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成果
金乡三中2006年度第二学期学生获奖一览表
姓 名 内 容 项 目 指导师 备 注 级别 等第 陈英伟 省初中数学竞赛 省初中数学竞赛 市 二 李求华 王文达 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作品 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作品 市 一 郑仰赠 陈英伟 省初中数学竞赛 省初中数学竞赛 县 一 李求华 高 洁 省11届科学竞赛 省11届科学竞赛 县 一 陈洁 黄冬冬 省11届科学竞赛 省11届科学竞赛 县 三 陈洁 黄金秀 省11届科学竞赛 省11届科学竞赛 县 三 杨章表 潘 捷 省11届科学竞赛 省11届科学竞赛 县 三 杨章表 郑芸芸 县初中生政治小论文评比 县初中生政治小论文评比 县 一 郭智贵 夏慧明 《看一个民工喝水》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一 汤呈亮 彭书富 《上课打瞌睡的》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二 陈苏 戴安南 《等待电话》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二 黄领水 王杰朋 《等待电话》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三 蔡雪玲 陈金金 《等待电话》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三 黄敬友 汤思思 《等待电话》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三 黄领水 夏碧霞 《师娘》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三 徐晓静 陈杨杨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三 汤呈亮 郭和奔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新世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县 三 蒋贤昌 项露露 县八年级科学竞赛 县八年级科学竞赛 县 三 陈巧巧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二 陈小雨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二 黄建文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夏瑶瑶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陈庆师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厉志乔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一 创作 夏一路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一 创作 陈小雨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二 创作 郑雪飞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二 创作 项露露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二 创作 周阿华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二 朗诵 陈巧巧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朗诵 林梦盈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朗诵 郑伟芳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朗诵 郑芸芸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朗诵 林光塔等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朗诵 周文文等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朗诵 陈瑾陈璐朗诵 “春天送你一首诗” “春天送你一首诗” 县 三
学区 林光塔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林爱萍 璐 一 学区 包邦威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林爱萍 一 学区 陈 璐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沈冬雪 一 学区 蔡智豪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沈冬雪 一 学区 郑雪飞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徐汀汀 一 学区 陈 瑾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陈小燕 一 学区 夏雯雯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沈冬雪 二 学区 郑芸芸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沈冬雪 二 学区 陈冬雪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学区英语朗诵比赛 徐汀汀 二 学区 戴安南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张茂宠 一 学区 陈余娜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张茂宠 二 学区 黄益伟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汤志架 二 学区 陈蓓蓓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汤志架 二 学区 周仕豪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张茂宠 二 学区 郭和奔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杨林芬 二 学区 郑雪飞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汤志架 二 学区 陈上榜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杨林芬 二 学区 陈晓东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学区八年级数学竞赛 杨林芬 二
金乡三中教科室
2007.10
星火简报 第五十四期 ※※※※※※※※※※※※※※※※※※※※※※※
金乡三中教务科研处编
2007年10月
?????????????????????????
?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共写随笔
?聆听窗外声音 ?双语口才训练
?建设数码社区 ?构建理想课堂
即“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
理论篇
作为一项缘起于民间而带有自发性和草根性的教育实验改革,经过近三年的发展,目
前,已经有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所学校申请了课题,各地区的一大批“新教
育人”主动地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教师、父母正在行动中将“新教育之梦”具体化、
系列化,实验学校、个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是对“必要性与可行性”这一问题的最好回
答。反观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新教育实验”的任何一项行动都可谓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在接受《教育研究》记者采访时,朱永新教授曾经用六个“之所以”具体地阐述过“新教育
实验”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下面简述如下:
?之所以要“营造书香校园”,是因为: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人................
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
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
强化阅读。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裨上就是
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当今,学
校阅读的缺失令人痛心。由于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学生和老师不仅承受沉重的体能负担,
还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学生每天都在教科书、习题中度过,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思想境界
都令人担忧。为了实现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新教育实验”在充分研究、积极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实验学校将每年9月25日设立为校园“阅
读节”,并倡议这一天为全国“阅读节”。实验学校加强了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并尝试建立
开放式图书广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实验
学校提供专门、足量的阅读时间给师生,鼓励学生家庭建设家庭图书架,形成“书香家庭”。
实验学校图书馆向家庭和社区开放,并形成校际合作、区域流动。本着基础性与发展性、与
人文性、经典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我们还组织上百名专家在近万份问
卷调查的基础上,历时6年拟定了“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各100种,以年度为界限正式公布。我们还将成立“书香俱乐部”,作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指导各实验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各实验学校读书活
动提供导读、评价等服务;促进各实验学校读书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联谊。昆山的柏庐小学、
吴江的金家坝小学、宁波的万里国际学校、武进的湖塘桥小学等许多实验学校都创造了很多
有效的读书活动。读书,读课本以外的好书,正在成为这些实验学校师生的一种文化自觉。
?之所以要“师生共写随笔”,是因为:教育随笔(日记)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
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议》中说:“如果一位内行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其一生的创造活动时,把他在长
年劳动和探索中的一切成就都带进坟墓的话,那将失掉多少珍贵的教育财富啊!”对于学生
而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学生心灵的窗口、
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是一笔人生的亚视财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
他们就必须做得精彩、洗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
常生活方式,终身受益。“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
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当然,“写”只是形式,
以“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之所以要“聆听窗外声音”,是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关门教育。如果教师人生阅历................
缺乏,就难以点燃孩子的人生激情,难以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队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
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
撞交流会,则可以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他们才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
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与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
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
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我们觉得,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
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世界。他们所听到
的声音主要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向就业的教育。通过
层层的考试,直到考取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再通过考试就业。这些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冲动、
创业的激情要靠什么呢?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窗外的声音”去激发、培养。把社会的、企业
家,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请到学校,让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听100场报告,这是我们
的期望。说不定某一场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几个孩子的命运。可喜的是,我们的
实验学校已经在行动了。苏州工业园区和影影绰绰的总值学校开始把世界500强企业的驻华
代表请进课堂,张家港高级中学甚至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生报告系列。
?之所以要“双语口才训练”,是因为: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
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征服别人的
基本能力,是一个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除了上课提问 之外,很少
有机会让孩子说话,很少有机会让孩子大声说话、说流利的话、说自信的话。很多的时候,
我们实际上是在培养一代“失语症”。所以,我们要求各个实验学校设立学生论坛,让孩子
有当众说话的地方,“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讲座,让孩
子争论,让孩子真正地“说起来”。这是中文,英文也同样如此。各个实验学校要创设一个
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英语教育应该注重生活化的口语训练,教孩子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
交际的英语,而不是“哑巴英语”。语言是文化的化石,在开展双语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
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着慌 要不以牺牲任何一方的教育质量为前提。为了培养语感,无论是母
语还是外语,都要背诵一些名篇。我们已编写出版的有《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名篇诵读》、
《科技英语阅读》等。
?之所以要“建设数码社区”,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是“新教育”的助产婆,是“新教................
