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一)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
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
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二)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
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三) 一直以来就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尤其对宋词更是偏爱。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描写的细腻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宋代词人中,我尤其喜欢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我非常的喜欢,再者她和赵明诚的千古恋情也是我对其人和作品喜欢的重要原因。记得从初中时候起,语文课本里就开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结束,李清照的词学了大概有十几首。比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词句现在想起依然能脱口而出,,这都是中学时代太喜欢死记硬背的功劳,其实对于这些精华的词句有好多地方当时的我都不太理解。随着文化知识的积淀,人生阅历的丰富,逐渐的对于李清照的词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欢她的词了。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四)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五) 这首惜春之作,历来评论之人,都是认为抒发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的热爱,认为对话是在词人与丫环之间展开--即卷帘人是丫环,丫环的回答:海棠依旧。体现了问者多情,而答者意淡,觉得经过细雨骤风之后的海棠依旧盛开。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绿肥红瘦”以绿代叶,以红代花,为常见,然以肥状叶之茂盛,以瘦状花之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精当,则是修辞上的创新,为历代名家所称颂。
然吴小如先生则有不同看法,认为此词系出嫁之后所作,对话是在夫妻之间进行--即卷帘人是其夫赵明诚。先夜夫妻对饮,夫先起,而少女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景色如何?回答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毁。这里表面上看是惜花,实则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你知道么,你知道么,只怕是“绿肥红瘦”了,叶虽然还茂盛,但花已残了,隐喻青春将逝,容颜将老,似有少妇心事不为丈夫所知之意。看来自古女人最愁红颜老去,此话当真不虚,无怪乎美容产品美容店生意之奇好!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六) 在百家讲坛里听了无数次康震老师讲的一代词宗李清照,听的我时而满面春色,时而眼窝温润,又每每感慨万千,不但感慨李清照那丰富的人生,那超凡脱俗的才情,更加感慨康震老师那声情并茂的讲解。真羡慕有才的人呀!呵呵!!
其中特别喜欢的就是这一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已经不记得是在小学还是中学时就已经熟背这首词了,可是却从来没有这么深入的理解,只是为了应付功课而背诵的.这次可能是因为康震老师的讲解太美了,我也好像听懂了这首词。说实话,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这样的老师来教导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呀,做父母的又将心存多少感激呀。
题外话(人上了年纪每每会发出些许感叹,这种感叹是毫无空间和时间界限的.就比如现在吧,我本来要解说的是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她早年描写少女时期的一幅如画美绢,可是心中却有份患得患失的感受,就是当你对某件事有更深感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你的感受同好朋友或最亲的人分享,而我现在却苦于没有人可以分享,故常常会为此吁叹不已.好在我坚信自己还是个可以变通的人,无论什么问题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比如这次,我就找到了一个相当投缘的知己,跟她解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哈哈,此人就是我的宝贝女儿源球球,做老师的感觉真爽啊.)
下面就是我给源球球讲解的这首词.
从字面意义上讲呢,"常记溪亭日暮",常记就是常常会想起,溪亭是个地名,日暮就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沉醉不知归路",沉醉就是喝醉了,而且醉的很深,不知归路就是不知道回家的路了;"兴尽晚回舟",是说玩的非常尽兴,很晚才开始往回划船;"误入藕花深处",误,就是错误,藕花,就是荷花,藕花深处,就是荷花很茂盛的地方;争渡,就是比赛划船;"惊起一滩鸥鹭",鸥鹭是一种水鸟,
以捕食鱼虾为食,这一句呢是说,受惊的鸥鹭飞起来了.字面意思理解完之后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那个常常让人想起的溪亭的傍晚,落日的余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十六七岁天真无邪的少女在湖面上划船,饮酒,无拘无束,那酒醉后绯红的脸庞与湖水中盛开的荷花交相辉映,哪一个更美,没有人能说清.在尽情的玩耍之后,才想起天色已晚,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可是不知是因为酒醉还是天晚的原因,更或是有意识的,船被划进了荷花的深处,哈哈,这不是给大家带来了更大的乐趣吗,那么就来比赛吧,看看哪条船划的更快,争渡,争渡,可是嬉笑声,加油声却吵醒了一滩鸥鹭,而这惊起的一滩鸥鹭,却为这群游玩的少女带来更多的惊喜.多美呀!
