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的主要矛盾
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的主要矛盾,教育广角,
陈文豪 约4291字
[摘要]随着校园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大学生既要学会适应校园环境,也要适应社会环境,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质,这一适应过程不同程度的存在矛盾,其主要矛盾表现为单一适应与多样适应的矛盾、自发适应与自觉适应的矛盾、生存适应与发展适应的矛盾。而所有矛盾根源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单一与多样;自发与自觉;生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133,02
每个人需要面对的环境都是多元的、立体的,但大学生的主要生活范围又相对集中、平面,在大学校园,最终需要面对的环境(即社会环境)和主要面对的环境(学校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校园生活的适应是相对简单的,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是艰难而复杂的,由此,产生了种种适应矛盾。
一、单一适应与综合适应的矛盾
大学生首先面对的是单一适应和综合适应的矛盾。单一适应是指将单一的人生目标作为适应的主要内容。一旦目标和内容增加了,就显得力不从心。综合适应是指能够认识、把握和适应综合的目标和内容。简言之,单一适应和综合适应就是适应的简单与复杂的区别。从现实来看,校园生活是相对单一的,社会生活是相对复杂的。一些习惯于简单校园生活的大学生一旦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后,就显得茫然失措。单一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目标的单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活相对中学生活而言,学习内容丰富了许多,学习范围也从书本走向了生活。可是,一些同学依然受到中学生活方式惯性的影响,习惯于简单的生活目标。把丰富的生活内容简单化为学业和学习,在学习学业中把学习成绩作为重中之重。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信条,不关心集体活动,不重视担当学习之外的其他事物,不重视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单一的生活目标造就的必然是单一的人,这样的人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在学习上,从一门考试到另一门考试,没有时间思考学习的意义和内容。只要考试通过了,资格证拿到了,任务也就完成了。
其次,人际关系的单一。就人际关系而言,大学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圈子,这个圈子里主要面对的人群是老师和同学。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身份对等、知识层次相当的交往,这样的交往有充分的对话空间,不会有太大的阻碍,相同年龄、相同教育背景的同学之间通常有一样兴趣、想法和关注点,这为同学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同时,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会有太多的利益接触,这样的交往是比较单纯的。而社会交往与学校交往有很大的不同。在工作单位,一个人作为企业组织中的一员,会有上司、同事、下属、客户、业务往来对象等各种身份的人的存在,若随性而为。便有可能会损坏单位形象、破坏集体利益,进而影响到个人的事业发展。这对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再者,责任担当的单一。责任意识一直是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潜在力量和人才资源,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虽然大学教育一直提倡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这种责任感的培养多是从理论方面着手,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多。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无偿的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无条件的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一些大学生只知道应该负责,而不懂得如何负责,怎样才能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因此,当全社会都在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负责的时候,他们甚至连对自己负责的承诺都忘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证明了大学生的群体意识里没有深深的烙上责任二字,没有时刻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国家对自己的栽培,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更是把这一切抛在脑后,用决绝的方式逃避现实。
二、自发适应与自觉适应的矛盾
自发行为是指人们未认识、未掌握客观规律时的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客观必然过程所支配,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因此,自发适应是一种被动的适应状态,通常是在适应过程受阻之后做出的协调和改变,可以说是一种事后适应。而自觉适应是指在预料到周围环境会发生变化或者认识到自身与周围环境将会产生不协调的时候,对自身的调整或者对环境的改变,也可称之为事前适应。自发是自觉的前提,任何事情都是先有自发,后有自觉,白发是遵循本能的路径,而自觉是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第一,认识的自发和自觉。认识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自发的认识常常是无意识的印在脑海里的客观形象,这种认识往往缺乏反复的推敲和严密的论证,因此是一种“浅”认识。首先是对学习的认识。很多大学生虽然经历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学习过程,却仍然处于自发学习的状态。在老师的灌输之下接收知识,这固然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但更是因为许多学生早已习惯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对职业的认识,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到了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能从入学就确定自己今后就业方向的很少,绝大多数学生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有职业意识,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并没有把职业需求贯穿其中。从而导致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学知识与所需知识的巨大出入,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再学。
第二,选择的自发和自觉。当代大学生不会自己做选择,这是许多人对大学生的总体感觉。若干年前,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从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到一二九运动促成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大学生改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每当社会危亡或民族危难的时刻,大学生总能毅然决然的站出来,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彼时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和社会的领军者,是广大民众心中的希望。然而,大学生的这种自主选择意识,正在群体性的退化和消失。当今大学生较之于以往大学生对事的成熟与果敢、坚毅与镇定,更多的是而临选择的茫然与无助、彷徨与依赖。不知所选,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环境优越的大学生),其成长过程一路有人保驾护航,读中学由父母选学校、考大学有父母选专业,缺乏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没有经历过心理上的断乳期。
