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心身疾病案例
心身疾病案例
30岁的高先生一年前在家中突然起床时昏倒在地数分钟,醒转后到某综合医院做多项检查未查出异常。自此,高先生开始整天担心自己的身体。逐渐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白天精神差,乏力,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对凡事都提不起兴趣。渐渐发展到不愿外出,不敢见人,整天要家人陪伴。心情极差,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分析] 高先生这种情况是一种较典型的心身疾病——神经症性抑郁。由于一次意外事件,(可能是一过性低血压或低血糖反应)使得他高度怀疑自己的身体有问题。而反复多次的检查未查出疾病,更令他害怕自己得了一种可怕的病。情绪处于焦虑、担心、忧郁之中,时间一长,导致记忆力下降、乏力等躯体症状。针对他的情况予以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高先生很快的治愈出院了。
邬先生,22岁,半年前突然出现食量大增,体重减轻,脾气暴躁,说话做事蛮不讲理。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甲亢”,在住院治疗期间,心情烦燥,情绪波动大,经常与家人及工作人员发生争执,有时还砸东西。总是向父母提出无理要求。情绪低落时泪落满面。说不想活了。经转诊到我科,诊断为“甲亢伴发神经过敏症”。
[分析] 郭先生在发病初期,除了明显的躯体状况以外,有较明显的性格改变,给人“不听话,不讲理”的感觉,疾病后期出现明显的情绪、行为异常才引起家人及医务人员的注意。这种疾病也属于心身疾病范畴。
以上,我们就几件病案做了些简要的分析,接下来,我们简短地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心身疾病的问题。
1、保持一个开朗的心情。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觉得不顺心的事好象总是多过顺心的事。那么,你应该检视你的生活和工作是否出了问题。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适当的放慢节奏,通过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来调节生活节奏则是很好的减压方法。
2、不要对自己的身体或疾病给予太多的关注。许多人都有一种习惯,放大自己的不舒适感。在感到身体的不适之后,过分担心,凭空臆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相关的文章就对号入座,越看越象,越看越怕,把自己陷入无法解脱的痛苦境地。事实上,只要坚持合理的生活安排,定期(半年或一年)到医院做一些常规体检,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自己。那么,许多“疾病”都有会离你而去。
3、多一点沟通和支持。人与人之间合谐的沟通和心理支持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大有裨益的。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广交益友,把心里的苦恼和郁闷向朋友们倾诉是保持心身健康的方法之一。
4、和“运动”交朋友。“生命在于运动”已是众人皆知的名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将生命的潜能尽情地释放,你将体会到心身和谐的绝美感受~
5、切勿讳疾忌医。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亲人、朋友在情绪、行为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如果你通过种种自我调节、疏导都无法改善这种变化,那么,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情绪变化,当它较长时间的存在下去,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已不能解决问题时。不要忌讳到专科医生那里获得帮助,这是保持心身健康的最佳方法。
范文二:心身疾病及案例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致病条件
1、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因而他们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只是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
2、心理生物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他们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他们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即强调了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心身疾病相关因素
1、生活事件
Schmale研究了亲人分离和忧郁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他发现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中都有失落感的诉述(真实的或想象的),并在疾病的症状出现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帮助。与此相似的报告,有配偶死亡后,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由此说明应激生活事件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2、精神应激和情绪反应
精神应激可以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皮肤病等心身疾病。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Cannon研究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发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都可使消化活动受到抑制,同时情绪对心血管、肌肉、呼吸、内分泌等功能也存在类似的影响;而情绪的改善则有利于胃溃疡等心身疾病的康复。因此情绪反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中介过程。
