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耕地类型区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耕地管理 2009-03-12 10:15:49 阅读11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 309—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1997-06-01实施
1、 耕地地力等级的产量水平
根据耕地基础地力不同所构成的生产能力,将全国耕地分为十个地力等级,其粮食单产水平为大于13500kg/hm2(900kg/亩)至小于1500 kg/hm2(100kg/亩),级差1500kg/ hm2(100kg/亩)。
2、 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
主要特征:一月零度等温线(秦岭、淮河、白龙江)以南的全部南方水稻田。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的平原、河谷及山间盆地,其次是以树状及斑点状零星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南方诸省丘陵山区的高原、平坝、河谷、台地、山麓、盆地、滨海小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类型。全年大于等于10?积温5000~9500?,生长季250~330天。年降水量1000mm以上,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冻。粮食种植制度为一年二熟至三熟。主要包括地力等到级为一至九等的耕地。
表6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指标
指标 等一 二 三 四 五 级项目
开阔河湖的冲、沉积平冲垄下部冲垄中下河网平原,沿湖低
原,河流阶地宽谷盆地,平坝,出口,山间盆地及部,低丘坡麓,平平地,山区丘陵谷地,近
冲垄下部,村镇附近老熟化稻滨湖冲、沉积平原湖荡(围田)较代河床低阶地,丘陵山地地形部位
原,河流宽谷阶田 低处 坡中、下部
地,缓丘坡麓
河流冲、洪积物,河湖湖盆沉积山麓坡积山垄冲、洪积物,成土母质
物,河床冲积物,物、湖盆沉积物、山麓坡积物,第四纪红黄沉积物
壤,砂页岩、石灰岩、花厚层山麓坡积物 河流冲积物
岗岩等风化残坡积物,近
代河床及滨海沉积物
A-P-W-C A-P-C、剖面结构 A-P-W-C、A-P-W-G
A-Pg-W-C、
A-P-W(E)-C、
A-P-W-G
淹育型、表潜型、水型 潴育型 潴育型、深位潜育型
潴型、侧渗型、深位潜育
型 冬季地下>80 >60 >40
水位,cm
耕层厚18~20 16~18 14~16 12~15
度,cm
沙质壤土至壤质粘土,沙质壤土粘壤土至粘耕层质地 沙质壤土至粘土
至壤质粘土,壤质粘壤土为主 土
粘土为主
物理性障1cm内无沙漏及粘盘 5~100cm内可出现障碍层
碍层次
有充分的塘库河湖水塘库河湖塘库河湖自以动力提灌、串灌排灌条件
源保证和完善的动力与田间自流灌溉,天然河流灌溉,天然河道为主,部分依靠塘坝蓄水
工程配套设备,能保证全生育道与田间沟渠排与田间沟渠排水及天然雨水实现自流灌
期灌排水要求,实现完全自流水为主,平原及湖为主,平原及湖网溉。天然河道及人工沟渠
网地带有动力排地带有动力排灌排水,动力排水设施不完排灌或动力排灌
灌设施,能基本满设施,能基本满足备,能排除冬季地下水位
足灌溉排水要求,灌溉排水要求,降至40cm以下,达到能种
降低冬季水位至低冬季水位至植冬作的程度
60cm(潜育化临60cm(潜育化临
界深度 界深度
耕有机2.5~4.0 2.4~3.9 2.04~4.4 1.87~4.19
地土质,%
壤理>0.0.150.108~0.20.1~0.218 0.1~0.226 全氮,% 化性15 ~0.3 33 状
10~1有效磷,>5 4~14 4~14 4~11
4 P,mg/kg
43~1速效钾,>70 46~81 40~110 20~95
08 K,mg/kg
6.56.0~PH(水5.0~7.5 5.5~6.9 5.4~8.0
~7.0~ 7.8 浸)
8.6~阳离子交>13 7.4~16.3 6.9~15.5 7.0~18.0 换量,19.5
cmol(+)/kg
一年熟制 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三熟
>135012000~110500~129000~105产量水7500~9000
0 3500 000 00 平,kg/hm2
指标 等六 七 八 九 级项目
丘陵山地坡中湖泊、沼泽洼地、河网平原低山间峡谷,丘陵低谷地,地形部位
部,河网平原低洼地,洼地,滨海小平原,山间峡谷,丘陵狭小山冲,山垄上部,封闭洼
沿湖低阶地,山谷谷底,低洼处小山冲,山垄上部,封闭洼地,地
滨海小平原 丘陵坡地中、上部
第四纪红黄壤,河湖沉积物,海相沉积物,第河湖粘质沉积物,山谷谷成土母质
花岗岩,砂页岩、板岩、四纪红土、砂页、板岩、花岗岩、石底头冲积物,第四纪红土、砂
石灰岩、白云岩等风化页、板岩、花岗岩、石灰岩、灰岩、白云岩等风化残坡积物
残坡积物,海相湖相沉白云岩等风化残坡积物
积物
A-P-C、A-C、A-P-C、A-G、剖面结构 A-P-C、A-P-G-C、A-P-E-C
A-Pg-W-C、A-P-W(G、A-Pg-G、Ag-G
E)-C
淹育、表潜、中淹育、浅位潜育或通体潜水型 淹育、中位潜育、侧渗型
位潜育、侧渗型 育
冬季地下>40 <40>40><30>30>
水位,cm
耕层厚11~17 12~16 11~16
度,cm
耕层质地 沙土至粘土,粘土为主 粘壤土至粘土,粘土为主 物理性障50~100cm内可能50cm内可能出现障碍层
碍层次 出现障碍层
以动力提灌、串天然雨水及田块串灌为主,只无塘库灌溉水源,基本依
灌为主,部分依靠塘坝有少数小塘坝设施,水源保证率不高,靠天然雨水及田块串灌,无动排灌条件 蓄水及天然雨水实现自无动力及沟渠设施,只能依靠自然地力排水及沟渠设施,只能依靠
流灌溉。天然河道及人自然地形实行串排或根本无排形实行串排,暴雨地面积水有出路
工沟渠排水,动力排水水出路
设施不完备,能排除冬
季地下水位至40cm以
下,达到能种植冬作的
程度
耕有机1.7~4.4 0.9~5.1 2.0~5.2 2.4~6.5
地土质,%
壤理0.087~0.20.100~0.0.135~00.05~0.323 全氮,% 化性
42 313 .339 状
有效磷,3~14 3~15 3~14 3~16
P,mg/kg
速效钾,27~111 24~105 30~91 40~75
K,mg/kg
PH(水4.5~8.3 4.8~8.5 6.0~8.2 6.0~8.1
浸)
8.0~23.阳离子交5.6~22.9 4.3~21.4 7.7~17.