第三,行为的自发和自觉。行为的自发与自觉是认识自发、自觉在实践中的表现,大学生行为自发的主要表现是从众和跟风行为。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大学生因为受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表现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反叛,对新思想、新观念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并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在群体中的地位,在意别人的看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彼此都遵从的默契,他们的行为、情感和认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很多大学生为了不被孤立在群体之外,或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之中,往往会选择跟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而跟风是指突然流行起某样东西时,自己没有或缺少主见,不经过仔细思考,盲目跟随潮流参与、模仿等行为。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特征和流行文化的转瞬即逝,使大学生害怕自己在流行文化时尚的世界里落伍,得不到朋辈群体的认可,因此更多的关注其外表的独特和新奇,而并不注重其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追求的是感官享受乃至刺激而不是美的陶冶。
三、生存适应与发展适应的矛盾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永恒命题。生存是一个变化的历史概念,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同生存的内容也有不同。在蛮荒时期或革命战争年代,生存就是活下来。而在物质生活条件发达的当今社会。生存不仅仅是存活,更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活,不仅仅是为衣食住行活着,而是为更高的精神追求活着。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阳光
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活下来已经不再是其生存的要义。但是,怎么活,活的方式、活的意义是他们生存状态中不断追问的内容。在这里,生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性生存和精神性生存。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改变以往落后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利益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这必然会促使大学生更加关心自身的利益和将来的发展,增强了大学生积极进取和完善自我的紧迫感。同时,一些大学生的义利观由此发生了偏差,急功近利、轻视德行、贪图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等倾向。在择业时,首先考虑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等条件是否舒适,待遇是否丰厚。理想中的就业去向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而“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倡导和呼声虽然在大学生心目中有非常高尚的地位,但而对现实,很多学生仍然做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说明物质性生存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第一位的生存需要。
人生目标追求的物欲化,使大学生的精神生存变得片面化。不少大学生在盲目追逐幸福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生命本身的意义,把生存的条件等同于生活,把物质的享受等同于生活的享受,停滞于稍纵即逝的兴奋和快乐,流连于物质层面的充实和满足,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精神生存的质量也不断下降。郑永廷教授把这种精神的空虚精辟的概括为三个不知,即不知所解,不知所需和不知所向。所谓不知所解,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不清楚这个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缺乏对社会生活和生命意义的追问,被世事的浮华蒙蔽了双眼,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动力和勇气。不知所需,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没有确定的目标,不知道自身的需要,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道路,而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没有独立思考和自己做主的能力。不知所向,是指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理想信念,精神世界没有理想的支撑,没有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感到迷茫和困惑,没有精神依靠,容易受到他人意志的影响,没有可以坚守的信念。
在今天,生存和发展已经交织在一起,不是单纯的生存或发展。有了好的生存条件做基础,可以使人们更好的发展,而好的发展,又能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生存是发展的前提,无法生存就无所谓发展,而发展的困境也可能会给人以莫大的压力,甚至放弃生存的权利。大学生只有学会发展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品性,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孙文政]
范文二: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辨析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辨析
一
一…参_,…-
口邹云龙杨雨龙
转型期的中国.同稳态市场社会相比.就业问题异常复 杂.由于政府基本退出了一般竞争性生产领域以及非公有制经
.体制内,这个计划经济时代下传统的就业空 济的蓬勃发展
间,迅猛地向体制外溢出劳动力.从主力位置一路后退到对新 增劳动力的宏观就业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同时,各 类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隐量","存量"和"增量"并存. 交织成新债老债一起还"的本土性就业问题.这就是转型期 中国就业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发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那 些特定历史条件.这些历史条件本身又是动态和演进着的.并 且它们会持续地影响和约束甚至决定着就业问题在下一阶段的 走向.因此,只有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下文联系"的演 进性质,把握那些演进着的约束条件,才能更加正确地抓住问 题的主要矛盾,从而有了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精准"诊断 和"对症下药.
一
,总量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
回顾二十年来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体制改 革,对大学生们来说,真正具有变革意义的事件有两个:(1) 权利,即被交还了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2)身份.即从"国 家干部"和知识分子"到"不确定性危机"再到"普通劳动 8中国大学生就业
者"的最终认同.当大学生群体能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行使选
择权并重新找到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后,当"权利"和"身 份认知(就业观念)都不再成为障碍的时候.市场的力量和 就业需求的刚性决定了他们为避免失业必定会在市场中及时调 整自身,包括就业期望值与知识结构.以应对竞争和分工对他 们提出的挑战.因此.当人才标准持续走高而工资持续走低. 当大范围地出现大学生无论怎样调整自身都不能避免失业的时 候,总量矛盾就应当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即在大学 生这一知识型"普通劳动者层次上的供大于求.除非我们认 为他们大范围地转移到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层次的就业市场是 正常的要素流动.
