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苏台德问题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5国际资料信息6 2009年第12期
苏台德问题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王 凯
*
今年10月2日,爱尔兰举行第二次全民公决,通过了旨在提高欧盟决策和行动能力的5里斯本条
1
约6。10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Lech
*
治下的波西米亚国家的居民。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崩溃,协约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罔顾苏台德德意志人希望加入德意志)奥地利的要求,将苏台德德意志人强行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为之后的苏台德危机埋下了伏笔。20世纪30年代,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约有320万,占其总人口的21%,且
?
大多居住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苏台德地区。二战
Kaczynski)也签署了该条约,使得捷克成为5里斯本条约6能够生效与否的最后关键。但是,在捷克议会已经批准该条约的情况下,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VaclavKlaus)为条约的最后生效设置了巨大障碍,他声称捷克需要得到5里斯本条约6中类似于英国和波兰得到的豁免条款(Opt-outfromThePact.sCharterofRightsandFreedoms),表示/在批准之前,捷克共和国必须就类似的豁免条件进行提前协商0。他解释称,之所以有必要获得豁免,是为了防止二战后被驱逐的数百万苏台德德国人后裔提出土地和财产要求。/它(5里斯本条约6)危及我国居民的合法地位和财产权利的稳定。0?10月19日,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乔(RobertFico)表示斯洛伐克要求获得同样的豁免权,以免被驱逐的德国和匈牙利后裔通过法律追讨财产,并在其网站宣称/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欧洲议会否决捷克的
?
要求,要么坚持它也适用于斯洛伐克0。
o
前夕,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怂恿和支持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进行分裂活动,并于1937年制定了突袭捷克斯洛伐克、吞并苏台德地区的/绿色方案0,构筑了/齐格菲防线0。1938年,英法两国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5慕尼黑协定6上签字,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纳粹德国肢解并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认识到,要确保避免日后再次经历这样的分裂命运,必须强制迁出境内的德意志人。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也是为了报复希特勒德国多年的暴戾统治,1945)1946年,根据战
苏台德问题是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之间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是影响中部欧洲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加入欧盟之后,苏台德问题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苏台德问题的由来
苏台德(Sudetenland)是捷克波西米亚地区西北部的一片山地,与德国接壤,自古就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德意志人。直到20世纪初,苏台德德意志人同捷克等其他民族一样,同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
5里斯本条约6的全称是5修改3欧洲联盟条约4以及3欧共体条约4的
里斯本条约6(TreatyofLisbonAmendingtheTreatyonEuropeanUnionandtheTreatyEstablishingtheEuropeanCommunity),在2007年12月13日由欧盟各国国家与政府首脑在葡萄牙里斯本签署,旨在取代2005年被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的5欧盟宪法条约6。5里斯本条约6于2008年6月被爱尔兰公投否决。
o在5里斯本条约6的欧盟条约部分第一篇/一般规定0中,由于英国的反对和5欧盟宪法条约6不同,5欧盟基本权利宪章6文本本身并未纳入条约,而只是在欧盟条约第6条中对5欧盟基本权利宪章6作了/横向参引0:/欧盟认可,,基本权利宪章中,,包含的权利、自由和基本原则0,但同时又强调/宪章具有和条约一样的法律效力0。此外,作为对波兰和英国的妥协,条约所附/关于5欧盟基本权利宪章6在英国和波兰适用的议定书0明确规定,宪章不适用于英波两国。这部分是捷克总统担心可以被苏台德德意志后裔利用来追讨财产的法律条文。参见郑春荣:/里斯本条约解析0,5国际论坛6,2008年5月,第10卷第3期,第7页。
?/KlausThrowsupFurtherLisbonHurdle0,TheFinancialTimes,October9,20091
?/SlovakiaSeeksLisbonLandAssurance0,TheFinancialTimes,October20,20091
?刘德斌:5国际关系史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第294页。
*1
21
苏台德问题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胜国的波茨坦协定1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的法令(TheBenesDecrees),捷克斯洛伐克收回苏台德地区,同时大规模驱逐世代居住在该地区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在被驱逐的250万德意志人中,约有20多万人死于非命,最后留在捷克的德意志人
?
不足23155万。从此,被驱逐的苏台德德意志人一
o
敏感并深表忧虑。他们在苏台德问题上坚持原有立场,拒不做出任何让步,坚决不同意修改二战结果。1989年,捷克总统哈韦尔上台后在给时任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的一封信中表示:/我个人谴责战后对德意志人的驱逐。我一直认为这是极为不道德的行为。0这样的表态触动了捷克人敏感的神经,招致国内大量民众的反对。
在整个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和捷克两国围绕5慕尼黑协定6何时无效、苏台德德意志人权利、捷克政府道歉等问题争斗不休。捷克斯洛伐克认为事关苏台德的不幸事件有着明确的因果顺序:法西斯德国的扩张是因,捷克的驱逐是果,而德国人认为苏台德德意志人1918年被迫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也是
?
导致苏台德问题的原因之一。虽然20世纪70年
?
直未停止过要求重返家园和讨回财产的活动。苏台德问题就此诞生,成了长期困扰中欧国家间关系的历史问题。
二、围绕苏台德问题的纷争
二战结束至今,苏台德问题的解决与德国(冷战时特指西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态度变化、关系发展及条约签订密切相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冷战时期,苏台德问题表现为以西德苏台德德意志人/同乡会0为代表的被驱逐者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历史遗留问题进行道歉,并要求返回家园和收回其财产。
美苏冷战开始后,捷克与联邦德国分属东西两大阵营,除了战略结构上的矛盾之外,苏台德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改善的重要障碍。由于返回民主德国的苏台德德意志人数量较少,且在苏联的压力之下,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与民主德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德国人从捷克斯洛伐克迁出的问题已不可改变地、公正地、永久地解决了0;?而联邦德国境内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占被驱逐人数的2/3多,他们一直念念不忘返回故土和追讨财产。1950年1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联邦德国成立了/同乡会0,该组织年年活动,积极参与西德政治生活,坚决要求捷方进行道歉、赔偿并给予他们返乡生活的权利。在德国统一后,该组织一些成员甚至到捷境
?
