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地理必修三全书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区域的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③区域有可划分性。
2. 长江三角洲(30°N ,120°E )和松嫩平原(45°N ,123°E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有几个差异:两者虽然都是雨热同期但是松嫩平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松嫩平原的大陆性稍强,东部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商品率低下,松嫩平原地区粮食商品率高,土地肥沃,长江三角洲主要是水田耕作,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甘蔗啥的。松嫩平原主要是旱地耕作机械化专业大生产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啥的。长江三角洲是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不同阶段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阶段一: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阻碍,黏重的土壤开垦困难→农业发展缓慢;
阶段二: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提供了天然水道,黏重的土壤(水稻土)不再成为限制的条件了→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阶段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劳动力丰富,可以精耕细作;优越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主要的蚕桑和棉花生产基地;
阶段四:工商业的发展,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粮食商品率低→粮仓的地位让给了东北和华北平原;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 遥感(RS ):(视力的延,高空照相获得图片)
遥感的作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2.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你们懂的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可以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等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析(城市管理)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 风沙活动(沙尘暴)的形成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形成了大片的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集中在干旱的季节(3.4.5月)
2. 荒漠化的成因:
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3.
4.
5.
①
②
③
④
⑤ 盐渍化的成因: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了盐渍化(华北平原).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在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例如恢复自然植被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兴建沼气池瑞光省柴灶 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
①
2.
3.
② 热带雨林如何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提高环保意识;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斯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①天然蓄水库,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被誉为地球之肾;③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_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
2. 山西省的开采优势: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山西省的能源基地建设措施:①加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坑口电站)(炼焦业)(意
义:促进了能源输出结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3. 山西省能源的综合利用: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由单一
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流是流域
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2. 河流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早起开发时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流域影响不大;
②
3. 导致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流域的综合开发: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 东北地区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
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 珠江三角洲良好的区位条件是:①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落后地区都有廉价劳动力,现金地区有技术);②发达国家和地
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 ① ② ③ ④ 3.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珠江三角洲模式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浙江温州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苏南模式 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东北模式 珠江三角洲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产业结构调整;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1) (2)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 我国西气东输的原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之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
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式实施西气东输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例最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煤炭燃烧排入大气的粉尘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的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又一重要原因。
2.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和对东部地区滇展的影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
展。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懒着打见教材p85)
3. 西电东送工程三大通道:
南部通道: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珠江上游),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华南地区)
中部通道:三峡和金沙江(长江流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中部通道是最好的,因为只输送水电,十分清洁。
北部通道:将黄河中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华北)地区。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
整;促进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范文二:[重点]必修三地理
必修三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
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
原因
影响范围
古代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
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
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三废的治理。
?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
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土壤条件:?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社会、经济条件:?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
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主要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主要优势:?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
坏。
?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转移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来源: 伊尹的日志
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
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
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 市场广阔
?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 扩大煤炭开采量
?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 调整产业结构
? “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
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 气候条件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
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
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 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4、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三、地理信息运用
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
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
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范文三:地理必修三重点
地理
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气候方面: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气温方面: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河流有无冰期的分界线。 降水方面:8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南方水田与北方旱的分界线。 植被方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1. 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12个沿海省级行政单位。
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九个升级行政单位。 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十个省级行政单位。 2. 中国中、东、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是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的不同。
3. 三个经济地带与差异的主要表现:
1)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中、东、西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 2) 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资源区域调配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
?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有利于改善与环境和降低能源消耗
不利
? 减少就业机会
? 硬起资金、技术外流
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
? 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化和机械化
?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 引进资金、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
? 加速资源消耗
? 加重生态恶化
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
2)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
2)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高于产业移入地)
产业移入地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2)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
2)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20世纪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方向(四个阶段)、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转移
第二次转移 第一次转移
时间 改革开放初 20世纪90年代
转移时由香港到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
间
转移产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劳动、资源密集型
业
转移原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产业结 因 且参与国际分工 构优化
对珠三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质量好转
角地区
影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黄土高原的独立位置的过渡性:平原向山地、高原的过渡,沿海向内陆的
过渡,湿润?干旱,森林?平原,农业?牧业)
1(自然原因