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尽管有如此的复杂性和从不同角 度看问题的纠缠.其真正本质性的总量矛盾也不应该被错怪或 被其它矛盾所遮蔽.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往 往把本质性的矛盾和其它非本质性矛盾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 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不仅如此.在大部分的总量分析中. 也充满了不能自恰的逻辑甚至首尾问自相矛盾.读起来只能令 人更加费解.这些令人费解的分析最常见的思路是:由于大学 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激增,因此就业变得困难起来.但是参考发 达国家单位人群大学生的比例.中国的大学生又不是多了而是
少了……这些分析一般到此为止,至于发达国家中每单位人群 拥有企业的比例和中国当前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全部语焉不 详.既然辩识不出大学生是多还是少,或者需求总量不详,剩 下的原因自然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大学生期望值过高(有业 不就),"供需结构错位","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学校思 想教育(包括就业指导)问题",社会潜规则",户籍制度, 缺乏择业技巧"等等,这些大量并且是雷同的分析期许"一 言以兴邦,似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功败垂成完全依赖于 大学生们的观念转变或一些计策技巧的得逞与否.作为一家之
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类分析.中国改革,长路漫漫,步履维艰, 其本质性的矛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引致的需求不足)决 不是仅仅靠了观念上的弹性和计谋上的聪明就可以绕过的,智 慧游戏走不出时代困境,不从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根本问题出 发,所得出的任何观点都难免失于偏颇.这一点,正如汪丁丁 在谈论经济学的中国实践时所说的那样,他绝不相信"历史会 这样廉价地被创造出来".
在思考总量矛盾的时候,我曾经闪念过一个多快好省的 求解方法:何不统计一下全国总需求中对大学生的有效数量, 然后和大学生的总量进行比较并加以调控呢7马上,我意识到 我已经陷入了"理性的狂妄"之中,我立刻回想起哈耶克在批 评社会工程学的态度时,再告诫我们的话,"人类社会复杂到 不是我们的理性能够把握的".如果能够实证出大学生的就业 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当然就可以做到对资 源进行定量的配置,从而实现对就业问题的有效控制.如此, 计划经济就只能比现实(非彻底的)竞争经济更加有效率,我 们也就失去了改革的理由,几代人就原本不必为改革付出如此 高昂的代价.
二,"就业期望值过高",结构性矛盾等原因只是大学生就 业问题的次要方面
"就业期望值过高",在一系列就业观念导致就业难"的 分析中占有主要比例,和者甚多.为什么"就业期望值过高(在 本文中等同于有业不就)"不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就业期望值过高分两种,一为市场过程的,一为市场 结果的.对于前者,凡在人力资本市场中求过职的人,甚至所 有在市场中有过杀价"经历的人都会有相同或类似的体验. 像任何买者都希望物美价廉,卖者都希望待价而沽的心理一 样,作为初次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在他们尚未洞悉市场供 求曲线之前,最初的就业期望值即使过高也是完全正常合理
的.就业是一个或长或短的市场过程,在这个市场过程中,他 们会依据不断出现的新的市场信息,自发自愿地调整期望值 (主要是向下),甚至只有在有业不就(大学生对岗位不满 意)"和无业可就(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满意)之间,他们 才能找到自己在市场中较为准确的位置,找到理性和感性能够 统一起来的心理平衡,直至实现合理就业.所以,我们应当理 解,作为过程的"有业不就"正是通过市场来配置人力资源的 合理成本之一,甚至在应当在一般意义上承认它是每个个体合 理就业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虽然过程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合理必要,但是它不会成 为主要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并不是大学生 们共谋的集体行动,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沿时间方向变 化的就业期望值陆线.当一部分人的期望值过高而选择了"有 业不就的时候,就立刻会有较低期望值的人自动补充进来. 所以,我们并不能发现大范围的岗位(非体力劳动性质的)闲 置,过程性质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因此并不会降低就业规模 而导致较大程度的就业矛盾.