3、个体易感性
在相同的心理应激背景下,并非每个人都会患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个体的素质和生理特点,即个体易感性有关。 4、行为模式
人类的性格特点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在医学发展史上已经有很多研究。A型行为模式特征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胜,另一方面表现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满敌意,患冠心病以及激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B型行为模式的特征是:没有很高的抱负,容易满足、随遇而安,此类性格的人则无A型行为模式的人的特点。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性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 3、神经性呕吐: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心情不愉快等。 睡眠障碍
1、失眠症: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患者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严重的还可影响其精神效率或社会功能。
2、醒觉不合综合症:由于生活节律的改变,引起白天醒觉不完全,可表现为记忆差、疏懒、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在老年中因影响认知功能而被误认为是痴呆等。
3、嗜睡症:过度的白天或夜间的睡眠,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存在发作性睡并登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所致,而是常常与心理因素相关。患者每天出现睡眠时间过多或睡眠发作持续一个月以上。
4、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反常,有的睡眠时相延迟,比如患者常在凌晨入睡,下午醒来;有的睡眠时间变化不定,总睡眠时间也随入睡时间的变化而长短不一;有时可连续2-3天不入睡,有时整个睡眠提前;过于早睡和过于早醒,病人多伴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5、睡行症:患者在入睡后不久,突然从床上起来四处走动,常双目向前凝视,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患者可有一些复杂行为,但难于唤醒,常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然后可回床上继续睡觉,醒后毫无记忆。多发生于入睡后不久。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当患者遇到首次诱发其哮喘发作的场景时,即使没有相应的过敏源,患者也可能出现哮喘发作,一般此类患者具有依赖性强、较被动、懦弱而敏感,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消化性溃疡
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患者出现睡眠不足、精神疲乏、进食不定时,心理应激及抽烟等都可能引起消化性溃疡。
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原发病躯体治疗的同时兼顾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治疗。原发病的躯体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或解除症状,要巩固心身疾病的治疗,减少心身疾病的复发,如果结合心理治疗与必要得精神药物治疗,常常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
心理治疗
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始终,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并动员家属和有关方面共同配合治疗。常用的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治疗,使刺激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认知行为治疗则是消除患者不恰当的错误认知,重建合理认知。
药物治疗
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1、西医治疗 除了对各种具体患病器官的对症治疗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适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主要目的。目前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抗焦虑药物有:丁螺环酮、苯二氮窧类,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可服用谷维素以调节脑功能。对于难治的病例也可以在抗抑郁药的基础上,合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无利培酮、奥氮平或喹硫平。
2、中医治疗 由于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对心身疾病特别适用。临床资料表明,小柴胡汤、龙骨牡蛎汤、半夏厚补汤、承气汤、甘麦大枣汤、逍遥散、建宁汤等常用方剂,对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理反应者有良好效果。为了能使用得当,必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使用。针灸对消除症状可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应循证取穴,配合电刺激以增强效果。
治疗原则
