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自考通考点串讲领导科学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一.领导活动的产生1 二.领导活动的发展1
三.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1 第二节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应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2 二.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 三.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2
第三节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一.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3 二.领导科学的范围和特点3 三.领导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 第四节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4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4 三.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4
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第一节领导
一.领导的含义5
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7 第二节领导者
一.领导着的含义7
二.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8 第三节被领导者
一.被领导者的含义8
二.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9
第四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10 第三章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第一节领导的职能
一.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10 二.领导的一般职能11 三.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12 第二节领导的原则 一.领导的总原则13 二.领导的基本原则15 第四章领导观念 第一节领导观念概述
一.领导观念的基本内涵17 二.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17 三.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17 第二节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 一.政治观念18 二.人本观念19 三.权利观念19 四.法治观念20 五.市场经济观念21 六.改革创新观念21 七.政绩观念22 第五章领导决策
第一节决策及其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一.决策的概念22 二.决策的分类24 三.决策的模式25
四.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26 第二节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决策的原则26 二.科学决策的程序28 三.科学决策的方法30 第三节决策中的领导者 一.现代决策体制32 二.领导者的抉择33 三.领导者与智慧团34 四.领导者的危机决策35 第六章领导用人
第一节衡量人才的标准和领导选才用人的意义
一.人才的特点与类型36 二.衡量人才的标准36
三.选才用人对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37 第二节选拔人才的原则和制度 一.人才选拔的原则37 二.人才选拔制度38
第三节使用人才的原则和制度 一.人才使用原则40 二.人才使用制度40
第七章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与对象42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43
第二节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理论教育43 二.政治教育44 三.公民素质教育46
第三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47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47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48 第八章领导体制 第一节领导体制概述
一.领导体制的基本内涵50 二.领导体制的主要内容51 三.领导体制的作用53
第二节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和类型 一.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54 二.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54
第三节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和主要
问题54
二.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55 第九章领导者的素质
第一节领导者个体素质概述 一.领导者素质的内涵56 二.领导者素质的特点56 三.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56
第二节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素质57 二.法律素质57 三.能力素质57 四.道德素质58 五.知识素质58 六.身心素质58
第三节提高和培养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途径59
第四节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一.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征60
二.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
61 三.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62 四.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途径62 第十章领导方法 第一节领导方法概述 一.领导方法的含义63 二.领导方法的特征63 三.领导方法的重要意义63 四.运用领导方法的基本原则63 第二节领导的思维方法 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64 二.系统性思维方法64 三.战略性思维方法65 四.创造性思维方法65 第三节领导工作方法 一.基本领导方法66 二.现代科技领导方法68 第十一章领导艺术 第一节 领导艺术概论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69 二.领导艺术的定位69 三.领导艺术的特征70
第二节 领导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一.领导授权艺术70 二.领导沟通艺术72 三.正副职合作的艺术74 四.领导者运筹时间的艺术75 五.驾驭会议的艺术75
六.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艺术76
第三节 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77 第十二章领导作风 第一节 领导作风概述
一.领导作风的含义及特点78 二.领导作风的本质79 三.领导作风的意义79
第二节 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79 二.学习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81 三.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82 四.组织作风: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83
五.生活作风:廉洁奉公,艰苦奋斗84 第三节 领导作风建设
一.不良领导作风的主要表现85 二.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途径85 第十三章领导绩效 第一节 领导绩效概述 一.领导绩效的含义87 二.领导绩效的特点87 三.领导绩效的基本内容87 四.领导绩效的作用88
第二节 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和内容 一.领导绩效考评的概念89 二.领导绩效考评的类型89 三.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90 四.领导绩效考评的内容90
第三节 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和方法 一.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91 二.领导绩效考评的程序91 三.领导绩效考评的方法92
范文二:自考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串讲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简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的表现
1资本主义内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趋势下,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基本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反对资本主义斗争,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为了完成资本主义掘墓人,社会主义创建者的历史使命,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解放斗争和时代的需求,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 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单选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40年代中期 黑格尔辩证法
多选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学科学基础 单选 1847年7月马克思的 哲学的贫困 和 1848年2月马恩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论述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表现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创立可也是发展者,通过总结经验理论不断把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工人阶级 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旧事物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审视,为工人阶级服务