像能够在商品市场中买到"最不坏"的物品一样,就业的 前提,是必要合理的搜寻时间和洽谈过程.必要合理的边界, 因人而异.只有当求职者经历并超出了这个必要合理的时间与 过程,才能称之为结果性质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那么,究 竟是谁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基础选择了可以称之为结果的就业 期望值过高呢7
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求职者对未来工作的更高收益抱 有信心,因此他要理性地把自己对未来收益(物质和精神双重 的)的预期以较低的贴现率(未来的价值在今天的价值)折算 为当下的利益.如果折现后的收益仍然大于现在可选择工作的 收益,那么他当然选择继续等待.或者,也可以把其等待的成 本(继续搜寻,洽谈的时间与过程)理解成为获得更高收益工
作的投资.这正像我们在市场中经常看到的那样,基于对更高 价格的预期,精明的商家有时宁可暂时卖不掉也不肯降价的道 理.当然,预期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不过,在市场的不确定 性面前,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性和理性的局限,人们都会在决策 上表现出一定的风险态度,做出一些不同程度的风险行为.无 论这些风险行为的结果如何,即便在事后看,在当时的信息条 件下,他们的选择也仍然是理性的.根据上述逻辑,我们不难 推断出是哪些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们正是那些在市场过程 中至少已经部分地洞察了市场供求曲线的人,并且据此对自己 的未来仍然抱有比当前更高收益的预期.所以,一般来说,他 们在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上必定属于优势群体,他们有自己特 定的就业偏好,不愿意"骑驴找马,从而在市场中一再选择 了"有业不就.这样看来,如果非要说他们在就业上存在难 处不免过于勉强,顶多可以算作"选择难的一族而已. 既然过程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中是合理必要的, 既然结果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是优势就业群体的理性的风险 行为,那么,"就业期望值过高"和就业难尽管在表面上 符合了一些人的因果性联想",但却实在构不成经得起推敲 的因果关系.所以,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难"之论 是否当休矣,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否属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主要矛盾,请读者自明.
关于结构性矛盾,我当然承认它一定程度和范围地存在, CUSCG9
但是对于劳动力中知识补充能力最强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这个 矛盾会在市场过程中自然化解而不至于上升到主要矛盾的程 度.这里面的逻辑是,当某种分工上的结构性矛盾积累到一定 程度时,受供求关系影响,市场需要并且是短缺的那些大学生 的人力资本价格就会走高,就必然吸引相关专业的人群向这个
分工转移.成功转移的前提是进行知识补充,知识补充的需求 意味着潜在利润的存在,于是提供知识补充服务的各类培训市 场就会活跃起来,会出现大量特定知识的"二道贩子".他们 赚钱的方式是把"专家"们组织起来,为愿意付费的大学生(或 有相同需要的其他人)提供学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中所欠缺的那 部分内容.这就是市场"自发演进"的原理,也是市场制度之 所以比计划体制有效率的原因.只要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供给和 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如果这个矛盾不是由过于激进的改 革造成的.市场机制就来得及反应并会像一个自适应系统那样 自发自动地开始工作.各类介于高校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过渡 性教育培训机构就会应运而生.从而在"结构性"问题还未上 升到主要矛盾之前就开始缓解,更何况.高等教育也会在办学 竞争中不断调整自身.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新的结 构性矛盾会不断涌现.但只要它发展到一个临界状态.这个机 制就会自己启动并一直工作下去.这个逻辑非常地符合经验, 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在任何一个不必太大的城市的报纸上, 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招生广告琳琅满目,多得数不胜数. 对于原因分析中其它流行的看法.我全部同意,而且同样 不认为它们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我不在这里用 笔墨去排除它们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和 可预见的未来.它们都不大可能上升到主要矛盾的程度,除非 总量矛盾得以解决.这一点显而易见.因此打住.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是总量矛盾形成的原因 形成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的原因.至少从结果上看是体 制内外的就业容量在"此消彼长"的改革过程中."彼长"减 去"此消"之后,其剩余并不足以供给跳跃式增长的就业需要, 使大学生们在传统就业空间中的"失地"不能完全在非公有制 经济领域内"收复",形成一定程度的"无业可就"性质的"就 业难".所以,只要倒退回计划经济是不可能的,迎头应对就
业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只能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非 公有制经济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 一
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同其它非转型社会相比,它更多地表 现为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未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主要 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变迁的走向和效率,正如科斯告诉我们的 那样,制度是重要的.这些制度变迁的过程主要包括,对企 业家合法利润在宪法层次上的保护以及建设遵守宪法的政府, 稳健的城市化进程,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资本市 场促进资本和企业家能力的结合等等.所有这些,归结起来. 10中国大学生就
就是对妨碍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那些因素的渐进式解 除.就是对妨碍的妨碍,对限制的限制.
既然总量矛盾是供求不平衡的矛盾.理论上我们当然也 可以通过减少供给的办法来求得平衡,换句话说,何不从缩小 高等教育规模人手解决总量矛盾7我的看法是:(1)一国公民 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伦理诉求并不是暂时的就业问题所能否定 的.转型期的家庭,应对未来高度不确定性的对策只能是积累 人力资本.这也是使普通人可能摆脱更大就业困难的唯一途 径,所谓"养儿为防老,受教育也是一样.(2)如果公办大 学不以扩张的方式去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求学 者也不会坐等失学.他们必然转向民营或海外办学机构寻找次 优的教育机会.民办高等教育和各类培训学校也许会因此比今 天已经繁荣的水平更加繁荣.大学生的数量比今天又会少多少 呢7(3)高等教育的规模固然应当存在边界,但这个边界不 能片面和短视地用就业尺度来衡量.近十年来.通过高等教育 扩张受益的几千万社会青年从无专业知识的普通劳动力转化为 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知识结构调整得更
快,创业的基础更佳,因此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 展.未来的中国经济如此需要他们.因为他们之中才有更高的 概率涌现出更多被非公有制经济迫切需要的管理者和企业家. (4)几千万人的就业人口.即便不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就业 问题也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解决.因此.我们只有把目 光投向扩大需求而不是减少供给.我们才能不走向因噎废食. 才不至于丧失用高昂代价换取的发展机会.
