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揭秘月球5大未解之谜:月球年龄比地球更大?
月球是人类探索得最彻底的天体,月球本身就是个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年龄,大家都知道地球的年龄大概是45亿年,经探索发现,月球的年龄实际比地球更大。下文是趣闻解密小编总结的月球5大未解之谜,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1、月球起源之谜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提出3种理论,它们全都有缺陷,但是阿波罗计划却有助于证明,其中看来可能性最小的理论是最佳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
尘埃中生成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许是从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区抠出去的。然而阿波罗登月探险的结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结构成分差别很大,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假说,即俘获说。他们认为,月亮是偶然闯入地球引力场,而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可是,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的机制,难度相当大。因此,上述3种理论全都难以站得住脚。正如罗宾·布列特博士所称: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2、月球年龄之谜
令人惊异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捡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根据这些证据,有些科学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很久便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范文二:地球年龄比太阳大
地球年龄比太阳大
江发世
地球是在太阳系外形成的,在距今5.48亿年前被太阳捕获,地球成为一颗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地质时期到了古生代,地球开始有了阳光,震旦纪形成的冰川融化,动物爆发式出现和发展。
原始地核捕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形成巨厚熔融层,温度降低形成原始外壳。熔融物质冷却凝固产生水和大气,再加上从宇宙捕获形成水圈和大气圈。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陨石等组成地壳。
地核与熔融层间形成内过渡层,与地壳间形成外过渡层(传统分层的地幔),熔融层形成液态层(传统称之谓的外地核),这就是地球形成的过程和圈层状结构的成因。 从恒星的定义即在宇宙中能自身发光和热的天体叫做恒星,地球是一颗失去生命的恒星。地核捕获高温熔融物质形成捕获型恒星(参见我的《恒星起源与演化》一文),熔融物质冷却形成外壳,终结恒星生命,被太阳捕获,成为太阳系的行星。
地壳岩石年龄分析为36亿年,推测为45亿年。由此证明,地球终结恒星生命的时间到现在为45亿年。
太阳现在发光发热为恒星,同地球相比,地球已经结束恒星时期,它比太阳早一个星期时代,是太阳的父辈,年龄比太阳大。
恒星期的长短即恒星寿命与恒星类型,与恒星是否同宇宙其他星球形成星系等因素有关。
1. 传统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的年龄比地球大或同龄,得出这一结论来源于太阳系成因或起源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绕太阳旋转的星球形成于太阳系内,叫做系内成因说。可以分为三大学派:分出说、俘获说、共同形成说。
(1)、分出说(也叫灾变说)
在这一学派中,有的认为是另外一颗恒星碰到太阳,碰出了物质,这些碰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曾经出现过巨大规模的变动,例如太阳的自转速度变快,由一个恒星分裂为两个恒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其中一个离开了,离开时所留下的物质形成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原来是一对双星,其中一颗子星被另外靠近的一颗大星拉走了或俘获了。在子星被拉走或俘获时所留下来的物质形成了太阳系现在的行星。