3科学性表现为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接收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 4以实践为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单选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最高社会理想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简答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 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
多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世界和政治世界的伟大工具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 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论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
3要在新的时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掌握坚持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程,要有伟大的精神力量,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单选 世界观是 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多选 哲学的基本内容 物质和意识第一性的问题 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多选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在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 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否承认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单选 物质不依赖意识又能为意识反映的是 客观实在
单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简单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存在性 意义:1指出物质不依赖意识,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2指出物质可以被认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3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单选 时间和空间 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单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单选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 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简答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复杂性表现在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不同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同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简答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新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趋势,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中,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产物,符合大众的利益和要求 多选 唯物辩证法 和 形而上学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单选 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论述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及意义
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把理想与目标同步,既反冒进又反保守,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多选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唯物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论述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现实意义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3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被分裂,会导致循环论直线论的错误 4意义:首先,坚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客服各种困难,在曲折中开辟新道路 单选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中,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单选 规律的两个特点 客观性和普遍性
简答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表现
1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2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冬季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客观物质条件制约,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自觉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单选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区别是
作用的
多选 起源上说,意识是 社会劳动的产物,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论述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原理及意义
辩证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实践与科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简答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第三2实践对认识的绝对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单选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单选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多选 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 感觉知觉和表象
多选 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 概念判断和推理
论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立统一关系
2区别:感情认识是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应。理性认识是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3联系表现在,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简答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重大的原因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是第二次飞跃 2原因:?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单选 一个正确的认识多次反复,整个人类认识是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单选 真理与谬论区别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谬论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多选 真理的属性 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单选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简答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2真理与价值是指二者的区别3真理与价值又统一又不可分4真
理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在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单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
多选 党的思想路线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发展真理
多选 党的群众路线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的表现
1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基础表现:?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认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致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单选 社会存在是指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简答 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生产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单选 社会意识是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简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影响和制约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一,正确的社会意识存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错误的社会意识存在阻碍社会发展