换量,1 1 cmol(+)/kg
一年一熟制 一年二熟或一年一熟
熟
6000~7503000~45产量水平,4500~6000 <3000 kg/hm2="" 0="" 00="">3000>
3、 南方山地丘陵、黄壤(含紫色土、石灰土)旱耕地类型区
主要特征:由地带性红壤系列(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黄壤)以及本区内部非地带性的紫色土、石灰(岩)土组成。分布在长江以南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十五个省(自治区)内的旱耕地。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类型。全年大于等于10?积温5000~9500?,生长季250~330天,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冻。粮食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由于海拔、雨量分布及耕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主要包括地力等级四至九等的耕地。
表7红、黄壤旱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指标
指标 等五 六 七 八 九 级项目
沿江、沿河低山丘陵缓坡地,低岗地,山低山丘陵的岗地顶部、上中高阶地,盆谷平坝地形部位 间盆谷高台地 部坡面 地,低山缓坡地
<5o 5o~10o="">15o 地面坡度
土体厚度,>100 >50 <50>50>
cm
垄洪、冲积第四纪红色粘土为主,少量的第四纪红色粘土,薄层风化成土母质
物,少数坡积物,坡、残积物 残积物,古风化壳残积物
第四纪红色粘土
A-B-C 剖面构型与A-B-C型A-B-C和A-C型40cm内有障碍层次
1m土体内无障碍50cm土层内无A-C型,40cm内障碍层次
层次 障碍层次 无障碍层次
水土流失 轻度侵蚀 中度侵蚀 强度侵蚀 水利状况与能缓解十能缓解十无灌溉能无灌溉能力,不能抗7天的
年一遇的春旱或年一遇的春旱或力,抗7天的连续抗旱能力 连续干旱
伏旱,具有蓄水与伏旱,有一定的浇干旱
灌溉能力,抗15灌能力,抗10天
天的连续干旱 的连续干旱
耕地厚度,>20 15~20 10~15 <15 cm="">15>
壤土至粘以粘土为主,有的有粗砂或耕地质地 壤土至粘土
土,以粘土为主 砂砾 耕有机1.4~3.4 1.1~3.0 1.0~3.0 0.8~2.8 地土质,%
壤理0.074~0.160.06~0.140.045~0.090.034~0.151 全氮,% 化性2 7 3 状
有效磷,3~13 4~9 2~14
P,mg/kg
速效钾,33~76 42~56 63~104 24~83 K,mg/kg
PH(水5.6~6.6 5.1~6.4 4.4~6.5 5.3~6.8 浸)
阳离子9.2~10.8 6.3~6.9 7.7~12.6 3.0~13.4 交换量,
cmol(+)/kg
产量水平,6000~754500~6003000~45>7500 <3000 kg/hm2="" 00="" 0="">3000>
范文二:耕地面积减少的两种不同类型
作者:黄宁生
中国软科学 1999年11期
对于我国近年来耕地面积减少的过程和原因,已有研究者[1-4] 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做过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内容基本上集中在与耕地减少直接相关的诸因素上(如农业内部生产结构调整、非农建设与耕地减少的关系等)。对于造成耕地减少的宏观驱动机制(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程度较低,且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4]。因此, 对国际上耕地变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对耕地变化国际背景和内在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参考和启发。本文主要采用了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中所公布的资料(1980-1993年),并对有关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类和计算。文中的分析样本为95个国家,剔除了少数数据不全的国家(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一、耕地面积减少的基本情况
采用耕地面积减少率——某时期减少的耕地面积占原有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为衡量耕地面积变化程度的定量指标。根据耕地面积减少率的计算结果,1980~1993年,95个国家中: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有36个,占37.89%;耕地面积增加的国家有39个,占41.05%;耕地面积平衡的国家有20个,占21.05%。
通过对不同耕地面积变化类型(减少、增加和保持平衡)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等主要经济和人口指标的相关分析(作者已有专文论述),发现以下较突出的特点:
1.耕地面积减少与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关
在经济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5%)的12个国家中,以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为主(7个国家,占58.33%)。这7个国家是印度、 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均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7国的主要指标列于表1。
7国耕地面积减少率的平均值(表1)大于36个耕地面积减少国的平均值(2.59%);7国GDP增长率的平均值远远高出95个被研究国家的平均值(2.64%);7国的人口增长率均在中等增长区间内,并低于95 国的平均水平(1.96%)。因此,此类耕地面积减少现象主要受经济增长因素驱动,与人口增长因素的关系不甚密切。
表1亚洲7国的主要指标
国家 印度 中国 印度尼西亚 泰国 马来西亚 韩国 新加坡
年均耕地面积 1.69 1.283.471.38
0.90
3.44 6.59
减少率(%)
年均GDP增长
5.2 9.6 5.8 8.26.29.1
6.9
年均人口增长 2.0 1.4 1.7 1.7 2.5
1.1
1.1
人口密度(人
273 123 98 113 58445
2800
/km[2],1993年)
国家
7国平均值
年均耕地面积减少率(%) 2.68
年均GDP增长率(%) 7.29
年均人口增长率(%) 1.64
人口密度(人/km[2],1993年) 559
据[7,8]整理
2.耕地面积减少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高收入(人均GNP≥8626美元)的19个国家中, 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较多(9个国家,占47.37%;耕地面积增加的国家占36.84%, 耕地面积保持平衡的国家占15.79%)。耕地减少的高收入国家是意大利、 加拿大、新加坡、瑞典、奥地利、美国、丹麦、日本、瑞士,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新加坡为后起的高收入国家,仍属发展中国家)。8 个(除新加坡)的主要指标见表2。
8国耕地面积减少率的平均值小于36 个耕地面积减少国的平均值(2.59%)和上述亚洲7国的平均值(2.68%),耕地减少的幅度较低; 8国GDP增长率均为中等速度,平均值低于上述7国的平均值(7.29 %)和95国的平均值(2.64%);8国的人口增长率较低,低于95 国的平均水平(1.96%)和上述7国的平均值(1.64%)。
表2 欧美等8国的主要指标
国家 意大利 加拿大 瑞典 奥地利 美国 丹麦 日本 瑞士
年均耕地面积 1.74
2.88 5.13 0.77 2.56 0.37 3.50 0.64
减少率(%)
年均GDP增长2.22.6
1.7
2.3
2.7 2.0 4.0 1.9
年均人口增长
0.11.2
0.3
0.3
1.0 0.1 0.5 0.8
人口密度(人190 3 199426 121 329 173
/km[2],1993年)
国家8国平均值
年均耕地面积减少率(%) 2.20
年均GDP增长率(%)
2.43
年均人口增长率(%) 0.54
人口密度(人/km[2],1993年)
119
据[7,8]整理。
二、耕地面积的代价性减少和保护性减少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作者认为,亚洲7国和欧美日8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成因的耕地面积减少类型;前者可称之为“代价性减少”,后者可称之为“保护性减少”。表3和表4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差异。
表3耕地面积代价性减少国家的其他指标
国家
印度 中国 印度尼西亚 泰国 马来西亚 韩国 新加坡
森林面积减少率 0.6 0.71.0 3.32.00.1
0.9
(%,81-90年)
保护区占总面积的4.4 6.19.7 13.74.57.0
4.5
比例(%,93年)*
一产比例降低幅度 14
15 26
16…**18 2
(%,70-93)***
国家平均值
森林面积减少率(%,81-90年)1.23
保护区占总面积的比例(%,93年)* 7.13
一产比例降低幅度(%,70-93)*** 15.17(6国)
*国家保护区占总面积的比例:**缺少数据;***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的降低幅度。据[7,8]整理。
对于经济基础较弱、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这一经济起飞过程中,作为传统产业——农业的地位将难以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亚洲7国相对于欧美日8国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降低(表3,表4),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该现象的存在。各类非农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以及与之相伴生的耕地面积的减少现象,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资源消耗代价。
发达国家在完成或基本完成工业化过程以后,所出现的耕地面积减少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实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关,如耕地休闲轮作、退耕还林等。从表中可以看出,有数据可查的瑞典等发达国家的森林面积多保持不变或增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7 国的森林面积普遍减少。此外,耕地保护性减少8 国的国家级保护区占国土总面积比例的平均值是亚洲7国的两倍。
表4耕地面积保护性减少国家的其他指标
国家
意大利 加拿大 瑞士 奥地利 美国 丹麦 日本 瑞士
森林面积减少率
… …0.0 -0.4
0.1 0.0 0.0 -0.6
(%,81-90年)
保护区占总面积的 7.68.3
6.6 23.9
10.6 32.2 7.3 17.7
比例(%,93年)
一产比例降低幅5 … …5 …34
…
度(%,70-93)
国家 平均值
森林面积减少率(%,81-90年) -0.15(6国)
保护区占总面积的比例(%,93年)
14.28
一产比例降低幅度(%,70-93)
4.25(4国)
据[7,8]整理
综合上述,耕地面积的代价性减少和保护性减少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和区别(表5)
表5耕地面积代价性减少和保护性减少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耕地减 耕地面积 经济发 经济发 人口增 人口 森林面 代表
少类型 减少率
展水平 展速度 长速度 密度 积变化 国家