是啊,如果我的少女时代也有这样的一个让人常常记起的日暮时分,每每回想起时心中都会涌出由衷的幸福,脸上当然都会挂上一份甜蜜的微笑,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真的好欣赏李清照,她将那种瞬间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真的是人人意中之所有,人人笔下这所无呀.其实就算我们自己没有那么美好的回忆,可是随着李清照诗词的引领来到一千多年前,感受一翻千年前少女的幸福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好想多收获一些,也好希望每一个读李清照词的人都能有所收获,那样李清照的词就可以无尽的传递下去,那她也就不会为没有子嗣而遗憾了,因为每一个读懂她的人,都是她的后人,都是她的子嗣。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相关文章:
1.李清照词读后感
2.2017关于李清照的诗词的读后感
3.五百字读后感
4.《活着之上》读后感
5.活着人物读后感
6.读后感编写方法
7.水问读后感作文
8.小王子读后感300字
9.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
10.关于列那狐读后感作文
范文二: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
引导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一】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
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二】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
范文三: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
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
李清照写了两首比较著名的如梦令词,读者读了有何感受?以下是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 兴尽归家,又 误入 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 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 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 兴尽 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 误入 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 不知归路 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
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 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 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篇二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 才女 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 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 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
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 卷帘人 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 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 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 卷帘人 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 从后面应和了前面 问 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 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 卷帘人 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 卷帘人 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 知否 来纠正 卷帘人 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 知否 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 绿 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 红 代指枝头的花朵,肥 替换了多 ,瘦 替换了少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
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 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 红 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 红瘦 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 卷帘人 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 试 、 却 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 绿 红 代指叶和花,以 肥 瘦 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
平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 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 。
《蓼园词选》中说: 一问极有情,答以 依旧 ,答得极淡,跌出 知否 二句来。而 绿肥红瘦 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
2.2017关于李清照的诗词的读后感
3.李清照词读后感
4.幻城的读后感
5.活着的读后感【推荐】
6.围城的读后感大全
7.礼记学记的读后感
8.有关围城的读后感
9.礼记的读后感
10.关于党史的读后感参考
范文四: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悟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悟
篇一:李清照《如梦令》情景作文
那年风华正茂,伴着三无知己,竟纵舟沽酒到听溪亭去了。那里很静,坐亭静心,看到的只是水天一色,听到的也只是溪水击石,遂得名为“听溪亭”,上有一联曰:
溪湍亭静两相照
肥藕娇花一并香
那泉大抵是山后的泉水,涔涔地流到山脚。又如丝带般的缠裹着小亭,如碧波般地流进了清潭??一切都是那样宁静,而当我们来时,一切又都那样的欢快:我抚琴拨丝,听到的是琴韵中泉在叮叮咚咚的应和,花在婀娜多姿的起舞。天高云淡,我在其中驰骋;知己也是欢喜,酌酒吟诗,仿佛溪在作答,抚叶弄花,又像花在低语。我们在这山与水中、花与亭间畅饮,得到的是尽兴而又无法尽兴。直饮到暮色昏沉、日倚山边,醉眼看花花也醉,那里是花,一切都醉醺醺的,其实应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吧~我被这沉寂所陶醉。
至使弄舟回家时,无人不留恋这花与石、溪与亭。又错桨划到了莲叶间。那一支支荷出淤泥而不染,红中透着娇艳,也如醉了一般,映对着天边的晚霞??
