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爱因斯坦文集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新闻,完成下题
潘建伟和他的六个世界首次
在短短几年里,中国科大的一个人数不多的研究小组竟然能够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对于高水平论文非常稀缺的中国科学界来说,是极为罕见的。在当今中国,发表一两篇高质量、原创性的论文可能并不稀奇,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科学的前沿牢牢地占据一个立足点乃至制高点,是弥足珍贵的。而这个小组的领军人物潘建伟教授今年才36岁。
第六个“世界首次”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领导的小组成了首次在《自然·物理》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的中国科学家。在这项最新成果中,潘建伟和杨涛、张强等人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该项成果是“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长足进展。”《自然》杂志网站称赞道。“这是为装备量子效应在通讯和计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这种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在将来的某一天使得强大的量子计算机成为可能。”
这是潘建伟小组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取得的第六个“世界首次”。
“他的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不然会感到更强的震撼力。”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介绍说,潘建伟教授进行着最前沿、最具原创性的基础研究,研究每年都有突破,显示出很强的创新能力。
“现在为了对一个500位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因子分解,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将耗时上百亿年,而量子计算机只需大约几分钟。人们一旦拥有了一台量子计算机,目前的密码系统将很快破解,毫无保密性可言!”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陈增兵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
量子信息专家郭光灿院士则指出,量子通信在未来的国家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谁掌握了这个手段,谁就掌握了先机。
不怕输的精神
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的潘建伟,从小却是个爱玩的孩子。他曾对别人说,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他能力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感谢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县城,因为到了初中,才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语文、英语就在那时打下了基础。”潘建伟说。
到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更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教育。“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就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全面发展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很擅于向别人学习,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则不达。“我愿意循序渐进地学习、工作。成功了,当然很高兴;不成功,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着命学。”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一个年轻、成功的团队
2001年起,潘建伟在中国科技大学负责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该实验室现在已经成为筹建中的合肥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技大学很早就比较重视量子信息研究,因为有学校的支持,我们才能够深入做下去。”
潘建伟和他的团队成员都是30岁左右的青年学者,1969年出生的杨涛教授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杨涛教授介绍说:“五个教授虽然学科背景不同,但大家在一起工作很愉快。潘建伟在理论和实验领域都有研究,我的学科是电子学,陈增兵、郁司夏偏重于理论,杜江峰研究核磁共振和量子博弈,我们的知识是互补的,在学科交叉中才有新的生长点。”
在团队里,潘建伟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同事陈增兵教授说,潘建伟很有激情,很会鼓励大家愉快地工作。作为一位领军人物,他的眼光独到,具有前瞻性。
陆朝阳是潘建伟的博士生。在他眼里,潘老师和蔼、亲切,第一次见面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本来没有报他的研究生,和他交谈以后,我就修改了志愿。在这个团队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做科研。”
“我从来不限制他们,关键是激发并培养他们对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些学生都要送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从事一项事业,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潘建伟了解国际量子通信的研究动向,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国外最领先的研究小组学习,潘建伟刚毕业的博士张强现在已经到斯坦福大学深造,陆朝阳也将不久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国外的研究小组都很乐意接纳他的学生。
良好的科研气氛,先进的设备,与国际前沿小组联系紧密,加上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年轻的潘建伟带领着年轻的团队,将我国多粒子纠缠态实验研究带入了国际领先水平。
整体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在未来20年内量子通信会有大规模运用,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都非常重视这一领域。
郭光灿院士说,“在原创性研究领域,第二都是失败!中国人要在科学研究上争第一。从整体上讲,我国量子通信研究处于部分领先,整体发展才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有更多的人多做一些事,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量子信息研究正朝着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量子存储三个方向发展,目前潘建伟正在思考,如何让量子通信的整体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此时,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潘建伟和国外同行进行着量子存储合作研究,因为进行量子通信研究,没有量子存储这个技术基础,研究将无法深入下去。
“我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参与合作研究,是为了学习量子存储技术,在那里可以提高自己,在量子存储研究方面,海德堡大学是世界四个最高技术小组之一。三年的合作研究,我们已经在量子信息存储研究方向上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从明年开始,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国内,以期早日在国内完成量子信息传输技术和存储技术的综合。”潘建伟教授说。
(2006年11月2日《南方周末》,记者姚忆江,有删改)
(1)
下列对本则新闻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
潘建伟小组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取得的第六个“世界首次”是运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研发了量子计算机。
B.