? 地貌形态的不稳定性和黄土的直立性
?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 植被稀少
2. 人为原因
1) 农业生产过程中森林和草原的破坏
2) 过渡开垦、过渡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五级花修建胶东等不合理利用土地。
2. 治理方针:保原,护坡,固沟。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 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春季积雪融水,有利于保墒;
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德国鲁尔区辉煌的区位条件
1. 丰富的煤炭资源 1. 原料
(鲁尔煤田:煤质好,煤种全,埋藏较浅,储量丰富)
2. 离铁矿区较近 2. 原料
(早期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等地)
3. 充沛的水源 3.水源
4. 便利水陆交通 4.交通
5. 广阔的市场 5.市场
(德国和西欧发达的工业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1. 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自身原因)
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生产结构单一的突出问题是:某一工业部门的衰退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退。 2.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
时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 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4.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5. 其他原因: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
鲁尔区振兴的措施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针对生产结构单一提出(衰退的内在原因)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企业合并,形成规模效益。读图P60,图2-4-7:传统企业的数量减少,就业人员数量减少,但生产
效率提高
2)鼓励和引进新型工业
20世纪30年代增加了多种工业部门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公路、铁路和水运构成的交通网是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 4.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
地区 推动力 区位条件 特点 存在问题 珠三角模式 对外开放,外企建 “遍地开
立。 家政策优惠 城市化进程快
协调性差 苏南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经济基础好,城市
企业发展 产业升级应加快
达 赖地域内部和
级较合理
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营、个
体私营企业发展 部竞争强
发展快
带交通闭塞
东北模式 国有企业建立重工森林、矿产资源丰钢铁、化工、建材、
业发展 森林工业发展迅
重工业的政策 速,促进了城市化一
我国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初期积极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毗邻香港 、澳门,地理位置优越。
?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土地价格低廉
?是著名的侨乡之一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珠三角相对长三角的劣势条件
1. 长三角产业基础好,腹地宽广,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
2. 珠三角地收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对外资吸引珠三角产业基础处于劣势,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3. 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珠江三角洲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人地矛盾等问题突出,措施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没完!,
范文四:高二地理必修三重点
精品文档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点
高二是高考前最后的必修三地理围绕着区域知识点而开展。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带来的高二地理必修三重点,绝对是你在期末考试中需要的重要资料。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点(一) 1、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
1 / 12
精品文档
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
2 / 12
精品文档
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的作用
?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雨林被毁的原因
3 / 12
精品文档
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10、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点(二)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
4 / 12
精品文档
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工业化的推进:?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东北商品粮基地
?生产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其他知识:?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国营农场, 机械化程度 最高。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
5 / 12
精品文档
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问题与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自然原因:?区域分布不均匀;?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
6 / 12
精品文档
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
?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7 / 12
精品文档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8 / 12
精品文档
?市场因素;
?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10.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
?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
?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
?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污染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
?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点(三) 1.地理信息技术
?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9 / 12
精品文档
?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遥感(RS)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 全球定位系统(GPS)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
?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
(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
10 / 12
精品文档
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 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10. 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11 / 12
精品文档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12 / 12
范文五:地理必修三总结
地理必修三总结
№ 1 区域
①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②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③特点:可变性、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共性:地形都是平原,都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雨热同 期。
长江三角洲:①地理位置:位于北纬 30°左右,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②气候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③土地条件:水田; 水稻土; 耕地分布较为分散; 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贫乏。⑤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⑥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⑦作物熟 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⑧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⑨工业:重工业;综合性工业基 地。⑩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的入海口,对外联系方便,商业发达。 松嫩平原:①地理位置:大致位于 43°至 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 候条件: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 短。③土地条件:旱地;黑土;耕地分布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⑤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⑥主要粮食 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⑦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⑧备注:西部适合发展畜牧 业。⑨工业: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基地。
№ 3 地理信息技术
①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等。
②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 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地理信 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有:GPS 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网站。 № 4 遥感(RS )
①概念: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 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②装置:遥感的关键装置 —— 传感器。
③作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 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④优越性: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 , 节省人力、 财力 , 提高效率 ; 遥感信息作为 重要的信息源 , 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 从静态到动态、 从过程到模式的 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 5 全球定位系统(GPS )
①概念:利用卫星,在全国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 统,简称 GPS 。
②组成: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 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③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 性。
④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 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 GPS 导航。
⑤ GPS 卫星星座:由 21颗工作卫星和 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 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 GPS 卫星。
№ 6 地理信息系统(GIS )
①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 。 ②应用: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 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信息。 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 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 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 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准确的分析、评价;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 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 评估预测;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 的延伸,遥感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 7 “ 3S ” 的关系
①联系: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②区别: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 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 析和应用评价。
№ 8 荒漠化(实质:土地退化)
①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 ②形成: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③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 9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位于非季风区平均年降水量在 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 干旱半干旱地区(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②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
