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知觉风险
(1) 绩效风险:送货的时间并不像承诺的那样迅速。
策略:找信誉高的店铺
(2) 物质风险:A 送货过程中会损坏,丢失。
策略:跟商家协商好,如有送货过程出现意外,责任归卖方。
B 实物与图片不相符,主要是外观和包装。
策略:对商品多看,仔细看(特别是注意事项);多问,如发现矛盾不
要存在侥幸心理
(3) 财务风险 A 网络病毒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盗走了你的网上银行账户信息
策略:给自己的电脑设置系统密码,安装防病毒软件,按时升级,定期
杀毒,
B 在未开通网上银行的情况下,货物质量出现问题时,卖方可能拒绝退,
款,或者需求买方支付退款的费用
策略; 保留各种聊天记录和有关单据,以便发生纠纷时快速取证,还有
要使用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担保平台,等卖家发货,买家收到货
之后再付款给卖家
(4)心理风险:各种打折活动令人质疑是不是劣质物品,所以产生一些焦虑,怀疑。
范文二: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为灾难不断发生,使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潜在风险,风险问题由此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主题。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都归因于“人为风险”的扩大,这些人为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或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等,它们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人为风险”。1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一、风险与社会风险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在西方文化中,英语词典将风险(Risk)解释为危险的潜在性或财产和价值的损失(the potential for danger or loss of an asset)。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从词源的分析中认为风险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贝克与吉登斯一样,将风险视为一个现代概念,认为风险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用以刻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一个概念。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的特征: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对风险的把握和预见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风险是一个预期性概念,客观存在的损失性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因而风险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损失性揭示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2有学者认为;“风险既具有损失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说风险仅指不确定性,不具有损失性,既指向坏的结果,也指向好的结果,那么就不能提“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等”。“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损失性这两种属性中,损失性是更1
2王甫勤:《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期 刘富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风险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1月第1期
为根本的属性”。“风险的本质应当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3也有观点认为风险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4
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风险”的基本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风险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或可变性)等特点。
风险的社会层面即是社会风险,指的是由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体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性后果的社会事件,它严重影响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学者将社会风险界定为“社会风险是由个人或团体反叛社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失序和社会混乱的可能性”5。不确定性是社会风险的主要特征。从社会风险的产生和造成的社会后果等全过程看,不确定性都是非常明显:一是风险生产的隐蔽性。二是风险制造的人为性。三是风险感知的差异性。
二、风险知觉
风险知觉(risk perception) 是指人对潜伏于环境中的危险的主观评定方式或评定值,这一术语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保险、哲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由于风险具有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的本质特征,往往很难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迄今为止,心理学领域还没有形成风险知觉研究的成熟的方法学体系以及风险知觉的整合观点。
(一)风险认知的理论研究范式
人们对于风险事件的认识有两种风险认知,第一种是人们对于风险事件的态度和感知,第二种是人们对于风险事件的理论把握。在解释人们如何产生风险认知的理论研究中,有两种理论范式———个体主义的理论范式和背景主义的理论范式,前者中任何分析的起点是认识的单元———在思考、在行动的个人,对个人的研究中经验的数据辐射到对社会集群的概括。后者强调以背景(文化、关系群、组织、生活方式)作为分析的起点。
在个体主义范式中,有两种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即风险认知的“知识理论”和“人格理论”。知识理论认为,人们根据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来对风险做出反映。而人格理论则努力根据人格类型来解释个人对风险的排斥和容忍的选择。 3
4冯必扬:《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关系探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杨全军:《社会风险感知综述》,《商情(财经研究) 》,2008年05期
5冯必扬:《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关系探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背景主义模式的分析始于“环境”,如社会结构、制度形式和文化背景等,背景主义范式的主要代表理论包括风险的文化理论、风险的社会扩大理论等。