1、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更年期综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重点作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2、心理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2)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
案例
案例一30岁的高先生一年前在家中起床时突然昏倒在地数分钟,醒来后到某综合医院做多项检查未查出异常。自此,高先生开始整天担心自己的身体,逐渐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白天精神差,乏力,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对凡事都提不起兴趣,渐渐发展到不愿意外出,不敢见人,整天要家人陪伴,心情极差,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案例二邬先生,22岁,半年前突然出现食量大增,体重减轻,脾气暴躁,说话做事蛮不讲理。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甲亢,在住院治疗期间,心情烦躁,情绪波动大,经常与家人及同事发生争执,有时还砸东西,总是向父母提出无理要求,情绪低落时泪流满面,说不想活了。诊断为甲亢伴发神经过敏症
焦虑情绪引起的支气管扩张
病例报告
白博平是一位初三学生,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重点中学读初中,但现今成绩在班上已经滑落到中下等,估计中考成绩连普通高中也够不上,只能读职高。
白博平自从上中学,开始成绩还一路领先,但自初一第二学期,他便得了哮喘病,每学期都要发作7~8次,每次犯病便有7~8天不能上课。成绩便一点点落下来。起初白博平还想努力追赶成绩,还请了家教老师补课,但补课一抓紧哮喘发作就频繁,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成了互相制约的死结。为了让白博平彻底恢复体力,也为了争取一段追赶功课的时间,在初三曾休学一年。但他并没有休息,而是到另一学校插班读初三,第二年又回到本校读初三,虽然家长和本人都做了各种努力,但成绩依然一段不如一段。这令家长很失望。白博平为此也很自卑。
白博平这病犯的也怪,还是读初一时,一次语文课上,他感到特别烦闷,心中急躁,总盼着下课,恨不得马上冲出教室,就当他在座位上辗转不安的时候,老师让他回答问题,白博平站起来之后突然感到头发涨,嗓子发堵,就像是有人卡住了他的喉咙一样,呼吸越来越急促,呼吸越来越困难,两眼圆瞪,面部青紫。老师立即将他背到校医室,一边给他吸氧,一边通知家长,当家长赶到时他已被送到医院急救室。
经医生检查,白博平当时神情惊恐,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呼吸节律及心跳次数都超出正常值,听诊两肺有支气管痉挛的声音。当时白博平体温是正常的,化验检查也没有明显的感染证据,胸部透视没发现肺炎的证据。从个人史及家族史看,白博平本人以往没有呼吸道疾病,连感冒都很少得,父母,祖父母,都没有呼吸道疾病,也没有过敏性或传染性疾病。
这次哮喘发作,在医院折腾一周以后渐渐恢复,庆幸的是没有留下后遗症。出院之后即恢复学习,精神体力都很健壮。学习也很努力,很快就把落下的功课补上了,成绩依然保持班上前十名。
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从此之后,白博平经常有这种病状发作,几乎每月发病1~2次。发作之前并没有一点感冒的迹象,而哮喘发作时并不发烧,全身也没有更多的感染证据,每次的发病都用大量的抗菌素输液,效果也不明显。病情来得突然,而好的也蹊跷,有时不治也能自然好转。医生考虑不是感染的原因,可能是对某种物质过敏。于是全家齐动手寻找过敏源,把全部衣服被褥能经水洗的全过水,不能洗的都晒三天。立体大扫除,连墙壁都用水冲了,全部家具换成原木材质,顶棚都拆下来换成用纸糊,家中花草都请出。金鱼,猫,狗全送人。吃饭时每天记录食谱,调查统计哮喘发作与食物的关系,就是这样细心,哮喘依然如故。丝毫没有减轻的迹象。
在不犯病时白博平也是青春勃发,生龙活虎,但家长和老师却总是悬着一颗心,生怕哪次犯病抢救不及时而发生危险。家长听见手机响就手哆嗦,因为每次学校一来电话,便是这件事家长立即开车到学
校,一开进胡同口,气氛便不一样,一准有同学在胡同中维持交通,使家长的汽车一路畅通,学校大门洞开有老师跑到校门外迎侯。万一赶上课间,则形成两道人墙,夹道迎接家长的汽车,直达校医室。要知道学校平时只开一个小门,非有重大事件才开大门。这种情景让家长太受刺激了,折腾的全家都有了心理障碍,白博平的妈妈是见到学校门就双腿发抖,全身冒汗。送孩子上学只能送到胡同口,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而且,白博平的妈妈无论吃什么都要研究里面有什么成分。买个面包都向售货员要说明书,附近的售货员都烦她。
最初病情来势凶凶,但好的也利索,一来二去有两年多的时间,反复的哮喘,胸部有了器质性的变化,有支气管扩张和轻度的肺气肿。呼吸机能受到损伤,在不犯病的时候,运动量一大也会喘不过气来,孩子慢慢变得不喜欢运动了。病号的帽子一戴上,同学的一些集体活动也不愿邀请他,学习成绩再差一些,在班里的威信大不如以前。白博平变得沉默寡言,人前矮三分。学校的心理老师建议白博平看看心理门诊。
◎ 心理医生补充资料:
白博平的哮喘发作多数发生在两个时间段,一是在课堂上,主要是语文课和英语课,在数理化及音体课上绝没犯过病。而在课堂上犯病,大都在星期一上午,另一个时间段是晚间写作业过程中,尤其是作业多,写得很不耐烦的时候。在外出旅游,和同学游戏,寒暑假期间从不犯病。有两次在游泳后受寒而感冒,高烧3~4天,鼻塞、流涕,嗓子疼得很严重都没犯哮喘,可见哮喘的发作与心情有很大关系。 而与感染关系不大。
根据调查,白博平一贯数学基础好,语文较吃力,作文总是没得可写,硬挤出一些内容只达到勉强及格水平。英语课最怕老师让朗读,平时复习总是拿支笔默默地背单词,学的就是哑巴英语。而英语老师发现他不愿读出声就有意识要在课堂上提问他。强调要大声地读出声,要张大口。一次不行老师要求再大点声,又不行,老师要求还要大点声,要喊出来,老师是苦口婆心,诲人不倦。但学生不理解老师今天的做法对自己将来会有多么大的意义,而认为老师在与我做对,是当众让我出丑,把我当猴耍。从此见英语老师总躲着走,英语课上不敢抬头不敢正眼看老师。而在数理化的课堂上,白博平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白博平从小是被奶奶一手带大的。小学时在奶奶家住,家中只有奶奶爷爷,对他百般呵护。父母住的较远,只有周六周日回父母家,或父母来奶奶处与父母团聚,都是度假,所以都很愉快,读初中之后回到父母身边读的又是重点学校,为了保持优秀的成绩。父母为他制定了许多规矩。每天就像军事化一样,到几点必须干完什么。白博平开始怕父母了,尤其是考试成绩不如意时,父亲的怒斥,母亲的唠叨,让他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按惯例周六周日可以回奶奶家,这两天他就在奶奶家尽享关爱,一身轻松。而周一早晨一起床就丧气想到又要见那外语老师,放学又要回妈妈家,心中就堵得慌,气不打一处来,早晨爷爷奶奶越是小心伺候越是闹脾气,不是衣服不对就是早点不好,一顿早点要征求他的意见重做2到3次都不能如他意,家长一哄再哄,他只勉强吃2口不肯再吃了,磨磨叽叽,不肯出门,直到爸爸大吼一声才委屈的随家长出门。
