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种群数量的调节
世界上的生物种群大多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方面,许多物理的和生物的
因素都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另一方面,种群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调节而使种群保持平衡。
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
就小。又如,在密度大的种群中竞争强度比较大,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较大,反之就较小。有些因素虽对
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气候因素就是这样,刮风、下雨、降雪、气温都会对
种群的数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也是无关的,这类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无
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而起着控制种群
数量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和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当种群数量的增长超过环境的负载
能力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使死亡率增加,而把种群数量压到满载量以下。当种群数量在
负载能力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作用减弱,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现举几例说明这种反馈调节。
(1)食物 旅鼠(Lemmas)过多时,它们在草原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
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
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图19-12)。
(2)生殖力 生殖力也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多,高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
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这个效果也可能是由于密度高时食物缺少或
某些其他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3)抑制物的分泌 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
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
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
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 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
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的变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总
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
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
连年干旱常同时伴随虫灾。
物理因素等非密度制约因素虽然没有反馈作用,但它们的作用可以为密度制约因素所调节,即可以通
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机制来调节的。当某些物理因素发生巨大变化(如大旱、大寒)或因人的活动(如使用
杀虫剂)而使种群死亡率增加,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时,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因素就不再起控制作用,因而
出生率就得以上升,而种群数量很快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和影响数量变动的因素,特别是种群数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有可能制
定控制种群数量的措施,对种群数量变动进行预测预报,为生产服务(如制定防治害虫的规划,对害虫、害兽发生的测报,以及决定狩猎与采伐的合理度等)。
范文二:种群数量的调节.doc
种群数量的调节
世界上的生物种群大多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方面,许多物理的和生物的因素都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另一方面,种群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调节而使种群保持平衡。
1(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就小。又如,在密度大的种群中竞争强度比较大,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较大,反之就较小。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气候因素就是这样,刮风、下雨、降雪、气温都会对种群的数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也是无关的,这类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2(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
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和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当种群数量的增长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使死亡率增加,而把种群数量压到满载量以下。当种群数量在负载能力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作用减弱,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现举几例说明这种反馈调节。
(1)食物 旅鼠(Lemmas)过多时,它们在草原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图19-12)。
(2)生殖力 生殖力也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多,高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这个效果也可能是由于密度高时食物缺少或某些其他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3)抑制物的分泌 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 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3(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
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的变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
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常同时伴随虫灾。 物理因素等非密度制约因素虽然没有反馈作用,但它们的作用可以为密度制约因素所调节,即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机制来调节的。当某些物理因素发生巨大变化(如大旱、大寒)或因人的活动(如使用杀虫剂)而使种群死亡率增加,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时,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因素就不再起控制作用,因而出生率就得以上升,而种群数量很快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和影响数量变动的因素,特别是种群数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有可能制定控制种群数量的措施,对种群数量变动进行预测预报,为生产服务(如制定防治害虫的规划,对害虫、害兽发生的测报,以及决定狩猎与采伐的合理度等)。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教出版社
范文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第四章 种群
第三节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温素珍(龙湾区永强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3(能力目标: 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 “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回顾复习 提问: 学生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
(1)种群数量是如何增长的, 导学生自主学习
(2)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有什么不同,
新课导入 资料:20世纪出,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学生讨论,充分
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陈述自己的观通过提问,引出
况如下表。 点。 课题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驼鹿种群数量 200 300 1000 2000 2500 3000
学会用数学语言年份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来表示生物学中驼鹿种群数量 400 170 600 500 600
的许多现象和规问题:
律。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从1915年到1960年
从多因素思考种的消长情况。
群数量的变化, (2)该种群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3)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不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在K值
呢,
一、种群的1(多媒体展示 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到在生物学非周期波学生绘制的驼鹿种群的数量波动的坐标曲线图 针对这些问题中有许多现象和动和周期2(提问: 讨论并回答。 规律可以用数学性波动 (1)什么是种群数量波动, 学生看图说出语言来表示。
(2)种群数量波动有哪些类型,产生数量波动的原种群波动的类
因是什么, 型:非周期性波通过问题展现,
3(多媒体展示 动和周期性波学生学会自主学
欧洲灰鷺种群的数量波动 动。 习
旅鼠种群的数量波动 学生看图说出
4(提问: 波动的类型及
(3)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的曲线有什么区两种曲线有什
别,尝试自己画图 么不同?