代价性高*
中低收入
高 中等
高**
减少 中国,
减小 发展中国家韩国等
保护性低* 高收入 中等 低低**
不变 美国,加
减小
发达国家
或增加 拿大等
*相对于36个耕地面积减少国家的平均值(2.59%);** 相对于95国的平均水平(126人/km[2])
这两种减少类型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耕地面积保护性减少与人口的缓慢增长和经济的适度发展相互伴生,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较小,且其森林面积多保持不变或呈现出增加的发展趋势。上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耕地面积代价性减少的国家,是在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较高的人口密度)的背景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付出了较大的自然资源消耗(耕地资源大幅度减少)和生态环境破坏(森林面积减少)代价。显然,这类国家目前的发展状态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尚有一定差距。然而,从社会经济发展演化的历程来看,发展中国家以粗放型、外延式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相应出现的耕地面积减少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达国家正是从这一阶段走过来的。
三、几点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令人称奇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1980-1993年,GDP年均增长率居世界第一位(表6)。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按人均水平划分,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世界下游。
表6我国耕地、经济与人口的基本情况
指标 人均 年均GDP增 年均人口增 人口密度 年均耕地减 人均耕地
GDP*
长率(%)
长率(%)
(人/km[2]) 少率(%) (公顷/人)*
数值9.6
1.4123
1.28
0.08
排序 64 1 68 22 28 89
95国平 2.64 1.96
126
-6.78 0.25
除此两栏为1993年数据外,其他指标均为1980—1993年数据;**由大→小。据[7,8]整理。
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我国的耕地面积也发生了代价性减少。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率在36个耕地减少国家中并不突出,但是应当看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在95个国家中排第89位。因此,与耕地资源十分短缺的国情相比,我国耕地减少现状以及可能对未来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如前所述,代价性的耕地减少现象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这一现象认定的目的,并不是为耕地资源的过度流失寻找借口,而是为了引起我们对这一特殊发展时期的重视。应该认识到,这既是一个耕地资源被大量消耗的时期,也是我们保护耕地资源的关键时期。因为我国是在人地矛盾尖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世界上最严厉措施保护耕地资源”,妥善处理节约资源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作者介绍:黄宁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
范文三:植物篱在南方丘陵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作用的研究
植物篱在南方丘陵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作用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植物篱在南方丘陵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姓名:李洋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生态学
指导教师:张庆国;严力蛟
要 2011-06摘
本文为筛选出适宜于控制南方丘陵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植物篱种类及其种植
模式,在这些地区选择麦冬、黄花菜两种植物篱,选择黄花菜单行、黄花菜双行、黄
花菜+麦冬、麦冬单行、麦冬双行、裸坡等六种植物篱处理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利用径流小区法以及结合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坡耕地土壤营养保育
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坡耕地水土保持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1.麦冬双行处理方式下土壤的全氮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植物篱处理方式。
麦冬单行和麦冬双行植物篱处理方式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比较高,黄花菜处
理方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少。麦冬处理方式的土壤保育效果比黄花菜处理方式要
好,麦冬双行比麦冬单行的土壤保育效果好。麦冬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和泥沙中营养元
素的流失。有植物篱的处理方式减少泥沙流失效果显著,麦冬双行的水土保持效果好。
2.不同处理的土壤容重与总孔隙度、团聚体含量、黏粒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不
同处理的土壤容重与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
碱解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径流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性。泥
沙量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泥沙量与总孔隙度、大于 0.25mm 团聚
体含量、黏粒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对不同处理进行抗蚀性主成分分析,得到 4 个最
佳土壤抗蚀性指标:砂粒含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黏粒含量,土壤的物理性质是
影响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子。不同处理抗蚀性综合主成分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麦冬
双行、麦冬单行、黄花菜+麦冬、黄花菜双行、黄花菜单行、裸坡
3.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为中等变异性。不同处理的同一坡段土壤水分含量比较:
黄花菜双行上坡黄花菜单行上坡裸坡上坡,黄花菜双行中坡黄花菜单行中坡裸坡
中坡,黄花菜双行下坡黄花菜单行下坡裸坡下坡。同一处理的不同坡段土壤含水量
上坡中坡下坡。
4.土壤含水量与每个月的降雨量有关系,降雨量大的月土壤含水量也相应的比较
大。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裸坡与黄花菜单行、黄花菜双行的土壤含水量
差异显著,黄花菜单行和黄花菜双行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在刚降雨后的裸坡的
土壤含水量要小于植物篱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在土壤水分消退的过程中,裸坡的水分
消退要比有植物篱的土壤水分消退的快。
关键词:植物篱种植模式,土壤营养,土壤理化性质,主成分分析,水土保持
IA A b b s s t t r r ac ac t t
A A b b s s t t r r ac ac t t
I n o r d e r t o s c r e e n o u t h e d g e r o w s p e c i e s a
n d p l a n t i n g p a t t e r n s , w h i c h a r e s u i t a b l e f
o r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s o i l e r o s i o n i n t h e s l o p e f a r m l a n d o f s o u t h e r n h i l l y r e g i o n o f C h i n a , w e c h o s e
t w o d i f f e r e n t h e d g e r o w s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a n d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 a n d w e c h o s e s i x k i n d s o f
h e d g e r o w t r e a t m e n t s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 b a r e s l o p o f s o i l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 t h e r u n o f f p l o t 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i d sT h e i m p a c t s o f p l a n t a n d p l a n t i n g p a t t e r n o n t h e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a g a i n s t t h e s o i l e r o s i o n a n d t h e i m p a c t s o f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n S o i l
a n d 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i n t h e s l o p e f a r m
l a n d w e r e s t u d i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u n d e r s u i t a b l e
l a b o r a t o r y c o n d i t i o n s1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s o i l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u n d e r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o t h e r h e d g e r o w t r e a t m e n t sW h e n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w e r e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a n d d o u b l e r o w s , t h e s o i l a v a i l a b l e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s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o t h e r t r e a t m e n t sH e m e r o c a l l i s t r e a t m e n t s s u f f e r e d l o w a v a i l a b l e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sI n
