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校歌的意义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校歌的意义”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校歌的意义
“我们从西柏坡走来,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待???”每当在队列中唱起那雄浑有力的校歌,心中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集中体现了我校的历史传统与办学宗旨,是对我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一种高度概括,表达出了校领导对我们的要求与期待,起到了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
校歌犹如一个学校的精神图腾,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归属感也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而这种归属感的培养也是爱校情结的养成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这种归属感是一切责任与爱的源泉。
通过校歌的学唱,我渐渐感受到了公大独有的文化与气质。那旋律坚定有力,那歌词振聋发聩,那嘹亮的歌声传递出的是公大人的风骨,展现出的是公大人的气质与风采~
1
--团宣办公室 郭欣(13级公安管理一区队)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
范文二:校歌的意义
校歌的意义
“我们从西柏坡走来,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待···”每当在队列中唱起那雄浑有力的校歌,心中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集中体现了我校的历史传统与办学宗旨,是对我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一种高度概括,表达出了校领导对我们的要求与期待,起到了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
校歌犹如一个学校的精神图腾,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归属感也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而这种归属感的培养也是爱校情结的养成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这种归属感是一切责任与爱的源泉。
通过校歌的学唱,我渐渐感受到了公大独有的文化与气质。那旋律坚定有力,那歌词振聋发聩,那嘹亮的歌声传递出的是公大人的风骨,展现出的是公大人的气质与风采! --团宣办公室 郭欣(13级公安管理一区队)
范文三:校歌的意义 郭欣
校歌的意义
“我们从西柏坡走来,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待???”每当在队列中唱起那雄浑有力的校歌,心中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集中体现了我校的历史传统与办学宗旨,是对我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一种高度概括,表达出了校领导对我们的要求与期待,起到了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
校歌犹如一个学校的精神图腾,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归属感也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而这种归属感的培养也是爱校情结的养成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这种归属感是一切责任与爱的源泉。
通过校歌的学唱,我渐渐感受到了公大独有的文化与气质。那旋律坚定有力,那歌词振聋发聩,那嘹亮的歌声传递出的是公大人的风骨,展现出的是公大人的气质与风采~
--团宣办公室 郭欣(13级公安管理一区队)
范文四:校歌意义
《起航吧,三中》是周至县第三中学历史上的第一支校歌。
《起航吧,三中》反映了周至三中的地理位置,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周至三中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教风、学生生活等的集中体现,又表达了周至县第三中学奋进的方向——“为幸福的人生奠基,为成功的人生导航”。《起航吧,三中》节奏欢快、韵律铿锵,使人从诗化的语言中感悟,在动感的音符里品味,化教育形式为旋律,成为师生情感的依靠,精神的寄托。
有一首歌,并不流行却穿行于岁月的隧道,被一代又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传唱。有一首歌,在人们白霜染鬓时,还能激起恰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勾起对灿烂青春的隽永记忆。
《起航吧,三中》体现了周至县第三中学师生乐观向上的精神。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们正在为未来发展而积极储备。大家都坚信:有了现在的基础,未来将更美好,前途一定无比光明!
《起航吧,三中》告诉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有激情洋溢的校歌相伴,幸福的人生将从这里起航。
范文五:张謇的校歌创作及其美育意义
张謇的校歌创作及其美育意义
南通大学?社会科学版
第26卷第6期
双月刊2010年11月出版
张謇的校歌创作及其美育意义
侯敏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针对中国贫穷落后,他提出实业与教育两大
目标,平衡推动,努
力以赴.他以"夫教育而母实业"喻其宗旨.他创建了诸多新式学堂,并为这些学校撰
写了校歌,歌词内容丰
言志抒情,风格凝重,诗笔纵横,词藻优雅,从中我们可以见出其办学理富,崇文重教,
想和美育思想.