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对一个500位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因子分解将耗时上百亿年。
C.
潘建伟认为做事要有耐心,欲速则不达,对学习和工作应当循序渐进。
D.
潘建伟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国外最领先的研究小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因为从事一项事业,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E.
因为进行量子通信研究,必须有量子存储这个技术基础,所以,潘建伟和国外同行进行着量子存储合作研究。
(2)
文章的标题是《潘建伟和他的六个世界首次》,但在文章里只提到了第六个“世界首次”,其它五次并没有提到,你认为标题和内容是否有出入,为什么?
(3)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可见文学对人的生活和事业具有影响作用,你是否也读过一些让你坚定信念或改变观念的作品?请你谈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阅读答案:
答案:1.AD;
解析:
(1)
A是说法绝对和偷换了概念;D是强加因果
(2)
没有出入,因为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报道,报道侧重点应在潘建伟教授,第六次“世界首次”是他带领的科研小组新近取得的成绩,所以是报道的一个内容,而其他五次是在很早以前就取得的成果,不是报道的重点内容,因而可以省略。
(3)
探究题,自圆其说就可以,评分标准如下:列出相关的作品或语句1分,谈感受4分,说明理由5分。
范文二:爱因斯坦文集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成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的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根源;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阅读答案:
【答案】
1.B
2.B
3.D
【解析】
1.“存在”对应“客观”,没有愿望、价值、善恶对应碰不上“你不可说谎”这一类命题。A项“不充分表达”应为“不表达”; C项“科学家”应加上“追求真理的”这一定语;D项应为“科学家运用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这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理解B。
2.A“推导出”错,另一个特征不是第一个特征推导出的;C应为“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前提”;D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3.文中说“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因此“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错。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范文三:《爱因斯坦文集》有感
《爱因斯坦文集》有感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 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包括人本身的许多方面) 。但在这一点上, 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 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 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 “求真”或者说“追问是” 。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 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 象‘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
那么, 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 他首先承认 “关于事实和关系 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 ,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 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 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 要推出有效, 自然要讲逻辑。 这些隐含的前提是 “伦理公理” , 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 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 是 “经得住经 验的考验的” 。 “伦理公理”的来源是 “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 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 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 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 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 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 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 另外, 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 是我们崇敬的 “人 化之神” ,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 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
爱因斯坦也是 20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从他这封信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大 科学的家世界观、 人生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前途的深情关怀。 他是全人类命 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相信后代会 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对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 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经跟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样,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发达的科 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为太平, 并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我也对今天的 80后、 90后和我们的学生以 及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认为今天的年轻人在很多方面比我们强。 首先, 他们物质 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的条件比我们优越得多,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接受了正规而系统的教育 ; 其 次,他们当中独生子居多,他们比父辈更具备个性和独立性格 ; 现在年轻人智商高,思考问 题更加理性。
范文四:爱因斯坦文集
读《爱因斯坦文集》有感
《词源》中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 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从思维的本质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而爱因斯坦,便是有着这样杰出思维力的巨人。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似乎是上帝宠儿的能力,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爱因斯坦文集》收录了这位伟人零散的书信、文章、讲稿等,让后人得以从中窥得其思想一二,在瞻仰爱因斯坦的同时,能通过思考学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世间最值得开心的事莫过于有几个头脑睿智、心地正直的朋友。如果能够有一两个渊博而睿智的朋友能够时时交谈,不管是否志向相同,那都应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那思想的光芒总是在撞击的瞬间被激发——虽然能够享受思考的乐趣已经很幸福。然而这样的幸福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就算有这样的朋友,他所知晓的也可能只是大千宇宙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书籍——它记录了人们的思想。正如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所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最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不可失去的朋友。”而这些“朋友”,虽然并不能总被生活在浮躁中的我们所时刻想起,但当你需要的时候,你知道,他们会在那里,在氤氲着墨香与超越时空的思想的微光里,安静等待着你的拜访。
