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恩格尔曼的三棱镜实验(共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恩格尔曼的三棱镜实验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
实验目的
1、 进一步掌握分光计的调整技术,学习用分光计观察棱镜光谱
2、 学习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玻璃材料的折射率
3、 测定三棱镜的色散曲线. 求出色散的经验公式
实验原理
如图一所示,光线LD经AB面折射后进入三棱镜,再经AC面折射沿ER方向出射。入射光LD与出射光ER之间的
1
夹角δ称为偏向角。
δ的大小随入射角而改变。
可以证明:当时,偏向角δ具有极小值,用表示。此时,光线DE与三棱镜底边BC平行,入射光与出射光的光路对称,棱镜的折射率n,棱镜角A和最小偏向角有如下关系:
(1)
用分光计测出A和
率。 的值,就可由(1)式求得棱镜材料的折射
由于物质的折射率n是波长的函数,即。由(1)式看出,当含有不同波长的复色光经三棱镜后,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因而具有不同的最小偏向角,在出射光方向将看到不同颜色的彩带,即色散现象。折射率n与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色散曲线。称为色散率,用以描述介质的色散特性。当波长增加时,折射率和色散率都减少的色散称为正常色散,正常色散的描述由柯西于1836年首先提出,称柯西方程,即:
(2)
这是一个经验公式,式中A、B、C为常数,决定于所研究的介质特性。对于每一种物质,这些常数都必须由实验来确定,方法是:测出三个已知波长的n值,代入(2)式,解三元一次联立方程式即可求解A、B、C的数值;或者是测量多种不同波长所对应的n值,用二元线性回归法求A、
2
B、C的数值。
当波长间隔不太大时,(2)式只须取前两项就够了,即:
(3)
此时,只须求出两个已知波长的n值,或者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就可求出A和B的值。
由(3)式可以求得色散率:
(4)
它反映了棱镜的色散光谱是非匀排的。
不同介质具有不同的色散曲线。色散在不同的光学仪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如照相机、显微镜等的镜头要求色散小,以减小色差;而摄谱仪、单色仪等仪器则要求棱镜的色散要大,以使各种波长的光分得较开,以提高仪器的分辨本领。
实验内容
1.调节好分光计待用。
2.测出三棱镜顶角。
3.用高压汞灯做光源,测量10条谱线的最小偏向角,操作光路如图
二所示。
(1) 三棱镜的放置位置如图2所示,注意应使入射平行光尽可能多的照射到棱镜的折射面上。转动望远镜和棱镜台,直到望远镜和平行光管二光轴对称于棱镜的底边,如位置T1。此时可从望远镜中看
3
到汞灯的光谱线,即不同颜色的狭缝像。
(2) 松开载物台转轴固定螺钉,转动棱镜台,使待测谱线向入
射光方向移动,此时偏向角减小。转动望远镜跟踪谱线,直到当棱镜台转到某一位置时,谱线开始向相反方向回转,即偏向角开始增大。这个转折点即为该谱线的最小偏向角位置。
(3) 反复转动棱镜台和望远镜,找到待测谱线开始反向回转的
确切位置。拧紧望远镜旋转支架,固定望远镜,旋转度盘望远镜微动螺钉微调望远镜,使分划板竖直线对准待测谱线的中间且无视差。记下两个窗口的读数和。
(4) 旋转棱镜台和望远镜至位置T2。用相同方法找到该谱线的
最小偏向角位置。记下两窗口读数和。此时,望远镜所转过的角度即为最小偏向角的两倍。每条谱线测量三次,实验记录见表格1
4.在坐标纸上作
曲线。(参见附录1汞灯的可见光谱图)
篇2
4
实 验 报 告
实验题目: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
系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业:物 理 学 班级:2010 级物理学班 姓名:张 凤 兴
学号:2 0 1 0 0 5 1 0 3 5 老师:冉 老 师 时间:2012年3月29日
目 录
一 实验名
称………………………………………………………………………………..3
二 实验目
的………………………………………………………………………………..3
三 实验器
材………………………………………………………………………………..3
5
四 实验原
理………………………………………………………………………………..3
五 实验步
骤………………………………………………………………………………..4
六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
理……………………………………………………………..5
七 误差分
析………………………………………………………………………………..6
八 参考文
献………………………………………………………………………………..6
一 实验名称:菲涅尔双棱镜干涉
二 实验目的:(1) 观察双棱镜干涉现象,测量钠光的波长。
(2) 学习和巩固光路的同轴调整。
三 实验器材:钠灯,透镜L1(f=500mm),二维架,可调狭缝,双棱镜, 测微目镜架,测微目镜,二维平移底座,三维平移底座,升降调节座。
四 实验原理:双棱镜干涉实验与双缝实验、双面镜实验等
6
一样,都为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起过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测量光波波长的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双棱镜干涉是光的分波阵面干涉现象,由S 发出的单色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成两列,相当于从两个虚光源S1 和S2 射出的两束相干光。这两束光在重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在该区域内放置的测微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根据光的干涉理论能够得出相邻两明(暗)条纹间的距离为?χ=λ,即可有λ=Δχ其中d 为两个虚
d
L
L
d
光源的距离,用共轭法来测,即d= 12;L为虚光源到接收屏之间的距离,在该实验中我们测的是狭缝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Δχ 很小, 由测微目镜测量。
五 实验步骤: (1) 仪器调节
? 粗调将缝的位置放好,调至坚直,根据缝的位置来调节其他元件的左右和高低位置,使各元件中心大致等高。? 细调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用共轭法进行调节。使得狭缝到测微目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四倍焦距,这样通过移动透镜能够在测微目镜处找到两次成像。首先将双棱镜拿掉,此时狭缝为物,
7
将放大像缩小像中心调至等高,然后使测微目镜能够接收到两次成像,最后放入双棱镜,调双棱镜的左右位置,使得两虚光源成像亮度相同,则细调完成。各元件中心基本达到同轴。
(2) 观察调节干涉条纹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视场不可太亮,缝不可太宽,同时双棱镜棱脊与狭缝应严格平行。取下透镜,为方便调节可先将测微目镜移至近处,待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后再将测微目镜移到满足大于透镜四倍焦距的位置。
(3) 随着L 的增加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规律。 (4) 测量
? 测量条纹间距Δχ
? 用共轭法测量两虚光源S1 和S2 的距离d ? 测量狭缝到测微目镜叉丝的距离L
六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测干涉条纹(单位:mm)
平均值?χ=0.4498
