() A. 使用石器 B. 冶铁和炼钢 C. 火的利用 D. 铜器的使用
18.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19mL ,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10mL ,则 实际该同学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A.9mL B. 大于 9mL C. 小于 9mL D. 无法判断
19. 下列操作能造成玻璃仪器破裂的是()①玻璃仪器外壁有水,没擦干就加热 ②没均匀加热,就直接集中加热 ③加热时玻璃仪器接触灯芯 ④刚加热完的 玻璃仪器立即用冷水冲洗 ⑤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稍向下倾斜 ⑥把锌粒竖直放入试管中 ⑦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⑧试管里的液体超过 1/3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⑦⑧ C. ⑦⑧ D. 全部
20. 一位同学要用托盘天平称取 2.5g 药品,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A. 减少药品 B. 向右盘中加入砝码 C. 移动游码 D. 调节天平平衡螺母
二、填空题(第 5、 6两题每空 1分,其余每空 2分,共 60分)
1. 下列仪器中:①烧杯 ②锥形瓶 ③量筒 ④集气瓶 ⑤试管 ⑥蒸发皿
?不能加热的是 。?能直接放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 。
2. 在厨房里用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三种方法区别酒精和水(简述方法) 。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
3. 用托盘天平称量一未知质量的烧杯,现用“↓” 、 “↑”分别表示向托盘天平上增加、减少砝码。请在下表中用“↓”和“↑”表示你的称量过程, (若烧杯的实 际质量为 35g ) 。
4. 从全球范围看,当前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发展和进 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合成高效化肥;②开发新型药品;③研制快速降解的塑料;④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能情况下分解水制取 氢气;⑤人造皮肤和血管;⑥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⑦在无毒无害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⑧开发新型制冷剂代替氟里昂;⑨消除汽车有害尾气等。
请把上述问题归类,并把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健康问题 ;?环境问题 ;
?能源问题 ;?粮食问题 。
5. 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从你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的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 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 ,你的预测 。
因素② ,你的预测 。
6. 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A.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科学探究:?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 ,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 是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吹灭蜡烛, 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蜡芯) ,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 为 。
7. 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袋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了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象一个小枕头。他们认 为这种充气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
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 请 你 帮 助 他 们 设 计 一 个 简 单 的 实 验 方 案 , 来 判 断 小 明 的 猜 想 是 否 正 确 。 简 要 写 出 操 作 步 骤:。
?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 。
?你认为食品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① ;② ;③ 。
8. 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李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李想探个究竟,于是便设计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检查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量充足。②将灯内的酒精倒出少量点燃,能很好地燃烧。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很难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不 能燃烧。④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上滴几滴酒精,再去点燃,酒精灯正常燃烧。⑤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记录了如下有关的信息:酒 精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香味的液体,它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混合,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实验室酒精灯所用的酒精一般是 95%的工业酒精 ??酒精的沸 点是 78.5℃;水的沸点是 100℃。请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实验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小李设计进行实验②的目的是 。
?实验③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李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④中,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再点时,灯为什么能正常燃烧?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单元备课(上)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 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 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 3. 分子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六万亿亿个水分子。
液 气
1.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2.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 变为液态。
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隔较小。
?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
另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阅读 P 28~P30了解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性质
属于物理变化
固: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
液: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自由运动;
气:水分子自由运动,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下列宏观现象中,吸收能量的有 ;放出能量的有 。
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你能用分子知识解释上述变化吗?
P 30活动天地
P 30交流共享
温度、压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
用分子知识解释:
P 30在线测试
二、水的天然循环
1. 意义
2. 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
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
小结:
1.
2.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观察 P 31图片
P 32多识一点
认识节水徽记
寓意:人们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爱护、节约每一滴水。
怎样防止水污染?