关键词:张謇;教育救国;校歌创作;美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J614.91;K825.3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10)06—
0119—04
清朝末年.古老中国深受外国列强的蹂躏,风雨 如晦,鸡鸣不已.为了民族的振兴,一些觉醒的知识分 子可谓各尽所能:或求新声于异邦,或诉诸实业以救 国,或筹办教育以兴邦.张謇(1853--1926)是一位中国
他获得科甲状元.贵为 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清末年间,
翰林,但他弃官就工商,成为一位"状元实业家".甲午 战争以后,张謇执意走实业与教育救国之路,陆续创办 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等.张謇意识到:"国待人而 治,人待学而成,必无人不学,而后有可用之人;必无学 不专,而后有可用之学.东西各国,学校如林,析其专 家,百虑无数,前导后继,推求益精.但能择善而从,皆
足资我师法.端其基础,首在正蒙."他所说的"正 蒙",就是对国民进行普及教育.为了创办与发展新式 教育,以便从总体上推动中国尤其是南通当地的社会 进步,张謇自1902年起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 学院等文教事业,开全国风气之先.他对教育事业倾注 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对青年后生寄予无限的期望.而他 所作的校歌1'21,则表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美学思想. 一
,崇文:校歌赞美师范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冲击的不断深入,"救亡图 存"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奋斗目标.国人意识到,教 育落后是中国贫弱受侮的重要原因.广设学堂,普及 教育,目的在于强国.发展教育不仅能为国家培养有 用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造就新的国民.1905年,以 张謇为会长的江苏教育总会在上海成立,江苏教育 总会大力倡导各地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学以致用的 新式人才.张謇的基本认识,可简括如下:欲救中国 贫弱,当谋中国富强.欲使国家登于富强之境,须以 发展实业为纲领.发展实业,须有专门人才,承肩大 任;兴国必须自教育人手,**人才;教育端赖资金 充裕,方可创建西式学堂,造就各类实业专才.因此, "办实业"与"兴学校",两者相辅相成."夫教育而母 实业",是国脉所系,邦基所在.
张謇强调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必须重视 师范教育."普及有本,本在师,乃知师范之设不可 已."师范学校要具有陶冶人,培养人良好品质的动 能,教师要具有为师的榜样和表率.他于1903年创 建了近代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他亲自撰写通州师范学校校歌(清光绪三十年):"狼
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风云开张师范校,兴 我国民此其兆.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 收稿日期:2010—09—28
作者简介:侯敏(1961一),男,江苏句容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
士.
l】9
侯敏
千龄始朝."歌词彰显了学校的形象,在对山川形 胜,时空风貌的情思抒发中,表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 担当和人文精神.
可以说,开启民智,是张謇的宗旨.他十分重视 国民教育,以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启蒙国民,即普及国 民教育,"欲雪其耻而不讲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 不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 师则无导,故立学校则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 始"[216.在张謇看来,师范教育为立国之本,不重视师 范教育,便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便不存在,故他希望"风云开张师 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
建校必先有师,师兴则学兴.国学大师王国维,美 术大师陈师曾和戏剧大师欧阳予倩都被聘来学校任 教.这些学界名师,造诣深厚,传道授业,使师范生受益 匪浅.通州师范学校从一开始,就设置有比较完善,比 较系统的课程,诸如修身,历史,地理,算术,文法,理 化,测绘,体操等课程.同时,为了扩大师范学校学生的 知识面,张謇建议学校在规定若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 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由于张謇对新旧教育体制的得 失有切身的体会和研究,因此,他在创办通州师范学校 过程中.殚精竭虑,全程扶持,全力以赴,把实事办好.