简答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多选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渗透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论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层含义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在现代生产中,出现了 科学-技术-生产 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简答 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原因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二,生产地位及相互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方式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第一,它是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简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单选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多选 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简答 政治上层与观念上层关系
相互区别,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2政治上层建筑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简答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多选 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方法有 经济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单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论述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社会历史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选择性是指主题选择的作用,具有一致性 2意义:?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规律给人们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 ?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多选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单选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 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简答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
2马克思对积极斗争贡献有?阶级存在同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单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多选 社会革命类型 封建积极推翻奴隶阶级 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 多选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决定性手段 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革命阶级会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简答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社会制度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作量变和质变的准备
3社会改革可以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多选 人的本质三个界定 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单选 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
单选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分歧是在于是否承认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多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多选 无产阶级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单选 历史杰出人物是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论述 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时代的需要,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制约。 2在阶级社会中,杰出人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对其所处的时代做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4任何杰出人物都会有缺点,不可全盘肯定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多选 商品经济产生存在的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多选 商品二因素是指 价值 使用价值
多选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单选 货币的本质是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简答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和货币流通是最基本职能
简答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决定了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单选 价值规律是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单选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论述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商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2价值规律对经济发展有一下三个方面?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价值规律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多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 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业的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单选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劳动力成为商品
单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简答 资本的本质以及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资本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形式?劳动力形式
3区分不变资本金额可变资本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是剩余价值率
简述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表现
1剩余价值率是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剥削达到获取剩余价值 2表现: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衰亡的全过程
简答 资本积累的实质
实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并不断增大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多选 资本积累后果 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简答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历史作用用两个论点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矛盾深化,必将导致社会公有制替代资本私有制,这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论述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现阶级专制采取的统治方式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资产阶级专政。政体,为国体服务。政治机构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国两种形式
3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并为政治制度服务
单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利己主义
简答 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1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人生观2资产阶级以极端利己的观点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 3资产阶级道德观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多选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多选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单选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多选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 2生产资本中多选 预付资本受生产资本的影响具体来自
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3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4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论述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观的影响,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M=m.v.n。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了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价值率的高低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剥削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单选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多选 社会资本简单在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I(v+m)=IIc I(c+v+m)=Ic+IIc II(c+v+m)=I(v+m)+II(v+m)