也有的认为:太阳的伴星爆发成超新星,留下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另外还有的观点认为是太阳自身抛射出来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2)、捕获说
这一学派的共同看法认为是太阳先形成的。太阳形成后捕获了周围的或宇宙空间里的其它星际物质,而由这些物质形成了行星。
(3)、共同形成说
形形色色的各类星云说都是属于这一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形成的。尽管各学者对太阳系内的星球形成和自转及公转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原始星云逐渐演化而形成的。
2. 传统观点不能解释太阳系的特征
(1)、星球运动姿势特征
地球是倾斜在轨道上自转,天王星是躺着在轨道上自转,其它几颗星球为直立或倾斜着自转。
(2)、 星球公转方向特征
绕太阳公转的星球,九颗行星都为逆时针方向公转,而有些彗星如哈雷彗星为顺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3)、星球自转方向特征
太阳系的金星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它的自转与它的公转方向相反。而其它八颗行星都为逆时针方向自转并同公转方向相同。
(4)、星球分布特征
太阳系的九颗行星公转轨道面都在太阳赤阳面两侧附近,而彗星的公转轨道面从太阳两极到太阳赤道各纬度都有分布。
(5)、星球轨道形状特征
绕太阳公转的星球轨道形状为:近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和双曲线形。在太阳系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它们的绕太阳公转轨道形状为近圆形,而外围的其它星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太阳系的彗星公转轨道为椭圆形、抛物线形和双曲线形。
(6)、太阳系内星系特征
由彗星和行星绕太阳旋转所形成的太阳系的上述五个特征,对于由卫星绕行星旋转所形成的行星系来说基本相同。
3. 星系及分类
太阳系是宇宙中众多星系中的一个,为研究和探讨太阳系起源,需要对星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星系定义
在宇宙中,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或集合体叫做星系。 星球的绕转形式有两种:一是众多质量小的星球绕质量大的中心星球转动,如太阳系众多行星和彗星等绕太阳转动;二是两颗星球围绕共同质心相互转动,如地球和月亮组成的地月星系,二者共同围绕地月质心转动。绝大多数星系属于前者。
在宇宙中,有众多的星系,这些星系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为了研究星系的成因,需要对宇宙中的星系进行分类。
星系分类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对宇宙中的星系按其形态或叫结构类型划分为三大类:椭圆星系、旋涡星系、不规则星系。
本文的星系分类:
(1)、按照星系之间是否有隶属关系
将宇宙中的星系划分为独立星系和从属星系。在宇宙空间中独立运行,它没有环绕中心体旋转,这样的星系叫做独立星系。而环绕中心体运行的星系如太阳系绕银心运转,地月星系绕太阳运转,这样的星系叫做从属星系。
(2)、按照中心星是否旋转
划分为核旋转星系和核不旋转星系。在宇宙中独立星系它的核有的旋转有的不旋转。而从属星系它的核都是旋转的。
(3)、按照星系运行的轨迹
划分为直线运动星系和曲线运动星系。在宇宙空间中,那些独立星系在主星带领下按照主星形成时的射线方向在宇宙空间内进行直线运行。有的星系如从属星系则是绕着主星进行曲线运行。
(4)、按照星系所在的空间位置
划分为系内星系和宇宙星系。凡是在星系内运动的星系叫做系内星系;凡是在星系外宇宙空间里独立运动的星系叫做宇宙星系。
(5)、按照星系形成的年龄
划分为年老星系和年轻星系。凡是那些在宇宙空间中或在星系内部形成时间比较长年龄大的星系叫做年老星系,年老的星系大都已演化成为比较规则的星系;在宇宙空间或在星系内部有的星系刚刚形成或形成不久,这样的星系叫做年轻的星系,年轻的星系大都呈不规则状态。
(6)、按照星系中星球的关系
划分为中心式星系和伴星式星系。由众小质量星球绕大质量星球运动所组成的星系叫做中心式星系,如太阳系、银河系等,大质量星球叫做主星或中心星;由两颗星球互绕二者中心质点运动所组成的星系叫做伴星式星系,如地球和月亮所组成的地月星系。
4. 模拟试验
