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们正在带给孩子什么
我们正在带给孩子什么
太多不应该的应该,太多不必的必须,经常的远离自我内心,出自于恐惧这个源发心理的那么多的原则,制度,政策,关系往来;对人,对事,对环境,对所有现象的反应,无一不表明很多人是在怎样地创造并受困于种种负面的状况中:远离自我心灵世界,压抑,愤懑,委屈,不满,嫉妒,冷漠,麻木,贪婪,急躁,空虚,自卑,傲慢…
大人们在这个人间世界,用各自的更多负面的心智感受不知不觉逐渐创造出这样的精神互动环境,却没意识到或不承认这个因缘规则。
我们对下一代寄予了本能的厚望和祝福,希望他们成长顺利,生活工作家庭美满如意——实现上一辈人所没能获得的幸福(幸福成功:多数人以物质金钱为标准)。所以,
在这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无可选择地,带着大半生仍迷茫困苦但又自认为正确或大家都认为合理的经验道理,大人们(父母,教师及全社会每个人)开始了对下一代的教育——教授知识技能给孩子和抚养护育孩子。
但,在孩子成长路上,我们这些辛劳的爸妈们却不断遭受到事与愿违的伤心。
是为什么?
给予负面消极的,则收获负面消极的;给予正面积极的,就得到正面积极的。
严重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或者,更糟的是,以为可以人为的用自以为是的经验道理来强制性教育孩子的心灵——灵性
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实:从孩子来到我们的世界那时起,我们就把他/她理所当然地在心里划归成“我的”。因此,大人们几乎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感受了,即便想到,也只是习惯性地站在“我的”——一个仍不懂如何好好爱自己爱他人的大人的——角度而非孩子的立场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大人们“乐此不疲”地,又为自己的喜怒掌控拉来个更强势的主人:孩子的一切言行和事情如学习及每件事的结果甚至过程。
“那娃又欺负我。”“没出息。他打你,你不会煽他两哈。”
“哭啥呢,给我闭住嘴!还哭!闭住!”
“你想!你能想出个花儿来!就你能!能咋末给我考个100分回来?”
“爸,得是2012年世界末日就到咧?”“管秋它啥。你先给我把高考考咧着。” “你懂个屁!再犟!嗯…抽给你两下子。”
“妈妈,看,喷泉耶!”“哦,你妈当喔是个自来水管子呢。再不要瓜咧,末见过个啥!” “考不上大学,你还有啥出路?你把我能活活愁死!”
“我们单位别人家的小孩都那么聪明考上了北大清华,你要努力,给妈争口气,不然,妈以后抬不起头了!”
“这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你要加油啊!”
“咋可能?要文凭没文凭,要长相没长相,要经验没经验,赶紧撤,不要糟蹋行情咧。” “他学习不好,别跟他来往。”
为了孩子的身体建康美好提供必要的养分,大人们尽心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而到目前我们有多少建康食品给孩子呢)。
为了孩子的心灵纯净安适,大人们曾经,现在,以后,给予了/将要给予孩子些什么样的养分呢?
你有什么,才能给出什么。
你若绽露明朗的笑颜,孩子会获得轻松愉快;你若表现十足的信心,孩子从小就不知畏缩;你若对每个人真诚宽容,孩子会欣然安然于世界各地;你若常常感恩,孩子将因知恩而收获意想不到的财富和幸福!
而在此人间,当所有的大人们时时事事制造紧张担忧竞争分裂,我们的孩子,将从何时何处感受安全和谐?
再优质的种子,土壤环境污染贫瘠了,又怎么指望丰硕的果实?
穷,则变。令人欣慰的是,可以看到我们的更年轻的一代,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满怀爱,热情,创新,互相帮助,越来越多的生命灵性的跃动---悦动,令人炫目的激荡华彩! 诚愿更多生命的灵性光明华耀人间!
因为,爱,喜悦,自由,光明,宽容,信任,创造,本就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灵性原生态。
处处借花献诸佛吧!
范文二:地震中的孩子,他们带给我们什么?
地震中的孩子,他们带给我们什么,
http://www.sun0769.com 2008-05-31 18:11:32 东莞阳光网
林浩
林浩才9岁,一笑还会露出小豁牙,他是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渔子溪小学的二年级学生,是救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在救人时有一种小大人式的镇静,问及他当时的想法,他只是稚气地大声宣告:“我是班长。”
林浩的班级有31名学生,地震发生后,只有10名左右的学生逃生,而其中的两名学生是林浩救出的:“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后来,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他又爬了回去,把昏倒的女同学背出去了。
“我把她背出去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她交给她妈妈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又把另外一个男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因为救同学,林浩头部被砸破,手臂严重拉伤,但他看上去一点都不在乎,还镇定地说:“我背得动他们,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有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
小郎铮“六一”儿童节到了,这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个孩子的节日。生活在幸福时光里的我们,这又是怎样一个不平常的节日,在过去的19天里,那些原本应该快乐迎接自己节日的孩子,在地震中又带给了我们什么,
3岁的小郎铮被救出时艰难地举起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向解放军叔叔“敬礼”;幼儿园小朋友任思雨双腿被卡鲜血直流,仍唱起《两只老虎》来安慰救援人员??一直被“稚嫩”形容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这些成人诠释着,什么是坚韧,什么是乐观,什么是从容,什么是刚毅??