育”得心实现的桥梁和通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技术以
来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以“e-learning”、“e-teaching”和“服务学习”为主旨的信息化教
育是“新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因此,“突破校园围墙,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发
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
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项重大工程。以新教育实验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在线”为网络平台,
加强种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建设家庭、学校、社区的一体化的“数码社区”,
可以让“新教育共同体”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搜集、加工
与应用种类信息的能力,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 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数码社区”就是要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
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应用住处的能力。信息化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
很重要的前提。信息化不仅仅会改变我们教育的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们教育的
状态,甚至教育的本质。顺化我们要做的是,我们所有的实验学校联合起来,把自己的资源
让所有的学校共享,教案、学案、备课资料,甚至课堂在线。重复的开发、重复的劳动、重
复的购买,那将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还要让每一个孩子和老师都知道,我们生活在
一个信息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形成快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学
会在网上表达与交流。所有的孩子都要利用校园网制作个人网页。许多实验学校都已经能够
做到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建立了个人主页。
?之所以要“构建理想课堂”,是因为: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
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
和学校教育的成败。该项行动谋略多维度、多视角地提炼不同学科理想课堂的共性,寻找一
套理想课堂的可操作模式。一般来说,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
课堂氛围,应该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
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插秧式”教学的课堂
要求整齐划一,在维护甚至是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限制了一个个泩生生的灵性;“填鸭
式”教学的课堂只突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
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欲望;“标准化”教学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能力。因此,我们倡导走进课堂,实地听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座,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意见,注重理想课堂典型个案的
收集和研究,摸索理想课堂的结构和类型,及时地进行观摩、推广,并组织专家进行评点指
导。注重开放和生成,对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的确十分重要。但是,开放对
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课堂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实践篇
营造书香校园就是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对唤醒学生的阅读激情有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学校成为传承优秀文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创设化的阵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营造书香校园的目标是丰优良的阅读环境呢?
富校园的文化内涵,丰富师生的文化底蕴,建构社区的学习在此,特撷取以下这篇体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书育人、管理育文章供教师们学习参考,希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逐步深化。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望有所启迪。
当很多同龄的孩子捧着教科书、教辅书表现出枯燥乏味的时候,我校学生却在享受着
阅读课外书的快乐。从文学童话到科技自然,从历史名著到当代经典,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
行走,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在文化的滋养下成长,变得头脑充实、胸怀宽广、智慧勃发,
迈出了书香人生之路上坚实的第一步。
我校的读书热始于2001年。五年来,我们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塑造学生美好人生”
为已任,以“新教育实验”关于“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为指导,以“阅读优秀书籍”为途
径,全方位、立体化、持续性地开展读书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一次又一次的读书热潮,不仅
使学生按原定计划知识面、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使学生孕育了文化气质、提升了综合素养。
与此同时,办学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被《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先生赞为“办学历史短,
文化氛围浓”。
一、创设适宜读书的人文环境
为了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方便,我们在教学
楼里一共设有12处开放的阅览廊、读书角,
美术老师根据空间的大小专门设计了形状各
异、色彩多样、功能兼备的书橱、书柜,让学
生有一种居家的温馨感;图书是经常更新的,
能激发学生不断阅读新书的冲动。考虑到课间
休息时间较短,我们特地订了许多图文并茂的
期刊读物,适合学生在零碎的时间里翻看。我
们把大量的书从图书馆里“请出来 ”,分到各
个教室,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使学生随手
可得。三年级以上各班在板报中辟有“读书园
地”,供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走廊里悬挂着的名人名言,生龙活虎精悍、言简意赅,
孩子们天天年、天天念,不知不觉就印入了心田。
学生课业繁重,怎么让他有时间去读书呢?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开始时是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三年前作了改进,
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作为“读书时间”,且排入课表,内容分为“规定”和“自选”两种。
一年前我们又加大了力度,将12月1日、4月1日(以后将改为4月23日)定为“读书日”,这一天全校学生不带教科书,不按课表上课,而是在老师的引导、指导下开展“主题式阅读”,
如“吴文化——世博会”、“走进童话的时光隧道”、“我身边的科学”、“漫游数学世界”等,
将阅读、观看影片、制作小报、串讲故事以及人物表演、心得交流、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
见的形式科学整合、巧妙搭配,既有吸收,又有输出;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味性;既有礼堂
的享受,又有心灵的感悟,受到了全体学生的欢迎,成为我校读书系列活动中一道最亮丽的
风景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老师的角色首先是“师长”,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培
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其次也是“伙伴”,要把自己还原为“儿童”,
有一颗童心、一双童眼,喜欢着儿童的喜欢,理解着儿童的理解,关注着儿童的关注,快乐
着儿童的快乐,体验着儿童的体验??让读书活动充满人文关怀。
置身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了,由此带来
一些负面影响,许多人变得浮躁,静不下心来,传统的读书形式遭到冷遇,取而代之的是看
电视、上网。这些症状在未成年人群中同样存在,再加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兴趣容
易转移,所以,帮助他们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和时间。经
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读书为中心的一系列活动。
1、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安排的“读书频道”,通过“太阳花”电视台
和红领巾广播站开展名篇欣赏、作家介绍、老师点评、新书推荐等活动。“策划、采集、播
放”一条龙,学生全包了。
2、每月组织一次以年级为单位的读书沙龙,各班推出的代表上台摆起了读书龙门阵。
他们夸张的语言、滑稽的动作、“百事通”的神情通常是笑声、掌声、赞叹声“一举三得”,
激起了更多同学读书的欲望。
3、每学期请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来校作报告或是签名售书,如全国著名科普作家
叶永烈,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周锐,还有当前特别受到中小学追捧的知名作家饶
雪曼等。看到那些原本只闻其名的“大师”居然从书本中走了出来,和自己面对面,孩子们
显得异常激动和兴奋,参与的热情特别高涨,每一次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学期结束时,每班都要评选“博学之星”,让那些平时喜爱读书、通过读书在各方
面获得长进的学生成为班级的“明星”,成为同伴的“偶像”。不仅如此,我们还把“喜报”
邮寄到“明星”父母的单位,让他们为自己的孩子爱读书而感到自豪,让他们赢得同事们羡
慕的眼光。
二、营造推动读书的立体时空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生活;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境界??这些说法都对。但于学生来
说,阅读更多的是一种习惯,需要我们循序渐进,注意培养。
1、以学校为主阵地,倡导师生同读
“以教材为基础,让课内带动课外”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读书
习惯方面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我们通过改变观念、改进方法、改
善过程等一系列实践探索,使语文教学走出了“耗时多、效果差”的怪圈,建立了“前有蕴
伏、中有拓展、后有延伸”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为学生在课内
读课外书提供了可能:学了《“黑板”跑了》,带出“发明发现”系列儿童科普读物;学了《只
拣儿童多外行》,带出冰心散文集;学了《匆匆》,带出朱自清散文集??六年下来,光在课
堂上,学生看到的书就不止12本,而是18本、24本、36本??
