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广东)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走近细胞
1—1 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细胞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2.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式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作为生物的标志是能通过增值产生后代。个体微小,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2)病毒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同时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3)专营寄生生活
4)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噬菌体)
5)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不同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
6)常见病毒: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人类天花病毒,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生长发育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遗传与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环境和生物)→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高倍显微镜使用要点:①移动装片使观察目标处于视野中央。②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③调节光圈,反光镜使视野明亮。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清晰。
2.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类:
1)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霉菌)
2)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硝化细菌,乳酸菌,醋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最小的细胞)
3.蓝藻在水体里由于富营养化而群体聚集会产生水华(淡水)和赤潮(海水);蓝藻在陆地上群体聚集可形成发菜;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仲含有蓝藻素和叶绿素,能经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但蓝藻细胞除核糖体外不含其它细胞器。
4.原核细胞体积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因而没有染色体;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细胞壁。
5.真核细胞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6.细胞学说:
建立者:施莱登(植物),施旺(动物)
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
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过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虎克(英国)。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魏尔肖(德国)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2.大量元素:C .H .O. N 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Mo,Cu
(细胞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 (铁锰碰新木桶)
含量最多的元素:O 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最基本的元素:C
水 85~90%(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含量最多的无机物)
★3.组成细胞 无机盐1~1.5%
的化合物 脂质1~2%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7~10%
(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干重时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核酸 1~1.5%
糖类 ★ 4.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详见实验专题)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相关概念: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4)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份子水(H来自氨基,羧基;O来自羧基)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含1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外界环境仲摄取【8种(赖氨酸、苯丙氨酸等)。婴儿有9种(多一种组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合成的氨基酸,12种
2.相关计算: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水解是需要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2)氨基酸至少输=肽链数,分别位于肽链的两端
3)蛋白质相对分子计算
4)氨基酸数与RNA,基因中碱基数(双链)的换算
3.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主要);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20种)
4.蛋白质的结构通式: 特点:1)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2)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同时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3)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种类不同
5.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方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6.蛋白质的主要功能:1)结构蛋白: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物质(肌肉、头发、羽毛)
2)功能蛋白:①催化功能(酶);②运输功能(血红蛋白、细胞膜上
的载体)③调节功能(生长激素、胰岛素)④免疫功能(抗体、
干扰素<属淋巴因子,又tc分裂>)⑤识别功能(糖蛋白)
7.蛋白质盐析可逆,变性不可逆。
8.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直接:蛋白质多样性;根本:DNA多样性
9.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3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核酸的分类: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类。
3.核酸的分布:①实验(详见实验专题)。②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拟核,此外质粒上也有。
4.核酸的组成元素:C.H.O.N.P
5.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包括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
6.与RNA相比,DNA特有的化学组成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
7.①在病毒体内含核酸1种,核苷酸4种,碱基4种
②在细胞内含核酸2种,核苷酸8种,碱基5种
★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组成元素:C.H.O ;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2.糖类大致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
单糖:①五碳糖:脱氧核糖(C5H10O6)和核糖(C5H10O5)
②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和果糖
★二糖(C12H22O11):
1) 植物细胞中的二糖:①蔗糖:甘蔗、甜菜;②麦芽糖:发芽的麦粒,是还原性糖;
2
★多糖((C6H12O6)n):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糖类。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① 淀粉(只存在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储能物质
② 纤维素(结构物质):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一般不提供能量
③ 糖原: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主要有肝糖原和肌糖原两类。
3.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组成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还含有P和N。特点:氧的含量远少于糖类,氢的含量更多。不溶于水,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丙酮、氯仿、乙醚等) 脂肪:①组成元素:C.H.O ,燃烧时耗氧多,产能多。②功能: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储能、保温、缓压、减摩。
★磷脂: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的基本骨架
★固醇:小分子物质①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
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幼年缺乏易患佝偻病)
4.多糖单体:葡萄糖; 蛋白质单体:氨基酸; 核酸单体:核苷酸。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5.人的能源物质分解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2—5 细胞中的无机物
1.无机盐的功能: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Mg (叶绿素)、Fe (血红蛋白)、I (甲
状腺激素(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少会得呆小症))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缺钙会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渗透压平衡。