8
范文二:恩格尔曼A组实验分析
叶绿体 光照
? ?
A ?
C B ?
D
氧气
?
好氧菌
A:有光有叶绿体 B:有光无叶绿体
C:有叶绿体无光 D:无叶绿体无光
AB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AC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但英根豪斯已经证明了,无需恩格尔曼证明 用好氧菌表示是否光合作用很巧妙,但所有这种间接的方法都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人会找茬,说是?通路即叶绿体本身很美味吸引了好氧菌的聚集。
分析变量,直接考虑排除?通路的话,即排除“叶绿体引起好氧菌聚集”,则叶绿体应该是自变量,好氧菌是因变量。则用CD对照看似可以排除此问题。
但是,忽略了一点,有人会说,好氧菌在有氧条件下更喜欢叶绿体,无氧都会死,再美味也没有用,所以有可能AB都有氧气,好氧菌在有氧条件下聚集在叶绿体上。这其实是我们上一步的设计漏了一个条件:即不仅要单变量,而且其它的条件要最适~所以最好的对照应该是在有氧条件下,用C和D对照。
很明显,我们上面并没有考虑有人怀疑光照对好氧菌的分部有影响的,因为我们将AB对照时光照并未作为自变量出现,故无需考虑光照对好氧菌的影响。
有大部分同学在回答的时候,会说AC对照可以排除叶绿体美味的影响。咋一看是很有道理:若叶绿体美味的话,C就应该能吸引到好氧菌,但实际没有,而是有氧气的A吸引到了,表明氧气是吸引力的来源。但其实C处没氧气,可能是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有条件去选择叶绿体的美味,并未证明?通路的存在。考虑到光照已知,AC对照其实无非是构建了一个大家都有叶绿体,一个有氧气和一个没氧气的对照,能够说明什么呢,能够说明氧气是否是好氧菌聚集的必要条件,就算说明了氧气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证明了???通路的存在,但???通路存在是已知的,我们要证明的是?通路存在。并不能因为?通路存在,就说叶绿体一定会通过??影响好氧菌,一定要直接排除?。
范文三:48.恩格尔曼实验设
高中生物重要语句归纳(二)
必修课本第一册
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生殖过程保证了种族的延续。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48(恩格尔曼实验设计的优点:?实验材料选用得好:水绵:叶绿体带状、细长,而且螺旋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分析研究。?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处并且是在没有空气的环境里,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确保实验能正常进行,?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准确地判断水绵延中释放氧气的部位。?进行黑暗和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49(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内囊状结构的薄膜上。条件:光、叶绿体和有关酶。暗反应:场所:叶绿体的基质中。条件:二氧化碳、酶、NADPH、ATP。
50(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51(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少于原生质层;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应用:?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渗透失水或吸水;?测定细胞液的等渗溶液;?鉴定细胞的死活。
52(植物的矿质元素:除C、H、0以外植物吸收的元素。矿质元素不一定是植物所必需的,如缺乏某种矿质元素,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表现出专一的缺乏症的,则该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如N、P、K等。
53(植物体内含有的元素有60多种,含有的不一定是必需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4种,其中N、S、P、K、Ca、Mg是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Ni是微量元素 54(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矿质元素进入植物体内随水分进入导管,并且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有些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K),容易转移,能够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有些形成稳定的化合物(N、P、Mg),这些化合物分解后释放出来又可以转移到其他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有些矿质元素(Ca、Fe)形成了难溶化合物,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
凡是缺乏不能移动的矿质元素,其缺乏症表现在嫩叶;凡是缺乏能移动的矿质元素,其缺乏症首先表现在老叶。能移动的矿质元素一般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即向生长旺盛聚集。 55(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56(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1)糖类代谢:食物中绝大部分糖类是淀粉,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可以被吸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其中需要唾液淀粉酶,胰、肠淀粉酶,胰、肠麦芽糖酶,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可在口腔,其余绝大部位是在小肠被消化吸收的,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
葡萄糖进行血液后?一部分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散失,一部分合成ATP,供生命活动利用;?血糖除供细胞氧化分解外,多余的部分可在肝脏和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元而储存起来,肝糖元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80--120mg/DL),肌糖元供给肌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除上述变化外,如还有
多余的葡萄糖,可以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2)脂类代谢:食物中的脂类主要是脂肪(甘油三酯),经过消化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和脂肪酸,需胆汁的乳化作用形成脂肪微粒(物理性消化),脂肪微粒再在胰肠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的消化部位是小肠,在部分脂类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小部分进入毛细血管。吸收到体内甘油和脂肪酸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以后的变化是:?以脂肪形式贮存 ?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后被氧化分解或转变成糖元等。
