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的故事 篇一 :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气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注重收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资料,对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撰写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的代表作《物候学》既是一部研究物候的专著,也是一本科普读物。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1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5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
了。
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说中国话。英国老师叫学生,不喊名字,只喊编号,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竺可桢气愤万分。他深深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发奋读书,加倍用功,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
1910年,竺可桢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后来,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1913年秋,他在农学院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气象学。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篇二 : 生活自立的故事_竺可桢“水滴石穿”
竺可桢是一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也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小时候不仅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有一次,天正下着连阴雨,他蹲在门口聚精会神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一下子怔住了。原来,他看见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小的坑窝,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小坑窝里。这是为什么呢,他歪着小脑瓜想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便跑到母亲那里请教。
他的母亲顾氏,是一位既贤良又识文断字的妇女,对子女的要
求非常严格。她听了儿子的问话,便坐下来,耐心地给他解释道:“小熊呀,你问得好。有句古语叫‘水滴石穿’,指的就是这件事;也就是说,那一个个小坑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既没有棱角,也没有针刺,滴在人手上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日久天长,它却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看到可桢入神的面孔,母亲把话锋一转,进一步诱导说:“儿子,你知道你的学名为什么叫‘可桢’吗,”可桢摇摇头。母亲说:“那是爸爸和私塾先生一起给你起的。‘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代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寓意就是希望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要想成才,就要从小事做起,天天不断地努力。不管读书还是办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才能有所成就。就像雨点,只要长年不断地滴落下去,就不愁石板上滴不出小坑来。”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和求知精神,在同龄人中都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和体重却比同龄人要差得很多,显得又瘦又小,好像没发育过似的。
为了使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小学毕业的竺可桢便被送到了上海去读书。来到这大都市后,小可桢依然像在家乡时一样勤奋而好学,然而,他的那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却成了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就他这副小身材,一阵风准能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说道:“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我敢打赌,他能活20岁就创下了奇迹。”
听到这些话风凉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但是,他转念一想:也难怪人家讥笑我,谁让自己长得这样单薄呢,既然我立志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能行呢,眼下之计,必须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
想到这里,竺可桢重新鼓起了勇气,立即制订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手写了一条“水滴石穿、天久必成”的格言,作为警句贴在宿舍里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坚持下去。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地有了一些好转,以前请病假是很常见的事,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
竺可桢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坚持不懈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跋涉,终于取得了成就,为国家的气象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水滴石穿”,就是学习要勤读不已。不管是心情好的时候,还是心情坏的时候;不管是家境好的时候,还是艰苦的时候;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持之以恒,不达到目的不罢休。这也是一种艰苦
奋斗精神的体现。
篇三 : 《竺可桢》名人故事
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5岁进学堂,7岁开始写作文。竺可桢写作文,常常是写了一遍,自己觉得不好又重新再写一遍,等到他自己认为满意了才停笔。竺可桢读书很用功,一天晚上,当他上床睡觉时,大公鸡已经“喔、喔”地啼叫了。母亲怕累坏了他的身子,就常常用陪学的办法督促他早睡。竺可桢很聪明,有时随母亲睡了,可当他听到鸡叫时,知道天快亮了,又轻轻地爬起来,背诵老师教的国语课。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
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
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
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既然立志要为拯救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的病弱身体~
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有一天清晨,竺可桢刚一醒来,就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从窗户往外一瞧,密密麻麻的雨点下得正紧。今天还要不要按时起床锻炼呢,他刚犹豫了一下,马上又坚定起来:不行,有一回间断,就可能有第二回、第三回……于是,他迅速起床,冒雨跑完了规定的路程。
这样坚持了一个时期,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国立东南大学,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在这里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迁往台湾。他一个人隐居上海,闭户谢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9年,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高兴,邀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
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竺可桢身为知名科学家,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在抗战最艰去的岁月里,身为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有一年的年夜饭吃的竟是霉米,却把所长应得的几千元的救济费平分给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竺薪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篇四 : 《竺可桢的故事》阅读答案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
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
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
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
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本资源来自:#
1、 照样子,写词语。
数着数着 一个一个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你对“水滴石穿”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琢磨琢磨 考虑考虑 活动活动 2、略 3、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篇五 : 竺可桢的故事阅读答案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15岁那年考上了上海的澄衷学堂,他的学习成绩是谁也比不上的。可是,论身高,却比同班同学矮了一截;论体重,他比同学轻十斤八斤。他这副瘦弱的身子成了同学们嘲笑和挖苦的对象:“这么矮小单薄,准活不到20岁~” 竺可桢听了十分生气,但他一想,谁叫自己不争气,身子骨长得这么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无须为一两句嘲讽的话而跟人吵架。晚上,竺可桢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事重重:我们的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困衰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为短命的人。想到这里他自言自语:“既然自己立志为拯救祖国而努力学习,首先就得不甘示弱锻炼自己的身体~”于是竺可桢从床上爬了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一条“言必信,行必果”的格言,抄写在床头。
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鸣起床,跑步、舞剑……
一天清晨,竺可桢刚一醒来,听到窗外滴滴答答的雨点声,他
向外一望,大雨正密密麻麻地下着。今天要不要按时进行锻炼呢,他犹豫了一下,马上又坚定起来,不行,只要有了第一回间断,就可能有第二第三回的间断了。于是他迅速跑出宿舍,冒雨坚持跑完了规定和路程。