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满脸是血的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同时也带给无数人战胜地震的信心和力量。
5月20日,3岁的郎铮对照顾他的解放军某部的医护人员说:“我也要当警察,和爸爸一起去救叔叔阿姨”。
宋欣宜
,月,,日上午,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在运送途中,小女孩的思维非常清晰,她告诉记者她已经三岁了,叫宋欣宜,并清楚地用词语说出姓名中的每一个字。
范文三:数学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些什么
数学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些什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尝试、实践、总结、反思式的行动研究方式成为各校进行教研活动的主导模式之一。多次参与同课异构活动,带给我很多教育教学的启迪与感触,同时也伴随着活动的深入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如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与内容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估测与分析、课堂上的知识的有效拓展与能力提升??在同课异构的课堂上,在各个教学环节展开中,我时而沉浸于课堂上的精彩,更多地则是因课堂活动的开展而思索课堂后教师的意图,我喜欢琢磨表面背后的”实质”与透视课堂背后属于每一个教师的”灵魂”,也因此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累积、沉淀之后,我将自己的思绪定格于对一个问题的思索:数学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些什么,
一、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孰轻孰重,
案例一:《角的度量》
片段一
师:(多媒体演示:两个大小接近的角)哪个角大呢,
生1:角1大
生2:角2大
师:看来仅仅靠观察是不够的,能不能用活动角来比一比呢,比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顶点要对齐,边也要对齐。
师:”对齐”在数学上叫”重合”。大家发现角1比角2大,大多少呢,能不能像量线段一样,找一个单位量一量呢,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选择合适的工具量一量。
片段二
学生利用纸条做成的10。角(操作中师生共同命名为”小角”)量角,并展示后。
师:角1用3个小角拼成,角2用4个小角拼成,大一个小角。拼时有什么感觉,
生:特别费劲。
师:为什么呢,
生:想让小角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边也要对齐。
师:有什么希望吗,
生:如果小角能多一些就好了
师多媒体演示。
片段三
师:(用由18个小角拼成的半圆形,即量角器的雏形)量角(不是整十度的角),有几个小角,
生:2个多一些。
师:再把小角分的小一些,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这18个小角分成了多少份,
生:180份。
认识1度的角。
案例二:《角的度量》
片段一
师:(教师板书课题后)会画角吗,
生:会。
学生板演画角
师:(两个大小不同的角)比一比,哪个角大,
生:角1。
师:大多少呢,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
片段二
师: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讲给同桌听。
生:有度数。
师:哦,你说出了角的计量单位”度”。
生:有线。
生:大的数字是正的,小的数字是反的。
师:量角器上有两圈数,外圈和内圈,读出内圈上的所有数,再
从起点开始,读出外圈上的所有数,这两圈数有什么不同,
生:相反。内圈是从右向左,外圈是从左向右。
生:外圈有短线,内圈没有。
师:十个十个地数过去,量角器上分成了几个这样的小份呢,
生:180份。
认识1度的角。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两位教师有着对教材的不同处理,但不同的处理反应出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与对学生思维特点的把握的体现。
“成绩与能力,技能与思想,水火难容,”这是我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后产生的第一个思考。应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终级评定,而且在一些地区应试愈演愈烈,于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成为一些教师的终极目标。 “多快好省、灌输训练”下,孩子们成了掌握技能的训练机,题海战术再度成为数学教学推崇的成绩提升器,甚至还有教师考前猜题押宝??面对这样的教学现象,我们不禁担忧:数学课终究能给孩子留下些什么,屡做屡错、屡错屡改,这便是一些地方数学课堂师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因此,即便是在一些优秀的教师的课堂上,也将这种应试下的技能训练折射的淋漓尽致。
两个案例最终都进入了对1?角的认识环节。案例一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体验了因量角的需要而产生量角器的过程;案例二中,教师则将量角器作为一种现成的工具,因为要量角所以要认识量角器,带领孩子们研究点、研究边、研究刻度、研究线。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孩子们在运用量角器量角时,哪种教学方式下