四,结语
制度变迁需要也许是漫长的时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 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让我这么想的原因是, 土地等其它自然资源正在面临日益短缺."要素驱动阶段"一 一
中国靠低价资源造就的世界工厂时代将要过去.因为我 们不得不把经济改革推向"创新驱动阶段".到时.新的产业 结构将需要大量有知识的青年人,这些年中沉睡着的巨大的人 力资本也许就要提前醒来.况且,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 声,就在不太远的将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 将开始锐减,至少在大学生这一知识型劳动力层次上,也许会 很快出现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在这一点之后劳动力供给 不再是无限的).所以,亲爱的青年朋友们,请不要被眼前的 就业困难所吓倒,这只是黎明的前夕,请你们好好学习,积累 知识和能力,中国由于改革所爆发出来的生机才刚刚开始,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正在为你们铺就道路,祖国未来 的繁荣必将经由你们创造并属于你们!?
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成 果之一,项目编号:07QN039.
范文三: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遇上这样那样的矛盾,而当我们学习了矛盾观时我们就会清楚地认识到矛盾时我们不能单纯地用“倒霉”“坏运气”等之类的话语来安慰自己,我们知道了矛盾是客观的,是事事时时都存在的,既然我们不能避免矛盾,我们就得用科学方法去解决矛盾,处理矛盾,使我们的生活学习适应矛盾的规律去进行,尽量规避矛盾给我们带来的负面结果。当我们学习了矛盾观后我们也就会明白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明白了这一点在复杂的矛盾网中我们就犹如得到了一把利剑了,我们应该去找这个网中的主要矛盾,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主要矛盾便是学习这个矛盾了 对于学生学习来讲,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提高学习能力是主要矛盾,各门功课的每一章节的学习是次要矛盾。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制约着各门功课每一章节学习的好坏,而各门功课的每一章节的学习也积极地反作用于主要矛盾,各科的基础打不好,能力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所以学生的学习,还是要先着手解决好各科各章节的学习 主要矛盾以外还有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基本矛盾
1.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2.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
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3.保持自我与随波逐流的矛盾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不可否认,在大学里还是有一小数同学是在混日子。而其他同学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大学生活当然也有累的一面,如果在学校里不学习,天天玩乐当然会很轻松。那一群整天这样游手好闲的同学的存在就会影响其他同学。那么,我们抛弃这个累的学习而跟随他们,还是不管他们,依然保持自我呢,这样的矛盾选择的结果很重要,甚至决定了你的一生。这就要看我们是怎么样的态度来看态人生,看待他们,也决定我们的思想意志了。
4.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
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
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范文四: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辨析
8
中国大学生就业 转 型 期 的 中 国 , 同 稳 态 市 场 社 会 相 比 ,就 业 问 题 异 常 复 杂。由于政府基本退出了一般竞争性生产领域以及非公有制经 济 的 蓬 勃 发 展 ,体 制 内 ,这 个 计 划 经 济 时 代 下 传 统 的 就 业 空 间,迅猛地向体制外溢出劳动力,从主力位置一路后退到对新 增劳动力的宏观就业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同时,各 类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 “隐量” 、 “存量”和“增量”并存, 交织成“新债老债一起还”的本土性就业问题。这就是转型期 中国就业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发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那 些特定历史条件。这些历史条件本身又是动态和演进着的,并 且它们会持续地影响和约束甚至决定着就业问题在下一阶段的 走向。因此,只有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下文联系”的演 进性质,把握那些演进着的约束条件,才能更加正确地抓住问 题的主要矛盾,从而有了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精准“诊断” 和 “ 对 症 下 药 ” 。
一、总量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
回 顾 二 十 年 来 中 国 社 会 转 型 背 景 下 的 大 学 生 就 业 体 制 改 革,对大学生们来说,真正具有变革意义的事件有两个:(1) 权利,即被交还了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 (2)身份,即从“国 家干部”和“知识分子”到“不确定性危机”再到“普通劳动
者”的最终认同。当大学生群体能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行使选 择权并重新找到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后,当“权利”和“身 份”认知(就业观念)都不再成为障碍的时候,市场的力量和 就业需求的刚性决定了他们为避免失业必定会在市场中及时调 整自身,包括就业期望值与知识结构,以应对竞争和分工对他 们提出的挑战。因此,当人才标准持续走高而工资持续走低, 当大范围地出现大学生无论怎样调整自身都不能避免失业的时 候,总量矛盾就应当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即在大学 生这一知识型“普通劳动者”层次上的供大于求,除非我们认 为他们大范围地转移到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层次的就业市场是 正 常 的 要 素 流 动 。