风险的文化理论认为,风险是基于孕育在社会组织特定形式中的原则而被定义、被感知、被管理的,个体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对什么对象产生畏惧主要是一种文化偏见的产物或者是对特定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支持。文化理论起始于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的《纯净与危险》中讨论文化“污染”的著作,文化污染包括在古代文化中宗教仪式的不纯洁、亵渎、禁忌食品和有风险性的活动。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的基本论点是灾难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状态相互作用,其方式会加强或衰减对风险的感知并塑形风险行为。反过来,行为上的反应造成新的社会或经济后果。放大过程或由一件物理事件(如意外事故)引起,或起因于一场与环境或技术事件、发布、暴露或后果的报道。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强调风险事件的消极作用有时超过了对受害者、财产和环境的直接损害,会产生巨大的间接影响。不利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不仅是由事件的直接生物和物理影响所决定的,而且也由感知风险因子、媒体报道和信号价值所决定的。
(二)风险偏好对决策的影响
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人的风险偏好模式大致存在着以下四类五种模式:(1)单调模式 (Monotony Model):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单调递增型,即决策者对备择方案的偏好程度随着备择方案的风险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一种是单调递减型,即决策者对备择方案的偏好程度随着备择方案的风险水平的增加而降低。(2)单峰模式(One-peak Model) :即决策者既不一味的追寻风险,也不一味的回避风险,而是对具有一定风险水平的备择方案表现为最为偏好,而在最佳风险水平点两侧,随着风险水平增大或减小,决策者对备择方案的喜爱程度也降低。(3)反转模式(Inverted Model):所谓反转是相对于单峰模式而言的,即决策者对某一风险水平点的备择方案最为不喜欢,而在这一风险水平点两侧,随着风险水平的增加或降低,决策者对备择方案的喜爱程度也增加。(4)不可传递模型(Intransitivity):决策者对系列变化的风险水平没有规则的偏好倾向。学者的研究显示,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模式都遵循单峰模式,并且不同的风险来源对决策者的偏好模式没有影响。决策者在面临收益和损失的情况下表现为共同的倾向:即在面临收益的情况下,决策者表现为回避风险;在面临损失的情况下,决策者表现为追寻风险。6
许多研究者认为,决策时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有关。冒险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对风险大小的知觉低于实际风险水平,或者说是对风险不敏感6彭移风等:《中美大学生风险知觉比较研究》,《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4期
(感受阈高)而引起的无意识冒险,这种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acceptable level of risk )也比较高;另一种情况是被试对实际风险有较客观的评价,但由于其偏好风险水平(preferred level of risk)高而有意冒险。7
三、民众对风险的认知特点
学者们对我国民众对风险的认知特点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
(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风险认知越强
根据风险感知的“知识理论”,人们根据其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来判断风险的强度。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应当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也是反映人们认知能力的一种客观指标。
(二)媒体接触越是频繁的人,其风险认知越强
风险的社会扩大理论认为媒体在人们的风险感知中存在重要作用,虽然“扩大”包括放大和衰减两层含义,但是在危机管理不完善、不及时的情况下,媒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放大。因而,与媒体(如电视、报刊、网络等)接触的频率越高,其感知风险的机会也就越大。
(三)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风险认知强
阶层分化也是一个社会制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依赖,社会结构经历的快速的转型,社会不平等十分严重。另外,社会分层后果研究的一般理论也认为一般认为阶层地位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处于社会上层地位的人通常社会政治态度相对保守,而处于社会下层地位的人政治态度则较为激进;处于社会上层的对社会资源分配的态度较为认可,社会下层的人倾向于反对当前的分配格局。
(四)阶层地位高的人风险认知越强
相对于农业劳动者而言,处于社会上层地位的社会管理阶层、专业技术人员等具有更强的风险认知。处于社会中层及中下地位的人相对于社会上层的人而言,风险认知明显偏弱,其中一般办事人员、小业主及自雇者和技术工人的风险认知能力较弱,说明当前中国社的制度分割(城乡分割、阶层分化)对居民的风险认知有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民众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有相当强的风险认知,受教育度越高的人,媒体接触越频繁的人、城市居民及阶层地位较高的人都具有更强的风险认知能力。8
7
8何贵兵:《决策任务特征对风险态度的影响》,《人类工效学》,1996年6月第2期 王甫勤:《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期
范文三:普心--知觉恒常性主要包括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知觉恒常性主要包括() A经验恒常性 B知觉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形状恒常性 答案居然是ABCD,我怎么觉得只有CD是对的呢, 而且题目里居然还有知觉恒常性~~~[s:6] [ 本帖最后由 nvzhan 于 2009-2-5 15:32 编辑 ]
这题是不是印刷错误,,
怀疑标准答案
嗯~赞同~
回复 #1 summertime_2005 的帖子觉得这个题目有点那啥..答案里居然还有知觉恒常性
B 和 CD是内包含的关系A 经验是影响恒常的一个重要因素吧呃 这样的题目 我醉了……
这个谁再探讨一下呀
A答案是凑数的吧 B答案是娱乐大众的 我选CD
考研屋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专业提供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
范文四:风险类型
类型:系统设置篡改-无效的快捷方式:Microsoft Office 2007 控制中心.lnk
描述:系统设置被篡改,通常会导致系统异常。如磁盘打不开、桌面图标无法删除等。 扫描引擎:云安全引擎
说明:此快捷方式所指向的文件不存在,可能是由于程序卸载不彻底导致,或者是木马残留的快捷方式。
分组:快捷方式
处理建议:直接删除
类型:系统设置篡改-无效的快捷方式:淘宝浏览器.lnk
描述:系统设置被篡改,通常会导致系统异常。如磁盘打不开、桌面图标无法删除等。 扫描引擎:云安全引擎
说明:此快捷方式所指向的文件不存在,可能是由于程序卸载不彻底导致,或者是木马残留的快捷方式。
分组:快捷方式
处理建议:直接删除
范文五:会展包括哪些类型?