2.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自由水(绝大部分,可自由流动)和结合水(4.5%)。
结合水:和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丢失将导致细胞结构
的破坏
自由式:细胞内良好的溶剂,生化反应的媒介并参与生物化学反应,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
废物
3.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结合水含量越高,细胞抗性越强
4.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5.晒干:失去自由水; 烘干:失去结合水,失去活性。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3—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制备细胞膜的理想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吸水涨破后流出的内容物成分:无机盐、血红蛋白。(详见实验专题)
2.细胞膜成分:①脂质(50%):以磷脂双分子层为主,是细胞膜的骨架,含两层
②蛋白质(40%):细胞膜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种类越多,细胞膜功能越复杂 ③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叫糖被和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
血型决定等有直接关系。
★3.细胞膜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糖蛋白紧密相关)【间接交流:通过激素或神经
递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直接交流: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
接触,相互识别和结合或通过相邻两个细胞形成的通道,如胞间连丝,携带
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4.植物细胞的细胞壁:①成分:纤维素和果胶;②功能:支持保护细胞;③特点:全透性
★ 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1.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镜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 2.线粒体(细胞内的动力车间):
① 分布:一般均匀分布在动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但往往可以定向运动到代谢旺盛的
部位,代谢旺盛的细胞含量更多(如心肌细胞)
② 形态:短棒状、圆球状、哑铃形、线形
③ 结构: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嵴的周围充满
液态的基质,内膜和基质中含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以及少量DNA和RNA
④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能量占95%(蛔虫的体细胞不含线粒体) ★ 3.叶绿体(细胞内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① 分布: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叶肉细胞和幼茎表皮细胞,根细胞不含) ② 形态: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③ 结构:双层膜,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与基粒间充满基质,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
(2个以上)圆饼状的囊状结构(类囊体)堆叠而成(扩展了受光面积),四种色素以及酶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④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
★ 4.内质网:能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是细胞内脂质合成以及蛋白质加工的车间,是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通道。粗面型(有核糖体附着):与蛋白质合成、加工有关。滑面型:与脂质合成有关。①分布:动植物细胞;②结构: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 5.高尔基体: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 结构:单层膜,由扁平囊和囊泡构成(扁平囊是判断高尔基体根据)
③ 功能:与细胞分泌物有关(动物);与细胞壁形成有关(植物)
★ 6.核糖体:细胞内产生多肽的机器(2种类型:游离型: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有关;附着型:与分泌型蛋白质合成有关)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 结构:不具膜,呈颗粒状
★ 7.中心体:①分布: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② 结构:不具膜,由两组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③ 功能: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 8.液泡:①分布:主要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
②结构:单层膜(液泡膜),内含细胞液(含有色素、无机盐、糖类、蛋白质等) ③功能:调节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和细胞的吸水失水有关。 ★9.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车间”,①分布:在动植物细胞;②单层膜,内含多种水解酶,③功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10.细胞质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外的胶质状态物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详见实验专题)
★12.分泌蛋白形成的过程:核糖体内质网(初步加工、转运通道) 高尔基体(加工组装)细胞膜(通过外排作用形成分泌蛋白)、线粒体(供能)。 其中,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均通过囊泡来进行转移。
★13.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生物膜系统意义:①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③是各细胞器分隔开,不会相互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 3—3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 1.结构:①核膜(双层膜,内外核膜的融合处形成核孔):将核内物质和细胞质分开 ②核孔: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蛋白质、RNA等大分
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③ 核仁(有时不只一个):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④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 2.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染色质:存
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呈细丝状;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分裂的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呈圆柱状或杆状,细胞分裂结束时能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 3.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代谢的控制中心。核、质相互依存,
质为核提供能量和物质;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4.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其行使各项功能的前提是: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范文二:广东高中生物知识点 必修三 第三、四章
第三章 植物激素调节
知识点总结
1,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
①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感性运动. (含羞草叶片闭合) ②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向光性,向水性)
2,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生长素多生长的快 , 生长素少生长的慢, 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重力,人为原因)
4,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一定部位;动物激素产生:内分泌腺(器官)
5,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
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的运输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非极性运输: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
生长素产生: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茎 > 芽 > 根,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横 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 茎有背地性) 许多禾本科植物倒扶后可以自己站起 来,
D>C, B>A,
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 生长素都积累在近地面, D 点和 B 点和生长素都高于 C 点和 A 点, 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 D 点浓度高抑制生长,长的慢,而 C 点浓度低促进生长, 长的快。根向下弯曲(两重性) 。而茎不敏感,所以 B 点促进 生长的快,而 A 点促进生长 的慢。所以向上弯曲。
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体现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
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 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 因此 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
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具有两重作用.
应用:棉花摘心促进多开花,多结果.园林绿篱的修剪.