花间有些许空潭,在这满目的花叶中,这些许的空潭惹起了人无限的兴奋,我们抢着划桨弄船,却无意中惊起了四下的鸥鹭,只听得忽扇几下:晚霞与鸥鹭齐飞,潭水共长天一色~
惊起的鸥鹭,也惊起了我的梦。
篇二: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
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
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
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
放的性格。《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 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 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 ?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
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
篇三:浅析李清照的如梦令
简析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前期的词,写词的时间大约是十七八岁,花季少女的年纪,是在嫁给赵明诚之前还是之后,网上说法不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基本格调与易安居士后期的格调基本有很大的差异,与那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惆怅之情,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它奠定的格调是婉约地细腻地抒情,这和苏轼的”大江东去”的豪放的格调差很多,从字面上看,描述的是少女惜花惜春之情,但是带着少女般的纯真与善良。
这首词描写了易安居士生活中一个慵懒缱绻的场景,给人美酒
佳人的清新感,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个细雨稀稀疏疏的下着并且夹带着风的夜晚,有一位绝世的才女,慵懒的端着酒杯,婀娜的身影在窗台来回徘徊,细细的淡淡的抿着小酒,
然后打着哈欠,眯着朦胧的双眼,靠在书桌上便睡着的情景,正如词中所说的“浓睡”,但是,一醒过来,似乎依旧是两腮泛着红晕,飘着一股酒香,“不消残酒”。为什么这样一个花季少女,睡前要饮这么些酒,因为她怕昨夜那哪怕是点点的细雨和微微的清风都会给娇弱的海棠带来灾难,反映了易安居士少女时期就已经折射出的敏感的诗情画意的带着点多愁善感的心,而这又恰恰反映了她的天真无邪她的善良。 这个时候,一位丫鬟过来为小姐卷起帘子,这也反应天色已微亮,暗含了时间已有深夜向凌晨转变,易安居士很是关心昨晚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可是粗心大意的丫鬟哪里懂得了小姐敏锐细心的心思呢,乍一看,海棠确实依旧啊,李清照这里用了一个“却”字,表明对丫鬟的回答惊讶和无奈,看来丫鬟始终不能理解自己心里想得是什么啊,她只能看到表面,这里或许也反映出易安居士内心其实也想找一个懂自己的知己的潜台词,毕竟身边的人都不懂自己,也折射出少女春意萌动的心境。
最后两句,被后世广泛流传,视为佳句,采用了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两个“知否”,构成排比,表现李清照对丫鬟的粗心且表面的回答充满无奈,“绿肥红瘦”,这个词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描述功底,把景物写的饱满了,也带上了拟人化的色彩,那“肥
肥”的绿叶早就把“瘦小”的红花挡住了啊,红花都掉落了啊,你这个粗心的丫鬟怎么还没看出来
啊~
其实,抛开表面文字带给我们的,联系到李清照写词的背景是十七八岁,花季少女,她其实是在寻一知己,事实也证明,后来还确实让她寻到了赵明诚这一更像蓝颜知己的丈夫,其实,这首词,带上了李清照惜春惜花的背后,春意萌动的心,她需要别人懂,她是需要有人在她黯然神伤的时候,要么陪她喝酒,一醉到天明,要么霸道的夺过她手中的酒瓶,狠狠地骂醒她“有我在这里,有什么苦难的,你向我倾诉,心情郁闷的,需要肩膀依靠的,我这里永远为你提供,不许你喝酒伤身”。全词最后两句的无奈之情,充分道出了李清照想寻一知己的潜台词。
外语院10德语1班 许茜瑶
学号 2010310614
范文五: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划呀划,划呀划,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
【注释】
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
李清照,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作家。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6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另外,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此为两词的共同之外。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的语言表现技巧。
首先,用语、造句一“平”、一“奇。”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
2
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色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伐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其一,词中没有人物对话,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如“雨疏”与“风骤”,“浓睡”与“残酒”,“试问”与“却道”,“绿肥”与“红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这一“肥”、一“瘦”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这一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士祯认为,这一结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士”。
其次,意境创造一“隐”,一“现”。“常记溪亭日暮”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点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亭子座落溪边,流水潺潺而过,时值黄昏,晚霞满天,水云之间,恍然如梦。而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欣赏,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种摆设,于是作者以“常记”二字入笔,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赏者的身份融进景中,这时候的意境便无限延伸,作者是独自一人从早到晚呢,还是同情人出外缱绻,令人遐思连篇,而“沉醉不知归路”又从“酒醉”发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恋忘返的情致。何以“不知归路”呢,原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本来是作者的“不知归路”,又演化成“舟入荷丛”的意境,读来特别耐人寻味。
“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创造则比较直白,作为一幕生活小剧,既有背景描写,又有形象刻划,既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又写了人物的对话,意境创造因此显得比较浅显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节之奇,形象之生动丰富足见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作者昨晚风雨
3
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还是没退,整个意境画面,是直接以作者“伤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现,没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却给人以无穷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情人吗,抑许还有……,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意境更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句,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常记溪亭日暮”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误入引起心乱争渡,又引出鸥鹭惊飞,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