简答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根源是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主要两种表现形式?企业内部组织和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扩大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的矛盾
单选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顺序是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单选 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 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单选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简答 平均利润的形成
1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生产部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利润率差别
2部门之间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单选 生产价格 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论述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格为基础 2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单选 超额利润 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多选 商业资本的职能包括 销售商品 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加速产生资多选 商业资本作用表现
本的周转 缩短流通时间
单选 商业利润真正来源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五届 借货资本和利息
简答 借货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1借货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2借货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货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源 单选 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是 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多选 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是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习惯和法律传统 借货资本的供求状况 简答 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1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货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银行两个主要职能:一吸收存款二发放货款
2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货款而形成的借货关系,就是银行信用 单选 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 相当于平均利润
农业资本和地租 第六节
多选 资本主义农业在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 平均利润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论述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
1条件: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原因: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垄断使得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使资本主义农业长期稳定的获得超额利润
3源泉: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剩余价值,因而差级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差级地租的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简答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
1条件: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原因: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所有权垄断
3源泉:绝对地租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多选 土地价格是由 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率决定的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多选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可分为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简答 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资本集中,到达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垄断
多选 垄断组织主要形式 卡特尔 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
简答 金融资本的定义
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构成的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统治者
简答 金融寡头的统治表现
1掌握了金融资本,操控国民经济命脉
2实行参与值,通过控制股票层层控制企业经济的统治方式
简答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激烈程度,都比自由竞争有新的发展
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垄断竞争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凭借垄断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单选 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多选 垄断利润的源泉有 1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简答 二战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需求
2大规模公共建设上,私人垄断不能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是私人垄断不愿涉及的领域 4生产过剩问题仅依靠私人垄断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宏观调控
6经济利益关系调整方面,国家再分配功能越来越重要
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企业多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内部的结合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单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 保证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简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
1资本主义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直接调节控制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间接调节与控制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3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比政策,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多选 资本形态划分,资本输出形式有 借货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多选 经济全球化主要内容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简答 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1生产力方面。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2生产关系方面。?进行了社会改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加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扶持
3上层建筑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
简答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它在总量变过程中,发生了部分质变。内部自我否定因素不断累积,新社会因素也不断累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质变到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进程。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简答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初期,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替代了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有历史必然性。
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二战之后,垄断资本迅速发展,这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条件 单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 之间的矛盾
论述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长期性: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需要漫长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简答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1马恩在工人运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不过缺少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根源?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单选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共产主义者同盟