晚间写作业,原来在奶奶家,从小既是爷爷在一旁监督着写作业,现在妈妈只是一句话:“该写作业了”。就由白博平自己到课桌前写,没人监督,便边写边玩,经常磨磨蹭蹭到晚上11点钟,作业还没写完。又困,又累,又烦,妈妈还不断的唠叨,经常是找一点茬子便大闹一通,摔东西撕作业本,自己打自己头,甚至用自己的头撞墙。
心理学检测
性格特点:艾森克性格检查EPQ属于:内向、敏感(E分低N分高)。
白博平平时表现并不孤辟,愿意与同学一起活动,但分析起来,他只是与同学一起运动,而很少有语言方面的交流,自己的内心活动不习惯与别人倾诉,对同学对他的评价很是在意。他曾在日记中很精辟地形容自己是:“活给别人看,看着别人活”的人。
行为模式(CBC L)测查:表现是有轻度的强迫倾向,过度追求完美,轻度偏执,轻度社会退缩。 情绪测查:属于:紧张,焦虑,抑郁。
心理医生印象
1. 心身疾病——哮喘,支气管扩张2. 焦虑抑郁状态
范文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
(中南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摘要】 根据心身
疾病的发生环节即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和
发病原因采用三级预防。具体措施是: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
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以有效预防心身疾病[1]。【关键词】心身
疾病;预防【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5511(2012)04-0668-01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因心理
-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具有心
理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6];是介于
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
密切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
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 [4]。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
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身疾病近年
来患病率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
占1/3以上。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是一种躯
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均臻完善的状态。”因此,心理、社会因素
对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0]。
1.发病原因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巴甫洛夫、坎农等通过大量
的观察研究,肯定了心理活动或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现代
范文四: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用于描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的特点
1、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换句话说,就是这类
患者因为自身的特点,造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2、存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因素。这一点对于心身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这种刺激要么在
时间上比较长久,要么在强度上比较剧烈,或者两者兼备,它们长期作用,导致
患者的心境长期不稳定,最终导致心身疾病。
3、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时间关系。一般来说,应该是先有不良刺激,然后才有心
身疾病的发生,不良刺激和发病不可能颠倒过来,那样的话,这个疾病也就不是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了,当然不是心身疾病。
4、心身疾病的演变过程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呈现出一种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刺激因素越强烈,持续的时间越久,那么心身疾病的表现就会越重。
5、如果单纯进行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而不从心理上进行调适,治疗效果较差。
心身疾病的分类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身同治原则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
各有侧重。
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症状
范文五: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
一、概念
心身疾病,日本称“心身症”,美国称为“心理出现疾患”(PSGCHOPHGSIOGICAL DIDORDER),是指以躯体手出为主,心理社会因素与个体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心理行为治疗或心身综合治疗效果较特殊的一类疾病。