t e r m s o f s o i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 t h e h e d g e r o w t r e a t m e n t s r e d u c e d s o i l s e d i m e n t l o s s r e m a r k a b l yU n d e r t h e h i g h r a i n f a l l d e n s i t y , t h e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t r e a t m e n t s o u t p e r f o r m e d t h e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t r e a t m e n t s , t h e d o u b l e r o w t r e a t m e n t s w o r k e d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e s i n g l e r o w
t r e a t m e n t s , r e g a r d i n g t h e s o i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v e r a l l , t h e d o u b l e - r o w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t r e a t m e n t w o r k e d t h e b e s t i n r e d u c i n g t h e s o i l s e d i m e n t l o s s2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s o i l b u l k d e n s i t y 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t o t a l p o r o s i t y , a g g r e g a t e s c o n t e n t a n d c l a y c o n t e n t i n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 s o i l b u l k
d e n s i t y 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s a n d c o n t e n t i n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S o i l
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 c o n t e n t 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a n d
a v a i l a b l e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i n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R u n o f f 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s o i l 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 c o n t e n t a n d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Q u a n t i t y o f
s e d i m e n t 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s o i l b u l k d e n s i t y a n d s a n d c o n t e n t ,
q u a n t i t y o f s e d i m e n t 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t o t a l p o r o s i t y , t h e 02 5 m m
w a t e r 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c o n t e n t a n d c l a y c o n t e n tU s i n g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o n
S o i l a n t i - e r o d i b i l i t y i n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n t , w e h a v e o b t a i n e d f o u r b e s t i n d i c a t a t m e
o r s f o r s o i l
a n t i - e r o d i b i l i t y : s a n d c o n t e n t , s o i l b u l k d e n s i t y , t o t a l p o r o s i t y a n d c l a y c o n t e n t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r e t h e m a i n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s o i l a n t i - e r o d i b i l i t yT h e o r d e r 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o f a n t i - e r o d i b i l i t y f r o m b i g t o s m a l l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It r e a t m e n t i s :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 O p h i o p o g o n i s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a n d b a r e s l o p3S o i l m o i s t u r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e x h i b i t e d m o d e r a t e s p a t i a l v a r i a t i o n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o i l m o i s t u r e c o n t e n t i n t h e s a m e s l o p e s e c t i o n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o f u p h i l l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o f
u p h i l l b a r e s l o p e s o f u p h i l l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o f m i d s l o p e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o f m i d s l o p e b a r e s l o p e s o f m i d s l o p e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o f d o w n h i l l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o f d o w n h i l l b a r e
s l o p e s o f d o w n h i l lT h e s a m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o i l m o i s t u r e c o n t e n t i n d i f f e r e n t s l o p e
s e c t i o n : u p h i l l m i d s l o p e d o w n h i l l4S o i l m o i s t u r e c o n t e n t h a s a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t h e m o n t h l y r a i n f a l lW h e n t h e
m o n t h l y r a i n f a l l w a s l a r g e a n d t h e s o i l m o i s t u r e i s a l s o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r e l a t i v e l y
l a r g e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s o f s o i l w a t e r c o n t e n t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b a r e
s l o p ,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a n d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s o i l m o i s t u r e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s i n g l e r o w s a n d
H e m e r o c a l l i s p l a n t e d i n d o u b l e r o w s w e r e n o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 s o i l m o i s t u r et h e s o i l m o i s t u r e
o f t h e b a r e s l o p e s i s l e s s t h a n h e d g e r o w t r e a t m e n t s w h e n j u s t a f t e r r a i n f a l lT h e b a r e s l o p e
s o i l m o i s t u r e D i s s i p a t e d f a s t t h a n t h e h e d g e r o w t r e a t m e n t sK K K K e e e e y y y y w w w w o o o o r r r r d d d d s s s s : H e d g e r o w p l a n t i n g p a t t e r n s ,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 S o i l P h y s i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 S o i l a n d 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I I I1 文献 综述
11 植物篱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国内 外研究 现状
由于滥砍乱伐等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现
象十
分严重,严重影响了南方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各种水
土保持的