会展包括哪些类型?
会展搭建公司每个城市都会有许多许多,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展览公司不知道展会到底分哪些类型,今天至简科技小编来跟大家分享下我所知的会展类型。
第一、综合展览会
大型综合展会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经济或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实力。这对政府引导经济发展,工商业了解并跟上发展趋势都很有帮助。大型综合展会在经济发展阶段是必要的。此外,大型综合展览会有良好的展览经济效益和地方经济效益,因此,地方政府、展览公司、展场公司都希望举办大型综合展览会。综合展览会还适合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展出。但是综合展览会的经济效益不如专业展览会。因此这类展览会的发展前景是专业化。一些国家一年举办两届综合展览会,一届是工业品展览会,一届是消费品展览会。还有一些国家将一个综合展览会分割成许多专业展览会,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办。在发达国家,大型综合展览会已基本让位于专业展览会。
第二、贸易展览会
展出者和参观者主体是商人的展览会。或参观这类展览会的目的很多,包括进行市场调研、开拓销售渠道、树立公司和产品形象、提高销售额等,最终的目的是做贸易。贸易展览会的展期多为3~5天,举办日期、地点相对稳定,有规律。一些效益好、名气大的展览会的举办计划往往会排到五年以后,申请参展多需要排队等候。
贸易展览会限制展出者的行业。不对口的公司一般不允许参加展出。展出者可以是行业内的制造商、贸易商、批发商、经销商、代理商以及咨询等有关服务公司。参观者主要是对口的贸易公司人员。大都是经过挑选并经过特殊途径(直接发函,在专业刊物刊登广告等)邀请而来的“目标观众”。他们通过登记入场。公众一般都被排除要外。这类展览会重视观众质量,贸易展览会通常禁止直接销售。
贸易展览会的优势是观众对口,推销成本低,宣传影响大,接近市场等。贸易展览会的成功需要明确的举办目的,有效地计划和科学的管理。从贸易角度看,这类展会最重要。
第三、消费展览会
面对公众消费者开放的。这类展览会多具有地方性质,一般是综合性质,比如理想家庭展览会;也有一些是专业文学事业上的资助者,比如游艇展。展览会通过大众媒体比如电视、电台、新闻报刊吸引观众。观众主要是消费者,需要买门票参观展览会。这类展览会重视观众数量。展出的公司主要是经营消费品的公司,目的有树立已建立完善销售渠道产品已投入市场或将快投入市场,或能从展台直接销售中获利的公司参展。这类展览会对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有较好的效果。有些工厂也参加消费展览会。主要是直接了解市场反映,直接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以便改进产品,设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消费展览会要是中国常被称作展销会。
从理论上讲,有两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展览会都可以称作“国际”展览会。国际展览局在其公约中就是如此规定的。但是,在贸易展览业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标准A:20%以上的展出者来自外国;B:20%以上的以,观众来自外国;C:20%宣传费使用在国外。具备上述标准之一就可称作为“国际展览会”。有此展览会制定了更高的标准。比如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展览会将国际的标准定为30%以上的
国外展出者或25%以上的外国参观者。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使国际贸易的机会大大增加。据统计,在过去的30年里,国际展览会的发展速度比国内展览会快。
与其他方式相比,国际展览会被普遍认为是开拓国外市场最有效、成本效益最低的方式。据调查,在全球市场上一些世界级大公司将50%的营销预算用于展览。国际展览会适合于公司进行市场调查,建立销售渠道。要注意的是参加国际展览会需要更详细的调查研究、需要更长时间的筹备,需要更多的专业展览知识。
第四、地方展览会