1971年日本精神几何医学会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是:躯体症状为主,在诊断和治疗中,心理因素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疾病。
美国的“心理生理性疾病”的意义是:这类疾病不仅表现器官功能障碍,还有病理可变化,而且心理因素可起重要作用,并导致器官和内脏组织进一步的病改变,使之恶化,(KRUPP1977)。
我国心理专家余展飞提出的定义:“心身疾病指以躯体疾病为基础,其民病前和病过程中有明显的心理因素与一定的性格缺陷,发病的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症加重和复杂化,可形成恶性循环,但经过身心综合治疗可获缓和或好转的一各疾病。
二、特征。
海立坦(HALLIDAY)于是1943年提出心身疾病有以下特征:
以情绪障碍作为发病因素之一;
通常具有特征的性格类型;
发病期有明显性别差异;
同一病人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的疾患;
常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
常有缓解—复发的倾向。
三、与其它疾病的差异
心身疾病与一般的躯体疾病相同之处是都有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均为明确的品质性病过程所致。不同之和旧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起重要作用,而一般躯体疾病没有这一特点。
心身疾病与神经官能症及某些精神疾病的异同:相同之处是两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不同之处是:心身疾病表现有明确的躯体症状,而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疾病则无器质性病变,仅表现为功能性障碍。
三、心身疾病的发展机理
近年来认为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多咱中介机制作用于机体,通过身心相交作用,引致心身疾病。所谓中介机制,前面已叙述,是由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即社会心理因素通过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造成胃肠、心血管、内分泌和肌肉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文献指出:长期持续不良情绪体验和心理矛盾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产生各种体躯生病的:
第一条途径是:大脑边缘系统 ——>下丘脑——>植物神经系统通路。这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系统的效应作用。还可以产生迷走神经—胰岛素的效应作用。
第二条途径是: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的通路。 作为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本来就对每一位患者的应激作用是不同 1
的,一方面取决于该利激的固有属性和特征:强度、频度和时限;另一方面取决于患者(个
体)对该刺激的敏感性和耐应度;后者与患者的机体神经类型、躯体心理特征、性格等素质,以及个人的生活、伦理观念、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适应性、对疾病的应度、体验等有密切关系。
四、心身疾病的范围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病、原发性低血填充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脏和血管神经症、神经性心绞痛、功能功能性失常和雷诺氏病等。
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溃疡性或过敏性结肠炎、胆道功能障碍、慢性胰腺炎、肝炎后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哎吐、食道、贲门或幽门痉挛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肥胖症、糖尿病、甲亢等。
泌尿生死系统: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肌痛症、脊椎过敏性膀胱、阳萎、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综合征等。
骨、肌肉系统: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峰性肌痛症、脊椎过敏症、颈腕综合征、局限性肌痉挛、书写痉挛等。
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脑血管障碍及后遗症、心因性知觉或运动障碍、癫痫、痉挛性斜颈、面肌痉挛、植物神经功能率乱、眩晕症等。
外科和手术性心身疾病:外伤性颈部综合征、外伤性神经症、事故多发性、腹部手术后不适综合征、频发手术症、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或人工脏器后心身综合征等。
皮肤科: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湿疹、过敏性皮炎、斑秃、多汗症、慢性荨麻疹等。 耳鼻咽喉科:美尼尔氏症、过敏性鼻炎、咽喉异感症、口吃、职业性喉病、晕动症、神经性鸣等。
眼科:原发性青光眼、眼肉疲劳、下垂或痉挛等到。
妇产科:月经困难或失调、月经前紧张综合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妇女不适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想象性妊娠等。
小儿科:小儿哮喘、口吃、假性贫血、遗尿或遗粪症、周期性呕吐、夜谅症、握巾吸吮指癖等。
口腔科:鄂关节症、口腔炎、异味症、手术美容神经症等。
五、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心身疾病实际上是医学临床各科颇为常见的疾病,尤其多见于内科。从日本按各科、各系统十五大类的心身疾病分类中,可见内科范围的心身疾病约占1/3。国内、外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心身疾病约占临床各科疾病总数的确25~35%。