措施中,运用植物篱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因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和社会
效益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植物篱技术最早应用于印
度尼西亚
解决橡胶林的水土流失及土壤保育问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逐渐在热
带、亚热
[1]
带、温带地区得以示范和推广 。植物篱技术是通过植物篱对泥沙的阻挡作
用和对土
壤物理性质的改善,来防治水土流失。植物篱的枯枝落叶可以作为绿肥来培肥土壤。
[2-6]
植物篱对坡耕地养分的影响,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 。越南、菲律宾、肯
尼亚、厄瓜多尔、英国南部等国家和地区对植物篱的水土保持功能、植物篱对土壤营
[7~11]
养的保育及植物篱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我国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植
物篱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推广,植物篱种植模式在山区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方面有
[12]
很好的效果 。植物篱因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13-16]
。国内一些学者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合适的植物篱技术,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不同的地域所需要选择的植物篱种类不同,植物篱水土保
持效果也不一样,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植物篱种类以及什
么样的植
[17-18] [19]
物篱种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好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 。唐亚等 在金沙江干旱
河谷坡地进行了长期的植物篱技术定位试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植物篱种植模式
[20]
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推广。王正秋等 介绍了黄土高原植
物篱技术的水土保持效果及设计原理。
112 植物 篱的选 择
对植物篱的选择一般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
植物篱种类,以土著植物种为主、外来植物种为辅,兼顾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
济条件等方面来选择,具体包括以下要求:1.满足基本的生物性状和经济价值要求,
具有较强的发芽能力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有一定抗逆性,多年生、草本。植株最
1好直立或者枝、叶着生角度小,单株空间分布范围不大。2.适合在实验地生长,能适
合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3.实验操作相对简单,根系发达,即具有较强的保
土保水、
改良土壤等功能。与当地的农作物能和谐生长,竞争作用小,最好有经济利用价值,
[21]
且经济器官最好为地上部分,这样能为当地农民带来经济利益。李秀彬等 认为植物
篱品种的选择应该考虑的三个方面是:植物篱的生物学特性、植物篱的环境适应能力、
[22-23]
以及植物篱的功能与作用等;陈一兵等 研究了用经济植物篱的形式对四川丘陵坡
耕地的治理方法,并研究出了适合不同立地条件的经济植物篱模式,研究表明虽然较
高大的植物篱会与相邻作物产生竞争而使其他作物产量下降,但整个有植物篱的种植
模式下的产量要比单纯的作物系统高很多。由此可见,植物篱模式不仅有水土保持的
[24]
作用,同时还能为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唐亚等 筛选出的适合金沙江干热河谷地
[25]
的植物篱种类是山毛豆、云南合欢、新银合欢。孙辉等 筛选出的适合三峡
库区的植
物篱种类是新银合欢、马桑、黄荆和木槿。在红壤坡耕地筛选出的植物篱种类是黄花
[26] [26]
菜、白喜草、香根草 。在陕北地区筛选出的植物篱种类是柠条、槐、沙棘、沙柳 。
[27]
王喜龙等 在翼西北黄土丘陵区选择的植物篱种类是柠条、紫?槐、黄花菜、杏树、
海棠。不同地区虽然选择了不同的植物篱种类,但不同品种所具有的效益不同,有的
生态效益强,有的经济效益较强,两方面能够兼顾的植物篱种类较难选择。这主要是
因为选择时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要求,没有给农民带来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植物篱品种能否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利益是影响其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专家提
出在选择植物篱品种时,由农民参与,专家的指导意见作为辅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
极性,让农民选择经济效益较高,适合当地条件的植物篱种类以实现植物篱种植模式
[28-29]
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样选择出的植物篱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功 。
113 植物 篱的效 益评价
植物篱技术效益的评价可以从水土保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植物篱措
施的水土保持效果可以超过梯田的水土保持效果,降雨强度越大,效果越明显;同时。
植物篱从深层土壤吸收养分,促进了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使土壤营养得到
高效的利用,枯枝落叶最后进入土壤,分解后重新把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增加土壤
[30] [31]
有机质,培肥土壤,从而起到对土壤保育的效果 。陈正刚等 在南方红壤区采用的
植物篱种植模式比农民传统种植方式减少土壤流失88.58%~89.25%,减少径流量
[32]
41.48%~48.2O%,说明植物篱种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夏立忠等 研究的香椿、
紫花苜蓿植物篱使坡面径流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77.O9%和74.27%,并且对土壤营养
的保育效果显著。植被覆盖能够降低雨滴能量,减慢径流的速度,使土壤渗透性增加,
[33]
并且通过植物篱的拦截效果减少泥沙量 篱笆上下坎高度变化能够表明植物篱的水
2土保持效果,篱坎高度因树种、布设模式不同而不同,乔木4年内基本形成篱笆墙,
[34]
灌木和草本植物篱2年就可形成篱笆墙 。
植物篱能改善土壤团聚度、保育土壤,最佳土壤抗蚀性指标是土壤容重、孔隙度,
砂粒含量;植物篱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特性,使得土壤容重减轻,孔隙度增加,水分容
[35-38] [39]
易下渗,不易形成径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廖晓勇等 研究表明植物篱能有效改
善土壤肥力,养分呈水平和垂直差异,这是因为最后植物篱刈割茎叶返还土壤,促进
[40]
养分的循环;二是通过植物篱的阻滞作用,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养分损失。朱远达等
的研究表明植物篱对不同粒径的土壤流失都有控制效果,其中对粒径较大的土壤流失
[41]
控制效果更明显。卜崇峰等 在三峡库区的实验发现在四年时间后植物篱小区的土壤
肥力明显增加,土壤结构比以前好,大于 0.02mm 的土壤颗粒数量明显增加。林超文
[42]
等 研究指出黏土颗粒以及营养元素 K 易在等高植物篱前方堆积而在其后方被侵蚀。
[43]
李新平等 通过利用人工降雨和元胞自动机法建立了植物篱坡面土壤侵蚀模型。
植物篱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并且具有控制面源污染的作用,植物篱对面源污染的
控制是因为植物篱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净化径流,另一方面植物篱能提高系统的光能利
[44]
用率,有利于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面源污染 。
植物篱模式由于与传统农作物之间存在着生物特性的互补及土壤养分、水分的相
互利用,实现了资源空间的合理优化利用,减少了外部养分和化肥农药的输入,所以
经济效益比作物单作要高出很多。植物篱技术改善了环境的同时,优化了当地的农业
的产业结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生
活水平,无形中加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45]
不同研究者对植物篱评价所选指标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祝其丽等 对四川省宁
南县植物篱种植模式进行了评价,分析中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最后选择出新银合欢双
行植物篱+农作物配施磷肥模式综合效益最好,适合在当地推广。随着植物篱技术的
其所涵盖的面将越来越广,如园林绿化中的绿篱、农田边缘处的绿篱、发展,
植物篱
廊道等,对其进行效益评价的指标也要进行增加,如空气净化功能,对生物多样性的
影响,对杂草和虫害的抑制,控制面源污染,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等都
[46-47]
可作为评价指标 ,但所有指标都会是包含在水土保持、经济、社会效益三类系统
之中的。选择多指标体系对植物篱水土保持效果进行评价,用层次分析、灰色关联等
方法对构建的多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通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三类系统
[48]
的综合评价值,以促进植物篱品种的筛选及植物篱技术的推广 。
114 稀土 示踪技 术的研 究进展
[49]
薛亚洲等 研究表明稀土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 降雨
3前期, 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 后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侵蚀的主导地位,
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和平均侵蚀率分别是片蚀的15 倍、9 倍; 试验结束, 细沟侵蚀占
据坡面总侵蚀的90%。示踪技术应用于土壤侵蚀土壤研究,对深入研究侵蚀机理提供
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单核素示踪,稀土氧化物示踪,磁化颗
[50-52]
粒、玻璃珠、彩沙等其它异物颗粒示踪,复合核素示踪 。示踪元素的选择必须满
足4个条件:1.元素必须与土壤紧密结合。2.对动植物无害。3.水迁移能力弱。4.由
[53]
较低的背景值 。 李勉等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利用稀土示踪进行了研究,
稀土
的布设为面状布设,通过REE示踪技术,研究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细沟侵蚀量与坡度、
放水流量的关系;分析得出了细沟侵蚀与坡度和放水流量(人工降雨)的关系式,得
出了细沟侵蚀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将细沟侵蚀分为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和发育稳
