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是谁
范仲淹谥号范文正 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木渎)人。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义 田 记 [宋]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注释】范文正公,苏州人。
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
当他显贵的时候,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
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
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
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
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
葬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千钱。
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
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
退职回家的等待缺额的人,可以享受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
这就是他举办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
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他死了以后,后世的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
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坐的是破败的车辆,驾的是瘦弱的马匹。
陈桓子说:“你这是隐藏君上给予的赏赐啊!”晏子说:“我自从显贵到现在,父亲这一族人,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这一族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这一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齐国等着我的救济生火做饭的士人,有三百多人。
这样,算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上的赏赐呢?”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
我曾经仰慕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以及桓子的服义。
又爱晏子的仁爱有等级,说话有次第:先是父族,次是母族,再次是妻族,然后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
孟子说:“亲爱亲族,因而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
”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
现在看范文正公设置义田的办法,比晏子高明;他规划得很远,似乎还要胜过晏子。
唉,世上久居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官府宅第的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的繁盛,妻室子女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但同族的人连他的门也不能进的,难道少吗?何况是疏远的贤人呢?三公爵位之下是卿、大夫、士,他们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拿着壶瓢讨饭,以至饿死在沟渠中的,又难道少吗?何况是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文正公的忠义满朝廷,事业的成就满边疆,功名满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来书写他,我可以不必记述了。
只是推崇它的义举,因而把他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
①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
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 隅:角落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及,达到 C.声色之多,妻孥之富 富:众多 D.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负:背靠着,这里有“靠近”意 10.下列各...
《范文正公收彬州》今译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时带领下属登上酒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几个披麻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
他马上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都还未齐备。
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厚厚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王质钱范文正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作业帮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 ,士大夫没有谁敢前去告别,只有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1] )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何必要自甘沦为范仲淹的朋党呢?”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只是我哪敢奢望(成为他的朋党),如果能够成为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顾质独饯范文正...题主你看是这个么
范文正公 轻财好施的 译文
原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
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
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
不敢废弛。
(原创)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的人特别宽厚。
他已经富贵了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人之中贫穷的人,选出一个备份高而且有贤能的人主管他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
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
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的译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的翻译
原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原创)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的人特别宽厚.他已经富贵了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人之中贫穷的人,选出一个备份高而且有贤能的人主管他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跋范文正公帖 译文
《跋范文正公帖》 轼自省事,便欲一见范文正公,而终不可得。
览其遗迹,至于泫然。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可不哀哉!元丰八年九月一日。
译;我从小时候记事开始,就想拜见范仲淹先生,然而总没有机会。
我收集浏览他相关的资料、文章,看着就流起眼泪。
听说他去世的消息,国家亡了最好的人才,真是痛惜。
元丰八年九月一日。
范水淹谈录中“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的解释
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人之中贫穷的人,选出一个备份高而且有贤能的人主管他的(资金)出纳,都给他们赡养的钱。
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
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以养群从之贫者。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
嫁娶丧葬,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百口。
不敢废弛。
(原创)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尤其对待族人的人特别宽厚。
他已经富贵了之后原文,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
为义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
关于范文正公的清风谣中有一句不解其意
庆历三年,我刚八岁,开始进入乡校读书。
一天,有一位从京城来的士人,拿出鲁人石守道所作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老师阅览。
我从旁观看,就能朗读记诵诗中的词句,并问先生诗中所颂的十一人是何许人?老师说:“小孩何必要知道他们呢?”我回答说:“这是天上的人吗?那我就不敢了解;如果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不能问!”老师觉得我的话不凡,便把他们全都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啊。
”当时我虽不完全明白,却暗自记住他们了。
嘉佑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才知范公去世,已经安葬,欧阳公撰写的神道碑、富弼作的墓碑铭也已传出,我读后悲痛地流下眼泪说:“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大概有十五年却不不能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的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开始受到欧阳公知遇,经过欧阳公的介绍又认识了韩琦、富弼二人,他们都以国家的杰出人才来接待我,说:“遗憾你没能认识范文正公。
”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
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
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
我们都一见如故。
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
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
唉!范公的功德,不需要文章而能昭显,范公的文章,也不待序文而自能流传。
然而我所以不敢推辞而为范公遗稿作序,因为自从八岁懂得敬爱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他们三位杰出人物,我都得以与他们交往,而惟独没能结识范公,我把这看作一生的遗憾。
如果能在范公的文集中挂名,从而使自己成为范公最后的门下士,难道不是向来的愿望吗?...