美国克鲁泼观察发现,在一般临床实践中,约有50%的求医者,其症状纯粹是心因性的和功能性的,或伴有大量心因性因素。在现代美国要求就诊的病人中,约有60%属于那些声称有躯体不适,但检查又无躯体品质性病变的患者。相当日本学者提出的“不适综合征”。这些病人一般具有某些情绪障碍,常伴有不良心理—社会因素,采用心身综合治疗有良好效果。因此,心身相关的心身疾病问题是临床各科存在的重要现实问题,不再是精神科专科医师研究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
日本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对福岗市近郊门诊病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随机地每天选题 2
位病员,共80例男女各半,医师们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调查分析,慎重地作出了心身医学诊断,发现这80例内科门诊病人中,患心身疾病者21例(26.3%),可疑患心身疾病者7人占
8.8%,神经症者2人,占据2.25%,焦虑状态者7人,占8.8%,合计心身疾病和神经症病
例占内科门诊患者的46.15%。心身疾病和可疑为心身疾病者合计35.1%。
东京医科大学岩波副教授调查了该大学附属医院小儿科,发现小儿科中心身疾病患者占领30%。东北大学妇产科长谷川讲师调查该科后发现,25%的病人是心身疾病患者。
1983年11月,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全国第三届医学心理学年会,会上了发表了心身医学论文43篇,反映近一二年来国内临床各科医务人员和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有参考价值的心身疾病发病率的实际调查资料。徐俊冕等对上海中山医院内科、心血管科、肺科、妇科和华山医院内分泌科、皮,祀等临床各科门诊1101例患者,按以下三条诊断标准进行分析:
(1) 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的发生或恶化;
(2) 躯体症状为明确的器质性性质或已明确的病理生理性质;
(3) 非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科疾病。
结果发现,1108例门诊病人中,有368例是心身疾病,占32.2%。其中在不同科室的病例分布比例是:一般科占30.8%,心血管专科占60.3%,肺科占55.6%,内分泌科占75.4%,妇科占30.2%,皮肤科占26.6%。这些观察统计资料大体与日本报道的资料相似。
贺云香调查了吉林省通化地区3所医院的内科病房,1982年一年内收治的2137例资料,发现患心身疾病者439人,占住院病人总数的20%。同时作者对同一地区地委直属单位的老干部进行体格检查和心身医学分析,发现211人患心身疾病,占被检总人数484人的435%。这说明,体检中实际心身疾病的发现率远比门诊病人要高。而门诊病人又比住院病人发病率要高。
综合国内、外近期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各科(精神科除外)的心身疾病在25-35%左右。内科领域中心身疾病比例在322%~351%,大致为内科病人的1/3。但是真正需要进行心身医学临床诊治的却不足12%。
(六)心身疾病的临床表现
作为心身疾病必须具的明确的躯体疾病基础,而非神经症只有心理障碍而无阳性体征。亦不同于纯躯体疾病有体征无情绪障碍。故心身疾病必须同时存在精神症状和躯体征象。
躯体征象:例如冠心病、心绞痛、溃疡病疼痛出血,还相应有心肌缺血心电图、心功能体征,胃镜证实有溃汤病变。即使体诉不适亦有阳性体征和客观检查依据。
精神症状:主要存以忧郁、焦虑为中心的情绪障碍。一般分六种状态:焦虑状态、忧郁状态、疑病状态、癔症状态、强迫状态、失现实感状态。
心身疾病临床特点是发病后由于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的影响,产生身心交织作用,促使原发疾病症状加重、恶化和复杂化,常形成恶性循环,使躯体疾病久久难愈,而且出现多种繁复的断发症状,常有5类:1、紧张不安,对疾病担恐;2、自我注意和暗示、重病感、无力感、恐癌心理;3、心悸、心慌、气短、胸闷等,4、消化功能紊乱征象;5、求治心切,迫切希望得到各医好药帮助,以消除病痛。
(七)心身疾病的诊断
3
心身疾病临床诊断依据五条:一是一类精神躯体性疾患,是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病;二是具备明确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三大基本临床特征;三是躯体与心理因素相互联系,互为因素,可形成恶性循环,常使原发躯体疾病恶化和复杂化,久久难愈;四是经过心理和躯体方面的身心综合防治措施,可获好转或缓解;五是必须排除神经症等心因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
心身疾病诊断方式和步骤不同与其他临床各科,必须作出心身两方面诊断。采用排除性诊断(又称“阴性诊断”),应用一切客观诊断技术(体格检查、病史收集、实验或特殊诊断技
术)排除非心身疾病,是一种否定性诊断法,主要解决躯体疾病问题。采用“积极性诊断”(又称“阳性诊断”),应用心理或病理心理诊断技术(主要有精神检查、心理测定、心理生理学和精神负荷试验等),解决心理疾病和情绪障碍问题,进一步明确心身疾病,是一种特异性诊断手段。共同组成心身疾病诊断体系,使之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
心身疾病是身心相半边缘性疾病,故诊断格式和结论必须包括三部分:1、明确属于临床何科、何系统的心身疾病;2、属于何种心身疾病(指明具体疾病名称);3、何种情绪障碍(有助针对性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举例说明:
第一种 第二种妇产科心向疾病
妇产科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 月经前紧张综合症
抑郁状态
焦虑状态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和具体步骤
由上可见,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病史收集和诊断步骤比一般临床各科诊断方式显得较为繁复详细,容易给人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对当前繁忙的临床工作者带来不便和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实际情况,更简便地完成病史记录和诊断结论,以下提出心身疾病专科门诊的简便实用的诊断程序和具体步骤:
1、 听取和收集患者的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个人生活史、既往史和家庭史)。
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3、 收集和分析个人与环境的精神应激资料。
4、 精神检查、心理测验、精神生理学检查。
5、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明确诊断结论。
6、 制订综合防治方案。
收集和分析精神应激史常放在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之后,这一点与一般临床诊断步骤有所不同。目的在于通过接触病人,初步了解主、客观临床资料,以便有了印象后,能够更深一步发掘、收集和分析引致心身疾病的发病的心理症结,以免疏漏、误诊和出现先人为主的片面性。
八、心身疾病的防治
(一) 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心身健康
人际关系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表现了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个体通过学习进入社会,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意识与行为,都要通过人际关系这一途径来实现。
人际关系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恋爱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等,在社会上包括 4
工作中的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更大范围的概念有个人欲求与社会意志之间的关系,个人私念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公益之间关系等。要使自己能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力求达到个人对这些关系的顺应良好,建立社会协同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善于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或者使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交流,就能给人带来安全感,有助于进取与发展。
要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生动和谐的状态,需要注意自我修养,注重人格的完善。为此,要认真研究自身行为的调节和“角色的变换”,努力加强“自我意识”与“知己知人”,正确对待挫折,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自身健康有重要意义。
整个人生恰似一场威武雄壮而又歌又泣的大型戏剧。人类社会世代绵延,这伟大戏剧的演出从一个高峰扒进另一个高峰,一个人在变化着的社会情境中,往往要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按照特定的不同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可能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而回到家里从事某些劳动时,要听从妻子的指挥。有人在工作单位里处于整体系统的地位,只要当好勤于守职的“群众一员”就行了,而回到家中,子女却要求他对一些“重大政策”“拿出主意”,要他承担起“指挥员”与“师长”的责任。一位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是学术权威,受到学生的崇敬,而坐上公共汽车则变成了一位普通乘客,要尊重司机和售票员的工作,遵从购买车票和被检查的制度,如果不注意演出场景或社会情境的经常变换,相应地进行角度变换,对自身的行为加以必要的调整,表现为适应能力不佳,就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甚至引起心身疾病。此外,人在社会舞台上常常又是观众又是演员,作为演员需要多加谨慎小心,作为观众,则可轻松自在。一个人在角色变换的过程中,其表现的方式是否灵活巧妙,是否恰到好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意识能力的大小,即看他是否具有比较强的“明人知己”的能力。
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于具有自我意识,做到明人知己。
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是指人能认识自己,即可以“自知”;并且能够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能够认识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人, 即可以“明人”。进而可以按照这种认识,自觉调整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动机与情绪。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由于缺乏正常的教育训练,或者由于蒙受了某些不良的思想影响,甚至在早期生活中遭受过精神上的挫伤,或者是有过非常的生活经历,而未得到必要的矫正,因而,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时,不能恰当地使两者利益协调起来,陷入一种矛盾冲突与困忧之中。当这种冲突得到正确的疏导和沟通时,或者说当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能力薄弱时,往往会滑向两个异常方向。
一种可能是侵犯了社会需要,违背了社会规范,严重的可以违法犯罪,受到社会的惩罚。另一种则可能出现精神上的困扰,影响心身健康。
(二)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对心身健康极为重要,缺乏自知之明,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与短外,不能正确地遵从社会的需要和集体的意志,不能正确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膨胀,自我放任,就会在他人面前失去尊重,在社会中到处碰壁。 这种缺乏自我意识能力而遭致的困难处境,也就成为一种紧张刺激。对于人体健康不利。不少心因性的躯体疾病及许多心理障碍,往往与自我意识薄弱有一定关联。此外,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弱点,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 5