“从自身做起,让教师影响学生”也是非常有效的。小A老师喜欢“旁敲侧击”。在合
适的时间和场合,她会有意无意地告诉学生自己最近在看一本书,内容是如何的精彩,读来
是多么的有味道,直说得学生一个个瞪圆眼睛,张大嘴巴。师生正在兴头上时,下课铃声响
了。下课后,不用老师再说什么,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清楚书名,发誓星期天一定要把书回家。
小A老师的目的达到了。小C老师擅长“范读名著”,动听的音色,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技
巧,孩子们很容易入情入境。刚咂出滋味来,小C老师却戛然而止志起了关子,随即笑着
说:“这的确是本好书,亲自去读一读,味道会更好。”
2、向家庭伸展,倡导亲子共读
相对于学校来说,家庭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成长、爱好的形成作用要更大、更直接。我
们已经看到父母在培养孩子学习琴棋书画、英语、数学等方面所释放的巨大能量,现在要做
的是“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即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意识到孩子需要学习技能,更要学习如
何做人,而好书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达到目的,我们运
用了很多办法:给每一们家长发信,阐释我们的观点,希望他们支持孩子在课余时间读书,
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以“朋友”的身份予以帮助,让自己的家有一点“书香门第”的味道;
推荐好书佳作,要求孩子和父母一起阅读,并从各自的角度写写读后感,让学生采访父母,
请他们讲讲自己阅读的故事;“读书日”时,邀请家长来校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制作小报;
开家长会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让家长们有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
要,理解孩子的情感,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能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3、向社区辐射,倡导假日阅读
长假以及寒暑假是读书的好时光,但学生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不知道时间。因
此各年级的语文教师总是未雨绸缪,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注意听取他们的疯,提前设计
好“假期读书——实践活动计划”,如“大话春节”、“苏州古城门”、“历史上的这一天”、“我
喜爱的古典名著”、“奥运——北京”等,给出一个方向或一个范围,具体的“点”则按照自
己的兴趣来确定,让学生在此前提下,合理安排时间,把休闲、旅游、读书整合在一起,长
见识、长知识、长学识,一箭三雕;最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来反映读书的成
果。
与书为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从一份份作业中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感到
惊喜,同时不得不折服,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朱永新教授说的“读
书改变人生”,不啻是教育的真理。
三、收获读书活动的丰硕成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召集,读书已经成了我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校园的教室时
在、走廊上,在邻里中心的阅览室,在观前街的新华书店,在市图书馆的读书吧,到处都有
我校学生的射影。他们自诩是“小书迷”、“小书虫”、“小书痴 ”,喜欢 “泡书澡”、“啃书
本”、“游书海”,于是,三年级学生捧起了《时间简史》,五年级学生读完了《史记》??一
切都是那么自然、平常。
由苏州市少年文学院举办的中小学生当场作文大赛至今已进行了四届,我校学生成绩
斐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杰出代表,吕端同学在首届大赛中夺得中年级组状
元,毕业生袁君毅读初一时在第二届大赛中夺得初中组状元,张晴原同学在第四届大赛中夺
得高年级组状元。
学生的短文随笔、小诗散文频频见诸于各级各类少儿报刊,他们的文章大气但不失童
趣,纯真却不乏深刻。2003年,10岁女孩达梦园出版了第一本散文诗集《雪精灵》,成为苏州年龄最小的“作家 ”。两年过去了,现在她的第二部书已完稿,正在洽谈出版事宜;伴随
键盘的敲击声,第三部书的文字正在她指间汩汩而出。
“摆脱功利、广泛阅读”使我校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表现出心理健康、
基础扎实、思维灵活、个性独立的特点,在考场和赛场都有出色表现,受到同年级学校的普
遍欢迎。
[]教育随笔,对教师而言,就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小案例、小
镜头,以及自己对教育教学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履的阳光,是一笔人生的精神工作的思考和反思,在教育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财富。
随笔的写作过程中,改变教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 师的行走方式。对学生而的窗口、心灵的寓所、青春
事情的感受。”日记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学生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写作教学的认识水平和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改革中的“牛鼻子”是什么呢?学习了新的有组织地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鼓励学生坚
课程标准,我们体会到这“牛鼻子”就是确持写日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个性潜
立“自主写作”的新理念。所谓“自主写作”,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快
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乐”,《现代汉语词典》将之定义为“感到幸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福或满意”。开展快乐日记的研究就是要通
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呈现为语言文字。要真正过创新的日记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角度、
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主学自由地抒发感受,降低写日记的难度、激发
生感到快乐的活动,最有效的形式首推日写日记的兴趣;并断的鼓励和经常的交流,
记。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我能写好”的自信,
根据现行语文教材,学生在入学一个月获得写日记的快乐和满足。 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拼音,孩子们凭借音节的 认读和拼写能力,完全可以写出自己心中想1、脑科学关于关键期的研究:关键期
说的话。学习写短小的日记就是最自然的是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
事。因为日记正好把孩子们的生活与写作联期。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
系在一起。孩子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生动有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天生的机
趣的:天上下着小雨,他们会跟小鸭子一样制使儿童能获取语言。”“早期接触丰富的语
满地乱跑;下雪时,他们更兴言环境,能奋地追跑喊叫,像快乐 小雪使儿童的语共;老师的一句表扬,能让他言,并很少们激动几天;大自然的一草一错误。”语言木、春夏秋冬更替,都能引发获取的关键他们诗意的想像。因此,我们期,一般在1决定在一年级开展快乐日记岁到11岁。的实验研究,指导学生敞开童小学氏、中真的心灵,睁开开赴的眼睛,年级仍处在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快乐,用稚关键期内。嫩而真实的笔触亡灵成长的因此,一年足迹,体会记日记的自由和快级就应加强乐,有记日记的愿望和能力。 日记教育,让学生在快乐写日记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发展语言能力,掌握一套规范而
《现代汉语词典》对日记的定义是:“每丰富的语言。
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兼对这些2、认知建构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被
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高度概括了日记训练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
存储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通过每天写日记,提高写作水平,提高语文
的知识和经验浓度,构建新知识、解决新问素养。
题的再造过程。所以,在日记教育过程中,3、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日记的源泉。 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促进学生认知结
构的孕育、发展、开放,经历知识发生、发1、低要求,交易会起步。一开始对学
展的全过程,实现创造力的同步增长。 生要求不要过高,能按基本格式用拼音写清