小结: 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食物、水和空
间是影响生物多少和增长率的限制因素。自然界中多
数生物种群都已达到稳定期,总体上看,许多种群的
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而是波动或变动。也就是说
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
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
动。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学生讨论并回引出种群数量的
(1)什么是种群平衡密度, 答 调节因素
(2)为什么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种群平衡密度波动,
教师简略说明种群平衡密度:是指种群在生物群落
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
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
度。
二、种群数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学生阅读课文。 通过具体实例,量的外源(1)举例说出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说出实例并说加深对种群数量性调节因(2)为什么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明理由 的外源性因素的素 理解。
明确种群波动的
原因。
小结: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有气候、食物、
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可以利用生物间的寄生和捕食
关系,用于生物防治,取得了成功。如我国用七星瓢
虫防治蚜虫和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等。
三、种群数提问: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哪些因素,请举例学生思考:还有引导学生明确说量的内源说明 哪些因素制约什么是内源性调性调节因着种群数量的节因素 素 变化,
学生讨论。
小结:内源性调节是指通过种内竞争、种群行为、内学生讨论教材巩固本节知识
分泌和遗传机制等因素所进行的种群数量调节。 中的简答题
总结:出示本章的问题要点 小组合作,全章把握学习方法要
(1)种群有什么特征, 复习 旨。
(2)种群数量如何增长,
(3)种群数量如何波动,为什么会波动 ?
七、板书设计
概念
种群数量波动 范围 非周期性波动
类型
周期性波动
外源性调节因素
原因
内源性调节因素
八、作业设计
范文四: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基本要求 1. 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2. 说出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发展要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 5课时)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课时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2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难点是种群的存活曲线。①通过种群 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说明种群的概念。②通过具体生 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 曲线等特征的教学。③通过用黑白子或者大小相同的黄豆红豆模拟标志重捕法,分析如何准 确地估算种群密度。④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 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除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 作外,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草履虫、绿眼虫、衣藻代替酵母菌进行探究,可以降低 实验难度。这个探究活动可以扩展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项目。
范文五: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3.能力目标: 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 “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回顾复习提问:
(1)种群数量是如何增长的?
(2)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资料:20世纪出,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191519171921192519281930
驼鹿种群数量2003001000200025003000
年份19341943194719501960
驼鹿种群数量400170600500600
问题: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从1915年到1960年的消长情况。
(2)该种群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3)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不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在k 值呢?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引出课题
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生物学中的许多现象和规律。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性波动1.多媒体展示
学生绘制的驼鹿种群的数量波动的坐标曲线图
2.提问:
(1)什么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有哪些类型?产生数量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3.多媒体展示
欧洲灰鷺种群的数量波动
旅鼠种群的数量波动
4.提问:
(3)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的曲线有什么区别?尝试自己画图学生阅读课文,针对这些问题讨论并回答。
学生看图说出种群波动的类型: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学生看图说出波动的类型及两种曲线有什么不同? 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通过问题展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小结: 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食物、水和空间是影响生物多少和增长率的限制因素。自然界中多数生物种群都已达到稳定期,总体上看,许多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而是波动或变动。也就是说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什么是种群平衡密度?
(2)为什么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种群平衡密度波动?
教师简略说明种群平衡密度:是指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度。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出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2)为什么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种群波动的原因。
总结:出示本章的问题要点
(1)种群有什么特征?
(2)种群数量如何增长?
(3)种群数量如何波动?为什么会波动 ?小组合作,全章复习把握学习方法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