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少数民族的节日
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
满族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着;虫王节,六月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蒙古族年节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在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祭敖包: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过去,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似,主要有正初、正月十五、清明节、重三节、端午节、秋夕节、重九、冬至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侗族: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瑶族的“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非常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终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苗族的“芦笙节”。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通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白族的“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范文二:少数民族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节日
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2、德昂族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鄂伦春族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5、布朗族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6、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范文三:少数民族的节日
、一日之师, 终身为父。——元. 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 劝学》
8、学之经, 莫速乎好其人, 隆礼次之。(经:途经. 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 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 ——《荀子. 劝学》
9、明师之恩, 诚为过于天地, 重于父母多矣。——晋. 葛洪《勤求》
10、国将兴, 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大略》
11、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 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自序》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凉山彝族火把节,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太阳历的第二个星回节,在农历六月最热的时候过。火把节是、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的节目主要有:
斗牛: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凶悍结实的牯牛角抵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
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
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此外,还有精彩的射箭比赛,而会场无时无处不聚集着许多骑马的少年和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他们对歌跳舞,围观者高歌伴唱,到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连远道而来的游人也感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
那达慕盛会
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是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译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的比赛——摔跤、赛马和射箭。 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源自成吉思汗时代一年一届的运动会,战争年代战士需要锻炼,那达慕也就应运而生,于每年七月举行,为期三日,全国上下都参与其中。大会分三个项目:马术、箭术和摔交。平时习惯了游牧生涯的蒙古人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或者观看比赛。 现在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一词是蒙语,意为“娱乐”或“戏”。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内容有摔跤、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
节日期间,男女老人乘车骑车,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会场上,彩旗飘扬,人闹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
习俗
闭斋,又称封斋、斋戒、把斋,伊斯兰教的五大宗教功课之一。
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每一位成年健康的穆斯林在这个月里,必须履行斋戒的义务。
在斋月期间, 穆斯林从黎明开始到日落进行封斋,除了患病者、年迈体弱者、智残者、旅行者、幼童、孕妇、脯乳妇、产妇以及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的穆斯林必须严格封斋,即:不吃不喝、不行房事等。直到太阳西沉,才可进食。封斋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第二年8月规定的。伊斯兰教历规定每年9月是教徒斋戒的月份,说斋月是最尊贵的月份。这是因为在“斋月中真主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清真伪。”斋月是指伊斯兰历的9月, 阿拉伯语叫" 拉马丹" 。伊斯兰教关于斋月最早的正式规定,始于公元623年。《古兰经》第二章第183、184、185、187节等对此都有记述。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也说:“拉马丹月是真主(安拉)的月份,它贵过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都以新月牙的出现为准,伊斯兰教长在清真寺的宣礼楼上遥望天空,如果看到了纤细的新月,斋月即开始。由于看到月牙时间不一,不同伊斯兰国家进入斋月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同时,因为伊斯兰历每年约355天,与公历相差10天左右,所以斋月在公历中没有固定的时间。 在这个月里,穆斯林人人应当争先为善,戒绝为恶。不封斋的人,不得当众吃饮。面对封斋者故意吃饮,被视为一种罪过。