[54]
定阶段 。在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一般可以分为雨滴溅蚀,片蚀和细沟侵蚀等几种
如果坡面出现细沟侵蚀后,又可以分为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等类型,类型,
细沟侵蚀
出现后,坡面的侵蚀状态时及时面试和细沟侵蚀两种侵蚀类型并存,如何精确区分侵
蚀是来自原来的面蚀还是来自细沟侵蚀,或者如何确定面蚀率和细沟侵蚀率的变化规
[55] [53]
律,这是坡面侵蚀过程中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1986年,美国的Knaus等 首先用稳
定性稀土元素(REE)示踪和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成功地测定了沼泽的演变。REE示踪
法可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施放不同的元素,可起到一次施放,多次观测的作
用,比其
他法有着更大的优越性,从而完成对泥沙分布的监测,细致的确定侵蚀产沙部位及类
[56]
型。宋炜等 采用了将REE岩坡面垂直分层布设的新的布设方法,研究了坡面侵蚀在
不同土层深度的垂直发育状况,确定了不同侵蚀类型的转变规律。采用的人工降雨模
拟试验,土样为杨凌当地土和陕北土。稀土元素镧La、铈Ce、钐Sm、铕Eu、
o
钕Nd5种进行试验,5种元素沿坡面垂直方向由上而下,坡度相同(15),降雨过
程中,坡面的侵蚀状态不断发生变化,开始是雨滴激溅侵蚀,然后逐渐发生面蚀和细
沟侵蚀。随着侵蚀状态的变化,坡面的总侵蚀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研究面蚀和细
[57]
沟侵蚀提供了新方法。薛亚洲等 在黄土高原侵蚀区的黄绵土通过岩坡面多区层同时
段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在同一实验中,相同的人工降雨和立地条件下对坡面水平
和垂直高侵蚀的时空演变过程展开研究,了解坡面侵蚀发生的动态过程。通
过测定侵
蚀泥沙中不同稀土元素含量确定后,计算坡面不同部位侵蚀率和不同部位的侵蚀贡献
[58]
率,在人工降雨条件下,REE示踪技术对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琚彤军等 研
究表明利用REE示踪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确定坡面不同地形部位的相对侵蚀量,还可
以通过侵蚀过程样的分析,较为客观揭示降雨侵蚀过程中坡面各部位相对起对侵蚀量
最大侵蚀主要集中在坡面中段,并随降雨的持续,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发现,
存在
[59]
向坡面下部移动的趋势。李雅琦等 研究了稀土元素的地域分一特征,背景值产生分
[60]
异的影响因素。周佩华等 使用断面法、条带法、点状法等稀土施放方法,并对比了
4三种方法的有缺点和适用范围。认为:断面法是将REE和被示踪土体全部均匀混合后,
按照确定施放REE土层厚度,施放于所代表类型区的表面,该种方法精度高,但工作
量大,适用于室内模拟试验,条带法的原理是架设在每一类型区总能找出一条有限宽
的带,其土壤的侵蚀强度等于或是接近该类型区的平均侵蚀强度,将REE均匀布设于
此条带即可,该方法工作量小,试验精度较高,可行性强,适用于野外试验,点状法
的原理和条带法一样,如能找到代表该类型区平均侵蚀强度的点,即可把REE布设于
该点,但点的位置较难选定,该方法的实验精度较差,为使REE能和土壤颗粒均匀紧
示踪载体必须风干后过筛,稀土失踪技术在土壤侵蚀垂直定量分析、 密结合,
特殊
[61]
地形部位的土壤侵蚀以及小流域泥沙来源等研究领域应用广泛。石辉等 通过室内模
拟试验发现小流域侵蚀掺砂的主要源去岁流域沟道侵蚀发育在不断变化,在流域发育
的初始阶段,沟道的下切侵蚀是主要的侵蚀方式。虽小流域沟道的发育,呈现出沟道
侵蚀强度逐渐减少,坡面侵蚀强度逐渐增大的总趋势;再次降雨中,也表现出坡沟侵
蚀关系类似变化过程。
52 引言
21 研究目的
弄清南方丘陵山区坡地不同植物篱以及相应的种植模式对控制水土流失、土壤肥
力、土壤质量等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于南方丘陵山区坡地的植物篱种类以及相应的种
植模式;探明土壤养分迁移的动态规律和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机理;评价不同
植物篱和种植模式控制水土流失的生态经济效益,以建立控制南方丘陵山区坡地水土
流失的省力、简便、经济、有效途径。
22 研究内容
?适宜于南方丘陵山区坡地的植物篱种类以及相应的种植模式。
?不同植物篱种类和种植模式对控制水土流失的效应与机理,同时对土壤养分迁移进
行动态追踪。
?不同植物篱种类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土壤质量等的影响及其规律。
?不同植物篱种类和种植模式控制水土流失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
623 技术路线图
确定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地作为试验地
选择适合于作为南方丘陵
山地植物篱的植物若干种
设立不同植物篱和不同种植 模式的试验小区
径流小区 R E E 示
观察法 踪法
不同植物篱和 不同植物篱和 测定不同植物篱和
种植模式对控 种植模式对控制水 种植模式对土
制水土流失生 壤肥力和土壤 土流失的效应,同
态经济效益的 质量的影响 时对土壤养分进行
评价 动态追踪
探明其作用机理
筛选出南方丘陵山区坡地最 佳植物篱种类和种植模式 图2-1 研究技术路线
F i g2 - 1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o u t e o f r e s e a r c h
73 研究 区概 况和 方法 31 研究方法
311 径流 小区法
(1)径流的观察与计算。降雨产流结束后,立即观测收集的收集的径流量,直
接量
测浑水位根据收集池内径面积计算浑水总体积,然后根据公式V V -V -PA-V 其它
净 浑 泥
2
计算小区产流量,其中,P 为降雨量m,A 为集流槽面积(m ), V 浑、V 泥分别为
浑水总体积和泥沙总体积。
(2)泥沙观测与计算。取样前将集流槽的泥沙收集到集流池中,将浑水充分搅匀后
3
立即采样器取 1000cm 浑水样。采样后将采集样注入带编号的铝制样品和立即称重或
o
量侧体积(V ),后静置24 小时,再过滤除泥沙,再将泥沙盒放入烘箱,在 110C 温
1
度下烘干至恒重后待常温时称重(G ),按照表中各式记录数据,然后根据公式G G-G
2 泥 2
和浓度G /V 计算样品泥沙量和含沙量,然后根据公式V G /r 将泥沙换算成
盒 泥 1 泥总 浑总 泥
体积,继而得到径流总体积。根据径流总体积和泥沙总重量求出径流模数和
侵蚀模数。
将一年的各次产流和侵蚀模数相加,即可得到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
312 稀土 示踪法
REE示踪方法原理是将不同的稀土元素化合物分别与土壤均匀混合后,步设在需
要观测的各地形部位,使其在土壤侵蚀过程中虽泥沙一起运移,而后通过采集泥沙样
品,利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strument Neutron Activation Analaysis ,
简称
INAA)方法测定泥沙中示踪元素浓度,从而计算出不同部位的侵蚀量和相对侵蚀量;
本实验采用条带法在径流小区的上坡、中坡、下坡分别布设含稀土元素 Eu、Er、
Dy 的三条稀土条带,如图 3-2 所示。每次降雨结束后采集泥沙样利用中子活化分析
方法测定泥沙中示踪元素浓度,并根据原平衡法来计算出不同部位的侵蚀量和相对侵
蚀量。
313 土壤 水分测 定方法
严格地讲,土壤含水量应称为土壤含水率,因其所指的是相对于土壤一定质量或
容积中的水量分数或百分比,而不是土壤所含的绝对水量。
土壤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以及土壤的适耕性和作
8物的生长发育。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经常了解田间土壤含水量,以便适时灌溉或排水,
保证作物生长对水分需要,并利用耕作予以调控,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
1测点布设
土壤含水量测定的取样地点,在流域内应有代表性,这些测点应分别代表不同土
壤、不同植被、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坡向、不同坡度、不同地貌部位等,测点只有在
测到的土壤含水量才能代表整个流域能充分代表流域内地类特点的情况下,
的土壤水
分状况。因此,在观测土壤水分前,应对流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以确定土壤
水分的观测点。每一地类测点的数目应不少于 3 个。取土点必须经过严格选定,要避
开微地形,洼地、道路等,并制作固定标记。
2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以士钻法为基本测法,此外尚有负压计法、电阻法、中子法、Y 射线法
等,为保证必要的精度,使用其他方法时,必须使用士钻法进行校正,以防存在系统
偏差。
3仪器设备
烘箱,铝盒,土钻,天平(感量 0.01g)。
4测定步骤
在野外土壤水分观测点用土钻取样装入铝盒,每个观测点应作三次重复。在室内
将装有土样的铝盒称重,称量出铝盒加湿土的质量 W 湿。揭开铝盒盖,放入烘箱中,
在 105?下烘至恒重(约12h),从烘箱中取出铝盒,盖好盒盖,称量,即铝盒加烘干
干。 土的重量 W
结果计算:
重量含水量%W湿-W干/ W 干-W×100%
式中:W 湿??湿土+铝盒重g
W 干??干士+铝盒重g
W??铝盒重 g
体积含水量%=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
土钻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误差主要在于采样的代表性、天平的精确度以及在烘干
过程中有机质氧化分解而损失的重量,同时粘粒仍能吸附部分水,因此,土钻法测定
士壤含水量时,必须注意采样的代表性,为此可以增加采样的重复次数,并按
土壤基
质特征如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分层取样,而不是按固定间隔采样,来弥补其代表性的
不足。另外,测定含水量很高的粘质土壤时对土壤可以多烘烤 3~4h.前后两次称重
的误差不大于 0.05g,即为恒定的重量。
在黏粒或有机质多的土壤中,烘箱中的水分散失量随烘箱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
9此烘箱温度必须保持在 1 0 0?~ 1 1 0?范围内。
314 钉桩 法
桩钉法主要针对分散的土状堆积物边缘坡,是在汛前将直径 05~ 1 c m、长 5~
1 0 0 c m 的钢钎按一定距离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 3 排(共 9 条)垂直打入地下,钉
帽与地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油漆,编号登记入册,以后在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结束,
观测钉帽距地面的高度,以此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水土流失数量。该方法实施简
单,观测设施费用低,但由于自然沉降不易计算,故钉桩法准确率较低,在实际观测
中大部分作为辅助方法。
侵蚀量计算: A Z S / 1 0 0 0 c o sθ(m 3)
式中 : A -土壤侵蚀数量 m 3
Z -侵蚀厚度 m m
S -水平投影面积 m 2
θ -倾斜坡
图 3 - 1 钉桩法示意图
F i g3 - 1 T h e n a i l p i l e m e t h o d 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
32 研究区域概况
由于我国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工作主要针对流域水土流失开展,研究范围主要集中
对浙江省所处的东南沿海地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黄土高原和西南土石山区,
区的水土
流失研究甚少。本实验地点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的诸暨市,钱塘江流域中段,介于东