3、快乐的习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楚一两句完整的话就行了。如:“jintiān wǒ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在“外在事物上面刻下mén xué pīng yīn rìjì le,wǒ hěn gāo xì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从而“实现他自己ng。”话语虽短,但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的冲动”。“例如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请清楚了,对此,教师要多加鼓励。 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浮现的圈圈,2、及时搞好学拼音到学汉字的过渡。觉得这是一个作品”。日记活动就时常伴随注意是为了识字。教师要及时教学生学习汉着创造。 字基本笔画和汉字书写规律。在学生学习拼4、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音夹汉字的课文后,就要求学生在拼音下面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如写日记,就要坚把已学过的汉字写出来,及时运用所学汉持天天写。形成习惯以后,如果哪天没有写,字。在学生学到一定数量的汉字后,要求学就觉得得有什么重要的事没完成,心里会感生写汉字夹拼音的日记。当学生学会音序查到不自在。 字法使用字典后,就可以要求他们完全用汉 字写日记了。 1、通过大量自由灵活的练笔,使学生3、要及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低年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学会表达,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要让他们多参加提高写作能力。 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知识,得到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意志能感悟。这样写日记就会日新月异,不会记流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写日记,对于水账。 培养学生做事要有妈有终、锲而不舍的精神4、创新日记形式,开掘日记源泉。日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久而久之,韧性、毅记天天要写,学生也会觉得无话可说。我们力与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掘他们感兴趣的内容3、通过写日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和话题。如照片日记、树叶日记、剪贴日力。在日记中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批语,得记??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到自我成长,使幼小的心灵求真、向善、爱写日记活动常保新鲜和生机。 美。 5、师生共享写日记的快乐。教师每天 抽出一定时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日记,畅游于1、主体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精彩缤纷的日记世界,分享日记带给我们的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快乐,对生活也有更多的感悟。这仅能以自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己对日记的真情唤起学生对日记的热情,而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可见,学生是学习且每天的日记交流又使学生不断获得写日的主人,只有当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记带来的灵感。在交流中互相评价,互相欣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赏。 的人,学生的主动性素质才能提高。因此,6、少一些束缚,多一些鼓励。让小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生记日记主要是使他们学会真实地写作并积极性。 尽可能持久地保持纡的心灵。为此,我们不2、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人的能力发展能日记当作作业布置给学生,应该引导他们的基础。“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
明白这是一种普通生活的需要。我们不要规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
定今天写什么,明天写什么,让学生自由地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得益于课
写。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选择材料的能力,外。”我们应从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的朗读
而且他们的观察视角也许更独特。我们所要兴趣和朗读习惯,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做的,是不断的鼓励和经常的交流。通过鼓广泛地吸取精华,积累语言材料,获得丰富
励,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我能写好”的自信,多样的体验。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关注着自己的生活和思
想。
7、开展课外阅读,积累规范而丰富的
语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教师情怀
1、理想的教师,应6、理想的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教师,应该是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一个勤于学
2、理想的教师,应习、不断充实该是一个自信、自强、自我的教师。 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7、理想的
3、理想的教师,应教师,应该是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一个关注人类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命运、具有社
4、理想的教师,应会责任感的教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师。 学生尊敬的教师。 8、理想的
5、理想的教师,应教师,应该是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个坚忍、刚强、不向挫折低头的教师。
范文二: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成果
专业论文题目 发表时间 发表刊物名称、主办单位及刊号 作者排名
2010年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吉林日报 独著 12月
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2009年第考试周刊 独著 要性 36期
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2008,21考试周刊 第二作者 关系及其教学方法 期
2007年1对比英法关系从句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第一作者 期
英语口语教学重要性浅2007年11教育经济研究 独著 谈 月
熟悉规律,掌握原则,尊2005年2英语辅导报 独著 重语境 月
大学英语教学应强化口语2005年第中外学术导刊 独著 教学 24期
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文2004年第教育科学杂志 独著 化能力 11期
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2003年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独著 第4期 语能力的培养
2007年大学英语听说教程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 7月
范文三: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成果
宁都中学 巫辅权
自参加工作以来,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提升,以人为本,关爱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一个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始终是我的梦想与追求。由于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与默默无闻的耕耘,在读书——思考——研究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教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点滴成绩,不但促进了自己业务水平的提升,更有力的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为了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我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发表论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感悟生命》一文在《试题与
研究》中2012年第6期发表。
《生物新课标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文在《江
西教育》中2009年12期发表。
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获全省中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学术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课题:由本人作为负责任人领导的市级课题《学生心理和体质健
康教育研究》正在结题中。以后的教育科研工作仍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继续深化开展市级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个性心理问题,2.
学习心理问题,3.考试焦虑问题,4.恋爱心理问题,5.