一个太阳系成因理论或叫假说不仅能解释太阳系的特征,而且也能解释行星系和其它星系的特征。
为了研究太阳系的成因和解释太阳系的特征,用一块磁铁和一个小铁球,做以下试验: 试验一
小铁球用线吊起来挂在空中不动,将用线吊着的磁铁块和小铁球在一个水平面上,磁铁块在小铁球的西面,由北向南运动,如下图1:
图1 磁铁快从铁球西侧运动示意图
试验结果如下(见下图):
当两者相距适当的运动距离,如果磁铁块运动速度慢,在靠近小铁球时,小铁球就被磁铁块吸了去(图2A);当磁铁块以适当的速度运行时,小铁球就会沿着一个近圆形轨迹绕磁铁块转动(图2B);当磁铁块以较快的速度从小铁球一侧通过时,小铁球就是一个抛物线弧形或双曲线弧形从磁铁块一侧运动过去(图2C)。同时小铁球也产生如图E方向的自传。
图2 试验一结果示意图
试验二
如同试验一,不同的是:让磁铁块在小铁球的东侧由南向北运动,如图3:
图3 磁铁快从铁球东侧运动示意图
试验结果如下:
公转和自传方向就完全反向了。
试验三
如同试验一,不同的是,让小铁球沿F方向自传,然后磁铁块在小铁球西侧由北向南运动,如图4:
图4 试验三模拟试验结果示意图
试验结果如下:
小铁球仍然沿F方向转动,只是自传速度变慢了。
4. 太阳系起源
太阳系定义:由行星、彗星等天体绕中心星球太阳所组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太阳系。
4.1 绕太阳公转轨道形状的成因
太阳系成员的轨道形状由进入太阳系时的相对速度和相对距离等因素决定。太阳所捕获的行星或彗星其运动速度小了,就“掉”进太阳了;速度正好,其轨道形状为近圆形;其速度大一点,轨道形状为椭圆形;如果速度再大一点,其轨道形状就成为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
4.2 太阳各纬度都有星球分布的成因
天体可以从各个方向和各种角度飞近太阳的身边,这些天体能够从太阳两极处和各纬度及赤道被太阳捕获而成为太阳系的成员。因此在太阳赤道面附近和极处及各纬度都有星球分布。
4.3 行星集中在太阳赤道附近的成因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引力球,这个引力球是绕轴自转的,自转就会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在球的极处最小,在近赤道处离心力大。所以太阳系年龄老的行星在太阳自转离心力场的作用下集中到太阳赤道面附近。
4.4 星球直立、倾斜和躺在轨道运行的成因
在太阳系中,在轨道上直立自转的行星,它们就是在太阳赤道附近进入太阳系的。倾斜在轨道上自转的行星,是在太阳相应的纬度处进入轨道的,后来在太阳离心力场的作用下运行到了现在的位置。横躺在轨道上自转的天王星,是在太阳极处进入轨道的,以后在太阳引力场的离心力作用下来到了太阳赤道面附近。
4.5 星球公转反向(如哈雷彗星)的成因
同向公转的太阳系天体,它们是在同一侧进入太阳系轨道的。公转反向运行的天体,是在太阳的另一侧进入太阳系轨道的。
4.6 星球自转反向的成因
自转反向的金星,说明它在进入太阳系轨道之前就已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着的。当它进入太阳系轨道时,所产生的潮汐扭动力小于原来已有的自转力。所以金星仍然保存原来的自转方向,只不过是自转速度已变的特别慢,自转周期特长。
4.7 行星系的成因
行星周围的卫星形成过程同太阳系。而且在卫星的周围可能存在子卫星和孙卫星,小行和彗星的周围都可以有卫星,都可以形成绕转运动组合体即星系,它们的成因和太阳系的成因一样。
在宇宙中,所有星系的成因是相同的。
范文三:【一点资讯】地球物质比太阳的年龄大
【原创】地球物质比太阳的年龄大
文/简浩
太阳系和地球还有很多未解奥秘,确切的说,太阳系和地球的物质从何而来还没有定论。地球不仅是一颗生态星球,还是一颗文明星球,然而,类似太阳系和地球生态环境在宇宙中却是十分稀有罕见,地球物质与太阳相比究竟谁先谁后形成无处考证。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只能产生大量的氢、氦等宇宙第一代物质轻元素,却产生不了像地球上如此品种众多的重元素,更产生不了地球上的放射性元素铀、钚和稀土金属及金、银等,尤其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种类丰富的重元素如:碳、氮、氧、磷、硫、铁、铜、镍、钙、硼、钼、钾、镁、水等。
研究认为,太阳系和地球是由星际气体与尘埃形成。星际尘埃含有大量形成岩石的矿物和重金属化合物,比如硅晶石(沙粒、石英)、称作刚玉的铝氧化物(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方镁石的镁氧化物(存在于大理石中)。那么,这些星际尘埃本身从何而来呢?
研究表明,重元素必须经过核聚变才能产生,准确的说必须经过“高等核聚变”才能产生。比如氢弹爆炸的核聚变,太阳上的核聚变,都是隶属于“低等核聚变”范畴,产生不了地球物质门类齐全的重元素。原来地球和生命都是核聚变的产物!