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我想这个结果是不得而知的。案例一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原理、形成类比,从自创的工具逐步导向规范的工具,案例二则是直接将冷冰冰的工具置于学生面前,生硬的理解与记忆,两个案例中的孩子们都在体验,但不同体验产生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数学课不应该只是教数学,教数学知识,更应该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一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教师,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教学固执地停留于眼前的成绩上,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思维受阻甚至僵化,长此以往,何谈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在提升自身对教材、教法、教学的研读能力,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作为抓手来提升学生的成绩,应试与素质绝非水火难容~
二、循序渐进,巧妙折中,孰更合宜,
案例一:《角的度量》
?的角) 片段一(感知1
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
师:用手来比划1?的角,2?的角,3?的角
生:2个1?是2?,3个1?是3?。
师:多少个1?的角可以拼成10?的角,
生:10个
师:多少个10?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半圆,
生:18个
师:一个半圆里有多少个角呢,
生:180个。
师:180个1?的角。
师:有没有比1?还小的角呢,
生:0.1?、0.9?。
师:有比1?大一些的角吗,
生:100?、200?、300?。
师:这半圆里有多少个角呢,
生:180个。
案例二:《角的度量》
10?的角为一个小角,在自制的以10?为一个单位的量角器上读角,分别读出10?、20?、60?的角。
师:我们把小角分的小一些,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请你来读角。
生:22?。
师:你是这么数的,
生:2个小角,里面又有2个小小角,所以是22?。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60?,有6个小角,每个小角里面又有10个小小角,所以是60?。
师:怎么数就不会这么麻烦了,
生:标刻度
生:用量角器有刻度。
可能读到此,大家会觉得,两个案例是对两个不同的知识点的处理,为什么要放在一起研究呢,我想说的是,对于1?角的认识,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思考,案例一中,教师遵循知识难易层次,从1?角的认识开始,到2?、3?、10?、20?,再到比1?小,比1?大的角,教师在这个环节设计的很丰满,体现了极限的数学思想。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刚刚产生了1?角的认知,凭空出现的多个角为学生对1?角的感知形成干扰,不利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案例二中,教师则巧妙地借助10?小角,清晰地将其均分呈现出1?小小角,在数读角的过程中,经历了自制工具到规范量角器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折中的切入教学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10?角开始,到1?角,再到大角,虽然缺失了案例一中的极限思想渗透,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也正好吃饱吃好。
因此,教材的灵活处理也应基于学生更好的学,应该为学生的更充分的学服务,教师要充分的预设到”跳一跳”的高度,让孩子们 “能摘到果子”。
三、深度拓展,宽度延伸,孰才生本,
案例一:《角的度量》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用吗,
师:比如椅子,如果设计成
你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做成什么样就舒服了,
生:设计成直角的就舒服了。
师:如果是这样呢,
生:那就是沙发了。
师:如果是这样呢,
生:那就成了桌子了。
生:那就成了床了。
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例二:《角的度量》
师:(多媒体演示蜜蜂出洞侦查花粉画面)蜂窝口是六边形的,120?的角。
人字形”画面)估一估这是多少度的 师:(多媒体演示丹顶鹤”
角,
生:40?、60?、80?
师:这是一个110?的角,是金刚石的角度,是自然界最美的角度。
师:大家要带着探究角和研究角的眼光去观察角,量一量角。
以上两个案例是在《角的度量》一课时的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案例一中,教师仅仅依托学生在课内所得,通过列举身边事,让学生习得,给人一种”潺潺溪流润心田之感”;案例二中,教师列举
了自然界中神奇的角,留给人的是一种”惊鸿一瞥直冲心喉的冲击”,最后在孩子心中留下的是什么,哪个设计更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实效性拓展,哪个设计会让孩子们感觉到学有所用,
“让孩子们学习价值的数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生本教育”不应只是一种口号,我们要将教育的思想装于心、将教改的尝试立于行,学习、研究、再学习、再研究,借助同课异构的平台,在对课堂的思考中,在课改的纵深发展中积淀下一位教育者的智慧~
范文四:春节带给我们什么
——春节带给我们什么?情况调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所有家庭在新春到来之际都会忙 年, 然而春节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通过对长辈的询问, 和查找多方 面的资料得出了结论。
下面是一些网友对“春节带给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的见解:
发展财是硬道理:小时候盼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糖吃,有炮仗 放 ..... 现在想起来还很怀念。现在很多人都说没年味了,以前的盼头都没了,每 天过得差不多。 不过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最隆重的节日, 在外的人都匆匆忙忙往 家赶, 在家的人都盼着亲戚朋友来相聚, 这是老百姓的年味。 可你想过春节的副 作用吗?好单位突击花钱, 想升的送礼在前, 办事的舍尽笑脸, 当给的再多不嫌。
胜利金融帝国:我们没让春节带来什么啊。春节就图个团圆。忙了一年了 就图个热闹。人家有钱送礼。人家有亲戚要维持关系。关春节什么事儿啊?