他在师范学校廿周年纪念(民国l2年)诗中写道: "平生爱材美,尤爱自艺林.人市买果啖,家果意弥歆. 晨溉夕剪拂,望之始一针.待其分寸长,动嫌日月眼.牛 山古所叹,哲士缠苦心.成林但十五,何以高百寻.果实 足充篚,不羡衔仙翁.以是结微念,疏畦绝沈吟.欲贻世 嘉谷,所事乃苗陇.辛苦语农师,勤勤物良种.沃之欲其 秀.时之欲其重.导善必防贼,去莠必简冗.播获广蓄 畲,斟酌致培雍.黾勉二十年,所得几笤槐,末怯一州 危,常当天下汹.庶几粒蒸民,不至荑稗唪.道远责未 已,起祝苗苯摹."在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设置, 教育方面的改进方面,张謇都贡献了不少心智和心力. 现代教育当然不能忽视女性.张謇于1905年创 办女子师范学校.这是中国最早的私立女子师范学 校.学校以培养小学,幼儿园师资为目标.在开设国 文,算术,历史,地理等普通课程外,还设有音乐,舞 蹈,图画,手工,家政等课程.创办女校一方面是为女 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女教 师,以教育儿童.在幼儿教育与小学基础教育中,女教 师具有天然优势.故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成为通州女子 师范的主要培养目标.他在女子师范学校歌(清宣统 二年)中写道:"人生必有家,家政赖女治.女知向学明 义礼,相夫教子可与古之贤母今妻比.养成贤令材,道 12O
从师范始,师有范兮范女子.通州女师范.乃在城之 东.名园袭珠媚,讲席开春风.春风骀荡百蜇融,园中 卉木新葱茏.女子有学兮欣欣棣通.女子有学兮邦家 之隆.."歌词展示了尊重女性,兴办女校的秀韵佳境. 女子师范成立后,张謇在女子师范创设蚕桑讲 习所和女工传习所,训练这些女生学习技术.以便将
来自谋职业,自力更生.又创设附属初等小学及幼儿 园,以供女子师范的学生进行实习.由于通州女子师 范学校的教学宗旨比较明确,培养出来的合格教师 受到广泛欢迎,张謇深感欣慰.民国9年,他再撰一 首女子师范校歌:"江水海混混.五山崔崔淮南 尊.中间卓一校,范女子范法乎坤.坤载山川,以亨以 贞.女子以学,学慈俭而顺承.女子有学有家有政,江 海有源有根.校三迁,校训存,能光能大人乎人."歌 词彰显"文以明德"的精神,笔端凝聚有中国人文传 统的辉光.当然.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张謇的女子 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相夫教子,温良恭俭让的现代 贤妻良母,表彰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 并认为这是社会安定进步的基础.这种思想不免带 有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张謇推崇师范教育,并在校歌中传达出先进文
其近代意义有二: 化精神之蕴,
其一,确立一种新型的教育价值观.传统的教育 理念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博取功名,这是中 国古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一条正路,而张謇走的 是实业和教育救国之路,核心是"开民智","强国 家".他认为,国民精神气质的高昂和科学技术的昌 隆,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保证.他兴办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新式人才.
其二,张謇虽出自旧的阵营.但对当时的新思 想,新学说.并不排拒.他不同于晚清那些保守颟顸 的封建士大夫,他属于开眼看世界的洋务派绅士,意 欲参酌甄采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改良社会.创办女 校即是开风气之先.他在近代开私人办学之先河,为 学子提供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于国于民都是极为
有利的事情.
树人须百年,美哉教泽长.张謇强调一种来自传 统文化,并能使青年学子在国家的现实危机中披荆 斩棘,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 和传统是张謇利用吸取,吸收,吸纳的宝贵资源.张 謇的教育理念和美育思想是又带有尊师崇孔的色 ?本文所引张謇的诸多校歌作品,均见《张謇全集》第5卷 文艺(下).
调.他在师范学校祝先师歌中写道:"天佑下民,作之 君师.皇帝尧舜,道实兼之.自家天下,德与位离.天 生孔子,以师嬗姬.金声玉振,集成于时.时义大哉,上 陶炎羲.下宪文武,旁综百支.大宏教育,为民埙篪.孔 子之任,素王之事.孔子之教,忠信孝弟.其所着见,诗 书六艺.牖民知觉,俾民不眯.民有知觉,乃有生理.贱 贵智愚,广以无类.先师先师,惟我孔子.猗欤孔子,猗 欤先师."不难看出,张謇赞赏儒家的德性文化——修 身齐家,推崇中国古代优秀的价值观,例如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义利之辨的道德观 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等,这些是张謇 所要维护的文化精神遗产.张謇接受西方文明,但主 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保持传统的德性教育. 二,启蒙:校歌关爱少年
传统中国并不重视公立国民教育,除少数为科 举而设立的州学县学外,古代社会基本上是私学系 统,故老百姓多属文盲.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云: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比及后 世,学校之制度,人各有延师以课其子弟,穷民之无 力者,流嬉颓废,目不识丁,竟罔知天地古今为何物, 而蔑伦悖礼之事,因之层出不穷,此皆学校之不讲之
故也."f3】相对于此,西方各国之所以强盛,便被理解 为是教育普及之故.因此,如何广设教育,很快即成 为晚清洋务派士大夫的共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謇邀集南通地区的 官绅商谈筹划公立中学建校事宜.初议名称为通海 五属公立中学校,学制四年,分文,实两种.清宣统元 年(1909年),张謇创建了南通中学校,这是中国推行 新式教学的中学堂之一.他为南通中学手书校训: "诚于做人,恒于学问".