就是这样,竺可桢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身体健壮了,体质增强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智体并重”的好学生。
1.本文赞扬了竺可桢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A.不怕困难
B.智体并重
C.言行一致
正确答案:C
2.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填在横线上。
正确答案:心事重重 翻来覆去
3.竺可桢为什么把“言必信,行必果”这句格言抄贴在床头,
A.竺可桢把这句话抄贴在床头是想时刻提醒自己要说话算话,按锻炼计划锻炼身体,坚持到底。
B.竺可桢喜欢这句格言,觉得这句格言写的非常好。
C.竺可桢想要记住这句格言,怕自己会忘记,就贴在床头每天看。
正确答案:A
4.下面哪些举动可以看出,竺可桢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A.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鸣起床,跑步、舞剑……
B.竺可桢听了同学嘲笑的话十分生气。
C.下雨了依然坚持跑步锻炼身体。
正确答案:A C
范文二: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的故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6036 更新时间:2007-3-27
20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的史册上,镌刻着这样一个名字——竺可帧。这位早年留美的气象学博士,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中国自己的气象学研究和应用的宏伟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严谨的学风、坚韧的毅力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生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他任浙大校长时,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
他决定不去台湾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国后出任中科院副院长,7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岁时进入上诲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后,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他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竺可帧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恢魂与次于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师生闻讯后均为之感动不已。抗战胜利后,竺可帧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竺可桢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
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帧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案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0年定居北京后,竺可桢开始着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1974年2月7日,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背景
美国用“庚子赔款”作为招收中国留学生的费用,实际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这些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帧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竺可帧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看到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时代的进步青年一样,争取到西方去学习,以改造国家。
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竺可桢出国,正是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生之一。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条件下,这批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他起初抱着不问政治的态度投身科研。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尤其是特务横行,从反面教育了他。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伪匪谋学生之一切非法活动于不闻不问”。
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竺可极相信: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也是当年许多爱国科学家的共同感受。
故事
**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高兴,邀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
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确立了以“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在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奠定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此间,国内新军阀混战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当局没有多少心思用于建设,竺可桢却在兵荒马乱中奔走。建立气象站的艰难确非和平时期的人们所能想象。在此过程中,他又同帝国主义者的控制图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竺可帧坚持全国所有气象电报都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并改原先用英国殖民者规定的英制记录为国际通用标准。1937年,竺可帧去香港出席远东气象会议,港督安排晚宴时竟然把中国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帧认为这是故意损害中国国格,绝不能容忍,便与另外两名中国代表一起愤然离席以示抗议。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O0多万字。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在科学研究中,竺可帧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帧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
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竺可桢身为知名科学家,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在抗战最艰去的岁月里,身为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有一年的年夜饭吃的竟是霉米,却把所长应得的几千元的救济费平分给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竺薪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范文三:竺可桢的故事
篇一:竺可桢的故事
竺(zhú)可桢(zhēn)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15岁那年考上了上海的澄衷学堂,他的学习成绩是谁也比不上的。可是,论身高,却比同班同学矮了一截;论体重,他比同学轻十斤八斤。他这副瘦弱的身子成了同学们嘲笑和挖苦的对象:“这么矮小单薄,准活不到20岁~” 竺可桢听了十分生气,但他一想,谁叫自己不争气,身子骨长得这么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无须为一两句嘲讽的话而跟人吵架。晚上,竺可桢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事重重:我们的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困衰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为短命的人。想到这里他自言自语:“既然自己立志为拯(zhěng)救祖国而努力学习,首先就得不甘示弱锻炼自己的身体~”于是竺可桢从床上爬了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一条“言必信,行必果”的格言,抄写在床头。
从那以后,竺(转载自:CspeNgBo.cOm 蓬 勃 范文网:竺
1
可桢的故事)可桢每天鸡鸣起床,跑步、舞剑……
一天清晨,竺可桢刚一醒来,听到窗外滴滴答答的雨点声,他向外一望,大雨正密密麻麻地下着。今天要不要按时进行锻炼呢,他犹(yóu)豫(yù)了一下,马上又坚定起来,不行,只要有了第一回间(jiàn)断,就可能有第二第三回的间断了。于是他迅速跑出宿舍,冒雨坚持跑完了规定和路程。
就是这样,竺可桢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身体健壮了,体质增强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智体并重”的好学生。
1.本文赞扬了竺可桢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A.不怕困难
B.智体并重
C.言行一致
正确答案:C
2.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填在横线上。
( )( )
正确答案:心事重重 翻来覆去
3.竺可桢为什么把“言必信,行必果”这句格言抄贴在床头,
A.竺可桢把这句话抄贴在床头是想时刻提醒自己要说话算话,按锻炼计划锻炼身体,坚持到底。
2
B.竺可桢喜欢这句格言,觉得这句格言写的非常好。
C.竺可桢想要记住这句格言,怕自己会忘记,就贴在床头每天看。
正确答案:A
4.下面哪些举动可以看出,竺可桢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A.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鸣起床,跑步、舞剑……
B.竺可桢听了同学嘲笑的话十分生气。
C.下雨了依然坚持跑步锻炼身体。
正确答案:A C
篇二:竺可桢的故事
小可桢2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小可桢似乎也十分了解父亲的厚爱,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要求仔仔细细地练着。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可桢,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小可桢听到这话,赶忙紧紧拉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放行。
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是好几天。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1,2,3,4……”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都有一个小坑坑。小可桢马上去问妈妈,石板上为什么会有小坑坑?