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
生长素的应用:
促扦插枝条生根,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效果不同,扦插枝条多留芽)
促果实发育, (无籽番茄,无籽草莓)
防止落花落果, (喷洒水果,柑,桔)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甚到杀死植物)
果实的发育过程: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 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的微量有机物。
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D, NAA , 乙烯利)
赤霉素(GA)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恶苗病, 芦苇伸长) , 促进麦芽糖化 (酿造啤酒) , 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 ,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 , 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脱落酸 (ABA )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 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 ,等
细胞分裂素 (CK)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 ,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 种群与群落
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迁入率、迁出率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迁入率、迁出率
不可忽视的因素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和迁入率、 迁出率。 性别比例通过出生率, 死亡率影响种群的密度。即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1m2 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年龄组成
增长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 稳定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 衰退型 幼年<老年>老年><>
群落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在自然界中成群分布最为常见。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 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理想条件下,实验室) 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 ② “ S” 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
曲线 J 型分析
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曲线 “ s ” 型分析
ab:表示适应环境 bd:呈指数增长 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 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图 D 表示 S 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 图 A 表示 J 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 关系
知识点总结
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 (图中 C 点 ) 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 N
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 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 、 天敌 、 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消亡。 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如图甲、 A ) :根瘤菌、大肠杆菌,白蚁,地衣等, “ 同生共死 ” 2捕食(如图乙、 D ) :曲线波动,直接获取对方能量,不会有任何一方消灭 3竞争(如图丙 、 C ) :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 你死我活 ”
4寄生 (图 B) :蛔虫,绦虫、 虱子 蚤,蚊子,菟丝子,靠吸取对方营养为食
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激烈(竞争关系)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
A B D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 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 看温度和水分 .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
水生演替:湖泊 沼泽 湿地 林林
范文三:广东高中生物知识点 必修二 第6、7章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1. 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 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3. 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 缺点:不会创造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二、诱变育种
1. 概念: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 诱变原理:基因突变 3. 诱变因素:
(1)物理:X 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 (2)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4. 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性状。
5. 缺点: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有利的突变很少,所以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盲目性,所以利用理化因素出来生物提高突变率,且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再进行选择培育。
三、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 概念
2. 原理 基因重组
3.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例题:下图中A -E 表示几种不同育种方法
甲 A. 乙
B. ① ③
①
C. AABBDD × RR
ABDR AABBDDRR
普通小麦 黑麦 不育杂种 小黑麦
DDTT × ddtt F 1 F 2 能稳定遗传的 D. 高秆 矮秆 矮秆抗锈病的品种
抗锈病 易染锈病
① ② ③
DDTT × ddtt F 1 配子 幼苗 能稳定遗传的 E. 高秆 矮秆 矮秆抗锈病的品种
抗锈病 易染锈病
F.
植物细胞 新细胞 具有新性状的植物体
①
A :克隆 B :诱变育种 C :多倍体育种 D :杂交育种 E :单倍体育种 F :基因工程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传衍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 过度繁殖 ---- 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 生存斗争 ----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
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 遗传变异 ---- 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 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 适者生存 ---- 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
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基因库
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
A1
A1+A2+A3+...... An
基因型频率=两者联系:
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
该种群个体总数
(1)种群众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量变 质变
2、隔离
1
2
杂合子的频率。
注: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二)、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1、概念
2、含义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物多样化的内容物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
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
简单复杂 陆生 低等高等 异样自养
无性 单细胞 细胞内消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
范文四:广东高中生物知识点 必修二 第五章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变化引起)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
因突变。
2、原因:物理因素:X 射线、紫外线、r 射线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a 、普遍性 b 、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 分子上或同一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上);c 、低频性 d 、多数有害性 e 、不定向性
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则可能
4、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a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 、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二、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答案:3 2 5 1 4
②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 (1)Aa ______ (2)AaBb _______ (3)AAa _______ (4)AaaBbb _______ (5)AAAaBBbb _______ (6)ABCD ______ 答案:2 2 3 3 4 1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 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 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 两个品种, 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 ,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缺点: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附:育种方法小结
第五节 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三、人类遗传病类型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
2、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3、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 4、类型: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遗传病 色盲、血友病
常隐:
(二)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常见类型: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异常和异常) 2、类型:
常染色体遗传病 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数目异常:(先天智力障碍)
XO 型,患者缺少一条 X 染色体)
1: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
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五、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注意事项:
1、调查遗传方式——在家系中进行
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注:调查群体越大,数据越准确
六、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 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需要测定22+XY共24条染色体
范文五:广东高中生物知识点 必修一 第一章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 病毒、RNA 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 ,或只是RNA (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3、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4、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植物没有)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2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3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4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5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6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7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8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如: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9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重要结构:
镜头 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 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 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
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 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三、细胞学说的内容(统一性)
○ 从人体的解剖的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现:虎克、列文虎克 ○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论:施旺、施莱登
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
1、19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广东)
属淋巴因子,又tc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