社交障碍问题,6.单亲?无亲子女的心理问题
奥赛指导:近几年本人主要任高三年级的生物教学,2010年辅
导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江西赛区获得江西省
一等奖一人次,江西省二等奖和市级奖项多人次。
其他荣誉:2008年参加宁都中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评比大
赛中获得“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第四名。 2011年由于在教学岗位上教学成果突出,深受老师和学生
的喜爱,所教的学生成绩优秀,二本升学率百分百,获
得宁都中学“优秀教师”称号。这是本人继2004年后
再次获得此殊荣。
我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
范文四: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第三次修订)
1.对课题(科研项目)成果的奖励
为了体现科研管理激励的原则,鉴于目前我院省级以上科研课题较少的实际情况,学院在今后若干年里,将对在我院管理范围内的各类结项课题成果进行奖励。在院级教科研成果奖励中,等级划分和奖励标准如下:
课题类别 等级划分 奖励标准 奖励对象
国家级重点项目 10000元 国家级项目 一等奖 国家级一般项目 8000元
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青年项目、 7000元 国家级项目子项目 省部级项目 二等奖
省部级一般项目 5000元 课题组
市厅级项目 2000元 院市级项目 院级重点项目 三等奖 1000元
院级一般项目 200元
科研项目级别的认定:
国家级项目
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级重点项目和国家级一般项目。
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国家教育部、国家科委下达的有关国家级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项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国家教育科学基金及国家艺术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应该有国家经费支持。
国家级一般项目是指在上述机构或国家级教育科研学会立项的自筹经费的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包括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青年项目、国家级项目子项目、省部级一般项目。
省、部级重点项目是指国家各部委项目,省教育厅、省科委、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等部门下达的省级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社科联(社科院)项目等。省教育厅科研产业处、高教处、职成处视为省级项目。
国家级青年项目是上述国家级项目立项单位为了鼓励和支持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而适当放宽立项基本条件的
项目。
国家级项目子项目上述国家级项目的子项目。
省、部级重点项目应该有立项机构经费支持。
省、部级一般项目是指在上述机构或其它省、部级机构立项的自筹经费的项目。 院市级项目
院市级项目包括市厅级项目和院级项目。
市厅级项目是指吉林省政府中对学院不具有教科研管理职能的厅局级部门(如吉林省农业厅)
下达的项目、学院所在城市立项部门(如吉林市科协)下达的项目。
院级项目是学院的教科研项目。院级重点项目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确定。 子课题项目按如下标准执行:国家级成果奖视为省部级;省部级成果奖视为院市级。 2.对论文的奖励
论 文 类 别 等级划分 奖励标准
Nature(自然)、 Science(社会) 一等奖 10000元
中文核心期刊 二等奖 1000元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报》
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及省级(含)以上党报 三等奖 100元 3.对已发表学术论文被相关刊物转载摘录的另行奖励:
转载刊物名称及转载方式 等级划分 奖励标准 《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3000元
《工程引文索引》(EI) 特等奖 2000元
《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 1000元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一等奖 800元
《新华文摘》压缩摘录
二等奖 500元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三等奖 300元
注:中文核心期刊、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分别以当年北京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和《国外科学技术
核心期刊总览》为准。
论文奖励仅适用于学术期刊的正刊,发表在增刊和各种论文集上的论文不予奖励。 所有论文只奖励第一作者(按篇奖励)。
4.对著作的奖励
奖励标准 出版社名称 等级划分 学术专著 一般著作
一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商务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华书局 特等奖 10000元/部 5000元/部
二级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日报编委会直属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央直属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文献研究室直属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央党史研究室直属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出版社、
一等奖 8000元/部 3000元/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中国科学院直属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直属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直属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行政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经济日报社直属出版社
三级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直属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直属出版社等。 各省(直辖市)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等
国家各部委下发出版社:
二等奖 5000元/部 1500元/部 中国经济出版社/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直属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直属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铁道部直属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出版社等。 国家“211”工程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除外):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等。
各省专业出版社:
吉林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辽宁电子出版社等。
各市(州)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长春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等
其它大学出版社:
非国家“211”工程大学出版社。 三等奖 2500元/部 800元/部 其它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隶属中国商报出版总社、
现代出版社/隶属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百家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九州出版社、海潮出版社、远方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华龄出版社、明天出版社等。
注:
(1)学术专著是指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
论体系,或提出了新的学术思想、观点,并至少有三篇在期刊(正刊)发表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包括论点摘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为前期成果,读者对象以本学科专业研究者为主的著作。申报的字数必须在15万字以上,作者不多于3人,而且我院教师为第一作者。
(2)一般著作包括编著、教材。编著指对某一学科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体系,但创新较少,或以编辑既定的理论成果为主的著作。教材为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申报的一般著作字数必须在15万字以上,且我院教师为第一作者。
(3)著作奖励以部为单位。
5.对教师获得政府届次奖的奖励
凡获得县市级(包括县市级)以上政府届次奖励的,我院教工为第一作者的著作、论文、调研报告、多媒体课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等,学院将按所获奖金1:1另行奖励。