《爱因斯坦文集》无疑是一部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一位可以让你思索万千而受益匪浅的良友。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但他的思维不仅仅在物理的严谨世界中熠熠生辉,而是翱翔在更广阔的世界里。
那么,现在就随我翻开这在尘世间闪耀着淡淡光芒的书籍,一起去探索爱因斯坦广博的思维世界。
这部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思索: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其中有极少数我是不太赞同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大部分观点的精辟,更无法否定这部文集的巨大价值。
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的讲话中,爱因斯坦提到在科学庙堂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人,其中有两类人占绝大多数:一类人“所以爱好科学??”;另一类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然而除了这两种,还有少数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而实际上,这少数的人才是天使所宠爱的。那么这群人是为了什么而来到科学庙堂呢?首先,是如叔本华所说,“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而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同时也更为重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象”,而因为对这种“先定的和谐”的渴望,才生出了“无穷的毅力和耐心”。这些话语让我联想到医学。医学是神圣的殿堂,这点毋庸置疑。然而前来“朝圣”的人却并非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就像住在科学庙堂里的人,他们或者是为了治愈病
人的快感、医者的荣耀而来,或者是为了优渥的生活而来。然而这座神圣殿堂真正需要的,是虔诚的信徒——大医精诚。真正的医者,为的是人类的健康与宝贵的生命,为的是医学的长足发展。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前两种医生,却不能缺了最后一种。因为,医乃仁术,少了这仁,不能成其一体。
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中《科学定律和伦理定律》这一节,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象?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那么,科学与伦理是毫不相关的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在其关于相对论的阐述中,爱因斯坦反复强调“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验地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的‘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是否有清晰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这种对客观的尊重与信仰,构成了他在探索世界时评判理论正确与否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实践这种原则的基本方法,便是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在针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批判中,前者显示了较多的作用。作为一个后辈,当面对着前辈权威构建起的宏伟圣殿,发现其已经显示出裂痕的时候,应该持有怎样一种态度?对于普通人,往往选择的是盲目的信从,能做到怀疑的人很少。但是要怎样避免盲目的怀疑呢?首先我们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切理论的正确与否,都应遵守上述对 “客观事实”的尊重与信仰。其次,我们需要具备批判的智慧与承担风险的勇气。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盲目的批判容易将人导向怀疑主义与不可知论的偏执。因此理性的批判便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中必须采取的方法。这一点在爱因斯坦对玻恩量子力学方面的批判展示得尤为明显。正是这种对客观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使得爱因斯坦的世界观闪烁着思辨的迷人光芒,至今仍在科学的星空里熠熠生辉。
《爱因斯坦文集》是一部非比寻常的科学文集,它所包含的不是平凡的枯燥的科学,而是伟大的思维。这只是我第一次浅读的一些感想心得,但是《文集》值得的是更多次的啃读,每一次,都必定会有更多思维碰撞出的火花——那是爱因斯坦这位世纪巨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范文五:爱因斯坦文集
读《爱因斯坦文集》有感
1938年10月在纽约预计于第二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工地上,把一些纪念品装在一只坚固的金属盒里,埋在地下,准备等到5000年后(即6939年)让后代子孙把它掘出来打开。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该信的内容如下: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器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词源》中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 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从思维的本质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而爱因斯坦,便是有着这样杰出思维力的巨人。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似乎是上帝宠儿的能力,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爱因斯坦文集》收录了这位伟人零散的书信、文章、讲稿等,让后人得以从中窥得其思想一二,在瞻仰爱因斯坦的同时,能通过思考学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世间最值得开心的事莫过于有几个头脑睿智、心地正直的朋友。如果能够有一两个渊博而睿智的朋友能够时时交谈,不管是否志向相同,那都应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那思想的光芒总是在撞击的瞬间被激发——虽然能够享受思考的乐趣已经很幸福。然而这样的幸福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就算有这样的朋友,他所知晓的也可能只是大千宇宙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书籍——它记录了人们的思想。正如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所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最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不可失去的朋友。”而这些“朋友”,虽然并不能总被生活在浮躁中的我们所时刻想起,但当你需要的时候,你知道,他们会在那里,在氤氲着墨香与超越时空的思想的微光里,安静等待着你的拜访。
《爱因斯坦文集》无疑是一部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一位可以让你思索万千而受益匪浅的良友。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但他的思维不仅仅在物理的严谨世界中熠熠生辉,而是翱翔在更广阔的世界里。
《爱因斯坦文集》是一部非比寻常的科学文集,它所包含的不是平凡的枯燥的科学,而是伟大的思维。这只是我第一次浅读的一些感想心得,但是《文集》值得的是更多次的啃读,每一次,都必定会有更多思维碰撞出的火花——那是爱因斯坦这位世纪巨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爱因斯坦文集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