内查看以前属于他们的房地产。/同乡会0受到了
代由于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取得成果,联邦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5双边关系条约6,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此后几十年里,苏台德问题的解决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阶段从冷战后到德捷/和解条约0的签订,苏台德问题部分得到解决,但是财产追讨问题悬而未决。
1989年东欧政治发生剧变,国际格局显著变化。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德国成为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同时也是欧洲共同市场的领导者。相反,捷克斯洛伐克却在1992年12月31日解体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实力下降且处于强大的德国和难以预测的俄罗斯两大国夹缝之间,从自身安全考虑需要改善与德国的关系。另外,在加入北约和欧盟问题上捷克也需要德国的支持。德国出于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的考虑,需要建
1波茨坦会议纪要第八款规定,/将留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
的德意志人迁往德国的行动必须进行0,但是/应当有秩序地、人道地进行0。
o/贝奈斯法令0是由捷克斯洛伐克战时总统贝奈斯(EdvardBenes)签署的一系列法令,要求将国内支持纳粹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驱逐出境并没收其财产。
?王恺:/90年代德捷关系的回顾与反思0,5欧洲6,1998年第1期,第67页。
?崔巍:/恩恩怨怨何时了)))德捷关于苏台德问题的纷争0,5世界知识6,1996年14期,第18页。
?陶书:/德捷条约谈判遇到障碍0,5世界知识6,1991年第17期,第5页。
?南杰:/困扰捷德关系的苏台德问题0,5当代世界6,1996年第10期,第46页。
?同注?,第68页。
西德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有力支持,成为西德一支不可轻视的选民群体。由于人数众多,该组织在西德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政策施加了较大压力,其立场也使得苏台德问题成为了德捷关系的中心问题,给德捷关系正常化造成了障碍。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德国苏台德德意志人及一些官方人士围绕苏台德问题进行的活动和言论十分
5国际资料信息6 2009年第12期
立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重塑在欧洲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历史问题具有了一定的条件,德国的苏台德德意志人捕捉住这个有利时机,不断向德国政府施压,公开要求就历史问题同捷克政府直接举行会谈,要求捷克取消/贝奈斯法令0。德国一些官方人士公开支持苏台德人的要求,指出不能对
1
苏台德人搞集体问罪。捷克斯洛伐克在社会制度
战后的逃亡、驱逐和迁出提供了土壤;捷克方面则承认,针对苏台德德意志人的驱逐、剥夺财产及除籍行为给无辜的人带来了巨大苦难,并特别为上述行径的集体问罪性质和不人道表示遗憾。0这是捷克官方战后第一次提到了对苏台德人的驱逐并正式表示遗憾;对于苏台德人回乡生活的可能性,双方互相做出保证:/在本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在审查居留及进入劳工市场申请时特别考虑人道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亲戚关系、家庭及其他联系。0尽管苏台德人组织一直要求苏台德人应有超出欧盟普遍居留权之外的返乡定居权,但宣言的这一规定实际上已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后裁决;?对于双方纷争焦点的苏台德人财产问题,依然进行保留,只是规定:/各方继续对本国法律负责,并尊重对方法律观点有所不同的这一事实。因此,双方宣布,不使历史遗留的政治和法律问题影响两国的关系。0捷克总理克劳斯在签字仪式上的讲话对此作了详细解释:/宣言以战后欧洲秩序的不可更改为出发点。捷克法律的持续性,捷克共和国的当前现实和我们的公民权利,财产的基本安全得到了宣言的尊重。0?这意味着,两国不会再在政府层面上讨论苏台德人的财产赔偿和归还问题。之后,双方的议会都以压倒性优势通过这项和解宣言。
可以看出,和解的过程是德捷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进行的。毕竟其他目的要比解决历史问题更加重要,比如双方日益加强的经贸联系以及地缘战略的考量。就宣言本身来说,它是战后历史上德捷两国第一次就历史遗留问题表明立场和态度,解决了与之相关的政治问题,为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苏台德德意志人的财产和赔偿问题仍被遗留了下来。
第三阶段是捷克加入欧盟的谈判时期,捷克在苏台德问题上态度强硬,入盟谈判依然回避了解决
1
转轨后,也意识到/贝奈斯法令0将成为它与西欧发
o展关系的障碍,曾做过一些善意的表示。
1992年2月27日,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5睦邻友好合作条约6。在条约中,双方表示要结束两国间的不幸历史,愿意和解与沟通,但对苏台德问题进行了搁置,根本没有提及。条约后所附的换文亦表明,苏台德人的赔偿要求仍悬而未决,而苏台德人返乡生活的可能性则同捷克斯洛伐克加入欧盟的前景联系到了一起,为在欧盟自由定居权框架内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可能。对于1992年条约,时任捷克总理加尔法曾表示过遗憾,他在赞誉条约取得的成就后说道:/另一方面,很显然不是所有期望都得到了实现。,,既然这悬而未决的问题会引起争端,那我们就把它留给将来。对此我感到很遗憾。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做出一个彻底的决定。0
1995年4月,德国和捷克开始关于签署两国关系联合宣言的谈判,这是试图解决苏台德历史问题的又一次尝试,但是谈判异常艰难,在各自国内的压力下,谈判在有关苏台德人权益和赔偿问题上针锋相对,无法达成有效解决方案。捷克外交部长卡万后来透露,捷克曾经考虑至少对被驱逐者中的反法西斯战士象征性地给予赔偿。1996年5月,德国执政联盟中的基社盟和苏台德德意志人代表在纽纶堡的一次集会上,公然以捷克加入欧盟为条件相威
?胁,激起了捷克国内的反德风潮。经过困难重重
?
的讨价还价,5德捷关于双方关系及其未来发展的宣言6(和解宣言)于1997年在两国议会通过,但棘手的历史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对苏台德德意志人的返乡要求模糊处理,对其财产诉求继续回避。具体内容有:/德方表示对1938年的5慕尼黑协定6及其后吞并捷克负有责任,并对希特勒德国给捷克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示遗憾;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罪行给
王恺:/90年代德捷关系的回顾与反思0,5欧洲6,1998年第1期,第
69页。
/捷克入盟遇历史难题0,5人民日报6,2002年6月17日,第3版。
同上。
崔巍:/恩恩怨怨何时了)))德捷关于苏台德问题的纷争0,5世界知
识6,1996年第14期,第19页。
?同注1。?同上。
o??