单选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单选 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在1936年
多选 列宁社会主义理论贡献 1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率放到首位 3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 简答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苏联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强国。二战之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到多国发展壮大。
2二战之后,东欧等国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政权,随后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解放的独特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指导下,1949年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人民共和国
4中国周边国家以及古巴等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论述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1.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理论在多国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2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3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遏制了帝国霸权主义的扩张。
4社会主义力量支持民族解放,推动者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5社会主义引导者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6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有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马列主义,结果是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单选 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首要任务 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多选社会主义民主是 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人民当家做主 与剥削阶级少数人民主性质不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简答 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率
2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达到共同富裕
3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所有制
4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论述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表现 1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必然面临着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建立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也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4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下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肯定是艰难曲折的 5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 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论述 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表现
1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4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简答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社会主义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3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4阶级的灭亡和国家自行消失
5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7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单选 实现共产主义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多选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1长期的实践过程 2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 3在社会历史阶段中逐步创造条件 4对于落后的国家需要更长期的实践过程 论述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的原因
1共产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需要更长期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4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只有全世界多数国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后,才有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单选 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阶段和必由之路是 社会主义社会
论述 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的具体做法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社会进步的精神航标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代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时间,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基础。
范文三:马克思自考通串讲整理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是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认识的本质是主管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是在1936年;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有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线的统一。
银行资本家的自由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相当于平均利润;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顺序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逐步创造条件;对于经济落后国家需经更长期的实践过程;
从资本形态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国家垄断主义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与外部的结合;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资本输出;
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不同;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不同;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在过渡时期不能认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社会主义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
垄断利润的源泉主要有: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使用价值;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业资本的职能包括: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缩短流通时间;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革命的类型包括:新型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人名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社会的基础;
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方法:经济、技术;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IIc、I(c+v+m)= Ic+IIc、II(c+v+m)=I(v+m)+II(v+m);
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率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扬弃;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习惯和法律传统、借贷资本的供求情况;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生产资本中固定资产所和流动资产所占有的比重、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资本积累的后果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似主要有:平均利润、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商业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