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爱护水资源
科学家曾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文学家则感叹:“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两句话尽管说法不一,但给人的警示相同。尽 管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不到 1%,随着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珍爱生命,让我们从 保护水资源做起。
41
42
43
44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45
46
课 题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 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3. 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
4. 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5.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 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重 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 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47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 电解水
现象
反应式
2. 分解反应
3. 分子
4. 原子
5. 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二、水的合成
1. 氢气的燃烧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2. 化合反应
3. 氢能源
48
50
范文三:初三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 知识目标: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 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方法: 自学、讲述、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 观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 看书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 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学生讨论: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 板书: 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 (2)、有充足的氧气。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爆炸 危害和好处? 4、缓慢氧化 有何意义?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生活动 看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 举例: 铁生锈---不利 垃圾腐烂---有利 举例: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板书: 一、原理: 催化剂 加热
1、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 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 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看书上装置图,注
意连接方法。
讨论收集原理
讨论5、6两步的原
理: 防止倒吸
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 能力目标:
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
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小结:(板书)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 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
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
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 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作业: 作业本第四节
想一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问题: 什么是分子? 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第一遍看书思考: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 能力目标 1、提高阅读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 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课本并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叫元素?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小结: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称为元素
数、中子数、电子数之补充说明:有些原子质子数同,但中间的关系。 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氕、氘、氚三
种,另H 与H +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
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 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设计意图 培养自学能力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 、是化合物的是 、是氧化物的是 SO 2 I 2 H 2 Fe 3O 4 H 2SO 4
H 2O P 2O 5 P 4 He HCl 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六节:元素 元素符号 课外作业; 同步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 知识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 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
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水电解器、10%NaOH溶液、学生电源、导线、酒精灯、线香、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 3、作业讲评:
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
看书第五节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回忆巩固已学知识
讨论回答
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说明:为了增强导电性在水里加了NaOH ,同时为便于学生观察加了点观察演示实验,注意两极产生气体的量并判断气体成份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红墨水。
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 2O 4H + 2O 2H 2 + O 2
问题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与物理变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化有何不同? 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不
变。
原子的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如何理解这概念?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
不变。
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看下列分子的符号(分子式),认识变化,而原子不发生变化。 它们的构成情况: 在核变化中原子才会发生氦气----He 氯化氢---HCl 改变。
甲烷---CH 4 二氧化碳----CO 2 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 氮气---N 2
(1)小(2)运动(3)间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隔(4)有质量(5)构成物碳、硅、金属等 质的一种微粒(6)同种原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 作业:
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回答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 组合成新的分子 布置自学:
相同不同点
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点 分微粒
化学
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
子 运动
有质量有原间隔 子
反应中能再分 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看书思考: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 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小结:
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相对来说,电子是在原子内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你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
2、有,单位为一,通常不写。 3、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1.66×10-27千克
4、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练习:1、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m 千克,A 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 千克,则A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 作业:
作业本第五节原子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化学教案 课题: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燃烧的特征,知道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能从微观角度适当解释物质的燃烧; 2.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进一步学习对控制变量因素的探究过程; 3. 体验物质燃烧条件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 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二、学习主题: 1.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2.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3.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能对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进行描述,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初步具备对控制变量探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引言:
出示一张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 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展示图片: 火——造福人类 火——带来灾难 引导:
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填写在表格1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填写学案表格一 交流,讨论
总结燃烧的特征:
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
联想,感受
学生活动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活动意图
参与学生讨论 发光、放热、剧烈。化学变化 给燃烧下个定义
引导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
思考并发言,通过活动完成学案二
自己的经验说说燃烧都需要什么“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投影
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 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进行说明。 些?
参与学生讨论 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针对猜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 象: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 和水的棉花球。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 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 煤块。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参与讨论 成共识: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投影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图片) 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补充演示实验:
1.“白磷自燃”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看2.“烧不坏的手帕” 到的现象。 出示一块蜂窝煤 提问:
为什么有很多直孔? 思考,发言
“为增加空气(氧气)量” 说说想让物质燃烧得剧烈一些,可回答并举例 以有哪些方法?日常生活中用过 这些方法吗? 小结:
对学生活动表现做简要评价。 1. 整理这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新思路、新2. 跟其他同学说说这节课你学点子做简要评价。
到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内容。 3. 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练习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
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
多样化评价
一、 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
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
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
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
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 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
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 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
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反
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
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3、 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
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
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 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
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 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
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 和。生:为什么参加化
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
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 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
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
应中 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
质量变化。师生讨论: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实验结果?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
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 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
质量守衡定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碳酸钙》化学教案
教案示例: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碳酸盐的鉴别法。
2.掌握酸式碳酸盐与正盐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
碳酸盐(碳酸根)的鉴定法。
教学难点
不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
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
注:*不要求。
①C+O2(充足) CO2
*②2Mg+CO2 2MgO+C(老师写)
③2CO+O2 2CO2
④CO2+C 2CO
⑤CO2+H2O H2CO3
⑥H2CO3 CO2↑+H2O
⑦CO2+Ca(OH)2 CaCO3↓+H2O
⑧CaCO3+2HCl=CaCl2+CO2↑+H2O或CaCO3 CaO+CO2↑
2.引入新课(教师说明小测验正确答案后)教师总结出CO2与CaCO3之间的互变关系:
(1)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不仅限于大理石、石灰石,也不限于CaCO3。凡是碳酸盐(金属原子与碳
酸根的化合物),像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镁(MgCO3)等。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跟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是鉴定碳酸根的最简便的方法。地质工作者背包中经常装着一小瓶盐酸,就是
用来作石灰岩的初步鉴定的。
(2)酸式碳酸盐
〔提问〕云水洞的石笋、石柱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总结: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水壶里水垢的形成过程(反
应)相似,都是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Ca(HCO3)2〕经过酷暑或煮沸(加热)生成不溶性碳酸钙的缘故。
结合这一组反应让学生解释以下现象,教师及时评定。纠正错误。
①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②继续通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③将已经变澄清的溶液加热,溶液又变浑浊。
传看标本:
出示几种常见的碳酸盐的标本盒,让学生传阅,然后教师总结并写出板书:
(板书)
(二)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
(1)大理石 人大会堂建筑材料;
(2)石灰石 建筑石料 制水泥 烧生石灰;
(3)白垩:粉刷墙壁。
3.巩固提问
〔演示〕(1)取鸡蛋壳一块,水壶里的水垢一块,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盐酸,观察现象并解释,
可以让学生做并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二者主要成分 都是碳酸钙,遇盐酸都冒气泡。(2)两支试管里分别
盛着无色透明溶液,一种是食盐水,另一种是碳酸氢钙溶液,请同学用两种办法鉴别出来。
这两种方法是:①加热后冒气泡溶液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一种是食盐水。②分别加入几滴
盐酸,冒气泡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是食盐水。
4.课堂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①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
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清,把澄清溶液分为两份,在第一份中加浓盐酸;
③第二份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铁》化学教案
一)课型、课题:复习课,第六章 铁
(二)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对铁等金属元素的认识,以“铁”为代表加深掌握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规律。
2.进一步巩固掌握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3.培养学生讨论、分析、综合等能力。
(三)教学重点:1.巩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及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2.掌握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掌握其有关的应用;2.有关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电脑、光盘等。
(六)教学方法:问题化教学、协作学习等。
(七)教学过程:一.本章的主要知识脉络及有关重点内容(注:主要知识脉络图见小页)△指导学生阅
读脉络图、回答下列问题:1.几种常见金属(1) 自然界约有多少种金属元素?说出几种常见金属名称。
(2)为什么Al 、Zn 、 Ag 、Au 不易生锈?(3)人体健康与金属元素有关吗?(4)我国钢、铁工业的发
展与现状怎样?2.铁合金(1)什么叫做合金?该概念的关键词有哪些?合 金是混合物吗?(2)生铁和
钢的主要区别是哪些? 3.铁的性质(1)物理性质1)认识金属单质物性的一般方面有哪些?多数金属单
质是什么颜色?Cu 是什么颜色?2)铁与生铁、钢有何区别?(讨论)(2) 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观看电脑
模拟实验——铁与氧气与酸、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结合知识脉络小结铁的化性。(问题):1)铁在自然
界主要以单质还是以化合 物形式存在?(讨论) 2)铁锈是纯净物还是化合物?生锈的铁钉更容易生
锈对吗? 3)如何防止铁生锈? 4)发生:金属+酸→盐+氢气,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5)发生: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6)说出下列物质在水中发生置
换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发生转换反应的说明理由。A :Al + HCl —— , B :Zn + H2SO4(浓)
——C :Zn + HNO3—— , D :Mg + H2SO4——E :Cu + AgNO3—— , F :Fe + AgCl——G :