左手上尉:不能因为失去了过节的乐趣, 或因为官府收礼就取消春节, 不 能因噎废食吧。 没有信仰的中国人已经很可怕了, 你再把为数不多的精神归宿寄 托灵魂的春节取消掉, 岂不是让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空虚啊。 其实, 中国数千年 来形成的文化基础,也是取消不掉的。也没有谁愿意去当这个文化罪人。
pll470824:一、几乎浪费掉一个月的工作日;二、物价借机上涨,而且涨 后大多不会降回来,影响中低收入民众生活;三、贪官乘机 “ 合法 ” 聚敛,助推社 会风气败坏;四、民众被动人情往来,互送礼品多不实用,既增添个人负担,又 浪费社会资源。
根据以上回答, 我们不难可以看出, 大多数人认为随着时间的 流逝,城市里的年味应经不浓了,甚至网上“是否取消春节” “春节 该不该留” 之类的字眼也频频出现。 然而对于这些问题, 除了那些认 为应该取消春节的人, 春节对于另一部分人还有一些 “不一样” 的意 义。
清晨寒意:传统节日,不可去掉!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
国际青年联合会:不能取消,取消了还有什么意思啊
嘉祥下岗工人:春节不能不过, 假期不能没有, 拿礼物走亲戚早该废除啦! 比着花钱,没劲!暴饮暴食!浪费攀比成风!
苏羊年年如旧:春节三天挣平时九天的钱 , 取消干嘛。
从这些帖子中我们不难看出, 春节对很多人来说形如虚设, 不, 应该也算一种放假, 挣钱的工具, 春节在他们眼中没有任何特别的意 义,失去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
春节带给我们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是一年之中与家人团圆的 日子, 是在布满烟尘的社会中一寸心灵的净土。 但与此同时送礼, 浪 费等现象经常发生, 春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 还有我们对过去一 年的回忆与反思, 展望新的一年争取做得更好。 认清事实, 发现生活 中的不足, 努力改正。 送礼, 浪费等现象的发生给春节蒙上一层黑色 的面纱, 让一些人在社会和城市的 “磨练” 中已经忘却了这么一个中 国人的传统。 老人们看着儿女子孙欢聚一堂, 享天伦之福; 青年人展 望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其实,春节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
范文五:网络带给我们什么
网络带给我们什么
生物工程三班 陈阳阳 学号: 10502303
网络究竟带给我们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判一件事情的好坏,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做出自己的见解。对我来说,网络能带给我很多方便与快捷,不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当农村的小学生(我家住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皇帝庙乡一个小村庄)都已经用起了qq ,都知道了百度和谷歌,开始接受我初中都学不到的东西,我只能感慨:科技进步太快了!网络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 铺天盖地的向我们袭来,已经悄然涌入人们的生活,为现代人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和别样的情趣。我们可以快速的浏览全球新闻事件,可以迅捷的网购,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你的另一半,我们真正的做到了不会家门就知天下事。有了网络,我能更快的查询到我需要的信息,我能制作各类文档和ppt ,我能买到我想要的东西(卓越网),我能放松身心很好的休息,我甚至能学到世界名校开的课(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以及耶鲁大学的讲死亡的课)………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处理好网络和生活的关系,现实生活还是虚拟世界,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有这样一个事件,某大学一名21岁的大一学生网吧连续玩了5个小时的游戏。在他正准备下楼返校时,突感头疼,继而昏迷,呼吸停止,医院收治后诊断其为“脑死亡”。另一起惨剧则更为可悲:一名15岁的少年因沉迷于网络游戏,竟然半夜持刀砍杀自己的母亲,在抢得8000元后离家逃走。“网络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年龄介于15至45岁之间,未成年人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心理医学专家对“网络成瘾症”患者的描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空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医学专家介绍,“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导致死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厂商可通过提升游戏服务器技术,以提供必要的限制手段。其次,应该树立正确的用网观念,转移注意力到生活的其他的方面。如果实在难以控制,可以到专业的机构进行治疗。 2009年11月10日凌晨零时30分许,王某在约会女网友赖某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硫酸泼向赖某及赖某的小女儿刘某,导致两人严重烧伤。经救治赖某母女挽回生命,但赖某被鉴定为两个二级伤残、两个九级伤残,孩子则是十级伤残,事发时孩子年仅4岁。怎么样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呢?上策:共同分析情况,理智对待网恋,中策:规劝与警示共用,尽早摆脱网恋,下策:放逐与约束共存,远离网恋的危险
网络带给我们的是希望,是梦想,就是因为在这些希望与梦想中,我们岖崎不平的路,走的很平,很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们正在带给孩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