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和统一。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很多变化,其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①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②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
(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新变化。
(1)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这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尤其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加速发展。
(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对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运行调控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
(3)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
(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3)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实现的。
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物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的表现。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借贷资本的形成与本质。
(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1)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4)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5)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垄断的形成。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的目的不同;②竞争的手段的变化;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阶级斗争学说不是马克思最先提出来的。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它们都不能揭示阶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
(2)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有如下几点: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3)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4)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完全超越
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5)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成员,必将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6)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的表现。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表现。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思想,形成了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平均利润的形成。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表现。
(1)在社会领域,虽然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过程;
(2)支配人们的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一定程度上能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2)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胜利,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的苏联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便变成为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诸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也有些国家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反抗纳粹、获得解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总之,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但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都是以苏联为榜样,采取了大体相同的经济政治体制。
(3)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指引下,于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等与我国的情况有同有异,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在地球的另一端,处于中美洲的古巴,也是在战后民族独立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古巴共产党及其领袖卡斯特罗的领导下,独立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1)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在多国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2)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3)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4)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5)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6)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a.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b.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方式。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1)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的,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与阻碍的程度,又因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有很多方面。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
(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问题研究人的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再认识的功能、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资本的本质以及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1)历史作用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2)历史趋势是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则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
(2)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这一切都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1)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二是发放贷款。
(2)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
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
(2)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范文四:自考行政组织理论考点串讲
自考行政组织理论考点串讲
组织含义:两个以上的人, 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广义行政组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 基本要素:1物质:人员, 经费, 物资设备2精神:目标, 权责结构, 人际关系; 性质:1静态组织结构2动态组织过程3生态组织环境4心态组织意识; 特殊性质:1阶梯2社会3权威4法治5系统6主动; 作用:1行政管理的主体2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行组功能:是国家本质具体表现. 内容:1政治2经济3文化4社会; 特点:1广泛性与有限性2稳定性与变异性; 行组理论研究内容:1综合性2静态:目标, 结构, 体制3生态和心态4动态:建立与管理, 变革. 学科性质:阶级性, 社会性; 研究方法:1阶级分析2系统分析3理论联系实际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5纵向与横向结合; 意义:1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组理论体系2实现行组科学化, 民主化, 法制化, 现代化的需要, 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3是我国当前行组改革的需要4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外国行组的演变:1奴隶制时期:1古埃及:是高度混同的;2古希腊:雅典为代表. 具有原始的民主行政特征. 强调依法行政. 行政官非专业化, 非职业化, 无报酬. 行政职能简单;3古罗马:职能进一步分工4外国行组特点:1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2行组与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开始有了初步的原始的分工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简单4在共和制时期, 行组的官员都无报酬, 任期短, 行政工作未职业化; 封建时期英法特点:1立法权与行政权相对分离, 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2随着王权确立, 宫廷的内务组织演变成全国的中央行政组织3地方行组奴隶制时期有很大的发展4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十分密切, 既有斗争也有合作; 资本主义时期:英国中央行组主要有:枢密院, 内阁, 政府各部. 内阁的主要职能:行政, 决策, 立法, 监督. 