经 119?53′~120?32′,北纬 29?21′~29?59′之间。全境处于浙东南、浙西
北丘陵山区两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由东部会稽山低山丘陵、西部龙门山低山丘陵、
中部浦阳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网平原组成。按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浙江省属
于南方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水力侵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坡
1 0[62]
面面蚀,丘陵地区亦有浅沟侵蚀及小切沟侵蚀 。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
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年温差大于同纬度邻县,小气候差距显著,具有典型的丘
陵山地气候特征。气温年平均为 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约 1373.6 mm,降水日年均
约 158.3 d,相对湿度约 82%,日照年均约 1887.6 h,年日照百分率为 45%。以丘陵
山地红壤和河谷平原水稻土为主。试验布设在诸暨市枫桥镇永宁村永宁弟兄农庄浙江
大学水土流失实验基地,土壤类型为红壤土,土壤质地为黏壤土,土地利用方式为耕
地为主。共设 48个径流小区,包括 4 次重复。其中有 8 个径流小区坡度为 15?,其
余 40 个径流小区均为 20?。径流小区面积 10 m×1.5 m。径流小区四周墙体为水泥
砖,而径流小区之间的墙体为硅钙板和石膏板,其厚度为 8-10 mm,高度均为 60 cm,
其中地下部分为 30 cm,地上部分为 30 cm。本试验选取的植物篱种类为黄花菜
[Hemerocallis fulva L.]和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
两
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图 3-3、图 3-4 所示。种植方式为移栽,黄花菜高 30-65 cm,
根簇生,肉质,根端膨大成纺锤形,叶基生,狭长带状,下端重叠,向上渐平
展,叶长约 40-60 cm,宽 2-4 cm,全缘,中脉于叶下面凸出。黄花菜适应性强,
其抗寒能力很强,黄花菜喜湿润,忌低洼,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较耐干旱瘠薄,对光
的要求亦不严格,在全光下或半阴的树下均能正常生长。麦冬多年生草本,植株丛生,
根多分枝,常局部膨大成纺锤形或圆矩形小块根,块根长可达 3.5cm,直径约7-8 mm。
叶丛生,革质,长 20-65 cm,宽 1-3.5 cm,具 9-11条脉。麦冬抗病性强,既可生
长在阳光下,也可在阴处生长,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但亦能耐瘠薄的土壤,麦
冬四季常绿,生态适应性广,阴处阳地均能生长良好,繁殖又容易,是理想的
观叶地面覆盖植物。
图 3 - 2 植物篱的布设方式
1 1F i g3 - 2 T h e h e d g e r o w p l a n t i n g p a t t e r n s
图 3 - 3 麦冬
F i g 3 - 3 A p i c t u r e o f r a
范文四:耕地面积减少的两种不同类型_基于耕地_经济_人口关系的国际分析
*
耕地面积减少的两种不同类型
———基于耕地 —经济 —人口关系的国际分析
黄宁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
( ) 摘要 :通过对 1980 - 1993 年国际上 95 个国家耕地 、经济和人口代表性数据的统计分析 ,讨论了国际上耕地面积变化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之间的相关联系 , 重点论述了耕地面积减少的宏观驱动机制问题 , 指出耕地面积
) ) 减少具有两种基本成因类型 : 1代价性减少 ,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关 ,以亚洲 7 个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 2保护性减 少 ,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以欧美日 8 个发达国家为代表 。
关键词 :国际比较 代价性减少 保护性减少
11 耕地面积减少与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关 对于我国近年来耕地面积减少的过程和原因 ,
1 - 4 ( ) 在经济高速增长 GD P 年均增长率 ?5 %的 12 已有研究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做
( 过较深入的分析 , 研究内容基本上集中在与耕地减 个国家中 , 以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为主 7 个国家 ,
( ) 少直接相关的诸因素上 如农业内部生产结构调 占 58133 %。这 7 个国家是印度 、中国 、印度尼西
) 亚 、泰国 、马来西亚 、韩国 、新加坡 ,均为亚洲的发展 整 、非农建设与耕地减少的关系等。对于造成耕地
(中国家 。7 国的主要指标列于表 1 。 减少的宏观驱动机制 如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与耕
) () 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程度较低, 且尚存 7 国耕地面积减少率的平均值 表 1大于 36
4 ( ) 个耕地面积减少国的平均值 2159 %; 7 国 GD P 在着不同的看法。因此 , 对国际上耕地变化 —经
济发展 —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 增长率的平均值远远高出 95 个被研究国家的平均
( ) 对耕地变化国际背景和内在规律的了解和认识 , 可 值 2164 %; 7 国的人口增长率均在中等增长区间
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参考和启发 。 表 1 亚洲 7 国的主要指标
本文主要采用了世界银行年度发 国家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7国平均值( 展报告中所公布的资料 1980 - ( ) 年均耕地面积减少率%11691128314711380190314461592168
( )年均GD P增长率%5129165188126129116197129) 1993 年, 并对有关的数据进行了 ( ) 年均人口增长率%2101141171172151111111164整理 、分类和计算 。文中的分析样 2 () 人口密度人/ k m,1993年27312398113584452800559本为 95 个国家 , 剔除了少数数据 据7 ,8 整理( 不全的国家 主要是前苏联和东
) 欧国家。 ( ) 内 ,并低于 95 国的平均水平 1196 %。因此 ,此类
一 、耕地面积减少的基本情况耕地面积减少现象主要受经济增长因素驱动 , 与人
口增长因素的关系不甚密切 。 采用耕地面积减少率 ———某时期减少的耕地
, 作为衡量耕地面积 面积占原有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21 耕地面积减少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变化程度的定量指标 。根据耕地面积减少率的计算 () 高收入 人均 GN P ?8626 美元的 19 个国家中 , 耕结果 , 1980,1993 年 , 95 个国家中 : 耕地面积减少 ( 地面积减少的国家较多 9 个国家 , 占 47137 % ; 耕的国家有 36 个 , 占 37189 % ; 耕地面积增加的国家
地面积增加的国家占 36184 % , 耕地面积保持平 有 39 个 , 占 41105 % ; 耕地面积平衡的国家有 20
) 衡的国家占 15179 %。耕地减少的高收入国家是 个 ,占 21105 % 。
意大利 、加拿大 、新加坡 、瑞典 、奥地利 、美国 、丹麦 、
表 2 欧美等 8 国的主要指标 所出现的耕地面积减少现象 , 在
程度上与其实行的生态环境保家意大利加拿大瑞典奥地利美国丹麦日本瑞士8国平均值国
( ) 年均耕地面积减少率%117421885113017721560137315001642120 策有关 , 如耕地休闲轮作 、退耕 ( ) 年均GD P增长率%2122161172132172104101192143 等 。从表中可以看出 , 有数据可 ( ) 年均人口增长率%01111201301311001101501801542 瑞典等发达国家的森林面积多() 人口密度人/ k m,1993年1903199426121329173119
不变或增加 ; 与此形成鲜明对 据7 ,8 整理。
是 , 亚洲 7 国的森林面积普遍减
( ) 面积减少国的平均值 2159 %和上述亚洲 7 国的 此外 , 耕地保护性减少 8 国的国家级保护区占
( ) 平均值 2168 %, 耕地减少的幅度较低 ; 8 国 GD P总面积比例的平均值是亚洲 7 国的两倍 。
综合上述 , 耕地面积的代价性减少和保护增长率均为中等速度 , 平均值低于上述 7 国的平均
() ( ( ) ) 少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和区别表 5值 7129 %和 95 国的平均值 2164 %; 8 国的人
耕地面积代价性减少和保护性减少的主要特征和区 表 5( ) 口增长率较低 , 低于 95 国的平均水平 1196 %和
耕地减少耕地面积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人口 森林面积 ( ) 上述 7 国的平均值 1164 %。 类型减少率水平速度速度密度变化 二 、耕地面积的代价性减少和保护性减少* * * 代价性 中低收入 高 中等 减少 高高减小 发展中国家 韩根据以上对比分析 , 作者认为 , 亚洲 7 国和欧 保护性 * 高收入 * * 不变 美中等 低 低低减小发达国家或增加 美日 8 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成因的耕地面积减 拿
* * * 少类型 ; 前者可称之为“代价性减少”, 后者可称之 ( ) 相对于 36 个耕地面积减少国家的平均值 2159 %; 相对2 为“保护性减少”。表 3 和表 4 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 ( ) 国的平均水平126人 / k m
差异 。 这两种减少类型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耕
对于经济基础较弱 、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而 积保护性减少与人口的缓慢增长和经济的适言 , 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 提 展相互伴生 , 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较小 , 且其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在这一经济 面积多保持不变或呈现出增加的发展趋势 。上起飞过程中 , 作为传统产业 ———农业的地位将难以 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 - 经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亚洲 7 国相对于欧美 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 基本
表 3 耕地面积代价性减少国家的其他指标 可持续发展原则 。
耕地面积代价性减少的国家 , 国 家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平均值 ( 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较高的人 森林面积减少率016 017 110 313 210 011 019 1123 ( )) % ,81- 90年度的背景下 , 实现了经济的高 保护区占总面积的 *长 , 同时付出了较大的自然资源 414 611 917 1317 415 710 415 7113 ( ) 比例% ,93年 ( ) 耕地资源大幅度减少和生态环 15117 一产比例降低幅度* * * * *14 15 26 16 18 2 ( )6国 ( ) 坏 森林面积减少代价 。显然 , ( ) % ,70- 93