23
苏台德问题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苏台德德意志人的财产追诉问题。
2002年1月,捷克政府总理泽曼公然为当年的驱逐行为辩护,使欧洲各方对/贝奈斯法令0的争论骤然升温。泽曼说,苏台德德意志人都是捷克的/叛徒0。4月,捷议会的五个政党以空前一致的态度通过决议,声称/贝奈斯法令0迄今的法律后果是/不容争辩的、不可触动的和不可改变的0。5月,捷副总理什皮德拉进一步表示,曾经迁走德意志族是/未来和平的源泉0,因此这是/正确的、在政治上非常有远见的决定0。与此同时,捷外交部也发文强调,欧盟的基石是欧洲战后秩序,/贝奈斯法令0也
1属于这个基石,不容动摇。面对捷克在历史问题
上持强硬态度也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捷克如果在苏台德问题上向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妥协将会给国家利益带来巨大损害。如果承认捷克当年的驱逐行为以及/贝奈斯法令0是错误的,那么可能带来十分严重且无法挽回的政治和法律后果。任何一个捷克政治家都无法为数以万计的苏台德德意志人返乡和财产的诉求承担责任。可以说,巨额的经济赔偿是主要因素。另外,如果废除/贝奈斯法令0,无论是根本上否定还是宣布它从此失效,都等于向世人承认捷克当年在道义上犯了重大错误,必然引起对贝奈斯这个民族代表人物和捷克民族政策的重新评价,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捷的国际形象。
上的反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欧洲议会表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必须废除/贝奈斯法令0。奥地利时任总理许塞尔于2002年3月也发表谈话,要求捷政府明确承认当年的错误,主动给予被驱逐的苏台德德意志人赔偿。欧洲议会部分议员向议会外交委员会提交一份/工作文件0,要求捷在入盟前撤消/贝奈斯法令0。一些议员表示,欧盟不能接受一个其法制与欧盟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国家入盟。德国时任总理施罗德则宣布,无限期推迟他预定于3月对捷克的访问。
从捷克与欧盟展开入盟谈判以来,/贝奈斯法令0并未成为谈判的内容之一。2002年4月,欧盟委员会负责东扩谈判的委员费尔霍伊根在访问捷克时与泽曼联合签署的新闻公报表示,这已属于历史,/欧盟条约要求其成员国和欧盟机构,对入盟申请国从其当前的、而不是过去的态度做出评价0。两人一致认为,/贝奈斯法令0不是入盟谈判的组成部
o分,也不应对谈判产生影响。最终,历史问题并没
三、苏台德问题对欧洲国际关系及
一体化的影响
苏台德问题尤其是苏台德德意志人的财产与赔偿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它的历史认定、战争赔偿、人权与移民等等,都牵涉到许多国家的利益,且与民族、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上众多因素决定了解决苏台德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今年10月,在斯洛伐克提出对5里斯本条约6的豁免要求后,斯洛伐克与匈牙利的关系紧张起来,斯议会中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如斯劳塔(JanSlota)希望将反对/贝奈斯法令0的匈牙利裔议员驱逐出
?议会。斯洛伐克总理菲乔声称斯要改变在/贝奈
斯法令0问题上的消极态度。同时,拥有大批被驱逐德意志人后裔的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则对捷克和斯洛伐克感到气愤,奥地利国内已经就是否对可能被捷克修改的5里斯本条约6进行重新公决展开讨论。对此,欧盟外交官员称/苏台德德意志人的财产诉求使5里斯本条约6面临危险,而这种危险正
?从捷克向其他中欧国家扩散蔓延0。
有妨碍捷克和斯洛伐克加入欧盟,苏台德德意志人的财产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虽然德国国内的苏台德德意志人表示反对,但德国政府依然支持捷克加入欧盟,这其中既有德国内政治势力博弈,也有其从国家利益全局考虑的因素。德国是主张欧盟扩大应优于深化的主要国家,吸纳东欧等国入盟,除经济利益外,还能够改善德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增加其与英、法等国在地区争霸的筹码。
捷克之所以在/贝奈斯法令0和被驱逐者问题实际上,苏台德问题暴露了欧盟急剧扩大后所面临的认同危机、决策困境以及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其本身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将产生负面影响。
/捷克入盟遇历史难题0,5人民日报6,2002年6月17日,第3版。
同上。
?/SlovakiaSeeksLisbonLandAssurance0,TheFinancialTimes,October20,20091
?同上。
1o
5国际资料信息6 2009年第12期
首先,苏台德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民族问题,反映了欧盟急剧东扩对欧洲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提出的挑战。二战刚结束时,捷克斯洛伐克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对大批苏德台德意志人进行驱逐,这在当时的背景下虽然缺乏充足的合法性,但却是能够理解的。时至今日,东欧诸国已经加入欧盟这一大家庭,如果不能公正地对待历史、承认历史,而用一种民族主义的态度处理历史纷争,这对于推进欧洲一体化,建构欧洲观念,/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0将是很大的制约。
其次,苏台德问题加大了东扩后欧洲一体化的难度。无论是出于安全目的、地缘政治还是经济利益考虑,欧盟在2005)2007年的急剧扩大都对其提出很大的挑战。东部新成员国/入盟0后,给原本相对平静的欧盟带来了巨大震荡。西部国家担心东扩带来移民增多、工资水平下降以及企业外迁和失业等问题,东部国家则顾虑被视为/二等公民0,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西部老成员国认为东部新成员国过于亲美,太容易挑衅俄罗斯,而东部国家则认为老成员国缺乏团结精神,在与俄罗斯交往时没有顾及它们的利益。此外,大国和小国间的猜疑和矛盾也有加深之势。小国对5里斯本条约6设立欧盟/外交部长0和常任主席、缩减欧委会规模、扩大双重有效表(上接第9页)双方共同利益的领域进行全面合
1作0。这表明美欧双方已将新兴大国崛起所引发的
o
1
决制适用范围等普遍较为担心,认为这对大国有利,小国会因此被不断边缘化。捷克和斯洛伐克政府相继高调针对苏台德问题提出获得类似英国和波兰的豁免要求,阻碍5里斯本条约6的生效,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等新成员国的欧洲怀疑论心理与对德国等大国的担忧,将增加大小国家整合的难度。
最后,苏台德问题对欧洲的人权、法制提出挑战。欧洲一向标榜自由、民主和人权,欧盟也是以保障人权为己任,建立了先进而严格的法律制度,但欧盟却无法在解决苏台德德意志人的权益问题上发挥有效作用。捷克虽承认当年对德意志人的驱逐是不人道的行为,却一再回避对他们进行赔偿,其背后折射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超国家观念与国家主义之间、共同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超国家运作方式与主权国家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在欧盟框架下,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涉及人权的历史问题,会使人们对欧盟的宗旨、信念和行动能力产生质疑,在一些具体问题和欧洲认同等高级层面对一体化产生负面作用。q
1 2004年,欧盟吸纳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爱沙
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匈牙利、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10国加入,2007年接纳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两国。