地方主要职能:1管理交通道路2维护公共秩序治安3搞好环境卫生4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5发展公共事业6提供福利服务; 美国行组:联邦, 州, 地方; 法国行组:半总统半议会制是行组运行的基础; 资本主义时期行组的特点:1行组日趋独立且职能不断扩大, 行组总量不断增加2行组职能已从原来的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经济和社会职能为主3政治权利越来越大4中央适度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的共同要求; 中国行组的演变:1古代特点:1强化中央集权2具有前后因袭, 循序渐进的特点3行组结构严谨, 分工精细, 层级节制, 集中统一4具有强烈的宗法色彩; 中华民国特点:1在其初创期, 接受了西方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国的思想2在民国大会下实行立法, 行政, 司法, 考试, 监察五权并立的思想, 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3法律上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4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 中央集权与地方军阀割据并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点:1具有充分的人民性2设置与运行, 本着精简, 统一, 效能的原则, 不断进行调整改革, 并取得一定的成就3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 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4发展过程中叶有弊端 古希腊罗马:柏拉图1公会分工是国家行组存在的基础2主张无学识者不能治国3治国者应以教育为第一要务4晚年提出依法行政思想; 亚里士多德:1第一次提出应将议事权力, 司法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区别2提出设置行政机构的依据3初步阐述行组职能的思想4提出行政人员的任用应遵循适用, 专任, 德才兼备的原则5提出建立行政监督机关6崇尚法治; 中世纪西欧:马基雅维利:第一个论述过国家行组管理原则的人. 原则:1群众支持2组织内聚力3组织领导者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4持续存在下去; 资产阶段:卢梭, 密尔, 汉密尔顿:1主张扩大行政部门的权力2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行组; 传统时期:威尔逊, 西方行政学鼻祖:1明确行组的职能2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与方法3行组应成为公众信赖的机关; 泰罗, 科学管理之父:1组织中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原则2管理职能专门化原则3组织工作的标准化, 程序化4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 法约尔, 一般组织与原则:要素: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韦伯, 组织理论之父:权威类型:传统, 超人, 法理型; 谷力克, 厄威克:提出七项要素和八条原则; 梅奥:1社会人理论2非正式组织存在; 梅奥,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1社会人理论2指出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3强调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度; 巴纳德, 组织要素与平衡理论:1组织的本质是一个协作关系2组织三要素理论:目标, 意愿, 信息3权威来自接受的思想4组织平滑的思想4非正式组织理论; 西蒙, 决策组织理论:1组织首先是个决策过程, 基本功能是决策2组织的目标是追求决策的合理性3平衡论4影响论5设计论; 伯森斯, 人的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整体性权变性; 雷格斯的生态行组理论:模式:融合型, 棱柱型:异质性或异种性, 衍射线; 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1对传统的效率至上的反思2转为公平至上, 强调变革3提出分配, 整合, 边际, 交换和社会感情等基本运作过程; 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特征:1掌舵不是划桨2要妥善授权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4注重目标使命5重产出而不重投入6树立顾客意识7重收益, 重集资, 重赚钱8重事前预防, 而不是事后的补救9重分权模式和合作式组织
范文五:自考广告学(一)考点串讲
第一章 绪论
一、广告的概念:
广告是客户利用媒介向公众传播商品信息和其他信息,以达到特定目的的宣传方式。
广告客户是广告活动的主体,广告客户的意志决定了广告活动的目的。
二、劳务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劳务
2、2、纯粹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劳务
3、3、满足物质资料消费需要的劳务
4、4、非物质资料消费的劳务
三、劳务作为一种服务性劳动同一般生产性劳动的共同点:
同样需呀具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也可以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四、劳务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
它不像与其他商品那样以物质的形态存在,而是一种没有物质实体的无形商品;它不像其他商品那样生产与消费分离,而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
1、广告的分类
2、按广告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经济广告和社会广告
3、按广告媒介分类:报纸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书刊广告、路牌广告。
六、广告学科的构成
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规律的科学。广告活动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所以广告学属于社会经济管理学科的范畴。
广告学可以分为基础理论(是建立一门完整学科的基础)、广告营销研究(是市场营销组合的组成部分)、广告设计研究和广告管理研究四个部分。
七、市场学的研究内容
大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消费者的研究; 第二、对市场组织的研究; 第三、对商品策略的研究; 第四、对价格策略的研究;第五、对销售渠道策略的研究; 第六、对促销策略的研究
八、社会主义广告存在的必然性
广告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1、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也将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而消亡。
2、广告的存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是广告存在的前提条件,广告的存在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决定了广告存在的必要性。分工是商品交换存在的基础。
信息已成为与能源和材料并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广告作为传递商品信息的载体和形式成为沟通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广告发达程度标志着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广告具有加速商品流通、缩短流通时间,从而增加生产时间,为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提供有利条件的作用。
九、广告的作用
1、加速商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
2、促进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手段完美统一
3、有利于开
展竞争
4、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5、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十、广告行业的结构
广告行业由广告公司、广告兼营单位和广告制作单位构成。
广告公司是经国家主管机关登记,核准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专门经营广告业务的企业单位。
十一、广告公司的优势
1、与完整的广告经营、制作和管理体系
2、有较丰富的广告承办经验,便于提高广告经济效益
3、有较强的公共关系网络,为广告客户提供全面服务
4、能够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二章 广告简史
一、古代广告的特点
1、在广告中,社会广告所占比重由大到小,经济广告所占比重由小到大
2、广告活动的区域性强,经济广告随朝代政权的崩溃所产生的经济结构的解体而衰退
3、经济广告受市场的制约
4、经济广告的发布者、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销者三位一体
二、近代和解放前广告的特点
1、我国近代广告带有极强的殖民地色彩
2、民族工商业的广告活动具有反帝性质
3、形成独立的广告行业,广告管理出现
三、广告历史经验的总结
1、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凡是存在商品经济,广告就存在,并发挥着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重要作用。广告的存在与否受商品经济的制约,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理论的谬误,必然导致错误的经济政策,最终招致经济工作的重大损失。
3、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了广告事业的兴衰。
4、广告与广告管理工作是密切相关、相扑相成,是矛盾的统一体。
5、加强法制管理是广告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障。
第三章 广告市场调查与预测
一、广告决策的目的是寻求最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即要求以最低的代价、最有利于群众接受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把广告信息传达给目标市场消费者。广告调查预测既是广告决策的依据,又是评价检验广告效果的主要手段。
二、广告市场调查的内容
广告市场调查的内容服从于广告决策的要求,主要内容有广告市场调查、广告媒介调查、广告效果调查三项基本内容。
三、广告调查的步骤
1、确定广告调查目标
2、确定广告调查项目
3、收集现有资料数据
4、实地调查
四、德费尔法的特点
1、匿名性
2、轮间反馈沟通
第四章 企业广告决策
一、企业的广告决策是企业在广告活动中的对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成本等基本要素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备选方案中择优的过程。 其核心是:尽量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取得最大的广告效果。
二、广告
决策类型
企业的广告决策,是广告主为达到广告目的而进行的理智性选择,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决策类型。