3
妈妈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可桢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个小坑来。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
“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
4
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篇三:竺可桢的故事
勤奋好学的竺可桢
竺可桢年轻时的照片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5岁时竺可桢已能识字千余,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敬义小学,不久,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不到两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
有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公鸡已经打鸣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写不好不肯睡觉。”
竺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雨天,他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
5
有一次,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觉得奇怪,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竺可桢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学习更加勤奋了。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的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
6
得有一个好身体。
“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
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敬业是谋生活的一大秘诀,工作即是磨练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的难一途径,实不一定要看到显著的成就,才算获益。
坚持不懈 爱记日记的竺可桢
老当益壮的竺可桢
每天记日记,是他的嗜好,他一生记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
1974年2月6日,共38年零37天,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全部完整地保存着。
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比如天气阴晴啦、风向风力啦。还记下
7
花开花落啦、春去冬来啦,等等。这些日记竺可桢可不是随便记的,
他把这些是当作一项科学观察的工作来做的,非常认真、细致。
建国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顾。因为他需要用身躯去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热。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他就是竺可桢。
竺可桢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又仔细的观察:
哪天柳絮飘飞、哪天北海结冰、哪天春燕回归、哪天丁香花开?回家后,就在日记上认真地记载下来。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
有时候,竺可桢因出差或有事耽误,就动员老伴、女儿,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详细记录。
这些平凡的科学观察工作,几十年来,竺可桢丝毫没有放弃过。就是这些平凡的记录,为竺可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为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握住笔,记下:“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
成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竺可桢38年如一日,记下了几十本的气象笔记,他这种个性中的坚持性,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责任编辑:叶海英)
9
范文四:竺可桢的故事
勤奋好学的竺可桢
佚名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à,)基人。
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5岁时竺可桢已能识字千余,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敬义小学,不久,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不到两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有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公鸡已经打鸣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写不好不肯睡觉。”
竺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雨天,他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有一次,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觉得奇怪,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竺可桢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学习更加勤奋了。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的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的故事
佚名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
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
“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竺可桢的日记
佚名
敬业是谋生活的一大秘诀,工作即是磨练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的难一途径,实不一定要看到显著的成就,才算获益。
——克尔杜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一生一心扑在事业上,为追求科学真理孜孜不倦。
每天记日记,是他的嗜好,他一生记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共38年零37天,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全部完整地保存着。
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比如天气阴晴啦、风向风力啦。还记下花开花落啦、春去冬来啦,等等。这些日记竺可桢可不是随便记的,他把这些是当作一项科学观察的工作来做的,非常认真、细致。
建国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顾。因为他需要用身躯去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热。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他就是竺可桢。
竺可桢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又仔细的观察:哪天柳絮飘飞、哪天北海结冰、哪天春燕回归、哪天丁香花开??回家后,就在日记上认真地记载下来。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
有时候,竺可桢因出差或有事耽误,就动员老伴、女儿,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详细记录。
这些平凡的科学观察工作,几十年来,竺可桢丝毫没有放弃过。就是这些平凡的记录,为竺可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为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握住笔,记下:“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
成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竺可桢38年如一日,记下了几十本的气象笔记,他这种个性中的坚持性,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范文五: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1、 照样子,写词语。
数着数着 一个一个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加下划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1)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你对“水滴石穿”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琢磨琢磨 考虑考虑 活动活动 2、略 3、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