认 识 大 学 生 就 业 问 题 ,尽 管 有 如 此 的 复 杂 性 和 从 不 同 角 度看问题的纠缠,其真正本质性的总量矛盾也不应该被错怪或 被其它矛盾所遮蔽。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往 往把本质性的矛盾和其它非本质性矛盾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 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不仅如此,在大部分的总量分析中, 也充满了不能自恰的逻辑甚至首尾间自相矛盾,读起来只能令 人更加费解。这些令人费解的分析最常见的思路是:由于大学 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激增,因此就业变得困难起来,但是参考发 达国家单位人群大学生的比例,中国的大学生又不是多了而是
□ 邹云龙 杨雨龙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辨析
CUSCG 9
少了……这些分析一般到此为止,至于发达国家中每单位人群 拥有企业的比例和中国当前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全部语焉不 详。既然辩识不出大学生是多还是少,或者需求总量不详,剩 下的原因自然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大学生期望值过高(有业 不就) ” 、 “供需结构错位” 、 “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 、 “学校思 想教育(包括就业指导)问题” 、 “社会潜规则” 、 “户籍制度” 、 “缺乏择业技巧”等等,这些大量并且是雷同的分析期许“一 言以兴邦” ,似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功败垂成完全依赖于 大学生们的观念转变或一些计策技巧的得逞与否。作为一家之 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类分析。中国改革,长路漫漫,步履维艰, 其本质性的矛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引致的需求不足)决 不是仅仅靠了观念上的弹性和计谋上的聪明就可以绕过的,智 慧游戏走不出时代困境,不从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根本问题出 发,所得出的任何观点都难免失于偏颇。这一点,正如汪丁丁 在谈论经济学的中国实践时所说的那样,他绝不相信“历史会 这 样 廉 价 地 被 创 造 出 来 ” 。
在 思 考 总 量 矛 盾 的 时 候 , 我 曾 经 闪 念 过 一 个 多 快 好 省 的 求解方法:何不统计一下全国总需求中对大学生的有效数量, 然后和大学生的总量进行比较并加以调控呢?马上,我意识到 我已经陷入了“理性的狂妄”之中,我立刻回想起哈耶克在批 评社会工程学的态度时一再告诫我们的话, “人类社会复杂到 不是我们的理性能够把握的” 。如果能够实证出大学生的就业 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当然就可以做到对资 源进行定量的配置,从而实现对就业问题的有效控制。如此, 计划经济就只能比现实(非彻底的)竞争经济更加有效率,我 们也就失去了改革的理由,几代人就原本不必为改革付出如此 高 昂 的 代 价 。
二、 “就业期望值过高” 、结构性矛盾等原因只是大学生就 业问题的次要方面
“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一系列就业观念导致“就业难”的 分析中占有主要比例, 和者甚多。 为什么 “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 本文中等同于有业不就) ”不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就业期望值过高”分两种,一为市场过程的,一为市场 结果的。对于前者,凡在人力资本市场中求过职的人,甚至所 有在市场中有过“杀价”经历的人都会有相同或类似的体验。 像 任 何 买 者 都 希 望 物 美 价 廉 , 卖 者 都 希 望 待 价 而 沽 的 心 理 一 样,作为初次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在他们尚未洞悉市场供 求 曲 线 之 前 , 最 初 的 就 业 期 望 值 即 使 过 高 也 是 完 全 正 常 合 理 的。就业是一个或长或短的市场过程,在这个市场过程中,他 们 会 依 据 不 断 出 现 的 新 的 市 场 信 息 , 自 发 自 愿 地 调 整 期 望 值 (主 要 是 向 下 ) , 甚 至 只 有 在 “ 有 业 不 就 (大 学 生 对 岗 位 不 满 意) ”和“无业可就(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满意) ”之间,他们 才能找到自己在市场中较为准确的位置,找到理性和感性能够 统一起来的心理平衡,直至实现合理就业。所以,我们应当理
解,作为过程的“有业不就”正是通过市场来配置人力资源的 合理成本之一,甚至在应当在一般意义上承认它是每个个体合 理 就 业 得 以 实 现 的 必 要 条 件 。
虽然过程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合理必要,但是它不会成 为主要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并不是大学生 们共谋的集体行动,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沿时间方向变 化的就业期望值曲线。当一部分人的期望值过高而选择了“有 业不就”的时候,就立刻会有较低期望值的人自动补充进来。 所以,我们并不能发现大范围的岗位(非体力劳动性质的)闲 置,过程性质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因此并不会降低就业规模 而 导 致 较 大 程 度 的 就 业 矛 盾 。
像能够在商品市场中买到“最不坏”的物品一样,就业的 前提,是必要合理的搜寻时间和洽谈过程。必要合理的边界, 因人而异。只有当求职者经历并超出了这个必要合理的时间与 过程,才能称之为结果性质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那么,究 竟是谁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基础选择了可以称之为结果的“就业 期 望 值 过 高 ” 呢 ?