Hg + CuSO4—— , H : Zn + CuSO4——二.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例如 :含Fe2O380%赤铁矿
石200吨(杂质不含铁元素),问:(1)其中含铁元素多少吨?(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多少吨? (学
生讨论后,提出规范解法)解:(1)矿石中含Fe2O3质量为200×80% = 160(吨) 160吨Fe2O3中
含铁为 (吨) (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 (吨)答:(略)解法二:设可冶炼出含杂3%的生铁 吨, 160 112 200×80% , (吨)三.综合训练1.说出实现下
列变化的反应式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现象。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铁含金的是( )A 、氧
化铁 B 、生铁 C 、不锈钢 D 、碳素钢3.为了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及除去其它杂质(如S 、
P ),在炼钢时,应加入或通入的物质是( ) A 、焦炭 B 、一氧化碳 C 、氧气或铁的氧化物
D 、氢气4.向足量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的镁粉,下列函数图像横坐标表示此化学反应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反
应的有关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5.用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能正
确表示反应情况的图像是( ) 6.质量相等的金属X 和Y 分别跟一定量的稀H2SO4起反应,
结果发现X 和Y 均有剩余,但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则对于X 和Y 来说相同的是( ) A 、化合价 B 、
活动性 C 、剩余物的质量 D 、消耗酸的质量7.有FeSO4、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投入一些锌
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对上述固体沉淀有下列
说法:①一定含有Zn ,②一定含有Fe, ③一定含有Cu ,④可能含有 Zn, ⑤可能含有Fe, ⑥可能含有Cu 。其中
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④8.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
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取上层清液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 说
法正确的是( )A .有Ag 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B .有Ag 析出,滤液中有Fe2+、
Cu2+、 存在C .有Ag 、Cu 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D .有Ag 、Cu 析出,滤液中有Fe2+、
Ag+ 存在9.5.8克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该铁粉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
( ) A 、镁 B 、铝 C 、锌 D 、铝和镁 E 、铜 △本节小结:1、主要
学习了金属单质的代表铁的有关知识,铁是一种化性比较活泼的金属,能跟多种物质(如S 、O2、HCl 、
H2SO4、CuSO4等)反 应。 2、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酸碱盐》化学教案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 ———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
子。
SO42-(在溶液中) ———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 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
酸) 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 ———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 ———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 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 ———属于碱的溶液
范文四:鲁教版化学教案视频
鲁教版化学教案视频
鲁教版化学教案视频篇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配套名师教学讲课视频播放
2013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单元备课(上)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单元备课(下)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鲁教版化学教案视频篇二: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数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2.重视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部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第三部分:初步学会某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观念。 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学法建议
1.重视科学探究,掌握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3.注重比较,认清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本单元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比较,认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判断哪些
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单元教学
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化学改变了社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利用化学反应的目的;绿色化学观念;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观察化学改变了社会的事实;思考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第2节 2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从实例中归纳科学探究要素;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反思探究过程。
第3节 3 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验操作基本方法。 取用药品,对物质加热、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复习、测试 2 见单元备课(下)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相关知识 ?小学自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会发生很多变化。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塑料、纤维、钢铁、食品、药品等物质的知识。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重点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难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学习时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注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是发生的现象。
组成与构成不同: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本节知识结构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 题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标 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学习方法。
重 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
难 点
键 点 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去判断,不能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判断。
教学媒体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木头、纸、石头、塑料、橡胶、纤维等;
演示实验 :镁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锌粒、硫酸铜溶液。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等 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如:塑料、玻璃、纤维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等。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形状、状态发生的变化。
观察实验一~实验四:
现象:
3.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
2.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结论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第一课时)
了解:天然材料与人工制造材料
结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学制品。
衣服(纯棉的除外)、汽车的零部件、化肥、农药、除草剂、各种塑料制品都是化学制品。逐一说明 土坯、茅草房?玻璃、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凝土塑钢和新型建筑涂料等构成的楼房
结论: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活动天地P2
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
观察P3页彩图并思考:
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举例说明:
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
观察P4页彩图: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1.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2.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锌粒与盐酸反应——冒气泡
4.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
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P5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活动天地P5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P5并总结 1~4
(注意观察化学现象的方法:仪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颜色、状态、反应中的现象等)
判断:
某一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交流共享P6 1、2 比较、分析、举例 拓宽了解
理解:一定、不一定的含义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了解: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性;绿色化学观。