6.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奖励
奖励级别 奖励对象 等级划分 奖励金额
国家级精品课程 一等奖 10000元
省级精品课程 5000元 该课程组 二等奖 省级优秀课程 3000元
院级精品课程 三等奖 1000元
7.对示范、精品、特色专业的奖励
级 别 对 象 等级划分 金 额
国家级 一等奖 50000元
省 级 该专业教研室 二等奖 5000元
院 级 三等奖 3000元
申请奖励的学术论文、项目、成果须与本人所从事专业及岗位职责紧密结合。
8.对优秀教学团队的奖励
级 别 对 象 等级划分 金 额
国家级 一等奖 10000元
省 级 该教学团队 二等奖 5000元
院 级 三等奖 3000元
9.对教学名师奖励
级 别 对 象 等级划分 金 额
国家级 一等奖 10000元 教学名师或
教学名师 省 级 优秀课教师二等奖 7000元
本人 院 级 三等奖 5000元
院级教学名师的评比见《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评选及奖励办法》 10.对教师各种业务竞赛、技能竞赛成果的奖励
级 别 对 象 等级划分 金 额
政府国家级一等奖 5000元
政府国家级二等奖 一等奖 4000元
3000元 政府国家级三等奖
政府国家级优胜奖
2000元 政府省级一等奖
学会(协会)国家级一等奖
二等奖 政府省级二等奖 1000元 所有项目参学会(协会)国家级二等奖
与人员 政府省级三等奖 500元
学会(协会)国家级三等奖
政府市级一等奖 300元
学会(协会)省级一等奖
政府市级二等奖 三等奖 200元
学会(协会)省级二等奖
政府市级三等奖 100元
学会(协会)省级三等奖
对教师各种业务竞赛、技能竞赛成果的奖励以取得成果的项目数为单位,而不以参与项目的人数为单位。
奖励范围限制在学院推荐或同意的参赛项目内,参加竞赛的教师必须由学院指派,以个人名义参赛取得的成果不在奖励之列。
对教师各种业务竞赛、技能竞赛成果的奖励级别的确定以证书印章的级别为依据。以教育部牵头颁发的证书视为国家级,如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吉林省教育厅牵头颁发的证书视为省级,如吉林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教育厅各职能处牵头颁发的证书视为院市级,如高教处、体卫处举办的专项技能比赛。
其它各种竞赛的级别由项目级别审核小组审核决定。
11、对教师获得政府及各级学会教科研荣誉的奖励
级 别 对 象 等级划分 金 额
国家级 一等奖 500元
省级 荣誉获得者 二等奖 200元
市级 三等奖 100元
对教师获得政府及各级学会教科研荣誉的奖励限制在学院管理的教科研项目范围内,参与外单位教科研项目获得荣誉者,不在奖励之列。不包含政府届次奖,政府届奖将按第5条“对教师获得政府届次奖的奖励”的规定执行。
对教师获得政府及各级学会教科研荣誉的奖励级别的确定参照课题级别的确定。
12.对学生技能比赛指导教师的奖励
级 别 对 象 等级划分 金 额
国家级一等奖 5000元
国家级二等奖 4000元 一等奖
国家级三等奖 3000元
省级一等奖 2000元
国家级优胜奖 全体指导教师 二等奖 1000元 省级二等奖
500元 省级三等奖
300元 院市级一等奖
三等奖 200元 院市级二等奖
院市级三等奖 100元
对学生技能比赛指导教师的奖励以取得成果的项目数为单位,而不以指导教师人数为单位。
对学生技能比赛指导教师的奖励主要针对学生团体项目。
对学生技能比赛指导教师的奖励范围限制在学院推荐或同意的参赛项目内,以个人名义参赛取得的成果不在奖励之列。
对学生技能比赛指导教师的奖励级别的确定以学生获奖证书印章的级别为依据。以教育部牵头颁发的证书视为国家级,其中重点项目学院酌情发放相应的工作量津贴,如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技能届次大赛,原则上津贴总数可按2000元、5000元、7000元三个级别控制;以吉林省教育厅牵头颁发的证书视为省级,其中重点项目学院酌情发放相应的工作量
津贴,如吉林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原则上津贴总数可按1000元、3000元、5000三个级别控制;以教育厅各职能处牵头颁发的证书视为院市级,如高教处、体卫处举办的专项技能比赛。
对学生获得个人单项奖的指导教师的奖励降一个大级,国家级一等奖降为省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降为院市级一等奖。
其它各种竞赛的级别由项目级别审核小组审核决定。
13.对横向课题的奖励
横向课题是指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研究的课题 ( 以项目级别审核小组认定为准) ,包括科学研究类、技术攻关类、决策论证类、设计策划类、软件开发类等。横向课题是学校扩大对外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科研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政策性原则:课题研究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方针政策,具有合法性。
(2)实用性原则:横向课题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形式,课题应讲求实效性,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并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规范性原则:横向课题研究应该参照纵向课题,从立项、研究到结题都做到规范有序。
为鼓励我院教师积极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在对横向课题的奖励上突破以下两个方面的限制:
?不要求课题一定是学院自己管理的课题;
?不要求一定是课题主持人,即只要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就可以获奖。
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的教师及时将课题合作意向书、课题申报书及评审材料等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及项目结题后的课题报告、成果、相关单位证明及鉴定书交科研办备案。
具体奖励标准如下:
金 额
级 别 对 象 等级划分 主持人 排序2-6位 排序第6位后 国家级 3000元 1000元 500元
横向课题
省级 课题参与者 2000元 500元 300元
特别奖
市县级 1000元 300元 200元
国家级横向课题是指受国家各部委一级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的课题。
省级横向课题是指受省属各厅局一级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的课题,各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委托的课题按此级别认定。
市县级横向课题是指受市县属各局一级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的课题,各铁路局、铁路工程局所属站段、分公司委托的课题按此级别认定。
各类学会、协会的课题不在此奖励范畴内。
同一项目在不同级别竞赛中分别获奖的,不作重复奖励。
14.科研成果的申报与评审程序
(1)个人申报:个人根据本奖励办法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奖励申请表》,并提供成果原件、立项通知、结项证明、奖励证书和国际国内二次文献收录的原件、复印件,交教务处科研办审核、登记。
(2)科研办审核:科研办对所报材料进行汇总、初审后,提交学院项目级别审核小组,学院项目级别审核小组审核后提交院学术委员会审议。
学院项目级别审核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成员为教务处处长,科研办主任及各系部主任。
评审过程中涉及到评委本人主持的项目,该评委必须回避。
(3)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后由科研办负责执行。
本次修订后的《教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从2011年教科研成果奖励开始实施。
范文五:c46-教科研成果
2009年下学期教研课题(参考)
母课题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探讨
二、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的研究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四、关于新课题理念下新式教案编写探讨
五、关于新课程理念下最佳教学模式的探讨
六、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七、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请各位教师针对以上母课题拟出自己的子课题,并注意:
1、认真撰写一份比较具体的课题计划
2、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联的背景资料
3、经常撰写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论文
4、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个案
5、及时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6、建立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大事记
教务处 2009年11月
海南昌茂学校2007年度优秀说课论文、说课案例汇总表
教研动态
10月27日下午,我校小学教学组大部分老师在刘杰英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海口市教研室在双岛学园举办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该组老师认真听课,取长补短。在评课过程中,我校李焰圩等老师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与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共同探讨,充分体现了昌茂学校老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积极上进的态度。
程达莲
教师课堂上讲什么?