(3)蛋白质代谢:食物的蛋白质在人和动物体的消化道中被分解成氨基酸后,被吸收。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需要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再需肠肽酶作多肽分解成氨基酸。胃可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主要消化部位是小肠,吸收部位也是小肠,进行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
氨基酸吸收后有以下四种变化:?直接用于合成各种组织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动蛋白等;?有些细胞合成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特殊蛋白质。如肝细胞能够合成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内分泌细胞合成蛋白质类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等;?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如肝细胞内有一种谷丙转氨酶(GPT)能将谷氨酸和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和另一种酮酸,GPT在肝细胞内含量最高,肝脏有病,这种酶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医药上作为诊断肝炎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成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其中氨基可以转变成尿素而排出体外(氨基形成尿素是在肝脏内完成,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也可通过皮肤的汗腺形成汗液排出);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
肝脏的功能:?分泌胆汁,乳化脂肪;?解毒功能,可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如将脱氨基作用生成的含氮部分转变成尿素);?储存养料,合成肝糖元;?合成血浆蛋白,转化氨基酸,储存蛋白质。
57(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在同一细胞内,三大代谢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时才可能大量转化成脂类,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相互制约
58(人每天要补充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因:?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储存。?每天蛋白质需要更新。?蛋白质不能全部由其它物质转变。
59(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全过程分三个步骤:
(1)一个葡萄糖分子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2)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内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释放少量的能量,场所为线粒体。
(3)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氧气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阶段也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各步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在生物体内1mol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千焦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成散失了。
60(无氧呼吸全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与有氧呼吸相同;第二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丙酮酸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另一种是丙酮酸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6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6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6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64(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导致细胞的体积增大 65(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横向运输,使植物体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比背光一侧分布少,因此向光的一面生长慢,背光一侧生长快,表现出向光性。 66(植物根向地性、茎背地性的解释:重力也能改变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使植物体向地的一面分布多背地一面分布少,因为根对生长素敏感,因此根的向地面生长慢,背地面生长快,因而根表现出向地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因此茎的向地面生长快,背地面生长慢,因而茎表现出背地性。
67(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解释: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68(植物的顶端优势能说明植物生长素的双重性,根的向地性能说明植物生长素的双重性。向光性和茎的背地性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只能说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69(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70(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71(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由垂体产生,作用主要是促进生长。