o 张健:/欧洲一体化的问题、前景与欧盟国际地位0,5现代国际关系6,2008年第7期,第73页。
不时发生争吵,但这种差异与分歧至多属于战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出于全球战略考量,美国仍不断巩固并强化大西洋联盟。展望未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新兴大国的崛起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增多,大西洋联盟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任何美国领导人都不可能忽视大西洋联盟,反而会巩固并强化大西洋联盟。同时,大西洋联盟内部的欧洲国家从自身国家利益和西方世界的整体利益出发,也有改善并发展美欧关系、巩固并加强大西洋联盟的需要。因此,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大西洋联盟的战略诉求,加上欧洲国家对大西洋联盟的利益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大西洋联盟的生命力与持久性。q
1/TowardsaGrandStrategyforanUncertainWorld:RenewingTransatlanticPartnership0,http://www1csis1org/media/csis/events/080110_grand_strategy1pdf
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视为西方世界的共同挑战,以及美欧构建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潜在障碍,为此美欧双方将进一步强化纽带作用,拓展合作范围,加强双方的战略合作。这就决定了大西洋联盟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决定了美欧改善、发展双方关系,巩固并强化大西洋联盟的战略诉求。
综上所述,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但维护、巩固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一超独霸0地位这一核心战略目标一直未变,贯穿其中的是拓展地缘战略利益与推广西方民主两条主线。尽管美国与其欧洲盟友在国家利益、历史文化传统、外交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与分歧,在国际问题上也
25
范文二:希特勒如何从捷克强夺苏台德地区
1 希特勒如何从捷克强夺苏台德地区?
1.1 苏台德地区概况
苏台德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名称,特指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邻近德国讲德语居民所居住的地区。 严格地讲,苏台德地区并非一个地理概念,它大致包括三部分地区:(1)捷克斯洛伐克东北部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的苏台德山脉所在地区,(2)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奥雷山脉地区,(3)捷克斯洛伐克西南部的波希米亚森林地区。它包括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与奥属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卡罗维发利、克罗姆洛夫都在苏台德地区之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数百年间,苏台德地区属于奥地利帝国及后来的奥匈帝国的领土,该地区以讲德语的居民为主,如奥地利帝国有名的拉德斯基元帅、施瓦岑伯格元帅都源于此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该国被一分为三,即: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归属捷克斯洛伐克,而当地350万讲德语的居民从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一下降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这350万并非是个小数目,要知道当今奥地利全国的居民也就是700多万。苏台德地区问题由此而起。
纳粹德国以苏台德为题,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格局进行挑战。在慕尼黑会议后,在英法两国妥协和同意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被
迫让纳粹德国占领该地。这只是助长希特勒侵略中欧的野心。最后,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德国战败,苏台德地区重归捷克斯洛伐克,当地的数百万讲德语的居民被驱赶到德国。
从1993年开始,捷克斯洛伐克解体,苏台德地区归属捷克共和国。
1.2 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时签订。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以后,积极策划发动新的世界大战。1938年,他把侵略矛头指向德国东边的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德国力量并不大,如果英、法等国加以制止,是可以遏止住的。
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非常害怕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当作牺牲品,用来换取德国不侵略自己的保证。
为了拍卖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从1938年9月15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1938年9月20日张伯伦第二次飞往德国,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开始会谈。
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也被带到了会议大楼,但只能呆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后的判决。第二天凌晨1时,4国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移交德国的协定上签了字。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走出“元首宫”后,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几小时后,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
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来了有希特勒共同签字的四国所谓“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宣言书。在张伯伦和达拉第看来,让德国进捷克斯洛伐克,就为德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把祸水泼向苏联的勾当告成了。所以,1938年9月30日张伯伦回到伦敦时,竟得意忘形地挥舞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纸片,对那些欢迎他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说道:“我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 ”其实,这是希特勒使用的声东击西的手法。就是在慕尼黑会议时,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终有一天我们将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1939年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9月1日,德国就以突然袭击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帝国主义战争。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后“慕尼黑”成了为了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行为的代名词。