1903年张謇东游El本归来后,深感教育之重要, 于是在家乡创办"长乐初等小学",自任校长,并题写 校呈,撰写校歌.长乐镇初等小学校歌:"大江东下海 潮上,潮潮都进青龙港.港中有三镇,长乐居中央.二 十八圩同社仓,小学校开兼教养.夫老勿愁荒,儿童勿 愁伧.大家爱国先爱乡,长乐之镇真堂堂".张謇认为 国民学校主要任务和目的是教育幼年人成为国民.凡 是未入国民学校的.很难尽他做国民的本分与力量. 少儿在国民学校学知识,学文化,陶冶性灵,爱国爱 乡.国民学校办得好,便能使毕业生成为在社会上有 用的国民.乡土中国,是张謇的理念.一个从小立志读 书,热爱家乡的人,长大之后必将成为报效国家的栋 梁之材.爱国先爱乡,爱乡与爱国并不矛盾.爱乡是爱 张謇的校歌创作及其美育意义
国的前提,爱国是爱乡的必然结果.张謇憧憬一代具 有新型素质的国民之诞生,他们是热爱家乡自然美, 投身建设社会美,怀抱理想人格美的新人. 张謇在家乡出资办学,兴学之风,席卷全县,遍及 四乡.张謇在垦牧乡高等小学校歌中写道:"噫,艰哉垦 牧乡.苇蒿螺蛤今粢粱,沮洳斥卤今井疆.欣欣弦诵兮
今有此乡校之高堂.诟争兮礼让,锥鲁兮文章.崛兴兮 千辛兮万苦,相劝兮日就而月将.耕田读书兮百世良, 海有旭兮校有光."张謇兴办新式学堂教育,旨在启蒙, 使一般国民"知书","达礼",进而强化国力.1926年6 月,即张謇病逝前的一个月,他还在南通全县童子军会 操时发表演讲说:"鄙今日希望于南通童子军者,即就 童子军现有之规律,能切实做去,以养成将来军国民之 人格,并非希望将来吾通州出一督军,师长.此即鄙人 今致力童子军之颂词也."}q张謇希望南通的青少年 锻炼自己,为故乡的发展与繁荣作出贡献. 智力投资,造福桑梓,是张謇在家乡办学的初衷. 通州小学校歌之一:"朝暾兮熊熊,照吾州兮海之东. 犹日初兮儿童.勤学兮开智,昭昧兮发蒙.光吾州兮日 华再中."通州小学校歌之二:"淮南止有狼山高,兴学 止有通州早,市市村村小学校.山之高兮积石成,成国 民兮小学生.学生爱国须聪明."这两首校歌把展示了 学校的地理环境,家乡美境,揭橥了家乡兴学之风. "开智"与"发蒙".仍是张謇兴办教育的主旋律. 兴学与爱国是相联系的.张謇主张读书不忘爱 国.他写有一首《华族祖国歌》,歌词日:"仰配天之高 高兮,我昆仑祖峰,俯表地维而建极兮我黄河大江. 前万国而开化兮帝庖羲与神农,怀先民以策后来之 人兮,万岁万岁,华神华种."张謇的这首诗歌,具有 警世,通世,醒世的积极意义,贯穿着振兴中华,赶上 时代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堂教育乃公众教育,所以有些学堂又称为"公 学".公众教育.是针对普通大众,故为普通教育."普 通云者,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 民"(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张謇兴办新型学
堂,南通也就成了重视教育的"开明新县".张謇邀请 当时的学堂乐歌大师沈心工,为其歌词谱曲.以利广 为流传.张謇创作的校歌具备学堂乐的特点,歌词多 为文白语言兼用,很注重音韵,内容偏重于教化,具 有发起精神,陶冶情操之功效.
三,美育:校歌振奋心灵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科学,教育救国成为救亡运 动的一项基本内容.近代教育是国民教育,着重在于 121
侯敏
养成有近代国家观念,有近代民族意识,具备近代科 学知识和智能的人.1902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 《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 上第一次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的新学制,结束了中 国古代官学,私学,书院等办学形式,为中国近代学 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张謇举其后半生力行实业和教育救国之理想, "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 业".张謇的宏伟事业,不仅体现在重视基础教育,还倡 导职业技术教育,先后创办大生纱厂职工学校,纺织专 科学校,铁路学校,盲哑学校.据统计,张謇依据实业办 教育,先后创立1所大学,2所师范学校,20多所中学, 20多所职业学校,300多所小学,还创办图书馆,博物 苑,俭工学社,军乐队,更俗剧场等一批社会公益事业. 张謇有着更大的乌托邦梦想,即把南通建成一个理想 社会的试验区.用他自己的话,叫"新新世界的雏形". 《中庸》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张謇创 办教育,务实循序,逐步推进,先从师范办起,从小学 办起,然后从小学到中学,到专科学校,然后到大学.