研究显示,浩瀚的宇宙中有能力产生“高等核聚变”的“工厂”细数起来仅仅只有五家:超新星爆炸、脉冲星爆炸、中子星爆炸、黑洞爆炸、类星体爆炸。这五家“工厂”的共同特点就是自转超快、质量超重、体积超小、密度超高、能量超大、磁场超强、引力超大。
早期宇宙星云中的氢分子,在自转运动的局部旋涡力、吸积力和暗物质的离心推动力三重作用下,形成了很多超大恒星、超级太阳或大恒星,就连“统领”星系的黑洞,也是由迟后星系中心“短命”的超大恒星产生更加猛烈高等核聚变爆炸残骸形成第二代物质的天体,星系中心外围的超级太阳产生的高等核聚变爆炸,也形成了恒星级黑洞、中子星、脉冲星、恒星和行星第二代物质天体。
研究推断,太阳系和地球上门类齐全富含矿产的重元素物质、生命万物,是由恒星级黑洞、中子星或脉冲星的爆炸及碰撞产生的高等核聚变创造的第三代物质的产物。
高等核聚变爆炸的瞬间,迸射出“一团浓缩”的重物质尘埃,包含有液态水,这团重物质尘埃中氢气占了98%,也就是形成太阳的原始物质。宝贵的重元素尘埃却只占了2%,但仅就这2%其中的一小小部分却创造出地球物质如此完美而恰到好处的效果,也就是形成地球的原始物质,其中包括氢气和氧气在核聚变迸射状态条件下才能形成的液态水,同时,也形成少量丰度含有氘的重水(氢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核包含一个中子),后期的太阳系演变不可能形成水。水星、金星、火星只所以没有足够的水,是因为这些行星的温度不合适,形成点亮后的太阳,由于热辐射使夹杂在尘埃中的水分子汽化,汽化的水在能够形成地球的这片合适的星云中找到“归宿落脚”,汽化过程中的重水更为减少,迟后汽化的水蒸汽凝结成液体水汇聚到地球而来形成海洋。
地球和生命就是经过这样高等核聚变,随机崩射的一团尘埃精密编排而来,如此众多品种和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尘埃,在宇宙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随机行为。太阳系和地球在博大精深的宇宙中表现的即普通又特别罕见,不可思议的是蕴育出能够理解她的人类文明。
梳理证明,高等核聚变爆炸瞬间,同时迸射出可以形成太阳和地球的原始物质——星云尘埃,但不同的是星云中的氢分子形成太阳至少需要50万~100万年,由此可见,地球物质比太阳年龄至少要大50万年。
举报
范文四: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龄比太阳还大
2014.09.26 , 03:20 pm
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水是不可或缺的。科学家们一直都想弄清楚地球上水的来源,今天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揭示了一个重大发现——地球上的某部分水早在太阳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这些水来自星际空间。
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项发现意味在整个银河系中,水甚至是生命都是很寻常的存在。
研究作者Conel Alexander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如果早期太阳系中的水都是来自星际空间中的冰块,很可能所有成形中的原行星盘种都有类似的含有原始有机质的冰块”
通过查看氕和氘的相对丰度,研究人员得出地球上有许多水都来自星际空间的结论。
氘(2H)是氢(氕,1H)的一种同位素,两种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一颗质子,但是氘比氢多一颗中子,只有在特殊的条件下, 氘才能形成。在星际空间中,极低的温度和电离辐射让冰块中含有许多氘元素。地球上的水也含有氘,但是丰度只有星际空间水分中氘元素丰度的1/30。
通过观察样本水中氕和氘的比例,就能知道水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可是直到现在,科学家也无法确定地球上的氘元素是否来自宇宙,还是来自太阳诞生的过程。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用数学模型模拟了幼年时期的太阳系中的原行星盘——就是新生太阳周围的一圈物质。他们发现,根据太阳系诞生初期的温度和辐射条件来看,要达到地球海洋水和彗星中的氕氘比根本不可能。基于这点,研究人员估计地球中7%-50%的水可能来自星际空间。
又因为星际空间中可能已经形成了其它类似太阳系的星系,所以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也许不是独一无二的,这些能解渴,能孕育生命的物质也许在银河系遍地都是。
[王大发财 via Popsci]
范文五:2013年比月球还亮的大彗星将划过地球夜空!
近来让每个天文迷都相当振奋的消息,就是2013年,将有颗比月亮亮上15倍的彗星飞过夜空。
彗星 ISON的学名为C/2012 S1(ISON),刚发现时的亮度为18.8度,目前正在木星轨到外进行,未来一年内将进入内太阳系航道,在2013年的11或12月最接近地球,在北半球可清楚看到彗星划破天际。远离地球后,几千万年之后才会再次接近地球。
这颗彗星是利用俄罗斯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站(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 telescope )的天文望远镜发现。它以拋物线轨道前进,彗星沿著这个轨道直径直奔向太阳。这颗彗星的轨道因接近太阳,会变得特别明亮,但也可能被太阳光淹没,而难以发现。
有些天文学家发现,C/2012 S1(ISON)的轨道与1680年的大彗星轨道相似,认為他们是从同一颗更大的彗星分裂出来的碎片。除了歷年已知的大彗星之外,轨道与C/2012 S1(ISON)相似的其它掠日彗星,都是在接近太阳时,彗星借助太阳的光与热,让自己的亮度增加可被看到,因此台北天文馆的专家认為,C/2012 S1值得天文迷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揭秘月球5大未解之谜:月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