1.3 前因:奥匈帝国变成碎片苏台德德裔受欺压
所谓“苏台德”地区是指捷克摩拉维亚北部边境的苏台德山脉所处的地带,由于这个地区是捷克境内日耳曼人的主要聚居区,所以“苏
台德地区”是泛指了捷克境内所有日耳曼人的聚居区,这个区域包括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大半的边境地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百年里,这个地区一直归属于奥地利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奥地利著名的拉德斯基元帅(老约翰施特劳斯为其谱写过《拉德斯基进行曲》,这个曲子现在依旧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和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莱比锡会战中打败拿破仑的联军总司令)都来自这个地区。
一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被肢解,苏台德地区随同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被划归了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三百多万讲德语的日耳曼人从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下降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1918年11月捷克军队占领了以德意志族人为多数的地区,不顾当地居民的反对,在圣日耳曼条约中苏台德地区被划分给捷克斯洛伐克。按照1921年的统计数字,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裔人口有312万,占人口总数的23%,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后的第三大代民族。
捷克人与境内的日耳曼人自古就有冲突,加上长期被奥匈帝国所压迫,捷克斯洛伐克建国之后,国内充满了对苏台德地区日耳曼的仇恨与敌视,土地被掠夺,求学、工作被歧视,救济品得不到公平的分配。
德裔与捷克人之间的恩怨,在文学中也可窥见一斑。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写过一本小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前几年被拍成
同名电影。小说背景恰好覆盖了二战前后的几十年。主人公是个小个子,娶了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女孩。初次见面的时候,小个子说:“捷克人对那些可怜的日耳曼族大学生的欺辱实在太可怕了,我在民族大街亲眼看见捷克人脱下日耳曼族大学生的白袜子,还撕破了两名日耳曼学生的褐色衬衫。”女孩说:“我们的领袖不会听之任之。”当然,她的领袖不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而是希特勒。
曾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爱德华-贝奈斯说,解决民族矛盾的妥善办法,就是逐步迁走所有的德裔人口。在《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小个子任职的巴黎饭店,侍者们总是让德裔客人难堪。不仅如此,整个社会都在抢占日耳曼人的土地,工作、救济、分配上也有诸多不平等,这的确令捷克的德裔感到痛苦无望。
不能说是捷克自己把苏台德推向“第三帝国”的怀抱,但是捷克人盲目的民族主义确实给希特勒在“回归帝国”的口号下制造的“苏台德危机”提供了机会和口实。
1.4 潜流:捷克政府区别对待地区领袖争取自治
1929年起,经济危机开始在全球蔓延,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捷克斯洛伐克也难逃厄运,失业人数与日俱增。但是,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其他地区相比,苏台德区的经济损失更大一些。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国外贸易市场迅速缩小,这对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苏台德德意志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据统计,1929年苏台德区的失业人数为41600人,至1933年,达到738300人。
面对这样的局面,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采取了救助措施。从1930年起,每年通过根特机构向失业人口发放失业保险金,近三分之一的苏台德失业人口都从这里得到过救助。另外,政府还向濒临破产的德意志银行发放国家贷款,帮助这些银行重建。
布拉格政府称“我们的救助只看需要,不分民族”。尽管如此苏台德区的失业率还是远远高于捷克地区,这除了跟经济结构有关外,跟捷克斯洛伐克地方政府的一些做法不无相关。在捷克斯洛伐克,很多工作需要要通过语言检测,尤其是在捷克地区,只有说捷克语的人才可以被录用,这无形中让坚持说德语的德意志人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有记载声称,1933一1935年间,德意志人在邮政工作岗位上失业人数高达7800人,而政府却把相关职位给了捷克人。因此,苏台德德意志人纷纷抱怨政府在经济危机期间没有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主义情绪愈发严重。
在经济危机席卷苏台德地区的情况,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对传统的左右翼政党均表达了失望情绪。传统苏台德地区德意志左翼政党一直认为应该在承认苏台德地区属于捷克的基础上为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争取权利,但是经济危机中捷克政府偏袒让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对传统的左翼政党彻底丧失信心。
然而,此时右翼政党也极不可靠,因为支持右翼党则意味着在捷克境斯洛伐克有可能发生战争,这将会给德意志人带来更大的损失。而且,德国工业发达,并入德国后,苏台德区的工业将会面临巨大的竞争,这是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不愿意看到的。
此时,一个新的政党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出现,给正面临经济和政治双重危机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党魁克洛德·汉莱因现在被描绘成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但事实上他母亲是捷克人,他拥有一半捷克血统。他最初是以右翼保守派的面目出现在苏台德政治舞台的。他并不主张与纳粹德国合并,他只希望捷克政府可以答应苏台德地区高度自治。
汉莱因曾表示:他不会与前苏台德纳粹分子达成任何秘密协议。在一次讲话中汉莱因说道:“我们相信,法西斯和纳粹党在他们想要兼并的地区己经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我们永远不会放弃无条件的尊重个人权利。”德国驻布拉格大使科赫在向政府的报告中提到道:“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政治倾向不是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倒向德意志第三帝国,而是在偏离它。”
甚至在1935年12月份,克洛德·汉莱因访问英国时对英国记者表示“纳粹党所倡导的‘泛德主义’无论对于苏台德德意志人还是捷克人都是一场灾难,这将严重威胁到世界和平,把德意志人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分离出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英国政界对克洛德·汉莱因也印象颇佳:“汉莱因,一个在狂热的法西斯浪潮包围下依旧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领导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 酝酿:纳粹德国强势崛起捷克政府一再让步