尽管晚年实业颇挫,他仍然继续扶持南通教育事业 的发展.1924年,他又向美国政府谋求以退还庚子赔 款资助南通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显示出"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风范.
清末时期,新型学堂开设"乐歌"一科."学堂乐 歌"被认为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梁启超称赞 "学堂乐歌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大 庆幸".清末乐歌歌词,题材广泛,或号召民族觉醒, 或宣传妇女解放,或倡言破除迷信,或勉励敬业乐 群,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明显的正面作用.其中也夹 杂着一些传统伦理和道德的内容.张謇的校歌创作 回应了这一时代风潮,他提出各类学校教育中要创 编反映学校精神的"校歌",他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 这一点.这种文化自觉教育及校歌谱定之举,反映了 近代新型知识分子改良社会的理想,也寄寓其"民智 兮国牢"的愿望.他撰写和参与创作的校歌约有20 首,这些校歌,同历史,现状与特色相联系,体现了学 校精神,理念,校风,学风,风气,风骨.张謇为通州师 范学校教员室写的对联是:求于五洲合智育体育,愿 为诸子得经师人师.为通州师范学校礼堂写的对联 是:"极东西万国推崇为教育大家,先圣亦云吾学不 厌诲不倦;合周秦诸子受裁于狂狷一体.后生有志各 尊所闻行所知."张謇重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他心 目中的校园洋溢着一种书斋文化:庄严肃穆的知识 殿堂,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诲人不倦的名师硕学. 在教育思想上,张謇秉承"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即 崇儒尊孔,汲西存中.事实证明张謇的教育理念和美 学思想,坚持"特",追求"美",憧憬"新",敢争"先". 张謇的校歌作品,既对我国近代教育和社会进步起
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 文化史,音乐史,美育史的珍贵的文物资料.
20世纪初.爱尔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 芝在《象征》这首诗中吟道:"风雨飘摇的古老的晾望 塔上,一位瞎眼隐士把钟点敲响".张謇就是属于这 样的敲钟人.不过,他不是瞎眼隐士.而是近代新文 明,新风气,新教育,新感性的开拓者.张謇执着于实 业与教育,既是为着富强等功利性考虑.又是以开智 启蒙为目标.梁启超曾高度评价张謇为"崛起于新旧 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张謇与梁启超交 往颇深,热衷社会改良和文学功用的梁氏对张謇有 一
定的影响.张謇所创作的校歌及其所呈现出的美 育意义,带有过渡时代的转型特质,即既有开眼看世 界的近代启蒙追求,又有坚守传统的民族文化意愿. 事实上,他开创的一批新式学堂,犹如云霞满空,回 翔万状.张謇的校歌创作,具有陶钧文思,砥砺操行, 增进修为,标拔志气,美育心灵之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fM】,/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 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1张謇.变法平议[M]//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1卷.南 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1郑观应.盛世危言:卷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张謇.南通全县童子军会操演讲【M曹从坡,杨桐.张謇 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责任编校邓乐群
CompositionofSchoolSongsbyZHANGJiananditsSignificanceinAestheticEducation
H0UMin
fSchoolofLiberalArts.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ZHANGJianisoneofthepionee~whoadvocatedmodernizationinChinaatanearlytime.Tryingto
eradicatepovertyofthenChina,Mr.ZHANGsetforthtwoaims,namelyindustryandeducation,bothofwhichshouldbe
equallypromotedandputfulleffortsinto.Mr.ZHANGestablishedmanyschoolsofnewfeaturesandcomposedschool
songsforthem.Theseschoolsongsareabundantinconnotation,advocateeducation,expressambition,andareelegantin
words,fromwhichwecanseehisideasofestablishingtheseschoolsandhisideasonaestheticeducation.
Keywords:ZHANGJian;empowerthenationbyeducation;compositionofschoolsongs;significanceinaestheticeducation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