文/刘孔稳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问学生学情,只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讲课,从而造成了教学的重复和低效,也阻碍了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由主演变为导演,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高效学习和精讲点拨上。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精讲点拨哪些内容?怎样讲才算精讲呢?我认为,应重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精讲:
一、讲疑点。所谓“疑点”,是指学生在自学过程有疑惑的知识。问题的答案似是而非,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理解,学生吃不透,拿不准,不敢确定最终的结论,此时就需要教师指点迷津,通过讲解分析,给学生一个明确具体的答案。讲疑点并非教师把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事先知道学生“疑”在何处,产生疑惑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时候,适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讲难点。所谓“难点”,是指学生自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比如一道几何题全班同学都不会做,此时就需要通过教师的
讲解,打开学生闭塞的思路,引领学生走进智慧的大门。讲难点也并非让教师唱独角戏,而是要求教师事先设计好一系列富有层次的问题,步步启发诱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通透感。对于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定理,教师则要采取类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力求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有时讲解时,还需要教师做出一些示范,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知识,如教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教初中学生学习英语音标等。
三、讲知识拓展点。所谓“知识拓展点”是指教师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而适当补充的一些延伸性的知识,理科教学则表现为设计一些变式训练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举一反三,达到“会一知十”的目的。这些知识大多教科书上没有涉及,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无法涉猎,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课内外资源,适时进行补充。讲解这类知识时,教师要把握好“度”,切不可为了展示自己的学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故弄玄虚,喧宾夺主,只要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即可。
四、讲能力培养点。所谓“能力培养点”,是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规律性、方法性和策略性知识的讲解和点拨,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这类知识的讲解一般体现在单元总结课和期中、期末复习课上,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归纳、
概括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并从中抽取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此类知识的讲解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归纳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精讲点拨”的关键在一个“精”字。要想真正做到“精”,除了精选讲解内容外,还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立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需要精讲;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需要少讲或者不讲,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精讲的实效性。不了解学情,凭自己的想当然随意确定讲解内容,只会导致教学的重复和低效,也根本也谈不上精讲。
二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力,尤其是对于哪些拓展性、方法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教师确实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以研究者的态度,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与同事广泛研讨的基础上,验证自己的观点,否则以已之昏昏,也难以使学生之昭昭。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已的讲解水平,能用一句话讲清的问题,绝不用两句话,讲解要生动有趣,紧紧抓住学生,追求科学化和艺术化。
2007年9月
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文/王营
一位教师在处理《桃花源记》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由“生活”话题导入新课。第二步,认定目标:1、诵读课文,背诵;2、疏通文意,翻译课文;3、感悟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抽查预习情况。第四步,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一组:展示收集到的陶渊明的材料,介绍作者;二组:展示读课文情况,并就重点字词正字、正音;三组:翻译课文,并强调几个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用法;四组:讨论文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五组:讨论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第五步,达标测评。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学习杜郞口经验,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但细细一琢磨,本节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出示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有两个依据:一是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二是学生自学的情况。从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来看,本节课的三个目标并无不妥之处,但从学生学的情况看,这样的目标制定又显得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因为事先学生已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预习,教师应当在认真收集学生预习信息的
基础上,搞清楚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疑点、难点,据此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既然有预习交流的环节,教学目标就应当在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再出示给学生,而不是凭教师的想当然,一上课就把教学目标和盘托出。这样看来,教学的目标的制定了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其依据就是学生的学情。
第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不科学。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分配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做法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习小组只需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而另外的任务也是全体同学都要完成的,如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这是全体同学的都要完成的共同任务,而不仅仅是二组、三组的任务。虽然展示的时候,大家可以分享二组、三组的学习成果,但其它组的成员则会认为这项任务与已无关,不自觉地就充当了看客和局外人的角色,从而失去了学习和锻练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小组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教师根据各组学习的具体表现,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就都有了一个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也利于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和矫正。
第三,这节课缺乏“读”和“悟”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整节课除了二组的同学读了一遍课文之外,其它环节都没有设计读,自然也就没有达成背诵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看起
来热热闹闹,但学生是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参与学习,其实是上了一堂习题解答课,就连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也是照抄课外辅导书上的现成答案,而不是通过“读”和“思”悟到的,这样的现成结论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通过这节课,引发了我对于学习外经验的思考。毫无疑问,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但学习不是照抄照搬,更不是只学其皮毛和形式,而是学其精神实质,并结合本校实际,活学活用,为我所用。一切形式和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学会、会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舍此目的,只追求一些花花绿绿的形式,不去深究这样做的目的,这是本末倒置,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文/王营
一位教师在处理《桃花源记》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由“生活”话题导入新课。第二步,认定目标:1、诵读课文,背诵;2、疏通文意,翻译课文;3、感悟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抽查预习情况。第四步,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一组:展示收集到的陶渊明的材料,介绍作者;二组:展示读课文情况,并就重点字词正字、正音;三组:翻译课文,并强调几个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用法;四组:讨论文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五组:讨论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第五步,达标测评。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学习杜郞口经验,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但细细一琢磨,本节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出示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有两个依据:一是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二是学生自学的情况。从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来看,本节课的三个目标并无不妥之处,但从学生学的情况看,这样的目标制定又显得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因为事先学生已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预习,教师应当在认真收集学生预习信息的
基础上,搞清楚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疑点、难点,据此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既然有预习交流的环节,教学目标就应当在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再出示给学生,而不是凭教师的想当然,一上课就把教学目标和盘托出。这样看来,教学的目标的制定了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其依据就是学生的学情。
第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不科学。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分配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做法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习小组只需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而另外的任务也是全体同学都要完成的,如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这是全体同学的都要完成的共同任务,而不仅仅是二组、三组的任务。虽然展示的时候,大家可以分享二组、三组的学习成果,但其它组的成员则会认为这项任务与已无关,不自觉地就充当了看客和局外人的角色,从而失去了学习和锻练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小组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教师根据各组学习的具体表现,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就都有了一个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也利于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和矫正。
第三,这节课缺乏“读”和“悟”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整节课除了二组的同学读了一遍课文之外,其它环节都没有设计读,自然也就没有达成背诵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看起
来热热闹闹,但学生是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参与学习,其实是上了一堂习题解答课,就连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也是照抄课外辅导书上的现成答案,而不是通过“读”和“思”悟到的,这样的现成结论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通过这节课,引发了我对于学习外经验的思考。毫无疑问,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但学习不是照抄照搬,更不是只学其皮毛和形式,而是学其精神实质,并结合本校实际,活学活用,为我所用。一切形式和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学会、会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舍此目的,只追求一些花花绿绿的形式,不去深究这样做的目的,这是本末倒置,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湖北宜昌市点军区桥边小学黄建华
“效益最大化”是相对于“效益底下”而言的。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使每个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受益教育最大。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
一 教学目标要指向效益最大化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杂化”的现象:目标高而多,可谓纷繁复杂,在课堂上却得不到落实。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和消耗教学时间的形式教学,却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放弃预设教学目标而游离于课堂生成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学生收益不大。
笔者以为:就一节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要适量适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其他两个维度目标
得以实现的依托。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的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的建筑才能建得高大而牢固。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二 教学内容要体现效益最大化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由学情、教学目标、课文的内容而定。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在2006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
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学生情况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课文与课外延展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有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课外去做,似乎是课内外衔接,课内延展到课外。殊不知学生的课外时间也是有限的。恰当地延展到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该教的要教透,不该教的坚决不教。
三 教学过程要凸显效益最大化