3.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
4.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比较抽象,而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
的思维方式。教材在第一节就引入分子、原子的知识,目的是“先入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
重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
难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关 键 点
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教学媒体
有关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视频资料;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板书 设 计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天然材料
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7.绿色化学:化学对环境的承诺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微观)
水:H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H2 氧气:O2
铁:Fe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2.物质的组成——元素(宏观)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铁是由铁元素组成。
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3.化学: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教 学 过 程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并举两例 2.化学变化的特征 3.两种变化的关系 思考并回答 二、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 7.绿色化学 (新授)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常伴随热、光、电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鲁教版化学教案视频篇三: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数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2.重视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研究的主要
任务;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部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第三部分:初步学
会某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观念。 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学法建议
1.重视科学探究,掌握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3.注重比较,认清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本单元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比较,认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单元教学
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化学改变了社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利用化学反应的目的;绿色化学观念;分子和原子是构成
物质的微粒;元素。 观察化学改变了社会的事实;思考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第2节 2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从
实例中归纳科学探究要素;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反思探究过程。
第3节 3 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验操作基本方法。 取用药品,对物质加热、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复习、测试 2 见单元备课(下)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相关知识 ?小学自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会发生很多变化。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塑料、纤维、钢铁、食品、药品等物质的知识。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重点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难点 物质
的组成与构成。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学习时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注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是发生的现象。
组成与构成不同: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本节知识结构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 题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标 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
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学习
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
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范文五:上海初三化学教案
上海初三化学教案
上海初三化学教案篇一:上海初三化学第一章:化学的魅力(教案加习题)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第一节 第二节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参观化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 第2课时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写实验报告 物质的提纯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第三节 第四节
绪言: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 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 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 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考点:
考点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考点二: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燃烧时:?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三: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四、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五、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实验(见实验专题)
上海初三化学教案篇二:上海初三化学全年学案和答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课时 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前预习】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
2(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
中。
3(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
【课堂练习】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结冰
B(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C(蜡烛熔化
D(森林火灾
5(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发光发热
B(有颜色的变化
C(有其它物质生成
D(有气体、沉淀产生
6(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光
B(燃烧时放出大量热
C(燃烧后变成白色固体
D(镁条燃烧后最终消失
7(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棉花、石油能燃烧
B(鸡蛋放入白醋有气泡
C(食盐、白糖能溶于水
D(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会变浑浊
8(判断题
(1)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
(2)有热量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
(3)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 )
【课后测试】
一、填空题
9(加热碳酸氢铵时,观察到固体逐渐,且有 气味的气体产生。
10(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樟脑丸消失B(蜡烛燃烧 C(铁生锈D(铜铸成铜器
E(食物腐烂 F(电灯发光 G(光合作用
二、选择题
11(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轰炸巴格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定包含
化学变化的是( )
?房屋倒塌 ?油井燃烧 ?飞机被导弹击中而爆炸 ?玻璃碎片纷飞 ?
导弹钻入地下30m爆炸炸掉多个地下防空洞
A(只有?? B(??? C(只有?? D(只有??
12(下列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
A(冰和水B(铁和铁锈C(镁和氧化镁D(金刚石和石墨
三、简答题
13(根据物质的性质如何区分下列各组物质(可用多种方法)
(1) 蔗糖和食盐
(2)酒精和食醋
(3)铁块和铜块
(4)白糖和面粉
14、将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判断是何变化,
第2课时 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前预习】
1(石油、天然气不仅可作燃料,还可以进行综合利用,用煤、
石油等为原料可制
造、合成 、合成等 。
2(实验室使用化学药品时要做到“三不”:不,
不 。
3( 水是由和元素组成,石墨由组成。
【课堂练习】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产生大量白烟
B(糖受热变黑
C(淀粉变成葡萄糖
D(糖溶于水
5(下列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凝固 B(锈蚀 C(爆炸 D(熔化
6(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金刚石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B(铜丝加热会发黑
C(铁水降温后能形成坚硬的铁
D(天然气可以燃烧
7(物质可以是元素组成,也可以是(填相同或不同)
8(葡萄糖加热完全烧焦后得到黑色的残渣主要是 元素,其元素符号 。
9(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A(烧杯 B(燃烧匙 C(试管 D(石棉网 E(量筒F(集气瓶
【课后测试】
一、选择题
10(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火焰的( )