* * * 国家目前的发展状态与可持续发 国家保护区占总面积的比: 例缺少数据 ;* * * 求之间尚有一定差距 。然而 , 从 整理。 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的降低幅7度 ,8。据
经济发展演化的历程来看 , 发展 表 4 耕地面积保护性减少国家的其他指标
家以粗放型 、外延式为特征的经 国 家意大利加拿大瑞典奥地利美国丹麦日本瑞士平均值 长方式及相应出现的耕地面积减 - 0115 森林面积减少率010 - 014 011 010 010 - 016 ( )6国 ( )% ,81- 90年象 ,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并呈现出 保护区占总面积的 716 813 616 2319 1016 3212 713 1717 14128 的阶段性 。发达国家正是从这一 ( )比例%, 93年 走过来的 。 4125 一产比例降低幅度5 5 3 4 ( )4国 ( )% ,70- 93
据7 、8 整理
日 8 国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 三 、几点认识() 降低 表 3 , 表 4,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该现象的存 , 我国经济以令人称奇的增改革开放以来 在 。各类非农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 , 以及与之相伴
度高速发展 。1980 - 1993 年 , GD P 年均增长生的耕地面积的减少现象 , 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
() 世界第一位 表 6。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
表 6 我国耕地、经济与人口的基本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 “要以世界上最严厉措施保 年均人口 年均耕地 护耕地资源”, 妥善处理节约资源与发展经 年均GD P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人均指标 *2 *( ( ))增长率% 减少率% ( )()() GD P 人/ k m公顷/ 人增长率%济之间的关系 , 实现人口 、资源 、环境与社 数值9. 61. 41231. 280. 08会 、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 排序64168222889 参考文献 2. 64 1. 96 126 - 6. 78 0. 25 95国平均值
11 陈利项 。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 * * 除此两栏为 1993 年数据外 , 其他指标均为 1980 - 1993 年数据 ;由大 ?( ) 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自然资源 , 1996 , 5: 1 - 小。据7 ,8 整理。
8 。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世界下游 。 在经济起飞的21 张建平 。我国耕地资源的流失与对策建议 。科技导 过程中 , 我国的耕地面积也发生 ( ) 报 ,1996 , 9: 55 - 58 。 了代价性减少 。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率在 3631 贾绍凤 ,张豪禧 ,孟向京 。我国耕地变化趋势与对策 个耕地减少国家中并不突出 , 但是应当看到 , 我国 ( ) 再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 2: 24 - 30 。 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32 % , 在 95 个 41 黄宁生 、 孙大中 ,广东省耕地资源的利用问题 。地球国家中排第 89 位 。因此 ,与耕地资源十分短缺的国 ( ) 化学 ,1998 , 4: 344 —350 。情相比 , 我国耕地减少现状以及可能对未来造成的 51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等编 。影响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 ’ 95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报告 。北京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如前所述 , 代价性的耕地减少现象的发生在发 1995 。93 - 103 。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这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委员 一现象认定的目的 , 并不是为耕地资源的过度流失 会 。中国资源 。1997 ,53 。 寻找借口 , 而是为了引起我们对这一特殊发展时期 71 世界银行 . 1995 年世界发展报告 . 毛晓威等译 .的重视 。应该认识到 , 这既是一个耕地资源被大量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1 156 - 227 。消耗的时期 , 也是我们保护耕地资源的关键时期 。
81 世界银行 . 1996 年世界发展报告 . 蔡秋生等译 .因为我国是在人地矛盾尖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1 190 - 213 。
() 本文责编 :戴绪愚
( ) 上接 40 页 系研究战略各阶段的任务相联系 。指标类型与可持
() (31 指标体系的动态 时间比较功能和空间 区 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不同阶段的目标 、任务存在 ) 域比较功能的关系 全方位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状 ,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 ,在指标 一定的联系
态比较参照系统 , 是科学地把握一个国家和地区可 评价方法的研究中要向集成化发展 , 设计出一套可 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比较 , 不 行的集成技术路线 。
仅要有动态的比较功能 , 而且要具有空间比较功 61 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问题 从 能 。中国是一个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 , 客观地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环境 、资源进行核算 , 修正传 描述与评价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 , 是可持续 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 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 潮流 。如何才能作到客观 、公正地对资源损耗和环
41 数据分析与机理分析的关系问题 从国内 境污染损失进行核算 ; 如何针对不同的区域对真实 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看 , 注重了指标 储蓄率这一指标作出更全面的认识和解释 ; 如何采 间量上的关系 而对于指标之间内在的 、有机的联
范文五:我国南方自然土壤类型
我国南方自然土壤类型
2009-10-13 | 作者: | 来源: 百度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
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
(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O3不小于2%
6、土壤改良利用
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
二、砖红壤
1、分布 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年平均气温为24度左右,积温在9000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2、形成过程
专红壤的富铁铝化作用比红壤更加强烈;生物小循环特别迅速,营养物质周转利用特别快。
3、剖面特征
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在自然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红色的富含腐殖质层次,一般厚25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快状结构,较疏松、多根;B层为砖红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B层下为深厚的网纹层;其下为风化的岩层或母质层。土体中有各种铁质新生体。
4、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4.5—5.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硅铝率
(3)土壤盐基强烈淋失,交换量低,常为5cmol/kg左右,
(4)土壤中有大量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
三、赤红壤
分布南亚热带即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是红壤和砖红壤的过渡地区。
四、 黄壤
1、分布 在中亚热带山地,在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也有分布,主要以四川、贵州两省为主。
2、成土条件 黄壤地区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红壤地带略低,但湿度大,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在垂直分布中,黄壤分布在红壤之上。
3、形成过程 其富铁铝化作用较红壤微弱。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中氧化铁受到强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铁,使土壤呈黄色。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1层为暗黄灰色,腐殖质层厚25—30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下部为络合淋溶层,淡黄灰色,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B层为黄色或红黄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有时含有铁结核;B层下土壤粘重,常具潜育化特征。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到强酸性,pH为4—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拜来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铝率为2.5左右
(3)土壤盐基较红壤高,交换量为10—20cmol/kg
五、 黄棕壤
分布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下,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陕西南部。
5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