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落实、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是学生收效最大化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片面追求教学“艺术”和堆砌滥用教学手段等现象,已造成课堂教学层次的混乱。比如我曾看过一节高年级语文预习课。教师为了教学生识字,使用了卡片、幻灯、小组对读等形式。七八个生字化了十几分钟,就学生字就用了一节课的1/4时间。大量的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期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效益最大化,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
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防止对教学流程的构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笔者以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找到学生自己在阅读课文中的障碍生成学习目标;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解决预设本节课和生成的重难点目标;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达到“双基”落实,语文素养递进形成。
四 教学方法要显现效益最大化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目标、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教学方法会因课文的题材、体裁、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当然,教学也有基本的流程: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
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作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每个环节一定要咬住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法。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新的疑惑走出课堂,便是成功的。
五 教学用语要促使效益最大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承认差异、激励为主、着眼长远”等新的发展性评价观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课堂评价语言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学生晕晕乎。没有“对”与“不对”直截了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笔者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渗透学习方法。新课堂应当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改善学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
功。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少些理性和机械,多些感性和灵动。3)激发表现欲望。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思考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沟通师生心灵。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双基”为主线,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学的主阵地,以课文为媒体,综合开发学生潜能,促成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合成提高。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业务学习讲座稿
刘孔稳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一、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二、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1、备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中的宪法”。教师首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原文,字斟句酌,反复揣摩,品味专家对《课标》的解读,真正领会《课标》的要义和精髓。特别注意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其变化之处以及新增加似的内容,做到:胸有全局、居高临下,心中有数,主线清楚;把握各册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掌握教学进度。尤其要指出
的是:不能把新课程理解为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教法或是一套新的教材,而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诊断:主宰我教学的理念是什么?我的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新课标时,我们要真正领会“课标”的要义,不可机械模仿。一些教师为了遵循“个性化阅读”原则,对学生独特的体验不论思想倾向是否正确、价值观念是否存在偏差,都一概给予肯定。这恰恰反映了教师对新课标理论的理解是浅薄的。其实,只要细细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目标,它与“个性化阅读”是不矛盾的。
2、备教材,确定目标或任务 备教材即要做到:心中有“书”,重点明确。
拿到课文,先不借助其它任何参考书,独立钻研,吃透教材,“不做教参和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怎样才算吃透教材了呢?第一,理清作者思路。认真研读教材,揣摩作者思路,把自己比成作者,沿着作者的思路发展前进。第二,要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当真正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后,你就自然而然地说出作者要说的话,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三,能够跳出作者思路的“小圈子”。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课文。要能够进得去,还应出得来。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
3、备学生.
备学生即要做到:目中有“人”,灵活施教。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
4、备教学过程。
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
三、新课程下的教案应该具有哪些特色呢?
(一)、新课程下的教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根据课堂生成来把握,不一定
要根据备课的设计而死教学。还有就是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新课程下的教案应该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及时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新课程下的教案应该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
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四、集体备课到底应该做什么?
我校语文、数学组现在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目的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我们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我们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一个程序化的模式中。为此,我们应共同探讨的问题是:集体备课到底要研讨什么?
(一)、研讨教学理念
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5、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有利条件。
(二)、研讨教学重、难点
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言,班与班之间参差不齐,学生与学生之间参差不齐。在开学这段时间的听课中发现两种不利现象:一是教师为完
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一是严格区分课时目标,如语文第一课时的目标一定是疏通课文;学习生字词。这两个目标本身设置的没有错,但是,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各个年段也不同。第一课时完全可以深入课文,就不会出现第一课时吃不饱,第二课时撑太饱的现象了。集体备课时,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
(三)、研讨学习方式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这告诉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一些教育专家在各种教学刊物上撰文,指出当前课改中出现的几种误区,其中一误区为学习方式“自主变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1、学生学习的“召集人”: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所事事。2、学生交流的“旁听者”:学生漫无边际,教师不置可否。3、学生活动的“捧场者”:学生言行出轨,教师大加赞赏。集体备课时,我们应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应将到什么位置。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千万不能让学生指责教师在课堂上“不作为”。
(四)、研讨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众所周知,作业设计成为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教师手中。教师应怎样用好这把尺子,是我们集体备课要探讨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应探讨两个问题:
1、作业的量。不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应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作业的设计应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作业题型的设计既相对固定,也应有所变化。相对固定是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尽快地认识、熟悉、读懂题目,是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水平的补充,作业题型应有变化,以帮助学生学会审题,正确答题。作业内容的设计即考虑基础性,也应兼顾发散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作业内容的设计应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巩固与掌握放在首位。语文发散性内容应兼顾文学知识(国内外优秀文化精品)、文学欣赏。
我的两点建议: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我个人建议:
1、自己先备一遍,然后发给集体中的每个人,让大家提出宝贵意
见,顺便再查阅各种其他人的做法,然后修改,重新备一遍。因为没有独立的思考,就不可能真正有效的合作.备课不是工厂流水线!
2、我个人认为备课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备课的目的,备课是
最后,我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刘孔稳2009年3月8日于昌茂
如何写课后反思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作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下断
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
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
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一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效益最大化”是相对于“效益底下”而言的。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使每个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受益教育最大。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
一 教学目标要指向效益最大化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杂化”的现象:目标高而多,可谓纷繁复杂,在课堂上却得不到落实。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和消耗教学时间的形式教学,却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放弃预设教学目标而游离于课堂生成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学生收益不大。
笔者以为:就一节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要适量适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其他两个维度目标
得以实现的依托。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的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的建筑才能建得高大而牢固。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二 教学内容要体现效益最大化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由学情、教学目标、课文的内容而定。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在2006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
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学生情况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课文与课外延展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有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课外去做,似乎是课内外衔接,课内延展到课外。殊不知学生的课外时间也是有限的。恰当地延展到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该教的要教透,不该教的坚决不教。
三 教学过程要凸显效益最大化
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落实、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是学生收效最大化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片面追求教学“艺术”和堆砌滥用教学手段等现象,已造成课堂教学层次的混乱。比如我曾看过一节高年级语文预习课。教师为了教学生识字,使用了卡片、幻灯、小组对读等形式。七八个生字化了十几分钟,就学生字就用了一节课的1/4时间。大量的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期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效益最大化,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
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防止对教学流程的构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笔者以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找到学生自己在阅读课文中的障碍生成学习目标;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解决预设本节课和生成的重难点目标;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达到“双基”落实,语文素养递进形成。
四 教学方法要显现效益最大化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目标、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教学方法会因课文的题材、体裁、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当然,教学也有基本的流程: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
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作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每个环节一定要咬住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法。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新的疑惑走出课堂,便是成功的。
五 教学用语要促使效益最大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承认差异、激励为主、着眼长远”等新的发展性评价观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课堂评价语言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学生晕晕乎。没有“对”与“不对”直截了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笔者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渗透学习方法。新课堂应当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改善学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
功。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少些理性和机械,多些感性和灵动。3)激发表现欲望。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思考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沟通师生心灵。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双基”为主线,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学的主阵地,以课文为媒体,综合开发学生潜能,促成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合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