1、按广告目标的性质可以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广告的战略决策是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相联系的广告决策,重点是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长期战略相适应的课题。广告战术决策是与具体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的短期具体广告决策,重点是解决促进具体商品的销售问题。
2、按广告目标的要求又可以分为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两类。
3、按决策所运用的方法划分可分为计量决策和非计量决策。
4、按问题出现的重复程度、解决问题经验的成熟程度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三、广告决策的原则
1、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3、勇于创新的原则
四、广告决策的内容
广告决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广告信息决策、广告媒体决策和广告费用决策。
广告信息决策是对广告内容的选择取舍。
广告媒体决策是对广告媒体的选择或搭配运用。
广告费用决策实质是媒体的质量价格和媒体的需求程度的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
五、权衡广告媒体的适用性必须考虑如下主要因素
1、目标市场:目标市场是选择广告媒体的最主要因素。
2、产品特性
3、竞争对手使用媒体状况
4、费用:媒体费用是企业进行广告媒体决策时可以量化分析的重要因素。
5、广告媒体自身条件
六、评价广告费用的指标
1、媒体使用费用
2、平均受体费用
3、有效受体费用
七、广告决策的程序
广告决策的程序分为三个步骤,即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确定选择方案的标准和方法。
1、确定决策目标:是广告决策的首要任务
2、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广告决策的基础,选择是决策的基本内涵。
3、选择决策方案的标准和方法:选择决策方案的标准,即确定评价决策方案的标准。
八、广告决策目标应该符合的要求
1、广告决策目标必须具体明确
2、广告决策目标应有约束条件:①执行决策时可运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②目标所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九、拟定方案的两个阶段
1、大胆设想阶段
2、精心设计阶段
十、选择广告决策方案有三项基本标
对社会无害、经济合算、技术合理。
十一、企业广告中长期计划的要求
企业广告中长期计划的要求是既包括广告计划的一般要求也包括中长期广告计划的特殊要求。
1、挑战性要求
2、明确性要求
3、严肃性要求
4、灵活性要求
5、可行性要求
十二、企业广告中长期计划的特征
1、企业广告中长期计划是全方位计划
2、企业广告中长期计
划是一体化计划
3、企业广告中长期计划是决策型计划
4、企业广告中长期计划是效益型计划
十三企业广告中长期计划的编制
1、调查研究 2、统筹安排 3、编制不同计划方案 4、综合平衡确定正式计划
十四、滚动计划法的基本内容:定期调整计划;根据一定时期计划执行情况。考虑企业内外变化,修改原计划,相应将计划期顺延一个时期并确定顺延期的计划内容。
十五、备用计划法:是编制计划时已有多种方案,而内外条件变化范围又在某个备用计划范围内。就应用备用计划。
第五章 企业销售广告策略
一、企业销售广告策略是以直接提高产品销售量或销售额为目的。以中间商和目标市场消费者为对象,与市场渗透、市场开发等具体营销措施联系在一起的广告活动安排。
二、营销措施是广告宣传的主要内容,广告是营销措施扩大影响的主要手段。
三、广告的市场渗透策略是在现有市场上扩大现有产品销售的广告策略,通过对现有市场潜力的挖掘,来扩大销售。
四、广告的市场渗透策略的具体内容
1、产品诱导策略
2、品牌诱导策略
3、消费刺激策略
五、市场定位:就是从产品质量和价格两方面,确定产品在目标市场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从价格和质量来衡量,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九个位置。
六、产品非价格竞争指对产品功能、质量、售后服务方面的开发和旨在提高产品知名度、品牌信誉程度的广告宣传活动,目的在于扩大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实质或新年上的差别,以增加产品的销售,形成其他企业进入行业会市场的障碍。
七、信誉:包括产品信誉和企业信誉,是人们在思维和潜意识活动中对企业和产品的总体感觉和印象。
八、商品市场生命期分为引入期、成长期、饱和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九、商标是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把自己的产品同别人的产品相区别,在商品上使用的标记。
十、商标的种类
①按商标的构成要素分类
1、文字商标
2、图形商标
3、组合商标
4、立体商标
5、音响商标
6、气味商标
②按商标使用者分类
1、制造商标
2、销售商标,又称商业商标
3、服务商标
③按商标用途分类
1、一般用途商标
2、保护性商标
十一、商标的作用
1、维护市场机制的奖优罚劣作用
2、利于宣传、利于竞争
十二、好的产品名称应具备的特点
1、有利于衬托和突出核心产品
2、有利于突出产品的品质特点
3、有利于引起消费者对产品感兴趣的联想
第六章 广告策划
一、广告策划是广告经营单位受广告客户的委托,对未来的广告宣传进
行全面筹划和部署的工作。广告经营单位是进行广告策划的主体。广告经营单位进行黄瓜策划是为广告客户服务的,广告策划的宗旨是为广告客户服务。
二、广告策划的作用
1、避免盲目,统领全局。
2、运筹帷幄,发挥优势。
3、短长结合,提高效益。
三、广告策划的原则
1、调查研究的原则
2、运用科学方法的原则
3、与广告客户密切配合的原则
四、广告策划的方式和方法
1、调查阶段:正确的广告策划来源于对客观环境的充分调查。广告调查是广告策划的基础工作。广告调查包括调查预备、正式调查和资料处理三个步骤。
2、预测环境
3、决策阶段
4、实施阶段
第七章 广告文稿的写作
一、按广告文稿的接收方式分类
1、视觉广告文稿
2、听觉广告文稿
3、视听广告文稿
二、按广告文稿的表现形式分类
1、广告小品文稿
2、广告解说词文稿
3、广告诗文稿
4、广告诗歌文稿
5、广告剧文稿
6、广告画文稿
7、综合性广告文稿
三、按广告文稿的内容性质分类
1、生活资料广告文稿
2、生产资料广告文稿
3、文化广告文稿
四、广告文稿的结构
1、标题部分
2、正文部分
3、结尾部分
五、广告文稿写作程序
广告文稿的写作程序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行文阶段和完善阶段、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胡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
1、准备阶段:广泛搜集企业和商品的有关资料、归纳分析,提取精华、定题和选择表现形式。
2、行文阶段:触发灵感,力图创新、妙语连珠,先声夺人、文面布局,美观大方。
3、完善阶段
六、广告文稿的语气
1、陈述语气
2、疑问语气
3、祈使语气
七、广告文稿的修辞原则
1、有新意,出语惊人
2、知商品,表述得体
3、存夸饰,不是真实
八、广告文稿常用的修辞方式
1、比喻 2、借代 3、比拟 4、夸张 5、对照 6、对偶 7、双关 8、排比 9、反复 10、设问 11、顶针 12、回环
第八章 广告创作(上)
一、广告创作的特点
1、效益性。衡量广告艺术作品水平的首要标准,不是以其艺术手法的难度、内含的深度和独创性,而是以广告作品达到的经济效益来检验。
2、逼真性。
3、综合性。
4、冲击性。广告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冲击力,就是要在人们接触广告的瞬间强烈地刺激人们的感官。
二、广告创作的原则
1、服从广告策划的原则
2、创意求美的原则
3、集体创作的原则
三、电视广告创作的程序
1、召开摄前会议,认真领会广告策划方案的宗旨和要求,明确电视广告片的主题,寻找立意,确定诉求重点。
2、
由广告创作人员按照摄前会议的决定进行创作构思,绘制草图。
3、编写分镜头剧本。
4、在广告客户对分镜头剧本审阅认可,即进入拍摄阶段。
5、拍摄。
6、剪辑,也称“剪接”。
7、播放电视广告片。
四、报纸广告创作的程序
1、在创作会议中统一创作方针,分析所选定的报纸媒体的读者层构成,选择适当的广告对象,按投其所好的创作指导思想确定创作技法和风格。
2、绘制草图。
3、创作人员将报纸广告小样送交广告创作会议讨论。
4、制版处理。
5、印刷。
五、广告设计的任务是使广告内容与艺术表现实现完美的统一。
六、黄、红、蓝三色是原色,是构成其他颜色的基本成分色。
第九章 广告创作(下)
一、广告创作的程序
1、明确创作主题,掌握宣传重点
2、撰写广播广告脚本。广播广告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介绍商品的语言、激发情感的音乐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音响。广播广告脚本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语言设计、音乐设计、音响设计。
3、录音合成。
二、广播广告的类型
1、陈述式广播广告
2、表演式广播广告
3、情节式广播广告
4、配乐诗朗诵式广播广告
三、摄影广告的特点
摄影广告具有真实感强、创作快捷和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
四、摄影广告创作的程序】
创作构思、摄前准备、实际拍摄
五、大型商业企业的橱窗广告影响大,具有权威性。它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消费水平。
六、中型商业企业的橱窗广告具有灵活性和地域性较强的特点。
七、小型商业企业的橱窗具有简单、节约和多用的特特点。
八、橱窗广告创作的程序:命题和构思、施工、评审和存档。
第十章 广告行为规范
一、企业广告是为了实现其生产经营的目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是企业广告的职责。企业广告代表着一种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等重要的工作。广告要提倡高尚的情操,反对迷信、淫秽、低级的内容。企业广告是现代社会精神风貌的表现,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意识导向的责任。关心公益事业是企业宣传的重要方面。
二、全国人大于1994年10月27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995年2月1日起施行。它标志着我国广告市场监督机制日趋完善。《广告法》是规范我国广告活动和广告内容的根本大法,对我国所有广告活动及广告内容都具有根本的规范指导意义。
三、《广告法》立法的目的:为了规范广告活动,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
序,发挥广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1、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一个国家的广告业水平,是衡量这个国家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标志之一。
2、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经济秩序,是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国力增强、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任务。
四、几种重要违法广告行为
1、无证照经营
2、超越经营范围
3、不正当竞争
4、虚假广告
5、不履行验证手续
6、发布禁止的卷烟广告
7、其他违法广告行为
五、涉及广告的犯罪行为
1、诈骗罪
2、偷税罪
3、假冒商标罪
4、贩卖假药罪
5、流氓罪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自考通考点串讲领导科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