金平傣族男人节
居住在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的傣族人民,至今还沿袭着一个传统节日———男人节。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九“男人节”这一天,全村人舂粑粑、杀猪宰鸡,共同庆贺,热闹非常。
如今过“男人节”,首先要举行御敌勇士凯旋归来的入寨仪式。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头上包着一块白布,身穿傣族传统服装,挎着长刀、扛着火药枪,装扮成当年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勇士,全村人在村边敲锣打鼓用传统礼节迎接他们。入寨仪式结束后,开展对歌(男女分别在河两岸对唱情歌) 、游泳、划船、扳手跤、爬杆、拔河、打鸡毛毽等傣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文体活动。
男人们为了过好这个节日,节前要到河里捕鱼、上山打鸟,准备过节所需的美味佳肴。过节这一天,全村人集中在一起摆“街心宴”。男人和来宾们只管喝酒吃肉,妇女们十几人一组身穿清一色的傣族女装,排成一字队站在宴席旁,手里拿着一条裙带,向正在吃饭喝酒的人们用傣语唱歌敬酒:第一首歌说男人节的起因,说男人们辛苦了,请接受她们敬的酒;第二首歌欢迎所有的朋友来过男人节;第三首歌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酒足饭饱之后,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家在一片宽阔的场地上点燃篝火,举行篝火舞会。这时候,如花似玉的傣家姑娘聚到篝火旁,不分男女老少,和客人们一起手拉着手,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围着篝火跳起欢乐的团结舞。八名傣族妇女,每人抬着一架纺车乘机钻进跳舞的人群中,借着火光“吱吱吱”地纺起线来,为五彩斑斓的篝火晚会再添一道风景。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范文四:少数民族的节日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的节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点七,少数民族很多都过着跟我们汉族同样的传统节日,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他们还过着一些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等。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自己民族的节日。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下。
利用今天的晨会想告诉大家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是一家,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无论我们属于哪个民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份子,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学校也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
大家园。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同学们,让我们在庄严的国旗下高唱民族团结之歌。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范文五: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不仅生活习俗有很大差异,服饰和民居也是千姿百态。各个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从年初到年尾都喜庆不断。从火把节到泼水节,从目瑙纵歌到长街宴,云南的节日崇尚平等、团结和参与,来到这里,人人都会被节日的气氛所感染。
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尊重自然、敬畏神灵,他们在节日里与天地共舞,与神灵欢唱,他们祭神、祭祖、祭山、祭水、祭树、祭鬼…之后,他们在心灵的安然中,纯真生活。云南的每一个节日都是美丽的盛宴,大家穿上最美的衣服,奏响最特色的乐器,唱着最悠扬的歌调,跳起最美的舞蹈,摆上最香的饭菜,发出最爽朗的笑声…彩云之南是欢乐的天堂。
一月
金色的油菜花瓣,是云南狂欢的请柬。春节的爆竹声才刚刚响起,罗平已是鲜花遍野。
滇西北,丽江古城暖洋洋的音乐欢度元旦,香格里拉的欢乐香巴拉喜迎春节;滇南,在西双版纳"嘎汤帕"上跳哈尼族的竹筒舞,在普洱拉祜族的扩塔节赛木陀螺;滇西南,德宏景颇族目瑙纵歌场万人起舞;滇东南,和苗族一同"踩花山";滇中,玉溪的花街上花腰傣服饰斑斓…
在寒冬冻僵的衣裙,一入云南,已轻舞飘扬。
二月
搭着春节的顺路车,云南的狂欢四处蔓延。在昆明的金殿庙会上,在红河的的阿细祭火节上,在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特懋克节上,在祭祖狂欢是,在临沧的澜沧江啤酒节上,人们祭祖、狂欢。
姑娘们早已等不得百花慢慢绽放,吹起芦笙,跳起打跳,原来她们自己要过"赛装节"。
三月
三月三,昆明人耍西山,曲靖、文山的布依族和壮族也过自己的"三月三"。
春天来了,保山勇敢的傈僳族人"上刀山、下火海",迎接四季的开始;丽江睿智的纳西人在雪山下举行着三朵节;楚雄热情的彝家人聚在马缨花丛中跳起了左脚舞;而玉溪和文山的壮族同胞则赶起了多情的花街;武定狮子山上,牡丹花绚;陆良彩色沙林,万物入雕…春天到来之时的云南,色彩丰富而绚烂。
四月
水花放,傣家狂。四月的泼水节上,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家园--西双版纳、普洱、德宏,到处洒满吉祥水。同时,在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云南,普洱茶叶节把一饼饼香酽的普洱茶送往世界各地,大理三月街上,勤快的白族金花端上飘香的三道茶…
五月
红河的杨梅红了,玉溪的铜锅沸了。美食与狂欢之间,与少数民族共度精彩时光:可以在临沧大胆地与佤族同胞一起"摸你黑",在大理尽情地和白族人民一道"绕三灵";或者,还可以在香格里拉的草原纵情赛马节,在大理的蝴蝶泉畔陶醉蝴蝶会,在文山的广南参加壮族"春歌会",在普洱的墨江庆祝哈尼族的太阳节…
六月
六月有初夏清新的气息,丽江古城的四方听音广场上,热烈庆祝专属孩子们的节日;玉溪红河谷的金芒果,在六月的阳光下散发出诱人地清香。
七月
盛夏中,各大高原湖泊在此时先后开海。大理的洱海从开海节后开始捕鱼,昆明晋宁是郑和的家乡,缅怀着前辈的壮举。
一场大雨过后,各种野生菌破土而出。玉溪山林里、城镇里,美味的菌子四处飘香。
八月
火把如繁星坠入大地,火苗是跳动的激情,云南各地的彝族人民过节了~或者舞火把,或者抹花脸,或者赛山歌,火把映红了欢乐的脸庞。
传统而又浪漫的七夕,到丽江束河去吧,在那里欢度中国的情人节。
九月
大理漾濞县的核桃落果了,昆明团结镇的苹果红脆了,丰收的季节里,饕餮狂欢的氛围越来越浓。
大理石宝山上的歌会也是为了收获,为的是收获爱情。红河建水庄严的祭孔礼乐中,孩子们开学了,憧憬着未来。
十月
西双版纳的开门节,打开的是欢乐之门,吉祥之门。
除了开门节,人们还可以以普洱佤族新米节的名义、玉溪华宁柑桔节的名义、昆明宜良烤鸭节的名义、保山澜沧江啤酒节的名义,甚至是楚雄禄丰恐龙节的名义,在德宏瑞丽携着隔岸的缅甸"胞波",狂欢火山热海,狂欢热带雨林。
此时在红河哈尼族十月年的长街宴上,最足够的,一定是美酒与美食。
十一月
披着初冬的雾幔,隐约可见红河的哈尼梯田宛如天梯,花腰彝女的衣裙就在这样的风景中飘荡。
在昭通沿着金沙江漂流快乐,然后转身去楚雄过一个十月的彝家新年。
十二月
虽是岁末,云南的很多地方却同庆新年。普洱的哈尼人开始过十月年节,怒江的傈僳族同胞在"阔时节"上唱起万人的四声部,丽江的平安夜和圣诞节是狂欢的最佳理由…
即使意犹未尽也不必遗憾,12后的1月,可以继续又一年的精彩节日。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