最 可 能 的 原 因 是 ,由 于 求 职 者 对 未 来 工 作 的 更 高 收 益 抱 有信心,因此他要理性地把自己对未来收益(物质和精神双重 的)的预期以较低的贴现率(未来的价值在今天的价值)折算 为当下的利益。如果折现后的收益仍然大于现在可选择工作的 收益,那么他当然选择继续等待。或者,也可以把其等待的成 本(继续搜寻、洽谈的时间与过程)理解成为获得更高收益工 作的投资。这正像我们在市场中经常看到的那样,基于对更高 价格的预期,精明的商家有时宁可暂时卖不掉也不肯降价的道 理。当然,预期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不过,在市场的不确定 性面前,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性和理性的局限,人们都会在决策 上表现出一定的风险态度,做出一些不同程度的风险行为。无 论这些风险行为的结果如何,即便在事后看,在当时的信息条 件下,他们的选择也仍然是理性的。根据上述逻辑,我们不难 推断出是哪些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们正是那些在市场过程 中至少已经部分地洞察了市场供求曲线的人,并且据此对自己 的未来仍然抱有比当前更高收益的预期。所以,一般来说,他 们在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上必定属于优势群体,他们有自己特 定的就业偏好,不愿意“骑驴找马” ,从而在市场中一再选择 了“有业不就” 。 这样看来,如果非要说他们在就业上存在难 处 不 免 过 于 勉 强 , 顶 多 可 以 算 作 “ 选 择 难 ” 的 一 族 而 已 。
既然过程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中是合理必要的, 既然结果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是优势就业群体的理性的风险 行为,那么, “就业期望值过高”和“就业难”尽管在表面上 符合了一些人的“因果性联想” ,但却实在构不成经得起推敲 的因果关系。所以, “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难”之论 是否当休矣,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否属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主 要 矛 盾 , 请 读 者 自 明 。
关于结构性矛盾,我当然承认它一定程度和范围地存在,
10
中国大学生就业 但是对于劳动力中知识补充能力最强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这个 矛 盾 会 在 市 场 过 程 中 自 然 化 解 而 不 至 于 上 升 到 主 要 矛 盾 的 程 度。这里面的逻辑是,当某种分工上的结构性矛盾积累到一定 程度时,受供求关系影响,市场需要并且是短缺的那些大学生 的人力资本价格就会走高,就必然吸引相关专业的人群向这个 分工转移。成功转移的前提是进行知识补充,知识补充的需求 意味着潜在利润的存在,于是提供知识补充服务的各类培训市 场就会活跃起来,会出现大量特定知识的“二道贩子” ,他们 赚钱的方式是把 “专家” 们组织起来, 为愿意付费的大学生 (或 有相同需要的其他人)提供学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中所欠缺的那 部分内容。这就是市场“自发演进”的原理,也是市场制度之 所以比计划体制有效率的原因。只要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供给和 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如果这个矛盾不是由过于激进的改 革造成的,市场机制就来得及反应并会像一个自适应系统那样 自发自动地开始工作,各类介于高校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过渡 性教育培训机构就会应运而生,从而在“结构性”问题还未上 升到主要矛盾之前就开始缓解,更何况,高等教育也会在办学 竞争中不断调整自身。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新的结 构性矛盾会不断涌现,但只要它发展到一个临界状态,这个机 制就会自己启动并一直工作下去。这个逻辑非常地符合经验, 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在任何一个不必太大的城市的报纸上, 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招生广告琳琅满目,多得数不胜数。
对于原因分析中其它流行的看法,我全部同意,而且同样 不认为它们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我不在这里用 笔墨去排除它们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和 可预见的未来,它们都不大可能上升到主要矛盾的程度,除非 总 量 矛 盾 得 以 解 决 。这 一 点 显 而 易 见 , 因 此 打 住 。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是总量矛盾形成的原因 形成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的原因,至少从结果上看,是体 制内外的就业容量在“此消彼长”的改革过程中, “彼长”减 去“此消”之后,其剩余并不足以供给跳跃式增长的就业需要, 使大学生们在传统就业空间中的“失地”不能完全在非公有制 经济领域内“收复” ,形成一定程度的“无业可就”性质的“就 业难” 。所以,只要倒退回计划经济是不可能的,迎头应对就 业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只能是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在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中 创 造 更 多 的 就 业 岗 位 。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 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同其它非转型社会相比,它更多地表 现为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未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主要 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变迁的走向和效率,正如科斯告诉我们的 那样, “制度是重要的” 。这些制度变迁的过程主要包括,对企 业家合法利润在宪法层次上的保护以及建设遵守宪法的政府、 稳健的城市化进程、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资本市 场促进资本和企业家能力的结合等等。所有这些,归结起来,