地方展览会一般规模不大。特征是以当地观众为主。但是展出者可能是这一地区之外的,甚至是国外的。地方展览会的费用相对较低,但是观众的质量并不一定低。地方展览会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与潜在客户进行直接接触以及与大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人力、财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地方展览会是应考虑的营销手段。在一般情况下,公司中下层管理人员很难放下手头工作赶远路去参观国家展览会或国际展览会。地方展览会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这些人员往往是公司,购货的关键人物。另外,地方展览会也是代理、地区销售人员参加展出的一个好机会。
第五、农业博览会
欧美国家习惯上把农业展览会单独划为一类。农业展览会的历史最长,发展至今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欧美国家常把林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也包括在农业展览会的展出范围里面。展出的内容有种子、牲畜、手工制品(比如草提篮)、化肥、农业机械、农业环境、农业技术等。规模小、层次低的农业展览会有乡间定期举办的种子牲畜交易市场。规模大、层次高的农业展览会有宏大的国际性展览会。大部分农业博览会具有较强的地区性质和特色。
第六、经济活动展览会
内容包括保险、银行、金融、租赁、投资等,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展览会。经济活动展览会是一些家的习惯称呼,这类展览会近几年发展很快,有从地方规模上升为国际规模的趋势。由于第三产业中的保险、租赁等行业的服务对象基本在第一、第二产业里。,因此这类展览会往往被归入相应的常规展览会,而未独立成类。
第七、独家展览会
由单个公司为其产品或服务举办的展览会。单独举办展览的原因有:避开竞争对手,抢先开发市场,不让竞争对手了解自己的新产品和技术,产品市场不大,用户有限,无适合的常规展览会,比如专业不对口、费用太高等。独家展览的好处是公司可以处方选择并决定展览时间、地点和观众等。公司还可以充分发挥设计能力,搞特殊展示效果,而不受常规展览会的规定和限制。作家展览会的费用一般比常规展览会要低。独家展览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展览形式。据统计,英国的独家展览在80年代增长了330%独家展览会大多在旅馆举行。一些大规模、高标准的独家展览会也在展览馆举办。若用户分散,流动展览或巡回展也是选择方案。这类展览会可以与研讨会、报告会、处订货会等结合起来组织。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举办的俐家展览会规模几乎与常规的专业展览会一样大。该公司于1991年在英国国家展览中心举办的展览会吸引了2万名观众。但是一般来说,小公司的独家展览会吸引20~30名用户是很正常的。
独家展览会的成功要点是选择和邀请观众。若无这方面的工作,就不会有质量、数量合适的观众。要选择合适的观众,想出能使他来参加的理由并邀请他。
独家展览会的一种特殊并且常见的形式是常设展厅。除了陈列产品之外,常设展厅里还可以安排操作、测试,可以展示公司历史、发展前景、重大成就等内容。常设展厅可以起到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信息交流、培训职工等功能。
第八、流动展览会
使用飞机、轮船、火车、卡车、拖车、组合房屋等作为展馆,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展出相同内容的展览会。这类展览会规模一般比较小,由一个或数个公司参展。展览时间比较长,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展品、展具轻便,内容比较单纯。
流动展览展示会在国外已存在几个世纪,目前仍然被经常使用。比如百事可乐公司从1988年起,连续几年(每年5月~9月)进行所谓的马拉松展览。他们的目标是让100万名消费者品尝百事可乐。其他大公司比如康柏电脑、埃索石油等也使用这种展览方式。荷兰曾使用一艘1.5万吨的豪华船作为展场。组织了140多家公司参加,先后到中东、远东、北美等地展出。香港海上展览国际有限公司使用一艘豪华轮于1994年组织了一次时间长达151天的海上展览会。该展停靠了地中海沿岸的11个国家的15个港口。展览组织者声称海上展览是一个革命性的展示概念。
流动展览的成功要点是选择停靠点。既要能吸引足够多的观众,还在注意停靠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类展览会的组织者认为,事情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需要及时向人们说明。把许多人吸引到一个地方不容易,但是如果将有关信息送到用户那里,效果就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