有关病症: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产生,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由垂体产生,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由甲状腺产生,作用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产热);促进幼小动物的个体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脑)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病症: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不足、地方性甲状腺肿。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由胰岛B细胞产生,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有关病症: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蛋白质,由胰岛A细胞产生,作用是:促进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雄激素:一种脂类化合物,主要由睾丸产生,作用是: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精子)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雌激素:一种脂类化合物,主要由卵巢产生,作用是: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卵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激发并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第二性征的表现完全由性激素决定,公鸡可不可以表现出母鸡的第二性征。
?孕激素(属于性激素):一种脂类化合物,由卵巢产生,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范文四:恩格尔曼
恩格尔曼
简历
Theodor Wilhelm Engelmann(1809~1884)德国人,植物学家,生理学家,微生物学家,博物学家于1882年测定了不同色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根据某更靠谱些的百科,他观察水绵的设备是卡尔蔡司老爷爷给设计制造的
恩格尔曼实验
(1).1880年,他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
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
恩格尔曼的实验
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从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他在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分是叶绿体后,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三棱
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从而证明叶绿体中色素吸收红光、蓝紫光,用于光合、放出氧气。 巧妙之处
材料:水绵----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
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环境:没有空气----排除了氧气的干扰
黑暗环境中----排除了光的干扰
对比实验:极细的光束----使叶绿体上可分为有光和无光部位形成对照实验 还可使叶绿体上分为光多和光少的部位形成对比实验
临时装片要重新暴露在光下----反过来再一次验证实验结论
范文五:实验颤藻和水绵的比较观察
实验3.2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一、设计思路
本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知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采用先实验,后讲解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地球上的另一细胞类型,即原核细胞。在比较水绵和颤藻的细胞结构特点后,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出水绵所代表的真核细胞和颤藻所代表的原核细胞的区别。最后,教师介绍支原体和衣原体,使学生了解到原核细胞虽然结构简单,但与人类的健康关系密切,可以引起不少疾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规范制作颤藻和水绵的临时装片,学会用引流法进行染色。
(2)学会在显微镜下比较颤藻和水绵的结构。
(3)能说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关注鉴别真核细胞核原核细胞的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原核细胞与人类关系密切,可以引起不少疾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颤藻和水绵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2、难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内容
1、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图片,引 课 出真核细胞。 回忆真核细胞的从图片导入,激堂 2、展示原核生物的图片,引出原核细胞。 结构 发学生的兴趣。 导 3、那原核细胞跟真核细胞相比有什么不
入 同呢,
颤 1、实验材料:用图文介绍颤藻和水绵的 藻 生活环境。 和 (1)水绵: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 水 流等地方。
绵 (2)颤藻:喜欢生活在潮湿、含有有机 细 物质的污水环境中。 胞 2、制备颤藻和水绵装片并观察 的 (1)在同一张载玻片的左边和右边分别先听教师讲解实通过学生的动手比 制作水绵、颤藻的装片。 验步骤,然后再自操作,培养他们较 (2)在低倍镜下找到并列在一起的颤藻己动手实验 的观察能力和实观 和水绵后再进行观察。 验操作能力。 察 (3)比较颤藻和水绵的大小、色素颜色。
做好记录。
3、染色和比较观察
(1)引流:在装片的盖玻片一侧滴加碘
酒,在对侧用吸水纸引流。
(2)在高倍镜下观察,比较颤藻和水绵
细胞内有无染色较深、形态固定的结构,
并做好记录。
真 1、请同学根据实验结果比较原核细胞和 培养学生的比较核 真核细胞。 归纳能力和语言细 积极发言 表达能力。 胞 2、教师评价后,补充完善,列表比较。 核 (1)真核细胞:直径:10-50um,有各种 和 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原 称为真核生物,例如:原生生物、真菌、认真听讲 加深学生对原核核 植物、动物和人。 细胞和真核细胞细 (2)原核细胞:直径:1-10um,结构简 的理解
胞 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除了 的 细胞器外,没有其他细胞器。 比 (3)提出问题: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有无成形的细胞使学生了解到原较 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核 核细胞虽然结构
(4)简单介绍由支原体和衣原体引起的简单,但与人类
人类疾病。 的健康关系密
切,可以引起不
少疾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恩格尔曼的三棱镜实验(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