A(外焰B(内焰 C(焰心 D(灯芯
11(有一瓶工业酒精和食盐水,区分它们最简单的化学方法是( )
A(品尝味道
B(闻气味
C(取少量点燃
D(观察颜色
12(下列各组物质颜色相同的是( )
A(氧化镁和镁
B(炭粉和氧化铜
C(铁和铁锈
D(铜丝和铁丝
13(下列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 )
A(试管 B(烧杯 C(量筒D(石棉网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剩余的药品放回试剂瓶中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让试管口略向下
C(若取无腐蚀性药品可直接用手拿
D(取用块状药品应用药匙
15(手帕为什么烧不坏,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16(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的原因之一,你知道二氧
化碳在自然界中如何循环的吗,
第二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前预习】
1( 我国古代有哪些化学工艺是举世闻名的,
2(化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性,列举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
中有关问题的实例。
【课堂练习】
3(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某些化学工艺如 明较早,在冶炼技术上,商代制造,春秋战国就会 和 。
4(1965年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是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 材料。
5(塑料薄膜、快餐盒、塑料袋之类的日用品的大量使用造成了
6(、、人们提出消除、减少排放(本文来自:WwW.JiaoshiLm.com
教师 联盟 网:上海初三化学教案)等问题。
7(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禁止在人口密集地区燃放烟花爆竹 ?大量植树造林 ?禁止使用含铅汽油 ?一
次性塑料杯、方便袋的大量使用 ?禁止使用煤、石油
8(小明家夜晚不幸煤气爆炸,你认为造成的原因可能是(编号)
(1) 当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油烟排放机抽气,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2) 当发现煤气泄漏时关闭总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3) 当发现煤气泄漏时开电灯、检查漏气情况
9(厨房中的炒菜锅最好用( )
A(铝锅 B(不锈钢锅 C(铁锅 D(铜制锅
10(结合生活知识,下列各项中你认为属于伪科学的是( )
A(基因工程的发展,羊等一些动物可以被克隆
B(汽车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可以消除
C(超导材料可用于磁悬浮列车
D(水可以变成石油
11(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家庭自制冰块 B(牛奶变酸
C(花生长霉D(糯米酿酒
12(是非题
1(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2(破坏高空臭氧层的气体是液态氮气。( )
3(将垃圾直接倒入河流中,让水冲走,保护环境。( )
13(我国是贫水国家,由于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造成严重的缺水危机。据报道,我国有2/3客流和1000万公顷农田被污染。工厂排出废水每年进入海洋约5000t,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解决水资源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获取的各种信息谈谈:
(1) 水对人体、生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对保护水资源、解决水污染有哪些想法和建议。
14.下列水的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各是哪些,用序号表示。
水?水蒸气?水?氢气和氧气?水蒸气?水 (1)(2)(3)(4)(5)加热冷却通电点燃冷却
物理变化是 ,化学变化是 。
第一章测试
一、是非题
1(物理变化一定有形状的改变。( )
2(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材料是钛合金。( )
3(废弃塑料会形成“白色污染”。( )
4(现在以及未来必须大力开发太阳能、氢能、核能等。( )
5(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是物理变化。( )
二、选择题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化学”是指与绿色植物有关的化学
B(人类利用化学合成了许多物质
C(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手段
D(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7(点燃蜡烛的过程中( )
A(只发生化学变化
B(只发生物理变化
C(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D(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谷物酿酒 B(矿石炼成金属
C(贝壳烧制石灰D(用蒸馏的方法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
9(下列物质燃烧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石油 B(香烟
C(煤 D(氢气
10(下列描述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酒精燃烧 B(食物腐烂 水蒸发
C(铁铸成锅 蜡烛燃烧 D(滴水成冰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11(使用酒精灯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用灯帽盖灭火焰
B(不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酒精灯里的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D(用完酒精灯不盖灯帽
上海初三化学教案篇三:上海教育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A、 是一种氧化物 B、 由三种元素组成
C、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 中 、 、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2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3、下列化学符号?2CO ? ? ? ? 中的数字“2”表示(填序号)
(1)离子个数的是________; (2)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的是________。
(3)分子个数的是________; (4)元素化合价数值的是________。
14、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优良导电性的非金属单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年产量最多的金属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则该元素
的质子数为_________,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它在化
合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16、(3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
体现性质。”根据这一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酒精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酒精可用作__________________;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褪色,这一事实体现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CO分子和 分子的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17、把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和40g的纯净物B在一定条件下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
当B物质反应完时,可生成44gC物质和9gD物质。
?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
?c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8分)
(7分)18.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建造北京
奥运会主体育场子“鸟巢”,就是用了大量的钢铁。
(1)钢铁属于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厂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
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铁厂常以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
反应过程如下
请写出第?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金属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
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合理开采
矿物”或“节约金属资源”)。
19、(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
年轻人在酒
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
烟气,造成
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阴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
始分解出水
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
等易燃性材
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请回答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点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填标号)
A、提供氧气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
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点)
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1)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逐
渐变成红色,此实验主要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将所得溶液通过右图A的简易净水器处理后,可得到无色溶液,由此说明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_性的物质。
(2)利用右图B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试管b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元素组成的。
四、实验题(23分)
21、(10分)(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_(填字母)的量筒。
A、5mL B、10mL C、100mL
?往试管里装固体粉末,通常使用_________(填字母)。
A、镊子 B、玻璃棒C、药匙(或纸槽)
(2)请结合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
?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该反应原理,可选择上图中_________(填字母)与_________
(填字母)组
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