节,以便重点加以防护。
(三)关爱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和少年如果能得到家长的照顾,抚爱和悦纳,并且得到伙伴的喜欢,他们的生活与发展就较顺利,不易患心身疾病。反之,一个见了父母就战战兢兢,心神不宁的孩子,或者一个在友伴面前感到经常被冷落,甚至被人厌恶的儿童或少年,就易在智力与情绪的发展上受到不良影响。
(四)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各种社会心理紧张刺激引起的心理变化,主要是情绪在起作用。社会不同群体中,人们在心理刺激下,首先是产生各种形式的情绪反应(情感反应),例如焦虑、愤怒和悲伤等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属于人体的保护性反应。因为这类情绪常伴随着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如在威胁性情境下产生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同时就伴随着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因而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或舒张,血压升高,呼吸增速,胃肠蠕动减慢,新陈代谢增高,以动员机体的潜在的力量来对付恶劣的境遇,这是人们应变的反应,对机体来
说是必要的,如若强行抑制,反而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致病。在生活实践中,强行抑制愤怒情绪反应,可能会使高血压病情恶化,强行抑制悲伤会使溃疡病的发病机会增加。实验证明,人在痛苦、愤怒时,外围动脉的阻力会增加,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下或强烈的情绪波动,会使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进而导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
实践证明,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个体其情绪变化不一。能够正确对待的人,会采取有效的办法调整情绪,而不致出现心身疾病。而不善于调整自己情绪的人,甚至很小的刺激也会致病。因此,对待情绪也应对身体一样,需要锻炼和修养。学会调整,使生命永葆青春。调整情绪的具体办法很多,如改变环境,找知心朋友谈心,参加文体活动,练书法,气功等等。每个人的人格类型和行为特征是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所以,医学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健全人格和强调改变不良行为方式,这对预防心身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不能单从某一专科考虑,而应采取综合性措施。由于心身疾病躯体症状的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所以治疗时,在给予躯体治疗的同时合并采用心理治疗。医生和病人都应认识到,对于心身疾病,躯体治疗固然重要,但消除引起或加剧躯体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更为重要。
1、躯体治疗 对心身疾病躯体方面的治疗,可根据病情对症给予各科必要的药物,甚至手术治疗。
2、心理治疗 对心身疾病的心理方面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1) 精神药物治疗:当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激动、忧郁等情绪障碍时,可适量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药物。
(2) 在控制心身症状的过程 中,应逐步以心理治疗代替精神药物。
这里谈的心理治疗,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与病人交谈的方式,听取病人对病情的诉述,了解发病的经过,帮助病人分析发病的原因,解释疾病的实际情况,改变病人对疾病本质的错误认识,使其对自己的疾病有全面的认识,同时指导患者解决心理矛盾冲突的正确方法,促使早日康复,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目前,由于心理治疗的知识还不普及,常有各种错 6
误看法,或者抱否定态度,认为与医生谈谈话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尤其误以为心身疾病的躯体症状是有组织结构改变的器质性病变,谈谈不可能治好疾病,殊不知心身疾病的躯体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切断了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就切断了形成心身疾病的恶性循环,重新建立起恢复健康的良必循环。
心理治疗的方法各种各样,有心理咨询、暗示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以及改变生活和行为方式等。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以及一些体育疗法也有良好的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就是从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入手,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积极性,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功能的自我调整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通过治疗不仅治好了躯体疾病,而且经过心理治疗改变了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这对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