1936年德国在莱茵区的惊人成功使世界局势发生了全面变化,
这种变化影响了德国与大多数国家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也不例外。
莱茵区的重新军事化就是德国向中欧和东南欧推进的明显预兆,西欧各国没有对德国做出强有力的反应,更加助长了希特勒嚣张的气焰。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重新估计了他们的处境:希特勒将先对奥地利采取行动,然后转向他们。
事态的发展证明这种估计既合乎逻辑又很准确“1935年汉莱因赴英,使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问题越出德捷两国范围,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范畴”英国的态度使捷克斯洛伐克感到沮丧;尽管汉莱因一再强调其忠于布拉格政府,也难以消除贝奈斯等领导人的疑虑,他们担心德国的目的很可能会在民族自决口号的背后成功地掩盖起来。因此,或是出于回应英国政府的压力,或是出于安抚其境内的德意志人,捷克斯洛伐克越来越倾向于作出相应的让步。
1937年2月出台的“布拉格政策”规定:允许德意志人按比例参加捷克斯洛伐克的公共服务(PublicseI.vice);在德意志人居住的地方以社会福利为目的发放公共开支,并用德意志人的合同取代政府合同;在德意志人居住区,德语将和捷克与一样成为宫方语言。
这一政策是布拉格政府首次向德意志人做出的实质性妥协,但不但没有满足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关于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获得完全的自主权的要求,而且也让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更加崇拜希特勒以及感谢纳粹德国,在他们看来布拉格的让步完全是建立在纳粹德国强大的基础上的。
与此同时,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因为
德国在莱茵区的惊人成功使得苏台德地区倾向于纳粹的德意志人日益增加,而纳粹分子更倾向于加入德国,而非高度自治。尤其在1937年4月布拉格否决了克洛德·汉莱因关于把苏台德地区建立成一个名义上隶属于捷克的国中之国的提议后更是如此。
其次,随着德国经济迅速复苏,捷克经济持续低迷,克洛德·汉莱因以及德意志人党在资金上越来越依赖德国资助,他在1936年的一次讲话中明白无误的表明了这一点:“我宁可因为与德国合作而被憎恨也不愿意因为憎恨德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
最后,纳粹德国党卫队与希姆莱开始更多介入到德国对外事务中来,1936年,希姆莱完全控制“境外德意志人办公室”后,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完全纳粹化已经不可避免了。
1.6 冲突:德裔闹事政府镇压英法妥协德国强占
“本人决不愿在德国的心脏地带出现第二个巴勒斯坦。可怜的阿拉伯人既手无寸铁又遭唾弃。身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人既不会手无寸铁,也不会遭到唾弃。人们应该注意到这个事实。”??“如果这些受折磨的人得不到权利和帮助,他们将从我们这里得到。”??“我再也不能容忍让捷克人管束350万德国人了!”??“如果此事竟影响或破坏我们与欧洲各国的关系,我们表示遗憾,但责任并不在我们这边!”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纳粹大会闭幕仪式发表的煽动性演说在苏台德地区引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骚动,9月13日,
本就已按捺不住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在希特勒纽伦堡讲话的鼓励下,纷纷走上街头,邮局!火车站!警察局等官方建筑物先后被他们占领“13日中午,苏台德许多地区的骚动己发展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捷克人和犹太人的商店均被砸坏,捷克警察也遭到袭击,道路两旁公然贴起了纳粹符号。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捷克斯洛伐克不得不宣布在苏台德地区实行军事管。
9月13日的群众叛乱虽然没有使布拉格惊慌失措,却吓坏了巴黎和伦敦。
1938年9月29日在尼黑举行了著名的《慕尼黑会议》,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没有参加;会议决定答应希特勒的所有要求,唯一的更改是作出若干保全面子的规定:德国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应分阶段进行,边界的最后划分应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
根据慕尼黑协定,苏台德区从10月1日至7日逐步由德军占领;另一些“德意志特征最强的领土”将由国际委员会确定并由德军于10月10日占领;所有割让区的设备一律无偿移交德国。10月1日,德军首先从南面进入捷克境内,开始占领第一区域。10月2日,另一支德军从北面进入捷克境内,开始占领第二区域。10月3日至5日,德军第16坦克军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从西面向东进占最大的第三区域。10月5日,在德国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宣布辞职,随后流亡国外,其职位由年老体衰的艾米尔·哈查继任。到11月20日为止,捷克斯洛伐克总共被迫割让给德国2.8万平方公里领土。此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己经成为了一个肢体残缺、防务
荡然无存、主权沦丧的国家。
1.7 梦魇:“回归”之后并不美好,二战结束反受其害
“回归”德国后的苏台德德意志人的生活并非他们想象中那般美好。政治上,波希米亚——摩拉维业保护国受德国的严格控制,被认为是战时的临时政权。它既不是德国的一部分,也不是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在关税和货币方面同德国和大德国分隔开,但它是大德国势力范围的组成部分。受保护国的这种特殊性质也反映在其长官的地位或权力上。1939年3月16日在希特勒颁发关于建立受保护国的法令中规定,康斯坦丁·牛赖特(KO:stantinNe 盯ath) 为受保护国的总督,是希特勒的直接下属和唯一代表。但他的权利却很有限,像交通!邮政!电报和电话之类的行政事业不归他管理,德国政府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设立的行政办事处,也不受他管辖。
经济上,保护国内的德意志人与捷克人一样,需要处理经济管制下的大部分琐碎工作,并负责执行各项经济措施,但是这一切都要在德国人的直接监督下,有时一还在他们的直接管制下进行。保护国军火生产部专门负责军备生产,1944年起,兼管消费品的工业生产。由于劳动力的缺乏,德国政府经常强迫本地居民充当劳工,为此,德国人还按照本国的方式组成了强制性的社团组织,从而保证了他们对此部门的控制。在食物供给方面,这一地区的大部分粮食都被希特勒用于德军的战时军铜,所以德意志人和捷克人一样必须严格遵守战时的配给供应制度“由于食物短缺和艰苦的劳工生活,使此地区的德意
志人失望情绪盛行。思想上,纳粹重视使占领区的思想同纳粹的政治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经常向这一地区的德意志人展示他们的“文治武功”,灌输纳粹思想,使其尽快融入到德国社会,为纳粹服务。
此外,随着德国战事吃紧,希特勒征集了大量苏台德德意志人到前线去,据统计,35万左右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在战争中服役并做出了巨大牺牲。
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联人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时候才是苏台德地区日耳曼人真正噩梦的开始。根据战胜国的协定以及捷克总统的命令,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被没收全部财产,强制遣返回德国。捷克人在巨大的复仇心理驱使下,对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实施了暴力掠夺和武力驱逐,数以万记的日耳曼人被赶离家园,逃向易北河对岸的德国。而河对岸的美军禁止他们靠岸,无奈之下他们又返回原住地,但捷克士兵又将他们赶下冰冷的易北河,试图爬上岸的人遭到机枪扫射,很多人当场丧命。这样的暴力驱逐被后来有秩序的移民所替代,根据捷克官方的统计大约有223万人被驱逐,迁徙过程中死亡2.4万人,失踪6.2万人。时至今日这些被驱逐的人们依旧没能重返家园,讨还故土和财产的游行仍然在年年举行。