就 是 对 妨 碍 和 限 制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发 展 的 那 些 因 素 的 渐 进 式 解 除 , 就 是 对 妨 碍 的 妨 碍 , 对 限 制 的 限 制 。
既 然 总 量 矛 盾 是 供 求 不 平 衡 的 矛 盾 ,理 论 上 我 们 当 然 也 可以通过减少供给的办法来求得平衡,换句话说,何不从缩小 高等教育规模入手解决总量矛盾?我的看法是:(1)一国公民 对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伦 理 诉 求 并 不 是 暂 时 的 就 业 问 题 所 能 否 定 的。转型期的家庭,应对未来高度不确定性的对策只能是积累 人 力 资 本 , 这 也 是 使 普 通 人 可 能 摆 脱 更 大 就 业 困 难 的 唯 一 途 径,所谓“养儿为防老” ,受教育也是一样。 (2)如果公办大 学不以扩张的方式去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求学 者也不会坐等失学,他们必然转向民营或海外办学机构寻找次 优的教育机会,民办高等教育和各类培训学校也许会因此比今 天已经繁荣的水平更加繁荣,大学生的数量比今天又会少多少 呢?(3)高等教育的规模固然应当存在边界,但这个边界不 能片面和短视地用就业尺度来衡量。近十年来,通过高等教育 扩张受益的几千万社会青年从无专业知识的普通劳动力转化为 巨 大 的 人 力 资 本 , 他 们 的 学 习 能 力 更 强 , 知 识 结 构 调 整 得 更 快 , 创 业 的 基 础 更 佳 , 因 此 才 能 够 更 好 地 适 应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未来的中国经济如此需要他们,因为他们之中才有更高的 概率涌现出更多被非公有制经济迫切需要的管理者和企业家。 (4)几千万人的就业人口,即便不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就业
问题也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解决。因此,我们只有把目 光投向扩大需求而不是减少供给,我们才能不走向因噎废食, 才 不 至 于 丧 失 用 高 昂 代 价 换 取 的 发 展 机 会 。
四、结语
制度变迁需要也许是漫长的时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 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让我这么想的原因是, 土地等其它自然资源正在面临日益短缺, “要素驱动阶段”─ ─中国靠低价资源造就的“世界工厂”时代将要过去,因为我 们不得不把经济改革推向“创新驱动阶段” 。到时,新的产业 结构将需要大量有知识的青年人,这些年中沉睡着的巨大的人 力资本也许就要提前醒来。况且,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 声,就在不太远的将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 将开始锐减,至少在大学生这一知识型劳动力层次上,也许会 很快出现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 (在这一点之后劳动力供给 不再是无限的) 。所以,亲爱的青年朋友们,请不要被眼前的 就业困难所吓倒,这只是黎明的前夕,请你们好好学习,积累 知 识 和 能 力 , 中 国 由 于 改 革 所 爆 发 出 来 的 生 机 才 刚 刚 开 始 ,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正在为你们铺就道路,祖国未来 的 繁 荣 必 将 经 由 你 们 创 造 并 属 于 你 们 ! ■
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成 果之一,项目编号:07QN039。
范文五: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马克)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矛盾也突出的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从学习 生活方面对这些矛盾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相关的解决方法做了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生活矛盾 现状调查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矛盾也突出的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从学习 生活方面对这些矛盾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相关的解决方法做了论述。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校的广大师生和其他学校师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观察法。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指导,在广泛征求老师、学生有关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主要矛盾调查问卷》。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相关的矛盾现状进行了观察。调查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
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保持自我与随波逐流的矛盾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不可否认,在大学里还是有一小数同学是在混日子。而其他同学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大学生活当然也有累的一面,如果在学校里不学习,天天玩乐当然会很轻松。那一群整天这样游手好闲的同学的存在就会影响其他同学。那么,我们抛弃这个累的学习而跟随他们,还是不管他们,依然保持自我呢?这样的矛盾选择的结果很重要,甚至决定了你的一生。这就要看我们是怎么样的态度来看态人生,看待他们,也决定我们的思想意志了。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
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
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三、结论与解决矛盾的方法
1.
2.
3.
4.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