③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④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 力,另一方面还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 用;【过度樵采→能源缺乏的地区和草原地区→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 沙的机制;过度放牧→草原地区→加速了草原沙化、退化的进程;过度开垦→在干 旱、半干旱的沙质土壤地区、绿洲地区→流沙地、绿洲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 10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防止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 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②防止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
碱)、治沙相结合。
③防治的有效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 制人口增长。
④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 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 多成功的治理措施。?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 “ 三北 ” 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还草、防风固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 11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现状
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森林的环保 功效主要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持生 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 12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热带雨林的分布: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 洲亚马孙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②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 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 13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①优越性:雨林地区属于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拥有充足的热量、丰富 的水分和连续不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雨 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生产力。
②脆弱性:由于雨林群落生产力高,有机质分解迅速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 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加上等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 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土壤很贫瘠。
№ 14 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①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发 达国家的无度需求 及跨国投资手段。 】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表现为过度的迁 移农业、商业性林木采伐、开辟大型农牧场、城镇和公路建设。】
②亚马孙雨林得以保存原因:开发较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历史原因); 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 (自然原因 ) ; 印第安人以迁移农业为主, 人口很少, 对自然索取不多(社会经济原因)。
③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这条公路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一直延 伸到西部秘鲁边境;贫民集中,受 “ 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 ” 政策驱动,巴西东北部 的人口迁移到亚马孙地区;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为此巴西身负巨额 外债,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财政包袱;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开荒,开辟大型肉牛 场的做法一度盛行。
№ 15 雨林的前途
①世界雨林的现状:全球的热带雨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雨林毁 林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但仍在减少。
②保护放在第一位: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保护;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 高生活水平看→开发;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把保护放在第一
位。
③国际社会共同保护:热带雨林是 “ 地球之肺 ” ,是巨大的储水库,若遭到破坏, 对全球的气候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 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
№ 16 能源的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②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 17 山西煤炭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 18 山西煤炭资源的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
②煤种齐全。
③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④开采条件好。
№ 19 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 20 改革开放初山西产业结构的特点:产业结构单一。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中构建的三条产业链:煤 -电 -铝、煤 -焦 -化、煤 -铁 -钢。 № 21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剥离表土、 井巷矿道建设、 矿区道路铺设→开挖地表、排弃土石→生态问题→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 同步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①生态环境建设。 ②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③ “ 三废 ” 的治理。④调整产业结构。
№ 22 流域(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位置: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支流程最长、 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使陆路交通不便。②气 候: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多,夏秋少→与农 作物的季节需求矛盾,限制种植业的发展,给航运带来困难。③水系:水系发达, 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受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不稳定。④矿 产资源:煤、铁、钢、磷、锌、云母等,丰富→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综合开发:① TVA 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 ②防洪、 航运、 发电、水质(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改善)、旅游、土地利用。 ③目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 2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地理条件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 业生产基地。
自然环境: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雨热同期→一年一熟;春播、夏管、秋收;喜凉作物; 4-10月。②地形、土壤条件: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单产高。③社会、经济条件: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 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 24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①平原地区,包括松嫩、三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水热 配合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②玉米 -辽河平原;水稻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 溉区,东部山间河谷盆地;春小麦 -北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林业和特产区:①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山区坡度较大,土层较浅, 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但适宜树木生长。 ②兴安落叶松、 樟子松、 蒙古栎、 白桦 -大兴 安岭; 红松 -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鹿茸、 人参 -长白山区; 柞蚕茧 -辽东低山丘陵和 半岛丘陵区;苹果梨 -延边;苹果 -辽南。
畜牧业区:①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西部高原降水较少,不 适宜发展种植业和林业,适宜牧草生长。②三河马、三河牛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东北红牛 -松嫩平原西部。
№ 25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商品粮基地建设
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成为我国 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地区专业化生产: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 26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加 剧,自然灾害频繁。
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 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从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 “ 天然林保护工程 ” 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 农业产品,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 2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20世纪 80年代之前的优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 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 位优势(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就近接近港澳产业的扩 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全国最大的侨乡 之一。
№ 28 问题与对策
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难长江三角洲的崛起;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
于劣势;南岭阻隔。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日 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噪声扰民;耕 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对策:①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础,发展石化、钢铁、汽 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②构建大珠江三 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 与管理。
№ 29 西气东输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之一。它以新疆天然气资源 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上 海、广州、香港的输气管道。
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之 一。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另一重要原因。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 战略重点在西部,这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又一重要原因。
影响:①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 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 展。②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西气东输不仅能缓解东部地区因能源供应不充足而 引起的停工停产,而且可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 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③提高 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东、 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 部地区的经济、技术有事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④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 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 30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 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产业转移的原因: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 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地理必修三全书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