范文三:《慕尼黑协定》:英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图为《慕尼黑协定》签署旧址。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条约(简称《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签署《慕尼黑协定》的四国领导人合影。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挥舞刚刚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并称“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结果证明这“和平”根本站不住脚。
当时正在会议外面执勤的捷克斯洛伐克士兵,他们不曾想到,就在这栋会议大楼里,自己的祖国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
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侨民欢迎德军入驻。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说德语的德意志族有三百多万,大部分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
仅仅过了1年,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博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图为德军在波兰境内的装甲部队。
范文四:民族主义圈套圈的捷克与德国苏台德地区之争
1 民族主义圈套圈的捷克与德国苏台德地区之争
1.1 你的民族,我的土地
我的脚下,就是历史上的“苏台德区”。
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苏台德山脉,以及大半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地带,曾经是德裔为主的居住区,被称作苏台德区。其中,在捷克北、西、南边境连成片的区域,刚好围绕捷克版图,成为马蹄形。 苏台德地区从13世纪前起,就属于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的领地,也就是说一战之后,随同波希米亚、摩亚维亚、斯洛伐克整体划分到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有着充足的历史渊源和根据。 德裔和捷克裔的民族冲突自古就有,19世纪再次浮现。1848年,哈布斯堡统治下的地区,革命烽烟四起,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南欧的各民族,纷纷掀起民族革命运动,要求自治、独立,同时期,还出现了德语地区要组建德意志统一国家的诉求,不能简单地说这等同于后来希特勒的“奋斗”之一――建立包括所有日耳曼血统人民(如奥地利、荷兰、捷克等地的日耳曼人)在内的大德意志国家(泛日耳曼主义,Pan-Germanism),但至少这种种族情绪,是前后相关联的。捷克语地区的反应呢,非常坚决地要把波希米亚和大德意志区分开。
一战结束,古老的秩序也告结束,欧洲开始按照现代概念规划国家,本着民族自决的原则建国,于是出现了那个著名的无解方程,“一个国家究竟是一块土地,还是一群同种同源的人民。如果是同种同源
的人民,哪一个共同因素应占优先地位,种族、宗教或语言?”苏台德地区就成了矛盾焦点之一,德裔要求民族自治,回归德奥大家庭,布拉格政府要保住领土完整。
这个时候的捷克人,终于摆脱了哈布斯堡几百年的统治,从民族压抑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空气中弥漫着对日耳曼人的轻蔑甚至侮辱,还有野蛮恶性事件,美国总统威尔逊派来的大使柯立芝就见证了捷克警察过度对待苏台德和平示威的事件,杀死了54人,包括女人和儿童。而杜勒斯还是力主保持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完整,他们一厢情愿地希望捷克的德裔能够融入捷克主流社会。
按照1921年的人口统计,捷克斯洛伐克有德裔人口312万,占总人口的23.4%,是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之后的第三大族群。而在苏台德地区,德裔就是绝对多数了。
事实往往与愿望相违,德裔人口非但没有融入捷克主流,反而身在曹营心在汉。
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建国。10月29日和30日就陆续出现了四个闹分家的区域政府,一个叫日尔曼波希米亚,在捷克西部和北部,首府利贝雷茨。一个苏台德省,占据东北部,奥巴瓦(Opava,当时的德语名Troppau)为首府,两地都声称是德奥共和国省份。西南捷克的波希米亚森林区和东南捷克的日耳曼南摩拉维亚,则声称分别归上、下奥地利。虽然最终都没分化成功,二十年努力却一直没有停止。
1.2 战前,赫拉巴尔的小个子
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写过一本小说《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前几年拍摄了同名电影。
小说的背景恰好覆盖二战前后几十年。主人公是个小个子,娶了家在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女孩。初次见面的时候,有一段对话,小个子说,“捷克人欺侮那些可怜的日耳曼族大学生太可怕了,我在民族大街亲眼看见捷克人脱下日耳曼族大学生的白袜子,还撕破了两名日耳曼学生的褐色衬衫。”女孩说“我们的领袖不会听之任之。”当然,她的领袖不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而是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Edvard Benes)说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妥善办法,就是逐步迁走所有的德裔人口。看看小个子任职的巴黎饭店,侍者们总是让德裔客人受尽难堪,不仅如此,整个社会抢占日耳曼人土地,工作、救济、分配诸多不平等,的确令捷克的德裔感到痛苦无望。
不能说正是捷克自己把苏台德推向“第三帝国”的怀抱,但是盲目的民族主义给希特勒号召“回归帝国”制造“苏台德危机”提供了机会和口实。
接下来,英法的绥靖政策,令希特勒更加放肆,在没有邀请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家参加的情况下,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割让苏台德地区,无力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也只有被迫接受,从1938年10月1日到10日,苏台德地区移交给德国,割让区的北部和西部建立了“苏台德行政区”,首府就是现在的利贝雷茨。
后面的事,似乎更加“顺理成章”,吞并捷克,入侵波兰,惨烈
的二战全面爆发。
1.3 战后,可怕的复仇
有一本书,正面描写了战后历史的另一面,作者是美国人德扎亚斯(Alfred-maurice de zayas),曾任联合国高级人权专员,书名是《可怕的复仇――对东欧日耳曼人的种族清洗》,封底有一段伦敦泰晤士报的评论文字,“这是一个日耳曼人发现他们自己在错误的时间呆在错误的地点的故事。二百万人的死亡,和一千五百万人的迁徙――被他们的敌对国从其版图迁到德国无所谓哪个地方。”
捷克东部主要城市布尔诺,战争刚刚结束,1945年5月30日夜里,集体性驱逐2万名德裔,强制他们步行56公里去往奥地利。当时主要的德裔成年男性都成了战俘,被强制行进的多是老人、女人,和儿童。最惨的是,当他们终于到达边境,驻守的苏联军队却禁止他们过境,让他们往回走。这一路确认的死亡人数达800名,这件事被称为“布尔诺死亡行军”。
从利贝雷茨,沿着与国界平行的欧洲442号公路,也就是沿着“马蹄”型,往西走约90公里,就到了乌斯季城(Usti nad labem),因为易北河穿城而过,城市全名易北河上的乌斯季,这里发生过另一起战后屠杀。1945年7月31日下午3点半,一个临时军火供应站爆炸,紧跟着城市的四个地方开始屠杀德国人,战败的德国人都带着白色袖标,非常容易辨认。在一座跨河大桥上,有个德国人高喊口号,被众人扔下水,他挣扎着想游出来,却被乱枪打死。其他德国人,包括下班过桥的工人,一个妇女和她小推车里的孩子,都被扔下河扫射。鞭
打、刀刺、射杀、溺水,战后的革命护卫队、捷克苏联士兵等参加了暴行。市长和部分捷克市民、设法帮助受害者。
特蕾津转运集中营,1945年到1948年间,执行的功能和纳粹占领时几乎一样,只不过流向和角色变换,作为俘虏收容所,转移和驱逐德裔,城市里可以发生那样的惨案,单边权力收容所的境况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1943年开始,捷克的流亡政府就开始考虑战后安置,向盟军提出驱逐德裔的建议,贝内斯法令也允许没收德裔财产。没有达成国际驱逐协议的时候,也没有妨碍捷克盼望单一民族国家的诉求,没有妨碍为此排斥德裔,同时,要避免德裔的危险性和复仇,也是驱逐德意志人的缘由。另外,有历史研究指出,两个极端事件是某些党派集团为给波茨坦会议施压故意操纵的,不管怎么说,1945年8月2日结束的波茨坦会议,正式同意驱逐境外德裔回到德国。此前被称为“野蛮”驱逐,影响到50万人,此后有规章的移民开始,1946年的10个月中,估计有223万多德意志人被驱逐,其中三分之二输入到后来的西德,三分之一到东德。
种族迁徙直接造成24000人死亡,62000人失踪,大约24万德裔留在捷克,包括熟练技能的工人以及被认可的反法西斯人士。不同组织公布的研究数字不尽相同,兵荒马乱,统计标准不一,苏台德德意志人组织的数字大大高于官方公布。
作为事实结果,当前捷克的德意志人口仅占全国1200万人口的1%。
肯定不能单方面责怪战后东欧国家对德裔的血腥报复,但是也不能因为纳粹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就对历史的另一面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乌斯季屠杀60年之后,乌斯季市长在大桥上为死难者纪念牌揭幕,1997年2月,捷克议会通过和德国的和解条约,捷克人对当时把苏台德德意志人驱逐出境表示歉意,但诚意不够,德国对当时占领捷克表示哀痛,也有过场之嫌。
1.4 思念总在分手后
这只是发生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情况,如同那本书中作的描述,战后整个东欧地区对日耳曼人的种族清洗相当严重,特别是波兰边界西移到奥德河和尼斯河线,以及苏联红军的报复行为。随着档案解密,越来越多惊心动魄的事实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著作出版发行。
这段历史不应该简单理解为“反暴行的暴行”,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走过一百年不止,而一百年困惑和迷茫,人类在理性非理性人性非人性之间徘徊。
东西欧铁幕刚刚落下的那些年,很多捷克人跑到德国打工,几年下来攒的钱,回到捷克摇身一变就成为小老板。当时,捷克人的生活水平和西方差距比较大,消费也便宜,每到周末,利贝雷茨街头,到处是德国人的声音。他们过境吃饭、加油、休闲,加起来的费用,和在德国吃一顿饭差不多。后来,捷克物价越来越高,这种情况才减少,不过,两国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而且深刻,德国是捷克最大的贸易伙伴。
捷克、波兰、德国的边境地带,有三个城镇,捷克的利贝雷茨,波兰的叶莱尼亚古拉(Jerenia Gora),和德国的齐陶(Zittau),结成三地姐妹城市,组成跨国地区联盟,有自己的管理委员会,做了很多合作项目。在捷德边境的幼儿园,也进行着有趣的互访项目,说德语和说捷克语的孩子们,定期组织共同的活动,这个项目希望加强两边孩子的互相了解,从小感受两边的语境。
人们为了分清彼此,支付了惨重代价,而分清彼此之后,发现了彼此的需要。
范文五:欧债危机次贷危机
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加强,本质上是由于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整体经济实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均衡,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欧元本身的不足。
危机国家大多财政状况欠佳。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下,逐渐失去要素优势,一方面没有及时的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实力薄弱,另一方面又要维持优厚的社会福利制度,入不抵出,更加重了财政负担。欧元体制下,单一的货币制度将不同国家的竞争差异拉大,且财政制度与货币制度不统一,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等政策工具面对经济动荡,只能通过扩大赤字财政和举债才刺激经济,从而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状况较差的国家经济崩溃。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当前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动摇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进而放大了股市波动范围,从而汇率波动较大,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更不稳定。
欧盟进口需求减弱,对出口国家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 出口 普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欧盟进口需求减弱,贸易保护抬头,对中国的出口
造成额严重的影响。
2、 外汇储备 我国持有20%欧元外汇储备,欧元的持续贬值,对我国的外汇储备产生威胁
3、 人民币汇率 欧元的持续走低,对人民币升值产生较大压力
4、 通货膨胀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欧元区的货币宽松政策,共同大幅度推升了国际大宗
商品的价格,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较高,必将推升PPI水平,并通过CPI提高国内通货压力
对我国的启示:
1、 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加强风险控制,保证财政收支平衡
2、 积极稳健的推进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
3、 合理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稳而健
美国次贷危机
又称次贷房产危机。是指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原因:1、购房者无力偿还抵押贷款2、借贷双方错误的判断3、房地产是高涨时期的投机预期和过度建设4、整体高负债水平5、传播或隐藏抵押违约风的金融产品、货币政策、政府政策 导致危机的核心是道德风险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世纪金融市场动荡不安2、世界股市普遍下跌,缩水严重,投资者损失增大3、投资者大举离撤,外汇储备减少对外贸易减少。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主要影响中国的出口;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势缓慢和严峻就业形式的双重压力;次贷危机将加大中国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我国面对次贷危机应采取的措施:1、扩大政府投资,以政府消费来缓冲出口下降的带来的影响2、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3、减免税收、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抓住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对我国的启示:1.对房产抵押贷款的准入条件应严格控制2.既要金融创新,又要控制风险3.我国在金融机构全面盈利的情况下清醒意识到风险4.金融监管当局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5.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苏台德问题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